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起源?
以下內容是按照我過去翻譯、查閱得來的資料整編而成,會根據自己閱讀研究的深入做一些增補,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空手道的起源和其他傳統武術一樣,源流難以考據,通常後世會把這種自然形成的武術歸結或者假託給一個或者幾個創始先師。空手道早期的發展只留下傳說和一些文物,但依然能找到一些關鍵的人物和事件。
空手道起源於琉球(沖繩)地區,即下圖中黃圈中的位置,與日本本土、中國及朝鮮半島近似等距,註定了這個地方要斡旋於各方,舊時琉球王國的首府叫做首里,現在首里已經成了那霸市的一部分。
空手道在歷史上的稱謂有組合術、手、唐手、空手等等。
人類好鬥,所以在琉球地區最早就發展出一些原始的打鬥技巧,這點和其他地區無異,但琉球畢竟是一個群島,人口基數小,因此早期的打鬥術我相信它也比較粗糙和原始,一開始也並沒有正式的稱謂。《隋書·流求傳》中有描述台灣琉球這一區域在隋朝時期還處在部落時代,推舉善戰者為部落首領,可見這個地區的尚武風氣很早就盛行。《元史》中還提到這一地方海路兇險,遇颱風則百死一生,所以漢唐以來少有人涉足該地,更不用說傳播武學了。
根據沖繩本地的歷史研究,公元七世紀開始,沖繩島上有著大大小小數百個部落,他們修建要塞(Gusugu)作為行政中心和堡壘,互相攻伐。由於缺少鐵器,作戰多用農具木器,以及徒手搏鬥。使用器械的技術演變成了之後的沖繩古武道,而徒手技術則是空手道最早的起源。這些打鬥技巧最早只在家族內部積累和流傳,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打法風格,以家族命名,如「大城の手」。隨後的發展中,這些武藝又突破家族的限制,開始在地區內發展,開始出現以部落城邦命名的武術,如「浦添手」以及之後更為出名的「首裏手」等。這一階段,這些武術還是完全的本地產物,後人統稱它們為琉球手。
明洪武年間,琉球地區經過數百年的部落戰爭,終於出現三個較大的政權,統稱「三山」,三山分別並向明朝進貢,朱元璋亦排遣冊封使等官員團隊前往琉球三國,有學者認為最早的中國武學影響就發生於這個時期,這個說法被稱為「中國使者輸入說「。之後中山王統一南山和北山建立琉球王國,統一之後的琉球依然歸附明朝成為屬國,朱元璋即遣福建等地居民前往琉球的久米村定居(今那霸市久米地區),以幫助琉球王國發展,史稱」閩人三十六姓「或者」久米三十六姓「。閩人習武不在少數,並且在琉球之後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溝通中琉的角色,沖繩後世的許多武術家都曾受久米人的指導,因此這被認為是沖繩空手發源時期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有空手道研究者稱之為「三十六姓輸入說」。著名的空手道古武書《武備志》相傳就是一個鄭姓家族帶來琉球的,書中還有鄭二伯、鄭二母畫像,該書和福建的白鶴門拳法又淵源甚深。如今的久米地區依然聚居著大量中國人後裔,有些家族還保留有族譜,雖改了沖繩和日本的姓氏,但還能追溯到自己的中國姓。那邊還有孔廟,飲食也是中式的,處處有著中國的印記,之後的歷史發展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還移居回了中國。
中國徒手武術在明朝有了長足的發展,明清交替的亂世,武術經歷了各種實戰考驗,經過整理歸納相關理論,形成了成熟的體系。滿人尚武,對武術也有著一定的推動,清朝時我國武術進一步發展。歷史一直推進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名武官隨使團前往琉球,並以精湛的拳術引發了琉球人對中國武術的極大嚮往。此事在《大島筆記》中被記錄了下來,成為空手道最早最可信的史料記載,當時人們把這種武藝叫做「組合術」。據記載以及傳說,這位武官看似瘦弱,卻出手不凡,一手前伸,一手放胸前,將進犯者輕鬆打倒。《大島筆記》是潮平親雲上(親雲上是琉球官階)在一次航海擱淺於土佐大島(今日本高知縣),將琉球趣聞口述給當地知識分子戸部良熈而整理出的筆記。(當時東亞地區通行漢字,高級知識分子又多通漢語,因此這本筆記也是以漢字為主要文字記載的。)下圖即《大島筆記》中關於公相君的記載,共三頁。
