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末,IBM 連續 6 個季度業績下降,是出了什麼問題?

IBM似乎在這次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浪潮中,反應比較慢。新CEO上台以來業績連續下降,這次大象能否再次起舞呢?

IBM 公布了 2013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 儘管該公司這一季的每股收益的情況好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但營收情況卻依然差於市場預期。這一財季,該公司的營業總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 247 億美元下滑了 4% 至 237 億美元 (經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下滑 2%),而這也是 IBM 連續第六個季度的銷售狀況出現下滑。

via IBM行業_IBM公布第三季財報 連續第六個季度銷售下滑


IBM幾乎什麼都沒有了。

在IT領域,有兩個世界:Enterprise IT和Consumer/Internet IT,15年前,甚至10年以前,Enterprise客戶是高帥富,而IBM的成功正是依託於這個市場。作為IBM多年的客戶,我們必須為了他們產品不錯的scalability, reliability,全面的產品線以及他們和複雜企業客戶打交道的能力付出很多溢價。IBM完美的演繹了《創新者的困境》中描述的場景:傳統市場遭受到了在另外的一個低端、低利潤率的市場中發展起來的創新性技術的衝擊,而在這些技術、產品領域,他們已經落後很多了。當Scale out的技術可以替代Scale up的時候,他們的伺服器業務下滑了,當客戶可以從public cloud上快速獲取資源的時候,他們還在兜售似是而非的private cloud,客戶需要快速響應的時候,SO (Strategic Outsourcing)業務模式就會被質疑。他們還有什麼?proprietary software?

當然,書上說了,這些公司會試圖複製、進入這些創新技術市場,所以他們也要為電商提供解決方案,比如蘇寧:-) 他們也要在開源的大數據上套個殼,加入所謂的managability,這是他們吸引曾經人傻、錢多的企業客戶的法寶,可是客戶也在進化啊。不過有一點他們還是有優勢的,就是他們理解企業客戶的複雜度,他們知道如何和這些公司做生意,感謝他們收購的PWC,真是不錯的deal。政府客戶也需要他們的金字招牌,雖然對企業客戶來說這個已經無所謂了。

去年夏天,我和一位IBM的一位全球account manager坐在一起,喝啤酒。當我知道他曾經是IBM實驗室的科學家的時候,我對他說 「放著這麼受尊敬的職業,你為什麼做銷售呢,你們還有什麼可以賣呢?」,他幽怨地看了我一眼,拿起杯子,一飲而盡。

---------

匿了

--------補充:Jan. 6 00:50 ------------

看到 @Black Tomb 同學的答案,想再吐兩句槽:

Oracle我就不多評價了,真的了解不多。但即使這樣,我對「一體機」這個詞還是很過敏。一體機也許真的對很多技術有限的企業客戶是個選擇,但是我痛恨這樣的綁架,尤其是被這些公司綁架多年之後,我們不可以再支持反人類的事情了!IT歷史上有太多的產品都是打著簡化客戶管理的幌子,最終你會發現這個黑盒子帶給你的管理成本與桎梏遠遠超出了想像。所以我對這類產品的態度總是「You need to try hard to convince me」, 不管是Exadata還是HANA,或者其他的很多「一體」化的東西。

IT行業當然不止硬體,IBM不都說要專註軟體和服務了嗎。IBM硬體業務的下滑是技術變遷的結果,在其他的領域也是這樣。他們的技術是服務於15年前的企業的,不是明天的企業。華爾街要IBM增長,IBM靠什麼呢?他們知道問題在哪,到處併購,可是怎麼融合進現有的業務,怎麼彌補在新技術、產品上巨大的差距,又怎麼能放棄掉高利潤的現有市場,想一想,全是Delimma!

軟體:DB2,Websphere,Cognos,Tivoli,SPSS… 哪個能帶給IBM他需要的增長?哪個在風口上?

服務:記得2013Q1後IBM宣布要外包他的部分外包業務(人員),我和同事討論說看來外包業務真的是不行了,連IBM都要外包(因為在過去十多年中IBM已經成功的把它自己變成了外包的代名詞,尤其在國外),挺讓人心酸的。當年我用IBM SO業務的時候,曾經要求他們把團隊里的管理人員砍掉一半,錢不少付,這樣他們的服務質量還會提高、速度會更快。。。GBS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IBM部門,在企業IT項目實施和諮詢方面還是很不錯的,曾經合作過很多。但是思路老化,成本結構不合理,現在的單子是不是主要也就靠國企和政府了?

你站對了風口,是只豬都能飛,大象也能跳舞,可這次IBM的現有產品全線逆風(嚴格點兒:幾乎全線逆風。恨鐵不成鋼,言語刻薄了些),不好飛。

作為一個經歷過這麼多風浪的企業,我相信IBM一定還會在幾年之內通過削減成本,優化管理,集中發展幾個高增長領域來保持不錯的財務狀況。IBM的行業經驗很好、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缺乏的是適應潮流的技術和產品,而這正是一個科技企業的立足之點,是可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東西,也正是令我這樣的客戶感到失望的地方。

--------再補充-------

今天看到@天光 的回答,分析的非常好,說出了很多我心裡感覺到但是總結不出來的話!尤其是這段:

「如果10多年前,IBM遭遇的危機,是業務模式的危機,從軟硬體產品到服務的轉型使得它安然渡險。那麼今天IBM的危機,是整個IBM知識體系的危機,其中包含IT技術層面的知識體系,研發機制的知識體系和關於現在市場的知識體系」。

謝謝分享!

因為匿名,無法回復,只好貼在這裡了。


做為某甲方的成員,和IBM打了不少交道,隨便扯扯

小型機方面:幾乎是IBM最掙錢的,一水的IBM小型機,不過最近一直在用x86替換,好日子所剩無幾了;

資料庫:不好意思,幾乎沒有DB2,基本是Oracle;

應用系統:OA等有一些,不是主流,升級貴,維護貴,又慢又不好用。IBM的產品基本是質次價高速度慢的代名詞了。

諮詢業務:純忽悠,根本不care用戶需求,什麼都往自己的方法論上扯。你想要這個,我們有,你想要那個,我們也有。什麼,這不是你想要的,我們可是業界領先的IBM!

