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哪些人拒領過諾貝爾獎?


轉自(2004年第21期《環球》)

獲得諾貝爾獎一般會被視為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榮譽,不過有人偏偏卻「不識抬舉」。儘管這樣的人極為罕見,但他們對待諾貝爾獎的態度猶如打開了生活的一扇窗戶,讓人們看到有些人是如何生活,如何對待榮譽的。其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在「諾貝爾獎情結」廣為流行的今天更有一種獨特的意義。

耶利內克:獲獎卻感「絕望」

10月7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為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理由是:「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而在得知自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後,耶利內克並未如人們意料的那樣激動。相反,她在8日發表聲明,正式宣布自己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接受該項大獎。她羅列了兩條理由:第一,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第二,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這一大獎。

耶利內克說,在得知獲得如此崇高的獎項後,她感覺到的「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本人能獲得諾貝爾獎,或許,這一獎項是應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傑爾 漢德克的。」耶利內克並不認為自己獲得的諾貝爾獎是「奧地利的花環」,她與政府仍完全保持著距離。

儘管沒有更多的細節披露耶利內克拒領諾貝爾獎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耶利內克與當年薩特拒絕這一獎項有著相似的理由。只是,耶利內克能否拒絕到底,尚需時間的檢驗。

薩特:金錢與榮譽無法收買

法國作家、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可能是迄今為止唯一自覺、自願且發自內心拒絕諾貝爾獎的人,因為他需要維護自己的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也可以說,薩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用金錢和榮譽難以收買的人。

1964年,當薩特得知自己被諾貝爾獎評委會提名並有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時,當即致信評委會,表示將拒絕該獎項。但評委會還是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鄭重地授予了薩特,理由是:為了他那富於觀念、自由精神與對真理之探求的著作,這些著作業已對我們的時代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不過,薩特的拒絕並不是玩虛的。在頒獎消息傳出後,他立即起草了一份「作家應該拒絕被轉變成機構」的聲明,於當年10月22日由薩特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爾摩代為宜讀。

「我很遺憾這是一件頗招非議的事情;獎金被決定授予我,而我卻拒絕了。」

薩特為什麼要拒絕諾貝爾獎?簡單地說,理由有兩條。個人方面的理由如下:「我的拒絕並非是一個倉促的行動,我一向謝絕來自官方的榮譽。這種態度來自我對作家的工作所抱的看法。一個對政治、社會、文學表明其態度的作家,只有運用他的手段,即寫下來的文字來行動。他所能夠獲得的一切榮譽都會使其讀者產生一種壓力,我認為這種壓力是不可取的。我是署名讓·保羅·薩特還是讓·保羅·薩特——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絕不是一回事。」

客觀的理由如下:「當前文化戰線上唯一可能的鬥爭是為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共存而進行的鬥爭。我並不是說,雙方應該相互擁抱,我清楚地知道,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必然以衝突的形式存在,但這種衝突應該在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進行,而無須機構的參與。我個人深切地感受到兩種文化的矛盾:我本人身上就存在著這些矛盾。所以我不能接受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高級文化機構授予的任何榮譽,哪怕是我完全理解這些機構的存在。」

「儘管我所有同情都傾向於社會主義這方面,不過我仍然無法接受譬如說列寧獎。我很清楚,諾貝爾獎本身並不是西方集團的一項文學獎,但它事實上卻成了這樣的文學獎,有些事情恐怕並不是瑞典文學院的成員所能決定的。所以作家應該拒絕被轉變成機構,哪怕是以接受諾貝爾獎這樣令人尊敬的榮譽為其形式。」

由於薩特拒絕諾貝爾獎,時任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安德斯 奧斯特林代表學院發表聲明:這位榮譽得主已經表示,他不希望接受諾貝爾獎,但他的拒絕並未稍稍改變本獎必須贈予的有效性。不過,在這種狀況下,本學院只能宣布頒獎儀式無法舉行。

顯而易見,薩特的聲明告訴人們,他拒絕諾貝爾獎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由性。他是一個獨立、自由、不必依附任何人的個體,所以拒絕任何來自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獎勵。而且他的拒絕也是公開的,理由是直率的,所以,薩特對諾貝爾獎的拒絕是徹底的,也許今天還得加上耶利內克。唯其如此,世界上才多了一份對待諾貝爾獎獨特的態度、觀念和行為。(節選)


