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為什麼藺相如會成功?

如題,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屌絲逆轉,但我實在不明白他為什麼能夠成功。

首先是完璧歸趙,故事劇情大家都清楚,但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秦王為什麼會如此聽藺相如的?眾所周知,秦王是一個暴君,他怎麼會因為藺相如的幾句話就怕了呢?在朝廷上會見藺相如卻讓他畢禮而歸之,其後卻又討伐趙國。秦王為何不當場殺死藺相如?

其次是澠池會面,為何秦王在聽藺相如說你如果不彈奏樂器我就自殺把自己的血濺在你身上的時候,秦王畏懼就擊缶,他為什麼不成全藺相如?身為一個暴君難道會畏懼血?!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藺相如的,反正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賤人,就像廉頗說的那樣,相如素賤人!

誠邀答題,謝謝!

-------我是分割線-----------------------------------------

高中學渣,文言文不怎麼樣,忘記以前老師講的賤人是指出身卑微的人,大家一說就記起來了。這一點是我認識淺薄,但我覺得藺相如就是碧池,學到這篇課文就這麼覺得。至於秦王嬴政是不是暴君,現在其實也沒有正確解說,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這種歷史人物不是我們能夠說清楚的,畢竟人是一種超複雜的物種。是的,我是不懂政治,我不明白政治里的你進我退,政治家的你來我往。所以我不理解為什麼秦王當時會多次屈服於藺相如,這是我來知乎提問的理由。還請給位海涵,並指點一二,謝謝!


為什麼知乎有左右滑動,但是不保存的傻逼功能?改了半天的答案不小心划了一下,就沒了。!!!!!!!!!!!!!!!!!!!!!!!!!!!!!!!

秦昭王是秦孝公之後,又一位極為傑出的君王。說他殘暴,沒有根據,即使是秦始皇,也不能說他殘暴。秦始皇只是秦國律法的忠實執行者,所以殘暴的是秦國律法。而這個律法是從孝公時期就確定下來的。

藺相如在朝堂上要摔碎和氏璧,昭王不見得是畏懼,只是捨不得那塊玉。和氏璧傳到秦始皇的時候被做成了傳國玉璽,就是三國演義里說的那個。這個玉璽在失蹤之前,是帝王合法身份的標誌。所以和氏璧對於秦昭王來說,是個捨不得的寶貝,所謂投鼠忌器,秦昭王只好認慫。

因為和氏璧在藺相如手裡,所以秦昭王並不能把藺相如怎麼樣,並且按要求齋戒五日,為完璧歸趙做了時間準備。五日後,昭王發展被耍,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昭王肯定有砍他的心。但是,第一,砍了他和氏璧還是不會回來。第二,秦國當時在攻魏,不願意同時再惹來趙國的麻煩,所以也不能殺他。昭王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在得不到實際好處的情形下,自然會做出最佳選擇:裝大度,給你個順水人情。但是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拿去了。

至於後來攻打趙國,是秦國的戰略方向而已。

但是後來秦的戰略方向轉向楚國,就不得不從趙國抽出兵力,於是要求講和,也就是澠池之會了。

會上趙王被侮辱,藺相如說,我的血能濺到你身上,可見距離之近。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其實是威脅,但是對方畢竟是一國之君,不能直接威脅,這會讓秦王沒有面子。

如果藺相如直接說,你丫擊缶啊,不擊我乾死你。缶,是個瓦罐。趙王彈的是琴還是瑟忘了,但好歹是個演奏宮廷樂的高級樂器,缶就是唱陝西民歌用的。秦王怎麼想?我一堂堂君王,你丫敢威脅我,我要是不殺你,傳出去老臉往哪擱?那肯定就直接殺了。因為你要知道,秦人尚武,國君也是習武的。比如說昭王的前任,秦武王,力能扛鼎,最後就是跟人比舉鼎,結果被鼎砸斷腿死的。藺相如不是傻子,肯定不會硬剛,也不會自己往槍口上撞。畢竟秦王還有侍衛,只要秦王躲過致命一擊,侍衛就有時間衝上來當場剁了他。