這種公司還想一直掙大錢么。。


嚴重的感冒發燒中,被拉來說幾句就說幾句,說得不好的地方請看在我半死不活的狀態上,多包涵則個。

其實排名第一的匿名用戶的答案的大多數觀點和論述,我都贊同和認可,尤其是第二第三段很多的觀點都屬於切中要害。只是我覺得可能還略欠全面,所以在這基礎上補充幾句。

首先先說下這個財報。

其實這個財報還不錯。你可以解讀為

「連續6個月營收下降」

也可以解讀為:

「盈利能力渡過低谷,開始回升」

要知道,二季度的財報IBM利潤率同比下降了17%,三季度同比漲了6%。

當然,媒體這樣以看衰的姿態解讀,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也是站在一個看衰的角度。

只不過,看衰這個事,其實和這財報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說到底,等著4季度和2013全年財報出來以後可以看看,全年營收肯定不會低於近幾年的最低谷2009年:958億,而且我覺得極有可能還能衝擊下2010年的數字:999億,沖一下千億大關。

而且IBM的解釋也很好啊,受新興市場的的拖累,中國巴西俄羅斯等國的經濟發展沒那麼猛了,受了牽連了啊,從數字角度看也確然如此。

等到2013年度財報出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財報還會顯示說IBM在雲服務大數據等新興市場領域增長迅猛什麼的。

其實看起來都會挺好的。

但是不出意外的話,其結果還是會被一樣看衰,尤其是IT媒體的視角和IT人的視角。

因為這些其實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這是看衰而解讀的財報,而不是財報解讀導致的看衰。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看衰有問題,我只是說這種看衰並非來源於財報。

那麼看衰來源於什麼?其實很多答案都從自己的角度進行了描述,有很多我認同的觀點,就不一一列舉了,僅就我想補充或有不同意見的說兩句。

1. 很多答案說到了IBM產品的全線落後,甚至進一步說IBM什麼都沒有了,但也有人說IBM依然在高端領域牢牢把握一席之地。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想重點指出一點:

從不同部門的營收情況來看,這一財季,IBM全球金融部門的營收同比增長了6%至5.02億美元 (經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增長9%),軟體部門的營收同比增長了1%至58億美元 (經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增長2%),而全球商業服務部門的營收為46億美元,同比持平 (經過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增長5%)。

  IBM傳統的硬體部門,系統和科技集團部門第三季度的營收僅為32億美元,同比下滑了17%(經過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下滑16%),成為拖累這一季營收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全球科技服務部門的營收也同比下滑了4%至95億美元(經匯率變動調整後為同比下滑1%)。

GF還是小頭,只有5.02億,軟體產品58億,GBS 46億, 硬體系統科技部門 32億,GTS 95億

產品總共90億,服務總共146億。

IBM最大的重心已經早就不在產品上了。

不知道某些知友所謂的IBM產品綁架的論述的依據從何而來,很有可能是因為某個出色成功且特有責任心歸屬感的IBM account sales,但是據我所知,這絕對不會是常態。

事實上,據我所知,雖然不排除有少數有著企業責任感的IBM服務線同仁依然會努力推薦IBM的自有產品,但一般來說GBS和GTS賣oracle可以比賣DB2積極多了。前者是他們自己的業績,後者可是軟體部的業績。前者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得當甲方,後者是兄弟部門,你總不能老是撐著甲方的老臉吧?還磨不開面子要替兄弟部門擦擦屁股什麼的,因為至少在客戶眼裡,你們IBM是一家的。

GF就更不用說了,走IBM的自有產品那是作死,啥都透明還玩什麼玩?最好賣點沒有人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才好吧?

所以歸根結底,在服務線的人來看,總的來說,最低限度,對所有的軟硬體產品,並沒有對自家的有特別的力薦。

而IBM現在最大的產品是服務,你總不能說服務這種產品形態本身過時了吧?現在人人叫囂產品服務化,人家郭士納大大N年以前就驚人的洞察力體會到了這一點,很多年前,IBM就已經轉型服務為主了。

要不是這樣,因為軟硬體產品本身的落伍,IBM早在很多年前就要倒下了,就沒有必要等到今天再來探討看衰IBM這個問題了。

2.其實應該看看,在這份財報的背後,都有著IBM怎樣的努力和動作。

大陸應該是最明顯的,要不數碼先生怎麼能有那麼顯赫的晉陞和現今在IBM Global的地位呢?應該說,他是IBM全球策略非常努力和冷酷的執行者。

裁員,大幅消減福利,壓迫供應商,甚至有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結舌的報銷,和PO政策出台,可以說2013一年,IBM已經從中極限壓榨出很多潛能了,否則不會有利潤的扭轉。第四季度的財報不出意外的話,在利潤方面也不會太難看。

雖然從各種感情和道德的角度來看,這些措施難免有點令人傷心和鄙夷,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至少在短期的層面上來說是有效的。

當然,IBM還沒有到不擇手段,絕境求生的地步,否則不會在2013年壓制野蠻瘋狂成長的GF業務。如果不打壓這一塊的話,財報營收方面可能要好看不少呢。

郭士納這個名字,應該是現在老IBMer在嘴裡,在心裡念叨最多的名字了吧?

IBM現在有新一代的郭士納么?沒有。

IBM早已經是一個股權分散,完全沒有創始人痕迹的企業了,這和facebook,google都不同,甚至和微軟也不同,微軟好歹還有蓋茨這麼一位明確的太上皇。所以IBM和這些企業都不一樣。

所以一方面,你可以理解為,現在沒有郭士納,現有的IBM的高層決策者,正如某個匿名用戶的答案所說,忙著掙錢,忙著追求穩定的財務回報。完全沒有開拓,創新和突破的精神。

另外一個方面,你也可以理解為,作為董事會,既然還沒有找到第二個郭士納,作為CEO,既然不是郭士納第二,那麼還不如穩穩噹噹,處理好財報表現,盡量在現有環境和條件下調整姿態,等待找到第二個郭士納。

一方面,可以盡情嘲笑現有的IBM管理層缺乏遠見卓識和超強能力,天天也就剩下為了這點財報表現窮折騰,苟延殘喘,視長遠的危機而沒有應對作為,另一方面,你也不得不承認,既然他不是郭士納,這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和FB之於扎克,google之於三駕馬車,apple之於喬幫主等不同。IBM不是一個剛剛通過創業長成的新興企業,留有創始人的明顯痕迹,也和創始人有著比較明顯的命運捆綁。IBM通過很多很多年,才走到今天這種成熟的架構(未必是更優的,但肯定是更成熟的)。前面所說的那些企業,如果要再生存個100年,最終也要走到這種架構下。

