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按純粹的寫作水平給科幻文學作品排名?

不談情懷 不談年代 不談歷史意義

請各位科幻愛好者以純粹的寫作水平給科幻文學作品進行排序(或不一定要刻板的排名,進行等級劃分即可)

問題補充:不談歷史意義指按照當代科技和道德價值觀的標準來評判「科幻」,即凡爾納等年代久遠的大師在排序時要受到影響,,在此對他們的粉絲表示歉意


這是一個 「已解決、有定論」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不存在「純粹的寫作水平」這種東西,不同時代、不同人群對於「寫作水平」的理解千差萬別。但是學院派、或者說文學史的編纂者們所倡導的文學史觀念和框架,總歸是具有相對的權威性和穩定性,所以大致上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評判標準,視為「純粹的寫作水平」——反正我們在這裡主要強調的就是這種標準的普適性嘛。
——————————————
科幻小說大致有兩個可以辨識但邊界模糊的傳統,一個是在「主流」(Mainstream)或者「正典」(Canon,卡農或者佳能或者加農炮)意義上;一個主要是在大眾市場、通俗閱讀的傳統當中,凡爾納、柯南·道爾的《失落的世界》、巴勒斯的《火星公主》系列等等,都在這個脈絡裡頭。

就講寫作水平的話,其實有意義的評價或者比較,僅能在第一個傳統當中發生。此時這些作者的比較對象,是莎士比亞、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們面前——如果把他們看作是「一流」的話——大仲馬在二流作家裡頭都得往下游排,而作為他的學生的法學生凡爾納,本身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戲劇創作那邊,他的科幻小說,自然只能算三流了:實際上,科幻研究者常常把凡爾納和雨果·根斯巴克放在一起講,並且認為他們兩個對科幻這個文類造成的傷害,遠比他們那些看上去無比重要不可替代的貢獻來得更大。

那麼什麼是前面講的「第一個傳統」呢?

從瑪麗·雪萊到愛倫·坡,再從H. G. 威爾斯到「反烏托邦三部曲」,再加上稍後的菲利普·迪克、雷·布拉德伯里、「科幻新浪潮」群體、厄休拉·勒奎恩、斯坦尼斯拉夫·萊姆,以及對「科幻」的名頭半推半就的庫爾特·馮內古特、托馬斯·品欽、多麗絲·萊辛,還有靈光一現的威廉·吉布森

按時間順序:

  • 瑪麗·雪萊是浪漫主義運動的直接參与者,當下開設《弗蘭肯斯坦》研究課程的大學有好幾百所。
  • 愛倫·坡雖然是個美國人,但跟浪漫主義、唯美主義關係密切,甚至下啟波德萊爾,被布魯姆稱作「美國人的想像力」,像《未來之事》、《漢斯·普法爾歷險記》這種,幾乎算是南美洲文學的啟蒙導師。
  • 威爾斯本身交往的都是伍爾夫這種檔次的作者,對自己的定位也明顯是在「人類」——雖然主要是「西方人」——的尺度上。《時間機器》最重要的意義,完全不在開創某種題材方面。有意思的是,他跟凡爾納一樣,力氣花得最多的領域,都不是後人最重視的東西,反而是科幻小說,成為他們共同的身份標籤。
  • 反烏托邦三部曲不用多說,雖然單從文本結構、人物塑造方面來講,《我們》最爛、《1984》次之,《美麗新世界》最好,但這些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的比較對象其實是戈爾丁的《蠅王》:而這是一部諾獎作品。
  • 菲利普·迪克本來是個文學青年,寫的東西發表不了才轉頭去寫科幻,但一直也沒有放棄對所謂主流文學文化的介入。實際上,他在六十年代「反文化」的浪潮里算得上是一個核心式的人物。迪克的創作最開始被簡單地打上「反烏托邦」的標籤,但很快被詹明信這個層次的研究者從裡頭發掘出更加重要的東西——即便你不喜歡西馬那一套批判理論,那麼有一點純文學的東西是很可以講的,他在《血錢博士》等一系列作品裡頭,比較成功地完善和推進了福克納《喧嘩與騷動》里的多角度敘述手法,不過把這個東西發揚光大的其實是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恩,我是在講POV。
  • 雷·布拉德伯里的《華氏451度》和《火星紀事》雖然看上去根腳是在黃金年代裡,但其深處則遠遠超過。類似的情況還有海因萊因的《異鄉異客》,但這部作品在他自己的創作序列也屬於曇花一現。
  • 「科幻新浪潮」不用多說,本來就是厭倦了太空歌劇的作者們向文學性回歸的產物。
  • 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以及七十年代女性科幻的一大波創作比如《雌男人》、《她的國》之類,都可以看作是對當時女性主義運動的呼應,而勒奎恩實際上還有超越當時女性主義敘事的地方。
  • 萊姆是真正具有世界聲譽的作者,他的哲學素養和東歐文化背景,放到整個科幻文學史裡頭都是個異數。《完美的真空》和《索拉里斯星》裡頭展現出的譏誚、機巧和宏大,到今天也難有匹敵的。同時代在美國同樣聲名鵲起,背景也和萊姆類似的還有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兩相比較可以看得到,後者在大美利堅面前跪得有多低。
  • 庫爾特·馮內古特、托馬斯·品欽、多麗絲·萊辛就不分開講了,馮內古特被人貼上黑色幽默的標籤,品欽貼的是後現代,實際上代表作都是科幻。多麗絲·萊辛的科幻創作放在她自己的創作序列裡頭相對要稍微差一點。這幾位有多厲害呢?國內做科幻相關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裡頭,研究他們的,數量比其它全部(包括電影、小說、晚清科幻、當代中國科幻、科幻教育、科學傳播等等)加起來都要多。
  • 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部「經典」,雖然作者之後就像江南和王晉康一樣壞掉了。這部作品的意義不僅在於開創「賽博朋克」這樣一種文類,而是從它開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面目,開始逐漸浮現出來,小說主人公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的受到的整體壓抑,在此前的作品裡頭都是很少得到表現的。

————————————————
在這些人(的科幻創作)裡頭進行比較的話

瑪麗·雪萊、威爾斯、戈爾丁、萊姆、庫爾特·馮內古特、托馬斯·品欽 稍微高一點,剩下的稍微低一點,但也不絕對,比如威爾斯後期的許多作品就已經墮入與凡爾納相比較參看的水平上了。

這些人的對話對象是「人類」,限制他們成就高低的,是當時整個時代所能提供的高地,也是這些個體獨一無二的認知和風格。優秀的人類始終是想站到最牛逼的個體的腦門上去的,這也是為什麼蘇恩文這種研究者在出版中文版著作的時候一定要在序言里插首詩進去跟李白來唱和一下……雖然寫得很尷尬就是了…………


算上廣義科幻作品的(其中有些是科幻把他們拽進來硬算科幻給自己長臉的)

那肯定是馮古內特啊反烏托邦三部曲啊蠅王啊甚至博爾赫斯村上春樹老舍這類諾貝爾文學獎級(其中有些作家雖然沒有得獎但是水平絕對是夠的)的啊~


寫作水平不知道是指劇情還是文筆?

後者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更取決於翻譯而不是原作者……


按寫作水平排名的,阿西莫夫肯定是不入流的……


推薦閱讀:

如果現在地球上的人和古今中外已經死去的人展開一場戰爭會怎麼樣?
如何評價 2017 年 12 月 29 日開播的《黑鏡》第四季?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最後那朵量子態藍色玫瑰是誰放的?
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到底好在哪裡?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小說《山》?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 科幻作家 | 科幻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