建築和交互設計/新媒體可以產生什麼聯繫?

一直對這方面的學科交叉比較感興趣,自己本身也在嘗試各種可能性。現有的案例比如與空間、城市有關的虛擬現實VR、可以根據人行動做出反應的互動牆壁、模塊化的可移動建築、城市數據可視化...

或者與建築理論/空間有關的界面交互、互動裝置、商業項目、遊戲設計?


剛剛發現了一個很好的算是建築交互相關的例子

來update一下

Tower of Winds

是伊東豊雄 Toyo Ito設計的 在

才看到照片的時候覺得沒有很特別呀

但是仔細研究了一下構造,建築材料,交互方法之後覺得還挺好玩的。

關鍵是!!這可是1986年的項目!!

外層是穿孔鋁板,內部支撐材料是鋼鐵,將大型地下購物中心的通風塔隱藏在後,也就是這是一個煙囪設計= =,晚上的時候,會由兩台計算機把聲音和風轉換成燈光。

亞格力鏡子鋪在塔上,和鋁板之間設有上千個迷你燈泡和12個霓虹圈,底部則有30個泛光燈。光會隨著周邊不同程度的聲音和風來變化。 還挺唯美的。

02/12/20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題主提醒了我她更想知道的是空間上的互動,更新以下幾個案例,是對於建築師來說的交互設計,有可能不是題主所需要的,但是也是很有趣的。

這一個設計是我非常喜歡的,位於澳洲布里斯班機場,是一個外立面與自然界的交互。

運用250,000塊鋁合金板,風和光影

這一個是LED燈,室內和室外可以同時表達

還有一個是去年米蘭設計周里的MIT Unveils The Shapeshifting Furniture Of The Future

推薦題主去看一下MIS『s Tangible Media Group的其他作品,你應該會感興趣的

期待其他建築師更應題的回答。

-------------------------------------------------------------------------------------------------------

我一直都對交互設計很感興趣,也相信在建築景觀設計中,交互設計會運用得更廣。因為未來在滿足功能性,美觀之後,好玩和參與互動性一定是最有趣的突破點。

建築和景觀都是為人服務的場所,而引入交互設計在我們專業設計里,更容易聚集人群達到想要的效果。

現在最常見的這類設計是運用媒介和燈光。

也有用手機app控制噴泉

最簡單的一類鏡子外立面

「Today, architecture is interactive and this idea of buildings being able to adapt to their surroundings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ir design,」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ble to respond to its environs and the mood of its inhabitants.」

——Boris Bernaskon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0.06 又來更新了

我相信隨著我走的地方越來越多,應該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的

前幾天度假去了克羅埃西亞

在Zadar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還挺喜歡的交互項目,不對,是倆個,反正就是挨在一起的

1. LED Plaza 我自己取的名字 哈哈哈哈哈

這個通過太陽能來支撐夜晚LED燈的設計, 非常有意思,當場跳了一個廣場舞...

Zadar Sea Organ

海風琴

這一個在海邊的公共空間設計真的特別出色, 在海岸邊上建了一個長70公尺規則排列的石階,
石階底下埋了35根不同直徑大小的管,就和管風琴的原理相似,空氣的擠壓以及海浪的拍打,湧入管子,
也就是說大海就是風箱。
當海水漲到一定水位,就會有奇妙的樂曲出現。
這個海風琴可以彈奏五個八度的七和弦,
發出有如管風琴一般低沉的美妙樂音。

我是夕陽的時候去聽的,有一種怪獸向我衝來的即聽感.

"海風琴建成於2005年,設計者是建築師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長在海邊,小時候就喜歡聆聽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響,海風琴的設計靈感也來源於此。海風琴獲得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 - 百度百科

之後如果我不懶的話,會把錄音傳到網上,然後來放鏈接.


