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對非洲國家提供的援助,是否真正會讓當地人民受益?
看到一篇題為《放諸古今皆準的權力規則》的文章,文中提到:
發達國家對非洲的種種所謂援助,根本沒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援助金額和物資被當地獨裁者佔有,他們正好可以用這筆收入回報聯盟。同樣一筆錢投給民主國家可能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投給獨裁國家卻可以立即讓該國政策發生一個改變——所以越是獨裁國家,越容易出內奸。給一個獨裁國家援助,等於幫著獨裁者收買聯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是否能夠舉例說明發達國家對非洲國家的援助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謝邀
這個問題我了解不多,略談一些美國方面的政策。
一.
首先,國際援助是個很新的話題,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很多地方經濟建設,教育投入,要 10 年 20 年才能看出成效,所以,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會很長。
其次,一個國家不會平白無故的去援助其他國家。美國這樣的政府尤其如此。
美國政府第一次對外大規模援助,是二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從這次援助行動中,確立了美國對外援助的基本原則,就是為了保證美國自身的國土安全:其他國家的動亂,會最終對美國自身構成威脅,所以要支持這些對自己有戰略重要性的國家,關鍵是要保持這些國家的穩定,首先是政局穩定,其次是讓民眾不至於挨餓到鬧事,最後才是發展經濟,建設民主。
這個,說白了,是冷戰思維。
到 1961 年,美國對外援助開始明確的擴大至第三世界國家。這一年成立了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
最典型的援助例子,就是越南。
從越戰可以看出,美國這時期的對外援助,還沒有區分所謂的軍事援助和非軍事援助,更不用說什麼人道主義援助什麼了。
越戰泥潭證明美國的援助政策完全失敗,到 1972 年國會甚至禁止了對外國的援助。到 1973 年,通過 Foreign Assistance Act,國會重新定義了對外援助的方式,為第三世界國家設定了專門的非軍事援助款項。
美國在 20 世紀剩下時間裡的對外援助模式,就這樣定下來。
所以,這種以國土安全為重的策略,決定了美國不會花大力氣在對外援助上。美國對外援助的數額占 GDP 的比例,是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最低的。
同時,大部分錢都花在了軍事相關的方面。既使在 2010 年,有一半的對外援助(20 億)是在對付恐怖份子(比如援助幫助打擊基地組織的國家),毒品,軍事訓練等方面。只有約 1/3 的錢是在所謂的雙邊發展援助,這包括發展經濟,環保,醫療,政治改革等等。還有一部分錢是捐給聯合國的(7%),剩下的則是人道主義救災援助(13.5%)。除此之外,美國在經合組織也給了不少錢。
同樣,大部分錢其實都花在了少數幾個國家上。比如 2001 年,美國一共有 150 億對外援助,其中,光以色列和埃及兩家,就拿走了 1/3。這是美國人在戴維營立的約,用錢來買中東的和平。美國政客覺得這個錢花得挺值得的。當然也有人覺得很虧,想想伊朗。2010 年,以色列排到了第二,第一名是阿富汗。
美國人在援助的錢如何花上也很小氣。比如,絕大部分的食品和軍事援助,都是必須購買美國的產品,連運送的船支也要美國船隊。所以,不能因地制宜的進行援助工作,效率是不高,但這樣當地政府想佔便宜貪污賺私錢,還要再多想點辦法。
最最後,美國的外援有時候很沒譜的。比如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里根政府就通過法令,不允許給鼓勵墮胎的國家相關援助。這法到柯林頓政府被廢,到布希政府又被恢復……
這也是美國政府的外援被國內國外詬病的一個原因:過於沒有連貫性,過於官僚。
二.
