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錯失了幾次能夠強大起來的機會?

我國錯失了幾次能夠進行國家轉折,富強起來的機會?包括列強侵略的時期,中華民國時期,割據時期和封建時期?


中華文明有史可考的四千年里埃及、蘇美爾、巴比倫、羅馬、馬其頓、孔雀王朝、帕提亞、貴霜帝國……一一從世界文明的舞台上跌落,沒入塵埃

那麼多如璀璨繁星一般的古文明都在歲月洪流的侵蝕下蹤跡寥寥。那麼這些偉大的文明錯過了什麼?100年喪權辱國,換五千年文明不熄。值得

我們什麼都沒有錯過,感謝上蒼對中華文明的青睞不能再多。如果這都不能稱之為神跡,那隻能說這是中華大地上芸芸眾生的勤勉與執著!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三體


錯失強大起來的機會倒是其次

心疼的是錯過了一個國家強大起來可以為所欲為的年代

現在21世紀,強大了也不能把越南吞併了,強大了也不能強迫吉爾吉斯把碎葉城割讓給我們,也不能強迫日本把長崎租借給我們99年,更不能讓印度總理稱臣,讓韓國賠軍費這些。

俄國和美國一共就強大了幾百年,但是能強到上世紀末,已經可以把祖上搶的土地代代相傳了

更新:評論區有很多不理解的,正常

我就拿經常看的NBA來打個比方,兩支球隊總決賽打的驚心動魄,A隊贏了總冠軍,但B隊輸得不服氣。B隊卧薪嘗膽,每年針對性補強,終於強大到能統治聯盟,每年都打進總決賽,冠軍也拿了,但就是一直碰不到A隊,報不了一箭之仇,那種感覺。還好上天沒有和科比開這種玩笑。

貼一段科比退役時的採訪

記者:你贏得了5個總冠軍,當然每次都很不一樣,但你覺得哪個是最有意義或者說最特別的?

科比:當然是贏了凱爾特人的那次。不僅僅因為那是最困難的一次,更是因為你知道作為一名湖人,能夠在總決賽跟凱爾特人對戰總是很好的,是你所希望的。尤其是我們之前輸給了他們,然後上天又給了我們一次復仇的機會。 如果我沒有能夠完成對綠凱的復仇就退役了,那會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我可不想成為那種輸給綠凱,卻沒有機會復仇,完成救贖的所謂「湖人隊史的最佳球員」。因此,贏下凱爾特人奪冠是最重要的。

不光是科比了,11年因為雷阿倫神奇發揮,馬刺輸給三巨頭熱火,鄧肯錘地板的鏡頭印象有吧?14年,完美復仇熱火,把詹姆斯打回克利夫蘭,多解氣,多暢快!

可惜我們國家啊,縱使未來強大起來,當年受的屈辱,那些割的地,賠的款,劃的租借還有被血洗的首都,這些,是不可能報了。


錯失?機會?

現在舊大陸最強大的國家是哪一個?


萬曆年間到辛亥革命這300餘年,是中國從開始落後到全面落後於西方再到失去所有以溫和方式解決舊矛盾機會的300年,一步錯,步步錯。

這期間,哪怕能睜眼看世界一點,也不至於落得個全盤皆輸的結局。三千年未有之變革皆因這三百年的不思進取,近代百年屈辱史也是為三百年錯失的一次次機會埋單。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願歷史不要重演。


錯失強大機會???給過中國強大的機會嗎?

朱元璋晚死幾年?能幹啥?殺朱棣?還是資產階級革命?

一個有2000年皇權專制的社會搞資本主義革命,怎麼搞?

從來沒有救世主,不靠神仙皇帝。某些人白吃乾飯。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與洋務派民族資產階級由來。

一、商辦企業

在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的同時,中國社會還出現了一批商辦企業。這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端,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個標誌。這些企業主要是由一部分官員、地主、買辦、商人投資創辦的,也有一些是從原來的手工業工場、作坊採用機器生產轉化而來的,主要有船舶機器修造業、繅絲業、棉紡業、麵粉業、火柴業和印刷業等。據統計,自同治年間到光緒二十年,除繅絲業外,約有80個企業。

船舶機器修造業。創辦較早、規模較大的是上海發昌機器廠。同治五年(1866),方舉贊初創時為打鐵作坊,僅有打鐵爐一座。同治八年(1869),採用車床。原為外商船塢鍛造修配輪船的零件,到光緒二年(1876),已能自造輪船和生產輪船機器、車床、汽錘等機器產品。由於業務發展迅速,光緒十年左右,擁有車床、鑽床近20台,工人300人。中日甲午戰爭後衰落,光緒二十六年(1900)賣給外商耶松船廠。另外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是上海均昌船廠,其初期業務只限於修理船隻。由於經營管理較好,生產效率較高,業務發展迅速,從光緒八年到十年(1882—1884)先後製造了6艘輪船,技術水平比較先進。但這家企業後來也被耶松船廠兼并。

繅絲業。機器繅絲業最早出現在手工繅絲比較發達的廣東地區。同治十二年(1873),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縣設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以蒸汽機為動力,僱用女工六七百人,產絲精美,行銷歐美,獲利優厚。兩年後,南海又建立4家機器繅絲廠。到光緒七年(1881),廣州、順德、南海等地陸續增加到10家。其後,廣東機器繅絲業發展迅速,中法戰爭後,僅廣州一地就有繅絲廠五六十家。光緒七年,浙江絲商黃宗憲在上海建立公和永繅絲廠,開辦時有絲車100部,後來發展到858部。到光緒二十年(1894),上海又相繼建立了5家繅絲廠,其中規模較大的坤記絲廠資本為24萬兩。這些絲廠受到外商的擠壓,生產情況不如廣東。

