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一下大家對王小波黑鐵時代的《貓》和《綠毛水怪》這兩篇文章有什麼看法?


《綠毛水怪》是我讀王小波的書到現在,唯一一本沒有感到絕望的書。

書評什麼的網上可多,畢竟我們活在消費時代,消費王小波消費孤獨消費詩意消費精神。

所以我想說點不足以做書評的廢話。

《綠毛水怪》是王小波早期作品,所以很多人說它文筆稚嫩。

蒼天啊,我看的時候根本不覺得,其實單從閱讀出發,我更推薦《綠毛》多過評價甚高的《黃金時代》《萬壽寺》《紅拂夜奔》。

原因很簡單,就是它不絕望,不迷茫。 如果非要說文筆,我唯一的感覺是,《綠毛》的畫風特別像外國小說,兩個朋友在一起講述往事的模式,分分鐘想到《我的叔叔于勒》之類的短篇。 可能是這時候的王小波還不算駕輕就熟吧。

在不知道《綠毛水怪》是早期作品時,我喜歡它的原因一是好讀,二是好看。

一個字,美。

美是人類畢生都在追求的東西,綠毛水怪里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把陳輝當精神病的世界,一個是廣袤無垠的大海。水怪描述的大海要美哭我了:

「 我可以告訴你,海是一個美妙的地方,一切都籠罩著一層藍色的寶石光!我們可以像飛快的魚雷一樣穿過魚群,像你早上穿過一群蝴蝶一樣。傍晚的時候我們就乘風飛起,看看月光照臨的環行湖。我們也常常深入陸地,美國的五大淡水湖我們去過,剛果河,亞馬遜我們差一點游到了源頭。半夜時分,我們飛到威尼斯的鉛房頂上。我們看見過海底噴發的火山,地中海神秘的廢墟……『』

但也正是因為前者,後者才顯得那麼美。

後來知道了它是作者大概二十多歲寫的。我一直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結,具體表現為喜歡大家的第一本書。

《書劍恩仇錄》渣的一〈嗶〉,估計金庸已經把它放在黑歷史了,我也知道它寫的比後來那幾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但是看的時候就是控制不住的激動。

怎麼說呢,感覺離作者特近。感覺我知道他想說什麼,感覺他和他寫的文字的脈搏跳動的一樣快。

簡單總結可能就是中二病吧。

所以經常控制不住的想,那時候的王小波,一個醜醜的年輕人,看了卡爾維諾,萊蒙托夫,尼采,海德格爾和維昂。想把感受到的所有震撼寫給你看,一點也不隱藏。他急切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出路指給你看,儘管幾年後的他也困頓了,迷茫了。但是起碼這個時候,他是堅定的相信,只要有詩意,就一定有指望。

一定有那樣一個地方,充滿詩意又有趣,人們做的都是最最清白無邪的事情。

王小波再回過頭看,一定會說:傻逼么,怎麼可能。

妖妖從現實逃到了海里,過的很痛快。

紅拂從洛陽逃到長安,長安無趣,又無牆可 躍,只好死去。

最難過的事情就是按時間順序看他的書,你看他從堅信到迷茫,從指望到絕望。到後來一切追問和反追問都沒了意義,一切都像是悖論。

所以不如反過來,再看《綠毛水怪》就像一劑強心針,男女主角的感情不是赤身裸體的做愛,也不是權力支配下的SM,他們在朦朧的月光下討論詩歌,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健美的水怪生活在自由的大海,聽水下音樂會,游到海洋的深處……

烏托邦和柏拉圖式全佔全了。

現在我們可以輕鬆的說,烏托邦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我們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曾經堅信它會實現的人們的狂熱。

儘管老陳的述說面對的是一張奸笑的臉,但此時的王小波仍舊是積極的,熱切的盼望被傾聽。

多好啊。

周圍空氣再稀薄,也沒辦法阻擋他的想入非非。

————————————————

《貓》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貓》的感受是,卧槽我這本書不是盜版吧?

我每次看書的腦洞都挺俗氣的我也不好意思……

《貓》很驚艷,但無奈的是,在看到他之前我已經看過太多類似的雖然短但是震撼力十足的構思了。所以印象已經不深了。

剛百度了下,《貓》也是王小波的早期作品。小波式群嘲技能估計此時還在冷卻期。

所以文風還真的略高冷啊略高冷。

看到過很多王小波的書評,大部分都在強調文革反思,我再次重申下,我在這裡寫的不足以做書評,只是我的閱讀體驗。

和《綠毛水怪》一樣,看完《貓》之後,我居然又神奇的想到了莫泊桑,不得不說有時候腦洞開起來連我自己都害怕。

這次我想到的是我的童年陰影之一《奧爾拉》←其實名字早就忘了,剛才費了半天勁才百度到的。

但是這已經足夠說明這本書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我特么連名字都忘了還記得那個牛奶草莓的梗!