建築強調空間、事件、運動(簡直厚顏無恥的班門弄斧...╮(╯▽╰)╭)。就這一學科而言它本身也在向其他領域尋求思想聯盟,比如哲學、音樂、戲劇、攝影、電影,甚至遊戲,還有涉及包羅萬象的各種學科(力學、材料學、美學、環境心理學、仿生學、經濟學等等),在互聯萬時代又由於數字化工具的出現極大提高了建築師的表現手段和效率(哈哈,有嗎?)出現了參數化建築、模塊化建築這些逼格超高的形式,還有看起來好好玩的未來主義建築和仿生建築。我對於建築的個人情感就是 建築是建築設計師的大玩具,只可惜我不是建築師~但擋不住人家也想玩建築23333

交互設計/新媒體這一新興學科的出現也不過30年,而其更以豐富的工具、表現形式越來越多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在清華美院碩士已經有開交叉學科(信息設計+計算機+新聞),但是設計與其他專業的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我看到米蘭世博會的都市海藻農場Urban Algae Canopy盤點2015米蘭世博會「綠色創新」好建築其實是一種很棒的交互模式,能源、水和二氧化碳的流動根據天氣情況和遊客的運動而受到控制。這些單憑設計師自己肯定是想不到的,設計師的價值也不是單純體現在改改界面、做個動效、設計個low狗、複製一把又一把沒人坐的椅子。

然而,是否可以上升到一定高度將建築學的理念與信息/交互結合?建築可以試圖傳遞信息、根據情景做出反饋、在空間上給人或驚喜或壓抑的體驗。未必是商業性的,也可能是一些藝術性、實驗性的嘗試(我覺得再融合交互設計的話,建築師腦子就要爆炸了0_o),這就勢必需要建築做一些妥協,畢竟交互是與人的交互是小體量的,而建築的著眼點也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

最後還有你萌要的圖圖圖~幾個建築/空間與交互設計結合不錯的案例!

1)OnemillionReasons 奧迪的車內空間用一百萬顆粒子代表購買汽車的理由,當用戶點擊某個栗子時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入車內,整個過程體驗非常流暢。流動且有呼吸感的栗子本身就有很好的象徵性,也兼具了良好的交互體驗(科技感)

Audi #onemillionreasons Jeder Fan hat seinen Grund.

2)LiquiData(這個跟建築有五毛錢關係...嗯)一個用查詢當地好玩、好吃的地方的APP,用Processing寫出來的,但是有一個數據傳輸路徑的可視化至今不知道是如何實現(滾回去研究一下_(:з」∠)_)。 LiquiData on Vimeo

3)Museum of Interaction 日夜會有不同變化的、人們可與空間產生互動的博物館@ @只是個概念的吧,也不錯的~

Behance

4)Exhibition design,by Ava Yang

便攜、模塊化的展示設計,依然覺得這種形式蠻有意思的~

5)Virtual Depictions

根據提取城市數據演變而來的驚艷城市景觀,虛擬描述

6)Breathing volume

會呼吸的房間,為人們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

7)The Star

一顆貫穿建築的星,無死角的美感!與廢棄建築完美融合的裝置藝術

8)The movement of air

舞美的潮流?看舞者如何演繹「空氣的運動」

9)達·芬奇塔

可旋轉的摩天大樓,這不是科幻小說

10)GHOST CELL

鬼影細胞,別樣的巴黎城市景象

11)

Advanced Architecture

IAAC - Institute of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unya

一個用Arduino 檢測城市CO、濕度、溫度、噪音等指標的智能硬體Smart Citizen


關於AR/VR的內容我都更新到這個答案里了,請移步~~

VR對設計領域會有什麼影響,設計師在VR方面能學習什麼? - Archicom 的回答 - 知乎

2017.01.08更新

———————————————原答案——————————————————

題主你思考的方向是對的,僅僅從我們本學科狹隘地來看,建築需要面對的本質問題就那麼幾個,每個時代的答案都不同。那麼這個時代的技術必定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回答方式。前人做得再偉大,只是複述前人的答案也挺沒意思的。