棉紡業。在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以前,中國創辦的近代機器棉紡織廠和機器軋花廠很少。光緒十二年(1886),買辦商人嚴信厚在寧波建立通久源軋花廠,有40台新式軋花機,僱用工人三四百人。光緒十七年到十九年(1891—1893),上海又相繼成立了棉利、源記、廣德泰和禮和永4家軋花廠,武漢也成立了昌記軋花廠。軋花兼紡紗的工廠,是唐松岩於光緒十三年(1887)在上海創辦的華新紗廠(初名軋花紡紗新局),有紗錠約7000枚,布機50台。光緒十九年(1893),安徽商人朱鴻度創辦上海裕源紗廠,於次年開車,紗錠2.5萬枚。緊接著又有人創辦了裕晉紗廠、大純紗廠,嚴信厚也在寧波設立了通久源紗廠。此外,重慶、鎮江、廣州等地也在醞釀建立棉紡廠。

麵粉業。光緒四年(1878),輪船招商局會辦朱其昂在天津成立了貽來牟機器磨坊,僱用工人約30人,每年可獲利銀六七千兩。此後,陸續創辦了上海裕泰恆火輪面局、福州機器麵粉廠、北京機器磨坊等,規模與貽來牟機器磨坊差不多。

火柴業。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天津、上海、重慶、廣州等地創辦火柴廠約有十餘家。其中如天津自來火公司,由官紳楊宗濂、買辦吳懋鼎等人成立於光緒十二年(1886),資本1.8萬兩。光緒十七年,因失火廠房被焚。隨即公開集股重建,資本增至4.5萬兩,聘請英、俄商人幫同管理帳目、購買機器。光緒十六年前後,上海成立了燮昌火柴公司,資本5萬兩,職工約800人,所使用化學原料從歐洲輸入,木梗、箱材及紙使用日貨,日生產火柴20餘箱,但質量較差。

印刷業。商辦機器印刷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廣州、杭州、北京等地也陸續辦了一些工廠。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光緒八年(1882)徐鴻復、徐潤在上海設立的同文書局。同文書局有石印機12架,僱用職工500人,主要影印古籍,如《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同文書局停辦,徐潤復設立廣百宋齋,為鉛字印刷。

此外,玻璃製造、製糖、制茶、造紙等商辦企業,也在上海、福州、台灣等地設立。

從同治年間到光緒二十四年中日戰爭前,歷時20多年,在中國陸續出現了近代商辦企業。這些企業主要是日用輕工業,一般規模較小,資本大都在10萬元以下,有的只有幾千元,設備簡陋,技術落後,比起外資企業和官辦企業,力量是微弱的。但有了這些商辦企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就出現了。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很困難。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及其在中國開設的企業,在中國大量推銷商品,掠奪原料,跟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競爭。中國民族企業不僅在原料來源和產品銷售市場方面受到巨大壓力,而且經常受到外國資本吞併的威脅。同時,中國民族企業在機器、技術等方面都依賴外國,有的還依靠外國勢力的「保護」。清廷對民族企業不但不予扶植,而且從各方面束縛了它的發展。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商辦企業始終沒有取得清廷的正式承認,在設廠、經營和產品銷售方面,沒有法律保障,完全聽任官吏隨意處置。例如,光緒七年(1881),廣東南海知縣徐賡陛即以「各省制辦機器,均系由官設局,奏明辦理,平民不得私擅購置」,以及機器繅絲廠「男女混雜,易生瓜李之嫌」、「奪人之生業」為由,查封各處繅絲廠。許多地方官吏還對商辦企業加重徵收稅捐,敲詐勒索,大大加重了這些企業的負擔。在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困難重重。許多企業為了生存,不是依靠外國勢力的「保護」,就是尋求封建勢力的支持。這就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同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既存在矛盾的關係,又存在依賴的關係;既有其社會歷史進步性,又具有先天的軟弱性。

中國民間資本主義產生於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決定了它具有若干鮮明的特點。

1、從產生的基礎看,不像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經歷了簡單協作、手工工場階段才進入大機器生產階段,它有西方資本主義現成的機器工業可以領獎,不必再經過充分發展的手工工場,不是在手工工場的基礎上發展下來的。

2、從產業部門產生的順序看,與一般資本主義國家由加工業主要是棉紡織業開始,然後是採礦、冶金等能源、鋼鐵工業,最後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順序不同,各產業門類是差不多同時出現的。

3、從規模上看,絕大多數企業資本額少,規模小,大多在10萬元以下,少的只有幾萬元甚至幾千元,少數規模大的也不過三四十萬元。與洋務企業和外交企業動輒敗壞萬元上百萬元的投資額相比,顯得十分微小,而且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生產能力不高。

4、從分布地區看,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鄰近的地區。這些地區在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首當其衝,自然經濟解體時間較早,速度較快。至於各不同產業門類集中在這些地區的原因,則又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便利出口,如繅絲業;有的是為外商在華輪船服務的,如機器修造業,自然要設在通商口岸;有的是為了交通運輸、獲得原料和技術依賴的便利,還有的是為了求得外國勢力的庇護。

可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條件是形成上述特點的主要因素。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急遽沉淪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大體上通過三條途徑:一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深入,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形成資本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一些買辦、商人和官僚投資興辦了一批輕工業,主要是為進出口貿易服務的加工工業。二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外國侵略者在華興辦企業的增多,國內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市場的擴大,新式機具不斷地輸入,城市傳統手工業的一些部門,逐步發展為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其中的一部分過渡到機器工業,一些中小商人和手工工場主也隨之發展成為民族資產階級。

三是洋務運動發展到「求富」階段,洋務派採用「官督商辦」形式,舉辦了一批工礦交通企業,促進著社會資金流向產業。隨著「官督商辦」企業的興衰,洋務派集團不斷發生分化,一些洋務派官僚、買辦和商人通過「官督商辦」企業作扛桿,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並且構成民族資產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剖析洋務派的分化,是探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的一個重要課題。

  

