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材生殺人,到底是教育高壓導致心理更易出問題?還是因為他們的事件更受關注?
今天看到了北大學生弒母的案件,之前也發生過一些名校學生的殺人。看到這個案件很是震驚心寒,而案件下面的評論也讓我有些難受。
這種案件發生自然輿論會導向批判教育與「高材生」,而我個人認為問題中提到的兩者都有作用吧,而且後者更占的更多。覺得名校學生確實壓力普遍更大,但不認為這會導致做出這樣沒有人性的事…… (自己也算名校學生,或許有偏向心理 ) 想聽一下大家的分析和看法。 如果主要出在教育問題,那麼該怎樣做? 如果主要是後者,那麼怎麼消除這種輿論偏見?當然現在還不能確定罪犯確實是這位學生,事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有定論。
我是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在讀本科生,不匿名。
在北大壓力的確很大,在我的家鄉,我從未見過這麼多優秀的人,從未見過如此有力量的學生團體(包括學生會和社團),從未見過如此深奧神奇的科學。
我記得以前我看過一段話:在全省最好的城市,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級里,依然要分出三六九等。
北大也不例外。大學和義務教育不太一樣,和同學交往的模式不是很習慣,加上我也很努力的想證明我自己但是遇到了一些坎坷,加上我自己性格等原因,上學期心理狀態一直不好。每天做噩夢,每天不開心,每天感到害怕,每天發獃什麼都不想做。
有一天,學長注意到我的問題,和我說,你可以試試去找學院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聊一聊,她本來是計算機博士畢業,後來改學了心理,專門給學院的學生心理輔導,而且是免費的。我去聊了6次,雖然我沒恢復得像小時候那麼無憂無慮,至少,我現在能開心的認認真真學習,參加我喜歡的課外活動。面對北大,面對這個教育體制,我只有感激。我能見到更大的世界,遇到這麼好的老師和同學,能夠繼續挑戰自己,提升能力。畢業了以後,能為我自己的專業領域作出一點貢獻,或是靠著自己學到的本事養活自己和家人。
我的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抵抗壓力,但是北大同時給了我求助的機會,不會讓我永遠感到迷茫,不會讓我父母相隔千里為我擔憂。
因為出名,因為出色,所以才備受關注,哪怕一個細節的失誤,都會心來議論。而北大的好,有誰會去在意呢?只有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人吧。後者根據信息傳播的特點,這種有爭議、出人意料的信息更容易傳播,而反覆曝光讓人更容易想起類似事件,加上認知偏見中的易得性偏見,人們會錯誤高估此類事件的發生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高材生殺人的事情發生率很低,只不過大眾的關注放大了它。------------人類的理性真的很有限,處理信息的時候回產生很多認知上的偏見,想了解更多人類思維的局限,請看我的另一個答案:人容易出現哪些認知偏差? - 楊錚的回答
教育的確脫不開干係。
一方面過大的壓力或許的確是該學生弒母行為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導致其無法控制過激行為,這兩點都可以歸結為教育不力。
但是無論是壓力過大還是缺乏心理調節的手段和技能,並不是高校學生獨有的特性,大多數人都會有類似的問題。
把矛頭針對在「高材生」三字上,在輿論上是合情,但在邏輯上不太合理。
先說不太合理,
不合理在於,沒有數據能證明」高校生弒母發生的概率「大於」非高校生弒母發生的概率「,無法得出結論高校生比非高校生如何如何( @楊錚 所說的認知偏見),即「個人」無法代表「群體」。 但在「不」和「合理」之間加一「太」字,是因為高校生本身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做出此類事情的概率,在人們的「期望」中自然要低於其他人群——「高校生」都應該是好孩子,這也是之後要說的合情之處。合情在於:
「高校生」是社會少數人群,一般意義上代表著優秀的含義;」弒母「是罕見現象,是非道德的——和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悖;極好的人做出了極壞的事情,這種衝突有足夠的」看點「和」戲劇性「,以及被引申出來的「教育意義」(這個教育不是指答案開頭的教育,比較貼近「教化」的概念)。它們都可以很快地吸引人們的注意,這也是對媒體的價值所在。而媒體對輿論的影響力是最大的。
人們總是對高學歷的人抱有更高期望,希望他們不但能有知識,還要品德高尚,遵紀守法。「北大學生殺人」這種現象中學歷和人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導致人們的期望受到挫敗,進而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相反,一個沒上過學的人殺了人人們反而不吃驚,因為這「並非出人意料」。事實上,教育確實能塑造人的品德,但這種塑造並不是百分百的。與其說教育讓這個人殺了人,不如說教育讓更多的人不去殺人。
哪個學校都可能有學生殺人,不過名校的名頭更大更有輿論而已。
因為他們的事件更受關注,現在的媒體都只想搞個大新聞
他出生的家庭、小時候的經歷決定了他的命運。
典型的倖存者偏美,北大生殺人才這麼容易上新聞,非高學歷殺人就較難上新聞!
這種事情不是應該把重點放在殺人動機嗎?為什麼要關注是不是高校的。這樣不是把輿論焦點轉移到高校教育嗎?可是事件重點不是殺人嗎…
殺人犯多了去了,就名校的壓力大?名校壓力大的多了去了,殺人犯有幾個
低學歷不殺人?
社會上那麼多人犯罪來自哪個大學不會有人去查,但你如果是清華北大高校的就絕對會引起別人注意,所以造成了——「原來這個人是北大的阿,你看讀北大的也不就這樣」的話,可是,人家多少年也就一個,人出事你會注意他那個學校畢業的嗎?好煩
事件中心是高材生,讓人覺得反差更大,群眾更難以將二者聯繫在一起。
但這其實很教育環境關係不大,因和緣,教育壓力甚至連那個緣也夠不上。那個最主要的因,其實在他的母親,以及他和母親的關係,以及成長感受上。
阿彌陀佛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