談建築與新媒體/交互,最繞不開的是MIT建築與規劃學院下屬的那個牛牛的MIT Media Lab。畢竟有的翻譯就是新媒體實驗室嘛。他們的研究和MIT多數實驗室一樣,很基礎,很底層。實驗室很多項目都與建築和交互相關。

https://www.media.mit.ed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T_Media_Lab

最開始成立的初衷是覺得設計是一種交叉學科,是人與世界的媒介Media。建築學,作為涵蓋了工程技術與人文藝術的最古老的交叉學科,自然是要關注這個議題的。

Media Lab成立於1985年, 來自之前的一個叫Architecture Machine Group (建築機械組)的小組織。這個小組很類似UCL Bartlett秉承的Archigram學派ARCHIGRAM。但是後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興起,這些對技術有著瘋狂追求的建築師便不斷地擴充他們研究的邊界,研究範圍也超出了純建築學科的範疇。現在下屬25個小組。

https://www.media.mit.edu/research/groups-projects

其中比較出名的是Hiroshi Ishii 教授領導的Tangible Media Group。該組研究的主要課題是Programmable Materials(智能材料)和Tangible Evironment(互動式環境),涵蓋了幾乎所有設計領域。

Materiable(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materiable/)就是這個組的一個作品。探究的是一種新的家居和建築界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視頻,很震撼。這個研究課題他們也結合AR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Recompose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recompose/);

inForm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inform/);

Tangible Cityscape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tangible-cityscape/);

TANSFORM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transform/);

等等.........就是小單元通過編程智能化地組合的意思。

另外,LineFORM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lineform/)也是該組作品。

其含義和inForm一樣,作為基本構件單元對城市環境進行互動式組織,不過作為一種物理的交互界面,使用方式也遠遠超出了建築或者城市環境的意義。

Super Cilia Skin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super-cilia-skin/)

這是一個物理交互界面,可以作為建築互動立面。

Sublimate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sublimate/)

這是物理交互和AR交互並存的一個AR設計和形式編輯研究。

Exoskin (http://tangible.media.mit.edu/project/exoskin/)

這是一個Programmable Material(智能材料)的案例,可用於建造更加靈活的生活空間。

可以看到該組作品基本上做的是非常基礎非常底層的研究,是很難的部分,這種面對更加基礎的領域的研究對建築的貢獻是很大的。

該實驗室的Luis Alonso教授領導的Changing Places小組的作品city-stimulation(http://cp.media.mit.edu/city-simulation)也是關於AR和交互設計在城市尺度的研究,鏈接里有大量視頻。

還有Joseph A. Paradiso教授領導的Responsive Environments小組,他們也做了很多AR交互和物理交互方面的研究和設計。他們的研究也很有代表性,選一個吧。

DoppelLab(http://doppellab.media.mit.edu/)

這是一個用Unity開發的混合現實資料庫,其可視化的界面和現實中的物理環境息息相關,用於精確地反應和控制一個充滿感測器的建築環境,與人和環境進行實時的交互和進行資料搜集。

還有其他很多組,大家可以回到開頭的鏈接花上一段時間好好看看Media lab的網站,很多優秀的作品和例子。

還有好多答主已經說到的UCL Bartlett,有一個專門的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領導很年輕,叫Ruairi Glynn。

http://www.interactivearchitecture.org/

他們做的項目有實際的,比如下面這個跟人的互動的球形燈群,可以在建築大廳里上下活動的光環境設計。這個項目叫「BALLS」,被選為2015年倫敦建築節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Open Studio的場地室內光環境設計方案。

Balls |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包擴之前 @馬逸東西 答主提到的Passive Deployable Canopy

也有純粹研究性質的,比如現在UCL建築設計系首頁上的這個圖片,叫First Element, 關凱林學長(現任京東智能JD Smart+總監)之前的畢設,一個五軸球形機器人,能夠感知到周圍的人的活動並發生轉向跟隨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與空間中經過的人流發生關係。

