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動區區幾十公斤的一個人移動,要驅動幾噸重的鐵物」的角度看,人類在汽車上是否走偏了?
是啊,所以人們又發明了摩托車。
摩托車還不夠輕?沒事,我們又發明了平衡車,不僅僅輕便還價格便宜,華強北只要幾百塊錢就能買一個。
所以你要知道,汽車從開始到現在就不是發明來僅僅推動區區幾十公斤的人移動的。
並沒有走偏,首先汽車幾噸的重量是為了2-7人+幾百公斤行李設計的,你只坐一個人是自己浪費,不是汽車設計問題。
其次,汽車多數輔助設備都是為了讓你坐的舒服,有窗戶擋風,有頂棚擋雨,有空調降溫。如果都去掉的話,又能減輕不少重量。避震、變速箱都可以拆掉,因為只要保證最大扭矩最低速度就可以了,這樣車就剩輪子、引擎和方向盤了。你看,如果只以載你走為目標,其實汽車可以做到很輕,用鋁製引擎可以達到與你等重,這樣載你是不是就不再浪費了?=========================================
完善一下答案。題主可以看一下博世(就是做電鑽那個廠家)發起的高校比賽,比賽項目是用限定的資金加博世電鑽做出賽車,並且競速。
當然沒有走偏。
我看到有人諷刺這個問題,覺得不太好,但是有的人說不出有意義的東西,卻又諷刺其他答案,覺得也不好。
雖然我們的目的是移動,但是真正目的卻是這樣的:
自己能移動
行李物品也能移動
能自己嚴格控制速度
有時候和幾個人一起移動
封閉空間
又能及時連通外界
連通的時候不用費力鉸動
能保護自己
外觀好看能裝逼
不怕颳風下雨
在現有技術上保持高效率
能量來源容易
不容易損壞
壞了容易修或者容易換部件
偶爾可以和某個人一起做一些運動
……
想想看,滿足這些需求之後,工程師能給你的是不是只有這些幾噸重的東西?
我知道你想移動,但是那其實只是個偽需求,你的真實需求在這裡,目前容易做到的,就是一輛車。為了衝掉500毫升的尿要用3升水...這才叫走偏了
沒有。乘用車的目的是讓人舒適地移動,追求載重/自重比的是卡車。美國牽引卡車牽引車和拖挂車總重30,000磅左右,卡車滿載總重最高可達80,000磅。凈載重接近自重2倍。還不滿意的話,中國常見重載貨物列車的車輛,自重約20噸,滿載總重約100噸,凈載重接近自重4倍。如果這樣運人,運載工具將不需要任何隔音設備、車窗、音箱、空調、座椅,人要一層一層地摞起來,雖然效率高,但是估計任何製造出這種運輸工具的公司都會破產的。所以,客運載具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乘客舒適地移動,在這個意義上,這些看似「沒用」的重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汽車?小轎車=汽車?就算小轎車,1噸多重的勞斯萊斯,在二戰時期被英國陸軍徵用改造,加裝鋼板成為6噸多重的裝甲汽車,而且還滿地亂跑。一個100多斤的人,又能移動多重的東西呢?給你一個100斤的麻袋,你能扛多遠?一般白領廢宅挑80斤擔子就得哭爹叫娘。特別壯的人能多扛點,比如當年山西延川縣的某知青,鄉親們回憶他就是扛兩個100斤麻袋在山路健步如飛。就按這個數據計算吧,標準人類個體的能力是:自重70kg,能夠扛起100kg的重物以最快10km/h左右的速度移動。標準的載重汽車的能力是:自重12~15噸,能搭載100噸的貨物以100km/h的速度移動。標準的輪船的能力是:
自重6萬噸,能搭載30~33萬噸的貨物以30km/h的速度移動。
標準的運輸機的能力是:自重169噸,最多可以搭載貨物和燃油一共210噸,以900~1000km/h的速度移動。人類之所以打敗各種猛獸、大猩猩,成為地球的最高物種,就是人類會製造和使用機器。----------------------------------------------------------------------------------------再說另一個方面,一個人用1噸多的機器、100公里幾升汽油的代價,來作為代步工具,是走入死胡同了嗎?
