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競爭的轉折點,二戰後美國東亞勢力的削弱轉折點,是雅爾塔會議中決定由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嗎?

這一決策直接導致中國轉紅,二戰成功瞬間喪失一半。

本來戰後世界格局劃分,中國是在美帝那邊的,蘇聯也同意,但就應為美帝那個宣言,讓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最後導致了中國轉到蘇聯那邊。

中國是東亞大國,中國轉向,直接導致了周邊朝鮮、緬甸、柬埔寨、越南等等等等國家的轉向。於是,大家都轉向,美國二戰的亞洲成果,從基本全部東亞,東南亞。瞬間只剩下日本了。

那麼美國從讓蘇軍出兵東北的決策中得到什麼好處呢???

沒有,什麼都沒有,他們認為日本還要抵抗很久,但其實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基本準備投降了。

中國呢,因為這個宣言,丟掉了外蒙(用外蒙換取蘇聯出兵的),東北工業設施被搶了個乾乾淨淨,燒殺擄掠,人民遭殃勝過日軍,

唯一得到好處的就是蘇聯,一仗多利,這好事,換我我也干。


題主是看曉松奇談看多了得出的結論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高曉松那套東西就是個節目,有一點他是沒說錯,雅爾塔協議和雅爾塔體系確實公然劃分了美蘇勢力範圍,包括外蒙獨立,蘇軍進軍東北佔領大連旅順,完全罔視中國利益訴求

然而,這是結果,不是原因,雅爾塔會議美蘇的決議,根本原因在於國軍在抗日後期全球戰略反攻階段的拙劣表現。用一句宋美齡常說的話就是:讓我們的美國朋友寒了心。

試想為什麼42年開羅會議時中國尚且被美國捧為四大國之一?為什麼要用駝峰航線玩命給中國輸血?那是因為在41年底42年初法西斯德國日本的狂攻中只有中國人守住了長沙,而且美英正打算忽悠蔣委員長派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你的表現贏得了尊重,得來的就不僅是大國地位,要知道在開羅。羅斯福連琉球都許給了中國。

然而KmT發揮它的優良傳統,在沒下限的道路上一路狂奔,1942大饑荒,1944大潰敗,緬北走私,重慶走私,這樣的豬隊友,美國還敢要嗎?

馬歇爾來中國,除了竭力實現雅爾塔體系也一再努力避免中國內戰,因為美國人很明白,一旦開戰,以Kmt的腐朽程度,一定會輸。

滅六國者非秦,六國也,族秦者非漢,秦也。正是Kmt的拙劣表現讓丘吉爾,斯大林等政治強人嗤之以鼻,而史迪威輕蔑的稱呼蔣先生為花生米也是有原因的。

雅爾塔會議,不再有中國的位置,中國的利益被徹頭徹尾的瓜分,而這時中華民族已經覺醒,他們將選擇一個真正能帶領中國主宰自己命運的領頭人。


不,是抗戰決定了國共攻守異位。但不是公知嘴裡說的土鱉乘機做大。

首先,抗戰使得中國民族意識覺醒。一個軟弱無力,不能捍衛國家核心領土主權的政權合法性將受到很大質疑。

其次,國軍反攻階段過於乏力。對於中前期的戰況不利,其實大家都可以理解。一邊是處心積慮的工業國,另一邊是問題重重準備不足的農業國,難打是必然的。但當全世界、乃至中共都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的時候。國軍那邊卻是一片「等勝利」的心態,從未謀划過系統的反攻戰略,也沒有考慮過戰後的國家利益問題。不為國家代言,還算什麼中央政府?

而抗戰過程中,國共雙方都是要在自己的地盤動員民力的。但是國統區官僚腐敗,土豪劣紳遍地。還在實行著事實上的包稅人制度。而解放區進行了以「減租減息」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徵收同樣的糧食,徵發同樣的民夫,國統區的的損耗比解放區大得多。國統區的底層人民生活壓力增大,而部分官僚買辦卻得以大發戰爭財。抗戰時期民眾尚能忍耐,但是怎麼可能還要他們忍內戰?

所以國軍實際上也沒有戰略反攻的能力。但是你不收復失地,不能攔著共黨去收復失地對吧?

