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有人將中文容易產生歧義的特性稱為「博大精深」?
因為這裡有些句子的字面意思和實際想表達的意思並不一樣。
還有些句子從邏輯的角度看不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實際上意思相同。漢語中,一個字的意思很多,不藉助語境很難理解準確。要理解這些句子必須結合語境。中國是一個高語境文化的國家。舉出某個句子時,他們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無視語境,得出意思A。
理解某個句子時,又自行腦補了消失的語境,得出意思B。意思A和意思B不一樣,句子本身卻完全一樣,簡直太奇妙了。加之生活中並不需要十分嚴謹的語言,有時模稜兩可很有樂趣。所以,很多人覺得漢語博大精深啊~感謝 @細川藍 在另一個問題中的答案的一部分,摘錄如下:
-----------------------作者:細川藍鏈接:有機物如「苯」「萘」「菲」「蒽」的名字是哪來的?為什麼要叫這樣的名字? - 細川藍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芳香族:苯 蒽 菲 萘 茚 芘 芐 ……
含氮化合物:胺 脲 肼 胍 腖 胩 腈 膦……含氧化合物:醇 醛 酮 酐 醚 酚 酞 醌 酯 醣 醯 醯非金屬有機四價根:銨(NH4+),鏻(PH4+),鋶……雜環:吡咯,吡啶,噠嗪,呋喃,噻吩,吲哚,卟吩,卟啉,唑……氣體化合物:氰 氨化合物命名用字:碸 苷 磺 鹼 凎 酶 ……非化學物質用字:錆 醑 酊 烊 甑……以上命名規則基本定型於1932年的《化學命名原則》另外還有有趣的一點,同系列的物質命名是通過聲調類區分的比如:
胺àn:R-NH?,R?-NH,R?-N_______ 磷lín:P氨ān:NH? ______________________膦lìn:PH?____________硫化氫:H2S銨ǎn:NH?+ _____________________鏻lǐn:PH4+___________鋶liǔ:H3S+另外非金屬有機四價根也是通過改變聲調來區分,比如膦PH?在水中電離產生鏻(PH4+),核心原子為磷P,該基團體現出金屬離子的特性,則直接換成釒旁變為三聲膦lìn→鏻lǐn。類似的是氨氣NH?水解電離產生銨NH?+,氨ān→銨ǎn。有沒有感受到這其中工整的對帳,多麼美妙的對稱性!PS:千萬不要再對他們的讀音傻傻分不清楚了~-------------------------------------------------我(Brévoy)想說的:那一堆黑體字,看著很麻煩,如果都認識了,比拉丁辭彙要方便好記得多,而且相互之間的規律關係很明確。人類的語言文字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一端是發展成為「詩」,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法律條文務求精密準確,以分明的條目來阻絕任何曖昧性。所以現在國際法、公約等通用的語文是法文,因為法文在辭類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語言。而中國語文則是最不精確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準確往往不美。
——蔣勛《孤獨六講》因為雙關吧。
趣味性來自複雜性帶來的巧合性。
要是曹雪芹親自出一本《紅樓夢》解密,拒絕了其他任何可能的解讀《紅樓夢》的方式,《紅樓夢》的魅力瞬間減半。
題主舉的這些例子體現了漢語的複雜性,複雜的往往被認為是厲害的。有人會為算出1+1=2自豪嗎?並且,漢語的複雜絲毫不影響母語者理解。那些高票答案例子,中國人理解起來毫無壓力——在有語境的情況下。
這跟漢語精不精確沒關係。作為三國語言半通者,我表示其實各國語言都得結合語境,不然都可能歧義。
綜上,我不覺得題主說的現象有何不妥,那恰恰是漢語有趣有內涵的象徵。
至於某人說的中文表意不明(竟然獲得高贊),您說的是韓語吧。
