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符合中韓標準的日本反戰片應該怎麼拍?

這幾天我打開知乎一半的推薦都是關於那個什麼世界角落的撕逼,基本上都是圍繞日本人只反戰敗不反戰這句話來洋洋洒洒灌水的,那麼請問各位大師一部真正讓你們看了認為是反戰的日本反戰片該怎麼拍呢?


日本那邊拍得比較好的反戰電影我認為是有的

給大家推薦一部《戰爭與人》

其導演山本薩夫是日本共產黨人,因此這部描繪侵華戰爭的電影充滿了左翼思潮,貌似還有蘇聯軍隊參演

這個系列片子描繪了戰爭年代日本人的殘暴和痛苦,更是質問了這種殘暴和痛苦從何而來。

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也有比較細緻的描繪,從政治派繫到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左翼思想不強調政治家們的事迹,講的是這個時代的士兵、百姓

還有很暴力的日軍屠殺中國百姓的劇情

關東軍的人體實驗

主角所在的部隊要圍攻劫掠一個村莊

放火將老百姓驅趕出來並殺害

主角二人身為新兵,還沒跟上大家的野獸節奏,被長官喝令向老人開槍

眼睛男開了好多槍把老人打死了,有個女孩跑了出來

長官命令男主開槍射擊女孩,男主就是杵在原地

同時有被凌辱後殺害的姑娘被日軍拋屍河中

仍然不肯開槍的主角被長官用槍托打得血肉模糊

此時附近的八路軍趕到了

混戰中昏迷的主角不得不被隊友丟下

八路軍把正在劫掠的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後來昏迷的主角被八路軍救助,加入了反戰同盟

《戰爭與人》系列拍攝了三部,內容十分豐富,是日本左翼電影的典型。


謝邀。

國內有導演做過此類嘗試。

推薦馮小寧導演的《紫日》

【電影社】馮小寧的《紫日》在抗戰電影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影片講述了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之際,快被日本人殺掉的河北農民楊玉福,被蘇聯的士兵拯救了,後來卻因誤闖了日本基地,導致了一場由日本少女秋葉子,蘇聯女兵佳娜和中國農民楊玉福的森林逃亡。最後在出逃成功後,日本宣布投降,秋葉子卻因為日本人的自我殘殺死亡了。

楊和他奶奶被綁到柱子上,日本小隊長張狂地指揮一個新兵殺死楊的奶奶那一幕:楊從莫名其妙到知道他們要殺死自己的親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從害怕到被責打後喪失心智瘋狂地把奶奶刺成篩子似的鬼哭狼嚎。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偉大之處就是接下來的處理:楊的奶奶被日本人用這樣殘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勞工卻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把他的夥伴用汽油活活燒焦,最後他們還要被集體槍決——可以說他對日本人的恨達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限,但是他和蘇聯女兵娜加面對把他們引進雷區的秋葉子仍然沒有舉起軍刺;明知糧食只夠倆人吃,卻還是和娜加冒著被打死的危險救了陷入沼夆的秋葉子。——甚至他以一種農民的可愛在情感上莫名地和會說中國話的秋葉子站在一邊而固執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見。

秋葉子是被他們俘獲的,或者說是被他們救下的——畢竟是蘇聯男兵搶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們引入雷區。就是在他們仨已經培養起很深的感情後,她依然把他們帶回了日本軍營,最後還用槍對準了患難與共的朋友。當然這不是恩將仇報,僅僅是秋葉子簡單幼稚地行為,最後她也為自己的單純和可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滿捧的鮮花撒向天空,當可愛的八音盒無助地滾落山野,當秋葉子圓睜雙眼中彈倒下時,她也許仍然不願意相信,她會死在自己同胞的槍口下,竟然會死在已經從她口中親耳聽到國家戰敗的消息後卻依然舉槍的同胞手中!

   楊和娜加是善良的,他們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還放走了一頭槍口前的麋鹿,當然更不會在仇恨的怒火下殺死一個無辜的日本少女。

   秋葉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卻消失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殘忍的軍國主義情緒中。

  這就是《紫日》的偉大!僅憑這一點,《紫日》就可以傲視中國一切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可以傲視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國影視作品——這體現在作品對秋葉子的人物刻畫: 《紫日》對秋葉子這個日本人的刻畫並不象以往的影視作品一樣處理:先是冥頑不化,然後被俘,在我軍或鄉親的感化之後化敵為友,立刻成為我方的軍事力量——因為這不符合實際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長期受到軍國主義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影評節選自豆瓣)