到了抗戰後期,偽南京市政府控制不了南京遠郊,抗日根據地就在旁邊。而北京出海淀就夠嗆了,越過門頭溝就是京西抗日根據地。

所以後來國共談判,中共的讓步之一就是從蘇北部分地區撤離,解除對南京的威脅。

面對一個從日寇手中解放了一億人口的政黨,其實國府只有談判一條路可走。可惜他們打錯了算盤。

到了1946年,中共發出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開始在解放區全面土改。這時候,中國的大勢其實已經定下了。即使國共雙方展開消耗戰,由於中共的戰爭動員損耗比國府小得多,國府最終也會被耗誇。

更不要說解放軍摧枯拉朽一樣的戰績。國軍主力兵團還算有還手之力,已經不錯了。勝負在戰場外已經決定了,怪不了士兵。但是要怪將軍的。因為國軍內像杜垏明那種真正比較純粹的職業軍人是很少的。比如還在做糧油生意的劉司令。

中共走到今天,是因為在歷史關鍵轉折點都選對了路。擔當起了民族的興亡。而正是類似題主這種把時運不濟怪到大國身上的心態害了國府。

實際上,正是不願意民族的命運被別人決定,國民黨才會誕生。但是後來他們顯然忘記了這一點。

但願我們今天也不要忘記這一點。


我覺得是四一二。

從此不再有一個現代政黨「國民黨」,有的只是蔣介石和各路軍閥的橡皮圖章「國民黨」。

就算不糾結這個問題 四一二以後徹底失去基層的炮黨,也看不出任何競爭力。


我聽過最離譜的解釋如下:

委員長先生為何會失敗是因為聽了美玲美眉的話,開始信基督,不肯再殺人了……


一、我覺得樓上的回答都有紕漏

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現在來回答。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即在二戰結束的雅爾塔體系中,真正規劃世界的,是蘇,美和垂死的英國,換言之,雅爾塔體系中並沒有規定中國的大國地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簡單點叫,弱國無外交!

以斯大林的眼光,他不會不看到這片土地上的潛力,作為一個集權和高速工業化體制的超強新興國家的領導人,他必然了解當時中國的執政者是沒有才能和魄力進行這樣的轉變的。而唯一能提供這種模式的,當時中國的政治派別,只有毛和他的共產黨。因為只有新的,代表不同階級和意識形態的,一個革新化的政黨,才可能推動國家迅速走上集權和高速工業化的道路,這種道路對一個新興資源大國的強大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強大是必然觸犯超級大國的戰略利益的。

而主要的關鍵在於,當時超級大國的領導人毫無疑義都出現了戰略誤判,及它們認為中共不可能如此快的執掌政權,並且其迅速集權化的速度,快到連國外勢力的滲透都無法達到。

因此來回答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內戰中,中共根本不是蘇聯的所謂代理人,因為中共如果取得完全勝利,中國的必然強大,毫無疑問威脅到蘇聯的實際利益的,因此當時超級大國的戰略考量是,要像分裂歐洲一樣,分裂傀儡化中國,劃江而治和華長城而是對他們沒有區別,因為在當時二戰所造造成的巨大勢力中空中,超級大國必然希望能維繫起,其勢力在各個地域的攻守平衡

然而緊接爆發的中國內戰打亂了這一切,甚至,因為中共的迅速取勝,超級大國所希望能在戰爭中獲得的真空都未能達到,所以在這裡中共代表的是自己的勢力,否則如果中共依靠的是蘇聯的援助,那完全蘇聯可以在渡江戰役之前中斷對中共的援助,那麼中國的統一就更是扯淡了。而我們都知道歷史並不是如此。

因為東亞地區的勢力平衡被迅速打破,甚至意識形態上更接近於蘇聯的紅色中國也逐漸失控,在這種規模巨大的地緣政治考量下,冷戰後在東亞爆發的一系列戰爭,一系列博弈,都只能說是,超級大國在自己戰略失算的情況下,重新爭奪和建立遠東勢力平衡的一種方式。同時也因為中國的統一及其巨大的體量,紅色中國也有被瓜分被利用變成了這拉攏的對象,是對當時中國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中國既維繫了符合自己體量的勢力範圍,確立了自己的大國地位,我們從棋子變成了下棋人,也許真的有國運。

所以回過頭來看題主的問題,蘇聯對東北的日軍展開入侵,不過是為了建立其雅爾塔體系中的勢力平衡的一種方式,直白點,傀儡化,干涉中國內政的一種手段,並不是好心好意的所謂幫助中共,我們看到的歷史,蘇聯將東北轉交給中共,應當看做當年的領導人強硬態度逼迫蘇聯的妥協。因為畢竟在那個時候,中共在中國的爭奪中處於劣勢,蘇聯當時並沒有一口氣在東北重新建立一個分裂政權的能力,當然如果有的話,蘇聯不一定不會幹。美國實力被削弱的拐點,當然也包括蘇聯,應當是,中國內戰的勝利。

也許是大國當久了,可能有些人很直觀的理解中國的強大來源於其他大國的援助,有道理,但他們也不應該忘了,當年我們的民族,在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不易,要知道,前三十年的窮兵黷武,強硬政策,與後三十年的長袖善歌,經濟騰飛一樣重要。

聲明,本人非毛左,非五毛,自己也不會帶乾糧。只是粗讀了幾年書,自己頗有的一點小感慨罷了。歡迎討論。勿噴。


大噶吼哇!給徐妹的回答點了贊,接下來是日常安利《黨黨黨》中的結論:「國民黨早在軍事大潰敗之前,實際上已「先天下之亡而亡」了」。凱申物流的敗亡命運,可以說早在1927年4月12日就已經註定了。

