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與 Android 之戰,喬布斯是否正在重複當年 Mac 的錯誤?

Mac OS 的錯誤是指:因為缺乏開發性而導致裝機總量少於競爭對手,最終導致開發者少於對手。


「Mac OS的錯誤」是指什麼?不兼容其他硬體平台?不授權其他廠商使用?

OK,今天的蘋果仍然是這樣,OS X不兼容其他硬體平台,不授權其他廠商使用;iOS不兼容其他硬體平台,不授權其他廠商使用。並且,蘋果市值約3000億美元,微軟約2400億美元,Google約1900億美元。那麼是否證明,蘋果是對的?

專心打造一系列能夠觸動用戶心靈的、能為用戶和合作夥伴創造價值的完美產品,這是蘋果,或者說喬布斯一直堅持的。沒錯,早在上世紀80年代,蓋茨就寫信給喬布斯,勸他開放OS授權,喬布斯不為所動。蓋茨對了,但並不證明喬布斯錯了。

Android比Windows走得更遠,但仍然是蓋茨的思路:讓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台智能設備。

這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思維:打造完美產品,直擊用戶心靈;與拉低產業門檻,獲取最大份額。都可以成功,沒有對錯。


問題中,喬布斯當年所犯的錯誤是什麼?如果指的是封閉的戰略,那我覺得是談不上錯誤的,喬布斯本人肯定也不覺得封閉是錯誤。

封閉和開放是兩個相反的反向,正如keso所說是不同的商業思維,各自都有優點與不足,談不上誰對誰錯,只是看誰能做的更完善了。拿iOS與android來說吧。

Android開放的優點:

  • 終端種類豐富:任何手機廠商只要願意都能免費使用android,所以android的終端規模肯定將是iOS的很多倍;
  • 共同完善系統:開源另一個好處就是許多社區和開發者可以一起完善android;
  • 更加靈活:所有代碼開源,只要願意,你甚至可以通過修改內核代碼將android打造成山寨iphone(我一同學就在深證做這個)

Android開放的缺點:

  • 應用運行環境差異大:因為終端的豐富和可以修改任何代碼,android程序並不能像ios程序那樣寫好後在任何機器上都能保證流暢的運行,開發者往往為了兼容問題頭疼。
  • 預裝的系統安全性低:常見的一種情況是,你買了一台新手機,發現預裝的系統已經有很多應用了,最頭疼的是你發現這些軟體竟然卸載不掉,這種流氓的做法延續了番茄花園的套路,更有可能讓消費者陷入吸費陷阱。
  • 應用水平參差不齊,付費環境差:因為沒有app store的嚴格審核機制,在android市場里很多應用實在不敢恭維,而且各種其他應用市場泛濫,付費流程也不夠流暢,相比於ios,android開發者更難賺到錢。

上面的優缺點反過來就成了封閉環境下的狀況,喬布斯這次依然是封閉的大戰略,但做了改良,即有了App store和嚴格的審核機制,即保證了用戶的體驗也保證了開發者的權益。讓開發者有不錯的收入繼續創造更好的應用,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手機 OS 不再會像兼容 PC 上那樣出現 OS 的大統一了。

一個是手機本身決定的,用戶不在乎系統,甚至也不是那麼在乎換系統(相對PC)。

一個是由應用決定的,基於瀏覽器的解決方案淡化了OS(PC上Mac和Linux份額的提升和瀏覽器應用的流行是基本吻合的)。

所以 Mac vs IBM 兼容 PC 的故事不會重演。即使雙方和當年一樣的戰略,但戰場不同了。(更何況Jobs比當年已經進化了很多)


並不了解iOS近況,這個系統是不是越來越複雜了,開發者比較難在上面開發?

但我覺得喬布斯未必會重複MacOS的錯誤。因為Google關心Android給它帶來的廣告收入,而不是開發者從直接收費得到的收益,iOS正相反。


(補充)我這個回答的前提是,就長期的市場份額而言,我覺得泛 Android(包括各種基於 Android 修改後的移動操作系統)確實會遙遙領先 iOS ,雖然這不等同於 Android 會獲得像 Windows 那樣的商業成功。

但我覺得,這裡「錯誤」 這個詞可能並不恰當。

我們可以說喬布斯是一個商人,但他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也是因為他和大多數商人不一樣。蘋果公司現在的市值在科技行業里是第一,但如果喬布斯最初就是沖著這個「第一」而去工作,蘋果可能會沒有今天的成就。換句話說,對喬布斯來說,蘋果公司的市場價值是他個人追求的一個副產品。

喬布斯一直在追求的是趨於完美的產品,當蘋果還很小的時候是如此,當喬布斯在 NeXT 的時候也是如此,當蘋果是全球第一的時候,他還是如此。他相信,有人願意為高品質的產品付更高的價錢,這也是蘋果簡單的產品哲學。