陸川《南京南京》

分別從中國人和日本士兵的角度來看那段歷史,符合主流的政治正確。

其實我覺得關於中國人的那段倒是不怎麼樣,但日本士兵的那段特別好,很完整,也很震撼。

據說,陸川是夢到了這一幕,夢到了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打著象徵日本民族精神的鼓,決定要拍這一部電影的。

另外,去年有一部電影要贊一下。

裡面花了最多力氣來塑造的,是這樣一個人物:淺野忠信飾演的日本間諜。

為了侵華,他把自己完全變成了一個中國人,一個比上海人還要像上海人的人。

但是,他為自己留了一個精神出口,每天去他開的日料店,作日本打扮,吃日本食物,感受自己仍然是個日本人。

這樣一個外表看似溫良恭儉讓的中年人,私底下卻隱藏著獸性,做出了種種暴行。

他還料准了中國人天性里的善良,讓葛優演的黑社會大佬,在被他背叛之後,繼續替他養兒子。

裡面的章子怡,其實有點像「中國」這片土地,

原先風光無限;被強暴和囚禁後,變成了一個外表上的日本女人,在麻木中忍耐;但終有一天,她不但恢復了中國女人的打扮,還拿起槍復仇。

這個日本軍人,為了這場戰爭,不但放棄了自己原本可能的在日本的家庭生活,也放棄了在中國的親情和友情,最終身死而功敗垂成。

因為,他千算萬算,卻漏算了一招,

就是葛優說的:

中國人善良守禮,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爪牙。

我想,這部片子的出現,是中國的文化精英經過若干年的反思後,對於當年那次戰爭的攻守之勢變化,產生的一種新的認識。

我的其他文章:

怎樣評價徐克電影中的特效運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45399/answer/162291180


我覺得很多人把前提都搞錯了,是中日現實中的對抗關係導致中日的歷史問題難以解決,而不是中日歷史問題沒能解決導致中日現在關係處不好。

其實日本對美國也沒啥多深刻的反省,比如一直強調自己是原子彈受害者的身份,比如還讓奧巴馬摸摸爆炸殘片,不過這些事情在中國國內引起的憤慨不少,美國倒是還沒啥影響,為啥,美日同盟立在那裡,兩個還要一起對付中國呢,現實中的關係處好了,才會在歷史問題上和稀泥。

以前看一個新聞,說80年代的調查顯示9成日本人普遍對中國人抱有好感,中國人的代名詞是勤勞,樸實等正面形象,而2016年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日本人對中國是負面看法,認為中國人是不受歡迎的群體。

講真,16年的中國相比80年的中國,不談GDP,不談科技水平,不談基礎設施,單看法製程度,公民素質,社會公德,社會開明度,那也是遠超80年代水平,怎麼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反而越來越負面了。各位會覺得80年代的中國比現在的中國先進文明?

所以你談日本怎麼拍攝戰爭片才算悔罪,這就是個偽命題,中日關係不改變,中日歷史問題不可能和解。

就談中國人好感度排名中在各類媒體的排名中都位居第一的巴基斯坦,說實話這完全就是一純中世紀伊斯蘭國家,而且在伊斯蘭國家裡都算保守的,和絕大部分中國人的三觀都不符,一個無神論國家和一個極端保守的伊斯蘭國家居然雙方民眾都對對方抱有極大好感,這特么完全是因為現實的國家關係。


《帝國的毀滅》怎麼拍的?

《惡魔的崛起 希特勒》怎麼拍的?

《我們的父輩》怎麼拍的?

這些難道很難模仿?

簡單說,如果1937年電影就開始揭露戰爭的殘酷,那麼這叫反戰片;如果1945年才開始展現戰爭的殘酷,那麼這叫反戰敗片。

如果1940年,男主角應徵入伍時,女主角明確表示反對,這叫反戰片;等到1945年女主角收到骨灰嚎啕大哭,這叫反戰敗片。

炸彈落在自己頭上才開始反戰,這一律叫反戰敗。


反戰標準是全人類的,什麼叫中韓標準??

反對強姦的電影一筆帶過受害者,全篇幅寫強姦犯在監獄裡手裡捧著窩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被牢頭獄霸打的血肉模糊,最後在地上哭喊

"我多想只是個單純的孩子啊!"

"難道我們要向暴力屈服嗎?"

(粗口)的

反啥了?我就看出來一句話:老子不該被抓

你怎麼不拍你侵犯受害者時的哭喊和禽獸?你怎麼不拍受害者的痛苦?你怎麼不拍反思和道歉?

只拍賊挨打,好像受害者才是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咯?