這名清朝武官被稱為kusanku,在《大島筆記》中寫作了公相君,也有觀點認為應該是「拳聖公」,是對武人的敬稱。公相君為何人難以考據,一說是一品御前將軍方卿縉。方卿縉的逝世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755年死於家鄉福州,一說是1805年死於琉球,而公相君訪琉是在1756年。有個說法是方習武於反清復明份子,而乾隆惜才不願治罪,因此封方為將軍後派駐國外改換身份,出國前假作死訊,此說現今已難以考據真偽。公相君對琉球武術影響深遠,以至於今天的一些空手道流派中還有以「公相君」命名的型(套路)。
由於公相君的影響,琉球人意識到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和中國武術的差距,研究武術技巧的風氣在琉球興盛起來,組合術也被稱為「手」,即拳法的意思。琉球武師從那時開始赴中國進修。其中出名的人物有佐久川寬賀、東恩納寬量、上地完文。東恩納和上地兩位先輩是在琉球王國亡國後前往中國學拳的。
清道光年間,佐久川寬賀先學藝於久米村的華裔,後作為琉球官員隨中國使團赴清朝京師(北京)學武,攜弟子松村宗棍長期留在京師國子監,數次赴華學習,並最終死於北京城郊,由學生松村宗棍安葬並帶遺物回琉球,佐久川後人於上世紀40年代在北平確認了墳墓所在。又有一說是回到沖繩後安享晚年才去世的。佐久川因赴華習武有成,人稱「唐手佐久川」,他將結合琉球和中國拳法的武藝傳於學生松村宗棍,松村宗棍再傳給其他琉球人,成為空手道的重要源流。因松村宗棍武藝高強,作為貼身武士服侍了三代琉球王,因此影響力巨大。佐久川及松村等一批有較高社會地位的武術家主要聚集於當時的王城首里城一帶,當時的琉球國太平無事,民間習武風氣衰弱,但守護王城的武士及貴族們依然需要習武。由於集中在首里城一帶,這一派系也被後世稱為首裏手,即流傳於首里的拳法,船越義珍也稱其為「昭林流」。
佐久川寬賀逝世半個世紀後,中國南拳逐漸發展,尤以福建地區尤盛,琉球人東恩納寬量與上地完文,先後前往福建福州習拳。前者向」ruruko「學習白鶴拳,有說法認為ruruko是鳴鶴拳宗師謝崇祥(謝如如,ruruko即如如哥或如如公),也有人否認這一點,因為ruruko的生卒年月存疑,而且據說ruruko是位篾匠,和謝崇祥的職業不同,所以有人認為應當是另一個叫劉龍公的人。因戰爭和文化水平等原因,這一派系沒有可信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至今難以考據,以至於各派依然對此有爭論。而後者上地完文則向虎樁周子和學習,這一派系就師承明確得多,周子和其人也在我國有明確的記載。這兩人也是目前空手道的重要源流。當時首里已破城,琉球已經亡國,這一時期的武術家們不再聚集於首里,多在當時的那霸港附近發展,便於出海做生意,也便於學習於福建。因聚集於那霸港,這一類唐手被後世稱為那霸手,即流傳於那霸的拳法,船越義珍稱其為「昭靈流」。
此外當時琉球的第二大港口叫做「泊」,在那邊也設有安置外國人的驛館,主要有中國驛館和朝鮮驛館,附近也有一些山洞,住著許多外國漂流民。我國元朝時期,朝鮮被蒙古吞併為屬國,一部分不願歸附的軍人依然反抗蒙古人和當時的高麗政權,該事件稱為「三別抄之亂」,「三別抄」是這支軍隊的名稱,其中的一批人流亡琉球,聚集於泊地區,可能也為空手道的發展帶來了一部分朝鮮古武術的成分。泊地區在明清時期也受中國人的影響,在後文中會介紹其中一位。因泊地區武術也興盛,後世也稱這一帶流傳的武術為泊手。泊手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與首裏手合流。純粹的泊手如今已經難覓其蹤,但具有明顯泊手風格的流派依然存在,如少林流、松濤館流等,我們這一派系的小林流也收錄了部分來自泊手的型。至於為何會與首裏手合流,我本人認為是因為武術理念相近。首裏手的代表人物學藝於中國北京,所學內容很可能帶有如今所謂中國北拳的特徵,而泊手也有朝鮮流亡者和中國北方逃亡者的影響,兩者從形態上可能比較相近,加之泊地區的武術傳統可能早於首里,很可能在首裏手的發展中被吸收了。
下圖中,那霸市今天的轄區由淡紅棕色描邊。其中紅圈部分是首里,藍色的是泊港,褐色的是那霸港,分別是首裏手、泊手、那霸手的流傳地。