接下來說點非洲。
非洲,也是眾說紛紜的一個地方。
首先,這個是傳統上的歐洲地盤,美國人不太管。因為冷戰在這裡也不重要。所以美國主要是送點錢和軍火。
對非洲的援助被認為是比較失敗的,至少在 20 世紀是如此,經濟甚至在不斷萎縮。原因這家那家各有說法,大約有幾點吧。
一個是非洲人獨立太快,其實國家裡缺少專門的人才,對國家進行有效治理。這樣就讓國家反過來過於依賴外援。(類似的,是南亞一些國家,管理型人才全是殖民政府從印度和中國找的人,自己沒有人才,一獨立,就垮了)
同時,非洲國家的劃分很不合理,全按殖民地的劃分來。殖民地是從海口向內陸進發,橫向的國家劃分。但非洲的部落,實際是因為氣候的變化,平行於海岸線的劃分。所以必然把許多不搭調的部落拉在一起,或拆開來,於是,領土和部落紛爭很大。
政府管理能力有限,政局又不穩定,很多政府不得不是獨裁政府,又反過來花大部分收入在軍事上,而不是發展經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
沒有外向型經濟,甚至連市場都沒有建立,西方的企業是不願意進來的。反過來,援助過來的錢由國家來花,進一步會抑制有效的市場的形成。
結果,外援的成功,很非洲政府的成熟度強相關,形成惡性循環。
但這些年下來,也有一些成功的經驗。
一個是著名的黃金大米,這是試圖讓非洲人能自己保證溫飽的東西。另一個是西方國家幫助建立的饑荒預警系統,現在非洲的饑荒,基本都是人為的災害了,自然災害已能被很好控制。
另一個方面是醫療。兒童死亡率還是世界最高的,但數量在迅速下降。1995 年是 1400 萬死亡,2000 年是 1100 萬。
在基礎教育方面,非洲也有了穩定的進步,讓現代化政府建設,行政管理,打了基礎。
可以看出,這些成功,都不是簡單的經濟援助,更讓獨裁政府也很難從中簡單獲利。同時,因為冷戰結束,對非洲的簡單經濟和軍事援助開始減少,也讓執政者難以持續的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法,不得不改變執政態度。
三.
美國在 2000 年左右,開始改變了援助的立場,開始出於純粹的道德考慮,援助一些國家。
1999 年,美國國會通過對非洲產品實行免稅,非洲對美國出口貿易因此大增。
2001 年,布希政府通過 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 (MCC),對符合標準的國家進行援助。標準當然就是所謂的政權穩定,有現代的行政管理能力,並致力於民主建設和教育等。
另外成立了 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 (PEPFAR),致力於全球愛滋病,瘧疾,和肺結核病的治療。2008 年時,已經允諾 5 年內拿出 390 億美元在此項目。
很顯然,這些外援,都是吸納了這些年援助的一些經驗教訓後提出的,但到底有多有效,就只能再看了。
最後,要說的是,除了這政府援助,美國有很大一部分對外援助,是通過民間組織完成的。據 InterAction 統計,僅它所負責的組織,在 2007 年,就向發展中國家投入了 490 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有 334 億美元,超過美國政府的投入。這也是美國在國際關係上的一個傳統,就是把國際關係建立在民間的聯繫上,而不是反過來。
我在非洲看到的情況,肯亞和坦桑,中國的援助變成了他們基建,基建實實在在的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比如通信設施和道路。
以及他們對中國的印象。我們輸出了勤勞、實惠、樸實的企業形象和產品形象。當然,我們在那裡的產業也做的不小。比如礦業。如果說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我們一般會特指那種以政府行為或國際組織為主導的援助形式。這種援助又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援助。我不講短期援助,因為短期援助的目的往往是用於災害重建,不是針對改善民眾生活。比如蘇丹達爾富爾衝突期間曾接受過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大量援助,而這援助大部分用於人道主義重建。長期援助對我們來說可能更有意義。
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多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框架下進行。說到西方國家經濟援助的形式,我知道的是歐盟的做法,大體上是兩種:Project Aid(項目援助)和 Budget Support(直接經濟支持)。前者主要以合作項目的形式出現,比如歐盟在 2009 到 2011 年發起的 Food Security 計劃,旨在改善非洲貧困國家的食品安全和營養問題(參考1);而後者按我的理解,就是兩個字,「給錢」。當然,第一種援助方式要複雜許多:西方國家不僅要出錢,還經常需要出人出技術出資源,實際實施中難免一定程度上要影響被援助國的內政。
