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人民對民國會不會有特殊的情結?

江浙是民國基本盤,蔣家是浙江人,民國首都在南京,上海在民國時代成為遠東NO.1,江浙滬人民對民國有沒有特殊的情愫?


我覺得江浙滬的人對淘寶的特殊情結相比對民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中華民國的本質是軍閥政權,這個事實對於軍閥同鄉來說,的確意味著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上進概率,最起碼當特務和當軍官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那些所謂的國家領袖在用人方面沒有任何大格局,始終只信任本省人,要害職位盡量只用同縣老鄉乃至遠房親戚。

從這個角度說,那個時代的浙江青年尤其是寧波-奉化青年,可能會慶幸與蔣介石是同鄉,因而能靠文憑謀到一條上進之路。當然,就算這條上進之路就算比其他省份要寬一點,但和50年代工業化開始之後的諸多發展機會相比,也是鄉間小路和高速公路的區別。所以解放之後,這點「感激之情」好似烈日下的蠟燭,幾分鐘就被曬化了。

具體來說,民國因為浙江籍而得到提拔的知名巨頭,隨手就可以舉出一大票:

比如說,王世和因為是奉化人,和蔣介石有點親戚,上了黃埔一期,1936年升少將,長期擔任侍衛長,外派就是中將副司令。另一個奉化人俞濟時,在中央是總裁辦公室主任,出外就執掌74軍這種骨幹部隊(他叔叔俞飛鵬也是上將)。胡宗南不僅是浙江人還是寧波人,所以再無能也受蔣介石信任,當上了「西北王」。雖然屢戰屢敗,但直到國民黨反動政權末期也是兵權最大的將官。同期在東部掌握另一個重兵集團的將官湯恩伯是浙江麗水人。其他的,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最強大的野戰兵團司令邱清泉,從落魄青年到軍統之王的戴笠……在蔣介石面前的「第一身份」都是「浙江老鄉」。

上述名單並非我抓住個例不放,學術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蔣介石與浙籍軍人關係初探 以國民政府「浙江現象」為中心

這種用人風格的確留下了一點「恩澤」。直到今天,奉化政府還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吹噓「民國將軍第一村」,某些浙江落魄小資產階級懷念「民國人情味」也不足為奇:"中國奉化"政府門戶網站 ——精神家園,讓農民群眾心有所寄

有著「民國將軍第一村」、「國家首批傳統文化村落」之譽的溪口鎮岩頭村,整合家譜族譜、鄉土文獻、歷史遺迹、民間傳說等資源,運用紙質、照片等多種載體,專門設置了佔地300多平方米、共119塊展板的村史館……

但無論被打扮成什麼模樣,「民國范」都是舊時代的糟粕,是舊中國年年災荒,歲歲戰亂的制度根源,更是封建軍閥被共產黨摧枯拉朽的根本原因。靠人身依附性提供凝聚力的幫會成員根本理解不了共產黨,理解不了這個必然勝利的新時代:

抗聯名將陳龍:重慶談判時保衛毛澤東

在重慶期間,蔣介石宴請毛澤東時也讓衛士招待陳龍。當清一色浙江奉化籍的侍衛官們在席上發現他來自東北抗聯,既不是湘潭人,也非湖南籍,便詫異地問:「你同毛先生有什麼親故?」陳龍如實相告:「我同毛主席一不沾親二不帶故,共產黨的警衛人員來自五湖四海。」

當然,公道地說,儘管蔣介石必須有奉化衛隊的保護才能入睡,但他在封建軍閥中還算是相對「開放」的「優秀」典型,地域觀念比其他地方實力派(尤其是南方實力派)略弱一點:

這既和蔣介石集團的經濟基礎有關(海關稅收和鹽稅),也的確體現了「中央系」的相對制度優勢。但一旦重塑中國社會的共產黨站住了腳,在解放軍看來,靠浙系特務集團控制國家的「中央系」也不過是個略「扎手」的黑社會罷了。

關於蔣介石集團的經濟基礎如何影響政治制度,參見:

為什麼近代自北洋軍閥到民國,最後卻是共產黨得天下?-馬前卒的回答

1949年前,首都在南京,為什麼沒有把上海和江浙吸干? - 馬前卒的回答

關於軍閥集團的組織模式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參見:

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馬前卒的回答

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戰爭? - 馬前卒的回答

關於共產黨的軍隊組織模式: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

補充:

我注意到題主不僅僅強調蔣介石的浙江省籍,還企圖拉上整個長三角和上海給國民黨陪綁。

在此我必須指出,「黃金十年」沒有戰亂的蘇浙富庶農村,死亡率勉勉強強和1962年的水平相當。江南農民似乎應該因此感謝一下拿蘇聯援助起家的南京國民政府?

