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新聞的原理是正確的嗎?

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為什麼你不應該讀新聞

讀新聞真的是沒有意義的浪費時間的行為嗎?不靠新聞獲取信息而通過讀書就能彌補新聞的缺失且更深刻嗎?大學生該怎麼做呢?

腦子中總想到@采銅看到什麼玩具熱銷而買股票的事……

為什麼你不應該讀新聞

正文

出處:《明智行動的藝術》

蘇門答臘的地震、俄羅斯的墜機事件、一個男人將自己的女人在地下室關了30年、海蒂·克魯姆和席爾分手、德意志銀行破紀錄的工資報酬、在巴基斯坦發生的暗殺、馬里總統的辭職、擲鉛球的最新世界紀錄,人們真的必須要知道這些事情?

我們的信息很靈通,但知道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200年前發明了一種有毒的知識類型:新聞,即世界各地的消息報道。新聞對於我們的精神的影響,就像糖對於身體的影響一樣:新聞是可口的,容易消化的——但長期下來卻是有害的。

3年前我開始進行一個實驗。我決定不再閱讀新聞,取消了所有報紙和雜誌的訂閱,把電視機和收音機從家中搬走,將蘋果手機上的新聞應用程序刪除,我不再碰任何一份免費的報紙,而且當飛機上有人在我面前閱讀報紙時,我會有意識地看向別處。在最開始的幾個星期這麼做是不容易的,很煎熬,我總害怕會錯過些什麼。但在一段時間之後,我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感覺。3年之後,我的思維變得更清晰,見識更深遠,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有了更多的時間,而且最好的一點是:我從未錯過什麼重要的新聞。我的社交圈子——不是指臉譜網,而是現實中真正的朋友和熟人——起著新聞過濾器的作用。

迴避新聞有很多的理由,我這裡只說最重要的三個。

第一:我們的大腦對於駭人聽聞的、與人物相關的、喧鬧的和變換快的刺激會有極為強烈的反應——而對於抽象的、複雜的、需要解釋的信息則有著極為微弱的反應。新聞製作者便利用了這一點。吸引人的故事、顯眼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事實」會牢牢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結果就是所有構思縝密的、複雜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內容都會自動地被隱去,儘管這些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和與對世界的理解更加相關。所以說為新聞消費的結果就是憑藉一張錯誤的危機入場券在大腦中閑逛。花錢去看新聞的人會把大多數話題的重要性完全估計錯誤,他們在報紙上讀到的那些危機不是真正的危機。

第二:新聞的意義是不大的。人們可以在過去的1年內看完大約一萬則短新聞——每天約30則。請你很誠實地說出一則新聞,它使你能比以前做出更好的決定——對你的生活、事業或生意。沒有人在我提了這個問題之後能說出2則以上的新聞——從一萬則新聞中。多麼可悲的比率。新聞機構要的是使你相信,他們給你提供了更具競爭力的優勢,很多人就這樣受騙了。實際上關注新聞不是什麼競爭力的優勢,而是種劣勢。如果關注新聞真的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成功,那麼記者早就應該站在收入金字塔的頂端了,但他們並不是這樣。

第三:浪費時間。普通人因為新聞平均每周浪費半個工作日。從全球範圍看來,這給生產力帶來的損失是很大的。比如2008年在孟買發生的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在殘酷的自我滿足慾望中殺害了200人。請你想像一下:平均一個小時有10億人在關注孟買的悲劇,他們關注著這一新聞,聽著電視上某些「專家」和「評論家」的喋喋不休。這是個很符合實際的推算,因為在印度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我們還是按照10億保守地計算,10億人每關注一個小時加起來就是10億個小時,換算過來就是:有2 000個人的壽命被新聞消耗了——比恐怖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還多9倍,這個視角雖然很諷刺但也很現實。