中文難學難精,乃是針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才成立的。而且難學難精是廢話。你告訴我哪門語言不難學難精?日語初學就有不送氣輕音、長音促音高低音折磨你,北方人幾乎不可能跨越準確發音準確聽懂這道關。入門後還有複雜的動詞變形,還有,我過了N1還是用不好敬語。韓語的敬語體系更是噁心極了,我就不提大量同聲詞+拼音文字導致的韓語歧義了。英語更糟,學了這麼多年還是不會音標,入門都不算。過了六級之後,看奧巴馬演講稿還是會時常發出疑問:我去,句子還可以這麼寫?過了N1,連日本小學生作文都寫不出來。日語N1相當於多少歲的日本人? - 郭英士kaku 的回答
求告知一門易學易精的語言,我去當同傳。
首先如何定義『博大精深』這個詞。正如「不會產生歧義」對應「嚴謹」,我認為「會產生可辨別的歧義」對應「博大精深」。因為一些巧合的美,以及音韻學的美,增加了這種美感。
比如對於一些強迫症患者來說,東西擺的不整齊就不舒服,或者調音量之類一定要調到整數,比如高級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就使用而言,你把這些app按照A~WXYZ的順序來排列,對他的使用本身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如果可以的話,的確會有人更願意這麼排,特別是如果中間少了一個字母,或者比如把Opera換成一個功能類似但不帶字母的比如UC瀏覽器(一個狐狸),大多數就會看的很不舒服(當然如果真的有高級版強迫症者,大概看到中間那個」音悅台「的中文就不舒服了╮(╯_╰)╭)。 至於音韻的美感,你念一首字數相同,平仄合拍,偶數句尾押韻的詩詞的時候可能還不會很明顯,但如果念一段意思差不多,但特彆拗口的句子就會感受到,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很順口,但如果改成:
創欠命月逛,以為是地上結了冰。抬頭看著反射日的光線的星體,啊,真想回家。
你就會感覺到改變了平仄、押韻和字數的不舒服感。
所以「順序的美感」和」音韻的美感「是確實存在著的。
就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10個字,就把大漠的平,孤煙的直,長河的彎,落日的圓,四種不同形狀的物體融入一個畫面中,同時還包含了落日的惆悵,和炊煙代表的人和家的味道,以及大漠的荒蕪形成了對比。
(隨手找的圖,裡面還少個孤煙,自己想像一下吧。其實這裡應該也不是大漠,不過相關的「平」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把這句話拆開成:
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一縷炊煙裊裊升起一條彎彎曲曲的長河
一輪落日正在收斂它的光芒意思也差不多,但時間拉長後,那種畫面感帶來的衝擊就薄弱了。
當然這裡也可以做別解,比如你理解為長河上面在落「日元」(¥,円)也是可以的,當然如果能落美元就更好了。(手動斜眼)
——————————————————
藉此再說說」別解「或者說」歧義「本身:
如果你多看一些古代詩詞,特別是多做一些古代風的射虎(猜謎)的遊戲,就會感受到這種美感。當然這種猜謎必須是嚴格遵循猜謎法則的(好像也有人為了和其他謎語區別就叫他「燈謎」),比如不能露春,不能不帶格用諧音(甚至「梨花格」也儘可能別用)。至於當年吳宗憲的那種「謎」(比如馬狗羊跑步,馬和狗跑完都在大喘氣了,猜一個成語——揚眉吐氣(羊沒吐氣)這種的),搞搞笑可以,但別把他當成是真的「謎語」。這種謎語都是必須要帶「別解」的,就是題主感覺「產生歧義」的東西,但對於謎語來說,他就是一個必然存在的東西,比如「春風不予周郎便」,猜一個7字俗語,謎底居然是「英雄難過美人關」,為什麼呢?這裡是「啟下」+「別解」,從「春風不予周郎便」啟下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也就是說:如果春風不給予周瑜方便的話會怎麼樣呢?二喬就會被關起來,當然周瑜也會很傷心。而「英雄難過美人關」則從本意「英雄難以度過美人這個關卡」,別解為「英雄傷心(難過),美人被關」,而謎面和謎底都是一句七字語,也充滿了美感。另外,一些有趣的對聯中也有類似的成分,比如當年有個「三星白蘭地」的公司做廣告,故意出了一個對聯叫「五月黃梅天」來做下聯求上。按「逐字對」就可以對「三星白蘭地」,因為五對三、月對星、黃對白、梅對蘭、天對地,但這裡「五月」、「三星」、「黃梅天」和「白蘭地」又有別解,