至於題目評論里的說法,它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我不認為這種說法足夠負責。這種情況確實可能出現在 Budget Support 上,因為這種援助形式下,援助國不怎麼干預被援助國的事務。如果實施時缺乏監管,這筆錢的確有流入私囊的危險。事實上,歐盟對對外援助也曾有過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也恰恰是這個問題,可惜出於利益分歧,至今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結論。不過不要著急,西方國家還有下一招:人權問題。
說到西方經濟援助就不免會說到他們對人權的要求。很多人批評這種做法叫「粗暴干涉他國內政」,但持這種看法的朋友可能沒注意過,OECD對經濟援助的目的有明確的聲明,即人權問題是發展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2)。這一部分和聯合國的觀點一致,比如聯合國網站上的這篇文章(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蘇丹達爾富爾)。所以西方國家在執行援助時,經常把人權機構監督和人權訴求置為援助條款的一部分。這目標明明白白地發布在經合組織網站上,白紙黑字。你不願意我可以不給,拿了錢就得按條款辦事,這就是西方國家的邏輯。
順便說一句,那篇文章前陣子在微博上火過一陣,我也讀過。文章的論述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厚黑學的東西,在下向來不屑置評。得罪。
=== 關於中國和非洲 ===
如今說對非洲的援助,中國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我看到前面有一些說法,認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無條件的。這不正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是無條件的,只是看上似乎如此。中國和西方的援助存在至少一個不同:政府和企業的界限不清晰。換言之,中國的援助在很多時期是以民間經濟投資或合作的面貌出現,比如中國對安哥拉的援助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基建工程;但相應地,安哥拉也與中石化簽訂合同,允許在安哥拉開採石油。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援助,本質上遵循著一種「投資換資源」的模式。這一點和歐洲的做法不同。誠然,這種援助表面上看來不帶有政治色彩,但考慮到中石化作為央企的事實,以及2012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超過美國的消息,我很難想像這其中沒有任何政治因素存在。
=== 關於當地人民的受益問題 ===
回到問題的後半部分:這些援助是否真的可以讓當地人民受益?我不曾在非洲呆過,也沒有第一手資料。但如果說非洲人沒有因此得到任何好處,顯然是不公平的。畢竟安哥拉因為基建項目得到了公共建築和機場,中石化的開發項目在非洲也確實帶來了就業機會。但話說回來,利益這種東西畢竟還有立場。我們知道西方的援助往往以意識形態為條件,容易招致反對;而中國秉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則相對受歡迎一點(參考3)。但在合作中,非洲人得到了基礎設施,卻也失去了自己的自然資源。所以也有人出於經濟獨立的角度提出,對目前的中非關係應該保持一定的警惕,防止貿易失衡的情況出現。比如《金融時報》上的報道(參考4)。這也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國與國之間,合縱連橫「利」字當頭,並無私怨,只是各為其主。《戰國策》的老故事了,大家也都應該能理解。
1. http://ec.europa.eu/europeaid/documents/case-studies/kenya_food_security_volatile_food_prices_en.pdf2. http://www.oecd.org/development/governance-development/39350774.pdf3 allAfrica.com: Africa: Special Report4. Zuma warns on Africa』s ties to China贊同@Tyler D.
另:
我國對非援助有些是貸款形式。
一般操作流程這樣:
貸款給非洲國家建基礎設施,大部分由我方提供技術和員工,條件可能就像Tyler提到的礦產開採權,其中產出所得收益大部分歸中方,小部分產出經過協商歸非方,但是因為這裡有貸款,便將這小部分收益抵債償還給我們。中國政府也不是傻子,不會光為了所謂的好名聲去無償援助。