下面轉載《黨黨黨》一書的最後一章:《弱勢獨裁政黨的歷史命運》。

一、二十年之預言

  1927年3月6日晚8時,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在上海環龍路26號與中共總書記陳獨秀閑談。在座的還有鈕永建、楊銓、羅亦農等人。

  吳問陳:「你定中國實行列寧式共產主義需要若干年?」

  「20年!」陳毫不遲疑地回答。

  吳作駭極之狀。羅在一旁似怪陳過於直率。

  合座默然。

  吳即亂以閑語曰:「由此,國民黨生命止剩19年了。前時總理答越飛,國民黨國民革命完成,應需三十年。若你們共產黨急迫至此,未免取得[代]國民黨的生命太快了一點,應當通盤商量才好!」

  這一場景對話,出自吳稚暉於「四一二政變」前夕向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提交的彈劾共產黨文。當年陳獨秀「二十年」之說,也許只是國共朋友之間私下閑聊之語,吳稚暉卻以之為清黨反共的借口,顯然有借題發揮之嫌。而陳之閑語在22年之後竟成現實,恐是當年吳稚暉和陳獨秀均未曾預料的。

  不過,就國共在北伐時期的組織實力而論,兩黨若僅以組織對組織,以運動對運動,僅「文斗」而非「武鬥」的話,共產黨取代國民黨的時間可能還要提前許多。1924年改組以後的國民黨,雖然在組織形式上師法蘇俄共產黨,實際只學到半套表面功夫。中共以一個數百人的小黨、幼黨,加入到一個幾十萬人的大黨、老黨之中,僅用兩三年時間,即反客為主,「容共」幾乎逆轉為「容國」。倘非蔣介石斷然以武力清共,國共之間或許早已和平演變。

  1927年後,國民黨執掌全國政權,師法蘇俄實行一黨專政。但此時的國民黨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專政的社會條件和自身實力。中共執掌全國政權時,擁有600多萬黨員,其中脫產幹部331萬人(1952年),到1958年,黨員人數增至1300餘萬,脫產幹部增至792萬。以如此眾多之黨員幹部,共產黨尚感不能滿足其新政權組織建設的需要。而國民黨執掌全國政權之初(1929年),普通黨員僅27萬餘人,到1937年,亦不過52萬餘人。1929年,南京政府僅控制了約8%的國土和20%的人口;抗戰前夕,它所能控制的地區和人口分別增至25%和66%。但這種控制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由於黨力不足,南京政府一方面只能將政治觸角囿限於上層和城市,縣以下農村基層社會任由土豪劣紳和地痞流氓打著其旗號胡作非為;另一方面,大量吸納北洋舊官僚進入其各級政權系統,使北洋官場舊習得以在新政權中延續下來。

  抗戰時期,國民黨的組織規模得到空前擴張,但大多數黨員只是掛名黨籍。黨不能在農村、工廠、礦山、鐵路以及其他部門中建立深厚的組織基礎,也不能在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中建立健全的政治領導。40年代的國民黨幾乎喪失了作為一個政黨的基本組織機能和活力。1941年,「閻錫山對其左右明言,以後國民黨、共產黨與汪偽三方面之成敗,共黨則為六分之三,汪逆則為六分之二,國民黨則僅有六分之一之希望。」

  國民黨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系。國民黨政權的支撐力量不是黨員和黨機器,而是軍人和武力。在黨、政、軍三者之中,黨的力量最為脆弱。無論戰時抗日,還是戰後「剿共」,最先瓦解的往往是黨部,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軍隊;收復某一個地方,最先到達的首先是軍隊,其次是政府,最後才是黨部。而共產黨則相反,黨的力量往往成為軍政的前鋒,攻佔某一地區,最先打入的首先是黨組織,然後軍政力量跟進;從某一地區撤退時,即使軍政力量退出後,黨的組織仍然留下來繼續戰鬥。在共產黨那裡,黨充分發揮了政治核心的作用;而在國民黨那裡,黨完全淪為軍政的附庸。

  國民黨執政以後沒有觸動既存的社會結構。國民黨不是派遣和選拔政治上合格的黨員進入各級政治和社會機構中去改造和建立新的立足點,也不是培養黨員成為社會各界的楷模,以贏得民眾的信仰和擁護,而是不加甄別地網羅舊的社會權勢力量加入國民黨。那些人戴上國民黨黨徽,只是為了繼續保住其既有權勢資源和維護舊的社會政治秩序。

  在社會整合方面,國民黨的組織和影響也未能深入到社會底層和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三四十年代的大量資料顯示,國民黨在廣大農村基層社會的影響甚至不如鄉村教會組織和秘密社會團體。以四川為例,該省哥老會的勢力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國民黨。黨和政府的許多政策措施只有在取得當地哥老會首領的首肯後才能推行。