所以IBM未來的變數也會更大。

但是IBM的董事會有這種傳統,找到並接納「郭士納」們的傳統。

所以,唯一的問題是:新一代的郭士納在哪? 這個嘛,至少我還沒有看到。

找不到,或者找錯了,那就蝦米了。

當然,「有史以來最NB的賣糖果的」不是那麼容易找的。

這就是我對IBM是否能大象再度起舞的看法。

至於我看衰目前IBM的原因,其實我在其他一些答案包括我的專欄里也說過。

一方面確實是IBM的技術方向,已經和世界主流偏離。但是最近幾年給IBM掙錢最多的一項技術,不是和IBM產品相關的任何一項IT技術,而是一個叫做「方法論」的技術。

和IBM的競爭對手有關?其實IBM的競爭對手們日子也不怎麼樣,有很多,例如HP,還遠不如IBM呢。

其實,直接的原因,可以看到,是開源技術的衝擊。

深層次的說,人類對於知識的積累,學習,利用和創造,尤其在IT技術領域,已經漸漸得遠離了那個自我封閉,獨立研發的閉門造車年代,從一個個技術大牛,NB的科研機構實驗室爭相林立,相互競爭的年代,來到了全球技術分享和融合的時代。

開源碰上互聯網,就像是乾坤大挪移遇到了九陽神功,金風玉露一相逢,便橫掃天下無數。

如果10多年前,IBM遭遇的危機,是業務模式的危機,從軟硬體產品到服務的轉型使得它安然渡險。那麼今天IBM的危機,是整個IBM知識體系的危機,其中包含IT技術層面的知識體系,研發機制的知識體系和關於現在市場的知識體系。

當IBM還在埋頭提升那個小數點後的第N個9的時候,突然抬頭一看,世界已然變了,這個行當發展的方向,已然是遠遠落在了它的想像之外了。

最後補充幾點和其他答案有點意見差異的地方:

1. IBM一直以來在中國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國企和政府,不存在以後如何的問題。保守估計IBM的named account80%以上都是國企和政府,不單IBM如此,所有在中國2B諮詢及系統集成,軟體應用領域做大的企業應該都是這樣。希望以後這個情況能改變

2. 業界從某種角度看或許在去IBM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業界也在IBM化。IBM這些年出走的人在業界絕對可以組成一個客觀的NB軍團。

凱捷,埃森哲這些競爭對手方,處處都能看見IBM的老面孔,甚至凱捷這種地方,簡直都快成了IBM分部了。客戶那邊就更不用說了,做個客戶被挖幾個人是很正常的,整個團隊被客戶端了也不少見。而前IBMer,有自己的圈子,共同語言和某些思維習慣上的一致性,不能不慨嘆,IBM還是有其獨到的地方的。


整個業界都在去IBM化

作為一名入行三年的甲方,除了自己單位的項目外,接觸的國內甲方或者案例還包括金融(銀聯、工商銀行),互聯網(百度、騰訊),體制內單位(公安、PLA、中科院),接觸的IBM競爭者包括華為、同有、浪潮。給我一點深刻的印象,IBM在大家眼裡已經成為了昂貴、強勢、傳統的代名詞,而正是這些曾經的輝煌遺留下來的問題造成了IBM的危機,大家都在極力去IBM化。從幾個切入點談談業界對IBM的態度。

金融界:金融界從來都是IBM最大的現金牛,在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之後,IBM還會針對DB2,INFORMIX等產品每年收取授權費。授權費用往往是按照節點收費,也就是與硬體平台的CPU個數成正比,大公司的數據處理中心節點數必然過萬,每年的授權費甚至過億,銀行、保險、券商是有錢,但時間長了也挨不了IBM這樣宰啊。之前是沒辦法,人家IBM在高可用,強實時領域幾乎是唯一選擇啊,現在隨著開源大潮的來臨,湧現了一大批高質量的資料庫與解決方案的公司。IBM在大數據領域產品的性價比必然無法與Hadoop+HBase+Hive的軟體族相比,而在強實時傳統關係型資料庫領域,也遭到各大內存資料庫以及國產資料庫的衝擊,再加上國內體制內單位的國產化趨勢,去IBM至少在中國是主流。

互聯網:按說IBM作為IT業曾經的老大在如此朝氣蓬勃的互聯網市場應該大展拳腳吧,但悲劇的是老大基本上看不上這片領域,也造成了IBM的興衰與整個IT業興衰的不一致。曾經國內的三巨頭BAT選傳統資料庫也選的是oracle,後來在資料庫上一點錢不願意花了,直接用mysql改,大數據直接上Hadoop,所以IBM和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基本上扯不上半毛錢關係。也正像排名第一答案所說Consumer/Internet IT市場與IBM沒有一點關係。30年河東,30年河西,若干年後,IBM還會覺得出手個人電腦部門,切斷IBM跟個人用戶的最後一絲聯繫是英明的決策嗎?

競爭者:IBM的頹勢無疑與國內外眾多競爭者的崛起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對國內的解決方案公司比較熟悉,先談一談IBM在國內的困境。IBM之前的強勢無疑與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有密切關係,從伺服器到資料庫,從磁碟陣列到數據分析軟體,再到辦公自動化,他什麼都能做啊。後來OEM的盛行讓一切都變了,因為幾乎所有解決方案公司都可以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啊,什麼沒有我就OEM啊,而且這年頭,你競標不提供個一體化解決方案你都不好意思出門啊。其他就不談了,談談IBM最強勁的對手華為吧,大家眼中的華為是一家通信與手機製造商,但大家太小瞧華為的野心了,華為的野心是做一家IBM+Cisco+Ericsson+Nokia的公司,而且現在看來他基本上要做到了啊。華為的產品線現在從磁碟陣列到資料庫到大數據分析軟體到雲計算平台全有,而且中了N多解決方案的標啊。其他規模小一點的浪潮、同有、神州數碼(這可是業界著名的神馬公司)也都是IBM的替代者。

服務:對於國內的情況而言,甲方簡直就是魔鬼啊,曾經跟某資料庫廠商接觸,國內的甲方經常半夜叫工程師過去運維啊,而且在測試階段一分錢不給,往往一試用就是一年半載,這你能忍?!國內的就能忍,IBM不行,動輒工程師就要服務費,在國外行,國內這幫甲方大爺可不行啊。24小時免費全程隨叫隨到不用管吃管住管交通的全方位服務,估計當慣了行業領軍者辦公室設在盤古七星的IBM很難適應。

