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原理我國都比國外發現得早,但就是沒發展成有用的體系?

今天擼大物時發現牛頓相對性原理我國東漢時代的&<&<尚書緯&>&>就有相關的觀點記載,比伽利略早了1500年......


不要牽強附會


同意@Felix

科學(自然哲學)是古希臘文化所獨有的, 其餘的文化不存在以理性考察自然並進行一般性(general)歸納

也就是說, 在古代, 古希臘以外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原理


我一個朋友用過這樣一個QQ簽名「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得多」。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可能的確是這樣。不過中國幾年前的科學發展也差不多也是遵循這個思想。能用就行,扯那麼深刻的道理有什麼用?在科學發展早期,一般人是看不出理論研究的意義的,畢竟幾代之內幾乎肯定看不到什麼收穫。

古希臘人為什麼熱衷於理論研究?我真不知道,也許僅僅是愛好?不過這個愛好最終幫助歐洲人了解到世代堅持理論研究所能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


這個問題屬於「李約瑟難題」範疇。

中國歷史上很多發明和理論原理存在兩個通性:偶然性和無體系性。在古代,很多的發現是基於生活經驗和巧合才得出的結果,當時的社會對技能普遍都是經驗式的傳承,這本身傳承就非常耗時。同時由於沒有特定的研究人員(除非該理論有利於權貴,否則沒有人能有財力物力去做研究),也就意味著:某人提出一個原理或發明,接下來就沒有人去發展。

傳承很慢,發展無人,無法形成體系。

另外朝代的更替,即使出現體系化研究也會被戰亂打斷!


yijuh一句話回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中國古代「科學」。。。其實不叫科學,只能算是「經驗」。是的,中國在門戶被洋人打開之前,不存在所謂科學。所謂四大發明全是經驗的產物。我們沒有真的找到所謂「原理」,沒有總結任何所謂「理論」。那都是奇技淫巧,哪有考公務員靠譜。


不那麼贊同上面的一些回答

牽強附會只是一方面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缺乏精確度量的精神

這一點至今還在嚴重影響

其實很多東西並不是你想到了,你就nb

而是你真正做出來,才叫nb

有幸拜讀了幾何原本之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中國古人的勾三股四弦五簡直粗糙的無法直視

何為勾?何為股?

何為點?何為線?

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裡面有這麼一段

19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給了普朗克,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給了愛因斯坦。夾在兩個大神之間的1920年的諾貝爾獎發給了誰呢?

紀堯姆。沒聽說過吧。

這傢伙幹了什麼?

什麼也沒幹,他只不過是發明了一種幾乎沒有熱脹冷縮效應的鋼而已。

這種鋼叫做殷鋼,或者因瓦爾合金,大概是1890年代發明的。那個時候離布拉格公式的發明還有差不多20年,換句話說,紀堯姆根本沒法測量他的合金的晶格結構。我估計他就是把不同比例的鐵和鎳摻在一起一鍋鍋燒出來的。

然而,紀堯姆拿了一個諾貝爾獎。頒獎詞裡面,諾獎委員會特別提到了「精確測量」這個詞。人們很明白,精確測量,是科學進步的基石。

順便說一句,邁克爾遜本人是在1907年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表彰他的原因,也是對光的各種性能的「精確測量」。實際上,邁克爾遜本人就是當年測光速測得最準的人。

他怎麼測光速的?出乎很多人意料,他就是用純機械的辦法高速的轉動光源和鏡子,簡單粗暴。其實,他的思路多半是來自伽利略和傅科。按說和伽利略比,邁克爾遜撐死就是個二流物理學家,可是,伽利略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

伽利略苦啊,他那個時候,鐘錶都沒有,計時要靠數脈搏,沒工具,哪怕你是伽利略呢。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上來

即便中國古人發現了又有什麼意義?