消除掉這100多個思維錯誤和行動錯誤,與放棄新聞一樣,可以給你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你害怕沒有新聞的生活會使消除掉這100多個思維錯誤和行動錯誤,與放棄新聞一樣,可以給你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你害怕沒有新聞的生活會使你被朋友們排斥?你也許不知道在西伯利亞某處有飛機墜毀,但是你可以理解這世上深層次的而且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關聯,你可以將這些與其他人分享。談到你不看新聞的事情時你不要有顧慮,人們會很感興趣地聽你講述。長話短說,請你放棄對新聞的消費,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閱讀長篇的背景文章和書籍,因為如果想要理解這個世界的話,沒有比讀書更好的方法了。


從大環境的角度,新聞塑造了一個理論上的平等。儘管有信息管制,片面化,欺騙,膚淺等問題的存在,但它更是一個象徵了公眾知情權的符號。民眾可以因為其種種問題二尋求其他的信息渠道,但是沒有理由否定新聞存在的必要性:它代表了國家對公眾知情權的讓渡,我們對國家種種問題的質疑的合理性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名與實的問題,可以有名不副實,但是這個名還是必須要爭的,不爭就會出問題。而不看新聞原理是對它存在必要性的否定。

另一方面,公眾對於新聞的參與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互聯網時代民眾的觀點可以得到便捷的表達。或許一兩個人的參與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大範圍民眾的輿論參與造成的輿論壓力是極為可觀的。而這可以促進問題的糾正。我們正享受其成果而不自知。比如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比如如今很多城市的城管比過去文明很多,甚至比如三鹿。新聞媒介往往處於社會輿論的中心。很多人都可以說自己與上述事件無關,比如他不在收容遣送制度影響範圍之內,比如大多數人都不是小販,比如網上罵的很激烈的那些人其實很多都不是父母。但是我們的參與是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被稱為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關愛,這也是構成社會安全感和認同感的基石。就道德層面上來看,如果連這種聲援都不存在,那麼這個社會甚至用麻木都不足以形容了。

從個人的角度,新聞提供的信息幫助構成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並且伴隨著信息的不斷攝入,新聞正在不斷的微調我們的世界觀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我們認識世界並不是精量化的,而是一種模糊的概述。每個人當然可以只選擇從朋友口中獲得各種精確的所謂有用的信息,但是毫無疑問你的世界會比別人小得多。每一個人都不會將自己的世界對別人完全傾訴,更何況你朋友的表達能力未必比得上新聞製作者,而你的信息提煉能力和效率也值得考量。在者,每個人的獨特意義在於他的獨特性,單方面的接受別人的信息輸入難免造成同質化傾向。

不考慮世界觀的問題,單就信息攝取,不看新聞理論也值得思量。不看新聞理論認為看新聞者接收到的是經新聞製造者處理過的信息,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導向表象而忽略背後的思想和內容。但是不知是否有人想過,社交圈中獲得的信息何嘗不是二手的經二次消化的?更糟糕的是因為灌輸者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往往會下意識的認同他的觀點,至少是受其影響。即使觀點不相一致,但是處於被灌輸信息者的地位又有多少反駁的底氣?即使反駁又有多少能說服對方的把握?只有處於相同的信息層面,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當我們閱讀原生新聞的時候,至少會因為擔心被新聞製作者忽悠了而多出一份警惕,多出一份思考。請不要忘記,在辨別和決斷的時候,群體的智商往往低於個體,絕大多數人身邊的人沒那麼高冷,他們也屬於社會這個群體,也屬於被輿論導向的範圍。若選擇不看新聞原理,對於新聞製造者,這樣的人天生就處於被導向的範圍。獨立閱讀思考,至少提高了被導向的難度。

另一方面是底蘊的問題。跨時間限度的判斷力是一樣很玄幻的能力,那屬於先知。很多認為沒有意義的信息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文藝創作者的靈感,一個人的生活體驗何其有限,這需要其他信息來源的彌補。雖然這方面存在性價比和信息整理能力的問題。比如解決問題的方面。新聞上的許多事件,其背後得到角力和過程,是普羅大眾難以想像的。新聞就像提供了一扇門,願意推開的話,相信可以收穫許多關於利益的捨得,關於共贏和不計成本的取捨,這對面臨抉擇的人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比如題材的積累,不表。

