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音樂節來說,上海和北京市場的優劣勢對比是什麼?
01-15
廣州呢?
從硬體製作方面來講,上海出活兒細緻很多。很多表面功夫也都做得相當周到
北京的
優勢:搖滾氛圍十足,大家比較習慣為音樂付費。
多年的音樂節宣傳已經令到北京朋友對於過節時候去音樂節成為習慣。 人多,特別是音樂受眾多。 場地、設備、工作人員足夠,且比較成熟有成熟的音樂節品牌,號召力十足
本地樂隊更多,劣勢:音樂節太多,難免疲勞
拓展非音樂消費以外的受眾比較難 陣容重複率太高上海的
優勢:商業氛圍一流,對品牌贊助有幫助 大型音樂節概念比較空白,有足夠空間打造一個強力的音樂節品牌 非音樂受眾比較簡單,學生、白領、本地年輕人,推廣起來比較同意拿捏方向。劣勢:音樂消費概念和習慣的根基未完全建立起來本地樂隊相對較少
雖然說上海的受眾還沒有像北京那樣那麼多和熱情,不過就迷笛在上海音樂節和我去鎮江迷笛音樂節的情況看,上海也有很多樂迷。所以上海絕對是音樂節下一個重地。只不過需要轉換一下策略……最關鍵的一點是,全國樂迷都知道北京的樂隊,但上海樂迷自己都不知道自家門口的樂隊。這幾年的爵士音樂節,還有今年的上海迷笛,看看上海樂隊的數量就知道了。
搞一個大型音樂節,得邀請十幾個個北京樂隊飛到上海來演,這絕對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成本。
但最根本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在樂隊自己身上。
我覺得,音樂節可以分為搖滾音樂節和非搖滾音樂節兩種:)僅就國內發展最好的搖滾音樂節來說,市場的優勢不僅在於樂隊數量、消費者購買力,還在於整個城市的文化風格,比如在北京和上海做同樣內容的迷笛,氣氛是不一樣的。搖滾音樂節應該選擇在最適合搖滾音樂節的地方舉辦,這種選擇不僅是市場上的,可能也涉及文化上的選擇。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
北京的重複率也太高了。幾乎都是幾個音樂節同時辦,名單從這裡到那裡都差不多,有的樂隊還走穴趕場。不覺得太趕嗎?這麼高的重複率。
上海的音樂節完全是一塊空白,就等於完全沒開發出來。上海缺的不是消費群,也不是硬體條件,也應該不缺那個文化氛圍,那缺什麼呢?我同意上面的有人提及的上海缺本土樂隊或者歌手,所有的都要空運,那成本就要比北京辦音樂節高出好多。因為上海的歌手或樂隊稍微出點名氣了,就去北京了。北京的文化娛樂中心太根深蒂固了。我認識一個迷笛的導演,對你的問題他應該能說出個一二來,題主可以私信我!
推薦閱讀:
※iTunes Match 是把盜版音樂永久正版化嗎?不是的話,它到底有什麼用處?
※對一個想出道的獨立音樂人,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怎樣能聽出海頓作品中的民主思想?
※要請外國樂隊來中國開一場演唱會需要哪些資源和步驟?
※Spotify 是如何解決版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