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這個技巧的靈感,源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傳里,他提到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費曼技巧,亦同此理。對付一個知識枝節繁雜如髮絲、富有內涵的想法,應該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識塊,再逐個對付,你最終能填補所有的知識缺口,否則,這些缺口將阻撓你理解這個想法。
我們平時在學習的時候總感覺自己的效率不高,別人也花了同樣的時間,為什麼不同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不一樣。這是天資的問題?倘若是,也還罷了。但若不是,自己還不斷地摧殘自己的意志力,用長時間的苦幹來折騰自己,不是沒事找事幹嗎?
費曼技巧之所以有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其充分動用了我們的大腦,我們會提前對知識做一個總結,歸納,輸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給別人解釋過某些事情後對之理解更深的原因所在。費曼技巧本質上就是把知識講解給自己聽,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幾個比較重要的關鍵點,有利於把資料轉換為知識。
一、挑重點: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成功的人也總是挑重要的事情來干。我們學生時代最興奮的事情莫過於老師劃重點了。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劃重點的,在知識的闡述過程中有利於分清主次,重點攻克。
二、簡化:看起來跟第一點相似,但其實兩點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一個是在知識點中挑選重要的。另一個是在挑出的知識點中對資料進行簡化,可視化,已達到即使外行人也能了解的程度。
三、總結和連接:在輸出的時候毫無疑問會和你大腦原有的知識進行比對,進而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而我們大多數人平時的學習是怎樣的呢?大部分都是看著書本「發獃」,我們被動接受信息,對於資料我們只判斷對錯而不管資料的組織和為什麼這樣組織,這樣永遠只能做學童,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實際上是一種填鴨式學習,通過不斷的刺激來強化對資料的印象,跟主動的費曼技巧比起來當然就低效很多了。
那費曼技巧應該怎麼做呢?就我理解,其實很簡單,跟戰隼在博客上說的目錄學習法差不過:
1、闡述:在學習的過程中挑出重點,對重點依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對之進行闡述並記錄
2、校對:把自己的闡述和資料進行比對,了解不一樣的地方,同樣的吸收之
3、重複:對於重要的資料反覆進行闡述,對比,達到自己很深刻理解的程度。
改變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你會發現你的大腦其實很懶,不想改變,不想思考。但是動用你的大腦是你前進的首要條件,一起努力吧
費曼技巧:驗證式學習和填充式學習的區別
其他回答不夠深入!簡單的話是:用你已經理解的東東去掌握你未理解的東西!圍繞以上核心的行為:1.用淺白化的語言解釋它,類同翻譯外語或者古文。2.用類比或具體圖形或事例去解釋它,幾乎一切學習過程都與此有關。用不看書可以復講的方式深化記憶。奮鬥在不適應區。比腦圖更加好!!!!!!
看到@卯毛的回答,有一些想法,試著回答一下。
人的認知過程,需要使用解釋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
首先,為了回答的方便,我把人與計算機作一個類比。
我們知道,計算機是無法直接處理輸入的信息,需要信息按照已經設置好了的各種協議,進行編譯,處理成計算機能識別的0/1才能處理。
與之類似,人在處理信息時,也有一個類似的編譯過程。舉個偏生理的例子,人在看物體的時候,是物體反射光,被眼球所捕捉,再由眼球把光信號轉換成可被大腦識別的神經脈衝信號,在我們的腦海中才出現畫面的。
在我們的體內,天生的有一套生理編碼系統,來解釋不同被接受到的生理信息是如何編譯為可被大腦識別的脈衝信號的。
但是,除了天生的生理信號解釋系統外,還有一套隨著人腦海中現存信息而不斷變化的概念解釋系統。
當讀者在閱讀我的這篇回答時,發生了什麼?——大家看到屏幕上顯示的文字,理解了它?