  蔣介石秘密特務組織活動之猖獗,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國民黨法西斯強權政治的印象。國民黨黨機器的軟弱無能,與其特務活動的猖狂肆虐,形成強烈的反差。美國學者易勞逸認為:「國民黨政權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它時而專橫暴虐,時而又虛弱妥協。在獨裁的外觀之下,其權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對一支佔優勢的軍事力量的控制。」事實上,國民黨的專橫暴虐,與其軟弱無能是相因相成的。蔣介石依賴特務實行控制,與其說是其鐵腕權力的表現,不如說是他在黨機器軟弱無能,無法控制政治和社會局面之下的無奈之舉。30年代的力行社和40年代的三青團,均是蔣介石痛感黨機器軟弱無能而不得不另起爐灶的結果。

  二、軍權唯大

  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陷入黨魁換代危機的權力糾葛中。清黨以後,黨內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又相繼引發。黨統之爭、路線之爭與地方實力派的地盤之爭交相雜糅。在這一過程中,蔣介石以軍權坐大,最終以軍權控扼黨權。蔣介石認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軍人都是社會的主導群體;人類社會最合理、最嚴密、最有效的組織,莫過於軍事統制。與軍事統制相比,政黨組織的社會動員功能顯得軟弱無力和無足輕重。蔣介石對軍權和軍治的過分迷戀,分散甚至取代了他對黨機器組織建設的關注和考慮。在蔣的一生中,他最為倚賴的是軍隊,而不是黨。

  在蔣介石重軍輕黨思想的主導下,軍權日趨膨脹,黨權日趨低落。從中央至地方,軍權凌駕於黨政之上,黨治徒有其表。國民黨黨治體制的法理序列是黨政軍,而實際序列卻是軍政黨;名義上是以黨治政,以黨治軍,實際上是以軍統政,以軍控黨。

  蘇俄黨治自上而下貫徹到底,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黨權真正高於一切,黨權對政權處於絕對領導地位。而國民黨沒有仿行。在地方層級,國民黨中央不允許地方黨部直接干預地方行政。地方政權的重心在政不在黨。黨部被置於次要和無足輕重的地位。黨部沒有人事組織權,無法通過管理從政黨員去制約和監督政府,黨組織對黨員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黨權在地方層級因無所寄託而日趨弱化。

  自清末廢科舉後,舊的官僚選拔機制不復存在,而新的政治錄用制度一直未能建立。作為一黨專政的國民黨,本可通過嚴格的黨員吸納機制,將切實認奉黨的意識形態的黨員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國家政權的官僚隊伍,建立一套新的政治錄用體制。但國民黨的人事制度很不健全。國民黨中央雖有「用人先用黨員,裁人先裁非黨員」的規定,但在實際運作中並沒有切實執行。黨員在政治地位和晉陞機會上,比非黨員並無明顯的或潛在的優越性。黨員既無政治內幕的知悉權,更無政治決策的參與權。

  另一方面,黨員對派系的忠誠大大超過了對黨的忠誠。黨機器由北伐時期指導全國政治軍事的核心權力組織逐漸蛻變為一個特定的政治派別所獨掌和壟斷的權力工具。蔣介石長期將黨務組織大權畀予二陳兄弟,遂使以二陳為首的CC系勢力極度膨脹,並導致國民黨黨務資源由「公領域」向派系的「私領域」大量流失。一國之黨蛻變為一派之黨。在「黨務派系化」的同時,另一些派系發展成為一種富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准政黨組織。戰前力行社和戰時三青團即是「派系黨化」的典型。

  三、弱勢獨裁

  1948年11月20日,蔣介石批准陳果夫赴台養病,黨內職務另擇人代理。陳果夫在當日日記中寫道:「黨的宣傳為民主自由,黨的訓練為軍事化,黨的組織為學蘇聯,內部是中國的。如此東拼西湊,不成一套,如何是好?」陳果夫的這一番牢騷話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國民黨體制所存在的缺陷。

  從1924年起,國民黨師法俄共(布)的組織形式,將黨建在國上,實行以黨治國,一黨專政。但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念中的政治藍圖又是基於西方民主體制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國民黨實際上是借鑒兩個不能同時並立的政治架構,拼裝了一台不倫不類的政治機器,一方面依照西方分權學說,成立了五院,另一方面又依照蘇俄黨治學說,設立了集權的中執會、中政會。在歐美民主政治國家,有立法、司法、行政等分權的機關,沒有黨治的那些委員會;而在蘇俄那樣的黨治國家裡,有集權的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委員會,卻無分權的獨立機關。而國民黨則兼收並蓄。

  事實證明,這種兼收並蓄,弊漏百出。一方面,國民黨對政權的獨佔和壟斷,意味著孫中山所設計的民主憲政藍圖成為泡影;另一方面,三民主義體系中的民主憲政目標,又使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也時常成為體制外勢力用來批判和攻擊其黨治的有力武器。