所以藺相如說要自殺,威脅了秦王,同時給秦王一個台階,讓人覺得秦王是因為不忍心看你死才勉強擊缶啊,多麼仁義的君王。

秦王被威脅,當然還是虛的,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嘛。何況人家手裡有個瓦罐,不一定砸死,砸破臉也不好嘛。其次,秦王此次出來是議和的。外交過程中,也就佔佔口舌便宜,點到為止。自己沒佔到,只能認栽。萬不會升級到,流血事件,在議和時節外生枝,影響大局。藺相如又給了台階,那就順勢爬下去吧。

而且,藺相如絕非屌絲。後來若干年,秦舞陽面見嬴政還沒見人就嚇得發抖。而藺相如不到不卑不亢,而且敢威脅秦王,這點氣魄就不能說他是屌絲。而後的幾次外交,充分體現他的果敢與睿智。包括後來趙王用趙括,藺相如也不同意,可見有識人之明。

至於你說的,秦王為什麼一再忍讓,不成全了他。這正是普通人和政治家的區別,普通人遇事暴跳如雷,政治家不會。就算找你算賬,也在秋後。

還有,相如素賤人,意思是藺相如是個出身卑微的人。題主這個文言水平,難道是初中生?

最後給題主補充一個故事。鄭靈公在位時,有一次有人進獻了一隻鼉,鄭靈公就把它燉了。沒吃之前呢,公子宋朝見。君臣扯淡的時候,公子宋食指大動,靈公就問怎麼回事。公子宋說他食指一動,今天必有好吃的。靈公一聽,大為驚奇,說自己正在燉鼉。但是靈公很賤,說我偏不信這個邪。就把大家都叫來吃,偏偏不讓公子宋吃,還說風涼話,哎,你不是食指大動么,你怎麼沒吃到啊?公子宋急了,老子混了這麼多年江湖,哪裡見過如此厚顏無恥的國君。公子宋氣糊塗了,就跑過去把食指放到湯里站了一下,然後嘬著指頭跑了,邊跑邊說,哎,你看我還是吃到了。靈公看公子宋如此失態,都傻掉了。等公子宋都跑了,才回過神,於是大怒,說要砍了公子宋,。公子宋做了錯事,本來一回到家就害怕了,一聽這麼說,索性橫豎一死,他帶人把靈公砍了。苦逼的靈公在位還不到一年。

所以題主你這你丫來啊爺弄不死你的脾氣,真的活不過兩集。


讀來讀去還是覺得大家觀點比較淺薄,我依舊推崇明代的@王世貞的評論。

轉貼一下《古文觀止》明文252篇: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1. 古人難以超越,我輩嘆為觀止

——————————古文好的同學,你一定讀過,所以無需再讀了—————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

——下面是簡單的筆記,不擅長古文的同學,勉強看看,莫要抱怨——  

明代王世貞認為,和氏璧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最好的結果是——

1,15城到手,和氏璧歸秦,大家happy

2,其次是——不交易,也不惹怒秦,

3,比較壞其實也差不多的是——丟了和氏璧,不惹怒秦,

4,最最壞的結果是——惹怒秦。

藺相如出使秦國玩的這套把戲看上去驚險刺激,事實上僅僅是保住了並沒有什麼卵用的和氏璧,卻著著實實換來了比最壞更壞的結果——不僅惹怒更加是激怒了秦王。如果是這個結果,一開始告訴秦王,No! no deal, 我們不交易,一點都不複雜。但經過藺相如的一番周折,結果卻是在秦王顯示了極大的誠意之後,中止了交易,激怒了秦王,這事實上是授予了秦攻趙正當理由。之所以秦沒有發兵攻趙,不過是藺相如的運氣而已。

。。。

怎麼樣?明代的士大夫的觀點是有一貫性的,他們抓住任何細節宣揚一個觀點——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一切不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機智都是傻逼的行為。所以一如既往,明文觀點明確論述清晰,我輩只要背誦一下即可,的確在王世貞的闡述下藺相如真是個賤人了。

(翻譯的質量實在是哈哈哈,敬請見諒。王世貞是誰?明代排名第6的才子,相傳閑暇時用蘭陵笑笑生的網名寫了金瓶梅。)

2. 吊絲如何逆天

但是根據藺相如以後,在澠池對秦王的強硬,對廉頗謙讓懷柔來看,藺相如的才能,決不至於在和氏璧事情上處理得如此拙劣。藺相如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和氏璧的任務?