發達國家對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可以分為兩種: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非物質的就暫且不談。物質援助指的是在經濟上對對某國或社群提供協助以解決人道危機或達成社經目的。在分析別國援助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先要考慮一下:該國貧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如果僅僅是缺少海外投資,那也許援助有用;如果是因為別的原因比如政治動蕩、持久內戰,僅僅是海外投資可能就只是肉包打狗了。
如果一個國家的落後真的只是缺少海外投資,在政府不腐敗、有前瞻性、有經濟鼓勵政策的前提下,我認為援助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當地人民的貧窮狀態。比如說南非,現在實行選舉制,政治較民主。然而之前有一些種族歧視政策、不重視人權,被經濟制裁,而引發了一些不穩定和反對的聲音。當她在這些方面改善之後,有了一個優秀的政府,缺的就只是海外投資。這樣,發達國家覺得投資是能有回報的,所以大量的資金就流入南非。短短時間,南非就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全球排名 28 。好望角也是非常繁忙的港口。所以海外援助確實能使當地人民受益。當然了,其他國家就沒有南非這麼幸運。其他更複雜的因素基本上讓我們現在說的這種情況成了一個個例。
其他國家,貧窮的原因不是簡單的一個因素,而是非常複雜的。比如說辛巴威吧,這個國家有非常豐富的礦藏,鉑金儲量世界第一,也有很大的鑽石儲量。曾經她被給予很大的希望,但是擁有穆加貝這樣子臭名昭著的獨裁者,搞砸了土地改革、經濟管理不善、人權記錄惡劣,國外的資金自然被收回。2003 年開始的通貨膨脹更加劇了經濟不景氣的情況。這個情況里,辛巴威如此糟糕的政治、經濟環境,即使擁有再多的經濟援助,人民也無法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援助都有著政治目的,或是支援盟友,或是拉攏支持者,干涉他國內政,援助也就變成了新殖民主義。這樣子的援助是有用還是無用,還是要看貧困人民在經濟結構中的位置。如果是腐敗的統治者,錢就落到了他的口袋裡面。最終貧困人民還得為政治被控制埋單。有的時候,援助只是為了解決某個短期問題,如抵抗某種傳染病,或是分發帳篷和床鋪。捐贈國通常會要求援助資金的具體走向,同時監督流程。這些對於短期目標的援助,並不能在總體上讓貧民的條件變好。就我個人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來看,的確是這樣,作用不大。剛剛回答了一個別的關於非洲的問題,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政府極其腐敗,所謂法律法規制度都形同虛設,民主也只是徒有個投票的形式而已。跟錢沾邊的政府部門都有油水,教育等清水衙門幾十個月不發工資;我在那邊經常收到法院傳票,然後交給公司律師或行政出錢打點就ok了。任何事情幾乎都能靠錢解決,公開索賄司空見慣。就連機場的海關、警察隨便什麼人都會找個理由勒索。沒聽說有什麼監管機制,據說各種援助大多也是在權(力)利(益)集團之中消化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某朝腐敗,可能貪掉社會財富的萬分之一;非洲某些國家的腐敗可能肆無忌憚到直接貪掉萬分之九千(各種主權國家的援助大多帶著政治或經濟訴求,因此明知這些錢落到當權者手中也睜一眼閉一眼,一個聽話的腐敗的政府很多時候要比一個自主的民主和法制的政府要強。反而是一些民間NGO的直接援助行為更實在)。在這些國家,貧富兩級分化的程度那真的是太……大了(我深深懷疑所謂全球首富是不是沒算非洲……)。
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見非洲某些國家不斷收到各國救援和物資,為什麼一直富不起來?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一個關於民主的理論:民主是個相對的概念,描述的是左右政權的代價的大小。所謂不民主甚或獨裁的政府,一定是因為決策者人數少,通過賄賂左右決策的難度就相對比較小;而民主的國家,因為憲法至高無上,並保證了選票在政權中的作用(即便選民不能直接參与政權,但是會通過選票左右政黨或黨派之間的競爭),在這個時候想要左右決策就非常難了。(轉述的未必精準,大概是這個意思。)
