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帝留學的你們真的英語尤其口語變得超級超級好嗎?
題主來到國外以後覺得語言並沒有很大提高,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 最奇怪的事我身邊好多中國小夥伴也深有同感,即便不說英語也過得很好。現在專業的課很少,感覺和本土的同學融入不進去!所以我想問問在美帝留學的各位學霸們 是不是美帝會好一些,我想以後繼續去美帝讀書!因為不知道那邊的情況,謝謝各位了
來美國八年多,買賣過車、房也住過院,和美國室友住過本科生宿舍,來美第一年作為唯一的國際生上過Public Speaking並拿到A,讀了兩個碩士,教育系全A,一次性通過加州教師執照數學英語閱讀寫作憲法等十幾門考試,在國際處工作過一年,給美國學生當老師四五年……
啰嗦了這麼多,是因為這是我覺得我的口語突飛猛進的幾個節點。
但是我並不覺得自己口語變得超級超級好。
我的標準是,我的英語口語是不如我的中文口語的,我覺得超級超級好要能達到360°無死角脫口秀的程度。
我的中文可以,英文不行。
翻譯成英文就是Full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的程度,但是達不到Native or bilingual proficiency。
而且光是要達到Full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就要下很多苦功。看看美劇,聽聽音樂,聊聊天氣是遠遠不夠的。
舉個例子,美國中學的許多西班牙語日語中文外語老師,十幾二十歲就來到美國,教了一輩子書,口語也沒有變得超級超級好。因為平常上課,和家長、同事、老師交流的內容都是相似的,沒有多少新東西,也沒有動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挑戰高階詞語和冷門話題。
最重要的是,語言是一種文化,語言也在與時俱進。我們小時候沒有看過美國動畫片,長大了也不泡美國論壇,不了解各種熱點和流行哏,所以很多俚語和典故不去學根本聽不懂。
我的英語提高最快的時候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剛來美國的時候,和英語是熱戀期,什麼都想學,什麼都不懂。我住的那層宿舍全是美國大一新生,上的課全是美國人,100%沉浸式。很痛苦,但是進步神速。
不過一年以後自己搬出去,認識很多中國朋友以後,英語就又退步了。但是我開心啊哈哈~
第二個階段是平穩期,自以為英語已經很好了,結果口語被美國小學生們暴擊。美國這種多文化又喜歡挑戰老師的小學課堂真的超級難教,再加上孩子們沒有辦法像成年人那樣猜出你到底想說什麼,也不會給你留情面,一旦聽不懂你的發音就會直接嘲笑你。
所以我又痛苦了,但是進步神速。
我要不停切換中英文,還要維持一會這個哭了一會那個跳上桌子的課堂紀律,稍不注意口型和發音就很容易產生歧義。我回家以後重新複習語音語調,把容易讀錯有歧義的單詞整理了一遍,比如butbutt,wearwhere,somesum,weakweek,poorpourpool,sheetshit, ringrain等等(同音詞要放在合適的語境里,不然小朋友想偏了會走神)。和孩子們相處長了有了感情,他們也很樂意幫我糾正發音。
可能除了花錢請私教,再也沒有人會像小孩子給你最直接的反饋了。雖然他們連Chinese都不會拼,但是口語還是66666666。
第三個階段就是現在的七年之癢,老夫老妻階段。自認為英語已經夠用,足夠對付目前的學習生活各種情境。但是去年突然住院,換了新環境,我發現我又成了啞巴……
腸胃科、胃鏡、幽門螺旋菌、十二指腸、潰瘍、軟便、便秘、前置血管、膽囊息肉、結石、切片、導尿管、嗎啡、宮頸……統統不會說。
很痛苦,又進步神速。
然後出院就又忘了……
所以你知道了吧,不管學習什麼,都要經歷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從搜集信息階段上升到自我運用、創造階段。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給你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卻是幸福持久的。
不管英語還是中文,我們在判AP考試或者演講比賽的時候,流利程度是要比口音更重要的標準。發音如果搭配肢體語言,不要讓人產生歧義就好。要想口語變超級超級好,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下苦功。
我們班考試中文最差的,不是印度學生,不是韓國學生,不是美國學生,也不是日本學生。而是父母說中文的中國學生。自以為在家磨耳朵就夠了,不記單詞,不做作業,怎麼能學好呢?