國際背景:說了很多國內的情況,其實國際背景也並不樂觀,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都沒什麼錢,企業、政府與運營商客戶都處於能用就用,不擴大規模,有計劃更新設備的境況下。IBM面對雲計算、虛擬化的浪潮,又始終干不過VMWare等一系列新型的中小型公司,不知道IBM這次能否華麗轉身,至少難度比以往都大,因為這家公司太龐大了,轉個身沒個三五年都沒什麼希望。

開源、雲計算、虛擬化等大趨勢是所有中小公司和工程師的福音,但也許會成為IBM的噩夢,不過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是希望IBM真的能夠和以往一樣華麗轉身,因為這可是每一個計算機人心中永遠的藍色巨人啊。


匿名, 我是IBM的工程師。

也許看完以下我說的內容,你能明白IBM為什麼生意越做越差。

從新的老大上來,感覺很不開心,不說工作的事情,只說員工福利,看看IBM在這幾年的變化,以及我們奇葩的Cost Control:

1. 體檢

我不認為這是很大的開銷,但是我想我們的老闆們動了很多心思

2012年的體檢,相比於之前去掉了部分項目,之後有找了一個醫學博士高調錶示去掉的那些項目在體檢中是不重要的。

2013年的體檢通知,發送郵件的時間是2013年12月31日,並且號稱由於更人性化的設置,所以拖到了年底,那麼我們看看什麼是人性化的設置,1.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選擇傳統體檢項目,或者選擇洗牙,2選1) 2. 更長的時間(體檢時間段變成了5個月)

我想只要腦子不出問題,大家都能看出這樣做的目的,只是要將這筆開銷拖到2014年,以提高2013年的產出。(當然,2013年的體檢自然是名存實亡)

2. 薪水

舉例,GTS 2010年初入職的band 6薪水大概是6k,到了2013年入職的大概是10k,奇葩的是2010年入職的band 6在2013年拿著9k的薪水。

......

2010年取消了Saving funding。

2012年取消了補貼。

2014年將14薪調整為13薪。(聽說)

這麼做,無非是想在不增加開支的情況下,提高MBS(每月基本工資)。哇,真有意思。

有關漲薪,漲薪月從3月,變成5月,後來7月(變相延遲漲薪頻率),2013年7月調整如下:

漲薪分兩次,4月一次(由於發布時候已經過了2013年4月,所以你懂的),10月一次。其中4月按照PBC(績效考評),10月屬於普遍漲薪。

所以,剛剛的消息,「務必降低2013年PBC,以避免2014年4月漲薪壓力太大」。

3. Club

IBM俱樂部,負責日常活動,年會等等。大概在2012年之前,貌似還有點經費,但是已經很少了;從2012年開始,貌似成了一個自負盈虧的組織了,無經費。

更早的時候,Club會發給大家一些免費的電影票。

後來,大家掏錢從Club買點便宜的電影票,團購。

現在,我很反感Club的郵件,因為基本全是廣告。當然,在努力之下,Club還是做了很多方面大家的事情,但是味道已經變了。

年會:

2010年,自助餐+表演

2011年,通心粉+表演

2012年,切糕+表演

2013年,限量的飲料+表演(獎品都是廣告商贊助的)

4. 商務開銷

我們的老闆三令五申,不允許隨便說出我們的商務開銷規則,理由是我們這種低級工程師搞不懂公司是如何規定的。

所以以下是我自己看到的,不代表全公司的。

我在IBM一個「不差錢」的領域,幾億的單子也是常見,

常規:

銷售/客戶代表:每個季度2000塊RMB(哇,大概野外燒烤是沒問題的)

售前/售後:0 RMB

商務宴請另外申請,呵呵,如果不是因為客戶都是被綁架的,我真不知道生意怎麼做。

在說出差,我的理解是,目前IBM對不是100%能拿下的單子之外的出差,都不批准了。之前有客戶強烈要求我們去現場,但。。。我們的流程不讓我們飛過去。

5. "裁員"

有個和老闆關係比較好的前輩,在IBM裁員期間要求被裁,賠償幾十萬。

有個剛入職2年的新人,被強制要求內部找崗位,找不到就直接滾蛋。

有個個入職1年的新人,以檔案為要挾,要求主動辭職。

即將打下一個大單,以組織架構調整為名,幹掉幾個鞍前馬後的銷售。

要裁掉一幫老外,在之前通知band B C,讓他們趕緊去市面上占坑,留下band D被坑。

這就是IBM的公平。

6. 培訓

我入職的時候,前輩扔我兩本書,說自己看;後來,我同樣這樣帶我的人;

好多進來都2年的人,連該領域的入門培訓都沒有,你還指望這裡出什麼IBM專家?

7.對待客戶

如果我的薪酬和福利和我的績效幾乎沒有關係,那我那麼辛苦的幫IBM把產品/解決方案推給客戶幹嘛?不就是增加我自己的工作量了嗎?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在說服客戶,不要輕易使用軟體提供商的產品,工具類產品盡量自己開發。

現在的IBM GCG是一個黨羽林立,無德無品的公司。

過去半年,團隊新人(工作經驗小於5年)離職率超過3層,也許,不久之後,我也不玩了。


曾在18M Research某實驗室混過,對賣伺服器、雲計算之類的業務了解不多,不過聽說過兩件事:1、號稱是美國大國企一樣、和政府關係非常深的18M最近丟了一個CIA的雲計算大單,輸給了AWS。2、新CEO上任的第一年之後,整體營收下降了5%,業務全線被人干趴下,她自己的薪水反而翻倍了。小道消息,僅供參考

補充:看到有人說IBM是廢物養老的地方,不敢苟同。有個朋友剛畢業去開發編譯器的team面試,首先2輪電面,之後4-5輪onsite面試,根據他的面試題回憶,我判斷,面試題大致和amazon SDE1/2的面試題難度相當。他具體做的工作技術含量也不低,真不是廢物能做的。IBM research的話以我的了解就更了不得,光是每年水的論文數就很驚人。。。


IBM在天朝銀行用的機器這塊基本是壟斷吧,說是每3年強制升級一次,所以6個季度下滑很正,3年要12個季度了。


排名第一的答案實在無法苟同,忍不住上來說兩句。

前幾天看O記的財報,最近幾年利潤率的增長一直在放緩。比較I記的報表,O記真是沒啥可以稱道的。不過在很多人眼裡,O記大概很厲害對不對?一體機橫空出世,資料庫獨步天下,企業應用氣象萬千。

IT行業不只是硬體好不好,拜託各位!