  洋務派是一個略帶資本主義色彩的地主階級政治派別。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加緊侵略中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這時,清朝封建統治集團分化為頑固派和洋務派。怎樣應付新的危機,維護清政府,挽救封建政權垂危的局面?洋務派主張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生產設備、武器製造和科學技術的成果,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枝枝節節的改革。洋務派的一些措施,諸如開工廠、採煤礦、行輪船、築鐵路、設學校、譯書籍,在客觀上符合了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潮流,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第一批資本主義性質的工礦交通企業,就是在洋務派的主持和倡導下創辦的。

通過這批新式企業,促進了社會資金流向產業,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材,積累了對新式企業的管理經驗,傳播了科學技術,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但是,洋務派不是以資本家的身份,而是以封建官僚的資格投身於創業的經濟活動,他們創辦的新式企業和封建國家政權關係密切,他們利用政治權力取得稅收和產品運銷等方面的優待,對新式企業實行封建性的專利和壟斷,阻礙著民族工業的充分發展。他們用封建官僚制度的經營管理方式、方法,從企業內部抑制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扼殺著企業的生機。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洋務派只能是一個略帶資本主義色彩的地主階級官僚集團,而不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政治集團。

  洋務派不同於封建社會內純粹的地主階級官僚集團。洋務派的成分包括洋務派官僚、買辦中的上層分子和殷商巨賈,幾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勢力錯縱複雜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的特殊官僚集團。

  洋務派中派別紛繁。洋務派的頭目奕、奕譞這類滿洲貴族,名義上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海軍事務衙門等最高洋務機關的負責人,但他們並未從辦洋務中聚集起什麼實力。湘系曾國藩在洋務運動剛開頭不久就死去,洋務運動前期能與淮系李鴻章抗衡的是湘系左宗棠。但左宗棠長期僻處西北,他主持和倡辦的洋務工業如福州船政局、蘭州織呢廠都不十分成功。中法戰爭後,足以和李鴻章分庭抗禮的是張之洞。張之洞早年與「清流」派為伍,中法戰爭期間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王德榜等將領,部署抗戰,取得諒山大捷,威望驟增,從此在兩廣總督任內六年,建立了洋務集團勢力,後移督湖廣近二十年,勢力不斷增大。但張之洞勢力蹶起時,洋務運動已接近尾聲,洋務企業的弊端暴露無遺,向社會集資,群商裹足,他遂主要使用各種封建性的集資辦法,如用報捐軍餉為條件,容許從事科場賭博性營業的「闈性公司」合法化,以及息借當鋪、鹽商的款項等。後來又鼓吹「借債興利」,大量舉借外債。這種外債不但要負擔苛重的利息,而且往往附完全躺有出賣主權的密約,使張之洞的「自強新政」在帝國主義的懷抱里。所以無論從軍事實力或者經濟實力來說,李鴻章的淮系在洋務派中都占居首位。

  李鴻章從1862年至1870年的八年間,由江蘇巡撫進而署兩江總督,實授湖廣總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他的淮軍盤踞長江中下游,直隸、山東在名義上受當地督撫節制,實際上控制在他手裡。江南機器局、金陵機器局和天津機器局等軍火工廠是供應淮軍的軍械庫。七十年代後建立的北洋海、陸軍,進一步擴充著淮系的勢力。他用「官督商辦」的形式,吸取社會資金,供其驅使,從而控制了新式工礦交通企業。他的軍事實力越強,越強調力量「不足禦侮」,經濟事業越發展越高唱對外「息爭均利」,對內「爭利滋弊」,防止私人資本的競爭。他把保持和加強自己派系的實力放在國家民族利益之上,正如梁啟超評論他的:「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

  李鴻章辦洋務的得力助手是盛宣懷。自從1870年經楊宗濂推薦,盛宣懷在淮軍任行營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盛同頤:《盛宣懷行述》,《愚齋存稿》卷一。),隨李鴻章北上鎮壓捻軍,博得李鴻章的信任。1873年,盛宣懷參與《煙台條約》談判,放手出賣國家主權,被李鴻章讚賞為「能見其大。」同年李鴻章委任他為輪船招商局會辦。這時盛宣懷在招商局購旗昌輪船公司的輪船時循私舞弊案被揭發,李鴻章極力為之洗刷,稱為「有用之材」。

1882年,盛宣懷在上海為奉天金州煤礦招股,私挪股金又受到彈劾,湘系左宗棠、曾國荃為之庇護,居然大事化了。1884年,盛宣懷調署海關道,成為李鴻章經營洋務事業的代理人。1886年,他調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駐煙台以控津滬。1892年,調他補天津海關道兼津海關監督。1893年,上海機器織布局被焚後,李鴻章指派盛宣懷赴上海會同聶緝□辦理善後,全權督辦華盛紡織總局。李鴻章淮系壟斷的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四大工礦交通企業,盛宣懷就操縱其三,足見他在洋務派淮系官僚集團中的重要地位。

  經盛宣懷穿針引線,李鴻章羅致了一批買辦作為經辦洋務企業的骨幹。唐廷樞、徐潤和鄭觀應就是代表人物。

  唐廷樞自1861年受雇於上海怡和洋行,為該行開闢內地貿易並遞送市場行情,受到該行重視,提升為總買辦。怡和洋行經營的出口貿易業務主要是絲茶,唐廷樞利用任上海茶葉公所和絲業公所董事的地位,為怡和開展出口貿易業務提供方便。1870年,唐廷樞主持怡和洋行所設船務經理部,開闢了上海、福州的內河航線,並開展直達馬尼拉的貨運業務。他還「兼當協和機器輪船公司、北清機器輪船公司、華海機器輪船公司之董事。」(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所錄《上海遠東月報》,1878年6月。)投資於軋拉佛洋行辦的公正輪船公司,又與怡和經理約翰遜籌建東海輪船公司,一度任襄理。1873年,唐被委任輪船招商局總辦,把怡和總買辦職務移交其兄唐茂枝。以後北上負責經理開平礦務局,成效顯著,直到1892年。