這是一種簡單的描述,我們對其稍微深入一下:讀者看到屏幕上顯示的文字,大腦調取了有關於這些文字的有關信息,進行識別解釋,然後讀者理解了它。
而在這篇回答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就是——有關信息。
不同人在認知的時候,用於編譯的有關信息,往往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翔」
翔這個字,在過去,是一個美好的字,天高地闊,任我飛翔。許多父母都給自己的子女的名字里取這個字,寄予美好的願景。想必大家在生活中,大多都認識叫XX翔的人。
在我們父輩的解釋系統中,翔這個字的含義是美好的。
但是對網路用語有一定了解的我們眼中,「翔」這個字可就不怎麼妙了。
當初軍神李翔這位網友,在李毅吧舌戰群雄,敗後怒道:「我他媽就是一坨屎」。
之後隨著李毅吧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壯士幹了這碗熱翔。」
「眼角滑翔」
等等網路用語的熏陶下,「翔」這個字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已經與排泄物密切掛鉤了。
因而看到飛翔的這個詞的時候,腦海中的畫面不是飛禽,而是天邊飄過的一坨屎。
我們在認知翔這個字的時候,了解翔的網路含義的人,與不了解的人,解釋系統是不一樣的,得到的理解往往也不一樣。
中國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西方有「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說的就是這種,在不同解釋系統下,得到不同認知結果的現象。
認知過程中,調用的信息不一樣,得到的理解也不一樣。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系統,不同的解釋系統會有不一樣理解。
那麼,同一個人,同一個解釋系統在認知同一個事物的時候,結論一直一樣嗎?
我的看法是,不一定一樣。
蘋果,當我們看到這個詞的時候,腦海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許多——吃的,水果,iPhone,喬布斯,圖靈,牛頓。
這是我在打字的時候,臨時想起來的一些事物,但是我的腦海中的真的只有這些與蘋果相關的信息嗎?不是的。
我問自己問題:
- 蘋果怎麼吃?
- 蘋果的顏色有哪幾種?
- 蘋果拿來當禮物,需要怎麼包裝?
- 蘋果作為食物的發展史?
- 蘋果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在西方社會的影響?
我對自己試著問不同的問題,大腦做出反饋,調用了不同的信息。
在不同含義下,我腦海的那個蘋果形象,是不斷變化的。
問題1,蘋果的形象是食物,我想起蘋果的味道,想起削蘋果的記憶,想起以前不知道在哪看過的蘋果美食節目。
問題5的時候,想起的就是聖經裡面的蘋果,砸牛頓的蘋果,作為一家企業的蘋果了。
如果以後外星人入侵地區,使用的無堅不摧,如同三體中水滴一般的蘋果狀鉛球,想必全人類對蘋果的認知又會發生巨大變化吧。
以上談了一些我對認知的看法,總結一下,就是人的認知過程,需要使用解釋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不同的解釋系統得出的結果不一樣,同一解釋系統,在調用不同信息時,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
現在回到「什麼是費曼技巧?」問題本身
什麼是費曼技巧?
費曼技巧其實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使用者調取不同信息,來對概念進行認知的方法。
費曼技巧並不是什麼少見的的東西,事實上,人在認識任何事物的時候,都需要進行調取信息來進行解釋。
那麼,費曼技巧為什麼有用呢?
因為在日常的認知中,我們下意識地傾向於調取少的信息來認知事物。 看到費曼技巧這四個字,想必這個問題頁面下的大多數讀者,都只是會在腦海中調用費曼技巧的字面含義,費曼技巧的具體內容。不會去想什麼費曼的生平履歷,費曼圖,費曼獲得諾貝獎的具體成就,技巧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等等吧。
前面我們提到,調取不同信息,得到的理解不一樣。
在學習的初期,我們缺乏相關的知識,在認知新概念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只會去調取腦海中新概念的字面含義。這很難獲得深入的理解,費曼技巧要求我們調動更多的信息來認知新概念,促使我們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對卯毛的回答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不是回答問題的
我來提一個疑問,請大家幫忙解決一下。費曼技巧對於某些精鍊的東西比如數學定義,學習的時候再難以提煉重點。我感覺我似乎從小就有這個技巧,在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中,為了理解一個知識點,我一直試著用自己說話的風格給自己解釋,或者設想給不懂的人解釋(當然沒人需要聽我解釋)所謂解釋無非就是替換概念里的一些晦澀難懂的辭彙或概念,但是非常精鍊的辭彙在替換的時候是有誤差的(特別是初學概念,對概念掌握不透徹,又沒有合格的老師糾正的時候),對概念的理解建立在一層層的誤差上導致知識點結構錯亂,基礎看似厚實,然而一團漿糊。這些年來深受其害,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在我看來,你的問題在於,你在認識數學定義等需要精確認知的概念過程中,在使用日常概念對其感性認知後,沒有深入下去,沒有將數學語言內化為自己常用解釋系統的一部分,因而概念掌握不透徹。