"啊,給強姦受害者添麻煩了呢。"

日本絕大多數所謂反戰電影,其主旨無非同上

"當年不該打輸啊"

"輸了好氣啊"

"人家雖然打輸了你不能用核彈炸啊"

"你幹嘛用燃燒彈燒我家啊"

"戰敗沒吃的好難受啊"

反戰反誰了?

至於你提到那部電影,簡直搞笑,吳港多次入鏡的各種日本海軍,奮起的新式戰機,這是什麼?這是反戰?我聽到的只有一句"可惜啊"。

什麼"平民角度反對戰爭"?

大兄弟,那些平民如果不被原子彈炸清醒還打算玉碎呢。

感情日本敢拍一個戰爭前期的電影反戰嗎?對,就是他最不可一世的時候,他那時候可不反戰來著,怎麼輸了開始說"戰爭好苦啊"?

我如果是個歷史觀為0的人,看了這些反戰電影我只有一個想法:

日本民族好可憐,被美帝國主義這麼欺負,還被原子彈炸(強調唯一),什麼吃的都沒有,現在中韓還造謠我們侵略,他們真過分啊!我們一定要變強,變強才能不被欺負,重現舊日榮光!

下次一定不能戰敗,不能戰敗。


《惡魔的飽食》拍真人版即可


看一下前輩的論述:

「話說回來,有很多動畫,目標都是讓孩子們擁有反對戰爭、祈望和平的願望。這大概也算日本動畫一個特徵了吧。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也做過這種動畫,我的《螢火蟲之墓》大概也會被認為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很多這種動畫都描繪了戰爭末期的悲慘體驗,通過表達「不想再有那麼慘的體驗了,也不想任何人有這種經歷」,來讓人們共有反戰意識。當然,這確實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無論做《螢火蟲之墓》之前還是現在,我都一直這麼認為:要說真正意義的反戰的話——這些電影是不夠的,或者說基本無效。想知道戰爭有多悲慘,根本不需要回顧過去,只要看一看現在的新聞就行了。遺憾的是,任何戰爭都不是在開始就能覺悟到它會變得悲慘的。正如對美國來說的越戰、還有這次的伊拉克戰爭一樣。

我們大家需要考慮的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在戰爭開始之前吧。抑制戰爭手段、發展國際合作,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而不懈努力、傾盡全力——我覺得這才是真「反戰」。

順便一說,現在似乎只有「讓人哭泣」的電影才會大火。既不是悲傷、也不是可憐,而是大家一起受感動、一塊兒哭。『看哭了』這種評價大概是對電影很高的讚美了。所以說,如果觀眾都開始一邊倒地希望主人公變好起來,那也就正中創作者的下懷。高明的創作者,會以高水準的現實主義映像,巧妙地引領觀眾,不知不覺間讓故事順利發展,從而帶出大團圓結局。於是,大家都紛紛感動落淚。——因為觀眾只消一味同情支持主人公,去體味故事中的感動就行了。『為什麼會這樣』這樣的事好像都不需要考慮。於是,知識和理性在這種「感動」面前也變得蒼白無力。」

「如果說日本被捲入反恐之類的戰爭的話,我擔心,會不會和60年前的戰爭一樣,大半的人都只是希望日本這一『主人公』能夠獲勝呢?會不會就是一味地感動和支持,就好像在奧運會加油一樣——大家都期盼著日本能在戰爭中勝利,都期盼著作為大國重新振興呢?

所以說,我認為,現在不是回憶戰爭末期的悲慘,而是有必要回想一下開戰的時候。不管是一直對開戰持懷疑態度的人、還是大多數知識分子,戰爭一旦開始之後,也就只是希望日本能贏了——也就是說,都成了政客們的『幫凶』。包括許多名人在內,大多數人埋藏了自己的知識和理性,僅僅只是希望日本能贏而已。儘管可以借口說是被灌輸了虛假信息、被欺騙、或者說沒有讓人反對的餘地,可那不過都是馬後炮而已。至少打勝仗的時候總沒騙你吧。我在國民學校4年級的時候遭遇了空襲,也聽了天皇玉音放送,雖然開戰那時候還小,並不是很明白,但是我覺得至少在太平洋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人是從心裡(心から)支持戰爭的。那之前的日中戰爭也是如此。那時候的戰勝旗幟遊行·提燈遊行,決不是被人強迫的,而是大家興高采烈地參加。也就是說,大家都在加油呢,大家都像喝醉了一樣受到『感動』。國民無不擁有著對其他亞洲人的優越感。而反對戰爭的那少數人,也早已被關進了監獄。