在需要接受援助的大部分非洲國家,正是這種不民主或獨裁的狀態。「聽話」是個非常重要的要求,「糖果」+「大棒」的政策能夠保證很多政權聽話。曾經有傳聞:剛果金總統卡比拉的爸爸老卡比拉(前總統,被自己的衛兵所刺殺)遇刺其實是美國人秘密操縱的,因為他曾試圖賣核原料給北韓;小卡比拉上台是他肯向美國妥協的結果;2006年6月30日是聯合國給剛果金大選的最後期限,但大選還是拖延到了2007年(不確定是不是準確,反正是大大拖延了),坊間傳聞這是為給小卡留出做好確保當選的準備的時間。[TED][中英字幕]2012Ernesto:想要幫助別人?閉嘴,聽人家說視頻強烈推薦這個TED視頻。 演講者:Ernesto Sirolli. 以為義大利教授,致力於為落後國家提供援助。作者年輕時,曾在非洲推廣農業——種植西紅柿。西紅柿非常適合在非洲生長。但是在西紅柿成熟後,被一群當地河馬吃掉了(囧,並且這一結果是當地人所預料到,但是缺乏溝通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根據作者的意思,這算是最好的情況了,因為西紅柿至少餵飽了河馬,而其他國家的援助則直接在非洲製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垃圾。造成這種情況(發達國家提供的幫助牛頭不對馬嘴)的原因是,提供幫助者居高臨下(家長主義,領導主義在中國的家長中非常普遍,「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而完全不管孩子的想法),認為被幫助者應該聽命於自己,兩者之間缺乏平等有效的溝通。
作者通過在不發達地區的工作經歷發展出了這樣一個思想:If the people don"t want to be helped, leave them alone.好的援助是建立在被援助者想被幫助的情況下。
推薦閱讀:《Dead Aid》Dambisa Moyo——一本非洲女經濟學家寫的抨擊西方援助的書。本書闡述了為什麼這麼多年,西方國家對於非常的大規模援助沒有讓非洲的發展有任何起色,反而是間接在摧毀非洲。我認為,發達國家在非洲的幫助,是有會讓當地人民受益。但是效率實在是太低了。第一次在知乎寫這麼長的回答,希望能對您有幫助:)我是發展援助專業的在讀學生,我對樓主問題的回答如下:1 任何政府間援助行為都是政治性的。2 樓主所引用的情況,只適用於九十年代之前的情況。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於冷戰對抗需要,以及確保戰略資源和市場,確實援助了不少獨裁者,在經濟上推行的結構調整計劃又摧毀了非洲本來就脆弱的經濟。但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另一方也好不到哪裡去。3 現階段發達國家的對非援助政策,吸取了以往教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向能力建設,良治,鼓勵民間力量參與等領域,針對的是非洲發展目前面臨的幾個瓶頸,如勞動力素質,貪污腐敗,疾病和生態環境惡化等。這也決定了這樣的援助進展緩慢,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沒有這些援助,非洲的經濟發展成果是不可持續的。4 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利用自身比較優勢,這些年強勢進去非洲市場,填補了發達國家政策轉型後的巨大基建空白,確實讓合作雙方都獲益很多。但中國的對外援助尚需與國際更緊密接軌,方能讓更多受援助國家的人民分享發展果實。
給,可能不見得好。
不給,是不是就好了呢?援助,夾雜著太多亂七八糟的事了,但援助依然是援助。
至於能不能起到理想主義者預期的作用,就難說了。不要過於美化援助,不要過於醜化援助。1,
1995年,Hadjimichael和Reichel發現了儲蓄和援助之間的負面關係;
1996年,Boone得出結論:援助資金的消耗大於投資的消耗,而外援促進了非生產性的公共消費,但未能促進投資;
2004年,Clemens承認援助對經濟增長沒有長期的影響。
2,
匈牙利經濟學家Peter Bauer是對援助第一個持異議的人,他曾經擔任殖民地官員考察馬來西亞和奈及利亞的橡膠工業,發現那裡繁榮的工業被巨額援助所消損,受援國也因而變得貧困。他認為,援助資金妨礙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這些錢最終都落到一小部分人手中,使援助變成:
「把在西方國家向窮人徵的稅給了它們前殖民地國家的統治精英而使其致富的形式」。
非洲國家要想得到長期持續的援助,就要將國家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減少行政干預,國有企業私有化和消除貿易壁壘。接下來是實行民主化和有效治理,以至消除各種形式的貪污腐敗。
乍一看來非常美好,可是事實上這些援助者的附加條件並沒有辦法制約腐敗和糟糕的政府,總是被忽視甚至公然違反,但援助資金還在投入。
3,
發展的基礎在於一個在經濟上有擔當且負責任的政府。然而援助資金資助了腐敗政府。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高達85%的援助資金被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按照最初的計劃,這些資金常被用在沒有收益的地方。