從「五個月亮」、「三個星星」、「黃色/梅花/天空」、「白色/蘭花/地面」別解為「五月份」、「一個品牌」、「每年雨水特別多的那段時間」、「一種酒」;類似的逐字對還有一寫嵌名字的,比如:「細羽家禽磚後死」對「粗毛野獸石先生」之類,甚至太上和太上的太上(就是知乎的吉祥物啦)也被人嵌入過對聯,就不逐個解釋了。——————————————————
最後,也別過度解讀」中文歧義多「這個問題。就舉這個問題的例子:哪些地方讓你覺得中文實在是博大精深? - cookiecan 的回答原文:男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
中文: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英文翻譯: Like someone Like to fuck someone Like the last one Like to be alone在其他回答里也看到有人引用了這個問題,但我覺得為了追求語言美可以這樣做,但日常交談不會有這個問題:
首先,加上斷句就可以區分了:1.喜歡上/一個人2.喜歡/上/一個人3.喜歡/上一個/人4.喜歡上/一個/人當然加上重音就更好區分了。(比如2、4句可以把黑體字重讀)而如果不是語言,是文字的話,也會有上下文來做比較,自然就不會搞錯了:1.喜歡上一個人,她是不是也喜歡我呢?2.喜歡上一個人,常常就一夜七次郎了。3.喜歡上一個人,猛回首已是覆水難收。4.喜歡上一個人,有時候孤獨可以寂寞……也可以是自由……(出自梁詠琪《有時候》)其實這個就是說話時候要增加冗餘信息,才能減少歧義,不然什麼語言哪怕是計算機語言都會有歧義。學C語言的時候,教到「++」和系統對於計算機語言的解釋的時候,肯定提到過一個很變態的語句:b=0;c=0;a=b+++++c,然後問你a是多少,這個是用來難人的,所以要反其道行之設計的難一點,但如果正常編程誰會這麼寫?加上括弧,變成a=(b++)+(++c),不就好理解了嘛。而且如果現實中需要的話,分成三句寫不是更好么:
c++;a=b+c;b++;這樣分開寫成三句,理解起來也方便了,這樣不更好么。說話也是這樣,如果不是為了寫詩做對子求平仄,加入一些冗餘信息,多寫幾句不更好么?至於題主問的問題,這個其實也別過分解讀,什麼語言都有類似的問題。以前看過一個英文影片,裡面有段劇情就是女主角去駕照培訓,副駕駛坐著教官,然後和她聊天,裡面女主角說了一個事情,教官表示支持,說了句「Right」(表示「對的」),結果女主角精神比較緊張,就以為是教官讓她「右拐」,就把方向盤一打,撞在路邊了……
而且和right一樣,left除了「左」以外,也有leave的過去式的意思,這還是完全一模一樣的詞,還不包括和lift音差不多之類的問題。就這點來說中文其實更好,因為中文有四聲,相對來說重音歧義反而更少。就好像某個熊貓的冷笑話說的那樣:熊貓去餐館用餐後不但不付錢,還掏出衝鋒槍對天掃射一番後揚長而去。老闆大著膽子問其原因,答曰天性如此,並掏出字典一本翻到「熊貓」詞條,上面果然寫著「Panda eats shoots and leaves」。其實就是用了shoot和leave的別解:shoot可以解釋為名詞「嫩葉」和動詞「射擊」,以及加s分別是複數和第三人稱單數;而leaves可以解釋為樹葉leaf的複數,也可以解釋為動詞leave的第三人稱單數。還有個類似的例子:「時光如飛箭,果蠅愛香蕉!」,原文是: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a banana.其中後半句的原意是指水果中的香蕉壞的非常快,來比喻時光飛逝。但fruit fly又可以理解為「果蠅」甚至這類別解也不止存在於英語,比如看過《名偵探柯南》特別是劇場版的就會記得阿笠博士的冷笑話系列,這裡也都是日文的諧音和別解組成的故事了。
其實日語的相關問題很多,比如「電氣」和「天氣」的諧音導致必須要另讀,以及姓名的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導致介紹的時候不但要念還要寫出來。所以,哪一種語言沒有這類情況呢?而且就概率論來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中文普通話,和有著2500多常用漢字(港台統計是4800左右)和高几個數量級的片語(含成語)來說,我覺得漢語中的歧義不管是念上去還是寫出來都要比其他語言要好很多吧。