「可惜戰爭並不是電影,故事能否順利進行,可不是願望足夠強就能決定的,而是由冷酷的現實所決定。和電影創作者也不同,無能的政客們,別說是讓故事順利進行了,相反還硬拖著節節敗退、不願放棄,其結果,就是國民直面的種種悲慘現實。不想放棄、硬拖著,根本沒想著剎車。有希望轉換方向的少數人也是在牢房裡。各種宣傳語,現在看來只會覺得愚蠢至極,可是當時的大家都只是抱著希望日本勝利的單純願望,結果就是助長了政客們的囈語。『非國民』這一詞語,不僅僅是特務機關用,普通人也在用:『你這傢伙還算日本人嗎?你是想讓日本輸嗎?你難道不想日本贏嗎?懦夫!』稍有不滿,就被扣上『非國民』的帽子。『難道你希望我們輸嗎?』——被如此詰問,還能有勇氣說出 『當然可以輸,不,不如最好趕快被打敗』 的人,基本是不存在的。

那時候和現在,當然是有很大不同了。但是,至少現在大家還會埋藏理性、觀看電影的時候只希望著主角能順利,一旦獲得滿足的話,就會感動落淚。像這樣的精神狀態,我覺得和戰時前半段的狀態非常類似。當然了現實和電影不同,一旦開始就沒法放棄,硬拖著,很有可能就此陷進去了。

那麼我們有沒有剎車的法子呢?有沒有可以讓我們保持知識或理性的方法呢?——我覺得其根本理念,就在於憲法第9條。……無論如何,正是現在,我們應該高舉憲法第9條精神(?),以此來推進外交和真正的國際貢獻與合作。」

——這是高畑勲監督在2004年,「電影人九條會」結成集會上的紀念演講,主題是「戰爭和動畫電影」。前半段主要說的是關於日本和世界戰前的戰爭動畫影像(沒錯,就是喜歡用動物來比喻國家的那些老片子,你懂的),而後半段就是關於監督個人關於反戰含義的思考與憲法9條的意義論述。略作參考。

至少,比對這樣的標準,大部分作品確實是不合格的。

不過,So what?只要有妹子,這些都不重要


我其實就是想說一句,《鬼子來了》真的不是一部反戰電影,所以這位答主真的是答非所問。僅此而已,我本來也沒打算多說什麼,答主鎖評論真的不是很有必要。


戰勝國角度:父輩的旗幟 豆瓣7.5

戰敗國角度:硫磺島家書 豆瓣8.0

。。。

受害國中方:南京南京 豆瓣7.4

受害國韓方:鬼鄉 豆瓣7.4


那個問題下已經有了回答

符合標準的?放棄近年日本常見的海軍/日本本土(後方)題材

圍繞南京大屠殺、731這兩個(以日本陸軍在中國大陸的戰爭行為)題材拍攝即可


從開局佔優的時候開始反,這樣基本上能脫掉反戰敗的帽子。


很簡單,照真實的歷史來拍。

沒錯,我說的就是日本人抗日縱隊。


第一部分:

從11區蔑視生命的傳統民族性開始、描述「脫亞入歐」的歧視鏈思想、明治的軍國主義思想、甲午、日俄、對朝鮮半島和台灣島的皇民化政策、濟南、接著敘述狂熱的民粹和軍國主義勢力借著經濟不景氣相互抬高的背景。

第二部分:

從九一八這一招核開端開始、對華北的蠶食,政黨體系瓦解、歡呼聲中退出國聯、裕仁戰略性「棄權」、媒體迎合軍部和民粹勢力扭曲事實煽動仇恨。

第三部分:

從盧溝橋事變開始、捐獻飛機、清算「非國民」、在中國的大規模暴行、入侵中南半島、偷襲珍珠港、死亡行軍。

第四部分:

中途島、師團成建制滅編、大本營勝利、滅國艦隊、沖繩戰、一億玉碎。最後以沖繩戰中的強迫自殺作結。

第五部分:

排鮮排華和日裔集中營、東寧–桂河到西伯利亞、偷襲珍珠港和馬里亞納射火雞、重慶轟炸與東京焚城、皇軍的性犯罪與駐日美軍的性犯罪、南屠和原爆。以上對比鏡頭,生動反應昭和男兒作死會死的招核本質,揭露了軍國主義和侵略是11區人民遭災本源。

然而,這片真這麼拍,怕是收不回成本。


呵呵呵,看到真的答案了就舉報。題主也和某些人一樣,改不了陰暗卑劣懦弱的性格啊。

一部真正的抗日神劇應該怎麼寫 - 知乎專欄


各位去看看前年新拍的符不符合口味,《女人們的入伍通知書》名旦松島菜菜子領銜(下圖那個日本八路),各種國人善良TG偉大左破天際。B站11085991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是和中國人不一樣的,甚至和整個世界都是擰著來的,所以這個按中韓標準來說,到底是內容是中韓能理解的反映戰爭帶來的苦難,還是與中韓的目的一致,反映了日本人對那場戰爭(而不是戰敗)的反思與懺悔?