來一張實驗室展覽時候的照片吧。都是一些互動類的裝置或者建築的組成部分的在交互方向的研究。感興趣前面的鏈接可以好好看一下。

上面更多的是物理交互方面的小項目。加上 @馬逸東西回答。

下次更新更多VR 、AR相關的思考和案例。。。


謝邀 @薛小天。

恰好做過互動裝置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因此冒昧回答。個人感覺,建築師做交互藝術更關注空間/物質與人/自然的互動,而不是一般性交互設計在軟體、媒體等小尺度層面與人交互。但是,建築因為其大尺度、非臨時性和物質性,在物質與結構很難實現大尺度互動,所以目前也是實驗性或者小尺度的居多。

首先來一部分案例研究,以學校為線索整理,這裡僅僅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再自己深入挖掘。相關關鍵詞包含但不局限於: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Kinetic Architecture, Deployable Structure, Transformable Design

1. UCL Barlett

英國倫敦的Barlett偏重實驗性建築的項目MArch GAD可以有三個選題,其中一個是互動建築(Cluster3,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Lab ),三四個人一組一年完成一個項目。完成的項目涉及比較廣泛,有可穿戴裝置,有的比較互動藝術,也有的大概是建築尺度,可以稱得上互動建築概念方案。舉幾個有意思的:

Furl: Soft Pneumatic Pavilion

一個膜結構,充氣變形,腦波控制。。。。多說一句,設計特殊充氣結構達到某種需要的變形效果在工程上是有應用的,比如MIT有人設計充氣結構當機械臂末端抓手,避免損壞被抓去物件,穩如狗。

Passive Deployable Canopy

一個可變的遮陽棚,真的做出實物來了,筆者很喜歡。這個項目也在Goood上發布過,作者有中國人,在DADA2015做過報告。

2.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英國倫敦的AA DRL |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MArch (DRL)這兩年的主題是Behavior Complexity, 一般是三四個人一組兩年完成一個項目。每年有一兩位老師指導的方向與互動相關。

Anti-Bot | AA DRL

Theodore Spyropoulos Studio的幾組思路都類似,都是讓小機器人與環境互動,自發湧現成構築物。這個做互動建築的思路非常獨特,並沒有考慮個體具體的應對物理環境因素,而更關注群體互動,是一類未來建築的宣言。這個Anti-Bot(2014?)作者有兩位中國人,還寫成論文在DADA2015做過報告,尤其是視頻引起了現場轟動。

Aerodynamic Microclimate

這個是EmTech 2014(?)的項目,用記憶金屬控制單元的開合從而控制風速。最終可以用這種單元組成建築表皮。這個項目LeFun有介紹,作者中有兩位中國人。

3. TU Delft

荷蘭代爾夫特大學的Hyperbody組每年MSc的設計課也有互動建築這部分內容。Hyperbody是TUD做參數化設計/數字建造的一個組,Director Kas Oosterhuis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互動建築,這方面比較強。

INBETWEEN 2.0

好像是這兩年的設計。這一組比較有趣的是在考慮人與人互動。另外Hyperbody組的設計用Kinect/Processing做的似乎也不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4. IaaC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高等建築研究院IAAC - Institute of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unya也是以數字建築方面見長,但因為身處西班牙所以了解的人不多,其實他們也很厲害。。。

REMEMBRANE. Ji Won Jun, Josep Alcover, Matteo Silverio.

好像是用記憶金屬驅動的。通過變形來對於氣候環境或者人做出實時響應,而且這個不是表皮動一動完事,而是真的整個結構在動。。。作者最後也想像了把這種裝置擴展到建築上的效果。。。插一句,可變結構最大的問題就是耐久性,實驗demo倒是好辦,但真要持續使用一段時間,結構萬一壞了塌了砸到人就不好辦了,筆者感覺這是建築在結構上進行互動的最大問題。

5. Uni-Stuttgart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ICD自從把Archim Menge從AA挖來之後就在互動建築/機器人建造等等方面自成一家,仿生設計更是最為擅長,一年一度的亭子設計都有很多看點。