前幾年在出售PCD的時候,I記可以輕易地在銷售額擊潰H記,登上銷售額第一的位子,不過還是決然賣掉了(我很不同意這次買賣,但這是另一個話題)。帕米薩諾做Operation出身的,深刻明白大不總是好。最近幾年的凈利率已經從不到10提高到快15了,懂財務的來說說作為銷售額上千億的傳統行業來說這個數字意味著啥。

作為一個管理費用居高不下的公司(老百姓幸福啊,XD)來說,保持毛利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硬體部門對I記來說越來越像是一個投入部門成本中心,真正的利潤來自於軟體和服務。I記是唯二的保留世界級基礎物理研究的商業企業,諾貝爾級的。這些東西帶動硬體銷售,再帶動軟體和服務,才讓I記在銷售軟體服務的時候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作為一個真的關注客戶想要幹啥的IT企業,I記有太多東西值得學習,建議每一個IT從業人員去I記學習五年以上,絕對對你的職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盲目地笑話I記硬體不行了不能帶來自身價值的提升,往往是人云亦云罷了。

我就不匿名。

手機上寫得簡略,可能有錯別字,請見諒。


有些人就是喜歡充大牛!你們真的了解ibm嗎?你們真的懂ibm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IBM 連續 6 個季度業績下降就是有「大問題」了,就是不行了,什麼都沒有了?那中國還是gdp連續6個季度低於8呢?當一個公司的revenue基數已經很大時,讓它再連續增長當然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就好像是讓美國的gdp增加1%容易還是讓中國的gdp增加7%容易?作為一個6年多的ibmer,我對ibm的前途充滿信心。ibm是一個it業界少有的超過100年的公司,換句話說人家走過的橋比某些公司走過的路還多。ibm是一家保守和低調的公司。不會亂投資去冒險,對每花一分錢也會「斤斤計較」。知道幾個新名詞就不得了了?什麼big data什麼Hadoop+HBase+Hive。。。 你們啊。。。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你知道什麼叫RAS嗎? 還什麼db2沒人用,你說的是什麼平台上的db2? power和x86上確實用的人不算多,但z上面呢?多少銀行,金融,保險,信用卡,航空公司是用大機和db2的?你知道大機上的db2 是用什麼語言寫的嗎!!?? 作為真正的企業級產品,不是win 8或是微博,facebook,不是什麼界面效果越華麗,ajax效果越酷,字體邊框越圓潤就越好。reliability is the key。IBM是it業界少有的幾家公司有自己「全套裝備」的公司。它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有自己的硬體,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有自己的編譯器,有自己的資料庫,有自己的中間件。。。。你拿那些做app級別的公司什麼「twitter facebook"比能比嗎?facebook twitter down個一兩天,世界會怎麼樣?ibm的server壞個一兩天,你試試看!!


就自己接觸的說一說伺服器這塊吧,我們公司機房每年採購伺服器和盤陣的資金過億。

最近3年也就今年就採購過一部分IBM SOS存貯,就這套存貯和EMC 和Panasas同容量的相比,價格是最貴的,運行時出錯率最高,穩定性第二。

伺服器方面,機房裡前些年清一色的IBM刀片機也慢慢的被淘汰了,今年安裝的國產的設備就是浪潮的,其他的就是戴爾和惠普的,近5年內沒有安裝過IBM的伺服器。


看了上面一些回答,實在忍不住想吐槽幾句。

不就是六個季度下滑么。。。還不到兩年。

IBM的諮詢業務盈利一直在增長,而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世界的經濟circle處於recession和緩慢的恢復期之中,IBM的硬體部門受全界不管是商界還是政界的採購減少的影響,肯定會下滑。

這太正常不過了,沒必要上升到公司是不是有問題、策略是不是有問題、企業文化是不是有問題這個高度。

還有人提「去IBM化」。去得了么?公司用的Servers全是IBM,應用服務全是WAS,銀行用的系統全是IBM提供的。經濟不好,先湊合多用一兩年,過幾年經濟好了,系統需要換了,軟體需要升級了,IBM給你換系統,順便再收一筆新的諮詢費。就又有錢了。

不要動不動就聳人聽聞,還「IBM什麼都沒有了」。IBM要是都沒有了,世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針對前面匿名工程師的回答,從銷售的角度,見微知著的說說IBM China的下降趨勢。

4. 商務開銷

我們的老闆三令五申,不允許隨便說出我們的商務開銷規則,理由是我們這種低級工程師搞不懂公司是如何規定的。

所以以下是我自己看到的,不代表全公司的。

我在IBM一個「不差錢」的領域,幾億的單子也是常見,

常規:

銷售/客戶代表:每個季度2000塊RMB(哇,大概野外燒烤是沒問題的)

售前/售後:0 RMB

商務宴請另外申請,呵呵,如果不是因為客戶都是被綁架的,我真不知道生意怎麼做。

在說出差,我的理解是,目前IBM對不是100%能拿下的單子之外的出差,都不批准了。之前有客戶強烈要求我們去現場,但。。。我們的流程不讓我們飛過去。

IBM China銷售的悖論:

你不承諾中標就不能出差--&>不出差則無法跟進商機--&>無法跟進商機是絕無把握中標--&>沒把握中標就無法承諾--&>你不承諾中標就不能出差

IBM的Line Manager會要求銷售只能為了本季度PV List(可以理解為板上釘釘的銷售額)上的項目出差。也就是說,你想為了某個項目出差,你首先需要向Line Manager承諾這個項目的PV。OK,那麼如果沒拿下這個項目呢?Line Manager會要求銷售人員兌現你的承諾,補足你的銷售額。至於銷售額怎麼補足,那就不是經理需要關心的問題了。

幾乎沒有商務費用--&>禁止銷售人員收取回扣提成--&>禁止吃請--&>銷售無法完成銷售指標--&>銷售額降低--&>開除銷售縮減人力成本,縮減商務費用--&>每季度每人報銷額度上限2000

這是標準的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不讓銷售撈錢,又不給足夠的支持。先綁架一批無法擺脫IBM的大客戶,減少商務費用;對三、四線城市,採用中介策略,廣招業務員,開微薄的薪水,完不成指標的話就要求離職。

以這樣的營銷策略,我堅信IBM無法增加銷售額。

至少我負責的一個項目,3000萬,IBM就出局了;因為公司基層沒人喜歡IBM。

5. "裁員"