喬布斯可能從來沒有把「在操作系統市場份額」作為主要的追求目標。如果這並非他追求的目標,也就沒有「錯誤」可言。


從兩個方面講,手機os大戰中,至少現在還沒有輸贏,特別是ios和android os。

至於windows和mac早期,windows確實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蘋果不是輸在封閉這個概念上,而是輸在了特定的時間裡消費者對於電腦的需求和價格的不同需求一樣。這就好比遠古兩個部落打仗,贏得一方或許會是佔據最簡單優勢的部落,比如人多;而到了現代,或許在精良裝備的條件下,很小的一個部落就會在短時間內贏得戰爭。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pc和mac早早期競爭時代,大家對電腦的定義其實很有限。無論多麼丑的機箱、多麼丑的顯示器、多麼難用的滑鼠,只要這是個電腦,就ok。

但是到了消費電子時代,手機不僅需要完成本質工作,更需要在工業設計、網路體驗和數字內容等方面形成壁壘,光從這幾點看,蘋果已經圈住了固定的用戶,這些用戶會為蘋果帶來比其他平台多好幾倍的利潤,這就夠了,不是嗎??

最後說一點,蘋果其實已經布局的不光是手機平台,從iphone的操作系統被命名為ios那一刻起,無論iphone、ipad、ipod還是新的itv,都將是itunes store里龐大數字資源的載體,無論如何,蘋果已經形成了單獨的生態圈,這一點,已經是其他平台不可企及的了


蘋果PC當年輸給「微軟+兼容機」,現在Iphone又領先於「Android+其他手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PC是一種工具,而現在手機則是一種消費品。 用戶對待工具和消費品的態度有根本差異 。

80、90年代的PC,最主要的屬性還是一種工具。對於工具,能實現基本同樣的功能,則價格越低越有競爭力。

蘋果PC價格太高,競爭不過裝了微軟操作系統的兼容機,兼容機的流行和mac os不兼容其他硬體的結果,就是用戶越來越習慣微軟操作系統,需要重新學習使用MAC OS這時候反而成為購買蘋果PC的額外成本,兩者陷入惡性循環。

現在隨身的手機已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消費品,對於消費品,價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競爭力,消費者更願意為好的消費體驗付出高價格。IOS流暢的操作體驗+Iphone完美的工業設計+蘋果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成就了Iphone的成功。由在音樂產業上積累的ITunes演化而來的App store則進一步強化了Iphone的消費體驗。

蘋果與PC時代沒什麼不同,IOS仍然不兼容其他硬體平台,不授權其他廠商使用。

但消費品和工具的差異導致了Iphone和蘋果pc的結局不同。


花無百日紅

微軟所謂的正確也無法讓其保持不敗


@keso

事後諸葛亮的說,其實教主當年還是賭錯了,PC時代最大的問題是硬體的缺乏。這個問題第一促成了矽谷的發展 - 硬體因為其固有成本,導致眾多小硬體廠商可以共存,於是矽谷發展了。

其次矽谷的發展幫助BG統一,就是他們這些硬體廠商造成的硬體的複雜,成就了windows管理他們這些複雜性的地位。矽谷的那幫公司還嫉妒BG,沒想自己其實也是BG感謝信名單裡面的一位。windows能成功,PC的開放性是關鍵之一。

到了手機時代,這個硬體缺乏是不是問題,誰也不知道。現在看不是問題,因為手機沒有ISA插槽。當年教主不喜歡的擴展槽,手機裡面根本放不進,手機用戶是不是喜歡自己鼓搗各種硬體,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讓教主賭開放這條路也是不行的,教主的脾氣大家又不是不知道...


我喜歡強調我的觀點:iOS 沒有同 android 競爭,他們不是競爭對手,不是競爭對手,不是競爭對手。

一個定價 4k-9k 人民幣的產品跟一個定價 1k-4k 的產品,怎麼也不應該是競爭對手而是層次細分。也就是說,一個面向中低端價位消費者,一個面向高價位消費者。保持現在的格局,他們都能活得很好。

你只有面向相同的消費人群,相同的價位,相同功能的產品,才是競爭對手。硬要說他們是競爭對手就好比硬要說賓士跟吉利是競爭對手一樣。。。但是你就算舉出一萬個賓士的優點,也不可能影響吉利的銷量,他們根本面對的就是不同的用戶群。而且註定了低端市場永遠會比高端市場佔有率更大。

所謂層次細分就是這個意思,無論 iOS 有什麼優點,對於一個預算 1k-2k 買安卓手機的人來說,這些優點都沒有任何任何的意義。他們也根本不構成任何任何的競爭。

什麼時候 iOS 真正成為 android 的競爭對手呢?iPhone 把價位下放到主流 android 一個水平(1k-2.5k 之間),並且配置達到主流 android 水平(也就是不輸於 iPhone4 的配置),這才是競爭對手!現在根本不是。——所以我的觀點是:iOS 跟 android 之戰根本不存在。