在有能力進行無歧義表達的時候故意隱藏一些其它意思,那叫博大精深;沒有能力把歧義項區分開來,那叫有歧義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為了防止題主改題目,我預截個圖現在我來具況具析,看看你舉得例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有歧義,在此之前,我們先釐定一些概念。漢語,漢字,漢文,中文。口語,書面語。中文是一種極不嚴謹對漢語漢字的通稱,在此我們把他拋棄。漢字是當前大陸標準漢語書面化的基礎文字系統。漢文就是承載漢語言的書面文字,不管是口語還是書面語。好,我們來分析第一個。我們先不管博大精深這個問題,因為你問題的主眼是有歧義,不精確。這裡就是三個詞的辨析,大姐/小姐/大小姐。好,請問這三個字有什麼可以混淆的地方嗎?要是這三個詞有歧義,那英文big brother你是不是還能理解成大兄弟?要是含有同一語素就被認為是有歧義,那你開心就好。下一個一組同義詞,有卵用/沒卵用/沒有卵用。這有什麼歧義?像這種辭彙在發展過程中原有否定詞丟失但依然表示否定意思的詞哪個語言里沒有?漢語里:好容易/好不容易都是困難的意思不尷不尬/不尷尬/尷尬都是難為情的意思試問這些詞都是語言過程中產生的自由變體罷了,而且你再怎麼說有卵用別人也不可能理解成沒卵用的反義詞,你告訴我歧義在哪?下一個第三個已刪除下一個對,這是個歧義句,但這僅僅是書面語歧義句,即在口語里並不會產生歧義。/代表停頓處,▲代表弱讀。愛/上你的人。此處愛做上這個口語動詞的修飾。愛上▲/你的人。此處上為愛這個動詞指明目標。口語里完完全全可以區分兩者,書面語無法區分,此處是實例。下一個此處與上一例相同,也是口語可分相應書面形式不可分的情況,鑒於題主是惡意釣魚,我就把他掰開挼碎了說。能穿多少▲穿多少▲。此處多少合為一詞,指代數量多。能穿多/少穿多/少。(此處兩個少的輕重程度和多一樣)此處多少是兩個詞,多表示程度很高,少表示數量小;這個多少的意思就是保留前文提到的或默認的最低限度的值。誰都看不上。這個倒是一個難點因為這兩個句子一個是:誰都看不上(他)。一個是(他)誰都看不上。一個省略賓語,一個省略主語;其目的就是製造喜劇效果,但這兩個句子口語里依然會有區別,因各地口音不同而異(這就要看口語里那個部分是重讀的了其中一個肯定會因為不和通用語法而轉移重音依舊可區分,雖然並不明顯,要是認作不可區分也是可以的)△代表重音,數量代表程度。你就等△△著△△吧。你就等著吧。這個的解釋就是這麼簡單粗暴,不信?不信自己滾去做調查,看看兩個等著吧的力度是不是相同的。喜歡一個人。這裡依然是為了造成喜劇效果,因為表達貪戀孤獨在口語中並不常用「喜歡一個人」這個方式來表述,但是這個的區分度是比誰都看不上高的。喜歡一個人。喜歡一△個人。囿於各地口音兩個發音方式所對應的意思有可能並不統一,所以在此僅列出不做釋義。什麼叫做▲/愛。此處叫做為一個詞。意義為[某人]不懂愛的(內涵)什麼。什麼叫/做愛。此處做愛為一詞,即make love的翻譯辭彙,亦即性交。句子意思是[某人]不懂性交技巧。喜歡上人家與喜歡上你同。睡/過了。過了修飾睡,表示一種過度的狀態。睡過▲/了。了表示某事件完成,睡過是俚語,表達某兩者發生了性關係。下一個我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把錢存進了銀行。此句有兩個點,一個是背的多音多義。一個是和這個連詞的界限。背這個書面上的歧義請去找簡化字制定者,掐著他脖子問為什麼要合併背(bei4,身體的一部分)和揹(bei1,表示將物品負在背上)。另一個和的界限確實是個問題,但白話文畢竟時間不太長語法還並不完善,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句口語,這種極大歧義是很難出現的,一般會在把後或是和後停頓,為和劃開界限,如果不劃開就是故意的,造成歧義就是說者本意,╮(???)╭你要是非要說這也算那我只能給你一巴掌。最後一例這裡上面說過了。綜上所述提問者瞎掰例共兩個其中口語書面化歧義例五個純書面語歧義例一/二個口書雙歧義皆存例零/一個所以題主的問題是有問題的你應當問的是:為什麼口語書面化產生的歧義例會被當作漢文的博大精深?