這就是我來回答的問題。

事實上,藺相如處理和氏璧事件,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只不過藺相如考慮的不是趙國,而是為了自己的逆天。吊絲,從來不會有許多機會的,逆天的吊絲就是拼了自己的命和比自己命更重要的東西,才把握住了上天給予的僅僅一(機會而已。(新定義:吊絲——抓住懸在天上的一根絲)

藺相如精確的分析了趙王的心理。在趙王心中,15城並不重要,秦是否會暴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愛的和氏璧。(許多領導之所以是領導,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和意志,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偶然的出身。)不僅僅是趙王,整個趙國的決策層都是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卻無視更加重要的風險。後來的上黨、長平就是這樣的。

相如和屈原不同,他不是民族主義者,他僅僅是一個機靈的政客。趙國不過是他吃飯的地方,因此相如沒有原則,趙國和趙國人民的利益對他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抓住懸在天上的一根絲爬上去。

對了,你在現代企業管理學中有學到過,如何判讀任務優先度。判讀優先度首先要分析誰是任務的關鍵利害者(stockholder),優先度不是你的優先度,而是關鍵利害者的優先度,而這裡的關鍵利害者,毫無疑問是趙王。

對一個君王(政黨)來說,國家民族的利益,永遠不如自己開心更重要。如果你是為這樣的君王效力的話,國家民族的利益也不應該放在你的首位。也就是說,打工的人你不需要為公司為社會考慮太多,但是你不能讓老闆開心的話,你就沒有出頭的機會。

3. 任務分析

藺相如當時是這樣分析任務的優先度的。

1. 保證和氏璧不落入秦國(寫一篇精彩的報告書,讓司馬遷寫出一個千辛萬苦,波瀾起伏的故事)

2. 可能的話,15城到手(但這不重要,拿到15城只能說明秦有誠意,而不能證明自己的勞苦功高)

3. 不激怒秦國(這時候,跑路就可以了,所以這點是最最不重要的。)

怎麼樣?任務的優先度和王世貞的看法完全相反!

事實上只有/只要完成第一條,那麼在報告書上就可以大肆宣揚自己的機智和勇敢,自己就可以逆襲了。因此,相如對趙王說不辱使命的時候,他的計劃中根本沒有15城,他已經計劃好激怒秦王的每一個細節了!我揣測相如在見秦王之前就練習了數百遍的怒髮衝冠,因此臨危不亂每個措辭都義正言辭以至於一下子把秦王嚇懵了。吊絲逆天不僅是要膽識和智謀,還有你看不到的過程中的汗水和定髮膠。

雖然在處理和氏璧事件,相如表現出令人不齒的嫌疑,但是相如在澠池對秦王的堅決,位列廉頗之上後對廉頗的歉讓,這些都充分證明了他優秀的人格。這也是相如被司馬遷和後世代代尊敬的緣故。雖然,這一段廢話和我的論點無關,但是我還是堅持加上,廉頗說的賤人是吊絲,而不是奸人。吊絲想博上位,這一點和相如上位後表現出來的逼(品)格一樣值得尊敬。

和王世貞觀點不同的地方是,我認為,錯不在藺相如,而是趙王的用人之誤。如果趙王派趙國氏族去處理和氏璧,任務的優先度就會符合國家的利益,但是派了一個博上位的食客去處理的話,就會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但結果是對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的完璧歸趙。但這或許就是趙王的本意?

