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軍人喜歡用《圍城》、《肖申克的救贖》之類的東西來比喻自己?或者軍隊這個體制?
最近又放假時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贖》,感覺和高中時第一次以及在大一寒假時那一次都不太一樣。
這個問題應該是剛入伍或剛離開的人感覺比較深刻一點吧,不過大家不妨各抒己見,隨意談談。
圍城且不談,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個詞貫穿全片,叫institutionalize。最初你抗拒,然後慢慢習慣,最後不得不依賴於它。
你高三畢業,以完全可以進Top 10的成績,進去了某知名技術類軍校大門。父母都說好哇,沒有學費還有補貼,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在這裡讀書不愁工作。一個剛剛成年的小伙懂什麼?或許還有些不情願,但最後還是習慣性聽了父母的建議,畢竟來都來了,難不成回去重新經歷一次高三地獄?自己又不是考不上要復讀……
四年/七年/n年後你畢業了,分了個單位。年輕人剛進去,或許你有不凡的能力,或許有遠大的抱負,或許有無比的勇氣,然而卻發現它壓根不在乎。它要的是聽話的,順從的,甘願拿著與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工資,在鳥不拉屎的地方做一些根本不需要太多能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管這個叫做『奉獻』,你疑惑,為什麼就自己不信這一套呢?為什麼那些同事都好像甘願『奉獻』的樣子?你瞧不起他們。
隨後你發現,慢慢地領導越來越不把你當回事了。你的工作完成質量都不錯啊,這是為什麼呢?關係不錯的前輩找你喝酒,開導你說,你呀,能力確實強,但是在這裡生活不僅僅要能力,還要有『眼色』。你好像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有些人儘管能力一塌糊塗卻仍然被重視,明白了為什麼其他同事都甘願『奉獻』……忽然間你開始覺得鄙視他們……
有時候甚至會有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人來聯絡你,他們看中你的能力,希望你出來去他們公司工作,仔細一看月薪夠五位數,比現在的工資高出兩倍還有餘,說不定努力一把幹個幾年月入五六萬不是夢。你很想去,可是仔細一想,你想走也走不了啊!這裡沒有勞動合同,沒有到期年限,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要在這裡待多久。拒絕了別人的邀請,你會覺得失落,也會對這裡的限制感到痛恨。
時間長了,你磨平了稜角,長起了『眼色』,見到不公平甚至黑暗的事情也不再覺得厭惡,見到混日子的也不會覺得鄙視。你學會了找準時機展示自己的一些『成果』,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它給了你很多機會,提升了你的待遇,也個月也有個差不多八九千工資了。你覺得雖然還是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但是生活好像也挺愜意。然而你忘記了,原本你可以在更好的地方,通過原本強大的能力來獲得應有的遠高於此的待遇和尊敬。
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中,你接觸不到新的技術,難易學到有用的知識。到了三十五六歲,你已經落後於外面的世界,不敢想像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在它裡面工作了,還有什麼辦法養活自己。你發現自己成為了曾經自己瞧不起的那種人,然而此時你只是覺得年輕的自己太無知,儘管有時候看到自己以前的一些中學同學,他們中不少都還混得挺不錯,會有那麼一點點羨慕罷了……
終於有一天,因為某些原因,你必須要離開了。此時你已不再是那個年輕氣盛但是處於底層的小人物,而是另一撥人的領導。你覺得那些年輕人看你的時候眼神里的羨慕是覺得你到了將近知天命之年,就此回家還能領個基本工資,也有個好幾千,算是半退休了,清閑而滿足;說不定上面還在外面給安排個閑職,也能每月拿個幾千塊錢。儘管自己幹不了別的,也沒啥建樹,但好歹也不用再干別的什麼了,稍微省點兒,日子也不錯了。
只是想想看年輕的自己……好像不知道怎麼的就覺得鼻子酸起來了。
——————————
所以告誡各位有能有才的朋友們,不要進來,不要進來,不要進來;告誡所有不小心踏進了大門同時還有能有才的朋友們,找准機會趕緊走,趕緊走,趕緊走。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見識甚至父母的見識,親手殺掉自己的未來。
用肖申克的救贖來回答,我們可以大概分成三類人看
第一類,老布魯斯那樣的,已經被體制化牢固了思想一輩子的人。