一對異性合租住房,女生每天回家就坐客廳沙發上看韓劇,時間久了,男生有些意見,一天回到家裡,看到女生又在看韓劇,男生抱怨道:「這韓劇有什麼好看的啊!」「不好看我有逼你看嗎?」女生淡淡的說。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喜歡上一個人喜歡上一個人你其實可以準確表達為:喜歡了一個人,喜歡性交,喜歡前一位,喜歡自己生活。
在可以準確表達的前提下,雙關(多關?)不是歧義。
一句話,表面意思是給你面子,實際上是損你,這兩層意思都是說話人要表達的,這個才稱得上博大精深。個人認為:漢語所謂的博大精深,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源於語言的低效。
【例1】
公司有個美國老外,吃飯的時候提起漢語的奇妙之處:
說「中國大勝美國」,
這是中國人贏了;說「中國大敗美國」,還是中國人贏了。你看,不管怎麼說,都是中國人贏,漢語博大精深啊!
但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你必須意識到,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絕不是漢語的發明者為了占別人便宜而故意把語言設計成這樣的;恰恰相反,是因為漢語的語法在設計時就存在一些小問題,才會導致這種「博大精深」的現象出現。
在英語中,這兩句話是這樣說的
China has defeated the USA.
China was defeated by the USA.
引入了被動語態後,句子成分清晰多了,幾乎不可能再出現歧義。
當然了,我們國家的語言也沒這麼弱;這兩句話,還是可以好好講的:
「中國把美國打敗了」
「中國被美國打敗了」
這樣一來,漢語和英語之間,在這個案例中,就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了。
當然,你現在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博大精深」沒什麼用,把話說清楚會更好,不是嗎?
順帶一提,你也可以把「中國大敗美國」改成「中國大敗於美國」,讓這句話的被動關係更加清晰。但這裡又會產生新的歧義,中國到底是敗給了美國這個國家,還是在美國這塊土地上敗了呢?
如果是想表達後者,那中國究竟是在美國的土地的上面敗了,還是在美國土地的上方敗了呢?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法用中文把這句話說清楚,我的意思是:
到底是on the ground,還是above the ground?
【例2】
我很無聊
我很無聊
我怎麼這麼無聊,為什麼要說兩遍?
因為在英語里,這兩句話是這樣說的
I am so bored.
I am so boring.
「兄弟,我感覺你很無聊。」
辭彙量的匱乏,也為漢語的「博大精深」做出了一些貢獻。給你出個題目,讓你說說「博大精深」的意義,不知道你會說含義還是價值呢?
【例3】
在實際生活中,漢語中一些音近的字詞,確實是可以區分的,但這會增大誤解的機會。
我想要個漢堡加蔬菜沙拉。
我想要個漢堡夾蔬菜沙拉。
在英語中,這兩句話是這樣說的
I want a burger and a green salad.
I want a burger with a green salad.
這樣,就沒辦法誤解了。
當然了,英語中也存在一些同音字;
舉個例子,I went to the bank yesterday. 這句話可理解為「我昨天去了銀行」、「我昨天去了河岸」。
這固然也會給交流帶來不便,但我想要指出,如果想要用暴力的方式徹底解決同音字帶來的歧義(創造新詞將同音字區分),由字母組成的英文,會比由聲母、韻母、音調組成的漢語要容易得多。
小結:漢語所謂「博大精深」,很多是由於主被動不清,動、名詞不分(不是說動名詞),多音字無法分辨 所導致的。
要知道,對於英語的設計者們而言;各種時態、虛擬語氣、被動語態、過去式,這些都是非必須的。英語的設計者放棄了「博大精深」,是因為他們為了語言表達時的準確度,人為地選擇了麻煩。
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兩個重要體現。
一是難寫,這個暫時不想解釋。
二是難念,我是指,漢語很難念好。
舉例而言,請為以下內容配音:
「double kill」 「雙殺」
「triple kill」 「三殺」
「quadra kill」 「四殺」
「penta kill」 「五殺」
「legendary」 「傳說」
「mission complete」
「任務完成」「It』s high noon」 「午時已到」