很多語法不能想當然,翻譯是最能看出一個人語言能力的。很多學生選擇題,true or false都能做對,翻譯和寫作就是不行。
比如
He is cute and special,你就不能翻譯成他是可愛和特別。而是他又可愛又特別。又……又 就是一個語法點。
再比如He is ten years old,不能說他是十歲,這樣很容易聽成他四十歲。這些只是最簡單的語法,語言的差異,語法的熟練運用都需要寫作來練習。
英語口語要好,聽說讀寫都不能落下。教師培訓項目白天要在中小學教課,晚上再回到教育繫上課,同時一年內完成所有考試和測評。每個月平均寫100頁的lesson plan, reflection, observation report, assessment package……然後我就出口成章了。
一門課的作業量有多少呢?
再來一門,因為要同時上三門。期末的作業我大概會寫30頁。
這樣的工作量,我覺得我的英語口語也就是流利說的水平。
所以少年們,要想口語變得超級超級好,那就要超級超級努力啊!
關於英語留學我的其他回答: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有哪些出國後才發現的以前對英語的錯誤理解?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學習英語給你帶來了哪些機會?
帥姐姐就是原老師:在外國學生眼中,中國留學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12861/answer/257894939
雅思裸考均分8.5,口語也是8.5。講講我自己的故事。
我出國留學的第一第二年,因為匯率很高,出於節約省錢的目的家裡沒有接通WiFi,想要上網只能去學校里。當時學校的網還限制流量,並且有代理,意味著很多程序不能連,很多網站被限制。
所以那兩年,我沒看過中文媒體,也沒下過一個電影。把僅有的學校網的流量拿來查資料,上傳作業,學習。最奢侈的用網行為就是下載幾首歌聽,因為體積小不會涉及到超流量,也不會因為電影那麼明顯被版權找上門。剩下的流量全部拿來下載英語學習資料。我清楚地認識到,無論多麼努力我的語言也無法超過母語使用者,所以我需要系統地,主動地,用徹底的理解能力去學。
我精選了一些資料,比如BBC官網提供的發音視頻,一個一個把音標改正,模仿。翻遍google找各種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資料,包括口音,發音原理,音標差異,以及語調。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部分語言學本身的知識,包括半濁化,schwa產生的原因,語氣和語法對發音的強弱化。所以我的發音在那段時間練到基本上可以以假亂真。
我在那兩年還有意識地避免接觸到任何米國英語以保證自己的語音成熟前不受影響,這也是我不看好萊塢電影原因之一,另外就是本身不喜歡看劇,所以英美劇從來沒看過。我唯一偶爾看看日綜。
語音練習成果,就是經常被當地的老師,同學,以及常去的雜貨店的老闆問我是不是ABC?不是;那是不是小學就來了?不是;那你父母說英語對不對?不是,他們只學過幾年俄語...那個時候我就知道我發音沒什麼問題了。
除了發音,口語語言組織我也專門有鍛煉。我當時每天放學閑暇時間,基本上只能看電視,免費的台不多,我一般只看24小時新聞台。最喜歡的節目就是下議院質詢首相之吵架撕逼(出國前就一直有看,不過當時看得是英國下院的PMQ,最愛布萊爾撕保守黨黨魁包括豬騎士)。看到不懂得又頻繁出現的詞句就有意識地去查一查字典,遇到感興趣的議題會專門上網搜來看。我感覺折斷口語有很大幫助,主要因為政客不敢說錯話,又隱晦,撕逼準確到位無歧義。
用詞方面學到了相對嚴謹的使用,了解到微妙的差異。結合本身學校的學術英語課遇到好老師,所以口語和書面語相互促進了許多。我會有意識地簡化語言結構,轉換口語和書面辭彙。以及在思維上不通過中文思考,所以其實在英語里我講話比中文更有條理和結構一些。不過因為不看劇的原因,我基本上不講也不會俚語,基本上講話中規中矩一些。
最後就是語調和感染力,我主要學的是布萊爾,當時我能背出20多篇千詞以上的演講。不是主動背的,因為讀太多遍了,隨口就能複述出來。他的語言風格很有特色,說白了就是英音接地氣,不裝B。語調起伏不大,音色清亮乾淨,發音幅度比較內斂不浮誇,音節和音節區分特別清晰,音色相對單薄,和我自己類似。(相反的就是豬騎士先生,卡梅倫的語言風格是我不喜歡的那種。我也不喜歡那種音很粗很重的發音感,尤其是喉嚨發音的那一類,我自己發音位置非常靠前。)
年初個人需要考了次雅思,沒複習就看了眼考試形式,考前晚上守望先鋒玩到凌晨2點,當時超愛玩。第二天6點起,7點半簽到。聽力全能聽懂,拿到8.5(其實能9,原因我在一個關於禁摩托的問題下提到過),閱讀直接能看懂拿到9,作文不適應那麼短的,拿了7(大學論文分數很高,但是最少也1000詞啊,雅思作文感覺連intro都不夠寫),中午跑到附近餐廳趴著睡了一覺,下午口語拿了8.5,話題好像是經濟類,於是我深入探討了川普的經濟政策。