至於上海的繁榮,且不說每天上百個餓殍算不算繁榮,就算真繁榮了,那和國民政府有啥關係?你為上海是遠東第一大都市而自豪,就忘了趙老爺為啥要抽阿Q的臉?

覺得自己有資格為上海歡呼之前,先看看現代化街區的房契上蓋著誰家的印!


當然有啦。

我曾祖父去世前念念不忘蔣總統,一再囑咐祖父收好金圓券,說將來國軍回來了可以給子孫後代買下小半個縣。

今年上墳我還是給老爺子燒個收音機吧,讓他自己聽聽國軍反攻到哪去了。


當然有,必須有

聽南京老一輩的人說,當年參加民兵和一大票人,聽著國民黨要反攻就開心的要死,聽到敵特來了更是開心的要死。

簡直就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聽到敵特來了,哪怕是在福建的消息,人家就提著破爛的老套桶拿著手電筒漫山遍野的找敵特,就後院一個廢渣土包子爬一晚上,一年下來連廢渣上長的那幾顆野草都起了名兒,來年還繪聲繪色的說種上了南瓜,結果剛長瓜廢土堆就被拉走了。

這不就說明感情深厚么,你等女朋友都不會等一天一夜的,更不用說持槍隆重等候了

這真就是拿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國軍啊。


我爺爺老家泗陽,在經歷內戰,饑荒,日本人之後

家裡八口人死到只剩下3個,我爺爺為了活命,參加了GCD部隊,這才有口飯吃

我奶奶,上海本地人,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周圍的村子好多都是十室九空,唯獨她的村子,因為有個去過日本,會說日語的親戚,整個村子的人才得以倖存

我外公,老家揚州,算是大族,也經歷了兵禍,天災,饑荒,48 49年還被抓了很多壯丁,家族人員損失很大

這種情況下,就算我現在熏陶的文化里,有老上海的印記,我也對民國無法擁有好感

小部分知識分子,官僚,過得舒舒坦坦,但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子很難,士紳在某些階段也很不好受

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就像魯迅筆下的文字一樣,這才是那時候的寫照


民國已經很久遠了。所以除非是歷史愛好者,否則對它的感性認識都很淺薄,加上官媒多年遮蔽式的宣傳。而普通人裡面,歷史愛好者是不多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大部分人對民國歷史無感,沒有太深入的印象,不論是好還是壞

對於部分還有記憶的老人來說,家庭在民國也都不是少數的精英階層,甚至連士紳都不是,更多的是農民、小商人,少部分是城市市民。民國時期,江浙農村凋敝,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小商人日子略好,但是本地產品也受到洋貨的衝擊;最後少部分的城市市民,生活略好,但在1945年後席捲國統區的通貨膨脹風潮中,也幾乎是要瀕於破產了。

在整個南京政府時期(1927-1949),雖然江浙滬面對的內戰較少(尤其是長江以南,即使是國共內戰,渡江戰役後的佔領非常順利),但是1937年爆發的對外抗戰,江浙滬是首當其衝的前線,遭受日寇屠戮深重。對於老人來說,都可能經歷過空襲、逃難甚至屠殺這些很殘酷的經歷。在浙西、浙東等地,甚至還有更殘酷的細菌化學戰,給民眾造成了噩夢般的陰影。

基於這些記憶,老人們對民國的印象恐怕也不會太好,至多只是一個不太穩定的亂世印象。當然,除抗戰外,民國時期江浙滬城市、農村相對全國其他地區,要安定一些。

如果一定要說民國情結的話,南京、上海、寧波三個城市要明顯一些。南京有首都情結;上海有舊上海(海派文化)情結;寧波人則對蔣基於鄉情,好感較多。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南京有1912街區,上海則有1931酒吧,各自指向定都的年代和上海灘最輝煌的30年代。上海在上個世紀90年代煥發了海派文化的懷舊浪潮,南京要低調一些,但是「首都大戲院」的牌子重新掛上解放電影院的時候,微博的本地市民還是認同和歡喜的。

