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
本人应算是豆瓣资深用户,从07年开始玩豆瓣,起初只是为了找书和电影,后来一度热衷于参加组织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参加和创建了很多小组和同城QQ群,后来迷过一段时间小站,后来专注于葫芦屯与农业金属研究,后来是始终没搞清怎么玩的阿尔法城和小豆,后来再是一度每日必读的到九点,而现在除了偶尔更新下日记,更新几本读过的书和电影,听听豆瓣电台,基本不在豆瓣上呆太久了。
自我总结如下:1.我年纪大了,开始更关心对自己有用的事。2.以前喜欢看小组里的各种爆料和时事,自从有了微博,豆瓣的新闻属性没那么强了,虽然做了类似形式的豆瓣说豆瓣广播。3.现在的豆瓣商品一上线,我的首页迅速沦为各种淘宝货的集合,只好设置取消此类关注。
4.豆瓣感觉越来越平庸,无聊人士越来越多,很多到处扒来的无趣相册,很多无聊的线上活动,小组里也充斥着各种无病呻吟和胡乱勾搭。感觉豆瓣一直在努力,但是想赚钱却又撒不下文艺的遮羞布,单纯靠一批上班开小差下班摇微信的用户群,能发展好吗?
豆瓣的问题在于它太过偏执于“长尾”(1) 和“自发秩序”(2) 了。
如果你仔细看,豆瓣的大部分产品都遵循类似的思路:首先满足用户的“长尾需求”,再想办法把同质用户汇聚成组,最后相同兴趣用户的组内行为可以形成正反馈强化整个系统的运转。当然,具体到实现这个流程的方式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分组方案可以利用算法(FM)或者利用社交网络(小组);“组”的概念可以比较弱(书影音用户利用友邻关系和猜你喜欢形成的“隐性组”)或者形式感更强(小组、九点、广场、阿尔法城)。
大体上讲,虽然单个产品各有成败,但沿着这个思路去解决用户的“长尾需求”是没有大问题的。
问题在于豆瓣就陷在这个思路里不出来了。于是有了不断重复的广场、部落、阿尔法城这些“自发生长”的理念高于用户实际需求的“玩意”,以及在有用户有热点的垂直领域里也偏去玩草根作者和小众用户的圈子——征文大赛、音乐人、同城的小型演出票务(可惜没有一个的草根电影人圈子,不然就圆满了)。甚至在运营、推广层面也践行“不运营,自生长”的策略 (3)。
但是如果按照长尾(帕累托)分布不严谨的表述“20/80法则”来看,费了这么大力气满足的可只是20%用户(对长尾里80%事物)的兴趣……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美好的假设,比如从长尾中涌现80%人会感兴趣的热门内容。的确,豆瓣里也涌现出了“失恋33天”这样的案例,但是最终把握住这些案例的可不是“不运营”的豆瓣。至于《长尾理论》里暗示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数量/兴趣曲线会变平缓,整体长尾化”也并没发生。
回到问题“为什么感觉豆瓣在走下坡”,“感觉”两个字挺好的。豆瓣也没走下坡,书影音评论这看家的东西不还好着。只是这些年早前就不关注长尾而是玩热点的别人家已经把制造热点这个事情玩烂了,现在都去忙移动互联网和穿戴计算了。而豆瓣纠结“长尾”和“自生长”纠结了六七年了,自然让人觉得不进则退。
一定要说个原因的话,大概就是世界不是豆瓣想像的那个样子吧。
1. 长尾年代 (评论: 长尾理论)
2. 豆瓣是一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城市3. 杨勃:豆瓣社区不运营 用产品来表达当用户量暴增的时候其实就必然会……
因为不得不承认高品质的内容完全依赖于高素质用户,而高素质用户在社会上永远是比例比较小的,说白了就是高级文艺青年和大神级的学霸、技术强人,这种人永远占很小的比例。