結論就是:
出國留學所謂的語言環境只有在主動學習的時候才能體現,被動地想被環境提高可能性其實真的很小。何況大多數人還是跟華人圈子裡一起玩的,這樣跟國內生活沒區別。
反之,只要你主動學,用最直接有效的行動,出國不出國口語差距其實沒那麼大,因為我自己除了學習工作只和華人小夥伴玩,文化性上十足的中國人,不認同西方娛樂方式,不泡吧也不喜歡參加派對。但是不妨礙掌握好一門語言。
所以本質上沒有讓你舒服開心,還能準確有效率地學習到語言的事情。交了幾個當地朋友每天聊天流利度可能有但是並不能讓你的口語質變,錯誤還是錯誤,組織能力不足還是不足。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看美劇,你就認真地看美劇,別假裝自己的在學口語。
總之少接觸那些「讓看的人以為自己提升瞭然而並沒有的內容」,包括我這個答案,並不會讓你英語變好-...-
大概就是這樣了。
如果各位有問題我能答得上的我樂意幫忙。但是不可以問我怎麼做炒雞蛋,因為我只回答三個蛋放幾勺油。來美國五年多了,見到的留學生多多少少幾百人肯定還是有的,無論是研究生出來的,本科出來的還是高中就出來的,都見過不少。可是直到今天,遇到一個口語流利口音地道的中國學生,我依然會驚訝一下。
我的結論是,如果你不刻意地去提高你的口語水平,在美國留學對你口語帶來的正面效應,微乎其微。
很多人在來美國之前,或者把子女送到美國之前都會想像,幾年之後孩子回來肯定說著一口流利地道的美式英語大殺四方,畢竟「有環境的熏陶」。而事實上,口語幾乎是每個留學生進步最小的點。與之相對的,聽力、閱讀和寫作往往在大學四年里有著比較明顯的進步。其本質原因是,在學校中迫不得已用口語的地方並不多,而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生活里,中國高中水平的口語基本都夠用了。
很多答主提到了,只要能讓對方了解你自己的意思,遣詞語法口音之類的都不重要。對於交流層面上說,這是比較有道理的,畢竟說話的目的是讓對方明白。但是如果你始終陷在這個「只要他能明白就行」的舒適區,那你就沒有任何進步的動力。
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需要的口語水準非常有限。在國內英語基本不太會的父母過來美國也可以正常的生存,因為人類有共通的語言——肢體語言。而真正鍛煉口語水平的閑聊,是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所缺失的,因為他們的生活里壓根沒有美國人。我相信95%以上的留學生圈子裡基本都是中國人,在這種環境下,口語沒有進步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因此,口語進步絕非「潛移默化」的事情,而是你自己意識到差距,並且主動努力的結果。我們公司的老闆娘是台灣人,嫁給我們美國老闆40年可能有了,口語依然非常一般。另外一個公司元老,北大畢業,89年來到美國,孩子都差不多和我一邊大了,口音重到有的同事聽不懂。這都說明口音也好,口語水平也罷,都不是在某個環境里慢慢就能變好的。
我的口語算不上極好,但是也被幾個老美問過是不是美國出生的。美國同事的評價大概是,乍一聽很地道,聊了一些能聽出一點點口音,然後口語辭彙量不足。我很明顯的感受就是聊著聊著遇到一個地方,明明知道應該有個很合適的詞用在這裡,但是就是想不起來,然後就用別的方式帶過去,有時候美國人補上那個詞,發現那個詞我其實認識,但是想不起來用。這是讀和說直接辭彙量的差距。
我的口語進步最快的兩個階段,第一個就是我在Cornell當TA的時候。那個時候每天在lab要給人家講問題,而且是必須講明白那種,不像自己在做lab問TA,有時候他說的沒聽懂就算了。那個階段動不動連續三個小時的大量專業英文交流感覺對口語的幫助還是比較明顯的。第二個是我工作之後,每周和一個美國的同事出去吃飯。一對一吃飯不比一群人出去,一群人的話我可以倆小時一句話不說,一對一我不說話空氣都會凝固。這種情況下就逼迫我去和他用英文進行家常里短的對話,從政治聊到娛樂聊到體育聊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口語的順暢程度和辭彙量有著比較明顯的擴充。
然後說說口音問題。口音其實不算是個問題,即便是美國人也有不同的口音,你完全可以像印度人一樣說著一口極其流利和快速的印度英語。但是如果你想漸漸扔掉中國口音,去模仿美國口音,是需要下工夫的。首先你應該知道自己的發音和人家的有什麼不一樣。聽說是不分家的,語言這東西確實有天賦一說。如果你能起碼聽出來你說的和人家不一樣,那你就可以往人家的口音靠攏。如果你聽都聽不出來,那就洗洗睡吧。