  徐潤於1861年任寶順洋行副買辦,主持全行業務,為寶順開闢長江各口和華北市場。從1863年起,徐潤屢次捐買官銜,由光祿寺署正達到郎中。1865年,他替淮軍辦理後勤供應,得李鴻章保舉加四品銜。1867年寶順收縮時,自立寶源祥茶棧,在產茶區自銷也代客收購,同時經營絲、棉、煙葉、皮革、白蠟、黃白麻、桐油等生意,甚至販賣鴉片。他還從事房地產投機,1863年時擁有地產二千九百餘畝。徐潤曾擔任上海茶葉公所、絲業公所和洋藥局董事,並先後創立「仁和水險公司」和「濟和水火險公司。」(《徐愚齋自敘年譜》,《招商局及仁濟、仁和公司緣起》。)1873年經李鴻章委任輪船招商局會辦,前後達十一年,1875年兼任開平礦務局會辦。1883年因挪用招商局公款從事地產投機失敗,盛宣懷乘機將他排擠出招商局。

  鄭觀應於1859年入寶順洋行,經管絲樓兼輪船攬載。1868年離開寶順任和生祥茶棧通事,不久承辦該茶棧,後充任揚州寶記鹽務總理。1873年起受雇於太古洋行,為該行開辦輪船公司並任總經理兼管棧房,還為該行於長江各口設攬載行並採辦關東豆貨。為了吸取社會資金,鄭觀應開設了上海恆泰錢莊,與各地商人建立聯繫。1880年經李鴻章任命,籌辦上海機器織布局。1881年又經盛宣懷推薦任電報局上海分局總辦。1882年脫離太古洋行,進入輪船招商局任會辦。1881年赴粵協助督辦粵防軍務大臣彭玉麟布置防務,這時因上海機器織布局資金被鄭觀應私挪敗露,受到輿論譴責,一度消沉。1890年出任開平礦務局粵局總辦,1892年再次出任輪船招商局會辦。

  唐廷樞、徐潤和鄭觀應都是買辦中的上層人物,久經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培養和熏陶,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精通商業貿易,有對新式企業經營管理的業務知識,與一些買辦商人有著廣泛的聯繫,能夠調動社會資金。他們非那些空談洋務的封建官僚所可比擬,所以為李鴻章所倚重。唐廷樞和徐潤積累了巨額社會財富以後,不甘依附於外商,企圖藉助洋務派官僚的政治權勢進行再積累。鄭觀應則是把買辦生涯看作「初學商戰於外人,」把參與「官督商辦」企業的活動,看作是「繼則與外人商戰,欲挽利權,以塞漏卮。」(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這樣,買辦的上層人物與洋務派官僚結合起來了。

  李鴻章為了吸取社會資金,還羅致了一些殷商巨賈作為企業的經辦人。朱其昂和經元善就是代表人物。朱其昂是以沙船為業的淞滬鉅賈,長期經營沙船海運,並在京津滬粵等地開設華裕豐匯兌票號,曾經捐官三品道員、浙江候補知府。李鴻章籌辦新式航運,招朱其昂籌備。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時,唐廷樞任總辦,徐潤、盛宣懷、朱其昂任會辦。唐廷樞、徐潤負責輪運和招股業務,盛宣懷管官務,朱其昂專責漕運。經元善世業錢莊,從1858年起隨父經緯進入上海錢業市場,開設仁元錢莊,並與人合夥經營茶葉出口貿易,歷任上海北市錢業會館董事。

1880年經鄭觀應引薦,入上海機器織布局,當時翰林院編修戴恆和龔壽圖代表官方,具體由龔壽圖專管官務,鄭觀應和經元善代表「商股」,專管商務,鄭觀應「總持大綱」,經元善「駐局專辦」(經元善:《居易初集》,卷二,第36頁。)朱其昂和經元善這類商人已非舊式商人,而是買辦化了的商人。朱其昂曾於1860年與美商花馬太合夥經營清美洋行;經元善曾投資「中外合辦」的華興玻璃公司,並任董事。他們對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經營管理新式企業的業務知識。他們和社會上的殷商巨賈有密切聯繫,在商界有著影響,不僅他們自己投資於「官督商辦」企業,而且可以吸取社會資金,這正是為李鴻章所羅致的原因。這些富商也企圖依靠洋務派官僚的政治勢力,投資產業以獲取更大利潤,於是形成洋務派官僚與商人的結合。

  官僚、買辦和商人本來是性質不同的社會勢力。李鴻章通過「官督商辦」企業的創辦,把幾種社會勢力揉合在一起,他們相互利用,使洋務派成為官僚、買辦和商人相結合的集團。洋務派所舉辦的新式企業里也就充斥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洋務派的分化成為勢所必然。

  

  洋務派包括著官僚、買辦和商人,這幾種社會勢力參與洋務派的經濟活動,他們各自抱著不同的目的、願望和要求。李鴻章熱衷於創辦新式企業的主要目的是「裕餉。」他說:「夫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三九,第32頁。)所謂「振興商務」其實就是舉辦新式工礦交通企業。要辦新式企業則需資本。李鴻章看到社會上一批積累巨額財富的買辦和買辦商人,附股于洋行,他說:「近年華商殷實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

如旗昌、金利源等華人股份居其大半。」(《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一,第39頁。)當時壟斷長江航運的旗昌輪船公司,買辦和買辦商人的投資竟占資本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僅1863年至1864年間旗昌股東代表大會,有九名代表是中國股東,其中最大的股東是旗昌總買辦陳竹坪,另一名大股東是著名的絲商顧春池,旗昌的附屬機構金利源倉棧的主要資金就是顧春池提供的。李鴻章認為把這些社會資金吸引過來,就可以解決創辦新式企業所需的資金來源。他說:「若由宮設立商局招徠,則各商所有輪船股本必漸歸併商局。」(《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二十,第32頁。)。」於是「官督商辦」形式的企業,就作為李鴻章「歸併」私人資本的一種手段而產生。這些買辦和買辦商人隨著資本主義產生條件的成熟,懷抱著獨立投資、追求更大利潤的慾望,寄希望於「官督商辦」企業。唐廷樞和徐潤投資於輪船招商局時,他們估計,以五十萬兩的投資,依靠「官為扶持,」擺脫各種封建阻力,用四條輪船在長江和沿海行駛運輸,只消三個月,至少可以獲得百分之二十的紅利。優厚的利潤促使他們把附股洋行的股金轉移到「官督商辦」企業。