由於這些前人向中國學拳的經歷,19世紀末的琉球武術被全面統稱為唐手,意為中國拳法。「唐」作為中國的代稱是當時普遍的做法,中國人自稱唐人,稱祖國為唐山,以及後來的唐人街,都是如此。一些資料說唐手源自唐朝,實為望文生義所造出的謬誤,唐朝年間中國徒手武術尚在萌芽,少有成型的拳法,琉球地區也是一片蠻荒,更遑論傳拳了。
在佐久川寬賀之後一百年內,中琉武術交流不斷,琉球地理位置特殊,也受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發展出了光腳練習、以拳為主、裸身對練等與中國武術有區別的特徵,這點和泰國緬甸等很相似,古泰拳緬甸拳的一些技術也有可能融入了空手道。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把這個說法也叫做「南方輸入說」
上圖是20世紀初的空手道對練圖像,典型的裸身對練。至今在剛柔流、上地流等那霸手系空手中還保留著裸上身練習的傳統,因這些流派中對一些練習方法需由老師檢視肌肉用力情況,裸身更便於判斷動作是否正確。
清朝期間除了有軍官的交流外,還有民間武師的交流。來交流的武師多是逃亡來的,清朝鎖國,若非逼不得已也不會輕易出海,所以他們多是因反清運動而被迫出逃。不少反清份子是有武術背景的,又多是南少林出身,帶著少林武術前往琉球避禍傳藝,因此後世的松林流、少林流、小林流等發音都是shorin-ryu,有紀念少林拳法的意味。
民間武師中比較出名的一位叫做安南,也叫阿南、詹南、禪南等等,文字記載不充分所以真名不可考,此人有少林僧人背景,出身山東,和天地會有關,參加太平天國運動而被通緝,乘船逃亡到了琉球,也有一個說法是此人只是一名普通難民。據傳安南剛來琉球時無以安身,被迫成為海盜,被琉球國王派人圍剿,後因武藝高強而被收留在了琉球,至此有了安身之地,居住於當時琉球的泊町,就把武藝在當地廣傳,所以安南被認為是泊手的重要影響人物。之後琉球王國迫於清朝壓力,要將安南等流亡犯人送還清政府,民間武術家們就安排安南逃亡去了台灣。當時台灣主要是原住民,雖在清朝疆域內,實際控制力卻不足,安南在台灣一直生活到去世。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同為日本殖民地的琉球與台灣關係密切起來,有琉球武師前往台灣尋訪安南,其中較為出名的就是喜屋武朝德,喜屋武先生的學生則分別創了少林流、松林流等,也傳下了諸如慈恩、慈陰等帶有佛家特色的型(套路),以及名為」安南「的型。安南的事迹一直是作為琉球地區口耳相傳的故事留存的,史料記載並不充分。
有一個說法是安南當時取道八重山群島,稍作休整便去了台灣北部的宜蘭。2015年11月在當時還是女友的妻子的幫助下,我造訪了八重山群島,天氣好的時候似乎能望到我國的釣魚島和台灣島,作為可能是造訪該群島的第一位中國大陸空手道練習者,我為此很自豪。歷史上不少中國武師聚集在八重山對岸的宜蘭縣,今天的宜蘭也還是武術之鄉。安南可能就以普通拳師的身份在那邊定居了。
時至晚清,內憂外患,朝廷對日本的約束力不足,也無力支援琉球,琉球王國多次因日本的騷擾而尋求皇帝的幫助,均未能得到回應,直到1872年日本佔據琉球並把國王軟禁於首里城,清朝依然不給表示,日本於是在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並將琉球國王帶去了東京,琉球王國亡國。琉球人有的為了逃避日本的徵兵,有的因為當時琉球治安混亂等等原因,前往中國,並於之後帶回了中國的武藝。東恩納寬量和上地完文等人就是在這個時期前往中國的。也有一些琉球人去了日本,如喜屋武朝德前去做生意,以及安里安恆作為被俘琉球王的隨從去了日本,他們在日本也修習了一些日本武術帶回琉球,為唐手帶來了一些新的風格。比如現代空手道中一擊必殺的概念、一些流派採取打點得分的對練規則等等,和日本示現流劍術有著關聯。這段時期唐手充分吸收中日武術的精華。
