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MDG)時限到了,它們實現了嗎?它們受到世界地理或歷史的影響有多大?
MDG具體有些什麼內容?實現了多少?如果延期,能完全實現嗎?有哪些外部因素(歷史、地理、經濟、宗教等等)幫助或阻礙了這些MDG的實施?
MDG對世界的貢獻有多大?我們的世界是不是因此將變得很完美?
謝邀。這些問題比較應景,但很碎,只能想到哪說到哪了。
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即MDGs)的時限已經於2015年結束之際到期。它的最終完成情況,根據不同的標準、角度或觀點,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評價。總的來說,我認為:有不小的成就,但是距離理想目標仍有一定距離,而距離完全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8個MDGs分別是什麼:
1. 消滅極端貧困和飢餓;
2. 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初等教育;
3. 促進性別平等,給女性更多權力;
4. 降低幼兒夭折率;
5. 改善產婦健康狀況;
6. 對抗HIV為代表的各種致命病毒和疾病;
7. 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
8. 增強全球合作、共同發展。
這8個MDGs覆蓋了新世紀全球所面臨的8個最大的社會挑戰:貧窮、教育、性別平等、兒童健康、身孕健康、疾病、環境和國際合作。所有8個MDGs的時限都是2015年。
這些目標看起來都很籠統,似乎很難評說怎樣才算達到了。實際上,在每一個MDG下面,還有一個或幾個比較具體的小條目(target),並有具體的指標(indicator)來輔助評估相關目標的實現進展。
例如,在MDG-1里,就有三個小條目:
1. 極端貧困的人口數量較1990年減半(極端貧困的標準是每日的生存資金小於1.25美元);
2. 所有人都有體面的工作,可以參與生產活動(用就業率等4個指標來評價);
3. 受飢餓影響的人口(包括5歲以下體重不達標的兒童,和嚴重營養不良的人)比例減半。
根據官方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極端貧困的人口從19.5億下降到了8.36億,其中絕大部分的極端貧困是在1999年以後被解決的,剛好達到了目標的規定。但受飢餓影響的人口比例減半的目標,卻未能達成(從23.3%到12.9%)。
其它的每一個MDG下面都有類似的小條目。詳細的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從全球範圍來看,這些條目有很多都達到了,但也有的沒達到。其中第一個被達成的條目是MDG-7里的一條:讓世界上88%的人可以喝到安全的飲用水。在2010年3月,世衛組織WHO宣布,世界上有89%的人已經可以喝到安全的飲用水了。
其它的各MDG的完成情況也各不相同:
- MDG-2:在計劃實施後到2010年期間,有3千萬原本無學可上的適齡兒童獲得了上學的機會。
- MDG-3:九成國家在1995年以後,女性上學的人數比例有所提升。雖然確實有更多的女性獲得了上學或工作的機會,但還有很多國家存在歧視婦女的情況。
- MDG-4: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疫苗的推廣,幫助很多國家降低了幼兒夭折率。全球的5歲以下幼兒夭折人數從1990年的1270萬到2015年的600萬。
- MDG-5:這一條基本同上。並且,從大國派往發展中國家甚至欠發達國家的醫生和護士們為這MDG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很多欠發達國家,母親在分娩的時候終於有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接生和保護。全世界的新生兒夭折率從千分之九十(1990年)下降到了千分之四十六(2013年)。然而,對於母親的保護仍然做得不夠。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有一半的母親在產子時得不到專業醫護人員的照顧。
- MDG-6:在對抗致命傳染病病毒的方面,世界各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距離阻止HIV的傳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MDG-7:除了上述的安全飲用水,還致力於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然而後兩項的實施情況明顯不及安全飲用水這一條。
- MDG-8:全球合作確實有加強(特別是在面對貧困和飢餓等社會問題的時候)。
具體的完成情況可以參見這裡:http://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datablog/2015/jul/06/what-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achieved-mdgs
MDGs有很多條目已經達成。我們完全可以說MDGs還是為世界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並不能因此就說這麼多的社會問題就已經被解決了,更不能說MDGs讓世界已經變得很美好了。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路還遠著呢。
那MDGs還差在哪裡呢?