模仿總體來說是個鍛煉肌肉的過程,每種語言使用的肌肉不太一樣,發音位置不同,所以沒有人上來就人家說一句他說一句說的非常地道的。你要聽完之後說,說完之後感受有什麼不同,然後怎麼去模仿,去學習人家的發音。在我看來跟讀還是個挺有效的方案。我當年看《Friends》的時候就喜歡跟著念台詞……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不斷有意識的努力的,絕不是給你扔到美國再拎回來你就是ABC了……
最後,回到你的問題。即便你來到了美國,你不說英語依然會過得很好,身邊還是會基本都是中國人,仍然融入不到當地人的生活中。美國給了你一個可以提高口語的環境,但不是一個輕鬆改變你的染缸。
學校里不容易,哪裡中國留學生都很多。容易打堆。進入公司後,要打電話給客戶,給operations 要data, meeting 上要做presentation,經歷了很多洋相,英語進步神速,人都是逼出來的。
我沒有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只是在美國這邊做了四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平時確實需要用英語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如今快要畢業了,覺得自己的口語還算是不錯的。「不錯」是一個什麼標準呢?就是和陌生歪國人聊天的時候,人家的第一反應不是:「哇,你的英語真的是好棒棒喲,完全聽不出來你有任何口音呢!」在我看來,人家這麼說無非是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你英語還不夠好,人家客套一下。再者是你說的內容完全不對歪國人胃口,人家只能藉此轉移話題。無論是上述的哪種情況,都是英語不過關的表現。前一個是英語口語技巧不過關,後一個是英語口語內容不過關。只有這兩方面都做好,才有資本覺得自己的英語已經不錯了。
技巧方面好說:熟能生巧,只要勤加練習即可。不過練習也不能是完全被動找人聊天,需要注意自己的發音技巧,對於口音嚴重的地方,需要強行糾正。有一種不錯的方法就是錄下自己的英語發音,聽一遍以後糾正一下再錄一遍,如此反覆,直到拿準發音為止。在醫院裡工作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練習的機會多,而且可以和各種地域背景的人練習。每天都要和各種醫院裡的工作人員和來醫院就診的人打交道,而且會聊到各種各樣的內容。四年時間下來,基本上各種口音的英語都能通暢交流。唯一稍微感覺有些吃力的就是中東地區和印度的英語口音,有的時候語速非常的快,有的時候還是需要聽兩遍才能理解的。
去年輪轉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做類似接線員的工作,發現這個工作對於提高口語非常有幫助的。電話接線員,交流的時候沒有任何額外輔助的表達方式,完全依靠自己的語言和對方溝通。電話的通話信號也往往不是特別好,所以就更需要自己的表達清晰,也鍛煉自己理解對方說話內容的能力。相信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時候對方說話只說了一半你就知道剩下的內容會是什麼了。一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英語和可以,不過真的到了電話上就是另一回事。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交流全憑語言,真的還是挺難的。尤其是在詞不達意,或者對方聽不太清楚的時候,這種困擾就更為明顯。後來熟悉了這種模式後交流水平感覺到有所提高,基本上一兩個月後就可以非常順利的完成對話。
做人事工作的話,英語鍛煉的機會就更多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和單位里各種工作人員打交道,聊天和發郵件成為了工作的重點。寫書信水平如何提高,其實和口語一樣,就是多看多寫。最近一年,平均每天要發五十封左右的郵件,而且多數都是和從前不認識的人聯絡。一開始琢磨一封郵件需要二三十分鐘,現在也就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寫完了。
內容的方面相對複雜,畢竟融入所謂的「美國文化」對我來說一直就是一個未解之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談話內容要有趣、符合對話場景、並且每次談話都有新的內容。要做到以上三點其實並不容易,也有很多人留學後抱怨美國圈子不好融入。要想融入別人的「圈子」自己需要是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所以能力越強,就越容易融入。這樣做反而不需要揣摩他人的生活習慣,非得要「投其所好」。這方面恐怕不只是練習那麼簡單了,有的時候需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需要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這些相對於枯燥簡單的重複練習更需要決心和毅力。