  國民黨仿照俄共實行一黨專政,而在實際運作中,其組織散漫性,又象西方議會政黨。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國民黨並非不想獨裁,而是獨裁之心有餘,獨裁之力不足。

  國共分家後,國民黨漠視當時中國實際存在的階級對立和衝突,聲稱代表「全民」利益,而這樣一種「全民」利益實際上並不存在。國民黨企圖把本身的基礎建立在彼此利益相互衝突的各階級聯盟之上,其結果卻是兩不討好。「全民」中沒有哪一個階級,真正認同或感覺到國民黨確實代表了他們的利益。國民黨自然也沒有一個真正屬於它的社會階級基礎。

  1947年9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及黨團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決議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所有黨員、團員一律重新登記為黨員。合併前夕,國民黨中央公布的黨員人數:普通黨員377萬,軍人黨員485萬,合計為862萬。三青團團員154萬。黨、團合併後,國民黨黨員總數當超過1千萬。

  但是,截至1948年11月,黨員、團員重新登記為黨員者僅132萬。也就是說,在黨、團合併過程中,將近九成的黨、團員實際已脫離了國民黨。與此同時,國民黨中央自1947年起,停發縣級黨務經費,讓縣以下基層幹部自謀生路。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縣黨部僅留下一兩人做做例行的「總理紀念周」,有的縣黨部乾脆人去樓空,空懸一塊白底黑字的招牌,任其在風雨之中搖曳。

  此情此景,寓意著國民黨早在軍事大潰敗之前,實際上已「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王奇生的《黨黨黨》可以與高華的《紅太陽》對照著讀,雖然後者帶有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和腦補,但在這種對比當中,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一個黨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換句話說,一個黨的命運啊,當然要考慮歷史的行程,但是也要靠自我奮鬥。

相關回答: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史上有沒有間諜打入其他國家當選國家最高領導人? - 楊愛紅的回答》(劃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269063/answer/56435005》


國共競爭的轉折點,個人以為在延安整風共黨把國際派打翻在地以後,國民黨就沒有勝利的機會了.

而美國在東亞的削弱,個人以為問題出在美國人錯誤的進行了朝鮮戰爭.當然,朝鮮戰爭本身問題不大,問題出在美國軍方出於效率考慮,直接從日本購買補給,使日本重新實現了工業化.那麼到朝鮮戰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蘇聯人發現,美國軍隊可以在遠東直接獲得大量補給,美國政府只要給軍隊發張支票就行,而蘇聯人如果想要援助中國或者朝鮮,得從歐洲千里迢迢的用火車運過來,這要是美國人在遠東多搞點事,蘇聯就被拖死了.那麼蘇聯人腦袋一熱,打算也在遠東直接生產補給,於是就興沖沖的給了中國人一堆工業建設援助項目.而當中國人短短五年間完成了基本工業建設之後,蘇聯人和美國人都發現,中國人的野心遠比之前表現的大得多,行動也積極得多,於是美國人在印支被打到撤退,好在在印尼屠滅了世界第三大共產黨,阻止了整個東南亞的崩盤.

其實嚴格來說,印支半島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合夥坑高盧雞,並不能算美國人的二戰成果,只不過坑完高盧雞美國人搶地盤失敗了而已.


別人打了八年,在淪陷區的槍林彈雨中打出一片片根據地,你打了八年,到最後全世界都在反攻,就你還在丟地盤,直到1945年8月14日都還在丟縣城,實力對比改變這事真不能怪人家蘇聯好伐?

我們倒是也不想讓蘇聯幫我們解放東北,你倒是自己去把東北收復回來好伐?是誰在抗戰打到一半的時候說過,抗戰的目標是恢復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的狀態來著?這是不是可以看作直接棄療不把東北當領土了?你自己都不想救自己沒人救得了你好伐?

而且退一萬步,就算東北地區的所屬真的是改變局勢的第一要素,偽滿都城長春和主要鐵路、大城市大半都在你手上好伐?

實際上,1945年的TG沒有和美國勾搭上然後從山東取得美國武裝變成開掛的美械TG,更因為漢奸周佛海被就地任命為接收總管沒能從南京對面的游擊區就近接收了南京讓KMT無家可歸,已經算是KMT燒高香了呢。

基本贊同徐妹和楊愛紅的觀點。自從1927年的KMT發動清黨之後,那層革命政黨的殼也就只是一個殼了。

知道自己是誰很有用,不是人人都能這麼想。


你們這些人啊。能不能多少考慮一下歷史的進程?

