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對中國電影究竟有多大影響力?

每一屆奧斯卡頒獎禮都受國內媒體的關注,但實際上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我們只是看客而已。那麼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奧斯卡有著多大的影響力,或者說,奧斯卡對於中國電影,意味著什麼?


奧斯卡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沒有太大的直接影響力,它對大多數國家的電影也不產生直接影響力。但不能說奧斯卡沒有影響,它的主要意義是建立了一種電影評價體制。

第一,這個體制對其他國家的電影產業有制度上的示範作用,很多國家都在效仿好萊塢和奧斯卡,搞自己的行業表彰體系,模板和規則完全師法奧斯卡。

第二,這個體制輸出了一種電影欣賞和評價的口味。這種口味不高不低,它被定義為某種意義上的「完美電影」,從業人員和觀眾都被這種口味影響和塑造,並展開自己的追求。

這種「完美電影」的範例包括:《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音樂之聲》《教父》《阿甘正傳》……


奧斯卡陰影下的中國電影之殤

在過去24小時里,世界上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頒獎典禮之前,各大媒體已經推出了各種獲獎名單,雖然只是預測版,但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受到人們的追捧。如果沒有這道開胃菜,奧斯卡頒獎典禮似乎會失色不少。

然而,當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帷幕落下之後,我們撥開喧囂的迷霧就會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當中國電影票房佔據世界第二的時候,奧斯卡依然沒有一部華語電影的影子。

現實令人尷尬,歷史則令人傷心:華語影片已經14年無緣奧斯卡,這似乎也成了一種傳統,而這一次我國選送的三部華語片更是連提名都沒蹭到一個。

這三部華語片分別是代表內地的《大唐玄奘》、代表台灣的《只要我長大》和代表香港的《踏雪尋梅》。

我沒有看過《只要我長大》和《踏雪尋梅》,所以這裡只說一說《大唐玄奘》。

1

在我看《大唐玄奘》之前,我就從網上知道這是一部很爛的電影,票房口碑都爛,可以說是極品。而更極品的是,這部電影將代表大陸逐鹿奧斯卡。民間口碑極差,官方卻極為認同,這兩者的反差勾起了我的興趣。

熬了兩個小時,我堅持著看完電影。除了黃曉明,不,是玄奘,除了玄奘在熒幕上走來走去,如果不是有一個叫《西遊記》的小說,我或許會忘記他走來走去的目的。

整部電影就像只有白開水的湯一樣,寡然無味。同樣是以玄奘西天取經為背景,一個能寫出《西遊記》,一個能拍出《大唐玄奘》,為什麼這兩者的水平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或者說,這部電影原名是《黃曉明穿越大唐記》,只是臨時改的?

不管怎樣,這部電影還是有些優點的,至少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同時也讓我理解,不是中國電影無緣奧斯卡,而是中國電影壓根就放棄了奧斯卡,每年選送申奧片,完全是為了維護中美友好關係。從這一點來說,《大唐玄奘》無疑是偉大的。

儘管作為一部電影,它沒有表現電影應該有的東西,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它也沒有展現人物豐富的經歷,但是作為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中國宣傳片,它生動表現了中國人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在這種精神的號召之下,任何觀眾都能沉醉其中。有了它,失眠的人再也不用吃藥了。

相比於電影的這種功能,無論是奧斯卡提名的還是獲獎的影片,都只能望塵莫及。

2

除此之外,與《大唐玄奘》相比,奧斯卡獲獎影片任有諸多缺點。《愛樂之城》講的是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與玄奘的傳奇經歷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月光男孩》看名字就知道講的是一個男孩的故事,與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的玄奘比起來,身份地位不知差了多少;《海邊的曼徹斯特》說的只是一個普通中年男人的故事,與玄奘比起來精神境界又不知低了多少。

無疑,玄奘的思想和經歷遠勝其他電影的主人公。

無疑,其他電影都是有口皆碑的好片。

無疑,《大唐玄奘》是部徹頭徹尾的爛片。

究其原因,只在一個「人」字。

毋庸置疑,玄奘是一個傳奇角色,但電影中的玄奘只是名為「取經人」的道具,除了取經他什麼也不在乎,這是好事,說明意志堅定,但堅定到沒有情感起伏,和一根木頭也沒什麼兩樣,除了這根木頭有個響噹噹的名字。

儘管《愛樂之城》、《月光男孩》、《海邊的曼徹斯特》這三部電影的主人公過得只是普通的生活,遠沒有玄奘富有傳奇色彩,但是他們比電影中的玄奘更富有人味。他們是人,而不是名為人的道具。

當電影中的角色變成概念化道具的時候,人們怎麼會喜歡這樣的電影?

《大唐玄奘》只有5.2的評分,充分說明了普通民眾排斥這種沒有人味的電影。這樣的電影,除了用來申奧,還能幹嘛呢?我想不出。

不過,《大唐玄奘》雖爛,但是比它爛的國產電影一抓一大把。它的問題也只是國產電影的一個縮影:只有概念而無人味,這是國產電影的通病。

「白富美」、「高富帥」、「屌絲男」、「腐女」等等標籤化的辭彙不僅出現在我們的新聞里,更是化身一個個臉譜化的人物出現在我們的電影里。新聞可以採取貼標籤的方式,因為它為了吸引眼球本身就具有媚俗的特點,但是電影決不可這麼做,因為電影展現的從來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任何人都是不能被標籤化的,或者說,任何人都有諸多標籤。

標籤化、臉譜化的人物,只是創作者無心和無能的產物。

2016年,《驢得水》被奉為神作,它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影里的每個人物都無法被標籤化,他們太生動,太複雜。每一個人物單獨拿出來,都能拍成一部電影。

這才是好的電影!

奧斯卡終將過去,在這場世界性的狂歡之後,中國電影應該好好反思。不僅要反思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好電影,更要反思如何拍出好電影。

究其根本,不是我們無緣奧斯卡,而是我們無法拍出好電影。這才是當下中國電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書淵(ID:Shuyuan101)


優酷搜狐愛奇藝又多了收費理由


僅從我個人而言,目前來看最大的影響是給我這種喜歡電影但是又不像年輕時那麼空閑的淘片子的影迷列了一個很不錯的單子,雖說口味各有不同,但不能否認每屆奧斯卡的所有提名影片都值得一看。但是能否影響到國內的電影創作者們那就不知道了。


我覺得對於普通觀眾就是可能就跟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異曲同工。但其拍攝手法和技巧對導演們影響會比較大吧,畢竟很值得借鑒。


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就看那些電影人吸不吸取經驗教訓了!但對中國觀眾的影響就是想看好電影不要在華語電影里找,跟著奧斯卡走!


每年的奧斯卡各種提名都是一大長串的電影清單!所以每每到奧斯卡季就會很激動

純電影初級愛好者的想法


能對比出金雞獎、百花獎這些頒獎典禮是有多黑!


對中國電影影響力如何不知道,對中國女明星的影響力倒是巨大。


推薦閱讀:

普華永道 (PwC) 在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烏龍事件中承擔著怎樣的責任?會被索賠嗎?
如何用王家衛的手法寫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獲得了奧斯卡?
如何評價第 87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有哪些亮點和槽點?
艾瑪斯通為何能打敗伊莎貝爾於佩爾拿影后?
奧斯卡頒錯獎後相關人員和媒體是怎樣救場的?

TAG:影響力 | 奧斯卡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