當然不是。人類技術的升級目前主要還是不斷製造更強大更完善的機器,未來可能會改造人類自身,或許到了某一個技術階段,人類自我改造,那是科幻話題了。或許一抬腿就200km/h速度狂奔,或許人體可以自由穿梭於外太空,甚至終極進化——人類純能化。但就目前可預見的技術發展路線,還是製造機器。改造人類自身也有賴於更先進的機器。所以,人類文明依賴於機器,機器能夠獲得和使用更高的能量。2015年,全世界的人消耗了17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其中中國消耗了43億噸。公元1年,全世界消耗了0.5億噸標準煤的能量(在人類控制下的能量釋放,火燒阿房宮不算),這能量主要是澱粉、糖類、蛋白質……沒錯,是人體所需的食物,以及取暖的柴薪。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世界比公元1年更美好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原因。人類讓地球、太陽系的熵莫名增加,而且每年都增加這麼多,同時,人類自己的「文明熵」降低了,而且是在加速降低。不過,儘管是在加速,但還是遠遠不夠。I型文明:可動用整個行星的能量。II形文明:可動用整個恆星的能量。III型文明:可動用整個恆星系的能量。
太陽每年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1813億噸標準煤,人類每年只做到了動用170億噸。太陽每年輻射的能量是4.5萬億億噸標準煤。所以人類只能算是0.5型文明。阻止一次小冰河時期,按蘇聯80年代的一個計算,需要人類在20年內,每年控制釋放10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這可能在幾十年內就要發生。阻止一次大冰河時期(就是那種大陸平地上千米的冰川),需要人類達到每年控制200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這個「大考」,可能在100年到1千年內就出現。阻止一次近距離(射線可能導致人類和地球生物大滅絕的)的超新星爆發,即阻絕射線對地球的滅殺效應,需要人類具有瞬間動用萬億噸標準煤能量的能力。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化學能火箭運送1噸物質進入近地軌道,需要6000噸標準煤。因此,人類移民太空,需要的能量應該是億億噸級別的。所以不要信環保主義的那些鬼話,讓周圍的熵增加,讓自己的熵降低,是宇宙每一個智慧文明的宿命,如果這個熵的變化不存在了或者逆轉了,文明也就終結了。兩個輪子和一對踏板就可以讓人移動了,剩下的一噸重量是為了讓人移動得不僅不累,還很爽。
為了使總重276皮克(1克的一萬億分之一)的46條染色體傳遞下去,自然界需要一個人類,不對,兩個人類。
其中,一個看起來像人類的動物在一生中(假設75歲)最基本活下去,需要,
心跳25億次,
呼吸10億次,眨眼5億次,完成這些動作需要,
吃掉50000公斤食物,
消耗100000噸淡水,排出30000公斤大便,放出36立方米臭屁,流出60公斤的淚水,步行地球一圈的距離,產生大約10000億個精子(男人),成為社會的人類後還要滿足基本的穿衣、住行、娛樂
成為文明的人類後還要實現自我價值、工作、探險、改變世界(包括戰爭),消耗了這世界數萬噸級的自然資源(森林、淡水、煤礦、石油、金屬),產生不可挽回的生態和地球破壞
這一切他喵的竟然都是為了總重276皮克的染色體上的基因能傳下去,
額滴神啊!大自然這簡直走偏得匪夷所思啊!看用途。我每天開車上下班看著滾滾通勤車流中都只坐著駕駛員一個人確實覺得跑偏了。尤其現在大排量SUV流行,兩百多馬力的車中就一個人很有浪費汽油的感覺。況且同樣寬度的通道,開車和公共交通的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上海在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就是出於類似的考慮,雖然私家車還會繼續存在,但是在人口密集,道路堵塞,公共發達,停車費越來越貴的市區選擇放棄開車選擇公共交通(主要地鐵)通勤的人為數不少。私家車更多成為周末休閑或者需要快速多目的地通行時的選擇。
又沒人不讓你開摩托
沒有走偏。汽車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速度和舒適,而不是為了經濟高效。如果經濟原則當先,汽車就不會產生,更遑論走偏不走偏了。
其實這一噸廢鐵至少可以驅動375公斤的人和貨物,雖然效率還是挺低…
題主想問的是這一噸的移動所需的能量究竟值不值?古代人靠雙腳走路,花費數月,中途衣食住行所花能量,總和其實遠大於開車。因為能量轉遞的層級越多,損耗就越大,這樣一看,開車其實已經相當節能了。當然,這還沒算時間成本。當然,我覺得技術能達到的話給車輛減重應該是好事
汽車剛出現的時候,目的並不是「更有效率地把人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而是「更快速地把人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
在汽車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在關注汽車「能效」的同時,也很關注汽車其他的特性,比如安全性、舒適性等等。不過我們今天乾脆完全不聊這些,就來聊聊「能效」。
題主明顯認為汽車的「能效」是比較低的,現在私家汽車的油耗大概是20-40mpg(miles per gallon)。SUV在城市裡跑的時候大概是20出頭,而日產車高速能到40。這裡沒有考慮smart這種專註能效的車,就說我們常見的私家車。
題主認為這個「能效」的低下是由汽車的「重量」遠超過其所需運載的物品(乘客)導致的。那麼是這樣么?