且不論蘇聯一開始是支持國民黨的,這基本符合蘇聯的利益。

我們主要看中國的歷史進程。

於1945年那個時候,說實話共產黨人也不敢說他們就能3到5年解放全中國。但是共產黨人有一種自信,他們相信不論如何由於他們的政治參與中國一定會越變越好。所以才有雙十協定。

國民黨人也有一種自信,「日本人老子都打過了,老子還打不過個土八路?」美械、軍援、國際支持,似乎一切盡在掌握。

然而中國的歷史,永遠是靠中國人民創造的。中國人民絕不會甘心一輩子做外國老爺的奴婢。和政黨名號、主義都無關或者關係不大。假使當時不是共產黨,是一個組織度、紀律性、進步性和共產黨類似的政黨(雖然我想了半天沒想出來一個可能的意識形態)他也一定會成功。當然歷史不支持假設,就當共產黨是the chosen one.

不論是從戰後政局還是任何方面看,這都會是一場相對封閉的中國內戰。

而中國內戰,尤其是一方做的這麼好一方做的這麼不好的時候,結局早已註定。過程即使是共產黨人事先也不敢妄想不過卻很合理。

回到問題本事,當年接受東北的官方代表應該是國民黨來著。應該。


友善度太離譜,不可言說。

中國忝為五常之一,自己的事情還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對於戰後的命運,完全取決於美蘇兩國,美蘇早就在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劃分好了勢力範圍,接下來做的不過是去執行而已,比如蘇聯在東歐的態勢改善,對中歐地區的壓制和對西歐地區的軍事威懾,而美國為首的盟國保有對挪威,法國,英國,德國西部,義大利,希臘的控制權力,同時雙方共同保證奧地利,瑞士,瑞典的中立地位,仔細看看在歐洲的分贓,幾乎是以中歐地區為分界線以實施所謂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在亞洲也是一樣的道理,蘇聯通過對民國的壓力獲得蒙古作為自己與中國政權的緩衝地帶(對民國而言則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與不援助中共的保證),而蘇聯進攻所謂滿洲地區正是美國和中國的請求,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當中死傷慘重,對抗的日軍關東軍師團的一次又一次慘烈的戰鬥仍然讓美國人不希望實施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本土的720萬日軍足以對抗美英共125萬軍隊,因此,發動對日本來說極具經濟,政治和軍事意義的地區的進攻可以動搖日本的決心,這個地點就是中國東北。美國希望蘇聯承諾進攻東北,而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3個月之後加入戰鬥,美軍的原子彈攻勢讓蘇聯人第二天就發起進攻,而美國勉強通過外交手段使蘇聯停止了對朝鮮南部,以及日本北海道的推進,軍事上美國人登陸了中國沿海的大城市以協助接受日軍投降。美國爸爸已經很努力了,不要太苛責了,你以為在共軍和偽軍的火力下前進是個好差事?


當然不是,你以為一個雅爾塔會議能夠決定什麼東西?起決定性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地緣態勢。

就東北那個形式,你不讓蘇聯去打,蘇聯就不打了?雅爾塔會議大家商量好了,蘇聯還同意你國民黨去接收東北,還答應東北仍然是中國領土,如果你沒跟蘇聯商量,蘇聯直接聲稱這是滿洲國,不是中國領土,直接扶植一個蘇聯支持的政權,你有個毛的辦法么?

你不想讓蘇聯打東北,可以啊,你讓國民黨打過去?還是你讓美國大兵連中國大陸華東華北都沒解放,直接登陸遼東半島?有那功夫美帝都直接登陸日本本土了好么?

蘇聯佔領了東北,直接影響了土共在東北的態勢,土共最終打下來東北,就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是,絕對是,這是美國傻逼最大的失敗之一

【在波茨坦會議召開之前,東京與駐莫斯科大使佐滕之間的來往電信,都被華盛頓破譯出來了。 [ 作者註: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密碼即已被破譯,在整個戰爭中都是如此。 ] 7月13日,日本外交部電告佐滕說:「在莫洛托夫前往波茨坦之前,趕緊把帝國政府希望結束戰爭的強烈願望告訴他……『無條件投降』是和平的唯一的障礙。」 [ 作者註:R.巴托:《日本的投降決定》(1954年版),第130頁。 ] 這樣,日本的險惡地位就已變得象晶體一樣透明,而且,立即結束戰爭的道路似乎也已打通。但是,美國仍於7月26日對日本下了最後—道通牒:「我們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的日本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就要徹底被毀滅。」 [ 作者註:《波茨坦宣言》,全文參見《日本的投降決定》一書的附錄C,第243-234頁。 ] 其中,沒有一字提到天皇。