菊與刀是美國人分析日本人的書,書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歌頌戰爭的電影,統統像美國人理解的反戰片。一部典型的日本的軍國主義戰爭電影描寫的都是軍人的苦難,家人的哀悼,沒有任何閱兵式或勝利之類世界其它部分拿來鼓舞人心的東西。這種電影放到別的國家都是反戰片,然而在日本人那裡卻不會引起任何嚮往和平或不要再打了之類的想法。

日本人的傳統思維體系里,」忠」處於價值評價的核心,打引號是為了區別這兩個概念與中國人的忠,雖然很多表現相似,打不打引號的兩個概念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忠是為了滿足道德,而道德的核心是仁愛,」忠」則是為了完成」義理」,」義理」則是生活中每個身份的設定規則。

說白了,日本人的邏輯是,當你的長官讓你去打仗,因此讓你陷在泥里,吃不上飯,少了條腿,家裡孩子餓死,你還是繼續打仗,是遵從了」義理」,是高尚的,因為」忠」要求一個士兵服從長官。當長官發動的戰爭給別人帶來苦難給你也帶來苦難,你的服從也是對的,甚至因為這服從讓你痛苦給你的家庭帶來災難而尤其顯得高尚。

所以日本左翼電影是進步的,他們的故事在說人要看到對與錯,終結苦難好過製造苦難,以及」忠」的高尚並不能抵消行為的罪惡。這種層次已經超越了傳統規則,上升到了日本人思維的新層次。

話說回來,要讓日本人反戰,按他們的邏輯體系,應該是拍軍官們們怎麼拿小兵當猴耍,剋扣口糧,看他們送死還滿不在乎。把無價值的東西撕碎,讓他們高尚的」義理」露出荒誕可笑的一面,讓」忠」變成可嘲笑的荒謬迂腐,一出關於戰爭的荒誕喜劇。


去看記憶的證明吧,2002年很早的電視劇了,記得好像是中日韓合拍的,講述一個日本戰俘營裡面中韓戰俘和日本軍官之間的故事,角度也很新穎,穿插了三代人的故事,段奕弘第一次當團長哈哈,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八路軍連長蕭漢生和國民黨團長周尚文的一次對白

"你根本不懂什麼叫作人民戰爭"

"因為戰爭根本不屬於人民"


我早就發現日本的所謂反戰影片有問題,包括螢火蟲之墓。


其實大部分知乎er對反戰片的要求和想像讓我想起了有些人寫著黑道風雲二十年,描述黑道大哥如何如何打砸搶,如何如何瀟洒自如,結果還要喊冤我們沒有歌頌黑社會,我們是在寫反黑小說。是嗎?書友群里咋一堆看的津津有味要去混黑道的人呢?讓日本拍日本軍人在中國如魚得水,隨心所欲燒殺搶掠,還指望這玩意能反戰?就像拍古惑仔在銅鑼灣收著保護費,睡著女明星,砍著一片片不服從自己的小弟,還指望人們看到了覺悟居然是黑社會真不好呀,我們要反黑一樣搞笑。另外isis的宣傳片,就是isis成員在敘利亞各種殺人各種強姦各種防火隨心所欲,燒殺搶掠的片子。按某些人的看法這應該是反戰的,然而很多歐美人看了以後心向神往,紛紛投奔isis他們是看不到的。


在菊與刀里作者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外國人看日本的戰爭片,都會感覺這是最好的反戰題材。電影里的人民飽受摧殘,電影里士兵因戰爭受苦,這不都是在說著戰爭的罪惡?

但是,書中又說:這對於日本人來說卻是很好的鼓勵戰爭的題材,因為裡面的人在受苦,在報「恩」。

至於什麼是日本的「恩」,書中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所以,日本的反戰片,不應該是像《螢火蟲之墓》那樣的,而是要好好地把反戰表達出來。


推薦閱讀:

二戰中偽滿洲國空軍(滿洲國飛行隊)的歷史是怎樣的?
2戰時期需要多少平民供養一個士兵,普通的步兵?
為何納粹德國會扶持建立斯洛伐克傀儡政權?
如何證明九一八事變入侵的 Manchuria 是 China 的一部分?

TAG:電影 | 日本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