看莫泊桑的時候還是小學,那時候我媽給我講過《項鏈》的故事,我當時覺得,嗯,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不要虛榮,要實事求是。嗯,這個作家真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家啊。

於是母親節我就屁顛屁顛的買了一本短篇集送我媽,後來我沒意思也莫名其妙的看完了。

現在回想起來就是人生中最後悔的事情之一!

我以前一直以為莫泊桑是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

他是勞動人民的好朋友!

他關愛底層婦女兒童!

我沒想到他腦洞居然這麼大!日記形式記錄了一個關於「我是我還是非我」的驚悚故事!

在我幼小的心靈里這特么就和冰心奶奶發微博說「耶,其實我是南派三叔呦,大家不要太激動沒什麼嘛么么噠。」一樣的恐懼。

看到《貓》的時候感覺又回到了小學時看到《奧爾拉》里「我」把牛奶草莓放在桌子上但是第二天不見了的驚悚。

還好此時的我的心早就和茅坑的石頭一樣了。

說了這麼多跟《貓》有毛線關係……好像真的沒有,不過以上就是我看《貓》的真實感受。

《貓》就像一個有才氣的人的練筆之作,你可以看到作者的很多影子。

其實我真的沒有太多關於文革的反思的想法,嚴肅點說,我的感受是,王小波試圖表達的是,這世界上有一種支配我們無端行惡的力量,但是大多數人對此漠不關心,人們已經習慣了不再探尋做惡動機,只要惡意沒有降臨到他們頭上。但是「我」卻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我要以行惡的姿態來解剖惡。

他認為那才意味著真正入世。

不過最令我難過的是:

「只有我覺得這件事分外地可怕。」我是一個異類。

「當我把它的眼睛挖掉送上平台。」我仍舊會是一個異類。

無人理解的孤獨大概就是王小波始終的困惑吧。


樓上已經說的很好了,那我來補充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先談《貓》,讀完通篇,給人一種很絕望的感覺,是非顛倒,價值觀的扭曲,或許沉默的大多數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受到這個社會的影響,尤其是負面力量的影響,更不必說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成年人,所面對的醜惡還是孩子們一手造成的。(在幼年時期,家長不外乎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或者權威,孩子的言行和性格大都源於父母)於是,幾乎是在突然的一個時間段,三觀盡改。因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社會正在被一股風氣改變,然而卻沒有人敢於指正,要麼旁觀,要麼漠視,要麼沉默,要麼=_=被改變!答到這裡,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所提及的"人吃人"的故事。 對於《綠毛水怪》,我也是十分喜愛的。大多數人,甚至是李銀河都說,小波的雜文是最好讀懂的,比較好入門,其精華才是小說。然而,每一種文字的表現形式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偏愛大眾,雜文,無疑是極具表現力的。(原諒我答歪了)因而《綠毛水怪》一書,便具有了以下兩個特點:1.小波獨有的文字魅力 2青年時期小波文筆還未形成後期的圓潤老到,因此,便有了樓上所說的,似有隨心所欲之感,寫的就是詩意的生活,也是他所嚮往的生活,他想寫他所嚮往的,而不是寫他所看到的,所要控訴的,更不是想寫他偏偏要人們希望從中所悟出的、他想要人們歷經萬千所得那部分。因此,這篇的前半部分便是他想要極力表現他自己的一部分,愛他所愛,看他所看,這才是詩意的世界。所以,直至通篇結束,大家看到不完美的結局,也不是特別的傷心只是一種枉然和遺憾,有種"要是當年。。。"的感覺,這也是對其前一階段生活的總結,為的是以後更好的活著,斯人已逝,奈何生活還得繼續,不能沉湎於過去。所以,有種絕望中帶著希望的美好感覺,拙見,望多指正。


故事從主人公嘗試找出這些孩子挖貓眼睛的原因 得出無法對人性中無端的惡進行任何解釋、控制的結論 最後主人公通過證明自己也有作惡的能力 減少了對這種惡的懼怕 這就是《貓》給我的感受


推薦閱讀:

王小波所說的人需要擁有的「詩意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如何擁有這樣一個世界?
你從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TAG:王小波 | 文章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