MDGs不是萬能的。它們有很多「盲區」,制定的目標並不完美。
第一,這8個MDGs並不是要徹底根除這8個社會問題,而是致力於將它們的惡劣影響減半。例如MDG-1名字是消滅極端貧困,但小條目里說的卻是極端貧困的人口減半。減半不等於消滅。2015年,全世界的極端貧困人口數目確實已經不及1990年的一半。然而,世界上仍然有超過8億人,每天的生存資金不足1.25美元。這些極端貧困的人口仍舊是一大社會問題。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出於維護社會穩定的考慮,他們的生活條件都是急需改善。
第二,世界各地在實現MDGs的過程中,表現也各不相同。這張地圖是globalwa在2011年對各國的MDGs進展狀況的評分(來自:http://globalwa.org/2011/01/gauge-country-level-mdg-progress-with-a-new-online-interactive-tool/):
除去沒有數據的西歐、日韓、澳洲和北美等本來就較發達的地區,我們可以發現,東亞和南美的進展情況遠比非洲要好。這裡面起作用的,不僅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經濟、宗教和政治等因素。中國為什麼能拿到最高分?除了那幾年經濟發展不錯以外,義務教育對MDG-2的作用、多年以來逐漸形成(至少在大城市)的男女平等的觀念對MDG-3的影響,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在非洲,濕熱的自然條件導致了疾病多發,經濟落後導致醫療水平低下,政局動蕩導致扶貧工作無法進行,等等,都直接或簡介地影響了MDGs的進展。再比如說,根據世衛組織WHO的報告,MDG-5在西亞和大洋洲取得的進展最為明顯,在美洲、歐洲和中亞也有不小的進展,但在東南亞和非洲收效甚微。上面提到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有一半的母親在產子時得不到專業醫護人員的照顧。但在全球範圍內,這一數字從41%減少到了29%。
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差別是受到了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的影響。在東南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糟糕的經濟狀況讓它們無力引進或更新基本的醫療設備,也無法培養專業的醫護人員。國際上的援助畢竟是有限的。缺少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再加上當地本來就是致命疾病的高發區,這樣就導致了在那些地方,分娩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雖然MDG-5在其它國家取得了收效,但對於東南亞和非洲的國家,高夭折率的問題仍然擺在那裡,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第三,在有的情況下,MDGs在制定計劃和目標的時候,也有沒有考慮到的盲區。
例如MDG-2。在一些穆斯林國家,因為宗教原因,女孩是不允許去上學的(對MDG-2和3都有很大的影響),它們自然就沒能完成MDG-2的目標。但是,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很多國家,在各自的官方報告中,都聲稱已經滿足了MDG-2的要求。實際上,雖然很多國家都聲稱MDG-2的目標已經達成,但這其中還是有不少問題或水分的:適齡兒童有學可上,但教育資源分配極其不均衡。
MDG-2的評判標準之一是看學生有沒有學校可上。很多地方雖然有了學校,但還急缺老師。這就是MDG-2的一個盲區。就算是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這種問題都還存在。比如我在做community service時,去過的底特律、薩吉諾以及巴特爾克里克附近的一些相對貧窮的社區的公立學校,它們的教師水平和相關資源(課本、教具等),根本就很難滿足小學教育的需求。而且,有些公立學校的老師的水平堪憂。有時候他們的一些不恰當的用語,會在潛移默化中對一些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對後進學生或少數族裔學生的不友好的暗示等等。也許他們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因為不專業所致,但這種惡劣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這樣的情況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有,相信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是有的。這樣的教育,豈不是和MDG-2的初衷背道而馳了么。
師資問題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也是存在的。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過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學裡,一個老師帶好幾個年級的學生,或者身兼好幾門課的老師。這樣的學校,即使滿足了MDG-2的要求,又能對學生的小學教育帶來多大的幫助呢?因此,要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小學教育,挑戰還很多。
所以,MDGs雖然有成效,但做得還遠遠不夠。2015年是MDGs的終結年,不會延期了,但聯合國又繼續推出了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並把關注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從8個擴展到了17個,以致力於幫助更多的人群、更全面地保護地球和環境。
MDGs是讓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減半,而SDG則是希望在2030年以前完全解決這部分的社會問題(extreme poverty --&> poverty;reduce --&> no)。至於SDGs究竟能起多大作用,還要看世界各國的參與程度和重視程度。歡迎關註:地球的那些事兒 - 知乎專欄
MDG具體有些什麼內容?(上面已答)實現了多少?(上面已答)
簡答:減貧成效顯著,教育也行,其它的一般。問:如果延期,能完全實現嗎?