只怕是暗暗的覺得自己很nb,再擺出一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類的姿態

順便黨同伐異,夥同幾個道友做掉隔壁那個宣揚「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而不是道」 的小兔崽子

╮(╯_╰)╭


把周易和二進位聯繫起來的人是萊布尼茨。學會扣帽子這柄大鎚,眼裡到哪都是釘子。張嘴奴才閉嘴奴才,只有真空才能滿足這種幼稚和虛無的道德觀念。

剛好看到這一期的環球科學,其中前言部分《創新鏈上的裂痕》對這類問題也會會很有啟發性。先不論古代的科學發現是否形成了科學原理,單純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一下創新和創新結果轉發的問題。在環球科學的前言中提到「在克里斯坦森的「破壞性創新」理論中,大公司往往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大公司會努力維持創新,但是他的創新總是會尊循原先成功的途徑,只會把資源投向可以保證最佳回報率的創新上面。這種「維持性的創新」的做法會導致大公司被那些堅持創新的小公司寄到」(引用自《環球科學》11月)

破壞性創新(英文:Disruptive innovation),亦被稱作破壞性科技,是指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並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族群,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消費改變。 破壞性創新是擴大和開發新市場,提供新的功能的有力方法,反過來,也有可能會破壞與現有市場之間的聯繫,該理論在管理實務上產生重大影響,並引起學術界大量討論。

引用:破壞式創新 - MBA智庫百科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規避風險的行為決定了社會資源的投入,同時專業的學術機構的缺失也導致了職業人士的缺失。例如曾經有人提到過康德之後,只有大學才能培養專業的哲學人才。所以各種因素的綜合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清朝以前,我國實際上很少有專業科研人才。所以科學發現上升到成體系的科研原理的缺失就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為什麼科研創新為什麼沒有能轉化,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東西就不要拿來牽強附會了,所謂增強xx民族自豪感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扯淡。

什麼竹蜻蜓的原理和直升飛機。什麼周易的原理和電子計算機的二進位。什麼xx思想可以指導殺豬。都是些笑話,而且到目前為止,還有一大堆的奴才信以為真。


我國古代從來沒有發展出任何哲學和科學體系。任何思考和創見都只流於簡單含糊的描述。邏輯證明和事實驗證是科學的基礎,古人到死也不明白。科學定理必須是描述清晰,高度概括,廣泛適應的(而且可被證偽)。古代中國沒有留下任何一條科學定理過。勾三股四弦五和畢達哥拉斯定理是有本質區別的,把它稱為勾股定理是,不要臉!

古中國的東方文明,和歐洲的西方文明,是兩個世界,兩個層次,兩種形態的文明。如果東西方隔絕發展至22世紀,他們就是我們的神。


文化習俗差異。中國人際關係緊密做什麼都不能出格出格就把你或精神或身體上滅掉。西方人個體相對獨立因此做啥都有,在我們文化中的理解就是出格就是一群傻逼和精神病的那些人,刨去沒成就的剩下的傻逼和精神病推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


這和知乎上面經常會問的,我有一個點子(創意),能值多少錢類似。回答也類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61261

借用此問題的排第一的@天光 的回答:

而一個創意,離一個成功的產品或者商業模式,這差距,遠了去了。打個比方,這好比起撿到一張滑鼠墊,離配套一整個電腦的距離,最多最多也就是比這強一點而已。


有很多都已經成為很有用的體系:經絡、中醫、五行、陰陽、書法、【少林72絕技and太極and形意and詠春】等都發展成很龐大的體系啦!


中國人對不能馬上有產出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


牽強附會這個答案很靠譜。居然有人提到「四大發明」真逗。


推薦閱讀:

三國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時期的人物有哪一些?
如何評價「世界八大奇蹟」?
推背圖1-60象每一象詳解?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幾次軍閥割據的時候沒有一直割據下去?
歷史上有哪些大臣權力足以顛覆一個王朝?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物理學 | 跨文化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