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家用耳機聽也不願意去看一次現場?


考慮到題主問題tag里都是「草莓迷笛live」,所以本答案僅限討論這些範疇,古典音樂會不在答題範圍。

講真:

  1. 對於單純喜歡音樂&>痴迷歌星的人來說,投入不進去,瘋狂不起來,無法置身當下躁動的環境;

  2. 異地交通差旅成本過高,演唱會門票均價在幾百上千不等,再加上差旅機票食宿費用並不低;
  3. 在家用耳機那是真「聽」,現場那是真「看」,兩者在視聽體驗上有很大的區別,現場更注重體驗。

像我,聽歌特別喜歡安靜的環境,如果不安靜我會心煩意亂。我覺得多少和性格有關,我喜靜不喜鬧。但大多數所謂的「現場」都是非常吵非常熱鬧的,其實現場更注重的是「互動參與」,強調的是「臨場感」,比如粉絲歌迷的跟唱與叫聲呼喊聲,但由於設備和距離導致的視聽反饋都是有差別的。

說白了,演唱會確實是「看」的,而不是「聽」的。我在家用耳機聽歌,至少我能清清楚楚聽到我想聽到的細節,不會因為歌手live唱錯、音響設備問題、現場歌迷的叫喊聲導致我無法安心聽音樂。

假如你的後腦勺被歌迷用熒光棒砸著,四周還伴隨著參差不齊的呼喊聲,你讓我怎麼「聽」演唱會?根本沒法聽,因為演唱會是沒秩序可言的,而且現在的歌手又特別喜歡煽動歌迷,通過各種手段調動歌迷的參與度,什麼大合唱、採訪、其他才藝等等,整個演唱會反而更像一場演出,每個人更像群眾演員。

當然現場還是會去的,只是對特別吵的環境目前還沒完全免疫,除非你把我塞進現場參與十天的綵排。


音質來說,現場真的比不上錄音棚出來的成品,混音什麼的也是藝術創作的一部分,這些在現場都會受到限制。

現場重點是感受氣氛的,好的音箱耳機聽錄音室專輯和參加現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互相不可替代

古典音樂除外,古典音樂後期處理相對最少,現場音質最好


這問題太一廂情願,換個極端點的角度,如果唱片能被現場完全代替為什麼還會有音樂人出唱片、製作唱片??就算假設真有人寧願聽唱片也不去現場,那也只能說明那人只喜歡唱片里現場所無法取代的那一部分


對我來說,去現場不小心就退錢了。之前燒到HD600加獨立耳房,不小心被朋友拉去聽了一次巡演的愛樂樂團的現場,回家就覺得耳機聽起來就感覺不不對,少了什麼,然後就退燒了


沒錢


場下拿熒光棒應援,節奏一致,參與度超高,要的就是這種氣氛


為什麼有人寧可在家手淫也不出去泡妞?


因為不在意,一部分人需要現場,還有其它的人需要KTV,需要嘿嘿嘿,為什麼要去現場。


搞的好像門票不要錢一樣


因為現場可能會有1.5米以下熊孩子媽個雞。


我近視


謝邀@wenyi gao 這個問題不好答的地方在於缺乏很多相關的語境,比如首先說某個在家用耳機聽的人對音樂的喜愛程度,聽何種音樂,以及所在的地理位置限制以及經濟條件等等,畢竟能造成在家聽不去現場的客觀因素確實太多了。

一個愛好現代流行音樂並有一定音樂品味的人(從標籤上臆測出來的)為什麼不去親臨現場,那原因恐怕離不開一點——儀式感。

所謂儀式感在愛好面前,可以理解成為因為熱愛某種事物,從而表現出相對其它事物區別對待的精神活動或行為動作,以滿足該事物給自己帶來的內心上的充實。好比享用美食前的祈禱句,婚禮中幫對方帶上戒指,看似起不到影響結果的行為,卻一定程度上讓自己面對美好事物的時候顯得神聖重視。

當某種行為無法滿足這種儀式感的時候,人的行動動機就會相應削弱,甚至無法完成這種行為。

所以說回問題,當一個人覺得去一些音樂現場(針對國內城市地理環境)所呈現出的東西無法滿足他對這項愛好的預期,並且認為在家聽自己買到的唱片和用基本令自己滿意的聽音器材聽音樂儀式感相對更強時,那麼基本也就對某某音樂節及住址周邊所在的live house等現場沒什麼熱情了。。。