豆瓣开始以这种高素质用户为主,并且迅速吸引同类用户,但是随着用户数量暴增,神人的数量的增长速度减慢了(因为社会上总共也就那么不多的一小撮有心情分享的大神),不会再增加了,反倒是慕名而来的小白越来越多了,比例越来越大,逐渐稀释了内容,使得大神逐渐远离这个网站,并且冲着流量巨大的客户群来的的淘宝店主、兼职招聘无疑加剧了这种趋势。
最终就成了一个悖论:流量不增加,网站盈利受限制;流量增加,会使得网站庸俗化,失去赖以生存的特质,进而影响客户体验,影响盈利。(貌似扯远了)
回归主题:借用默多克的一句话:“增加报纸发行量的方法很简单,降低品味!”也就是说,普通大众的总体水准的低下是客观的。当一个网站的流量暴增时,其实不可避免的是普通大众在大举进入,那么,这个网站的信息质量的下降也就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PS:同理知乎也有这个风险啊……抖机灵的卖萌,扯嗓子不动脑喊的,小白献丑瞎指挥的,越来越多了,比例越来越大了,唉,怎么能突破这个怪圈呢?求大神破解~
————————以下是题外话,题外话分割线(2013.11.10)————————
由于在评论区有太多人说到知乎的问题,我也就借此机会说说我的心里话。下面我会转帖我在评论区写的一段话:
我深深地认同在问题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是否应该慎重点击「赞同」?下面@邝石 的答案(其实前六名的答案我觉得都不错),知乎应该发出倡议,提醒大家互相监督,自我约束,在那些抖机灵的答案或者很认真但是确实没有帮助的答案下面点个感谢走人,而不是挑着那个顺眼的抖机灵的点赞同,使得很多问题的置顶答案除了吐槽犀利没有别的意义。而从网站运营角度来讲,我真的没想到什么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好办法了。最后说一句,知乎是大家的,搞成百度知道对谁都没好处,所以还望大家自律,更要自重,如果真是忍不住想吐槽抖机灵的,可以去排名第一的专业答案下面卖萌,可以在自己的答案下面PS说这是抖机灵,请不要点赞同。从我做起,让知乎更美好!
加粗的部分就是我的倡议了,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或者私信,没有不容意见还请给个面子,或者说不是给我面子而是自重!!!不要让内蒙古高考要考骑马射箭吗?这个问题下面曾经出现的那种情况再出现了!!谢谢!!
另外补充建议:内蒙古高考要考骑马射箭吗?这种问题本身就……大家提问的时候也不要把这里当成贴吧好么???提问的问题本身就是扯淡的节奏,话说下面出现二百多个扯淡的答案题主本人也有责任好么!!!
PS:当前排名第二的@霏昀的答案是在考虑豆瓣产品本身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是题主本身的意思,谢谢@高原 的提醒,我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只对于题主的“4”做了回答。对于@霏昀的回答我不明觉厉了,请大家也受累看看那个答案,有内行的点赞同或者根据专业知识点个没有帮助,像我一样不明觉厉的请点感谢,然后……内行的大神……能不能……给我这种智商捉急的人私信一个,解释一下呗~~~谢谢~~~
曾经喜欢的豆瓣的各个功能都有了替代品 豆瓣音乐 &> 虾米音乐(歌曲库更全更智能)豆瓣说 &> 微博,朋友圈已经够了,社交关系强大多了相册,日记 &> 长博客大部分人都懒得写了,我喜欢认真写博客,宁愿在自己的独立博客里折腾。照片也放在博客上,但我会把照片又上传到人人网进行备份,隐私性更强。豆瓣小组 &> 偶尔看看爆料和星座什么的,现在打发时间的东西太多了,美剧,游戏,根本玩不过来。豆瓣东西 &> 上线还不旧,一开始图个新奇,被淘宝精选刷屏后果断取关。有果库和淘宝就够了。
其他鸡肋的东西也不用说了...