在監獄裡,他有地位,單獨管理圖書室,有特別優待,受人尊敬。而假釋申請通過的時候,他恐懼,不捨得離開,因為他大半輩子都用來適應了監獄的生活,出獄之後再接觸到的外部世界,早不是他所熟知的那樣,他只是一個從監獄出來的老人,手腳不靈活速度慢,上廁所習慣打報告,受打工地方老闆和顧客嫌棄。老布魯斯已經老到無法再適應外部世界的自由狀態,對他來說監獄的生活才是他應付得得心應手的。最後他只好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第二類,像瑞德那樣的,他在監獄裡的狀態比較像老布魯斯,但他待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並且他有主人公安迪這個朋友。安迪一直以不同尋常的表現震撼著他,他感覺他的這位朋友就像一隻美麗自由的小鳥,什麼籠子都關不住。瑞德後來假釋出獄後雖然和老布魯斯一樣,住進了同個房間,做同份工,感受到不被認同不被尊重,但他從商店裡看到手槍的同時,也看到了指南針,想起了安迪曾經告訴他的話,於是瑞德真的去了大橡樹下挖開那塊火山岩,看到了安迪給他留下的路費和信,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第三類,安迪,從進入監獄裡就表現出與一般人不同的精神狀態,大概第一個原因是他是無辜的,總期待著能有機會出去;另一個原因是他受過高等教育,是個銀行家,總能通過各種辦法弄到他想要的,比如修屋頂的時候靠給獄警提供免稅繼承遺產的方法,換到冰啤酒,靠給監獄長洗錢換到單人監獄,去圖書室工作等,這樣一個人,感覺他只是換了個地點,從事另一份工作。我想把他比作水,在什麼樣的容器里,就是什麼形狀,卻不會改變他原本的性質。安迪的精神一直是自由的,不論在哪裡都改變不了。
我想題主所說的軍隊存在的情況更符合第一類,像老布魯斯那樣,受到體制化的影響頗深,這種情況放到軍人身上,如果一個之前戰功赫赫,級別比較高,在部隊呆了很久的人,他受其他官兵尊重崇拜,能號令一大批人,射擊技術一流等等。再讓他轉業出社會,之前所會的所擁有的一切,都不再適用,他必須重新開始學新技能,接觸新的人群,如果他不能很好的適應,就會像老布魯斯那樣鬱鬱寡歡。
如果能夠提升自己,多見見世面來提升自己的適應性,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
說點題外話,我最喜歡片尾瑞德乘車去找安迪時的內心獨白,他很興奮,這種興奮是一個自由的人才會有的感受,對前方未知目的地的一種期待的興奮感,希望我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
《救贖》里說過類似的一句話:體制這個東西起初你憎恨它,慢慢你適應它,最後你離不開它。不是我們離不開它,而是我們忘了當初的那種拼勁。這部電影前段時間又重溫了一遍,依舊那麼經典。我不希望自己以後像老布魯斯那樣老去。安迪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感覺帶給想看到圍牆外面的我們更大的衝擊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 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 alized.
這些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這就是體制化。
相信看過原著或電影的應該都知道這句話,不贅述,直接進入講故事環節。
———————分割線———————大一上的時候第一次外出是馬原的實踐課(其實就是外出參觀見學),到了目的地之後,大家分散在紀念館何處觀看,和一哥們商量著偷偷溜出來了,準備出去浪一番。走出去才發現啊,這特么什麼荒郊野嶺的啊,最近的KFC也有兩公里啊!什麼?你說網吧?影院?對不起這裡連個計程車都不好打。可是好不容易溜出來就這麼回去怎麼甘心呢,兩條孤寂的漢子就買了兩個紅薯坐在紀念館外面的花台上啃起來了。不知不覺就聊到了這部電影,沒有聊安迪,沒有聊瑞德,而是那個在電影中打醬油的圖書管理員老布魯斯克。一直盼望著出獄,好不容易從肖申克監獄出來了,最後卻自縊身亡了,因為他發現外面的世界和他曾經所認識的那個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當時我們真的就是感同身受啊,一直盼望著外出,然而出來了,卻發現似乎一切都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了,這才100多天而已。差距就已經有這麼大了么?
那天其他的談話內容都記不太清了,我唯一記得的是那個冬日下午的陽光很溫暖。
——————再分割——————
至於說到圍城呢,我不得不提一提我的幾個高中同學,一個跟我同時入伍,當時他是很渴望進軍校的(和我完全不一樣嘛),可進去之後才似乎城裡的生活不是那麼回事嘛,也曾經萌發過退學念頭,不過還好,他找到了自己所愛,雖然偶爾會迷茫,但好歹堅持下來了。
另一個同學呢是應屆的時候不認真學習,沒上一本線,復讀了一年恰好趕上政策調整,允許往屆生報考國防生和軍校。於是乎他就興沖沖的填了提前批,可以圓自己的軍人夢了。我在發現他被錄取之後跟他聊了一下,叫他做好思想準備,進去之前多跟我們這些同學啊,家裡認識的圈裡人聊聊、了解了解。結果……最後我發現他居然去了一個二本!二本!