結尾,好吧我就是這樣的人,對國內大多數原創音樂人的作品沒什麼興趣,也沒寬容到去現場支持自己不感興趣甚至達不到內心所謂金線的音樂人,雖然我知道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樂隊的收入中演出所得恐怕要超過賣唱片的,但是一次不去那肯定也太絕對了,只是能趕上喜歡的真的不多,真喜歡的不用朋友拖拽哪怕自己一個人也會去的,現場氛圍和音響效果反倒不是真正決定去與否的重要因素,但覺得還不錯的肯定會買唱片支持的,而不是因為喜歡某種音樂類型或什麼相應的人際圈子硬要去往跟前兒湊,可能相應保持些距離在我看來反倒能多些敬畏。

不知道會不會相應延伸出——[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現場pogo嗨翻天也不願意買張樂隊的唱片?]這個問題。


我第一次聽悲慘世界是初中的時候,直到大三,終於有機會去英國,為了去皇后劇院聽一次,拚命刷票,最後一個人坐最後一班火車回劍橋。

念念不忘,才有迴響。

能聽到的現場,大多是緣分。

開心就好


1.沒錢

2.汪。


「啊啊啊啊!!XXX,我們愛你!」

「啊啊啊啊!!XXX,我要給你生猴子!」

「啊啊啊啊!!XXX,男神!」

「啊啊啊啊!!(╯‵□′)╯︵┻━┻老子就想聽會歌!!!」


全國幾百個城市能看演出的、符合演出要求的、而且有真正的做音樂的人演出的有多少?那這樣演出就不止是票價了、還有時間、行宿以及精力~


@李嫑嫑 說了挺多細節上的差別 : )

先不去揣測「有些人」是怎麼想的,我來拋出我的視角:

  1. 題中的「耳機聽」:滿足「欣賞音樂」的需求
  2. 題中的「看一次現場」:滿足「體驗一次音樂娛樂項目」的需求

------------------------------------------

  • 「耳機聽」滿足了我欣賞音樂的需求(可不只是在家聽):
  1. 每天通勤的途中我選擇戴上耳機聽我喜歡的音樂,可以是「重溫一遍 Eric Clapton 的某張專輯」、「試試前一天收藏的某大 V 推薦的 Jazz 歌單」;
  2. 晚上回家後 1 小時的時間按照計劃聽不同風格的曲子,豐富對各流派的認識。比較累的時候直接打開 Jazz FM 當做放鬆;
  3. 每周聽聽 Bandcamp Weekly、本周收藏但還沒來得及聽的單曲;

  4. 在公司我更多聽一些公司簽約音樂人的作品,以及朋友們最近發布的作品、Demo。

  • 「看一次現場」滿足了我體驗一次音樂娛樂項目的需求:
  1. 周末了,B10 有一個很棒的 Surf Rock 樂隊來演出,這種風格的現場氣氛肯定很活躍,好久沒去蹦躂蹦躂了,想去;
  2. 還是周末,爵士花園今晚邀請了 Swing Shenzhen 的 Swing 舞隊來帶著大家一起跳舞,看來樂隊整晚都要翻唱我喜歡的 Swing 曲子了,想去;
  3. 小長假到了,音樂節離得也不遠,何不約上幾個朋友一起去玩玩,看幾場喜歡的演出、到漂亮姑娘扎堆兒的地方養養眼、扎個帳篷彈琴唱歌喝一晚上啤酒,想去;
  4. 小時候最愛的 Backstreet Boys 要來中國演出啦,滿滿的回憶呀,想去。

------------------------------------------

很可能有些人不去看現場只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對這樣一次音樂娛樂項目暫時沒什麼需要,這或許跟音樂都沒什麼關係(也有不少人熱衷看各種現場但看完也不知道表演的是什麼)。

Btw,

以下幾種情況,可能導致有些人不願意「去看一次現場」:

  1. 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我討厭社交場合,我並沒有這樣的需要;
  2. 這個現場還沒有足夠激發我的興趣;
  3. 看完演出渾身是汗、頭髮也亂了,我不能容忍這樣的自己出現在別人面前;
  4. 安排行程好麻煩,我更想在家裡的沙發上坐著,什麼也不想做,除了,唉...;
  5. 我沒有朋友,我也不想一個人去;
  6. ......


想起那個買了1000大洋的票,在現場聽保安大叔跟唱一晚上的段子。

我不喜歡現場,因為我融入不了氛圍,也受不了個別粉絲,比如對你吐酒的行徑。


我還真沒聽過幾個現場比他們自己製作好的專輯裡的演奏的好。


因為為一個歌星去現場瘋狂的,都是傻逼啊

————尼采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原本挺不錯的人就這麼招黑呢?
為什麼現在對「心理學概念」的販賣如此流行?
「陰陽眼」是一種精神疾病么?
如何勸導浪費時間的人珍惜時間?
在超市碰到父母不給孩子買玩具零食的時候 我給小孩買的話有什麼不妥嗎?

TAG:耳機 | 心理 | 草莓音樂節 | 迷笛音樂節 | 現場音樂Live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