事實上,藺相如拼了自己一文不值的命,同時還有趙國和趙國百姓的命運換回了「並無卵用」的和氏璧歸趙,從這天起,藺相如獲得了趙王的喜愛。當然藺相如憑藉自己對任務優先度的清晰判斷證明了自己的優秀。

但也是從這天起,我們就知道,以後趙國會捨棄兢兢業業的廉頗,而選擇急功近利的趙括,以至於最終輸掉長平。和藺相如一樣,長平結果的對錯也不在於趙括。

4. 結論

---------------------------------------------------

中國人都很聰明,知乎上60%的人都有藺相如同等以上的智商和情商,和我周圍的人一樣,他們都能把握住上天賦予的唯一一絲機會而上位。上位後也都能表現出謙虛忍讓顧全大局的美好品德。然而這些優秀的人和相如一樣,都只考慮自己如何博取上位,卻不考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大家急功近利不顧一切為了眼前的利益去冒險,大家都想反正最終毀掉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

但整個國家和民族淪落的話,真不會毀掉我們自己么?

(題主對不起,夾帶私貨了)

我的結論雖然愚昧,但一定明確——如果君王(政黨)不是為了民族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的話,那麼整個天下都會是這樣的。依舊是明代士大夫的觀點,一切不是為了國家民族的機智,都是傻逼行為。也正因為,古人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才有中華的光輝和榮耀。

所以,論述了這麼久,充分表述了我對藺相如的敬仰之後,結論還是回到最初

——相如,賤人矣。

------------------------------------------------

古人難以超越,我輩嘆為觀止。


原作者是誰已經不知道了

《完璧歸趙》給眾人的感受往往都是藺相如不懼生死、慷慨激昂、怒髮衝冠的英雄本色。但如果把《完璧歸趙》這件事放到當時整個國家的層面上看,藺相如不但不值得一提,而且還是個極大的敗筆,本人也有愚蠢的一面。

我們先思考一件事,秦昭王歷史上沒有任何聲色犬馬的嗜好,對於玉器古玩史書上記載也沒有任何強烈嗜好。那麼他為什麼要用十五座城來換沒用的和氏璧呢?這是一個問題。有人說是他霸道,可他為什麼偏偏用這種方法霸道呢?當我們全面完整的看看那段歷史就會了解秦昭王的真實意圖。

公元前284年,在秦昭王的操縱下,韓趙魏燕秦五國聯合攻入齊國首都臨淄,後來雖說齊國復國,但也沒能力抗衡秦國。所以當時剩下的強國只有趙國、秦國、楚國。而趙居北,楚居南,秦國被夾在中間,所以作為秦昭王來說,不把周圍強敵打敗他是不會心安的,一旦趙楚聯合,秦危矣。對於楚國,秦昭王和他打了幾張,佔了點上風,對這個國家的國力了如指掌。但他卻不知道趙國的實力,因而不敢輕舉妄動。趙國當時的國王是趙惠文王,他爹就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後來趙武靈王生生餓死了。趙惠文王當政,他給外界一個「鐵腕形象」,所以,秦昭王根本不敢直接發兵,他一定要弄清趙國的真實實力以及真實的想法。怎麼弄清呢?於是就有了「以城換壁」的事。

秦昭王強要和氏璧,如果你趙國乖乖送來了,就說明你趙王心存畏懼,未戰先怯,那麼秦昭王就能判斷出趙國軟弱,一定會拿他開刀。如果趙國上下眾志成城,根本不理會秦國的無理要求,積極防守,這就說明趙國有實力與秦抗衡,那就要小心為上。所以在我看來完璧歸趙就是秦昭王對趙國的底線測試。後來的結果我們知道,首先趙國乖乖送來了,這說明趙國根本不敢拒絕秦國,這讓秦昭王心裡有了數。其後藺相如一番慷慨激昂的痛斥更是在不知不覺間泄露了國家秘密,使得秦昭王心裡更有數了。

且看藺相如是怎麼說的,他把秦王「以城換壁」的消息傳到趙國後,趙國是如何的驚慌失措,以及內心是如何恐懼,甚至連趙惠文王如何的低姿態全都抖落了出來,而這些恰恰是秦昭王想要的。於是秦昭王笑呵呵的欣賞著藺相如口吐白沫的對自己的痛斥,而後放她走了。