清末,冷兵器式微,徒手武術的發展也受到了衝擊。原先的唐手在地區內有很多基礎技術流傳,但是系統的武術練習是嚴格按照師徒傳承的,並且是門內秘傳,需要引薦人,或者由普通拳師推薦給名師,自己找上門的學生要幾經周折多次吃閉門羹才可能被師傅接受,並且在出師前大多是不能暴露自己習武的事實的,這點和中國武術早先的傳承模式很像。火器的普及,當年願意苦苦求藝的人一下子數量銳減,唐手面臨失傳。一批唐手武術家就努力推行唐手公開化、普及化,這其中領軍的人物之一便是糸洲安恆,他是松村宗棍的學生。這些武術家通過對比來證明唐手練習者體質強於普通人,以此引起教育部門的注意,又重新整理編排,把原先複雜的型(套路)拆成幾個,設計出合適的難度梯度。經過幾年努力,成功地把唐手推入中小學,將唐手真正普及開來,由此唐手在沖繩的傳承避免了斷層。至今沖繩的各大中小學還有空手道的課程。下圖為唐手普及者糸洲安恆。
唐手的普及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那便是暴力的惡劣程度難以控制。本身可能帶有亡國情緒的琉球人可能會酗酒鬥毆犯罪,掌握武術後很可能加劇後果。
原先武人因為求藝艱難,都很珍惜名譽,老師教學生也是需要先考慮人品才敢教的。開放後,除了常年追隨老師的正統傳承者外,很多人是熱愛打架比武的,例如本部朝基就是打架出名的。琉球人愛飲酒,酒後鬥毆的事情不在少數,留下不少酒館和紅燈區比武的軼事,比如小林流先輩新垣安吉用腳趾頭做接觸點,將一名挑戰者踢成重傷,數月後不治身亡,這一招被人稱為「爪先蹴」。裕仁視察琉球後,這一地區的亂象也被日本本土所關注,甚至還有日本本土的報刊雜誌統計和思考了琉球地區的高頻率暴力事件,如1921年的《統計學雜誌》第428號12月刊里的一篇《空手悪玉ネタの根拠?飮酒と唐手?》。
既然天皇教化不到,前去看一眼平定一下社會的躁動也是很正常的。時任攝政王的裕仁皇儲,也就是後來主導侵華的裕仁天皇,於1921年親赴沖繩。來沖繩不看唐手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大家都是只穿兜襠布或者短褲對練的,日本人覺得此舉野蠻不雅,船越義珍就製作了白色的唐手服,之後正式以柔道服為原型確定了服裝。裕仁對唐手感興趣,琉球武師於是也就動了去日本發展的念頭,畢竟當時日本本土富強,亡國之仇在個人前途面前似乎還是能有所沖淡的。
下圖為唐手公開後,在首里城裡的演武。
當時我國大陸處于軍閥混戰的時期,中國幫不了琉球,去中國發展也不太現實,於是琉球人赴日發展做生意的人不少。赴日琉球武術家中,較為出名的有富明腰義珍(船越義珍)、本部朝基、摩文仁賢和等人。他們有的在日本開館授徒,有的和日本武術界做交流,使得唐手逐漸傳入日本本土。
日本在二戰備戰期間,去中國化思潮興盛,唐手又被船越義珍改名為空手。沖繩話中,唐手叫Toudi,而日語中唐手也可以訓讀為karate,和空手karate同音,所以船越義珍是根據讀音改了個漢字。然後又在20世紀30年代左右出現了流派之分。由佐久川寬賀一系流傳下來的,形成了今天的松濤館流、和道流、小林流、少林流、松林流等等。由東恩納寬量流傳下來的有剛柔流,上地完文則傳下上地流。
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受聯合國管制,一切武術活動暫停。而日本方面聲稱空手道原名是空手,不是一門帶」道「字的日本武道,由此空手就免于禁武令,日本武術家開始真正接納和練習空手道。在此之前空手道只是作為柔道的附屬補充運動,連服裝都是按著柔道來的,但是柔道也從空手道中採納了一部分摔投技巧,空手道也從柔道、劍道和劍術等日本本土武道中吸收了些元素,這期間空手道受日本武術的影響加深。
隨後和平年代,日本開始大規模輸出文化,同時加強對轄內文化遺產的包裝和政治控制,琉球地區對外的話語權很有限,空手道便作為日本本土的文化名片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在推廣過程中,沖繩空手有相當一部分傳到了美國夏威夷、美國本土、甚至南美,而日本空手則相當一部分在歐洲發展得很好,這其中也有歷史原因。二戰時日本國被登陸的地區僅有沖繩,美軍在此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人很多,一些美軍士兵向沖繩武師學藝,服役時間滿了以後就攜藝回國開館授徒,或者隨太平洋艦隊往返琉球和太平洋基地(如夏威夷),又因人事調動頻繁,真正能安心學習到出師的美國人並不多,所以美國的道場良莠不齊。沖繩的製糖業也曾是沖繩的經濟支柱,沖繩人前往南美做此類生意也很多,南美有相當一部分沖繩商人的後裔,有武術流傳也在情理之中。