公共開支通過政府稅收實現,而援助則削弱了對公共產品的支出,甚至淪為稅收的替代方案,而公布的稅收收據隨後就轉移到非生產性和易浪費的目的上。20世紀90年代的烏干達,每1美元政府用於教育的開支中僅20美分可以真正落到實處,到達地方性小學(參見World Bank, Uganda Public Expenditure Tracking Studies)。更何況,政府對其公民的財政依賴減少,它也就沒有什麼需要對民眾負責的。這導致了政府與民眾間自然調節的崩潰以及關係的失衡。假如突然間沒有了援助,一國的稅收系統很可能已經萎縮到無法完成徵稅任務的地步。
即使援助對經濟增長無害,也是毫無價值的。不受節制的援助資金始終面臨著比投資更可能被過分消耗的風險。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沒有人受到任何處罰或制裁,所以有更多的援助資金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貪污。
這些被腐敗政府自由使用的現金妨害了法律法規的執行,阻礙了透明的市民機構的建立,不利於保護公民自由,使得投資者(本國及外國)都對這樣的環境缺乏興趣。嚴重的不透明、愈來愈少的投資減緩了經濟增長,這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並增加了貧困的程度。貧困的加劇又導致援助者們給予更多的援助——這就是援助的惡性循環。
3,
- 援助還間接地激起了衝突。因為攫取政權、獲得無限制援助資金的可能性是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誘惑。軍事文化和國家泛政治化也是援助的副作用。
- 隨著外援進入,投資減少,工作崗位縮減,貧困加劇。國內儲蓄減少,當地銀行幾乎沒有什麼錢可用於貸款以促進國內投資。
- 援助資金促使一國匯率提升從而導致經濟發展失敗,損害了貧窮國家弱小的製造業,妨礙了它們的出口。
- 政府不用援助資金做任何事,國家還需要為這筆錢付利息。政府需要支付的債務利息遠高於它通過掌握這筆錢所賺到的利潤。
- 援助增長了部分非洲政策制定者們的懶惰。對援助的依賴進一步削弱了非洲人在他們國家裡制定對其自身最好的經濟、政治政策的能力。
整理自羅輯思維第九期,慈善的善與惡非洲很多國家農民吃不上飯,往往正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因為一筆援款來到了非洲,你靠誰來發放?你不可能直接每一塊糧食就蹦到了田間地頭和每家的鍋里,你需要靠他的政府機構來發放。可是非洲國家的管理水平,對貪污腐敗遏制的能力那是差得很,這是西方現代國家無法想像的那種差。所以很多來自聯合國的援助糧食就被層層的官員瓜分,中飽私囊。可是這些官員要的是這些糧食嗎?不是的,要的是銀子。所以還得把這批糧食以極低的價格三文不值二文在市場上甩賣掉,他們換來錢。這樣一來,遭災的就是那些還而已靠辛勤勞作種糧食、賣糧食的非洲土著居民。因為他的糧食麵對的市場競爭是那些白來的糧食,他怎麼競爭得過。所以這批還本來活得下去的農民,現在也活不下去了,也淪為赤貧。
這就是慈善的難題,因為慈善不是正常的商業活動。正常的商業活動構建和諧社會,是因為每筆交易都是你情我願,所以大家都很樂呵,所以它是一種財富正常的流動方式。而慈善不是,慈善是生生的把富人的錢通過某一種社會管道轉移給窮人。好,這某一種社會管道就是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病變的一個癌症。
我們的財富是不是能夠穿越這個社會管道來到窮人那裡,反而成為一個問題。所以慈善通常會有兩大難題。第一大難題就是,原來的窮人他的社會結構有些缺點你能不能剋制住?比如我們剛才講的貪污腐敗,這個缺點你剋制不住,你對非洲國家援助越多,你就會把這些貪官污吏、這些獨裁者喂得更肥,他對國家的控制能力就越強,窮人越不得翻身。
美國哈佛大學有兩名教授,從1972年一直跟蹤到2006年,做了一個調查。調查得出來的結論也許你會瞠目結舌。因為他的結論是:一個國家得到糧食援助每增加10%,這個國家的暴力動亂程度就會增加1.14%。道理其實也很好理解了,因為一個窮人,一個底層的貧民,他是沒有辦法直接拿到援助糧的。援助糧一部分被政府官員貪污走,還有一部分呢,那就是拳頭大的是哥哥,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那些反政府武裝,那些游擊隊,因為他們是有組織的暴力啊,他們就會劫持這批糧食,從而讓這批武裝變得非常之強大,從來不缺吃的,不缺喝的。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索馬利亞,出海盜的那個地兒。他的政府基本上在全國是失控的。所以大量的援助糧,其實都在半道被這些武裝組織,什麼海盜啊,游擊隊啊,反政府武裝給劫持走。所以把他們餵養的倒是很肥,所以底層老百姓的境況幾乎沒有改善的餘地。這就是慈善的一大難處。
而慈善遇到的另外一個難處就更麻煩。就是窮人原來的社會結構當中未必都是壞的,甚至有一些好的因素因為外界的大量慈善資源的到來,會破壞這些好的東西,從而讓當地的情況非常惡化。非洲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要知道在白人來到非洲之前,這個大陸雖然比較落後,但落後你看跟誰比。跟白人社會比可能落後,但是他常年人類社會它也在那繁衍,它也在生養,孕育自己的文化,甚至有些地方還非常富庶。