HygroSkin

這個項目中那些開洞可以根據空氣濕度自主控制開合。。。。。真的不用電路控制。。。。他們設計了一種能夠感應濕度的複合木材。。。。ICD/ITKE他家學科交叉做的特別好,Archim Menges團隊里有學生物的,學材料的,學結構的。還有專門的實驗室測試各種材料性能。

6. ETH

ETH做互動建築的想必是有的,但是筆者真的了解不多,這部分還是讓給幾位曾經或者現在就讀ETH CAAD的大拿來回答吧。

亞洲各國筆者也了解不多,這裡僅僅介紹國內的一些案例。

7. THU

貴校建院互動建築studio搞過兩年(9/0字班),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沒再繼續。第一年做的建築構件關係比較密切,有可變屋架,可變遮陽板等等。第二年好像大多純互動藝術了。筆者是沒趕上這兩屆的studio,但後來幸運地做了一個互動建築的SRT。

We work for MAD/intern collection 65/實習生個人作品輯65

(盜學長的圖了,侵刪)

基本原理類似投影儀,有一些可以移動的亞克力片,上面用激光切割或者其它手法做了處理, 代表一個個建築的立面,再用後面的燈光照射投影在牆面上,用光影創造變換的城市影像。很有創意。

8.SCUT

華南理工的同學在2012 Shanghai Digital Future Workshop做的互動裝置

Mechanical Garden-Digital Garden

所謂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是不是反了。。。)。筆者感覺這個很藝術。類似的互動牆面國內外也有不少人做過。先這樣,北美部分下次更。。。。


本不想回答,但是看到 @嗨餅乾 答案一直在拋書包,最後放幾個展覽空間的案例,和幾個國外的建築概念圖,實在受不了來噴。您大人也別介意,因為我們讀過建築的小朋友有一門課程叫建築批評,專門用功能性和造價來消消這些左派的銳氣。

然後就是 @醬醬醬 的回答,其實國外的Architecture意思和中國理解所說的建築不同。認真分析了一下題主的答案,確實前面兩位回答比較契合題主的心意,在此我想提出一些更隱晦或者不同的觀點來回答吧~

為什麼說「好的設計是讓用戶感受不到設計的存在」呢? - 用戶體驗設計

無論是中國的園林、景觀、建築,更注重的場所精神是一種哲學,與西方獨立式建築表現更為不同,我們更注重灰空間,和內在表現和構造等諸多方面。

交互設計師曾有過比喻是APP的建築構造師,當然有相關的聯繫(對於層級和功能點的布局)

這種思想形態一致的,不代表所設計的對象(結果)也會一致。

產品交互招聘更多的是工業設計學科,而不是建築學。這也就是黑川紀章和黑川雅之的區別。

曾經我也是憧憬過未來建築方向和科技技術結合的小鮮肉,抱著弘大的理想進入建築院,為社會主義做一絲貢獻。後來發現,其實建築學思維和當初的抱負,相差太遠了。分享一個我喜歡的建築師壓壓眾人的驚嚇吧。藤本壯介的一系列住宅建築,其真實使用狀況是怎麼樣的? - 信息技術(IT)真正的建築師探索的未來,是人類原始的居住環境,而不是嵌入科技,粗暴的佇立成一個產品,閃閃發光。建築師在空間需要更注重表現的是,人和人的互動。就好像建一個微信平台,而不是建一個激發人們慾望的戶外XBOX。(我個人是非常反對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還要努力激發人們獸性的設計師,其實這並沒有錯,只是然而並沒什麼卵用。)

最後分享我朋友在做一個項目,是在幼兒園內兒童防丟失的,他說並不會像鑰匙扣一樣做成一個人人可配戴的,真正的科技是,安裝在鞋子內或像別針一樣釘在衣服的邊,數據的收集和位置系統才是真正的設計目的。(沒鏈接)


在ETH的時候會研究一些感應器與建築構建的結合,以及一些新的建築材料(智能的,或者新的),另外一個方向是智能的構建方法。

我們畢業的時候, 其中有一組同學做的是交互建築。


謝邀

主要考慮新媒體對建築會帶來哪些改變,所謂「樑柱為骨,立面為皮,空間為靈魂」,可以多考慮結合新媒體建築空間的變革。

基於建築的空間類型不同:辦公,居住,休閑等,結合新媒體的空間變革可以考慮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便利,也可以考慮不同空間類型的結合,比如soho(辦公+居住)


可以產生愛情!