  兩天之後,鈴木拒絕了這個最後通牒。他宣布說,那是「不值得大家注意的。」 [ 作者註:《在和平與戰爭中服役》,第369頁。 ] 於是,為了掩護俄國按預定日期(8月8日)進入戰爭,美國決定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一顆於8月6日投在廣島,另一顆於8月9日投到長崎。8月6日是星期一,上午8時15分,一個火球在廣島中心西北方的上空出現了。它的爆炸威力相當於二萬噸梯恩梯炸藥;在它的中心,溫度高達一億五千萬攝氏度,這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要高出大約十倍。 [ 作者註:弗雷德·霍伊爾;《自然宇宙》,(1960年版),第36頁。 ] 它所產生的壓力,據估計每平方英寸上是十萬噸以上。一股「風暴性的大火」使幾百個火頭同時點燃了,最遠的離爆炸中心有四千六百碼的距離。城市中有4.5平方英里的土地完全被燒壞,有七萬到八萬的人死亡,五萬人受傷。儘管如此,在這座城市邊緣上的工廠,卻幾乎完全沒有被損壞。「據估計,如果戰爭繼續進行的話,這些工廠能在三十天以內恢復正常的生產。」 [ 作者註:《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總結報告》(太平洋戰爭),第24頁。 ]

 ...................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堅持「無條件投降」的政策,不是在政治上和戰略上缺乏遠見,那麼,戰爭在1945年5月就能結束了。能在5月結束戰爭,那是很關鍵的一步。那樣,西方同盟國就可以在遠東贏得一種有利可圖的和平。如果戰爭在那時結束,俄國人就沒有可能加入戰爭,由於它的加入而產生的一切災難性後果也都可以避免。這樣一來,也就沒有必要投擲那兩顆原子彈。誠如漢森·W·鮑德溫所說:使用原子彈只有一個目的,「不是保護一種穩定的和平,而是加速勝利。」 [ 作者註:《戰爭中的大錯誤》,(1950年版),第101頁。 ] 】——《戰爭指導》

當然,這件事不是唯一的轉折點

1942年,英美向蘇聯妥協,這已經是轉折點了!

1945年的失誤只是擴張他們的失誤帶來的影響罷了

-------------------------------------------------以下為擴展內容-------------------------------------------------------

再次多說一句:為什麼德國和日本作為戰敗國能夠在戰後如此順利發展?

就是因為英美的這些無知行為。

從另一種方面考慮,為什麼丘吉爾帶頭做出和德國死戰到底的失敗決策?

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不顧一切傾其所有?當然是絕望的時刻。

德國對歐洲施加的恐懼,比他的軍隊帶來的破壞更為深遠,這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勝利。

你們敢承認嗎?德國戰後的和平發展也是希特勒帶來的。

丘吉爾,在希特勒面前,很明顯是個弱者。

但希特勒也不是有意為之,這就是命運。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很明顯是沖著東北去的,領土野心也確實很明顯。當然對於關東軍也只有蘇聯紅軍能把他們吊打,只好乖乖投降。

說到國共競爭的轉折,我並不覺得是蘇聯出軍東北。1945年王世傑就和蘇聯簽訂了同盟條約,抗戰勝利的時候TG撒歡往東北跑其實蘇聯是拒絕的,因為斯大林也覺得TG沒啥戲,但是中國的國內情況不斷變化,尤其美軍幫助KMT運兵的舉動激怒了斯大林,斯大林才同意讓TG接管東北。但是這一變化有用嗎?當然有,TG迅速接收了很多日式武器和倉庫,但是不久就因為KMT反對激烈退出了長春之類的大城市。完了就是國共對峙,後來遼瀋戰役東北KMT被關門打狗這是戰略失誤。所以我個人覺得蘇聯人是對整個戰局有影響的,但是影響絕不是轉折性的、強勢的。也幸好是TG勝利了,不然中東路之類的事情不知道要和蘇聯扯皮到啥時候。

如果非要找轉折我覺得是挺尷尬的一件事,周錫瑞去年出了本論文集《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他說1943年是轉折。看回答有人說是大革命時期就已經轉折了,整風運動已經轉折了。我覺得不能盯著TG看,KMT啥時候開始不行了轉折的端倪就已經凸顯了。我覺得是1944年,且看360百科對豫湘桂戰役的解釋:

豫湘桂會戰(日本稱為 Ichi-gō Sakusen"一號作戰"或"大陸打通作戰")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陷於日軍鐵蹄之下"在侵華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中美空軍又掌握優勢制空權的情況下,國民黨軍竟發生1944年豫湘桂大潰敗,以致美軍中一些人對國民黨軍的抗戰能力產生懷疑,於是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為了使蘇聯儘早出兵打擊中國大陸上的日軍,美國羅斯福竟背著中國與斯大林達成一項嚴重損害中國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協定:允許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蘇聯保護下獨立,造成這種嚴重後果的直接原因是由於國民黨軍豫湘桂作戰的失敗"。

所以KMT是自作孽不可活,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運動都高飛猛進的時候,中國戰線差點崩盤了。人家看你好欺負,不出賣你的領土出賣誰的?

我們對美國的幻想太多,對羅斯福的幻想太多,以前說羅斯福在賣了外蒙後,特別懊惱要找斯大林替KMT把外蒙要回來。得了吧,人家精明的跟什麼似的,這點事情能疏忽了?