或許對於已經固定了生活軌跡的人可以選擇放棄許多信息以讓於對本行業的思考和專精,雖然這也不建議,行業也有興衰,多了解其他行業的信息可以幫助培養大局觀。而對於還沒選擇好方向或是想要轉向的人而言,新聞更是不可忽視的。額,,,,比如新聞聯播,願意去研究的榮可以發掘出國家整體的政治導向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或是某些產業的重大變革,其中蘊含的寶藏非常巨大,雖說一般人很難把握汗。但無論是什麼新聞,或是媒體,只要有受眾就有利益相關。放棄原生新聞就意味著放棄第一手的機遇,只能從身邊的圈子發掘,或者希冀獲得第一手新聞的人不能把握,,,前者不提,後者,,,中國人口基數何其之大,沒有趕上第一批的人,想要在同一個領域獲得成就就得要加倍的能力、幸運和努力。誰敢確定自己三者都有過人之處呢。這裡辯駁一下關於記者的說法,記者的確是信息的第一手獲得者,但並不是處理者和利用者。記者以信息收集為職業,職業的特徵之一是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在上面。某種程度上信息收集也屬於重複性勞動,而利用信息的價值需要獨特的想法,這是重複性勞動所缺乏的。記者不屬於金字塔的頂層這沒錯,但至少算是金字塔的中層。如果一個記者發掘了信息的獨特價值,他當然可以辭職下海,但別忘了他一起工作的同行和編輯也已經發覺了,更別忘了記者的放棄成本還是很高的,畢竟這份工作並不差還有發展前景。人總是偏安的。

每段新聞都有其隱藏的價值意義,就連娛樂新聞,真真假假的緋聞,爆料,公關,傻傻分不清楚。有人能拎得清並講出個三二一,那他至少對營銷理解的非常深刻了。過度攝入新聞不加以辨別思考固然不對,但不看新聞原理也實在太偏頗了。

哪怕是擔心過量信息轟炸,至少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能力。如果沒有最基礎的信息選擇能力,那把媒體渠道全扔了也無濟於事,畢竟世界上還有你永遠都看不完的書在恭候。

爪機打字實在硬傷。不僅慢,稍微劃一下半個小時的成果沒有了(&>_


其實我平時也不閱讀新聞,我說說我的體會吧,話說有一天也是被同事這樣問到類似的問題。

1

有一天,公司同事阿紅無意中在會議之前就問我,為什麼你時時刻刻都這麼開心?

我想了一下,**這大概我平時不看什麼新聞吧。**

那為什麼你平時不看新聞?

因為我覺得這並不重要,況且新聞之所以是新聞就是喜歡報道那些「意外」,今天有多少起車禍,今天有多少起命案,它關注的往往就是這些稀少的事情,它總不能說今天有多少家庭怎麼幸福吧。況且大多數都是負面信息。

那你不看新聞怎麼了解身邊的事情?

說成好像看了新聞以後就能日理萬機一樣,或者不被騙那樣。(我認為不被騙的能力並不是單純通過看新聞獲得的)如果是確實重要的事情,你依然可以有各種方式獲得,甚至你身邊的朋友就會告知你。

2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平時不斷地看新聞刷朋友圈,如果單純地把這件事情放在一個 5 年、 10 年的時間維度來看的話,明顯你怎麼看 5 年新聞刷 10 年朋友圈你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任何積累,你不會變成一個新聞達人,也不會變成一個朋友圈達人。

但不看新聞刷朋友圈的話似乎你就會錯過這些信息,或許促進我們不斷地這樣去做原因就是恐懼自己錯過這些信息,但真正的問題是你錯過了又怎麼樣?