秦昭王心裡有數之後,決定先攻打趙國。經過兩年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張家口、石家莊,幹掉趙兵兩萬,這才有澠池相會的發生。要不是秦軍兩面作戰,趙國早被拿下了。到這裡我們看,《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誰是最大的贏家?顯然是秦昭王。而慷慨激昂、光彩照人的藺相如雖成就了個人功名,但對整個趙國而言,他就是個罪臣,因為正是他給趙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可是後代歷史都在歌頌藺相如,這是因為大家大都是在看《完璧歸趙》這個點,而沒有看整個大背景層面。


「眾多周知,秦王是個暴君」,題主你的名字叫「眾」嗎?秦昭王是有名的一代雄主,遠交近攻(就是他發起的)、吞併巴蜀、擊破楚國等重大事件都是在秦昭王手裡完成的,在他任內重用賢能比如白起、范雎,治理內政也很厲害,把秦國國力推到高峰。這樣有氣魄的君王不會膽小,但他們都會在內心深處權衡好利弊。當時的局勢,和藺相如死磕沒意義,他就是為了那塊玉來的,何必魚死網破。而且,估計他也很欣賞藺相如的勇氣,對敵人中優秀者的那種欣賞,所以也沒下狠手。於是多年之後,和氏璧完好無損還是歸了秦國。


我想先來談談廉頗,在藺相如與廉頗的對比中,我們或許就可以發現藺相如為什麼成功了。

從廉頗藺相如列傳來看,司馬遷講述的三個事件, 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都是以藺相如為中心,廉頗作為配角來襯托藺相如的形象。

然而廉頗堂堂將軍,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卻位在藺相如之下,這真的是因為藺相如功勞大嗎?我們先來看看廉頗的功勞

這是澠池相會中的結尾,秦王請趙王在澠池會面,趙王不敢不從,藺相如隨行,廉頗帶兵在外威懾,中間是藺相如和秦王鬥智斗勇的故事,但請注意結尾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這句話非常重要啊,不論藺相如廢了多少口舌,都比不過廉頗帶兵呀,秦國畏懼的是趙國的實力而不是藺相如能說會道。

可這個淺顯的道理難道趙王不懂?緊接著

「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這讓廉頗如何服氣,於是後來就有了負荊請罪。

既然道理趙王都懂,那就只能是廉頗在某些地方不被趙王所喜,或者被忌憚了吧,時間倒回去看看

問題是不是已經出現了,廉頗此時已經戰功赫赫,但廉頗並不是善於討好帝王的人,他忠於的是趙國,這句話他說得很公正,但趙王心裡會舒服嗎?你廉頗又不被俘虜,回去以後還是將軍,那我趙王怎麼辦?不過趙王也是一代明君,此後仍舊對廉頗信任有加,但心裡未嘗沒有芥蒂。

而藺相如呢?隨行趙王,替趙王保全尊嚴,與趙王共進退,這樣的人,他的榮譽地位也都是趙王給的,他只能忠於趙王,趙王當然更喜歡他。而且趙王將他放在廉頗之右,未嘗不是帝王平衡之術。

所以最後藺相如成功了,廉頗只是襯托藺相如才能的配角。並不僅僅只是藺相如自己的原因,中間還有很多東西。

最後還是很心疼廉頗,後來幾代帝王不僅不信任廉頗,還敗光了趙惠文王辛辛苦苦的基業,廉頗最後到死也沒能為趙國帶兵。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真的不是一點心酸


藺相如面對的是秦昭王,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他是暴君

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這話字面意思是:咱倆挨這麼近,我自殺能把你衣服弄髒....這是一種比較隱晦的說法,實際的意思是...信不信我弄死你

同樣的情況參考《刺客列傳》------桓公與庄公既盟於壇上,曹沬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

不過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昭王在位的時候,秦趙關係一直不錯,直到昭王二十四年完璧歸趙之後...後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趙國被推平了(這段純扯,不用在意)


===========補充

我本來答案都寫好,說題主說的賤人而已,並沒有說什麼意思沒準題主說的賤人就是地位卑賤之人,可沒想到題主竟然補充問題說他理解錯了。好吧,這樣我就再說點別的。

1我一直傾向於秦昭王要和氏璧,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要試探趙國,一個是試探趙國的實力包括人才等,一個萬一拒絕也好找到理由攻打趙國。