技術上說不能,所以換了一套煎餅叫SDG。問:有哪些外部因素(歷史、地理、經濟、宗教等等)幫助或阻礙了這些MDG的實施?
答:學術上有兩種討論MDG的方法:1-施行過程評估分析即外部因素;2-批評MDG本身即內部因素。本人偏左,所以說內部的。同學們需要看完別的答案知道什麼是MDG之後再來看針對MDG的批評。也是科普,隨筆寫。就MDG本身的問題,有說MDG目標定的太難,很多國家沒能力,技術上很多方面也沒數據;也有的說MDG目標太簡單,避重就輕,故意讓各國很容易的達成。
說太難的好理解,畢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15年就能消滅極度貧困,可是為什麼說太簡單呢?
有這個幾個批評:一,目標太水,貧困線還是每天1美金,世界銀行的1.25也不怎麼樣。二,大部分的目標都能靠錢完成,實際上沒有結構性的面對發展問題;三,脫貧不等於民權,光給錢不改善醫療教育民主什麼的沒有用;四,太多該設立的目標被故意忽略了,如全民醫療、童工、勞工保障、移民權益、收入不平等、土地改革、環境保護、就業、各種不宜公開討論的政治問題等等;五,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系統性的政治政策問題抽出來幾個當標兵,造成了不均衡的功利性發展;六,發達國家本身問題一堆,窮的地方比不發達國家都窮,被MDG有意忽略了;七,MDG宣傳的是主流全球化發展路線,對於國家自主發展、產能、國有經濟、糧食主權什麼的就正眼瞎了。這個方向的批評還有很多,有些也很尖銳,每個批評牽扯的問題都很複雜,有人問我再說。所謂「結構性」就是造成這些發展現象的原因,基本來說西方的學者們統一批評資本主義及以工業和消費為主的發展模式。舉個例子,大部分拉美非洲的土地分配極為不均,無地農民都是窮人,給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亞洲童工問題直接影響就學率、就醫率,MDG沒提,童工的產生原因也沒人深究。還有,絕大多數不發達國家的政治問題,內戰、獨裁、腐敗才是發展問題的真正原因,也沒提。有的時候MDG就淪落到跟獨裁者說我給你錢,咱多建點兒學校咋樣,那啥不打擾你繼續迫害了啊。
問:MDG對世界的貢獻有多大?我們的世界是不是因此將變得很完美?
答:客觀上說初衷就是起個激勵作用,可是很多MDG的實現跟MDG本身沒多大關係,中國的扶貧、教育發展什麼的有沒有MDG沒啥區別。不過提高公眾對發展問題的意識還是有的。現在嘛,就當在很破的衣服領口袖頭打了些補丁吧。
說了過了些,不過學術是不應該為政治背書的。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南霽雲?
※為什麼羅馬共和國的時候這麼強變成帝國反而不行了??
※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把同屬於德意志的奧地利排除在外,這樣的統一按說只能是半統一,為什麼還叫完全統一呢?
※紫禁城裡養貓狗嗎?
※歷史上現代醫學在中國是如何上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