3

在這裡要引入一個經濟學概念——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即避免從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內付出成本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其收益的活動,比如鍛煉。反過來說,我們都喜歡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反覆看新聞刷朋友會讓我們有滿足感,覺得自己知道很多,看了很多乾貨知道了很多方法,就好像自己就學會了一樣。

4

想想身邊一位自媒體大咖微信粉絲至少有 70 萬,每天都會寫公眾號,但是他竟然關閉朋友圈多年。幾年前還聽說過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和編劇廖一梅,他們基本都關閉朋友圈,甚至不使用微信,那他們是不是就與世隔絕?不能優秀?

想想那些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群人,他們或許是哈佛的教授們,他們會每天使勁地看新聞刷朋友圈嗎?(不對,他們應該是刷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他們只需要持續關注他們領域最新的突破性論文進展和始終身在他們圈子即可,因為那裡才是最重要的信息源頭。當你始終處於在這個信息源頭,你才不會害怕遺漏信息。

## 5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自己始終處於這個信息源頭?

1. 找到自己領域信息源頭的地方,可能是期刊或者論文發布的網站;

2. 始終讓自己處於該領域最優秀人的圈子裡。

不過作為運營時刻還是得時刻關注社會熱點,那應該怎麼破?記得當時我之前是這樣做的,把需要關注的熱點信息來源作為清單每天定時關注,如:

1. 微博熱點

2. 百度搜索風雲榜

3. Google 快訊

4. 新榜(微信)

(歡迎補充)

找到關鍵的信息節點你再也不會如此茫然地恐懼自己錯過信息,不過大多數時候大部分信息對我們來說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有用,話說頭腦就是那麼一點地方,你用來種草了,哪裡還有地方種莊稼。

不說了,我現在碎片的時間都用來了刷卡片,而每張卡片都是我自己做的「最小知識點」,這樣就可以跟時間做朋友,擁抱時間帶來的複利。

為什麼你平時不看新聞?只是我不怕錯過這些信息。


在所有人都看新聞的圈子裡,不看新聞是優勢;在所有人不看新聞的圈子裡,看新聞是優勢。


就個人經驗來講,我不完全同意這一理論

毫無疑問,我們身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電視、報紙、廣播、微博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新聞,每過一秒,世界各地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新聞源源不斷。

但是,我們在瀏覽這些新聞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動過腦子,就拿手機的新聞客戶端來說,我們看到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然後本能的點了進去,然後一目十行快速閱覽一遍,頂多發出一陣驚嘆,然後再去尋找下一條……

於是,大把的時間就這樣流失了……

是的,通過新聞,你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新聞,但是,僅此而已。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通過各種社交網路以及新聞APP去打發時間,但慢慢的我發現,每天獲取的信息量十分之大,以至於覺得自己的腦子被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充斥著,睡眠和注意力也越來越差。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名美國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約34G信息,其中信息量相當於約10萬個英文單詞的信息量,34G的容量則相當於有些筆記本電腦硬碟存儲量的五分之一。而大量獲取信息的結果就是,你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瀏覽式的閱讀無法讓你認真的去辨別這則信息的正確性和可信度,久而久之,你的判斷力會越來越低,而且越來越沒有主見。

——————————————分割線—————————————————————————

再問,我們真的應該不看新聞嗎?我認為i也不是,但你要學會專註在某一領域。

我們再來看一下新聞的類別:有娛樂,軍事,社會,財經,科技,體育這幾大類。在這幾大類中,最沒有營養最浪費時間的就是娛樂,社會這兩大類,可偏偏人們對於這兩類的新聞關注度最高。所以,這兩類新聞基本不要去看,尤其是社會類新聞,看多了你會懷疑這個世界。

看新聞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獲取直接經驗。對於其他幾類,軍事,財經,科技,體育類新聞,還是值得一看的。

我爸是一個軍事迷,他幾乎只看軍事新聞,其他的他一概 不看,看了這麼多年的軍事新聞,他已經對一些軍事理論,武器,軍事歷史等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我是一個數碼科技迷,對於最新的技術很感興趣,經常看這一類型的新聞,比如手機評測什麼的,現在對數碼產品已經有了很豐富的經驗。那麼如果你是一個工作在銀行等金融領域的人員,你每天就必須去看財經新聞。