個人觀點:

當時就局勢上看,歐洲戰場已經比較明朗。歐洲勝利在望。

對於太平洋戰場,美國則比較尷尬:

第一,雖然美國使用了高明的蛙跳戰術來一步步逼近日本本土,但是每一次戰鬥的損失都非常大,而且日本本土是需要進行登錄作戰的,強行登陸必然損失慘重。

第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實際上只有盟友,沒有幫手。當時國軍能守住防線就不錯了,共軍更不要說還能聽指揮。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地量完全被日本重創,而且很難想像歐洲勝利後英國會繼續參加到遠東的戰爭。

第三,當時美國對自己的超級武器:原子彈還沒譜。

第四,關東軍的問題,號稱是日本帝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

又上,即使美國取得了局部的戰場的勝利,但是始終無法對日本進行致命一擊。

在中國,特別是東北,中國的軍事力量決定了沒法對關東軍這一強悍的武裝力量造成任何威脅,如果關東軍轉移到日本,加上可以預見的日本全民的抵抗行為,美國只能陷入大泥潭。

引入蘇聯的好處:

首先不要考慮中共的問題,中共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支被看不起的力量(其實現在中共宣稱的戰果都有待考量)。

當時的協定是蘇聯在結束對德作戰三個月過後參加遠東的作戰。因此蘇聯的裝甲部隊可以充分的由西線調往東線。

還有就是,當時東亞其實是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的。至少當時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對抗不是很明顯(明顯在」鐵幕「)之前。

涉及到國共競爭問題,當時國軍的作戰能力還是令人讚歎的,我相信美國也盲目相信美式武裝的國軍還是有戰鬥力的。

但是我相信更多的還是美國考慮的眼前的問題,因為日本本島是個很大的泥潭,美國必須避開它。

結論:美國為了減少短期的損失,將蘇聯引入到東亞。

提供以下時間:

1:

雅爾塔會議("克里木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的勝利之際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秘密首腦會議。

2: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他們立即準備著手實驗[7]。當得知要進行原子彈實驗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推遲了波茨坦會議時間,因為其希望該武器能夠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爆炸,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

7月15日,杜魯門到達波茨坦。7月16日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實驗極其成功。


美國人與蘇聯人的py交易,讓美國不必冒險。

原子彈空投能確保引爆否?如果引爆不成功,或成功了而威力不足以攝服日本,則美國人是否計劃登陸日本,打到東京,逼迫日本投降?

美國人為減少自己的損失,規避風險,想找個幫手玩兩面夾擊,很合理吧。在當時可為幫手者何?你是美國人你會怎麼選?中國國府有這份能耐,在1945年夏暴起痛毆倭寇,則美國人低三下四求蘇聯出手,那是美國人愚蠢犯賤。


題主說的基本上來說是歷史事實,結論也是正確的。

不少人的腦子,早就被馬克思那套歷史必然論的史觀玩壞了。

的確,講過去已經發生完的事,怎麼講都可以說是必然的。就是KMT勝利了,在下也能按歷史必然論那套理論把這件事解釋得很合理的嘛。

美國為了減少對日戰爭中的損失,做出的這個選擇可以說是貽害多年。那屆的美國啊,是真不行。

————————————————

有些人不要說些沒有用的。

既然你們覺得歷史必然論馬克思史觀是正確的。

那你預言預言未來,別老放馬後炮嘛。


假如像題主所說,是美國主子出兵大陸,趕跑日本人,老蔣統一中國。題主能在血汗工廠撈到個包身工職位不被餓死么?

就老蔣那沒毛的卵蛋腦袋,我估計國民黨統治下的大陸,滿洲、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都會在50-70年代的獨立潮流與冷戰背景下獨立。中國只會剩下傳統的中原地區。

假如發展到現在,估計和印度差不多。印度分種姓,中國分出身(階級),也是五等。第一等官僚資本家。第二等一般資本家。第三等地主鄉紳。前三等由政府授予證書(誥命)第四等農奴和包身工。不入等是流民,身份地位相當於流浪狗,不受法律保護,任何鄉紳和廠主有權捕獲流民並收養(奴役)、處置。


有一句老話,叫

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也別想從談判桌上拿回來。

反過來:

在談判桌上失去的東西,本質上是在戰場上失去的。


蔣政權內憂外患一大堆,而且內部腐敗,已經從根上爛了。憑當時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以及治理能力,很難完全掌控住局面,被推翻是必然的。就算打敗了毛澤東,也會有毛澤西毛澤南毛澤北出現推翻國民黨政府。


推薦閱讀:

中美的和平典範工程為什麼會結束?北約為什麼再次進行武器禁運?
美國海軍陸戰隊下轄的陸戰遠征軍(MEF),陸戰遠征旅(MEB),遠征分隊與陸戰一師等海軍陸戰師的關係?
箭是冷兵器時代的最強武器嗎?
西方軍隊的步兵現在還有單手提槍躍進這種戰術動作嗎?
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國際政治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