但是如果論專業歷史愛好者,也就是歷史學者,我感覺對民國有好感,立場偏右的學者是容易出現在江浙的。民國史做得最好的也在南京的南大、上海的華師大,另外浙大有專門的蔣介石研究中心。國內比較著名的右派學者高華就是南大的,本身也是南京人;大陸「蔣介石日記研究第一人」楊天石也是江蘇東台人(楊說話比較保守,但讀過他著作還是能感覺他對蔣是有好感的)。

普通人對民國的感受,大概就是無感。但可以肯定,對於第一共和國,普遍認同度較低;對於第二共和國的認同度則要高很多,但是民眾的不信任感也是存在的,有一定的「養子心理」。例如餘姚水災事件中,很多人認為中央對浙江一貫缺乏扶持,任其自生自滅,這種心態是常見的;在上海,也有不少人有「建設全國上海有責」的觀點,認為國家政策使上海一味輸血給其他地區。

--------------------------------------最後說說自己對民國的感受吧----------------------------------------

以地域立場來說的話,我覺得民國,尤其是1927-1949年的國府時期,是一段江浙精英再造中央,力圖完成藍色建國夢想的歷史。這是明清古典時代結束之後,吳越人最後一次成為政治舞台的中心,最後一次以華夏正統代言人自居,參與和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在1927-1937年的南京十年中,東南沿海的城市有了較大發展,江浙的商人精英建立起近代化的民族工業,構成49年後新中國工業基礎的重要一極(另一極在東北);江浙的文人精英推進基礎教育,創辦現代媒體,推進政治變革,依舊留有古代士大夫的遺風;江浙的政治精英們,也初步對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進行了金融、法律、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嘗試與探索。

應該說,江浙地處長江入海口之位置之優,使得這裡通貫東西,面向世界,更有近代化的環境與人心基礎。江浙精英們也往往有著傳統私塾與留洋經歷,對中西方均有一定了解,本也可以擔負起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然而這個政府誕生之初種種的先天不足,近代中國所面對的內外困境之巨大,都使得這一過程舉步維艱。南京十年的努力並非沒有光耀,然而一切都看起來十分脆弱。凋敝的農村,貧窮的內陸;動亂的北方,分裂的國土;舊軍閥未去,新列強又來。在近代化的民族工業基礎背後,是重工業的萎靡和西方經濟的碾壓;在看似現代的國家制度背後,是空中樓閣,閉門造車,是不能落到實處的紙面文件。這一切,都隨著1937年淞滬的隆隆炮火而迅速潰爛,並最終成為不治之症,導致了南京政府的垮台。

1949年的山河之變,代表著江浙精英建國夢想的理論破產和實踐破滅。自此,吳越人以華夏正統自居的自信感與使命感完全喪失了,鄉賢與精英遠離故土,吟唱不滅的鄉愁,這是後古典時代的一曲悲涼的輓歌,「上海-南京」的近代江南時代,在那個時間節點走到了盡頭。之後,新的國家在北方重建,它擁有毫不遲疑的決斷、無所畏懼的勇敢和蓬勃向上的朝氣。一個新世界,到來了。


對民國有特殊情節與當時階級和現在的智商有關,與地域無關。


似乎我家並沒有。

我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民國的過來人。他們說起來,小時候都是貧窮和戰亂,唯一我外婆講過一些小時候開心的事,比如去海邊撿貝殼、去城牆邊上的店裡吃冷飲、坐在家裡屋頂上看星星、姐姐彈風琴兄弟姐妹一起在教堂里唱歌……但這和她的家庭背景有關係,她的父親是教堂的牧師,母親是教會學校的校長,當時算是城市裡的小康之家,自然生活比較富足。

奶奶家裡是做米生意的,但不是什麼大商,只是普通人家,解放後定性是城市貧民。說起小時候的生活,她印象不深,畢竟37年下半年日本人打進浙江的時候她才僅僅兩三歲而已。

外公是貧農,赤貧的那種,母親務農,父親有時做木匠。他生活很困苦,交不起學費所以輟學,後來讀了共產黨辦的鄉村師範,改變了一生的命運。他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種地,不停地種,收成也不好,還得交租,交學費。這種生活他一點也不懷念。