所以,看新聞一定要專註在某一個或某幾個領域,不要什麼都掃一遍,結果什麼都沒記住。

以上純屬個人的長期經驗,非專業理論。但有時候實踐出真知嘛。


不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看出你能從中獲取什麼價值。新聞自然有其及時性的價值,比如,你是一個炒股者,我不相信你會不去關注新聞。但如果你是一個常年在外的野外地質工作者,那麼新聞的價值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最常關注的無非就是天氣預報罷了吧。

所以,凡事並沒有什麼絕對,所以不看新聞的原理到底正不正確,你得問你自己幾個問題,你需要新聞么?你想從新聞中獲取什麼?你覺得看新聞是否耽誤了你手頭正在做的事情?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你就知道答案了。

除了真理性的1+1問題,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哦。


《明智行動的藝術》 中不看新聞的理由的確很充分,《黑天鵝》與《隨機漫步的傻瓜》的作者塔勒布也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不要看新聞。但是同時股神巴菲特卻說他每天早上會讀《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多份報紙。那麼我們到底因不應該看新聞呢?

首先閱讀新聞的確有好處。新聞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你看到禽流感的新聞,吃雞肉時就會更注意一點;你看到新的買房政策,這可以作為你購置房產時的參考。

同時,看新聞也可以滿足個人的愛好,成為社交時的談資等等

但是絕大部分新聞的確無益。新聞基本上屬於碎片化信息,光看新聞我們形成不了什麼知識體系,每天花很多時間看這些碎片化信息實在是浪費時間。從這點上來看,《明智行動的藝術》以及塔勒布是對的。

這也不意味著從新聞中我們不能收穫真知灼見。這需要我們明確自己關注的領域,專註於該領域的新聞,然後用自己的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新聞,再進一步去挖掘相關信息,以修正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能走馬觀花就好。同樣是看《華爾街日報》,巴菲特與一般人的角度絕對不一樣。巴菲特看到商業、金融領域的新聞會用他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體系去分析其影響,甚至進一步找公司CEO、政府官員、研究人員進一步討論,以輔助其投資決策。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這些新聞僅僅是談資罷了。舉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的例子,他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生團聚時演講中提到,《華爾街日報》、《福布斯》、《財富》等商業刊物都非常好,它報道的那些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加以分析。(見《窮查理寶典》第四章第五講)對於我們而言,關注自己專業領域的新聞還是有必要的,當然閱讀新聞後要進一步探索以完善知識體系。

總結一下,看新聞的確有碎片化、聳人聽聞、與自己無關、浪費時間等等缺點,但是以下幾種情況下看新聞還是有用的:

一是幫助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二是滿足個人愛好、增加談資等。

三,也是最重要的,看到在自己關注領域的新聞後進一步挖掘相關信息,以修正自己的知識體系。


只看自己專業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看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歡愉。別人播什麼,自己看什麼,似乎就變成了一種被動,大量我不感興趣,我不想知道的信息被強加給了我。所以我自己不看新聞,朋友圈什麼的很久了~


個人見解


是不是正確我不敢說,我自己這麼做已經很多年了。


決定中國走向的人,都看《新聞聯播》


不看的新聞如下 :

娛樂圈新聞

體育新聞

看的新聞如下 :

國際新聞

經濟新聞

社會新聞

僅是個人口味問題。


盡量不看花邊新聞、廢話新聞、驚聳新聞。

跟你毫無關係的新聞,看了浪費時間。

不過也沒必要勸所有人都不看。

有時候,時間不浪費在新聞上,也會浪費在別處。


新聞,不是必須,而是想要。想不想願不願意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是主觀色彩,沒什麼正不正確一說。