在工作單位中,工作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平時可能美國人會喜歡聊聊咖啡機,或者周圍有哪些美味的餐廳,再或者是有哪些有趣的電視節目。但是在工作的時候,人們總是還會有很多時間聊和工作相關的問題。當你和別人熟悉了之後,你自然知道別人的興趣所在,別人也更容易覺得你是一個有趣的人。你的能力可以起到「敲門磚」的效果,讓你更容易進入別人的comfort zone。
想必兩方面都有所提升後,英語口語應該就會感覺變得好很多吧,希望有所幫助。不過出國前英語口語比較好也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自信心,這點也挺重要的。
不光是聽說的嘴皮子功夫,思維要扭過去,就是要用英語思維,你就可以不用漢語做中介,脫口而出了。至於口音語法,只要不離譜,先不要管它,說溜了,就有功夫留心去改了。
推動質變的關口嘛,要逼自己爭辯、吵架,逼急了在眾目睽睽下大聲表達。就像性生活,多來幾次就有經驗了。去找份工作,三個月的口語提高比自己練一年還多。
說中文的時候是中文思維,說英文的時候能不用先翻譯再說出來,口語就過關了。 辭彙量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思維模式已經建立起來了。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和人扯蛋,練一年差不多就可以用英語講笑話了吧。。。
來美國以後口語上最大的進步是熟練的掌握了fuck(ing/ed)這個詞的用法。。
中國人學的是商務英語,科技英語,太正式不適合日常生活中用,就像新聞聯播的語言也不適合在生活中用一樣。
要多看點南方公園。
口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敢說不要怕丟人。
試試看喝點酒,有奇效
你好。
作為一個美國人,我也從英語是母語人的角度聊一聊留學生的口語水平。
我的同事中有很多都是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我和他們日常、工作上的交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即使留學生講英語會有一些口音,但我個人認為,只要能表達清楚並且能聽得懂外國人說的話,就能應付生活和學習中的大部分情況了。
當然,口語也是一個循序漸進慢慢積累的過程,這跟自己平時是否開口交流有很大關係。在我看來,留學生出國後喜歡抱團,並且喜歡去中國人開的奶茶店、KTV、中國城等很多不需要用英語的地方活動,這樣久而久之,不和本地同學聊天、不和教授交流,自然而然不會有「耳濡目染」的環境,口語會變得很生疏。
我的意見是,即使一開始留學生對於和陌生同學或路人講英語比較害羞,也要強迫自己先從「聽」開始。例如把教授上課時的內容錄下來,回去放給自己聽,或者去到本地人更多的地方活動,比如電影院、bar、西餐廳,即使你不開口說,你可以留心聽一聽美國人見面是怎麼寒暄聊天的。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美劇。總之,讓英語能作為一個時時刻刻圍繞在你耳邊的東西。久而久之,當你自己要開口說英語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會不自覺地模仿你所聽到過的,那些真正local人講話的語音語調。
另一個你提到和本地學生融入不到一起的問題,我想告訴你的是,或許並不是因為你們無法融入,而是你沒有嘗試去和他們說話。當然,你不需要讓自己非得和外國人尬聊,好像和老外說幾句英文就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還能夠「融入」主流,大家都是一個專業、一節課的同學,沒有誰非得去「融入「誰,大家都是相同的、平等的。只是你在英語國家學習生活,你需要用英語去和別人溝通罷了。所以,大膽的把你的本地同學當成張三李四吧,有不懂的作業,問一兩句也沒有關係。男生聊一聊NBA或者遊戲,女生聊一聊化妝品和時尚博主,沒有人會介意你的語法是不是準確,你的口語是不是完美,只要能」聊得起來「,我覺得就是好的。
另外,安利一篇我同事、也曾是一位留學生寫的文章,別讓語言反而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語言本應該是為了我們彼此溝通而服務的。
希望你能取得進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加油!