可是為什麼白人來了之後,整個非洲大陸一片赤貧呢?當然有人會說,這是什麼黑奴交易啊,什麼殖民統治啊。可是20世界要知道,黑奴交易不存在了,殖民統治也基本結束了。為什麼非洲到現在似乎變得越來越窮,尤其是二戰之後到近十年之前。這十年之內,說實話中國對非洲還是做了很多貢獻的,非洲很多國家在漸漸地改善。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非洲天天出現什麼乾旱,大規模的糧食欠收,瘟疫,甚至像艾滋病這樣的事件。非洲人民的情況實際上是逐漸地惡化。其中說到非洲有一個地區,就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這一部分地區。這個地區的地名叫沙赫爾,就是從這邊的布吉納法索,然後蘇丹,到這邊衣索比亞的這一部分,這一帶,也就是說農耕和放牧兩個經濟帶結合的這一帶。就由於20世界的很多西方的白人統治雖然撤出,但是外在對當地社會的社會生態的這種擾動,導致了當地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發生的機理是什麼呢?其實也是因為慈善。當時這一帶主要是法國人的殖民地。法國人一看,說這個地方缺水啊,那我們用我們的高級技術給你們解決這個問題。打井,井也便宜,20萬美金一口,打了好幾千口井。要知道原來這一帶,它的農耕民族和這種游牧民族,相互之間是形成了一個當地的生態的。游牧民族走來走去,然後一旦出現乾旱欠收,就賣一些馬匹、皮毛給這些農耕民族,雙方都還活得下去,甚至沙赫爾也曾經是非洲大陸上一個非常強盛的帝國。
可是這些水井打了之後,情況就變了。因為一口水井可以更多的掘取地下水,這些地下水上來之後,那些游牧民族那還游牧個啥啊,就逐水草而居了嘛,他就盯著這口井了。然後就過度放牧,過度放牧就導致了草原沙化,更大規模的沙漠化。當地的氣候,當地的生態進一步的被破壞掉。所以這一帶反而是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
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人做一件好事不難,一輩子做好事才難。而我今天要補一句,一輩子做好事,而把好事真的產生好的結果,才是真正最難的啊。
·
對非,西方國家的幾十年,無論是移民(沒錯,就是移民)還是援助,並不成功。與題中內容正好相反,事實上,歐美對非援助是附加條件的,一般是政治要求,例如接受援助的對象必須承擔人權、民主等責任,金錢使用用途也有要求,以供查證。
相反,我國則是無條件對非援助,不附加條款,一般也不規定資金去向,因而更受到非洲國家的歡迎。而這也是國際譴責中國的對非援助的原因所在,有部分人認為正是無條件援助助長了非洲戰爭的頻繁。
不過,不管怎麼說,無論中國還是歐美的援助,都不怎麼成功。非洲的未來還需要非洲人自己解決。
················································································································································都講援助者的壞處,我就補充點被援助者的壞處吧。對非援助,包括發達國家的工業投資為什麼不在非洲繼續存在下去,而是轉移到印度尼西亞、中國這樣的國家?因為按照生產率來說,非洲特別是南非的一些國家的生產率明顯優於中國。
資本逃離非洲是有原因的。
人權組織、勞工組織、西方媒體、以及一些道德優越感的較強的西方人士,在對非援助過程,特別是工業投資中總是呼籲非洲僱員的工資水平應該與其投資方的本國工資水平持平。非洲人一聽外國投資者當地僱員只達到本國的五分之一,立馬走上街頭指責西方是新殖民主義,要求增加工資,工會、政府也順應民意,出台最低工資法。
最終效果怎樣?工資提高,西方投資轉移,轉到波蘭、印度、中國,雖然這些國家生產率不高,可是工資便宜。
西方在南非僱傭一個人需要支付的工資足足是僱傭波蘭人的五倍。
這樣的環境下,誰不逃走?而中國的對非援助,絕大多數僱員都是來自國內,不存在工資問題,少量當地僱工怎樣?反正就我所知,這些本地僱工指責中國企業給予低工資的不在少數,只是因為基數不大,沒能形成對西方的那種新殖民主義的印象罷了。
像尚比亞這樣的國家,最低工資可達近1400元(人民幣),北京才多少?1260,這樣的環境下,投資不轉移才怪。認識一個非洲的童鞋。見了中國人特別熱情。跟我說他們那最好的體育場就是中國人給建得。還有公路和其他公共建築。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同時嚴厲譴責法國人和德國人。德國人說幫他們修鐵路,結果一直沒搞定,資金不足。法國人屁事都不幹,就知道來要錢。哈哈哈。
上面的回答非常詳細那我就放一個直觀點的東西吧....ted上有個相關的視頻,昨天剛看完http://www.ted.com/talks/andrew_mwenda_takes_a_new_look_at_africa.html
西方的援助是否是一種控制:我給你提供口糧剛好使你能生存,至於修公路、蓋房子、建學校這樣實實在在的援助很少聽說;或者說西方援助非洲的願景是什麼?