讓我們回到數學學習最開始的情況,簡單的加減法時。為了方便我們的學習,老師總會用具體的事物來促使我們學習。學習5+2,就在一邊放五個蘋果,一邊放兩個蘋果,讓我們把蘋果堆在一起,來數究竟有幾個。之後就是數手指來指代數目。有的小朋友,在問他/她 3+5等於幾的時候,會不斷地扳手指來算。小朋友在認知數字的時候,調用實物的信息來認知。
但在之後的學習中,想來大多數人在看到公式中的3的時候,是不會借用3根手指來認知3了。
這是一個解釋系統進化的過程。
卯毛提到自己在理解知識點時,會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會設想給不懂的人解釋,這的確是費曼方法的變種。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使用生活經驗去解釋,可能會使用過往的數學知識去解釋。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在解釋過程中。調用不同的信息是會有不同的結果的。同樣是加減法,一種是小學式的通過生活經驗引出,一種是按照Peano公理嚴格構造實數,再定義推導出加減法等種種運算規則。這完全是不同的認知境界。
我們要意識到的是,在學習了新概念之後,新概念本身,也是可以作為解釋系統的一部分的。
許多英語高手都提到,學習英語單詞最好是用英語釋義來學習。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初期也是用中文釋義和英語單詞一一對照來學習的單詞,在英語能力積累到一定量之後,看得懂英語釋義了,英語本身成為理解英語單詞的解釋系統的一部分。
數學作為一門極其強調精確的學科,在學習概念的初期,我們可以用藉助生活經驗等手法來認知概念,但不應該就此停止,應該像用英語釋義來理解英語單詞含義一樣,在之後,用數學概念來理解數學概念。
正如現在的新編譯器,是由以前的舊編譯器寫的,但是在上市之前,編譯器製作者,又會用新出的編譯器,編譯自身,確認無BUG之後,再推向市場一樣。在學習新學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借用以往的生活經驗,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理解,但是之後,最好還是以新學科的理論來精確理解新學科中的種種概念。
總而言之,我們要有意識地對解釋系統進行進化。
總結
人的認知過程,需要使用解釋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不同的解釋系統得出的結果不一樣,同一解釋系統,在調用不同信息時,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在學習新學科的初期,使用的解釋系統是以過去的信息來解釋的,在之後,為了理解的精確性,我們需要以新所學的知識,來認知這門新學科。
用·小學生的講法,把·大學的課程,講明白,就成了。
拿張白紙;
在白紙頂部寫上你想理解的某想法或某過程;
用你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像你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
最要緊的是,對一個想法分而化之,雖然可能重複解釋某些已經弄懂的知識點。但你最終會到達一個臨界點,無法再解釋清楚。那裡正是你需要填補的知識缺口。為了填補這個缺口,你可以查課本、問老師、或到互聯網搜尋答案。通常來說,一旦你精準地定義了你的不解或誤解,找到確切的答案則相對而言更輕鬆。(引自果殼)
大概意思就是:「快速通讀 → 查閱資料 → 吸收理解 → 自我複述 → 糾錯。」
- 快速通讀是為了把握結構和帶著問題去讀;
- 查閱資料是為了拓展知識面,也是為以後更快速的學習打底;
- 吸收理解是重點;
- 自我複述是重點中的重點;
- 糾錯則算是回馬槍。
整個過程不複雜,只有實施一兩遍基本就能大概掌握,如果還嫌太長的話,那就簡化為四個字加一個符號:
理解 ? 複述
▲ 記住上面這四個字就夠了
為什麼用可逆符號呢,因為理解和複述是需要循環反覆,理解後複述,複述後理解(相當於糾錯),再複述,再理解…… 直到自己滿意。(好吧,化學可逆符號本質不是這意思)
理解和複述兩者互相聯繫,誰也無法孤立存在,不理解就沒法複述,不複述就不能加深理解。
其實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已經知道這種方法了,而且一直在運用,只是我們沒有去總結而已。這種方法在高中時代叫做「題海戰術」。
高中生在做題的過程就是在理解,不懂的地方翻書和問老師也是理解,閉卷做大題的過程是複述的過程,刷題量就是在循環反覆的過程。