兩個情況不一樣

當年電腦很貴 蓋茨說要讓每個家庭都有一台電腦 於是他成功了

現在雖然手機也不便宜 但是還是很多人買的起的


iOS設備因為是手持設備,令其帶有相當強的社會學屬性(這是一種類似於LV、ROLEX、寶馬車的社會學屬性),在這一點上於當年的Macintosh完全不同。如果蘋果能成功維繫這種屬性(羊群效應+人為製造稀缺),那麼就不會重蹈Macintosh的覆轍。


從硬體發展看,當年Macintosh的失敗主要是硬體性能難於滿足需求,所以要滿足就得成倍增加成本。而現在硬體集成度越來越高,特別是片上系統的迅猛發展。硬體的一體化的造成軟體也將集成度更高,我甚至覺得以後android在內核和驅動方面也會走iOS一體化的路,但他們會開放應用介面給第三方。可是iOS也把應用介面開放給開發者了,甚至連iCloud的開發介面也開放了。所以,這兩條路實際上是相互滲透,相互發展。


1,從當年的結果來看,JOBS輸了。

(從個人的理解來看,你讓JOBS再選一次,他還是有可能選擇同一條路。因為蘋果帶有強烈的JOBS個人對產品的理解印記。)

2,如果蘋果現在保持為客戶提供一流的服務水平,市場上沒有人超過的情況下,蘋果是市場的主流,那麼開放不開放就不是個無所謂的問題。

3,簡單的理解,企業最在乎利潤。只要整個商業模式能夠獲得足夠利潤,裝機量不裝機量也是個無所謂的問題。


如果不是Steve的回歸蘋果也許就真的一去不復返了,所以稱之為錯誤無可厚非!

不恰當的時機做了不恰當的事情是不成熟的表現,他老人家總結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真正是對之前錯誤的完美反思。

再來討論iOS汗Android系統,Android的過人之處我不覺得在手持設備上,至少不比iOS好,我覺得更大的戰略是其他電器設備,比如冰箱,彩電,洗衣機,甚至汽車……

如果由蘋果一個人做這些整合未免太難了,而Android天生就是為他們發明的。

所以,如果有一天IT不再是IT,iOS也就沒那麼神勇了。


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

1. 單機、網路不發達的時代,桌面應用的兼容性為王。但現在雲時代,大量的解決方案已經服務化,用哪種系統和硬體都是一樣的。連Linux都能拿下1%的市場份額;

2. 如果說服務是你想去的地方,那麼硬體和操作系統就是一輛交通工具而已。但就好比廉價車和寶馬賓士一樣。一旦你買得起,廉價車就馬上會被換掉,而寶馬賓士,則不論買不買得起都是追求的目標;

3. 裝機量已經不太能決定是否賺錢了。


我想說的是蘋果是做一個ios的系統生態鏈,而android只是一個操作系統,兩個產品不是同一個級別上的!大家做做的銷售模式不一樣,所以不存在誰對誰錯。


蘋果與谷歌、微軟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對於軟體的開發是封閉的還是開源的,是否應該講操作程序進行授權等。但這些只是開發產品理念和商業理念的差異,並沒有誰對誰錯。谷歌和微軟的做法在商業上是十分成功的的,因為他們授權操作系統給硬體開發商這種模式能讓他們迅速取得市場份額,尤其在市場發展的前期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並且迅速做到市場龍頭地位。但是蘋果的封閉系統,或者說軟硬體端到端的一體化,可以很好地給用戶提供十分優秀的客戶體驗,這得益於軟硬體可以做到無縫連接,產品渾然天成。不授權操作系統可以使自身的設備和體驗擁有獨特性和神秘性,從而實現與其他同行的差異,以此來勾起消費者的消費慾望,這也體現了蘋果對這種封閉環境的強大的控制力(軟體,硬體,應用,設備的銷售)。雖然這種做法並未是蘋果在市場發展初期階段取得巨大的商業上的成功,但卻憑用戶體驗打下了良好的口碑,積攢了相當數量的忠實擁泵,為以後蘋果的崛起打下了基礎,這其中當然也有喬布斯的強大氣場的功勞。

以上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來對比他們的不同,切實更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根本不會關心這些人的理念有什麼差異,只要是產品好用,體驗良好,誰會在乎他們在爭論什麼。消費者永遠只關心產品好不好用,極少有人去探究這些產品背後的理念與哲學。因為不論理念有多麼的不同和偉大,他們也永遠不可能得罪用戶。


當年諾基亞的手機多牛B, 可如今......

如果幾年後所有的電器類產品都智能化的時候, 估計就是android和windows的天下了.


喬布斯是對的,蘋果只能這樣做,而且這樣做別人幹不成,蘋果能幹成。假如ios開發,還要iphone幹什麼,這也是為什麼google手機不成功的一個原因。但從模式來講,喬布斯式的封閉肯定是不好的,看看諾基亞和黑莓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喬布斯經歷過哪些失敗?
喬布斯的強大從哪裡來?背後是什麼信仰在支持?
如何看待喬布斯「只和一流的人在一起」這種觀念?
有沒有關於喬布斯勤奮的段子?
喬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講稿是他自己寫的嗎?有什麼幕後故事?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iOSvsAndro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