越來越流利是真的,但是口音不想改。
所有的技能都是練習越多越熟練,英語也是這樣,任何語言都是這樣。如果身在國外但是混的圈子用英文少,那就沒法熟練;相反,即使不住在國外,反覆練習,練習方式恰當也會很熟練。
我有一次去美帝出差,入境過海關的時候排隊,前面有中國老太太不會說英文,海關人員就沖著排隊的人喊:「Anybody speaking in Chinese?」(這種事我遇到很多回)
然後我就舉手:「Yeah.」 然後我就上去當臨時翻譯。(我也當過這種臨時翻譯很多回)
這些不會說英文的老太太多是來美帝探親的,這時候就真要中國人照顧中國人了。
海關:「Please ask her how much cash she takes.」
我對老太太說:「他問你帶了多少現金。」
老太太說:「兩百美元。」
我告訴海關:「200 dollars.」
海關皺了皺眉,又問老太太:「What do you come to America for? How can you live with 200 dollars?」
我對老太太說:「他問你來美國幹什麼,200塊錢他覺得不夠,你給他一個理由你有其他生活來源,不會在美國工作就行。」
老太太說:「我來見我閨女,她畢業後就在美國工作。」
我對海關說:「She come to meet her daughter. Her daughter works here and will take care of her living.」
海關又問:「Do you have any agenda for this trip?」
我對老太太說:「他想要看你的行程計劃,其實你只要證明你有計劃回國就行,機票也行,寫在紙上的計劃也行。」
老太太遞上她行程單,海關看了看也就放行了。
這種做雷鋒的好處,就是海關不會讓你回去排隊,下一個就是和你聊,看我學雷鋒做好事海關往往只問幾個簡單問題,那一次海關多問了一句:「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Did you study in college here?」
我說:「No, I just work f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其實這是為了省口舌才這麼說的,總不能對海關說我看美國電影從來不看字幕吧:-)
碼農專業博士生,並沒時間混native speaker圈子,回想一下,大概是經歷了如下提高的方法吧。
已經在美國做了滿滿三年的TA,兩年半是要帶lab講課的那種。口語的練習是被逼的,不然這幫本科生聽不懂會投訴啊。
TA經歷對於磨嘴皮子和敢開口的鍛煉比較多。講清楚故事要看各種場合present的。比如組會和會議,以及接待visitor。畢竟是側重實踐的方向,需要站台講解的機會很多。
曾經合作了三年的同事Raj是個英語很native同時在美國有一份文書工作的婆羅門小哥。想想雖然很喜歡黑這傢伙,英語也是拖此君的福提高了不少。畢竟三哥自帶拖延屬性,跟他說不明白的話沒辦法趕due的。哎是不是又在黑了?
找個非同一專業的native speaker小夥伴共同提高。前陣子找了個想學mandarin的萌妹子,在我其他回答里有提及。
文筆也是類似的環境鍛煉的,誰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了,生活所迫才是。
然而這年頭劇情怎麼可能不反轉呢?前陣子老闆一臉發愁的跟我說:你英語這麼差,等畢業送你回國找個教職好了。
不是到了外國口語就會自動變好。口語又不傳染....
我到美國的時候好多人跟我說我英語不錯,因為他們理解起來不費勁,到快畢業的時候就沒陌生人人這麼跟我說了,因為經常被陌生人當成ABC。
不要拿日常對話當作有效的口語練習!敲黑板!劃重點!特別重要!