  當李鴻章提倡辦「官督商辦」企業的時候,曾經宣稱:「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所有盈虧全歸商人,與官無涉。」(《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一,40頁;奏稿,卷二十,第33頁。)這對於有著投資慾望的買辦和商人,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鄭觀應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他說:「商招股以興工,不得有心隱漏;官稽查以徵稅,亦不得分外誅求,則上下相維,二弊俱去。」(《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卷四,第19頁。)他們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希望「官督商辦各有責成。」當時把閑散資金轉化為產業資本,存在著兩條出路:一條是依靠外國侵略勢力,或附股于洋行,或在香港註冊,或聘外商做經理掛「中外合辦」招牌,以繞過封建勢力的阻礙;另一條是依靠洋務派官僚集團,並從官府取得免稅和專利等待遇,以利於在市場上與外國商品競爭。原先一個買辦商人彭汝琮建議李鴻章創辦織布局時,他擬訂的八條章程中特彆強調,「本廠織成洋布出售,請照進口洋貨一例報稅,」產品「分銷內地,不復完厘。」(《字林西報》,1879年4月20日,)反映了一些買辦和商人的願望,也正是「官督商辦」企業集股比較順利的重要原因。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官督商辦」企業初創時,人們抱著懷疑的態度,投資入股者局限於經理人親友的狹隘範圍。輪船招商局籌辦時,股金除官款外,主要的投資者就是朱其昂及其家族,另外與朱其昂關係密切的沙船富商郁熙繩投資一萬兩。後來李鴻章委唐廷樞為總辦,公開招股,並在章程中規定:除推舉唐廷樞為總董外,「再將股份較大之人,公舉入局,作為商董,協同辦理。」股東大抵上是唐廷樞、徐潤和朱其昂的親友。

1877年9月,唐廷樞主持開平礦務局公開集股,所擬招商章程共十二條。章程為了迎合私人資本的要求,盡量表明企業是以商辦為特徵。如第五條規定:企業「雖系官督商辦,究竟煤鐵仍由商人銷售,似宜仍照買賣常規,俾易遵守。」並表明:企業「所有各廠司事,必須於商股之中選充,方能有裨於事。」這是說,礦務局是由商人負責經理的資本主義性質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章程中規定:「其進出煤鐵銀錢數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結,每年有總結,隨時可以查核。」在產品銷售方面,規定:「所有生熟鐵至津,按照市麵價值,先聽機器局取用。煤照市價,先聽招商局、機器局取用。其餘或在津售,或由招商局轉運別口銷售。」因為企業系「官督」,所以機器局、招商局有取用產品的優先權,但仍照市場供應以保證「商辦」的經濟利益。章程又規定:「擬集資八十萬兩,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足紋一百兩。一股至千股皆可搭附。」大股東對礦山有管理權,規定:「股分一萬兩者,准派一人到局司事,」若所派人員不稱職,「由總理辭退,仍請原人另派。」為保障商股利益,利潤的分配規定:「每年所得利息,先提官利一分,後提辦事者花紅二成,其餘八成仍按股均分。」(《開平礦務局招商章程》第23—26頁。)開平礦務局的招商章程突出地宣揚「商辦」的成分,並用豐厚的利潤,來激發投資者的熱情,對一些富商巨賈有很大吸引力。據《申報》透露:「各鉅賈知此事名為官辦,實為商辦,兼悉開平礦產極多,日後用西國機器開挖,用力少而成功倍,當可大獲其利。」預計集股銀八十萬兩,分作八千股,不到四個月,附股者共有七千股(《申報》,光緒四年一月十日。)所謂附股的「鉅商」,大抵是唐廷樞、徐潤以及同他們關係密切的「港粵殷商」(《新報》,光緒四年二月十一日。),一些中小商人抱觀望態度。當時報紙評論:「從中國人不願承購輪船招商局的股票看來,他們大約也不願承購同一幫人主持下的礦務局的股票。」(《北華捷報》,1878年2月14日評論,卷二十,第152頁。)所以開平礦務局的集資,仍然局限在唐廷樞、徐潤的親友的狹隘範圍。

  上海機器織布局集資時,情況有了很大改變。本來上海機器織布局專辦官務的龔壽圖是官場中人物,得不到商人的信任,無法招股。專辦商務的鄭觀應和經元善負責籌辦的實際工作,他們主張公開登報集股,「凡所招股本戶名銀數及收款存放何庄,每月清單布告大眾。」(《居易初集》,卷二,第38頁。)


多了去了,比如朱元璋晚死幾年,把文人官僚再清洗一遍

比如被文人帶大的仁宗皇帝夭折了,宣宗直接繼位,提前幾個月就行,這樣宣宗就不用被文人壓制的只能用太監了

比如英宗聰明點,一看蒙古大軍進來邊關當沒看見自己領兵出征莫名糧草不濟就該知道危險還不回去大清洗!

比如正德皇帝保護好自己,身邊帶好護衛,雖然你親征也沒糧食,但是打贏了就別驕傲,不然就莫名落水了

再比如正德天啟死了皇太后皇后聰明點就是領養個宗室孩子,別被文人幾句女中堯舜給吹的直接讓外人登基

比如殺了劉大夏

比如看死了蒙古關寧毛文龍朝鮮包圍後金的大局,文人們想漂沒更多的錢,就要毀了這個大局,留下關寧鐵騎就行了,你要看緊,誰要是有這兆頭,砍了沒商量!