爺爺小時候也是貧農,父母早亡,他幾乎沒見過父母。聽過幾天私塾,又是能言善對,長得周正、人緣也不錯,所以土改以後他被選作村長,後來去參加志願軍又學習了更多文化知識,但那時候也早就不是民國了。民國時他的幾個表兄都加入了游擊隊,其中一個表兄是金霄支隊的,後來編入華野,打南京的時候是渡江先遣隊的成員。他們講起民國,也都是貧窮、飢餓和戰亂。

總結起來,民國時期江浙的城市發展得很先進,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生活是比較富足的。但是在農村,極端貧窮的情況並不少見,許多人生活在飢餓和貧窮當中。出身貧窮農村的外公和爺爺,毫不誇張地說,都是在共產黨的幫助下過上了好日子的。外公如果不去讀共產黨辦的學校,一輩子出不了農村,只能種地;爺爺如果不遇到土改,也當不上村長、學不到文化知識。他們在民國飯都吃不飽,有什麼好懷念的?

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的外婆和奶奶,也並沒有那麼懷念民國。因為,她們在建國以後,生活得更好了。

至於我們這些後代,也沒有特別懷念民國的。

當然,一個家庭代表不了全部;不過我想,我們也不會是唯一的特例吧~

======

有人認為,我這個答案,是由於戰亂,才讓長輩生活得不好,以至於不懷念民國的。

我覺得倒不全是。

對於外婆一家,包括奶奶一家城市裡的居民來說,的確是戰亂打破了他們的生活,讓他們不得不踏上背井離鄉逃難的路。但是對於外公和爺爺這樣的鄉村農民來說,即使沒有戰亂,貧困也會繼續下去。民國的發展重點在城市,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得很好,尤其是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蘇州、南京;但是在更廣大的農村是什麼樣子?

赤貧。

為什麼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能夠成功?為什麼發動農民幹革命能夠成功?就像在俄羅斯發動了基數很大的工人方能贏得十月革命一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發動了全中國基數最廣大的農民。農民所求很簡單,不交租,自己能養活自己,不用挨餓受凍,不用矮人一頭。如果在民國統治下他們大部分都能得到吃的上飯、穿得上衣的生活水準,共產黨僅僅靠著有飯吃、有地種、有書讀的政策,發動得了誰?農民眼界淺得很,誰看得到什麼歷史潮流時局必然?他們只是想過得更好而已啊。

拿外公打個比方,他幾代都是貧農,種地收成一般,父親有時做木匠貼補家用,一家好幾口人吃也吃不飽,衣服都是補了又補,鞋子有時候都穿不上。外公是最小的兒子,全家人省吃儉用供他讀了五年書,實在讀不起了。而讀書的學費僅僅是一個月一升麥子而已。

而共產黨辦了鄉村師範,可以讓他來免費讀書,還發補貼,一個月一升半麥子。

KMT,共產黨,外公會選哪邊,再明顯不過了。

民國時期,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農村的發展水平已經停滯了大概幾百年了。當時的耕種手段和經濟關係,和幾百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拜託,這幾百年來,電都有了,石油都發現了,都從古代到近代到現代了,而農村卻還在延續明朝時的狀態,這難道不令人深思嗎?

現代化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益處,但是這種益處是有階級局限的。你是上流社會,自然能收到最多好處;中產階級,基本上也能過得不錯;但是,人口最多的、最廣大的底層社會,他們貢獻了整個社會的大部分勞動力,得到的卻是最少的。而民國,這種得到最少的狀況,理所應當。

我不是什麼小粉紅,也不是什麼自干五,我只是說當時的現狀。還是那句話,為什麼共產黨能夠發動農民和工人,為什麼農村包圍城市能過成功,為什麼八路軍和新四軍能從延安的窯洞和蘇北的旱地上打出來、得到天下,我想,也許就是因為他們終於認識到,全中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現狀,並致力於(至少是承諾致力於)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而他們的確做到了,工人、農民,確實都得到了好處,改善了生活條件,從吃不上飯、穿不暖衣,到了能夠吃上飯、穿暖衣。

現在比過去更好了,自然不會懷念過去了。

當然,我家出身寒微,長輩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而歷史的進程卻幫了他們更大的忙。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出身比我家好得多的朋友,他們可能現在過得不如過去好了,自然也會懷念過去。