我們來看看和汽車原理相似的摩托車好了。The 11 Best Fuel-efficient Motorcycles You Can Buy in 2015,根據這篇文章的內容,在2015年11款很省油的摩托車裡,他們的油耗大概是50-100mpg。這些摩托車的重量是不到半噸。汽車的重量大概是1.5噸到2噸(不好意思剛才這裡單位換算出錯),是摩托車的3到5倍,而油耗是「最省油」的摩托車的2倍左右,實際上摩托車能達到100mpg的屈指可數,而有不少摩托車是和高效的汽車mpg差不多的。可見運載物的重量實際上並沒有線性地增加油耗。
讓我們回顧一下高中物理,讓一個物體運動起來的能量消耗主要是在「加速」的過程中,而非「保持速度」的過程。如果一段行程大部分時候是「保持速度」,那麼物體的重量對「能效」的影響會降低。
因此題主認為的「重量」對「能效」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可能沒有題主想像的那麼高。
從另一個角度,一輛私人汽車往往可以拉四個人,而摩托車最多就坐倆人(經常還是一個人),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換算,汽車在按人頭算的能耗上,也並不輸於摩托車。
當然,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值得思考的空間的。這個空間是,我們是否可以減少「人均分攤運載物重量」來增加能效?實際上,這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地鐵重吧?火車重吧?公交車重吧?但是他們的運載量大,導致「人均分攤運載物重量」降低,從而讓運載物的「能效」上升。
實際上,大飛機可沉了吧?飛機的「人均分攤運載物重量」大概是幾百kg,而人均能效和汽車以及摩托車基本是一個數量級的Fuel economy in aircraft。一噸的汽車一般可以坐四個人再拉幾件行李,必要的時候還能再掛個拖車。遮風擋雨,日行千里,冬有暖氣,夏有空調。
這麼來看,一噸的重量還很大么?
車上只坐一個人,汽車:怪我嘍?其實題主這個問題,可以到 買車到底是為了什麼 那個問題里找答案
你說的沒錯,從你這個角度看,我來起個名字,有效載荷比,來說,汽車肯定比摩托車,自行車,走路來的效率低,而且,比汽車效率還低的有的是,比如火車,飛機,輪船等等。其他答主你們偏題了。樓主自己定一個標準,然後說汽車以這個標準評價是不好的,並沒有錯啊。錯就錯在,後面的推廣到人類社會這是什麼鬼?誰跟你說人類社會,確切的說人類的交通工具是按照有效載荷比最大為目標來發展的。按你這個標準直接走路就行,別發展了。以後別瞎推廣。
良田千畝 日食三升
廣廈萬間 夜眠六尺幾噸重驅動的是人的慾望
但沒有慾望的話 你一開始為什麼還要移動 為什麼不直接自殺?生存的慾望 移動的慾望 移動的又快又爽的慾望 這些追求都沒有多大區別我們一生花在吃飯上的錢 有多少轉化成能量和大便了?多數錢都花在色香味上了吧把資源享受掉不叫浪費 放著現成的資源不用才是可怕的浪費 為了不浪費隔夜的剩菜而把今天的菜放餿掉 非進醫院不可綜上 所以沒有走偏 多數個人消費品被發明的原因根本就不是為了經濟和效率 本來的目的就是浪費更多的資源 讓我們更爽的
交通工具以後的趨勢 一定不是更經濟高效 而是浪費更多、更重的鐵物 或者隨便什麼物 實現人的更舒適、更奢侈、更安全的移動 更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這種奢侈都在嘲諷題主。
其實仔細想想,這是個很好的角度。
城市生活中,確實缺乏一個高效便捷實用的個人出行工具: 開車找不到停車場,趴車對新手是種折磨;公交地鐵是公共交通,還需要配合步行;竹蜻蜓會扭斷脖子;滑板旱冰鞋需要練習,而且不適合中老年人;磁懸浮滑板太貴,電池是個大問題;噴氣背包有揚塵;電動滑板的電池不給力,而且不能過台階。
再開大點腦洞,也許可以用太陽能電池感測器和線圈組合成路面,永磁體做滑板?
工程師可以出來拯救世界了。首先說一個概念,功率密度,這個數據是有限的,人本身就自帶一套動力系統,別以為很輕,兩條腿加心肺血管呼吸道什麼的也幾十斤呢,加上燃料 糖、脂肪就更別說了。套幾十斤的動力系統僅僅讓人能夠以大概5kph的速度走路和30kph的速度衝刺,這還是個不錯的數據呢。普通人加上一台7kg的頂級的公路自行車和一定的基礎,也不過30kph巡航和50kph衝刺。
汽車不僅僅能讓人本身不需要用自己的發動機,用機器提供動力,而且同時還提供了外殼和封閉空間,你單單算髮動機變速箱輪子也就幾百斤,1噸多的汽車包含的不僅僅是動力,還是隔絕外部環境、提供安全性的外殼,以及可以搭載很多物品的空間,有句話,自行車是人包鐵,汽車是鐵包人,你試試你騎的自行車外面帶一個鐵架子和吸能區?1噸多重量換來的速度基本全看道路限速,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有舒適安靜的內部環境,搭載各種東西的空間,保護安全的結構,你還覺得不值?
好吧你要是真覺得不值,跟我們出來騎車,幾個人湊一塊40巡航,忍受巨大的風聲,路面一點不平都要抬屁股,隨時觀察路面和周圍環境,帶不了什麼東西,還要感受肺泡燃燒心臟爆缸兩腿劇痛,看你不馬上回去開車?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業內有哪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產品需求文檔(PRD文檔)值得推薦?
※產品助理的職位描述中有一條:「知道如何埋數據點,取數據」 是什麼意思?
※移動互聯網產品原型大小多少合適?為什麼?
※如果有了需求分析師,那麼還會有產品經理什麼事?
※用axure做出的產品原型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