鄭和的部隊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部隊,就像直接聽命於總統的海軍陸戰隊一樣,你得護著!儒家大師們再吹你也不能解散啊

到了清朝,洗洗睡吧

近代就是一直到共產黨之前都沒戲,因為再好的計劃都要人來實行,可我們這些鄉賢們的德性你懂

舉個例子吧,美帝記者發展解放區一億人,收百分之十五的產值,就比國民黨那裡三億人收百分之七八十還要多了

因為我們儒家鄉賢就是中間商賺差價啊

再比如海南的衛星發射基地,七十年代就開始論證了,再比如太湖神威,98年就開始了,這種長時間的戰略,你指望別的政權??司馬光可是能把王安石時候打下來的城市還給西夏的啊

而土共可以說大的戰略沒犯什麼錯誤,比如柏林危機美蘇無暇東顧的時候打三大戰役,比如尼克松防華等等,錯誤吧大概就是八十年代法國拚命幫蘇聯增壽的時候,中國失誤了還在埋土……

對於中法來說,美蘇都在才是好事啊

不過沒關係,根據知乎的規定,部分內容不顯示登基了,補了回來

現在我們不是就盯著美帝了么

可惜啊,當年殖民地時期想幹嘛就幹嘛的時代我們沒趕上,我們在哪個時候是被乾的……


打破兩千年以來中國婦女身上枷鎖的人是誰?推動婦女平權遠動的人是誰?是你最憎惡的導師!還有我們的1949!

不要以為你會刪帖


按歷史回答,

始皇帝扶蘇,算第一波。

如果沒有趙高胡亥。

扶蘇繼位,很可能會實行仁政。設法降低百姓勞苦,平息七國摩擦。

就算農民起義繼續有。

秦始皇給扶蘇留下那一票謀臣武將。也夠用了。

李斯搞離間,招安,分化瓦解。蒙恬,蒙毅,三十邊防軍。調回來一半也夠鎮壓農民軍了。

當年能臣被趙高殺的太多。就連章邯也是忌憚趙高投降的。棘原之戰,章邯也沒輸。

扶蘇招安,剿滅農民軍。肯定會輕徭薄賦,緩解百姓壓力。

秦朝的軍功爵位制度,估計可以接著打匈奴。然後慢慢往其他地方推進。

漢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基本沒啥盼頭。

宋代司馬光司馬老賊誤國。

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彌補北宋武德缺失。恢復西夏西域,燕雲十六州這些地盤沒啥大問題。順便並了越南,大理,吐蕃也沒啥壓力!

當然,滅遼之後和女真蒙古會有衝突。

但中華民族,武德充沛時期根本不懼任何少數民族。

王安石的改革中有類似全民皆民的制度。

就算蒙古崛起也只能往西打!往南就恢復漢唐和匈奴突厥對決模式。

但我感覺很有可能是半個秦國吊打北胡的模式。畢竟中國歷史全民皆兵的朝代只有秦。打的北方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放羊。

更重要的是,宋明兩代資本主義萌芽開始。

特別宋朝海運還發達。

資產階級一旦崛起,為了利益肯定會出現大規模工業改進和航海殖民。

促進工業革命和海外市場。而西方人面對蒙古鐵騎,估計不知道要在中世紀待多久了。

明末士大夫也有不少開明的,喜歡西方技術。

都怪崇禎把好好的江山玩砸了。

不然,哪怕只用袁崇煥。也夠收拾滿清韃子的了。何況他手裡還有洪,吳,盧,鄭,孫這些王牌。

最多熬死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滿清也快歇菜了。撐死繼續恢復蒙明對峙模式。

不過到時候就看後來者了!

明代資產階級如果真的有機會發展起來的話就不怕了。

一個吳三桂,至少都能保大萌撐到康熙朝。

吳三桂可是吊打康麻子。

之後,就不好說了。

民國,袁世凱別著急稱帝。先發展工業和軍隊。撐著一戰打俄羅斯。至少把原來失地搶回來。其實還可以直接威脅英法把賠款還回來。

不換就打越南和緬甸。

收回荷蘭霸佔的蘭芳共和國。

英法當時在歐洲大戰根本抽不開身。

中國的體量,一旦工業化。完全是東方巨無霸。撐死到二戰,和元首聯手解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

中國可是有足夠縱深的。甭管歐洲人還是美國人,隔著歐亞大陸山地和太平洋打消耗戰。開玩笑呢?誰耗死誰明擺著的。

段祺瑞,徐樹崢眼裡揉不得沙子。自己嫡系部隊少,不如老蔣那樣會忽悠。

吳佩孚,太講究了。不忍心背叛曹昆,如果他反對曹成為總統。擁立黎或者孫。中國也可以統一起來。

他倆都還有開工業化的時間。起碼不至於被日本欺負那麼慘。

蔣公,哎,怎麼說呢!軍事不行,政治不行,經濟不行,工業不行。如果都行的話,抗戰也不至於打那麼慘。

但也算儘力了!如果他能在爭氣一些,讓太祖當政治部主任,讓鄧公主經濟,設置計劃經濟制度兼工業部長,劉少奇管宣傳。接受陳誠意見土改。金融和外貿還是靠孔,宋。

中原大戰之後,立即派陳誠平定西北。建立工業基地,讓白崇禧和薛岳,蔣光鼐,胡宗南進軍新疆,土改建立五十個師的騎兵。

騎兵機動力強,配合反坦克炮兵,火箭炮兵,高射炮兵和高射機槍兵。利用野戰,隱蔽,發動機動突襲。在內蒙,山西,河南,湖北等地實行機動反擊和破襲戰,消耗日軍。

黃金十年,斯大林都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划了。你蔣公在廢材,陝甘新疆建立兩個工業基地沒啥問題吧!西北黃土高原又不缺煤鐵,多挖些窯洞,掏空兩座山建立防空洞和地下工業基地也夠了。

再不濟等到美國參戰,派兵去緬甸要美援,工業,石油,空軍,裝甲機車援助。陸軍發起大反攻,槍炮子彈可以自己造。工業化暴兵!