所以呀不能一概而論,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我爺爺是寧波人,在上海讀的中學,高一因為太爺爺去世家裡沒錢,就輟學進上海捲煙廠做工人。我奶奶是紹興人,從小在上海長大,讀到小學三年級,十歲就進紗廠做童工。他們二位都是江浙滬的普通人,對民國確實都有特殊的情結,所以解放前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有哇,民國算是江蘇人現在算是上海的答一發。

奶奶6歲被當童養媳領到爺爺家,不識字,終身想著怎麼掙錢,即便到了60多歲兒孫滿堂了還是想著掙錢,家人勸都勸不住。為了省錢可以早上不吃飯,跑兩小時去市區給人家干小時工。為什麼?因為兒時飢餓窮苦的記憶烙印在她的生命里,所以要儘可能存錢,不花。

有邊親戚家裡以前是地主,解放後被公私合營土改沒了家產。但是幾個老人都爭相入黨喊毛主席萬歲,為什麼?在民國時期一年強盜要光顧兩三次,老人在枕頭下壓了一筆錢,強盜來了就破財消災。地主家也沒了餘糧。解放後窮了,但是睡得安穩,讀書好的還被推薦上了大學,民國時期即便是小地主一般無法供孩子上大學。

紙醉金迷的民國屬於宋家屬於孔家,飢餓混亂的民國才屬於老百姓。如果我姓宋,我就粉民國。


江浙滬貌似是國民黨的統治中心,但你聽說過燈下黑嗎?

沒錯那個燈下黑就是,江浙地區圍繞國民黨統治中心周圍的根據地、解放區。在蘇南,有茅山、有沙家浜,據說日本投降時,距離南京城最近的武裝部隊據說是新四軍。

蘇北蘇中就更不用說了,我黨開闢了一系列的根據地。皖南事變之後,新四軍的總部就搬到鹽阜地區了。另外,我老家揚州市江都區,有個地方叫吳橋,那裡是新四軍蘇中地區總部,號稱「蘇中小延安」。另外,還有邵伯保衛戰,郭村保衛戰。另外別忘了泰州還有個叫黃橋的地方呢!

所以,民國情節……對不起,我沒有。我外公還寫了文章描寫當年他和我太爺是怎麼被新四軍從日寇手中解救下來的。

向邵伯保衛戰的烈士致敬:


我外婆家寧波地主,解放前高中學歷,距離上階級上關係夠進了吧。老太太在世時候天天跟我說共產黨好,每天新聞聯播不拉下。我家紹興,爺爺是小地主家,奶奶家是買辦,太爺當年在上海做經理,照樣都說解放後人民政府好。以至於現在看到有說空一格公好的我都只能笑笑,葉公好龍不過如此。


首先,我覺得對民國有情懷的最主要是看立場,比如江浙滬出身是一個立場,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是另外一個立場,出身當然也是。

其次,作為一個和四大家族多少有點聯繫,和張靜江沾親帶故,爺爺是買辦,外公是資本家,建國後是黑五類,祖籍寧波家族的後人,我覺得我要是回到民國是個類似現在紅二代的角色,不過除了和朋友當笑料講就沒啥太多用處了。就個人而言並不認為果黨執政能力能超過現在的執政黨,雖然加的是民主黨派,但是堅定的支持執政黨的領導。反而,我女友太爺爺是出身邊區老革命,爺爺是地方政府高級行政人員,靠著提著腦袋幹革命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現在卻對我黨的執政各種嫌棄,具有成為果粉的潛力。你說江浙滬能有多少對民國有特殊情懷的呢?


老家在浙江東部的山區,在兩岸隔絕的時代里經常能看到從對岸飄過來的熱氣球。這是由於當年兩岸的文宣攻勢和心戰,熱氣球可以順著季風一路飄到沿海各省。(最遠據說飄到了沙特)

街坊里曾經有幾個國民黨員,解放後每次見到飄來的熱氣球,就說蔣介石明年可能要打回來了。

要說懷念,估計沒有。這種情況,多半是被嚇出來的。


真在民國生活過的老人對民國沒啥好感,反而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些會感慨假如老蔣不跪會把浙江建設得更好。不過,我認為,要不是粟裕剿匪不力,浙江不用做30年前線,大概會發展得更好吧。