這是因為口語好壞取決於兩個方面:
1是辭彙量和語法,這個跟寫作一樣。語法簡單一點,先說語法。寫都寫不對,要怎麼說的地道啊。比如,你跟人說「我餓了」或者說「餓了,我」都沒問題,要是說「餓我了」,不管發音怎麼樣,聽起來還是口語很爛。所以,先看看自己作文寫的怎麼樣,要是好多語法錯誤,還是先把高中教材拿出來複習一遍。
然後是辭彙,辭彙有問題的要麼辭彙太多,要麼辭彙太少。辭彙太多的,研究生比較多,都是GRE, GMAT辭彙書里背來的,但是那些詞大家一般不用。比如,去別人家吃飯,你可能夸人家飯菜豐盛,但是說饕餮盛宴,人家覺得你二逼。這個情況其實比語法爛還好些,至少底子不錯,只是用力過猛,注意一下周圍歪果仁的用詞習慣就行了,但是不能亂模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頭禪,只找一兩個跟自己平時行事風格相似的人注意就行了,模仿雜了也很二逼。
我舉兩個寫作上模仿風格太雜的例子,道理相通:
有次我把論文給我導師修改,我導師說你好幾段敘述風格突變,搞的我還以為你抄文獻了,你不要去模仿文獻的敘述風格了。
另外一次,我的bp請了個公司里的director給修改,裡面有一句「have a huge impact..."。給我改文章的人說,整體都挺正經的,就是這個huge太格格不入,看起來像高中小姑娘為了求關注make a scene那種感覺,不是你的畫風。
那時候還在關心文筆,用詞還掂量一下,結果好像適得其反,現在寫文章只關心話說明白沒,用詞和意思之間的關聯度,反倒不鬧這些笑話。
辭彙少的情況很容易辨識,上外國網站,字多的那種,比如看雜誌、報紙、新聞離不開詞典的就是這個情況,facebook 尬聊不算。那就只好背單詞了。下個app天天打卡是沒用的,那些只能成為閱讀辭彙,轉換成寫作或者口語辭彙還有差距。
2才是發音。讀的不對勁的單詞,去查詞典,把音標看清楚。重音發音沒記對,你再怎麼刁難自己的舌頭也沒用。這個沒問題了以後,再關心連讀什麼的,找一兩個跟自己平時行事風格相似的人注意就行了,模仿雜了也很二逼。
所以吧,以上這些要是還做不好的人,就不要盲目的去練口語了,這麼練下去只是把錯的東西多重複幾遍,越練越錯,越來越難糾正。
我上學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很管用,但是只適合勤勞的孩子。我去做報告的時候,除了ppt,會把要說的話全寫出來,一開始寫到可以逐字照著念,寫完讀幾遍檢查幾遍,這樣確保用詞語法都正確。一個問題要注意就是,句子要短,適合說出來,這是說和寫的很大不同,但是一般自己讀的時候句子要是太長了也容易發現,因為自己讀著都累。讀要讀出聲,怎麼去講就怎麼去讀。好處有二:出聲了就知道那個詞發音不對了,該去查去查;看和小聲咕噥速度比大聲說快,好好的讀有助於準確計時,平時說話無所謂,做報告節奏很重要。語法、用詞、讀音都查對了,自己就大聲的讀,多讀幾遍,不用背下來,但是要讀熟,尤其是以前發音不對,需要糾正的詞。這個功夫很重要,要讓正確的發音變成習慣,因為在家念的對,講話的時候一緊張原來錯的習慣就暴露了。這其實就是個強制新的正確習慣取代原來錯的習慣的過程,肯定很枯燥很煩人。過一段時間就好了,要查的詞和讀音都會越來越少,因為錯的習慣已經越來越多的被改掉了。到後來就可以只列提綱去講話了。講話都只需要提綱了,平時說話更不用多想就能說正確。
這麼練習下來,倒不敢說口語有多好,至少讓人聽著自然一點,沒有英語不好的人特有的奇怪感覺。
看自己的環境
當我的工作環境充滿鬼佬之後 我不得不去學習他們的使用方法和規則
這些語言的使用方法幾乎完全打破了你自己之前的學習內容 書本上的內容
口語這個東西有一點是帶有流行性質的 有些東西可能就這段時間流行 但過段時間可能就不流行了
這時候 環境帶給你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
我自己的例子是 我來到澳洲僅僅兩年 由於工作的環境 不得不使用英文 加上自己喜歡模仿 所以這邊的朋友會以為我是在澳洲出生的
口音不一定需要模仿 但是 用詞造句的部分 一定會被潛移默化的改變的 而發音 也會因為環境改變
所以終究是要看自己的環境
不過 由於我的模仿對象女生比較多 一開始會讓別人以為我是gay。。。。。後來我就開始模仿男生說話了。。。。然而我卻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只要還堅持用微信、新浪微博、知乎、優酷、土豆、Bilibili…… 就不會。
