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所說氣感真的存在嗎?
師叔寫的一個帖子,我們都覺得非常好,我把主要內容整理一下:
一.雙手十指發麻、發脹,發紅
在大腦意識的支配下.由於長時間的有規律運動.長時間的放鬆及經絡、神經有規律傳導.會在人體肌膚中形成一個循環的傳導路線。當這個路線遍及全身的時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氣路」。此時人體在普通運動中肌肉所產生的硬勁、僵勁.就會被消化。這種經絡與神經在全身的傳導,會明顯地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會使傳導路線中的毛細血管打開。特別是在「氣「達四梢的時候,人體末端的毛細血管開放.十指乃至手掌就會發麻、發脹、發紅。二、小腹沉實三、呼吸緩慢並加深加長
四、產生腹鳴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氣由於舌頂上齶,緩慢調息及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會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氣。六、腰眼發熱由於腰脊旋轉,命門穴受到刺激,使兩腎血液循環加快,進而兩腰眼發熱.即拳論中提到的:「兩腎如滾湯。」七、流動感由於長時間的意念導引.會使身體有一種沉實的感覺。由於動作節節貫穿的運行,使意念所到之處,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並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練拳者出現以上現象;說明已經產生了內氣,並且內氣已開始在體內運轉,反之.如果雖經長期鍛煉卻沒有以上感覺,說明內氣沒有打通.就要及時調整鍛煉方法。八、貫通感太極拳以丹田為中心,以任督為主導,以纏絲勁為統領,連接四肢百骸。氣息出入丹田,內勁上下貫通,渾然一體。體內猶如鋪設內氣管道,自由往來,穿梭往複。
九、沉穩感太極拳練習時,立身中正,八面支撐。頭頂百匯和襠底會陰上下對應,不偏不倚。十、輕靈感「一舉動周身須輕靈」,「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都是講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後,沉而不僵,輕而不浮,圓滑如珠,應物自然。極柔軟又極沉重,如綿里裹鐵,外似處女,內似金剛。就我個人而言,手上的感覺是最容易出來的,大概不到一個月就有了,口生津液時常有,輕靈感和沉重感若有若無,呼吸緩慢加深加長逐漸有。其實氣感這種東西,可以驗證,但是切記不可追求,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感覺也各異,所以千萬不要刻意,切記切記!
謝@FS兄邀請。(簡稱更方便不是嘛XD)這並不是太極拳的精髓,只是一些小技巧,要用這些技巧打人卻需要很深的功夫。招得看誰使跟對誰使。曾有幸跟一小有名氣的楊氏拳老爺子摸過手,算是半散半推,也體會到這種玩意,然而他並拿不住我(咳咳,不是吹我自己!),一般對手轉丹田的時候就要托你的肘來鉗制你的腕,所以竅門就是別讓對方碰你的肘或拿住你的肘。至於轉,對於陳式拳來說,全身都能轉,得是螺旋的轉,不轉練不出纏絲勁,最後練到沒圈的階段算是成手了吧。
趙冀龍的體驗真功夫有個剪輯片段,就是關於丹田轉的。(sorry,沒找到)至於氣感,有爭議,故不發表任何言論。
氣者,力也。我們都知道陳長興、楊露禪先生的絕世功夫,我們也知道按照現在的花架子太極拳不可能習練出前輩的功夫,所以說現在流行的太極理論都是錯的。氣和意念都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東西,卻被現在的花架子奉為精髓。太極拳的本質就是一種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用壓縮旋轉產生的能量及傳簇,其功夫的標誌是精氣神。以心行氣時,周身能量先在尾閭會陰命門向丹田翻轉,尾閭會陰的能量傳簇就是楊露禪先生說的河車運行。河車運行生成精氣神中的精。精向下行到腳,腳的壓縮旋轉是彈簧勁的根源,為精氣神中的氣。此過程為練精化氣。所以氣的本質是上下貫通的能量在腳部的傳簇。能量傳簇是太極拳的本質,太極拳是身體本身習練出來的功夫,與大腦意思和氣沒有一點關係。太極拳理論及習練方法請關注微信訂閱號yhjls8。了解一下太極拳,與您看到的理解的太極拳有天地之差!