當然,懷念民國的也有,比如說小學時候,同一屆的就有好幾個小朋友都號稱「聽奶奶說,解放前半個縣的土地都是我爺爺的」,然後自覺自愿的做小果粉。直到後來,我忽然發現,他們不同姓的,然後感慨那些地主老財真會玩,活該被打倒。

ps:這個問題前三個字差點讓人看歪了。


作為一名奉化土著,對民國沒什麼好感,對於老蔣倒有些老鄉的親切感。

講一下自己的家史吧。母系是當地周姓大家族。太外婆屬於地主階級,舅公黃埔畢業,外婆甬江女子中學畢業,外公當年是上海小企業主。按理來說應該是民國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並不是。在小時候聽外婆講故事,都是逃難的經歷,在天津逃難,在上海逃難;看到的都是抽鴉片的民眾,說鴉片煙有異香,一聞到就知道隔壁鄰居又在抽鴉片了等等。

還有日本人如何作惡,佔了一座橋,每個中國人過橋都要向日本人鞠躬,有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不願意,偷偷從橋下溜過去,被發現了,拿刺刀戳死了,這件事正好被大舅舅(當時是5~6歲的娃娃)看到了,受到了驚嚇,回家後發高燒,不久就病死了。外婆說起這事還一直流淚,對日本人憤恨不已。

對於TG,外婆的看法是蔣和毛都是孫先生的學生,後來兩家鬧起來了,感覺就是兩兄弟爭家產,僅此而已,但對土改一直想不通。當年外公在上海開五金店,賺了錢就回老家買地,前前後後買了十幾畝。沒想到TG一來,就把土地房屋全沒收了。由於住在城裡,屬於居民,又不能種地,外公又得了肺結核,全家陷入絕境,靠外婆給人做女傭才熬過來。當地還有位寡婦,丈夫早死,就靠留下來的幾畝地養活自己和孩子,被沒收後萬念俱灰,先毒死了兒子,自己也上吊了。

實話實說,土改對中國而言的確必須的,但中間造成的人間慘劇真不是少數。我沒有切身體會,但小時候午夜夢回,看見外婆在床頭流眼淚,心裡是很痛的。

我父親剛好和母親相反,是貧農出身,說真的,沒有TG就沒有我爸的今天。解放後一路上學上到浙江醫科大學畢業,當年和老媽是初中同學,老媽成績比老爸好,但是家裡沒錢,實在上不起高中就休學了。我爸反倒因為成分,順利上了高中一直到大學,這也是我媽老吐槽我爸的點。所以我爸是黨員,是TG的擁護者,我媽不是。

而我對政治無感,大學時好友拉我入黨,因為懶,只寫過幾篇思想彙報交差了事,算是入黨不積極分子。

總結而言,我家成分複雜,對民國沒好感,對蔣講老鄉情懷,對TG感情複雜,對鄧好感爆棚。就這樣


今天的甘肅人民咋不懷念董卓呢?


唯一讓我想起民國的。

就是那個滬工作過的江浙之民。

沒錯,就是他。


實際上大多數江浙滬人民,因為各種原因,根本沒意識到民國中央政府是以江浙滬為核心地盤,並且以江浙滬人士為權力核心這一事實。


哈哈哈看到這個問題瞬間想到了發生在我和母上大人身上的真事兒←_←

事情是這樣的,曾經某個假期一家人出去玩兒,就想著在省內吧,於是就去了常凱申的老家←_←

接著,因為是黃金周,景區人特別多,所以管理不太好,惹得我家太后有點怨氣。

重點來了,太后氣鼓鼓地說了句「果然是kmt的地方,就是爛,還是tg好!

對,這就是常凱申同省老鄉的我母上大人說的原話哈哈哈!

我當然就驚呆了,想著太后作為理科生平時政治歷史地理確實不太好,但這話就算是氣話也太搞笑了哈哈哈!

於是我默默糾正了下「額。。。那個。。。現在這個景區管理的是tg啊。。。」←_←

重點又來了,我這邊「洗地」了這一句,身為天蠍座女強人的太后自然是不會認輸的,她「強詞奪理」地說「那還不是因為沾了kmt的晦氣!我去湘潭的時候體驗就特別好!」。。。我竟無法反駁!!!

以上,來自一位常凱申老鄉,非黨員的高知分子——我家太后,對k記的「情懷」←_←


推薦閱讀:

浙江省這次美術聯考怎麼了?如何面對成績和校考?
說說你們眼中的溫州人?
浙江省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館推薦?
浙江-衢州-柯城區 有哪些適合自習的地方?

TAG:上海 | 歷史 | 中華民國 | 浙江 | 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