技術讓勞心者/知識人羣出國後外語保持原地踏步變得更加便利。Voice-first my ass。明明按幾下手機就可以叫餐了。
口語水平是當然沒問題了,但肯定還是會略帶一點口音。
這裡教大家一個訣竅:
在美國帶著西班牙語,中文,韓文,印度等口音並不怎麼樣,但是若有英國,法國,希臘,荷蘭等國的口音會讓人覺得很性感,撩妹撩漢成功率很高,以這個為動力先。有一段時間我特喜歡看史瓦西格的電影,整天模仿他發音,練就了一套奧地利口音,後來看權利遊戲又練就了點英國口音。然後在德州專攻南方口音,在波士頓再逼自己把捲起來的舌頭直回去。
網上有人可以模仿上百種口音,除了靠專業訓練以外,最好的辦法當然還是拚命找當地人練了。挑中國人少的地方去強迫自己學,我在美國10多年來除了跟父母教媳婦外很少說中文。留學的目的是學習國外的知識文化和語言的,扎堆總想跟中國人交流找家鄉的親切的話不但不會進步反而會退步很快
然後就是說,找不同的人說,拚命說,在亞特蘭大酒吧找小伙對吹牛逼,在芝加哥跟同事討論工作,在紐約跟老黑互懟橄欖球隊,在北卡校園裡忽悠小姑娘,在波士頓跟白左爭論政治,在奧斯丁跟牛仔們研究彈吉他心得,最後到加拿大去嘲笑外國人的奇怪口音。總之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
我現在正在努力把rap練到一定水平,目前學了很多古怪的俚語,覺得自己像個販毒的。差距就是練了兩個月比不過老婆練半天((ˉ▽ˉ;)...
如果是高中大學來美國的想在口音上面有很大提高是很困難的。不過其實來了美國後會發現你平時遇到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帶點自己本土國家的口音的。在美國基本上沒有人會嘲笑你口音不標準。
而口語的交流熟練度絕對是可以提高很多的。當然前提是得自己肯說肯聽,聽力應該是最容易提升的,然後是口語,然後是閱讀,最後才是寫作。
口音真的很難改,不過其實也沒有改的必要,日常交流慢慢練是可以練得好的從你拿到美帝駕照買個N手破車上路開始,尤其是膽子小開的賊慢的那種,多跑跑市內,多開窗感受下當地人民的熱情,很快當地所有的詛咒人的罵人的地道表達你就全會了。
我第一次出國 看飛機上的報紙
題目是 「別以為你出了國 語言就變得很好」
文章寫了很多實際案例
後來吧 這些例子 全應驗了
1
那次去我們學校食堂吃飯
遇到一個中國學生 面生 沒見過
哪學生點菜的時候 巴拉巴拉 我嘞個去 比脫口秀演員還流利
而且吧 很多菜品都是極其生僻的辭彙 人家張口就來
我心想 這得多刻苦啊
就問邊上朋友 這位大神 深藏功與名啊 果然高手在民間
我朋友 說 什麼啊 這貨啊 每天就是 宿舍 食堂 從不上課 已經下通知開除了 下周就轉學了
我去。。。那這麼牛的語言 咋練的
練啥啊 此人有兩項絕技 無人能敵 第一 就是打遊戲 天天打啊 第二 就是食堂這點口語 天天來啊 自己都不做飯 一年了 豬都會說 何況人啊 這貨除了這點東西 別的啥都不會了
。。。
2
有個姐姐 來讀數學博士 群論方向(在國內當了幾年 大學老師)
英語那個差啊。。。
真的是 你問 how old are you 她能回答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你讓她翻譯 how r u 和 how old r u 她能說 怎麼是你 怎麼老是你
但是人家數學領域牛的不要不要的 我看我們幾個教授 沒事都向她討教問題
PS:數學這學科 英語 並不是特別重要 因為1+1=2 不說話 誰都知道 但還是得好好學英語
我去這姐姐 家裡玩
滿屋子英文小紙條
不誇張的說 人家牙膏和牙刷上面都貼著呢 甚至人家衛生間上都貼著
這個刻苦的態度 怎麼可能學不好
沒到一年 這姐姐可以和老外對著罵 一個小時不帶重樣的了
環境 重要 但是個人的努力和勤奮更重要
推薦閱讀:
※在當代美國,美籍義大利人和其它民族的美國人有什麼明顯的細節差異?
※發達國家如美國有貧困山區么?
※《紙牌屋》男主角弗蘭西斯在第三季會遇到哪些挑戰?
※美國通過稅改法案對我國經濟的短期影響,中長期呢?
※如何看待華人支持特朗普,尤其是從大陸移民出國的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