想要達到「好聽」的水平,中文配音的難度是英文配音的好幾倍。
不信的話,找個錄音設備,錄下來,自己聽聽看。
==================================
總結:
1)漢語中存在的博大精深,之所以會出現,實際上是因為在設計之初沒考慮周全。比起「博大精深」,我更傾向於用「低效」來描述這個特徵。
2)對於一門語言來說,如果需要使用者付出比其它語言更大的學習成本,說它低效並不過分。
3)當然,低效也不全是壞處,我猜想,既然漢語這麼難,學習中文,也許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發育吧。
化工專業,遊戲行業從業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語言學教育,歡迎各位指點。
勃大精深?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 喜歡上一個人我們從這一段來分析一下,我認為在生活中完全是可以分的清的不會產生歧義。因為在生活中我們說話是 會有重(zhong)讀,停頓和語氣的,停頓,重(zhong)讀就有了含義的差別。把逗號當做停頓你看看有沒有區別。1.把人重(zhong)讀, 無停頓,你的意思你喜歡的詩人而不是 別的東西。2.喜歡上一個人。把上一個重(zhong)讀,意思是前任。上一個成了一個整體。3.喜歡上,一個人。意思是喜歡獨自呆著,一個人是一個整體。4.把上重讀是話 你要強強調的是你的動作。這就是文本和語音的差別 不知道你有沒有理解。 再打個比方 ,你技術真高。在現實生活中你應該會知道別人實在誇你還是罵你。但是在文本中就不一樣,還有「我真謝謝你拉」也是如此。之所以會產生歧義是因為沒有聲調,而且在寫作文是 我們不會這麼用,有可以消除歧義的寫法。
為什麼英語作家喜歡用雙關。。。原來直白才是最好的。。。笑。。。因為爽啊。
連續四個形容詞,博,大,精,深,你讀讀看,爽不爽。爽了就跟我大聲念一遍,博!大!精!深!哼哼哈兮!嘿嘿,其實很多時候,博大精深=不明覺厲。
這問題,這風格,莫不是某社會主義路燈駕到?用一種遊戲的體悟來看待我們的母語。
比如我們玩射擊遊戲,要以操作的能力來看,一個是操作的準確,而另一個是對細節的重視。我們的母語並非不準確的,只是為了準確必須要加大用詞量,比如英語為了準確大量使用專有和特定的格式。而母語簡短到一個字的時候在專業內就異常的準確,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解釋時間地點人物過去現在將來。
假使玩遊戲你必須掌握整個鍵盤的快捷鍵才能玩得好,當真不如 QWER(ASDW)+滑鼠 好用~!
那些認為產生歧義就認為母語不夠好的人也是夠了。我們的語言要美感不比法語差 要書寫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文字 要個性包容性已經足夠這個世界所有漢語方言存在但依舊用一種文字就可以讀懂。要說歷史的存在合理性就更毋庸置疑了。假如有人說漢語不能準確表達個人的思想,只能說那是你能力有限~!並不是語言的錯~!並不是因為容易產生歧義,所以證明了中文的博大精深。
而是因為中文博大精深,所以不可避免地有歧義。博大精深,是因為中文擁有足夠長的歷史,有足夠多的文化沉澱。以【愛上一個人】為例,【上】字可以有多個解釋:
1. 表示進入到一種狀態,與【愛】字組合,【愛上】表示從不喜歡到喜歡的一個過程,「我【愛上】你了」,「我漸漸討厭【上】他了」。2.表示上一個,之前的。3.表示嘿嘿嘿。常用的漢字數量有限,在文化的不斷發展中,人們需要不斷地向語言中添加含義以表述各種想法和情感,這才使得同樣一句話、一個詞有越來越多的解讀方法。容易產生歧義並不是博大精深的原因,博大精深才是容易產生歧義的原因。我為你製作了一朵花。
I make you a flower.我把你變成了一朵花。為什麼要有這種引起誤會的用法呢一個合格的語言使用者,除非想要雙關,都應該覺察到可能帶來的歧義,並換一種沒有歧義的表達方式,寫成I make a flower for you或者I make you become a flower就能夠區分了。船隻(第一聲)靠在海岸。船隻(第三聲)靠在海岸。最後黑一波簡化字,隻和祗為什麼要合併!莫名其妙的合併有什麼意義呢,而且隻和祗筆畫本來就不多呀,不簡化好了...能不能說是沒事找事呢...這裡要區分的話,還不如注個聲調(逃
推薦閱讀:
※龍被音譯為 Loong 最早始於什麼時候?
※絕命毒師在美國為什麼沒有被和諧掉?
※對張維為教授的演講《中國人請自信一點》各位有什麼看法?
※「嚴禁劇透」這種文化現象在國內是如何產生及發展的?
※如何嘲諷動不動就說「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