陳家溝故弄玄虛的把戲,丹田內轉主要在於腰襠。勁路通了自然出內氣,光會轉個肚子也好意思說內在的變化?什麼是內在的變化?是你能做他相同的動作,而達不到相同的效果。練陳式的都會金絲纏腕的擒拿吧,同樣做一個金絲纏腕,老師能拿住你,你拿不住老師,這就是內在的變化。你感覺你力量小,不具備說服力,找個壯漢替你就行。
哈哈哈哈哈,現在真正的武術都快淪為跑江湖的玩意了。自己拳里的東西練不出來,拿以前一些跑江湖騙人的把戲來冒充,也是醉了。別說順時針轉,我還可以逆時針,還可以球面旋轉,不僅公轉還可以自轉。至於氣,癔症太多。又不是練氣功。練氣功還有好多人得癔症,一堆人都練成陰神出竅。我都看醉了。存在的。每人感覺可能不一樣。
老架一路是練功拳,好好練一年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說到轉肚子,那就說說瑜伽吧,瑜伽里有個整個肚子都轉的,真的,整個肚子都在轉 ,但武術里你說那個轉,有啊,不過轉肚子還是淺的,那天你看到不轉肚子的,比轉肚子的還贊,那就有了,裡面的 轉肚子 轉的外面的筋骨皮,裡面嘛 就說一個, 和撐命門有點像,撐的不單單是命門的那塊肉哦
我也學的是陳式,師傅同樣給我展示過轉丹田的技能。其實不單單是轉丹田,脊柱也會轉,背部也會轉(當然我是轉不起來,只靠肌肉生練了一個星期只能做到讓肚子上下蠕動)。從太極理論上來說是有內力了,從我的理解來說,應該是對肌肉的操控能力到達了一個相當精細的地步。我也學了沒幾年,還由於忙於學業練拳也是斷斷續續的。對於太極傳統理論所說的氣我沒法做到判定其存在:首先我自己還沒練出內氣,不敢妄言;還有我是理工科的,思維習慣讓我難以承認一個我還不能實際去證實的東西。到現在為止,我自己對自己關於氣的解釋是對肌肉運動的精細控制與冥想的結合。以上個人淺見,我也是忠實太極愛好者,有真正太極高手還望輕拍。從本人的個人練習體驗來說,肢體末端的「滿脹」感最容易感受到,比如手指的膨脹感和熱的力量,這是肢體適當運動後正常的感覺,並非太極拳獨有的。太極拳的練習強調「松身」,要避免肌肉的緊張,這是感受內在力量「氣」的前提。
(以下節選自我老師的著作《Infinite Dao 無極道》)
在自然哲學、能量的體內循環和對氣的修鍊、對對手做退讓而非抵抗等方面,無論是其中的哪一項,放鬆都是太極獲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放鬆,其最基礎含義為「鬆弛」,這與人們普遍認為的「在自由和放鬆狀態下能輕鬆地、平穩地移動身體的感覺」一致。動作要做到平穩、連貫、有效並一氣呵成,反方向運動的肌肉鏈就必須在肌肉鏈有序收縮時做到一條肌肉鏈松另一條就要收緊的和諧運作,反之亦然。
舉例說明:當三頭肌伸縮伸展手臂時,二頭肌就會放鬆並以最小的力量讓手臂延伸。雖然伸縮加大會形成更大的推動力並加快之後的運動速度,但它不會約束到肌肉的鬆弛和接下來的運動模式。雖說這些都是本能的應激反應,但在過度活躍的潛表思維的干預下,與活動肌肉鏈反方向運作的肌肉會變得緊張,出現「雙重收縮」的現象。此時,只有通過訓練來放鬆這些反方向運作的肌肉,我們才能重新獲得兒時的那種酣暢流動力。
(去除伸縮的)主動釋放並不是瞬間發生的,它與生成動作的不同部分肌肉鏈的運作也不是同步的。它須要通過意識對各活動性肌肉塊活動的先後順序、活動時間和釋放速度進行巧妙控制,整個過程具有一定難度。主動釋放是放鬆訓練真正的第一步,它通過正確的松身五法練習得以實現。這也就是說,從雙腳到頭頂及指尖的一系列身體肌肉都要做規律性收縮和釋放。正確的練習會為之後的太極內修修行打下紮實的基礎。
如今的太極練習已演變為一套同時專註于思想與呼吸的慢動作。初習者要在放鬆身體和平靜思維下,依序並連續不斷地做20到40分鐘的小幅度動作,最後收回到起始位。練習中所有動作要不斷循環,練到一個轉折點後再返回續練,整個過程要通過意志而不是硬生生的肌肉力量來完成。意識生成意志,意志推動氣。氣動,則肌肉動,關節才會像吹橡皮管那樣得到拉伸。所以,氣動,則身體動。
氣動時,體內器官會得到推拿,血液、肌腱和骨骼也會得到加強,通路因此而打開。一段時間後,習者就能感受到氣的積聚及其在體內的流動。進一步的練習會讓這一內力得到提高,靈亦開始顯現,但首先你得擁有強大的體力、極度的柔性和無限的思維平靜。
太極要和夥伴一起練。練習時首先要完全放鬆,在對手發出力量前收力,注意這種做法並非軟弱的表現。習者要雙腳定於地面,保持中心平穩。感受到同伴打過來的力量時,即便它極其輕微,你都要回撤;而當他們回撤時,即便是最小的力道,你都要跟上。要以慢制慢,以快對快,每步分清陰與陽(虛與實)。要讓整個身體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整個身姿做到蒼蠅不動就無法在你身上立穩的程度。要做到:進時讓對方覺得你是那麼遙遠,退時又近得讓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
身體一旦放空了外力,某種堅韌的能量就會生成,它以雙腳為根,從鮮活的肌腱與肌肉的靈活韌性中汲取能量。練習會不斷增強這一能量直至它靈活得像超精彈簧鋼一般,能在瞬間迸發出能量。這一過程即自衛下的太極運用。
酸麻脹痛皆為氣感
不存在。內氣、內勁、內功都不存在。因為至今沒有一人能說明白,其實就是因為不存在才說不明白。最大的悲哀就是全中國沒有一個宗師級的人物出來聲明:其實內氣、內勁、內功是臆出來的。也因此害了中國功夫。
氣,氣功現在是敏感詞,等同於江湖騙術神棍,所以練拳的都要和氣撇清關係。隨著年輕一輩的成長,氣功已經有了斷代,人們最不了解的歷史就是距離最近的年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儒、釋、道、中醫、武術,氣和氣功的修鍊是它們共通的基礎,剝離了氣的內涵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或創造力。
問啥呀,練久些自然有答案。
內家功夫練到一定的時候,應該會有氣感的,至於是不是你說的那種表現形式則不一定,而且因人因時而異。
我肚子也能動啊,這是無師自通嗎?
所說的氣到不如說是力,是一種能讓人儘可能集中全身的力量而發於一點的發力方法,這種發力的方法是基本功,那些成招式的套路拳都是建立在這樣的發力方法的基礎之上的,比如攬雀尾,捧捋擠按動的不單單是手臂,而是全身的整勁兒。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古代人練功最基本的是扎馬步?
※格鬥中身高優勢體現在哪裡?
※八極拳的六開八招可以和八卦掌的走圈行樁融合嗎?把直趟改成圓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