所以我一直用着豆瓣的记录功能,看过的电影和书,听过的音乐都会上来记录。要看什么电影前来豆瓣看看打分,看过后上来看看影评。基本是一个人待着的状态,不需要与其他人有任何互动和沟通,所以也贡献不了人气。。。缺乏高质内容的传播和涌现机制,缺乏劣质内容的淘汰和降权机制。
人多了,你长大了
高端贡献大的豆瓣用户结束学业结束单身结婚生娃去了。豆瓣的活跃用户群和当年的已经不一样了。所以“感觉越来越平庸”。
不是豆瓣在走下坡路 而是你老了。。
你觉得撒尿和泥很庸俗 但还是不断有人在玩
就像70后指责80后太自我
80后指责90后非主流
90后指责00后脑残
你作为前浪已经死在沙滩上了。 不过我想,你想勾搭的时候还是会注册马甲上去勾搭的 表在这里以很高的姿态来埋汰当初的你自己 哈哈这是一个大问题,简单说一下自己思考,有空再补充。
从产品说:social product 最重要两个方面1、让用户做什么样的自己2、让用户建立什么的关系
一个是身份建立,一个是社会化关系的形成。这是social的要素。对于1来说,QQ用户来豆瓣没问题,问题是它准备在这里建设什么样的自己?对于2来说,用户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在这里发什么样的内容。参见你的朋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的表现。从用户说:
现在阅读者和聆听者都少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快速消费内容和insta产品的流行,也导致了豆瓣的用户产生内容变少,优质内容变少。(有空再说,先回家了)有人说,QQ在走下坡路,在线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人人在走下坡路,玩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人说,微博在走下坡路,活跃度越来越低了。
有人说,知乎在走下坡路,高质量的答案越来越少了。有人说,豆瓣在走下坡路,内容越来越低俗了。是我么的追求变了,是我们的喜好变了,是我们的需求变了,还是社交网络变了?大众产品最好不带属性。
当产品越做越大 流量越来越多
当小众成为大众 进入不再设置门槛反应的就是当下用户的平均水准慢慢会变得跟现实社会相似取决于根本的教育、环境
小而美必然会转向大而平,
这时候我们会转向下一个处女地大众产品最好不带属性。
有一天,豆瓣不再文艺。免费的VPN,影响力大了会被封
内测到公测,游戏玩家的素质迅速下降。静谧的旅游景点,会被人气迅速开发成平庸。天才小孩的灵气被大量的表演采访消耗殆尽,表情生硬、眼神市侩。 取消实名制后, 难道不觉得知乎的质量也下降了么。(我也敢回答问题了..这句话不带属性.)从个人使用习惯来看:在移动碎片化的场景下,很少有想到使用豆瓣的想法和需求。
高质量内容被大量内容稀释、淹没的情况,在哪儿都一样。优质内容的生产者本来就是少数,“***现在越来越差”这句话放在哪家已经发展期起来的网站都能套用。
豆瓣不存在所谓“内容走下坡路”的问题,因为它从来都不是外界所定义的“文艺小清新网站”。豆瓣是一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城市。你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收藏什么样的东西,参加什么样的小组,完全决定了你眼中的豆瓣。
我之前并没有读过阿北这篇文章,而是通过在另一个网站的经历理解了豆瓣。
晋江是一个言情小说网,也是大家眼中逼格最LOW的那一档网站。可它的早期作者中一样有大刘、柳文扬、马亲王、江南、骑桶人等人。而且晋江是各大言情小说站中高知女性读者比例最高的一家,T大P大罗曼版的妹子几乎都集中在这儿,留学时差党也非常多。就这样,从流行内容来看,质量也是非常低的。从网站发展历程看来,同样是高质量内容被淹没稀释。不过,这些不是我想讲的重点。
我在这个大家眼中的低档次网站认识了昆曲资深票友、企业高管,甚至玩石头和中古珠宝的白富美妹子,并且前后两份工作都是通过这些关系找到的。这些人都不是晋江读者的主流,但我通过共同兴趣找到了她们。所以,类似于阿北这段话,你关注什么层次内容,决定这个网站在你这儿的层次。共同的喜好只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切入点。在读者群里,大家讨论的话题不仅限于言情小说,化妆品、衣服、包包、零食才是话题主力,还有家庭琐事,甚至理财投资。书是一个人与人沟通的兴趣切入点,美食是,杂货是,首饰包包化妆品也是。不同的是,通过书,我们能交流的想法更多,层次更深。通过一本书,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背后是不同观点的碰撞。
这和豆瓣当初分出小组的思路一致。大家在书的评论区开始了与书无关的讨论,可能是关于其他共同兴趣的,可能是关于某样物品的,可能是关于某种想法的。这就是豆瓣小组形成的初始。用户从书影音展开,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结成小组,发展出同城活动。豆瓣并没有编辑来对内容进行过滤筛选,只不过因为早期用户奠定了基调,逼格过LOW的内容可能会被用户自动边缘化,难以流行。但是它从未排斥过不文艺的内容。豆瓣的定位是一个以兴趣为节点的社区,而不是所谓的文艺小清新站。你关注什么内容,豆瓣会通过算法给你提供类似的内容,让你找到有共同喜好的人,说白了就是你的层次决定了你关注的圈子。嫌内容太LOW?为什么要关注低质量内容提供者呀?我是从萌芽追随张公子的脚步去的豆瓣,从九州通过江南知道的晋江。所以,不管哪家网站,高质量内容的生产者注定是少数,要看高质量内容,跟紧他们就好。太晚了,后面脑子有点儿不清醒,再修改。