而歐洲地區和日本的交流沒有日美密切,日本將文化輸出給歐洲時,給歐洲留下更多的是日式空手的印象。日本本土對文化輸出和國際交流有著更大的熱情,一大批日本空手家出國開設道場,從地緣政治上來講,日本本土的人出國也更便利,所以比起沖繩地區在空手推廣上要更超前,也導致外國人見到的多是日式空手。
如今,琉球地區早已改名為沖繩。沖繩政府大力保存扶持自己的傳統文化,爭取空手道回歸沖繩,近幾年建設的沖繩縣立武道館等設施就是為這個趨勢做的準備,如今還有沖繩空手道日、沖繩國際空手道講習會、空手道老師出國交流項目等等都在穩步展開。
在空手道外傳的過程中,也有西洋武術的影響和傳入。沖繩美軍較多,而美國人普遍人高馬大,一些組織將自己的型(套路)做了一定微調,比如將針對身體的中段擊打改為上段擊打。西洋裸拳拳擊的動作也可能對空手道的架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原先的空手道拳架非常多,不少還略奇葩,比如這種:
左邊的架勢現在在約束對練中很多,右邊在上世紀中葉也曾流行。空手道早期並沒有常用的構架,所以出現許多風格迥異的姿勢。
而西洋裸拳拳擊的架勢是這樣的:
現如今的空手道中幾乎統一是類似這種架勢了,所以我個人也認為這是受西方武術的影響,更不用說之後參加擂台搏擊了,這是典型的傳統武術向現代西方搏擊規則靠攏的現象。
關於流派的正式成立,是需要一個權威組織的認定的。早先在上世紀30年代,要註冊成流派得通過大日本武德會的審批,該組織於二戰後被聯合國解散。大山倍達初次開設道場時大日本武德會早已不復存在,極真會也沒有在武德會註冊成為流派,然而極真會的發展迅速,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所以極真會雖無流派之名,但已有流派之實,這不妨礙它在世界上發展良好。而沖繩方面,還可以通過沖繩空手·古武道連盟等組織來認定。
現今亞洲還有一支重要的武術便是流行於朝鮮半島的跆拳道,這種武術和空手道也頗有淵源。朝鮮半島被日本佔領時期,不少朝鮮人赴日接受教育,或被招入日軍,或在日本充當勞工。極真會的創始人大山倍達,原名崔裴達,也是一名在日朝鮮人。同時期的還有後來跆拳道的奠基人崔泓熙。他們在日本都有學習空手道,都曾在松濤館學習。日本戰敗後,在日朝鮮人有的回國,有的留在了日本。崔泓熙及一批武術家回到朝鮮半島後,開設道場教授「唐手道」Tangsoodo,和空手道kongsoodo是同一種武術。1955年的政治會議上,出於去中國化和去日本化等目的,領導人決定將朝鮮半島的空手道改名,最終是通過了崔泓熙將軍所提議的跆拳道。而在之後的一段漫長時間,原先空手道的內容被重組,添加朝鮮風格的元素,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跆拳道。早期的跆拳道照片中,服裝和空手道並沒有什麼差異,動作也與松濤館流空手道沒什麼不同。而韓國方面則始終堅稱跆拳道有兩千年歷史正傳。
上圖是早期的跆拳道,除了背後有跆拳道的英文字樣外,其他和空手道沒有差別。
據說崔泓熙將軍曾詢問大山倍達是否願意回去朝鮮半島,大山倍達當時已在經營空手道大山道場,經過思考後決定留在日本發展,並於1965年在東京創辦了極真會的總本部。而就在第二年1966年崔泓熙將軍創辦了ITF跆拳道。曾是師出同門的兩人,卻各自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武道。
中國在建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和亞洲其他武術失去了聯繫。在戰後幾十年里,空手道在日本本土不斷地有新組織誕生,空手道界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比如極真會,大山倍達將所學的剛柔會空手、松濤館空手融合,並針對極真空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使得這一年輕的體系迅速發展了起來。極真會撰寫書籍、製作漫畫、拍攝宣傳片等等,將原先傳統空手道的形象變得更加時髦而吸引人,迅速搶佔了武術市場。其他空手道組織也於這段時期積極出國開辦海外分支,同時與當地武術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20世紀60年代,空手道和泰拳對戰,催生了日式踢拳。日本踢拳創始人澤村忠在1966年時還只是一名業餘極真空手道練習者,在與泰拳職業選手的對抗中身受重傷,而後反思自己的技術,將動作簡練後努力練習,終成一代名家。當時比賽非常慘烈,視頻如下:
1966年泰拳VS極真空手道珍貴一幕—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1MDU5MDk2.html
1969年日本創辦了第一屆的全接觸空手道大賽,至此空手道的實戰比賽層出不窮。70年代更有空手道練習者赴外國參加綜合格鬥,日本的站立格鬥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93年K-1賽事的創辦更是將日本站立格鬥技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而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經歷了各種浩劫,度過了計劃經濟,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開了中國的國門。空手道開始和我國大陸有了零星交集。如1987年,剛柔流東恩納盛男先生帶隊來福建交流訪問。
而中國大陸的空手道的真正傳入,繞不開銘苅拳一先生。
銘苅拳一曾在巴西生活,後遇到從沖繩前往巴西參加綜合格鬥賽的嘉數嘉昌先生,被吸納入當時的小林流究道館。隨後嘉數先生創立小林流拳士會,銘苅先生便作為拳士會的創始成員一直留在拳士會。
1988年他前往中國上海進行武術交流,由此開啟了空手道的大陸傳播。
1990年,銘苅先生在持巴西總統的推薦信,當時的上海市長朱鎔基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空手道班,小林流拳士會正式入駐中國。先在上海發展了兩年,隨後開始全國巡迴講習,空手道迅速在許多城市被推廣介紹,引得不少人慕名而來。
銘苅先生除了自己參與教學外,還動用自己在空手道圈內的關係,邀請各流派前來講習交流。在當時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松濤館、和道流等日本流派先後前來中國大陸交流,也藉此為中國空手道發展打了基礎。2000年左右,拳士會邀請極真會合作辦學了兩年,極真空手便在中國快速發展了,直至今日已經成為大陸的主流空手道形式。
時至今日,除了廣東一帶的空手道外(受澳門香港等地的影響),大陸目前流行的各流派領軍人物,不少曾是受銘苅先生啟蒙的。
2012年銘苅先生從上海移居江蘇省南通市,因做出戳破輪胎報復占車位者的過激行為,引起江浙地區媒體的大肆報道與渲染,輿論嘩然,一時間被愛國青年作為泄憤對象,羅織了不少罪名進行輿論攻擊。2013年銘苅先生受此事影響,變賣在華資產,回國定居於東京,同時卸任中國地區教練,退還段位,離開拳士會。
拳士會中國分部受此事波及,進行了重組改革,大部分道場聯合組辦了小林流拳士會中國連合會,並直接與沖繩總本部關聯。
銘苅先生雖然已和沖繩小林流拳士會無關了,但依然在沿用拳士會的名字活動于越南等地。
由於歷史原因和文化差異,空手道至今已經形成日本空手和沖繩空手兩個大分類,並且在近年來部分出現合流的趨勢。日本的有:松濤館、極真會、剛柔會、和道流、糸東流等等。沖繩的有:剛柔流、上地流、湖城流、小林流、少林流、松林流等等。
這兩者即使同出一系也會有較為明顯的風格差異,如日本松濤館之於沖繩小林流和少林流、日本剛柔會之於沖繩剛柔流,要分辨起來其實並不難。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大文化高地,沖繩空手更偏向中國風,日本空手則更偏向日本風格了。
在空手道的發展史上,還有關於體育競技和武道空手的爭論,這些爭論至今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新興的空手道泛流派組織成立,他們追求統一規範、公平競技,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世界空手道聯盟(WKF)。該組織指定空手道運動的規範並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許多國家也參與了這個組織,使之具備足夠影響力,於1999年成為奧運會認可的組織。該組織不斷爭取空手道入奧。