有個和老闆關係比較好的前輩,在IBM裁員期間要求被裁,賠償幾十萬。

有個剛入職2年的新人,被強制要求內部找崗位,找不到就直接滾蛋。

有個個入職1年的新人,以檔案為要挾,要求主動辭職。

即將打下一個大單,以組織架構調整為名,幹掉幾個鞍前馬後的銷售。

要裁掉一幫老外,在之前通知band B C,讓他們趕緊去市面上占坑,留下band D被坑。

這就是IBM的公平。

這個只能說明新人缺乏經驗。簽了不固定期限合同,可不是IBM讓你滾蛋你就滾蛋的。

至於我個人,就在項目中標後,產品交付前,被調整到其他「更有挑戰」的部門去了。

OK,上述兩個悖論,導致一個情況:

銷售人員在沒有公司資源支持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指標,通過代理商,或者自掏腰包跟進項目,但是在項目即將成熟,投資將要得到回報時,被「調整」走了。可惜公司信用和個人信用是不能無限期透支的。

IBM China銷售額逐漸下滑就是鐵證。

我鄙視這種先逼你承諾做不到的事,再逼你履行你的承諾的企業文化。


南京蘇寧那邊的IBM GDC待遇怎麼樣討論第44頁:

管中窺豹 可見一斑


作為一名exIBMer,曾經工作的項目是IBM賴以成名的伺服器,我的確對IBM抱有極其悲觀的態度。

當年剛從學校畢業,進入通信公司,發現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都很高深,學校幾乎不會接觸聽說那些東西。

兩年多後進入IBM,突然感覺世界都凌亂的!怎麼這裡所有的技術也都沒聽說過?但原因是因為它基於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的設計理念。

我頓時感覺被穿越了一把…

在IBM的幾年當中,低級經理們每天最higlight的事情是組織我們一幫接觸這個伺服器1-5年的小屁孩兒們,充當專家給客戶講最佳實踐。上帝啊!客戶的技術人員可是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高手大牛啊!當客戶直接或間接表達不滿的時候,我的同事還在微博上諷刺對方很「傲嬌」。

這些人幾乎都在玩政治玩手腕,有幾個人安心在做點實事?

千萬別以為只有中國才這樣,歐美地區不外如是。更多的吐槽我都不好意思再說。

最新的結果就是,繼13年對市場銷售部門動了刀子之後,14年開始對全部所有bu再次動刀。甚至裁員完全不以個人績效為標準,而是mgr看誰不順眼就裁誰,理由是你不符合別的 team的要求。我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很奇怪的問了朋友:如果pbc1的人去一個新項目技術都不滿足要求,你怎麼知道2可以?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應該還是不會漲薪,今年還是很難升band。留在這個外表仍然光鮮亮麗,內在已經腐朽糜爛的公司,的確也需要莫大的勇氣。


比較贊同的一個觀點是IBM沒有站在風口上的產品,這在大多數的產品都落後於當前的技術趨勢。但自身內部大部分人卻還不承認這個問題,還在不斷強調IBM包裝出來的那些開源產品是可以被客戶認可的。


"這就好像是讓美國的gdp增加1%容易還是讓中國的gdp增加7%容易?"

看不懂,樓主說說是誰更容易些?


這是我們內部郵件裡面提到的一篇文章以供參考

被誤讀的IBM?-新聞

2013年上半年結束之時IBM營收遭遇了連續第5個季度的下滑,隨後傳出亞馬遜擊敗IBM贏得美國中情局6億美元雲計算大單的標誌性事件。厄運之光似乎終於照射到IBM這個計算機領域的鼻祖和光鮮的大象身上。

業界對傳統IT公司的悲觀情緒已經由來已久,一方面營收和利潤下滑,一方面又看不到傳統IT產業未來發展的前景。隨著傳統IT巨頭逐一隕落,人們也開始對IBM質疑。

於是乎,有人斷言IBM作為傳統IT的代表缺乏互聯網基因,會被以亞馬遜們的互聯網IT所逐漸取代;有人認為IBM必須在雲計算時代重新定位;但也有人堅信百年老店的眼光與實力,力挺IBM將贏得第四次轉型。

其實,將鏡頭拉回到五年前全球經濟危機開始之時,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來觀察這個世界的變化會發現:當時傳統IT公司大多就進入一條發展的下降通道,但是IBM卻連續四年逆經濟周期而高速成長,讓人不能不驚訝於這家公司根基之深厚。任何公司成長路徑都是波動的曲線,現在IBM的波動也不足為奇,爭論之處在於這次的波動是不是一個轉折點。

2008年正是IBM智慧地球提出之時,其實這也就是IBM對未來自身發展路線的宏觀規劃,而互聯網也是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智慧地球三大趨勢組成部分。在智慧地球上,IBM的角色目標顯然不是成為谷歌們的一員,IBM最大的業務目標顯然是幫助更多的公司轉型為互聯網公司,而IBM自己更多的時候會扮演站在谷歌們背後的角色。而對於這些向互聯網轉型和創業的公司,IBM現在也許更喜歡稱之為智慧的企業。

至於IBM能否實現自己在智慧地球上的角色定位,則因為發展路徑並不完全清晰,因而評論家們爭論依舊。筆者以為,在加入激辯做出結論之前,我們有必要拋開所有的成見,去梳理和分析這個龐大企業究竟在做什麼?尤其,在至關重要的科技創新和業務轉型上,IBM究竟持怎樣的思路和做法?這應該能夠讓我們更客觀更全面地認識「大象」的未來,甚至整個傳統IT產業轉型的未來。

技術布局:從SMAC到認知計算

無論共有雲還是私有雲,無論軟體還是硬體,技術都是科技公司的立足之本。在移動互聯時代,即使互聯網公司也可能被新興技術突然間顛覆,又或因為某種技術突破而突然騰飛。更何況IT公司的變革發展更離不開技術上的創新,否則都是空中樓閣。因此,本刊更樂意從技術角度開始探索IBM發展的前路的是是非非。

SMAC是IBM內部對社交商務、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雲計算四個新興技術的簡稱。從技術層面而言,智慧企業的構建必須綜合運用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社交商務以及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因此,IBM持續圍繞著SMAC構築完整的企業級解決方案,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例如,在社交商務方面,IBM通過內容管理、智慧商務、分析、企業即時通訊、網路會議、音頻和視頻交談、電子郵件等相關解決方案,能夠幫助企業最大化其社交協作的價值。據IBM提供的資料,超過60%的財富100強企業(包括8家排名前十的零售企業和銀行)都已經開始與IBM合作,引入社交商務解決方案。