作為一個外行,感覺建築還是能和交互設計車上很多聯繫的。交互,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動;設計,在這裡就是優化生活的意思,那麼建築既然是人居住活動的一個場所,自然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就比如說比如說人與人在環境中,就可以通過檢測裡面的人的行為來塑造不同的氛圍,會議,娛樂,社交,交配等很多場景,都可以改善在建築中的人們的心情。

還有很多情況,包括人與建築的交互,建築中物與物的交互,雜碎一個花瓶就能觸動警報,溫度過高就會自動調節等等,最終還是達到人與環境的一種和諧。


恰巧今晚剛看到的關於建築和新媒體的結合,視覺效果做的蠻震撼。

有具體鏈接可以看視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g0NDI2Mg==mid=400721400idx=1sn=7f5e75558d35ec1def9dce164ae941fascene=1srcid=1221TY6dNkV1Nfzh6L11wnJv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坦白講,這些跟建築沒有設么關係,趕時髦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虛擬現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方向,它與建築設計的聯繫會越來越緊密,併產生深遠的影響。具體我在另外一個回答中已有分析:VR對設計領域會有什麼影響,設計師在VR方面能學習什麼? - 王喬志的回答 - 知乎

VR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種設計工具,更是設計的媒介。VR之於設計,正如紙於繪畫。而且VR的維度更高,包含了二維,三維甚至四維(時間)的信息。建築師能在VR中實時地感受到設計的實際尺度,在項目未建成時就可以在其中走動穿梭,這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擬的。

目前VR上已經出現了一些非常出色的手繪工具如Tilt Brush等,相信專門針對建築設計的工具也會很快出現,Autodesk已經在研發相關的產品原型了。

視頻封面Autodesk Summer Interns- Design in Virtual Reality—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這裡分享一個我的研究項目,算是一個概念原型。最初的想法受到了盜夢空間的啟發:如何通過小尺度的模型控制大尺度的空間?設計師漫步在模型周圍,就可以實時改變周圍的環境,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項目中,我用定位系統追蹤一個簡單的泡沫模型用來代表VR中桌子上的帝國大廈模型,同時一個1:1的帝國大廈也會隨之移動。VR中的桌子椅子都和現實中的完全重合。實際測試效果非常不錯,沉浸感很強,而且能感受到一種實時反饋的「快感」。

視頻封面建築師的白日夢—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項目還在持續開發中,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更新 知乎專欄


謝邀並抱歉,這個我不在行。


總結樓主的關鍵詞:建築、交互設計、新媒體

我看了些熱門答案,大多是已建好的建築+智能遙感,這樣的交互設計確實新穎

不過我今天打算從三個不同學科(建築、3D列印、新媒體)來回答下題主的問題,因在三門學科均非專業人士,如觀點不對的地方,還請海涵

——-———————————————————————————————————

一、建築設計與3D列印

最近幾年來3D列印發展勢頭一直很猛,不知道大家了解這項技術嗎。3D列印的主要步驟是:原模型掃描——建模——切片——列印——後處理

那麼建築設計與3D列印的交互點就是3D列印可以設計建築模

型,並列印模型

而且3D列印建築模型有一個傳統建築設計沒有的優勢,3D列印建築模型不受曲度影響

這是一個3D列印全自由形態建築

內部結構

這種全曲面的建築很難用傳統建築方式建造出來,3D列印技術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失