發達國家的援助很事兒逼,相對來講中國建的學校醫院體育設施路燈道路水電站啥的,非洲人民愛死了
我認為不管援助帶著什麼目的,援助對象本身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要求接受援助方作出改革是正確的,至於實際實行得如何是另一個問題了。不帶條件的援助並不比帶條件的援助更有道德優勢,尤其是投給一個公認很混亂的國家。自從1960年奈及利亞取得獨立以來,這個國家接受的外國援助高達4000億美元——是馬歇爾計劃援歐的6倍,蘇聯援華的200倍。
雖然奈及利亞現在經濟不錯,排非洲第二,而且作為非洲第一大國有非洲的中國之稱,但這援助還是讓人有點心痛。作為一個資源型國家,8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於石油(GDP的40%,和阿拉伯國家有一拼了),而且分配極度不公。推薦兩本書,伊斯特利的《白人的負擔》、莫約的《援助的死亡》,這兩本書是反對西方援助的典型著作。本科論文想做美國的非洲援助,看到回答受啟發很大。看過一個例子:非洲某國有一個蚊帳製造商,他一個星期大約製造500頂蚊帳。僱傭了10名工人,而他們中每個人都不得不贍養15個親屬。而一位好萊塢明星花費了上百萬美元召集群眾並呼籲西方政府為非洲捐了10萬蚊帳。隨機分發給了群眾,非洲本土的蚊帳製造商被迅速擠出了市場。進口的這些蚊帳最多只能用五年,五年之後便會磨損地不能再用了。所以,不經實際調查的援助,往往會與援助的初衷背道而馳。援助政策的不完善以及部分援助機構的冒進,導致了大量的好心沒做成好事現象的產生,也正因為這樣國際援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僅僅因為當前的錯誤做法而因噎廢食,對發達國家援助全盤否定,發達國家需要不斷反思和經驗總結。其實,發達國家對非洲的援助政策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近年來條件性援助政策(政治條件如人權軍事,經濟條件如進出口產品規定)越來越系統化,雖然條件性援助的爭議很大,但個人認為,援助的規範化、系統化終究是國際援助的出路。當前國際社會需要做的就是增加——正如Ernesto Sirolli(樓上TED視頻演講者)所言——溝通和洽談機制,為非洲人民提供更多的idea表達機會和平台,發達國家可以做引路者、可以做燈塔,但絕不可以做指揮者、直接干預者。
問題大概就在於發很多達國家往往為了收回利益而去介入當 地政治,它強調自己的軍事主義和 世界警察角色。這當然是一種可笑的世界觀,甚至會扭曲成殖民主義!
就我接觸過的。一個是法屬醫院。規模很小,大約十個床位,一名法籍醫生白天坐診,有時是黑人醫生。
特點:擅長治療虐疾、頭痛發燒過敏之類,收費奇高,一個床位可以收到兩千人民幣一晚。一場虐疾治下來,不少於五千塊。當然,這個價位相比於普通醫院,價格並不誇張,但我相信,能夠承擔如此昂告費用的人群,絕不是多數。另外是幾座跨海大橋/公路,據說是多年前德國人造的。非常堅固,每天數以萬計的車流來往暢行無阻...
華為/中興:無線網路,每月三百塊錢只能買到6G,網速在市區白天顯示5-10kbs..
銀行:世界銀行遍地都是
石油:mobile、total
後兩者至少為當地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啊?當然現在似乎沒有援助的說法...推薦閱讀:
※南京放在中國城市中重要性如何,未來如何發展?
※普京牽狗會晤安倍是否符合外交禮節?
※武漢地理位置那麼好,怎麼看待武漢的經濟?
※如何評價張稀哲在沃爾夫斯堡前一個多月基本踢不上正式比賽的情況?
※為什麼克里米亞現在一些官方活動都是那個檢察長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