2至於和氏璧是否製作成了傳國玉璽,這個還未定論,甚至秦國最後怎麼從趙國那裡得到和氏璧也無從得知,只是李斯講過隨和之寶。

3至於說這個時候攻打魏國不想惹趙國,這個怎麼說呢,澠池之後倒是打得比較少,但是在和氏璧這段時間。不管是在完璧歸趙前還是完璧歸趙後還是攻打了趙國很多次的,至於魏國被打的還是蠻多的。甚至還有說這時秦國的目標是楚國的,更不可能,澠池會盟後倒是打楚國比較多,畢竟和氏璧入秦那一年秦楚還會面了呢。

====原答案

藺相如的成功

1、有人舉薦,繆賢。如果沒有繆賢的舉薦,趙惠文王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更不用說叫他出使秦國,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機會;有人會說金子總會發光,但是機遇總是很重要的部分。

2、剛剛好的時機,這個時候秦國要和氏璧換城,趙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剛好中央已經決定了要他出使秦國,相如也實在不謙虛就說不辱使命。

3、急智,合適的時候對秦王提出看壁,又想到以頭撞壁、以齋戒為借口拖延時間後來的擊缶還有濺血。當然你也可以說他事先想好的。

4、口才好,一開始跟趙王說讓他去的時候、後來在秦王大殿講和氏璧以及罵秦國幾代祖宗的時候等等口才都表現得不錯。

5、勇敢,幾次的敢在秦王大殿、會盟時據理力爭,不過當時他剛被提拔上來,沒有退路,而且去的時候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倒是能增加勇氣。

6、識大體能包容,就是題主說的和廉頗的事。

7、他帶兵打過仗。

補充一下:

1、眾所周知秦王是暴君,不成立,這是東方國一貫的說法。

2、血濺在身上為什麼會怕?一個理解是血濺只是表面語,隱含著要幹掉秦王,其二,這麼說有種視死如歸的感覺,連命都不要的人秦王不怕嗎?

3、在朝堂上為什麼不直接殺掉藺相如?那你得要先反駁藺相如說的那些才行,不要以為戰國禮崩樂壞到什麼程度,直接把他殺了那麼多國家可是看著。

4、請在評論說一下為什麼覺得他是賤人(地位低賤,品行卑賤)。

5、藺相如好像還有個有點,但是我太久沒看書了,一時想不出出處,不好意思寫。就是據說當年他病重的時候還百般阻撓不要用趙括,還說了膠柱鼓瑟。

再補充:

剛才在 @桂武磊 下面評論的。

這是秦趙關係圖

這是以前做的六國大事表。好久沒看書了,突然答題去看了一下史記感覺好陌生。。。要補補了。


老沈一說的節目有分析過 好像是時事政治的

69和70連起來挺新穎

老沈一說070 | 賭徒藺相如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0Mzg4NTM1Ng==.html

強烈推薦安利老沈一說


和藺相如剛的不是嬴政,嬴政還沒出生呢(′⊙ω⊙`)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各種材料都比較全。題主可以自己判斷。


賤人是出身卑賤的人,這裡是廉頗對他的諷刺。。。題主好好看看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再來提問吧。。。

另藺相如在外交上的作為要和趙國國力以及戰國時期各國博弈聯繫在一起看。。。有空再展開。。。


我跑題說一個吧,藺相如,司馬相如,xiang陰平,第一聲第一聲第一聲!看無數裝逼文化人讀藺象如司馬象如我不得不感嘆祖國各地九年義務教育啊!這是初中課本里的啊!望周知!


推薦閱讀:

清朝的皇帝是東北滿族人,那時皇帝上朝是不是一口的東北話呢?
如何全面客觀評價韓復榘?
長槍是否弱於其他更短的冷兵器?
冷兵器時代,一場戰爭結束後使用過的兵器是否回收?
為什麼帝國時期羅馬人打球/賽車的時候黃隊代表資產階級和貴族 綠隊代表平民?

TAG:心理學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 歷史書籍 | 歷史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