用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幫助理解未知的知識結構,用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慢慢蠶食未知的知識體系,費曼技巧有一個前提,只要是知識,一定有部分或者很大部分是同構的,外表看起來不同構,用分形的思維來看只要仔細的對知識細分下去,一定有和我們知識體系結構完全同構的部分,這個是能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和前提,其實總結起來就是知識是相互聯繫而且隨著我們運用費曼技巧越來越熟練,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自我消化(自我迭代)將越來越快,假以時日,我們也能成為自己行業或者自己興趣領域的費曼:),費曼技巧的使用可以幫組我們理解,自指,悖論,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康托爾的對角線,圖靈停機問題(為什麼圖靈機不能得出蔡廷指數,圖靈機對概率的計算體系的缺陷,圖靈邱奇命題、post系統、朗達姆驗算、喬姆斯基O型文法等在邏輯上都是同構的)
To懶得看的人:按照思維導圖的走向,來簡潔地帶上yy假裝給人講課,不會的就回去翻書給我記牢了
1. 複述概念
2. 講課給虛擬觀眾聽,力求簡明解釋,為了加深理解可以加上自己的yy圖or語句3. 遇到空白處回去翻書,吸收你還不會的4. 按照思維導圖的方式聯想講述,開枝散葉(類比,可視化 也就是yy也就是比喻,簡化)。通過複習已學會的,來找出還不會的知識點5. 及時反饋,做一題對一題答案。拋棄題海戰術總之,等到能把這些運用自如了,隨口出概念,解釋得簡潔易懂,並且能夠熟練運用類比及比喻的方法輔助解釋,把思維導圖開枝散葉到max
你就成了
今天剛剛發現某公眾號發了一篇關於Scott Young的神事迹,原來是老物了,文科生頭一次知道費曼技巧,於是研究了一下
以上對技巧的總結算不算我用費曼技巧解釋了費曼技巧。。。hhh飄走~我覺得費曼技巧就是一種檢驗是否真正理解的技巧。費曼技巧4步1、找到要理解的概念(定目標)2、拿紙寫下來與之相關的內容,假設向人講解這個概念(寫出來)3、如果解釋過程中有卡殼,就說明沒有真正理解,回到第一步繼續理解(說清楚)4、把自己的理解用更簡練的話表達出來(提精華)
我不是回答問題的我來提一個疑問,請大家幫忙解決一下。費曼技巧對於某些精鍊的東西比如數學定義,學習的時候再難以提煉重點。我感覺我似乎從小就有這個技巧,在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中,為了理解一個知識點,我一直試著用自己說話的風格給自己解釋,或者設想給不懂的人解釋(當然沒人需要聽我解釋)所謂解釋無非就是替換概念里的一些晦澀難懂的辭彙或概念,但是非常精鍊的辭彙在替換的時候是有誤差的(特別是初學概念,對概念掌握不透徹,又沒有合格的老師糾正的時候),對概念的理解建立在一層層的誤差上導致知識點結構錯亂,基礎看似厚實,然而一團漿糊。這些年來深受其害,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你,站起來,把我剛才講的複述一遍。
費曼技巧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用自己的語言把一個你想理解的概念解釋清楚,寫在紙上。注意以下幾點:1.在解釋的過程中一旦發現不理解或者無法解釋清楚的地方,立馬查閱資料。2.不斷修改你的解釋,和標準的定義作對比。3.不斷簡化你的解釋,讓你的解釋通俗易懂,足以向別人傳授這個概念。剛才看了幾個回答,於是想按照自己的理解強答一發。(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費曼技巧吧)
所謂費曼技巧,無非就是你我都在高中時期用過的學習方法,類似於「用自己的話來解釋」「大概意思就是」之類的複習方法。是一種依靠原有知識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只不過,當初我們可能只是為了便於精確地記憶以應對高考,而現在則為了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而將一個陌生的知識點得以納入自己的知識網路中。何謂深入理解呢?在我看來,你需要了解有關這一知識點的任何你或他人的疑問,並對所有疑問進行解決,方可謂之深入理解。因此,這就需要我們解釋得更加符合邏輯,同時也更加簡化,幫助我們的深入理解及記憶。
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如何在簡化解釋的同時使其符合邏輯呢?這就需要我們更新自己的解釋系統,在開始階段努力擴充自己的「概念網」,這樣等到以後,我們不僅可以更加科學地解釋新知識,知識可以相互連接的方式也會更多,從而會被更加牢固地記憶。在以後的以後,你可以不斷堆積這張大網,從而成為某一領域的全能型專家。
知乎首次正經回答,感覺挺爽,如有不對,輕噴
有點像查百科,遇到不懂的繼續百科,直到對要查的概念有一個滿意的認識
不認可。人不一樣,方法也不一定適用。
怎樣的老師是個好老師,現在一些培訓機構用一些3本/2本畢業的學生教書,成嗎
類似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
推薦閱讀:
※怎樣將forest/番茄土豆/我要當學霸與愛今天最大效率的使用,從而提高效率改掉拖延?
※要求加快閱讀效率的時候,心裡的「小聲音」應該要發聲音么?
※如何評價TED講者Matt Cutts的「30天大挑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