移動互聯方面,IBM在移動以及無線電領域擁有270項創新專利,在全球有超過6000名技術專家專註於移動領域研究。2013年的《Forrest Wave:企業移動服務》和2012年Gartner為全球數字營銷機構提供的《魔力象限》研究報告均指出:IBM在移動應用設計和管理服務方面已成為行業領導者。

大數據分析是IBM尤為看重的領域。自2000年以來,在IBM收購的近百家公司中,大數據及分析領域的收購超過35家。例如,商業智能軟體Cognos、統計分析軟體SPSS、數據分析與遷移軟體Butterfly Software、雲數據分析軟體Emptoris 和DemandTec、數字客戶體驗管理和客戶行為分析解決方案供應商Tealeaf Technology、非結構企業數據分析及管理軟體StoredIQ等。

同時,IBM每年在大數據及分析領域研發上投入超過30億美元。IBM已在包括北京在內的全球6個城市部署全球業務分析解決方案中心,擁有近 9000 名顧問和400 名數學家。同時,IBM還是全球最大的數學博士的僱主。

強勁的收購和研發上的高投入讓IBM得以持續增強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實力。據IBM預測,到2015年該公司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收入將有望達到160億美金。

雲計算是IBM四大戰略之一。自2007年以來,IBM已陸續投入超過60億美元收購,以加快雲計劃戰略的實施。如今,IBM僅在其行業(SD)團隊就擁有超過37000名雲專家和上百套支持IBM雲計算的SaaS產品(它們都基於開放標準),同時在全球各地建設了25個雲託管中心,為企業用戶提供雲服務。

大刀闊斧的投資讓雲計算成為IBM新的增長點。截止到目前,IBM共實施了超過5000個私有雲項目,2012年雲收入同比增長80%,2013年上半年增長率70%以上。根據IBM的預測,到2015年,該公司雲收入將達到70億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IBM並非割裂地看待SMAC。IBM卓越工程師、IBM中國開發中心CTO兼創新工程院院長毛新生表示,以雲計算為基礎,將SMAC整合是IBM在雲計算方面新的創新方向。IBM基於雲計算的解決方案將能夠讓客戶進行業務流程創新(智慧商務),在手邊進行業務分析(分析功能),與其網路進行連接和協作(社交商務)。

不過,作為一個每年在研發上投入超過60億美元,每年專利數已經持續十九年位列全美第一的公司,IBM研發視角絕不僅限於SMAC。實際上,在SMAC之上,IBM有更長遠的技術布局——認知計算。

在科研界,認知計算是當下日益熱門的一門學科,但是在IBM看來,認知計算還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

IBM認為,截至目前,全球計算技術發展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計數技術時代。在這個時代,技術只是應用為計數機制,幫助減少日常工作中的人工工作量。

第二個時代是編程技術時代。在這個時代,可編程技術出現,它能夠應用於更複雜的指令性任務和執行性任務。

第三個時代以自學習系統為代表,被稱為認知計算時代。在這一時代,自學習技術能夠不斷升級並適應外界變化與需求,滿足日益複雜的工作要求。

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表示,認知計算意味著更加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能力、以數據為中心的體系設計,以及類似人腦的自主學習能力。認知計算時代,計算機將成為人類能力的擴展和延伸。將計算機的運算處理能力與人類的認知能力完美結合,完成人類或機器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

能夠理解人類語言(目前還限於英語)、並能以人類思考方式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判斷的沃森(Watson)是IBM在認知計算方面的典型研究成果。更關鍵的是,沃森已經邁向了實際的商業應用。花旗集團、澳新銀行、馬來西亞通訊服務商Celcom、市場研究公司IHS, 調研機構尼爾森及加拿大皇家銀行都正在嘗試藉助沃森的智慧解決各自的問題。

沃森的商用實踐預示了認知計算廣闊的行業應用前景。未來,認知計算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例如,在實時金融風險控制領域,認知計算技術可以讓人們實現秒級的風險檢測與防範;在癌症治療領域,目前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而認知計算技術則可以把這個周期縮短至一天,這將極大地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癒率;在教育領域,認知計算通過實時分析技術,為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並及時評估學習效果,以此優化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除了沃森,「人腦計算機」則是IBM在認知計算領域更具顛覆性更加面向未來的一項研究

據悉,IBM的人腦計算機是一款配備上百億個神經元和上百萬億個突觸的計算機晶元系統,以人腦為模型,其能耗將不會超過1千瓦,容積低於2升。

公開資料顯示,IBM在人腦計算機上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2011年IBM開發出了「神經突觸(neurosynaptic)計算機晶元」,可模擬人腦認知和活動等能力。2012,藉助於超級計算機,IBM成功地模擬出5300億個神經元。今年IBM公布了基於人腦特徵的全新計算架構,包括新的軟體生態系統和編程模型,使得讓下一代應用在感知、認知和動作方面的效率堪比人腦。

IBM百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熠熠生輝的科技創新史。正是創新,讓IBM從一家生產打孔卡製表機、鐘錶、秤和乳酪切片機的製造企業製表公司成為今全球領軍IT企業。這一次,IBM「押注」在了認知計算。

此外,IBM在技術發展路徑上也越來越擁抱互聯網時代的方式:開放。在處理器上開放Power,在雲架構上支持Openstack等開放組織,最近更是把業內矚目的沃森以超級計算機的方式開放給業界進行應用創新。

無論互聯網還是雲計算,其實一切發展都離不開IT科技的基礎研究和創新,這是很多IT公司逐漸流失的基因,也是IBM繼續為人所矚目的原因。

IBM真的在雲計算方面落伍了嗎?