平均裝備和訓練,補給趕上日本人就行。剩下的拼人數上。把不合格的軍官該換的換一下。讓能打的上。

等到美援一上來,立即大反攻。搶在蘇聯前面,收復所有失地順帶打進北朝鮮和北越。

雅爾塔保住外蒙就夠了。美國為了堵蘇聯,防止日本崛起報復。必然要援助中國。

中國發展,就沒日韓什麼事了。

太祖,太祖太喜歡較真。經濟,工業也不行。中國走了一段彎路。

不然也早騰飛了。說不定還能撐著蘇聯病的時候乘機收回150平方公里順帶拿回外蒙。

當年老蔣有心在有生之年回歸。結果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一次都沒錯過,經濟發現不了,就不可能從奴隸制,封建社會走到資本主義。

不從奴隸制走到資本主義就不可能真的強大起來。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不是仁義之師的話,大航海時代恐怕就沒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什麼事了。


文藝復興這種堪比魏晉風骨、白左平權的亡國之相被捧得太高了,要不是新大陸的資源續著,西歐可能會在敬瑭·佛朗索瓦一世等人的帶路下讓俄羅斯和奧斯曼瓜分掉,文藝復興搞得最好的是義大利,利瑪竇等傳教士在明朝人眼裡「皆聰明特達之士」,而荷蘭人在明朝眼裡就是海商+海盜,結果義大利和荷蘭哪個更發達?


你知乎刪不刪我答案,明天人民日報頭條還是會回答這個問題啊,人家都明說了。

是否也要讓人民日報政治敏感?

http://mp.weixin.qq.com/s/mhWectvw54WGtKsvvvmuDg


先想想我們為什麼要強大吧

是為了不被欺負,還是為了欺負人。


謝邀。

本來期末不想答題,但看到幾個明吹的言論,實在忍不住想說幾句。

為什麼不能說明朝?中國就是從明朝開始落後的啊,承認一下很難嘛?你們心目中遠邁漢唐的大明不就是個爛在骨子裡的野蠻政權嘛,根本不可能帶領中國人跟上歐洲人的步伐啊。

我就簡單列一下明朝這二三百年都發生什麼好了:

截止15世紀,達芬奇已經畫出了蒙娜麗莎,歐洲已經開始文藝復興;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大陸。

截止16世紀,尼德蘭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路德已經完成了宗教改革;哥白尼已經提出日心說;三角貿易已經開始啟動,源源不斷的財富開始流入歐洲;歐洲冒險家的足跡開始出現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

截止明朝滅亡的17世紀中葉,歐洲已經誕生了證券交易所和股份制公司;五月花號已經抵達了美洲大陸;1642年和1650年,伽利略與笛卡爾相繼辭世,上述兩個大佬分別是近代理性主義和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

明吹仔細琢磨琢磨奠基這兩個字。

明朝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歐洲人一直在奠基,在世界版圖上,在科學前沿上,在人權法治上,在哲學思想上,在文藝創作上高歌猛進。我上面列下的任何一個事件和人物,都彪炳史冊,有著影響全人類發展的偉大意義。而中國同時代有沒有一個能拿出來相比的成就?

你威武的大明在幹什麼啊?太監和權臣互相傾軋?知識分子練習八股創作?16、17世紀了還被游牧民族摁倒在地面上摩擦?東南富庶地區稅收不上來,西北貧苦地區瘋狂加稅?人民都餓死起義了,還在豢養成千上萬無所事事驕奢淫逸的朱姓皇族?最後解決不了土地兼并滿族入侵,也安撫不了國內饑民,被一波接一波的農民起義連根拔起,呵呵。聽說給崇禎皇帝發喪的還是滿族人多爾袞吧,好一個顏面盡失無比屈辱至極。

如果說明代建立時,中國在各方面還稍稍領先於彼時的歐洲,或者頂多雙方互有勝負。那麼到了明代末年,中國已經全方位落後於歐洲了,說的難聽點,發展水平可能還不如歐洲的有些殖民地高呢。

中國還是那個斜率甚小、時有倒退的一次函數,而歐洲已經變成了幾何增長的指數函數。指數函數花費了幾百年的時間追平一次函數,但是在追平的下一刻,就是你的倍數了。

所以,摸著你們的良心和智商坦誠地說,真要到1840年被人家打趴下了才算開始落後么?你大明面對建州女真和農民起義軍都要被吊打,面對英法聯軍會表現成什麼樣子啊?就算沒有建州女真的威脅和朝代更替,讓大明續命二百年,就以明朝那個一日爛比一日的發展趨勢,你猜等二百年後西方人如期而至的時候,

明朝的內部矛盾會激化到什麼程度?明朝的財政能力會衰弱到什麼程度?明廷都無法通過改革從富甲天下的東南地區收上稅來,還談何在三千年未有的變局裡成功轉型?

鍋不要都推給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也不要把鍋都推給外人,好像我們自己一直什麼毛病都沒有。所有認為沒有清入主中原、中國就不會落後的人,你們的邏輯其實和把安史之亂的鍋推給楊貴妃的人一樣。找一個不會反駁不再發聲的替罪羊,然後得以保全自己大漢民族的面子和「榮耀」罷了。

「都賴他們,沒有他們禍害我,我一定過的很好。」

low不low啊。

以上。


題主......