本來都是已經被錄取了,家裡又找關係把檔案調出來了。然後放棄了他曾經的夢想,去地方大學奢靡去了。
其實有氣候就這麼回事,不明所以的人們始終望著牆的那一邊,總以為那一面的生活更美好,一心想要衝破圍牆。城中的人想出去,城裡的人想衝進來。
殊不知,兩邊雖然不太一樣,但哪邊其實都不太容易。
——————最後分割線——————
居然有人說沒聽過( ????? ),為何我時常聽到類似的言論?難道是我關注點出問題了?╮(╯▽╰)╭無論是《圍城》還是《肖》,他們更多的共同點在於: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圍牆內的人們,置身牆內失去了在牆外的自由、美好,一顆失去後更知道珍貴的對外嚮往的心,趨之若鶩。
體制這東西,可怕的是又憎恨他,又依賴他,啪啪打自己的臉。進入體制前看《肖》,關注點主要在於主角的隱忍、不放棄;進入體制後看《肖》,更加關注審判法律細節和典獄長的生存模式。
嗯,求裁,哈哈^_^,我就是這麼放蕩不羈。圍城裡的人總是想出去。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繁華,不像裡面那麼單調,那麼乏味。因為外面的世界有自由,沒有體制的束縛,制度的約束。因為外面是個不一樣的世界。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因為裡面的人穿著一身英姿颯爽的軍裝,個個英氣逼人。裡面的人又似乎看起來那麼優秀,才華橫溢。裡面的世界很神秘。
圍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我不用依賴體制,照樣衣食無憂。而我進入了體制,對自由也就更加渴望。就像安迪,雖能適應高牆裡的生活,卻從不依賴它
四海之內,莫不圍城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them.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體制化。他出獄後說,別人不下命令就尿不出來,就是這種感受。在體制內討厭有節制的自由,放棄又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富人也只想更富,人窮其一生不過是在追求自我價值,人生價值,想體驗未知的領域,人性使然。走不走出體制內就跟個性有關、環境條件有關了。
圍城裡的人想出去 圍城外的人想進來 說的就是部隊 當然這只是對於剛到部隊那會兒來說 到了部隊之後,發現部隊並不是像之前了解或者想像的那樣精彩而富有激情 待了沒倆星期,參軍之前那種熱情就消耗殆盡了 記得那時多麼想穿這身軍裝啊…第一年是最苦逼,也是最為糾結和矛盾的時候 後來慢慢就習慣了 當然在部隊發展的也不錯 慢慢的就升級成《救贖》這個樣子了 這兩個比喻確實很形象,很貼切 還帶點文藝范 也是說出了在部隊工作很多年的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吧
來說說我的看法吧,軍人之所以會喜歡《肖申克的救贖》大致原因有幾點兒:1、軍隊從自由程度的角度看與監獄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尤其是剛剛入伍之時,你的人身自由會受到極大限制,你的一言一行都要受約束和規範。上廁所要打報告、身體不舒服要打報告、見到長官要立正等等。這種約束也有很大的強制性,當然你是人民子弟兵,他是犯了罪的凡人對待你的態度肯定不能跟他比的,都是為了培養服從管理意識。2、「禁錮」的時間相對社會人都比較長,或者叫漫長呵呵。就像電影中一樣,看開的人習慣的人都會過的有滋有味,小日子過得也挺美,但是不習慣不喜歡的人就會如入深牢大獄一樣,度日如年痛苦煎熬(這些基本都是初期的癥狀,當然也有一直都不能進入狀態的)。3、也會存在「體制化」問題。比如入伍多年的職業兵,思維方式做事方法都會形成職業習慣。例如愛留平頭,喜歡沒事比劃一下擒拿格鬥,愛穿寬鬆的工裝類衣服,總愛回答是,做事說話喜歡直來直去乾脆利落等等。4、也需要各色人等的幫忙,也會遇到各種委屈憤怒。比如,想抽煙但是連隊是沒有買煙的,那連隊有什麼司機通訊員你是不是需要認識他們一下幫個忙?你想私溜出連隊去外面逛逛是不是要跟門口哨兵意思意思?這些都是「裡面」的相似點。5、也會有又愛又恨的時候。脫下軍裝(號服)了突然自由了,離開了朝夕相處的集體(監獄),離開了親愛的戰友(獄友)心裡一定會有失落感。想想那時裡面的歡笑和淚水,熱熱鬧鬧,哥們兒兄弟,同甘共苦,稱兄道弟,義薄雲天。突然很懷念裡面的時光,很想再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架子床豆腐塊兒,集合,開飯,點名,自由活動,看電影,做在馬紮上寫信,在連體讀書館裡看書…………其實有時候想起部隊的兩年好像是一場煉獄,因為把痛苦放大了延伸了。還有一點最重要,就是電影中說的「希望是個好東西,永遠不要喪失希望」真的是這樣,無論在哪裡在做什麼都要心懷希望,痛苦都是暫時的,不要對未來灰心,要試著讓自由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和崇尚熱愛美好的心。
佔個坑 睡醒了來答
既體驗過圍城內的鐵欄枷鎖,又享受到外面的聲色犬馬,自身有強烈對照體驗的人才會深深明白自由的重要。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從軍十七載,聞所未聞。
嗯,大抵如此。
推薦閱讀:
※圍城精彩在哪裡了?
※「分鐘」有「分釧」這種說法么?
※三閭大學最陰險的是誰?
※《圍城》中按描寫孫柔嘉是想方設法嫁給方鴻漸的,為什麼結婚之後總是和方吵架?
※看完錢鍾書《圍城》,是一種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