質疑主要是由美國中情局6億美元雲計算大單而引發,這被不少互聯網信徒解讀為互聯網IT侵蝕傳統IT領地的一個典型事件。儘管IBM隨後不久拿到了美國內政部10億美元大項目,並無礙於業內人士將制定以為標誌性事件,甚至是轉折點。加之IBM 近期財報也著實不好看,公眾迅速開始質疑IBM在雲計算,尤其是公有雲方面的能力。

從公開數據來看,在私有雲方面,無論從實力還是收入,IBM都堪稱領軍企業,這是不可忽視的。相比在私有雲方面的成就,IBM目前在公有雲方面看上去要遜色一些。

不過,Forrester中國分析師曹宇欽認為IBM在雲計算方面稱得上思路清晰和步伐穩健。而IBM面對公眾質疑是如此回應的:

首先,IBM一直布局公有雲。從公有雲SCE與SCE+的建設,到對公有雲服務提供商SoftLayer的收購,都印證了這一點。目前,IBM已經將SCE關閉,並將其用戶遷移到SoftLayer,SCE+與SoftLayer會並存較長一段時間,SCE+主要定位於大型企業用戶,SoftLayer定位於中小企業用戶。不過,IBM負責SmartCloud Infrastructure業務的IBM 全球科技服務部(GTS)副總裁關德表示,SCE+與SoftLayer終究會合併成一個平台,提供公有雲服務。

其次IBM承認在公有雲上的運作思路曾經出了些偏差。「以SCE為例,我覺得我們可能走得太快了,把這個事情想得太複雜了,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客戶可能只是需要一些比較小一點的變化,然後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來演化和提供。」IBM下一代技術平台首席技術官兼總經理 Daniel Sabbah說。儘管如此,不可忽略的是,IBM其實通過SCE與SCE+做了大量的寶貴的技術嘗試與積累。例如,關德表示,IBM正在將很多企業核心應用「搬」到公有雲上,打造能滿足大中型企業在可靠性、安全性與性能等各種需求的公有雲。

三是儘管互聯網IT在切入企業級IT的市場,但IBM認為目前雲計算還是處於一個早期的發展階段,同時,IBM絕不只滿足為用戶提供IaaS層面最基礎的雲服務,結合行業應用,結合企業用戶特殊需求,提供覆蓋IaaS、PaaS、SaaS多層次、高價值、開放的雲服務才是IBM的目標所在。

在下一代雲計算髮展藍圖上,IBM在走開放標準之路,大力支持Openstack軟體定義計算、以及OpenFlow的軟體定義網路,從而在IaaS層面打造出一個全開放的軟體定義雲環境。軟體定義的雲環境,顯然是下一代IaaS的理想境界。或許,IBM的Flex System已經是軟體定義雲環境最早的探索者,因此IBM對此有著清晰的路徑把握能力。

軟體定義的雲環境顯然不是孤立的基礎架構,必須能夠和PaaS在資源需求方面能夠互相感知與調節。作為一家具備端到端垂直整合能力與經驗的公司,IBM指出應用需求模板將作為PaaS層面的重要功能,與軟體定義的雲環境相配合,實現軟體層面與基礎架構的互動和感知。

IBM過去支持企業級IT系統的各種中間件最終將以API的形式部署在公有雲的PaaS層面,從而幫助傳統IT後台應用系統嫁接到互聯網的前端。而PaaS的成熟,又將拉開企業級應用向公有雲大規模轉型的SaaS狂奔之路。

當了解IBM在共有雲轉型路上的失誤、節奏和藍圖,筆者對IBM在雲時代的轉型不再那麼疑惑。

結語

單純從技術角度當然無法完全解讀一家企業,但對IT企業而言,這仍是一個恰當的視角。從這個視角看過去,IBM舞步未曾凌亂。

唱衰IBM,為時尚早吧?


18摸在二戰後的興起,是伴隨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業務來的。儘管二戰前也很不錯,但沒現在這麼猛。

它家做的東西,是解決高複雜度,高穩定性--即使是做敗了賠也賠得起的那種。它家的東西,已經不適合IT行業了,google, fb, tw這幾家,業務簡潔,員工超級少,根本不需要它。電商?這種屌絲級別的業務它根本不該做,直接砍掉才是。它會不會活?廢話,肯定會活的很爽。why? 打開500強的名單,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_360百科

有幾家不用它的東西?orcal, sap不能替代18摸的。只要是業務高複雜人員高複雜的公司還在,18摸就有生意做,就這麼簡單。

所以,18摸只要砍掉跟互聯網相關的行業,繼續往諮詢和高複雜系統上轉,仍然可以活得很好。其他家想跟上其實很難。它只不過這幾年沒把該砍的業務砍完,或者,做蘇寧電商項目只是老大將來想砍業務線的一個理由吧。


說ibm不會倒的人都是對科技行業有一定了解的業內人士,問題就是出在這個一定了解。科技行業有什麼不可能發生?hp大家現在都看不太上,是因為他不盈利嗎?Dell盈利嗎?每年還有幾十億美金的凈利潤,但是這不代表著這家公司沒問題。如果實在傳統行業,比如賣可樂的靠著品牌和渠道,沒問題;科技行業素來是個大起大落的地方,現在消費者領域的巨變特別大,但是企業級也在變,基於業務連續性和路徑依賴,用戶沒辦法一下子放棄他,但是潛移默化的不是更可怕。

針對上面舉得例子來分析,使大家有感性認識:

1.知道現在為什麼還有用戶在用大機嗎?因為大機性能好,RAS好?錯,99%是因為歷史原因,某個老應用基於大機開發,只要還在跑那個應用,平台就不會遷,君見現在有用戶把新應用跑在大機上?5個9還在靠1,2台機器?;

2.DB2其實也沒那麼不好,不如Oracle,比SQL Server強。但是從商業角度上來說,定位就很尷尬了,高不成,低不就,具體不表,具體技術優劣這裡不分析。同時也想說這個和DB2用什麼寫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3.ibm是業內少有的全套裝備公司,那他幹嗎賣硬碟業務,印表機業務和x86伺服器業務等等?為了更高的利潤率,為了更好的財務報表。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他不賣,它可能比現在更偉大;

總體上IBM在業內人士眼裡其實還是很偉大的公司,偉大在於它曾經有過的歷史和積累;但是對於員工和客戶,ibm已經不那麼友好了,至少對於ibm中國來說。還要請樓上注意一點,就是最近的傳統IT公司都呈現出一種銷售額下降,凈利潤上升的趨勢,這是好現象嗎?想像之前的HP吧。。。當然它的底蘊還在,希望它能在這波浪潮里成功轉型


首先,可以看看近20年,在美國註冊專利數量的企業排名。然後,IBM這種企業,是某個行業的代表,象徵。不過,當一個行業如果不好的時候,即使你是最頂尖的那類,也無濟於事。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需要學習海量數據,數據的準確性如何來保證呢?
浙江預測擁堵準確率超90%,如何實現的?
北風網培訓大數據,費用 12800,怎麼樣?
未來研究所是什麼?
分析處理幾十萬條以上的數據excel會很慢,也會出現數據不準的情況,請問處理這類數據大家一般都用什麼軟體?

TAG:編程 | 商業 | IBM | 大數據 | 美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