此外,目前3D列印建築模型也悄然在建築行業內流行起來,因為它為建築提供了無限可能性

3D列印實體建築也在不斷刷新業內新視點

國內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案列

北京通州45天3D列印出400平米精美別墅

北京通州45天3D列印出400平米精美別墅_3D印表機

就是不知道3D列印實體建築普及那一天何時到來

二、建築設計、3D列印、新媒體

現在最火熱的無疑是智能製造、互聯網+

其實建築設計與3D列印,新媒體兩兩或是三者都能組CP

1、三者交互

順序是這樣的

互聯網+3D列印+建築設計

現在流行雲計算3D列印,智能3D列印

大概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以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研發出新式控制3D列印的方法

這點國外的就不多說了,一說新發明新技術就是國外,真鬱悶

好在國內這次有公司掙了一口氣

魔猴網研發出了魔猴盒子,一個3D列印智能控制單元

3D列印盒子 - 魔猴網

有了這個盒子,可以在手機移動端遠程操控印表機,在同步監視下完成3D列印

還可以實現手指建模,自動切片,這些都是以雲計算為依託,利用移動互聯網來實現

好像這個盒子快開源了

那麼,三者交互就來了

通過這個盒子,完成3D列印建築模型,很快,很方面,很簡單,是對建築設計、3D列印流程的一次優化。

2、建築和新媒體

其實我一直有個想法

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專門的建築綜合網站

把建築材料、建築公司、建築設計師的資料都錄入進去,這樣方面大家了解,也方便

大家監督打分

以上的這個觀點估計是不可以了,但下面這個一定可以實現,那就是建立建築模型資料庫

把經典的、奇異的建築完全數據化,存到一個雲中,可以隨時調用並修改

熟悉建築行業的人一定會知道,這樣會有怎樣的好處


瞬間想到三體里羅輯醒來後的世界,只要有光滑的平面,人們戳一下就會有交互的窗口鏈接著互聯網,還能主動感知你,假如你手受傷了窗口就會自動問你要不要買創口貼,你如果買就會很快幫你送來。

然而我覺得有點太暴露了。


不可否認在很多高大上的環境中需要交互設計的存在。但是作為建築本身,我覺得之前的人說「黑川和黑川」的卻別,很有道理。建築本身強調使用價值,空間資源的整合,互動模式個人認為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我是學新媒體專業的,我們學校還有一個是互動媒體專業,我認為我們的專業要學的東西很雜,我最近的認識就是,它是一種新式的組合方式,無論平面,建築,工業產品。所有東西只是一個媒介,一個手段,最終目的是能夠將要表達的內容傳達給受眾。


建築是人類的活動空間的話,必然要考慮交互因素。

從遠一點來說,樓道的聲控路燈就是交互在建築方面的應用之一。

現在智能化居住空間也在慢慢被設計出來。建築可以提高交互能力來滿足更多人類的需求。

複雜空間里的指示標識,是不是會有更智能的提示方式?

建築牆面是否能不僅僅成為信息的載體,而是信息雙向傳播的工具?

同一空間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會不會出現不同的適應性空間分割?

貼一個微軟對未來的暢想,也有和建築相關的點,我們可以思維更開闊地去想像一下。

————————

夜深先佔坑,以後和大家多探討更新。


我學的專業是數字媒體技術,大概學習的內容就有新媒體跟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吧。

大一的專業課造型基礎,就是畫畫畫,大概就有畫一些建築外形校園透視以及室內建築的樓梯與透視,融合其他的專業課利用maya sketch-up等軟體3D建模,跟建築還是有點關係的吧。

另外用戶體驗方面還在學習當中……現在的感覺就是交互界面的設計編程與用戶體驗的關係錯綜複雜……

我的專業就是一個超級學科交叉的專業,新媒體編程數據結構建模造型基礎什麼的都有涉及。


推薦閱讀:

學數字媒體技術可以向概念設計方向發展嗎?
如何把細節從高模烘焙到低模?
數字媒體是一個怎樣的專業?
大一,學的是數字媒體技術,喜愛視覺和交互方位,周圍人說我還年輕,是不是想的太多?感覺路很漫長有些迷茫?

TAG:新媒體 | 交互設計 | 建築 | 建築設計 | 數字媒體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