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是否有資格指點別人的人生?

知識分子是否有資格指導他人價值觀?知識分子是否可以憑藉自身知識而鄙視沒有知識的人,正如有錢人鄙視窮人一樣?


現實中,知識分子往往是被指點人生的那位。


知識分子在本專業以外的領域,其話語權並不會比其他普通人更多一些。

--

但是,有的人真的很拙計啊,各種人生雞湯就不說了,各種養生雞湯都信,今天牛奶燉蘑菇治鼻炎,明天千萬不要吃豆芽了,後天告訴你10大致癌物質。我們這些高中生物稍微聽講的人實在看不下去了才跑出來說兩句,你說我們這也叫指點別人的人生?


什麼叫知識分子,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邏輯思維正確,具有比較系統的專業知識,關注社會,具有批評精神。以前由貴族平民流氓組成的西方社會,即使在流氓滿大街的年代,人們也普遍認可知識分子有資格指點人生,特別是在混亂年代,流氓們大多也認同天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知識和經驗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豐富,所以大家還是願意聽從知識分子的指導。為何在今天人文知識分子作為「佈道者」,他們的觀眾已經寥寥無幾,他們只在在小圈子裡相互認同,相互欣賞,或相互看不起。人們還需要他們的價值關懷嗎?需要他們來提升整個社會的精神層次嗎?

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都是硬道理"的指導下,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成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的消費社會,官方和民間大眾達到了高度共識,官員以GDP的增長論成敗,大眾以佔有財富的多少論英雄。 其實,人類幸福是由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偶合而成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流入,配以宏量資源環境人心的消耗,中國人前幾十年所生成(不是創造)的物質財富,可以說是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和文明本應該是立體的、多方面的,它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幾個層面,現在的社會無論是社會精英、學者、官員和大眾目光一致地向下看齊,用你所擁有的物質產品來判斷你的社會價值。追求物質生活,追求名牌,追求金錢美女,追求名車豪宅成了成功人士的標誌。 " 你不一定可以偉大,但一定能夠崇高 " 的年代正離我們遠去, 壯土腰中三尺劍,男兒腹中五車書,己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約瑟夫·布羅茨基說:"一點也不用謝我。我坐在這裡,並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讀過和所記憶的東西的總和,一但我不記得了那些東西,一旦我成了街上的普通人,任何人都可以捅死我也不會造成很大損失,但是只要我記得,我就是件珍品!"

"我就是件珍品"是過去知識分子共同的心聲和追求目標,他們在意的是自己對不對得住自己,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斷創造與更新,從而獲得真價值,真意義!是"對自我生命要有承擔"的行動。

我們現在教育孩子讀書是為了考好學校,考上好的中學、好的大學、好的專業為今後有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為有好的生活,有好的生活為的是有好的養老,生存為了什麼我們跟本不去想。

這樣變化的環境中知識分子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不斷下降,在這兩年好像突然之間好像消失了一樣。他們的位置已經被這幾類人代替了:經濟學家、各類成功人士、各類心靈雞湯大師。

大眾需要的偶像現在只剩下三類人:一類「似乎」可以指導他們發財,一類可以讓他們沾上社會價值排序比較高的屬性,一類可以讓他們得到心理的撫慰,麻醉一下,舒服一下。大眾只願意聽這三類人怎麼說

人文知識分子在今天只能跟自己玩,大家在存在方式上,已經遠離人文知識了,不再需要他們了。

後現代主義的邏輯就是要解構什麼「中心」,進而,也解構「你講,我聽」這類結構。現在,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這些新媒介,已經讓每個人都可以凸顯自己,即使是一個白痴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需要刷存在感,都想要讓世界知道自己的存在和對世界的看法,都在心理上預設了別人的看法在自己心中並不重要,因此已經顛覆了過去的「知識分子說,我聽」結構,而變成了後現代主義所不幸預見到的每個人跟世界的關係「我說,你聽」結構。

在這種新的結構下,大眾當然也需要有人說來給他們聽,但他們所需要的人,不是比他們有精神高度的人,不是比他們有知識的人,而是比他們有身份、有錢、有煽情能力,而且在社會價值排序上可以絕對性地壓倒他們的人。他們只願意去聽這些人說話,因為他們想成為的就是這種人。這些人就是前面所說的那三類偶像。如果你不是,那麼,你的話在大眾眼中一錢不值。

結構的變化,人文知識本身的特點也跟大眾的需求不契合。凡是人文知識,既然是讓人的這種存在趨向神性,所以它總是有一個維度:超越。它必須跟大家的生活,跟社會現象拉開距離,有一個精神上的審視,有一個價值上的判斷,甚至面對庸俗的東西,還有批判性。人文知識分子骨子裡是嚴肅的,還要揭示某些可能較殘酷的真相。它需要一個人用心去感受,用頭腦去思考。快節奏鴨梨山大的社會,很多事在心理上也夠殘酷了,我的內心都要崩潰了,好不容易休息都想娛樂放鬆一下,得到撫慰一下,內心拒絕嚴肅和批判,也不想再去直面那些殘酷的真相。在這種社會和心理背景下,你還要大家去直面內心和社會的真相,無異於讓大家吃二遍苦遭二茬罪。所以大眾骨子裡就是排斥知識分子說教和指導人生,人文知識分子這樣做,當然是為了提升大家的精神品位,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大眾的直接感受就是無力。讓人有無力感的,而不是讓人放鬆的東西,是不受歡迎的。

