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對比一下 TiDB 與 AWS Aurora ?
可否對比一下 TiDB 與 AWS Aurora ?
這是兩種分散式架構的不同實現(產品)。
AWS Aurora 是典型的shared disk架構,存儲層共享從而解決了一致性問題,上層的MySQL Cluster實例本身無狀態,一寫多讀,底層存儲架構在共享存儲上,S3做備份。數據模型跟MySQL一樣是基於Page的模型,總的來講,是一個基於共享存儲的優化的RDS.
TiDB是比較典型的shared nothing架構,SQL層需要感知replica元數據信息,多點寫入,通過raft來同步log,實現一個raft group內的數據一致性。數據模型是基於LSMTree的模型。
理論上Aurora的底層存儲可以無限擴展,考慮性能多個Aurora實例也可以再通過分庫分表的中間件(DRDS、MyCAT)來實現自動的sharding。而理論上TiDB也可以不分裂,退化成一個一寫多讀的RDS,不過storage層還是通過raftlog來維持一致。圖引用自PPT:Deep Dive on Amazon Aurora
aurora和tidb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參考方向的產物。
1. aurora引擎層仍是單機的,用了共享存儲的技術,提高了容災,寫入總容量,但他的協議層,事務管理,parser等等,只要不涉及存儲的部分,仍是如假包換的mysql源代碼。這樣的改變後,aurora變成了小馬拉大車的單機引擎,oltp,olap都是走單機計算,共享存儲的路線,本質上不涉及分散式事務和分散式計算2. tidb 走的是newsql路線,引擎和存儲都是分散式的,存儲還經過sharding,不共享內容,plan計算過程就涉及多機器,經常需要分散式事務和分散式計算說完這些,再來說說各自的優缺點,aurora優點就是mysql 100%一致,你一個mysql 應用,啥都不改直接上都沒問題,因為它協議parser,plan全是原封不動的源碼,而tidb的話肯定是沒法直接從mysql應用搬過來的,說的90%兼容是一回事,所有sql返回結果集一毛一樣是另一回事。
Aurora解決的是mysql/pg的高可用、讀寫分離、存儲計算分離部署的問題,寫入節點還是一個,本質上還是單機實例資料庫,與mysql/pg兼容性高,而可用性和只讀節點的彈性擴展能力比原生方案要高不少。
TiDB/Spanner/oceanbase是內部自動維護sharding的newsql資料庫,事務性能、彈性擴展能力更強,並且還有混合olap的潛力,是終極完美方案。局限是,再怎麼做,畢竟不是mysql代碼,兼容客戶端協議容易,兼容行為難,兼容bug更難,用戶不能毫無負擔的從mysql遷移過來。換個角度看Aurora:緣何「萬能」?對比TiDB有何不同?這是我司一位同學寫的 Aurora 解讀文章,最後做了一些簡單的比較,供參考
這篇 ppt 講 spanner 與 aws aurora 做了下對比,挺有參考意義的: http://news.cs.nyu.edu/~jinyang/fa17-ds/notes/ds-spanneraurora.pdf
個人感覺論先進肯定是 spanner 先進,但是 aurora 的設計更討巧。
一般公司做選型的話,相對於財大氣粗的 "擴展性",機器的 "利用率" 的實惠更容易看得到。兩者都做到存儲計算分離,不過 aurora 方案的成本似乎能更低一些。
spanner 先進的另一面是更高的複雜性,寫入操作經過分散式事務做協調,傳統資料庫做 shard 以 scale 寫入能力的取捨在這方面會打一絲折扣。分散式事務在語義上也不可能與單機事務的語義一致。
aurora 對 mysql 的改動集中在 log 與 data space 訪問上,能保留 mysql 事務語義。只讀 replica 可以無狀態擴,replica 的 buffer cache 能允許 hot path 的性能與單機無異。雖然是單點寫入,但是下層 quorum 的存儲有助於容掉 outlier,經過他們做的一些類似幹掉 binlog 幹掉 double write buffer 只寫 redo log 之類的優化後,寫入性能相對需要各種 fsync 物理磁碟的 mysql 反而能有優勢,而且隨著硬體進步,單機的寫入性能很大程度上能 scale up。
其他人說的很詳細了,補充一下自己對aurora的理解:下面的storage system是一個quorum system,每個節點自己有本地存儲(為了擴展性,掛的有可能是是EBS,1副本),aurora寫時,只會把redo log寫入quorum system,quorum system之間通過gossip協議同步redo log, 每個節點會對redo log進行歸檔生成data block,存在本地,定期會backup到S3上。aurora 實例之間cache需要同步
TiDB 整體架構脫胎於 Google 2012 年的 Spanner 論文。 用一致性協議確保數據一致性,true time api 來保證 external consistency。
相比於 Spanner,Auora 的思路就是十分的簡單粗暴了,就是把整個存儲層都複製一遍。畢竟 Amazon 內部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可以直接拿過來用。
給我的感覺就是:Spanner 是 make things right; Auora 則是 get things done。我來回答1.每個系統都是在演進中,比較最好要帶時間點。2.如果現在2018年的時間,spanner演變為一個基於分散式共享存儲的htap系統,做了很多針對OLAP負載的優化,比如查詢優化,編譯執行,長查詢斷點繼續,行列混合存儲等,OLTP負載的優化相對少。但兼容性,對數據模型高內聚的約束等始終是阻礙企業用戶採納的動因。3.Aurora發布了跨az和跨region的multi master,這個意味著和spanner比,在OLTP負載場景,更有優勢,兼容性和生態壓倒性優勢,多活數據中心也都有,初步判斷Aurora更勝一籌,原因還是對關係型的支持和SQL兼容性上。除了沒有pb級,萬級節點擴展性,但這對現在的用戶不是問題。
推薦閱讀:
※大家如何看待類似於達夢資料庫這樣的號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軟體?
※MySQL插入「 」字時報錯,請問是什麼原因?
※CAP理論和NoSQL的疑問?
※主流資料庫哪個最好?哪個現在最火?
TAG:資料庫 | AmazonWebServicesAWS | Go語言 | Ti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