除了北美新大陸以外你給我找出一個比中國綜合國力(看清楚是綜合國力,別和我談什麼人均)強的國家,不多隻要一個就可以了。


韓愈絕不算什麼迂腐之人,反而「文起八代之衰」,絕對是個開明人士,就是這個韓文正公,入選教材里的《勸學》里居然寫道:「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直接拿別人的職業當反襯對比。

唐以來,孔教信徒掌控話語權,形成皇帝都要讓步的文官地主集團,這幫人文化上自詡讀的聖賢書,整出「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可笑優越感,扭曲社會發展路線,政治和經濟上欺上瞞下,對上貪墨剋扣,對下巧取豪奪。火耗斛面比正賦高三四倍,結果國家打個幾萬人的部落居然無錢餉軍連人數要劣勢,皇帝不止一次派太監守都城。

明清的落後,是文化上的落後,是和晉朝一樣的狀況。無非是玄學換孔教,門閥集團換地主文官集團,一個胡兵南下時逃跑都不會活活被餓死,一個只貪不捐逼皇帝用太監守城然後城破被烤掠出7000多萬兩銀子。

文化的落後,觀念的落後,絕不是什麼幾個偶發的機會就可以得以反轉的。至於什麼鍋甩給女真更搞笑了,大萌要是在清的位置,怕是連買海軍辦洋務的銀子都拿不出來的吧。連續都續不動,等著走凱末爾裂土分疆搞激進改革的劇情吧。

歸咎與什麼「不開眼」的,先想想這是就睜眼的事嗎?掙個眼就能承認自己文化和國體落後?不能,不被打腫臉打碎牙打的自尊全無,是不可能認識到的,即便認識到落後這些掌控國家行政的舊文人也是絕對不會改自己吃飯的資本的。洋務多少年你李中堂還在奏書上寫「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在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搞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你們指望一個信基督的徐光啟,或者幾件送乾隆的禮物,就能讓這幫孔教信徒「開眼」?

至於你們說日本,呵呵,日本一個海島國家對西方文明的接觸深度完爆大萌大清幾條街,鎖國之前大量日本人漂泊到呂宋占城暹羅,或經商或當傭兵或為海盜,基督教在日本有上百萬信徒以至於在明末爆發了基督教徒起義,即島原之亂。島原之亂正是鎖國的導火索,見識過西洋夾板大船和紅夷大炮的日本人再被黑船開國以後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完全就是落後,而且無舊可守。

縱觀舊帝國對抗入侵的西方的例子,中國運氣絕對不算差的,也就是被打趴下幾次,沒有被打的支離破碎。沒有什麼好抱怨,如果一定要抱怨還不如抱怨列強早期的打擊不夠狠,1841年後居然閑了十幾年沒有抽大清,1860年後到甲午30多年居然一次成功的抽臉都沒有,士大夫們的臉還不夠疼,改的還是慢。

康有為倒是漢人,還是主張最激烈的漢人,1896年這逼居然還要靠編造儒教典籍給自己說話,到底不敢打倒舊文化。洋務幾十年,到了清末,也就袁世凱等北洋系的後生算是稍微有些近現代觀念,至於大袁世凱26歲的李鴻章之流,到底還是個迂腐的孔教信徒而已。中國的革命居然要靠華僑這個小眾團體承擔。觀念改變這種事,是要潛移默化慢慢磨的,偶發事件的影響力微乎其微。看不出有什麼好抱怨什麼好可惜。


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強大起來其實特別容易,這個世界上只有新加坡這樣的夾縫裡的鼻屎小國,或者日本這樣的偏隅海島,要發展起來才會非常非常難。

大國,只要不犯糊塗,正常操作,焉有發展不起來的道理?


任何大事件背後都是由無數人的小事件支撐起來的。

比如說412。如果不是因為國民黨右派的利益因為革命受損就不會有412。

同樣的發展上沒有大量教育出來的工人與整條產業鏈你就算有近現代史上所有的大科學家也是沒用。

所以一些所謂的偶然實際上都是必然。但是也不是沒有真的偶然事件,比如孫中山死的太早。

如果孫中山不早死,那麼也許能依靠個人威望強行壓制國民黨右派,又或者在國民黨右派翻臉之際能反應過來,憑藉孫中山的威望就有可能讓左的勢利能保存多一些。


很遺憾,沒有錯失什麼機會。

明清都是小農帝國,是按照傳統劇本在發展的,清帝國已經走到太平天國這一階段了,後面按照傳統劇本應該是地方勢力坐大(財權+軍權),分裂割據再統一,但是不可能開啟現代化,建立的仍然是小農帝國。

列強入侵以來,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多民族廣大地域的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轉變,中國(這個概念或許不太嚴謹)的任務是救亡圖存,而不是富強,CCP在1949完成了這一階段的任務,後面才開始建設。

目前看,中國的現代化還是非常初級,表現在國家的主權、國家認同,民族矛盾,缺乏憲政和法治。


拿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來說,清末被人吊打併不是什麼跳出歷史之外的事

喜歡說漢唐盛世的

我來懟一下

漢朝給匈奴送女兒,一直送到漢武帝之前

唐朝安史之亂,自己人殺得流血漂櫓不說,向外族借兵,答應把首都長安給人洗劫

兩晉,知道兩腳羊嗎?

北宋,年年給人貢歲幣,現在有人分析還挺划算的,因為歲幣用來打仗根本不夠,還打不贏。後面皇帝一下給人擄走倆。南宋,皇帝給人嚇得生不出孩子。

明朝,突然發現和其它朝比起來還沒那麼屈辱。也就最後綳不住了,被外族滅了。早期形勢大好,不像劉邦,被人圍得求饒。中期也沒什麼大動蕩,不像一個安史之亂就一蹶不振。晚期老年病,也沒啥辦法。

幾個大朝比下來,清朝的鴉片戰爭到甲午到庚子也不太算什麼。開了幾個口岸,賣了幾個藩國荒島,賠了點錢。比起送女兒,允許洗劫首都,皇帝客死還真不算特別嚴重的事

從1840到1949一百多年的消沉再重新崛起,也沒跳出歷史規律。中國人起起伏伏,都沒啥不正常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際考古權威在世界考古論壇上明確提出 以良渚來標誌中華5000年文明!」?
1952年院系調整中拆分了當時亞洲排名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利還是弊?
「是不是」台灣不管民主化程度,還是高科技的技術領域都比大陸要好呢?
為什麼老鼠沒有被馴養,成為人類的一種重要蛋白質來源?
為什麼西方極左痛恨民族主義,中國極左卻擁護民族主義?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思想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