人文知識分子關懷人的命運,關懷人的尊嚴,關懷人的價值。但是這種關懷有一個前提條件,需要人去體驗自己的內心,去體驗跟世界在精神上的關係。可是,現在,人跟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和過去已經很不一樣。他跟自己的關係,只是「自我」跟慾望,跟情緒和淺層的情感的關係,他只感受、體驗得到這些。而他跟世界的關係,也不是精神上的關係,只是利益上或心理上的關係:有沒有好處,讓我舒服還是不舒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並不需要人文知識分子的那種關懷和指點,那種指點對他們然並卵。


知識分子和任何人一樣,有說話的權利,圍觀群眾有罵他的權利,被指導的人有不聽的權利……


其實這個我覺得看指導你的那個人的素質,碰上一個牛叉的會指點的人是如何不容易。大學時候,我有個同學, 特喜歡鑽研,一鑽研就會。然後就好為人師。我一過去他寢室,他就給我指點指點,興奮得講他的新發現,心得。哎呀媽呀,那感覺太爽了,就半小時的教育時間,我就從一個小白學會了啥叫刷機,啥叫bios刷出廠設置直接變成正版。然後我到處裝逼成了高手。甭管啥理論,半小時就給我講會。那啥,他出國留學,準備雅思什麼的,在寢室電腦上查找資料,哎呀媽呀,我又溜到他寢室玩了,他當我來到他電腦面前的時候,他又展開了好為人師的本色,滔滔不絕得將了英語方面的,半小時後,我居然有種醍醐灌頂,頓悟了的感覺,再回去學英語,真是事半功倍,突飛猛進,再沒有那種不是母語的隔閡的感覺,四六級不是事,雖然我英語還不是很好,但那就是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只要你願意學就可以學好了的那種感覺。畢業後,回想起來,這同學不去當老師,真當是可惜了,想來一定可以培養出相當多的快樂學習型的學霸吧,他家很有錢,所以我知道他不可能在中國國情下當老師的。他的氣場不強,相反有點段譽那種感覺。畢業之後,我又迷茫了,根本不會有人指點我,而來指點我的人都是自己都搞不理清的人,或者自以為掌握了真理,就開始指點江山,我就是聰明逼,你們這些傻逼還不聽我就要吃虧的模樣,一副恨鐵不成鋼的咬牙切齒…


假設我相信上帝(其實我是不信的),並且正在為善惡不分而苦惱,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絕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人家給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負起灌輸的任務,我就要請求他讓我在此項任務和下地獄中做—選擇,並且我堅定不移的決心是:選擇後者。——《思維的樂趣》

這塊地方我給自己留著,它將是我一生事業的終結之處,我的精神墓地。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這件趣事從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給閹了……你有種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給我,我就不那麼樂意:打個粗俗的比方,你的粑粑不能代替我的粑粑,更不能代替天下人的粑粑啊。——《知識分子的不幸》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指點別人的人生。

卻可以在一起談笑風生●﹏●


個人感覺,知識分子被知識或者非知識分子指點是常事了,以至於我非常討厭好為人師的人。


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往往最被指指點點,被人各種說三道四,他們只是感嘆,感慨。而那些所謂的指點他人的知識分子,大多都是披著「知識分子」外衣的偽君子。


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我不是知識分子,就算我是知識分子,我也永遠不會去干涉別人選擇生活的權利。

就像樓上所說的,知識分子往往都是不被理解的那一方,因為大多數知識分子很多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想都是常人難以理解或者是超出了常人的認知範圍能力的。

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知識分子?

學歷高?成績好?情商高?智商高?總的來說都不是,知識分子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或者就是上面描述的那樣,但是現在是21世紀,隨著我們中國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知識分子往往被社會所埋沒,不被人關注,缺少別人的尊重現象普遍。當權力財富成為成功度量的唯一尺度,其實更需要我們知識分子站出來為改變社會核心價值觀做出一些努力。

改變不是靠語言,更多的是靠行動。

我想知乎正在做這件事情,知乎就是知識分子表達自己觀點,改變世界的一個大舞台。


真的朋友們 不管你文化多還是文化少 生活已經這麼喪了 讓彼此都自由點吧 那麼愛指點別人的 一口一個建議 媽的你那麼多建議都投市長信箱里去吧 大傻逼


媽呀,值得問嗎

我覺得任何人都不能指點別人的人生


題主是把指點人生與著書立說表達觀點進而影響別人混為一談了吧。


不可否認,我們自身在某些時候是想要被某個人指點的。當我們真切的需要回答心中某些問題的時候,請問我們該信任誰!從理性的角度來想,我們當然應該選擇那些擁有真正智慧的人去請教,智慧是無價的,各人的收穫也只能根據各人本身去衡量。所以,所謂的知識分子有沒有資格去指點別人,答案是明顯的,當然有,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自身想不想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


不,誰也沒有資格,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指定別人人生,還需要資格嗎? 請問是什麼資格? 發證書嗎? 哪個部門認證的?

想指就指唄,爽了自己又不違法,大不了別人不搭理給個白眼,

另外,得有多閑,閑得蛋疼,才會想到要去指點別人的人生?自己過好了嗎?


被指導人生總是不爽的,這與知識分子無關


我不覺得任何人有任何資格指導他人的人生。


得了吧,不被人鄙視指點就不錯了。我經常被父母/親戚/朋友/熟人提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表示無解之後就拋下一句「還是研究生呢,這都不懂。」 =皿=


有資格指導,但這個指導者可以是知識分子但不限於知識分子。而且,不是出於炫耀賣弄等為出發點。

以下引自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44650.htm?adapt=1

好為人師,謂不謙虛,不知求教而喜歡以教導者自居。《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推薦閱讀:

有什麼日常可行的腦力鍛煉方法,保持腦部活力?
總有「俗話說得好」,你覺得,說得最好的是哪一句俗話?
在當下中國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
一個家庭沒有背景的人,怎麼在上層社會混得有模有樣?

TAG:人生 | 知識分子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