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初不把現在的負電荷規定為正電荷?

正負電荷的定義:

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

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正負電荷的顯然是相對而言的,我們不能在沒有負電荷對比的情況下說清楚什麼叫正電荷。所以我們只能規定了,這種物質的電荷為正,那種物質電荷為負。為什麼不反過來,也就是規定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呢,在金屬和其他導體裡邊,只有電子才可以運動,帶正電的空穴本質上也是通過電子運動才能運動的,那把電子所帶電荷規定為正電荷豈不是省了太多事情。很多公式也能簡化好多。

——by一個快背考試周折磨瘋了的電學汪。


有個很尬的問題

中文裡正反是反義詞...

但是正電子和反電子是同一個東西 e^+ ...

這個定義太坑了, 我要改了它...

於是...我發現正質子和反質子變成了同義詞....


還有電流是電荷運動, 電荷不是只有電子

你不能因為電子跑的比誰都快就硬點它為正

我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質量大的東西才應該為正啊...

將來報道上出了偏差你也要負責任的吧


當然你要是說改了以後會怎麼樣

不會怎麼樣...

詞本身沒有意義

左右,前後,正負如果定義的時候反過來並不會有什麼區別

參考藍綠悖論

古德曼論題

假設有若干個體,我們觀察其中一些個體都滿足謂詞R,然後預測未觀測的個體也都滿足謂詞R。這是正常的歸納推理。

我們還可以基於謂詞R構造另一個謂詞P:「對於所有的個體,如果是已經觀察的那麼就滿足謂詞R,如果不是已經觀察的那麼就不滿足謂詞R」。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根據什麼標準,來區分這兩個謂詞的可投射性?


方便都是相對而言的,一個規定做一個事情方便,做另一個事情就可能不方便。

把電子規定為帶正電,僅僅方便了金屬中的電流方向問題,其他事情並不見得有多大好處。

比如原子結構中,讓質量大的原子核帶正電顯然是更為自然的。

考慮導電溶液,對於離子而言,比較簡單的金屬離子為陽離子而複雜的酸根離子為陰離子也更方便。

這個事情因為歷史原因這麼規定,而且又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反過來才方便,自然沿用下去才是最好的,所以這個問題不應該是「為什麼原子核的電荷就正好被規定為正電荷呢,這真是個巧合么?」

其實能夠統一規定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像閔可夫斯基度規那樣分為東海岸西海岸兩個版本,做粒子的覺得+---方便,因為作用量和微分方程沒多餘的負號,做引力的覺得-+++方便,因為投影到空間上回到正常的歐幾里得度規。於是做這個一套,做那個又一套。

你能想像做電工的用一套電荷方案,做化學和核物理的用另一套方案嗎?

貌似粒子物理的話,誰正誰負影響不大。


當初規定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時候,誰TM知道金屬里導電的是電子,電子帶負電荷啊……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電子是到1900年附近才被發現確認的,那時候電燈都亮了二十多年了。


你自問自答了。當時還沒有發現電子和原子核結構,就只能規定這種這種物質帶正電,那種物質帶負電。

另外在運算時,這個正負代表矢量的方向,應該不會對你的運算造成什麼影響。


歷史遺留問題。當時這麼規定,定義了所以就這麼傳承下來咯。

正電荷與負電荷是由富蘭克林定義的,依據是他認為萊頓瓶實驗中電是儲存在玻璃中的,因此絲巾摩擦玻璃使得電從絲巾流動至玻璃,所以玻璃帶的是正電。這個定義方式和水從高向低流動的自然現象吻合。

來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37129/answer/122474392

差不多就是這樣。

實際操作的時候其實還是會根據現實情況做調整:

例如在學太陽能電池的時候為了方便,電流方向就是電子移動方向,當然我學習的時候通常都會說成電子電流和傳統的電流定義做區分。


僅僅是為了「公式化簡好多」的話,

建議題主去看看「自然單位制」,比如:普朗克單位制。

其實你還可以吐槽的事情有很多:

1米為什麼定義成這麼長

萬有引力常數長的好醜啊

「磁感應強度」為什麼不叫「磁場強度」

家用交流電為什麼選220V

世界地圖為什麼是北極向上的

印度人為什麼搖頭YES點頭NO

……再說下去就跑題了(溜了溜了


我記得初中時我就想過這個問題,結論很簡單,改動它得到的便利有可能小於改動過程中帶來的混亂,所以不改。


簡單的語言學問題,正負電荷就是被建構了符號而已。


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感覺很多東西就是一個名字而已,習慣了就改不了了。


因為歷史原因當時人認知不足,瞎定義下,哪知道,導致後續很多公式不方便。修改的社會成本太高了。現在發現電子不一定是負電荷,也有正電子。哈哈。


既然你已經覺得正負電荷是相對而言的 也就不要糾結了 物質就是物質 符號幫助你認識和記憶


然後或許就會有問題 叫 當初為什麼不把正電荷叫負電荷。。。


定義電荷的人表示什麼是電子,什麼是質子?

提問者雖然在開頭寫出了正負電荷的定義,但我覺得你並沒有理解透徹。當人們發現摩擦生電,並根據吸引排斥的作用確定有兩種電荷的時候,並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在帶電。人們知道電流的時候仍然不知道是什麼移動。發現電子質子都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所以定義電荷的那幫學者也不知道是他們的定義讓電子成了負電荷,質子成了正電荷。


如果當時真的如你所說的這樣定義了,你可能現在仍然會問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不是由金屬導體中的電流為契機,但總還會有其他的看似彆扭的地方……所以還是不要糾結了吧


另一個平行世界

知乎:為什麼當年不把質子規定成正電荷


我相信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漢語中「飯」這個字,指的是從人類身體中後偏下的一個孔洞中,每一兩天就出來的那一坨東西。

相對應的,那個啥指的則是一天要吃早中晚三回的東西,注意要營養均衡,不要挑shi哦


為什麼一個圓周是360度,為什麼一年365天?


當初為什麼沒把男人女人反過來說呢 為什麼沒把正反反過來用呢 為什麼沒把上下反過來呢 就是一個用法而已 定了就定了 好稱呼而已


推薦閱讀:

網線的質量對網速有多大影響?
如何自己製作一個Divergense meter(輝光管時鐘)?
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有前途沒?
克萊因瓶到底能不能製造,現在能買到的克萊因瓶難道是假的?
牛頓提出過質量與重量的區別嗎?

TAG:物理學 | 電子 | | 物理量 | 電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