我看過一本《薩特自述》的書,裡面提到薩特當年因為拒領諾貝爾獎而遭到許多人的嚴厲批評,說這是故作姿態。薩特因此承受了很大壓力。(可惜沒有在網上找到詳細資料)

補充

帕斯捷爾納克:屈膝折腰為生存

拒絕諾貝爾獎的人當然並非只有薩特,但在為數不多的拒絕者中,絕大多數人是迫於自己的生存環境、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而並非心甘情願。比如,原蘇聯的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越南的黎德壽,德國的庫恩、布迪南特、多馬克等。

帕斯捷爾納克是被迫拒絕諾貝爾獎的典型代表,命運也最為曲折。由於創作並在義大利率先出版了(在國內無法發表)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獲此消息,帕斯捷爾納克感到萬分高興,馬上致電瑞典文學院,表示深感「無比激動和感激,深感光榮、惶恐和羞愧……」

儘管瑞典文學院為淡化意識形態的影響而未在獲獎理由中提及《日瓦戈醫生》,僅表示為了表彰帕斯捷爾納克在「當代抒情詩創作和繼承發揚俄羅斯偉大敘事文學傳統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但帕斯捷爾納克很快遭到來自各方的壓力,因為人們明白,「敘事文學傳統」所指的正是《日瓦戈醫生》。當時的《真理報》指出:「反動的資產階級用諾貝爾獎金獎賞的不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而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誣衊者和蘇聯人民的誹謗者帕斯捷爾納克。」

對於外界施予的壓力,帕斯捷爾納克開始並未退縮,他在致蘇聯作協主席團的信中說:「任何力量也無法使我拒絕人家給予我——一個生活在俄羅斯的當代作家,即蘇聯作家——的榮譽。你們可以槍斃我,將我流放……幾年後你們將不得不為我平反昭雪。」

但由於壓力巨大,帕斯捷爾納克最終不得不選擇屈服。10月29日,他到郵局給瑞典文學院發了一封電報,婉拒諾貝爾獎「鑒於我所從屬的社會對這種榮譽的用意所作的解釋,我必須拒絕這份已決定授予我的不應得的獎金。請勿怪!」

11月4日,蘇聯政府授權塔斯社發表聲明,稱如果帕斯捷爾納克出席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大會並不再回國,蘇聯政府對他絕不挽留。

為了保住國籍,在塔斯社發表聲明的第二天,帕斯捷爾納克發表了致《真理報》編輯部的公開信,他不得不按照官方的意志做出深刻檢查:「《新世界》編輯部曾警告過我,說這部小說可能被讀者理解為旨在反對十月革命和蘇聯制度的基礎。現在我很後悔,當時竟沒有認清這一點……」

《日瓦戈醫生》是不是反蘇,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地看,該書所反映的現實並沒有超越原蘇聯一些作家反映的社會生活。如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把一個對抗紅軍的叛亂分子當作英雄人物來寫,竟獲官方的認可;而肖洛霍夫另一篇反映現實不太美好的《一個人的遭遇》不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同樣獲得了官方的承認。

儘管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加繆評價說,《日瓦戈醫生》是一本充滿了愛的偉大著作,它並不反蘇,而是具有一種普遍性的意義。英國幾十名作家也聯名解釋《日瓦戈醫生》是一個動人的個人經歷的見證,而不是一本政治文件,但帕斯捷爾納克還是被迫放棄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並於兩年後因身心交瘁而去世。

與薩特相比,帕斯捷爾納克被迫拒絕諾貝爾獎可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知識分子,在特定環境下,為了生存所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價


蘇聯 帕斯捷爾納克

獲獎之後政府並不承認,他在壓迫之下宣布放棄領獎。

作品是《日瓦戈醫生》

大概內容是俄羅斯的知識分子在面對革命的態度,從最初的擁護到後來的懷疑彷徨,尋找不到出路。

可能他得獎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西方陣營為了打壓社會主義而給他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作品還是值得一讀。


薩特還有黎德壽


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因為鄙視愛迪生的為人,拒絕同他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薩特,類似龐加萊猜想的那個


黎德壽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雙雙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由於黎認為越南尚在戰亂中,因此拒絕接受獎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5%BE%B7%E5%A3%BD


推薦閱讀:

屠呦呦的獲獎感言是真的嗎?
諾貝爾獎有哪些年給了神經科學領域?這些獲獎者的成就是什麼,有怎樣的重要性?
居里夫人的工作很難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感到自豪嗎?
舉國體制在高能實驗物理方面是否有優勢?大規模砸錢能否帶來突破?

TAG: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