11.10 1:39分11.11添加部分我觉得豆瓣的问题在于摊子铺得太大,太散乱,每一方面都不够精。本来有很多能做的事情,豆瓣都没有做到。详细展开晚上再补充。因为你不常去了所以感觉不行了
我是05年就开始用豆瓣,也是逐渐看着它成长的。但我用的仅仅是看别人的评论、听豆瓣FM(最近广告多了挺烦)以及查阅豆瓣同城而已。这么多年了,也还只是用这些功能。
要说价值的话,就是在上面发现了一些很值得我去学习的朋友。
《商业价值》这篇文章可以看看,说得还比较全面。
豆瓣商业化:拒绝铜臭的文艺范偏执
(如果不能转载,请告知,我会马上删除链接)
没事,豆瓣我感觉还好,主要是看你关注哪个圈子吧。
其实知乎也在走下坡路,很多贴吧式的回复占据第一,要不就是给大佬名人捧臭脚的在第一。
知乎现在也没比贴吧高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没有任何人或产品逃得出自然的规律。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已经不是5年前的环境,如果豆瓣赶不上这班车,那么豆瓣会死掉,但是没关系,更多的有趣的创业小公司在涌现。我们看看这些年豆瓣可以做,但是豆瓣没有做的事情:- QQ音乐。豆瓣FM -&> QQ音乐。豆瓣FM虽然很惊艳,但是在QQ音乐开发出单曲电台以后,我对QQ的依赖度已经远远超过豆瓣FM了。从一个亮点做起,但是能否做成更大10倍的产品?豆瓣FM似乎错过了这个机会。
- 陌陌。豆瓣很多YP小组的升级版本,也是豆瓣发现这个核心另外一个变化,发现更多的陌生人。豆瓣没有过分关注陌生人交友的需求,也错过了这个机会。
- 知乎。对于好的内容问题,豆瓣小组还存留在07年刚创建时候的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产品上真的进步太少,关于过滤垃圾数据,水份的内容,发现新内容的机制太原始。失去了更好的内容的发现。
- 美丽说。发现不一定非要做小资,关于美丽说的PINTEREST瀑布流,抄一下真的没什么不好,更重要的是在商品发现领域,太依赖于高质量用户,没有做更多运营工作,其实豆瓣真的很适合做女装发现。
- 今日头条。新闻发现也是一个发现领域的事情,豆瓣似乎9点一直是这个想法和思路,但是却一直没有在移动这班车上跑更快。至今没有看到9点的出任何发现类的功能。
- 糗事百科。关于内容创建,豆瓣一直说豆瓣电影源于最大的豆瓣电影小组,但是豆瓣第二大小组,我们爱讲冷笑话,却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并拆分出一个独立产品,在移动的时代,其实这样的机会挺多的。
- 地图。本地化的交友,包括同城活动等豆瓣一直以此为己任,豆瓣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众包的地图呢?
- 团购。不用说了,也是本地化的生活服务,豆瓣其实也挺合适的。
豆瓣这些年来做的事情:
- 电影。至今依然是最大的电影社区,大量流量依靠搜索引擎贡献。
- 图书。近些年做了很多关于图书出版和发行的内容,但是似乎并没有完全超越起点等模式。似乎有点更小众。
- 音乐。豆瓣FM是亮点,但是除了FM以外,音乐似乎没有看到更多产品。
- 小组。停留在5年前,除了做了一个小组APP以外。
- 东西。想做小清新发现,但是不知道数据如何。
- ALPHA TOWN。社区新探索,惊艳但是似乎用户不买单。
- 9点。似乎已经被抛弃了。
对我个人而言,豆瓣越来越远离我的原因是在电台里插播广告……
补充一下,虽然电台不听了,买书还是会去看看豆瓣上的评价比较一下。后来豆瓣有把读书的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放了自家的电子书推销,对于一个小清新网站来说,她已经不清新了。那些每月10元的朋友,回答一下你们的评论,为什么我不花10块钱在电台上面呢?因为我觉得不…值…其实简单说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用户粘性本身不是特别强,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性的硬家伙第二,我也觉得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豆瓣的起和落都是源自用户的定位-文青......纵观豆瓣的产品,品线说长吧,不长,短吧,也不短,全都是围绕着文青来设计的,豆瓣儿自己的台阶儿自己下不来了哈,,,我认识的劲儿劲儿的文青,大都一毛不拔.......说的够明白了吧....用户群体够了,没有迅速铺开o2o通道,豆瓣自己慢了,加上那帮子文青自个儿本身就不爱掏钱,我只能呵呵了....劣币驱逐良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豆瓣用戶都看不起人人用戶?
※如何評價豆瓣首頁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改版?
※2013 年 06 月 08 日豆瓣首頁匿名改版的邏輯是什麼?
※福根兒是誰?
※豆瓣東西有哪些豆列值得推薦?
TAG: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