寫這篇文章的人從根本上就犯了一個錯誤,大多數人對於新聞的態度是資深想要了解而去關注,並不是必須去閱讀。

無論是作為娛樂也好,作為與人交流的談資也罷,個體主管產生的意願根本不需要一個支撐的理由。等哪天忙起來了沒空顧及隨手放下去忙自己的事情,這就是大多數人對於閱讀新聞的態度。

請不要把它跟讀書做之比較甚至選擇取捨。兩者不同類。


【】

根據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著作【黑天鵝】的有關觀點:

看新聞不僅沒有任何價值,並且【削弱了我們認知世界的能力】


新聞的存在必有他的價值,不看新聞,你就少了一隻觀察世界的眼睛


我好久不主動看新聞了,新聞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嚴肅。現在的新聞很多是廣告和炒作,真的沒啥有用的信息。身邊的人會把重要的事情反饋到你耳朵里。

我讓我女友看新聞,因為她圈子小,封閉,我希望她能通過新聞增加見識和閱歷。


對於現階段中國大部分的新聞媒體人來說,他們缺乏足夠的專業媒體人的素養,在其筆下的新聞往往都多多少少帶有個人情感,或者是為博人眼球過度誇大事實,比如新聞的標題,(前段時間「某患者右腎離奇失蹤」的鬧文),這些媒體人在沒有掌握專業詳盡的事情緣由之後,為博人眼球,引發關注度,運用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巧妙的將「萎縮」偷換成「消失」!!那我就只能呵呵了,當然,我會刻意的去搜索這段「鬧文」的下文,確實是因為我是一名醫學生,不難想像,如果這個「鬧文」的主人公不是醫生,我不會去過多的關注,頂多看見標題與媒體人所寫的內容而去相信並且譴責(原諒我也是個俗人)……有點跑偏…………話題扯回來……我想表達的是,新聞是一種信息產品,它也是作為一種商品在我們之中流通的,既然是商品,也就存在盈利,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個別的媒體人把大部分人的不滿通過一件加工過的新聞去引發所謂的全民爭議,當然,事情的結局就是,新聞由於它的時效性而慢慢的淡化出人們的視線,而其背後是那些製造「鬧文」的人賺得滿盆歸!

因此,在新聞媒體人能做到真正主觀真實的報道這些新聞之前,我個人認為新聞能不看就不看,如果必須要了解時事,請鎖定CCTV1 的19:00檔節目…………

以上均是我自己心裡真實想法,可能我的想法不太成熟,回答的也是東一句西一句的,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不知道每天活躍於熱門的那些恐怖的負面消息究竟想要給我的成長帶來什麼?畢竟我還是一個19歲的孩子


想到論語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現代科技賦予了我們很多「學」的機會和渠道,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本來是好事一樁,但個人精力時間都有限,比如說現代汗牛充棟的出版量不是千年以前能夠比擬的,所以就必須要有選擇和專註,從而才能有思考,才能從中提取有用信息,為我所用。個人目前在嘗試每周讀一本書的計劃,發現即使是書籍,不做筆記,不加討論和思考,也很容易過目而忘,更不要說是新聞了。而現代我們無論是微博還是新聞都容易導致不經消化的瀏覽,這種行為浪費了時間,分散了經歷,但還讓人有一種充實感,周而復始,容易膚淺而沒有進步。其實就是孔聖人的學而不思則罔。

如果一味不讀難免脫節,生活多麼無趣,即使思考也容易思而不學則殆!


介個文章是@warfalcon大大寫的,我也看過┏ (^ω^)=?


有將新聞轉化成收益的能力,看新聞是有價值的;反之則浪費時間。


就當是娛樂休閑項目啊,總不能一天到晚就看論文大塊頭吧


推薦閱讀: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讀小說譬如世界名著小說就毫無意義嗎?
為什麼老師要求多看名著,少看網路流行小說?
「洪荒之力」用法是否規範?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如果有人總結好一本書想表達的核心內容和好詞好句,是不是就不需要讀這本書了?
在校學生如何做到品學兼優的同時思維和眼界不被教育制度限制得太死?

TAG:時間管理 | 新聞 | 大學生 | 信息獲取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