然而WKF的規則引起了許多空手道界人士的詬病。對打時拳套輕貼即得分、動作要求儀式化、為了型(套路)的美觀而刪減動作等等,這些做法引起了相當一部分空手道界人士的反感。並且這些組織試圖將空手道變成一門標準化的武術,對空手道賴以傳承的師承體系構成了衝擊。由於多方阻力,空手道入奧的進程一直坎坷不斷,相比於早早就入奧的跆拳道,空手道成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項目顯得延遲了不少。圖為wkf的賽場,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WKF在中國也有會員組織,叫做CKA(中國空手道協會),現為中國體育總局下屬的空手道部門,致力於空手道運動員的培養,執行與空手道相關的職能。
2006年網路上出現「中國國家隊」的身影,2008年中國空手道協會CKA宣告成立。成立之初開設過黑帶培訓,以糸東流的名義頒發段位,開辦「國家隊基地」。然而一些功底明顯不足的CKA黑帶在網路上曝光後,網路輿論嘩然。又因該組織部分成員宣揚空手道源自中國、強調四大正統流派等觀念,也引起一批空手道練習者們的抗議。
2014年,CKA與以極真會松島派中國分部、總極真龔道場等極真組織為主要成員,設立「全接觸空手道委員會」,使得CKA中吸納了一部分正統師承、正統訓練的空手道界人士擔任重要職位。然而在吸納正統空手道練習者的同時,也難免吸納進了一些模仿極真空手道的無正規師承的組織,同時還傳聞繼續開辦空手道培訓班頒發段位及資質,空手道界對此組織依然有質疑者。
現在該組織逐漸完善,其全接觸空手道的相關職能逐漸為空手道界認可,體育空手領域則吸納了松濤館流、和道流等正規流派,逐漸發揮起了積極作用。
空手道入奧後,我國政府對空手道項目給予重視,CKA也在體育部門的管理下迅速發展和開展運作,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流派組織加入CKA,各地方空手道協會也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開設,空手道行業出現了大幅度的擴張。
空手道還有個特徵是有不同顏色的腰帶來表示級別和段位。早先的唐手是沒有這種級段位制度的,練習者是裸身,也不需要腰帶來扎衣物。所以學習的標準也是由老師來定的,教學內容也是全憑老師的感覺。最早級段位的概念是日本本土發展起來的,據說最早是用來衡量圍棋棋士的水平的,也有個說法是看劍術家能把人砍幾段。不管源流是什麼,段位制度在日本流行起來,劍道、圍棋、乃至今天的茶道、花道、書道等等隨處可見段位制度。武術方面的段位大致起源於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空手道傳入日本後大量借鑒了柔道的形制,不僅僅是服裝,段位也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船越義珍首次引入空手道系統的,而此時的柔道早就沿用段位制半個多世紀了。
早先入段(得到黑帶)之前,大多是統一系白帶的,隨後逐漸才加入了褐色帶,然後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帶色就越來越多了。當然也有不喜歡段位制度的,如那霸手的宮城長順等人,然而這種制度有它的優越性,很快就在空手道中普及了。
如今的段位系統普遍採用10段制,段位之前的級別卻各組織互不相同,有的組織段前只有5級,有的多達10級以上。關於段位的表示,傳統上的表示方法如下:
所以即使是最高段位,也是左右各三杠,合計六杠。
而在極真空手體系中,則是有多少段就有多少杠,這點和傳統空手有明顯差異。
可以注意到大山先生腰帶上密密麻麻的杠子。
至於說級段位系統的優越性,這裡簡述一下我的觀點。空手道中認為入段才是正式入門給予師承認定的,因此之前的級別都是作為基礎的。老師便可以廣收門徒,讓他們一點點地升級,然後選擇其中人品優秀、技術優秀,並且有恆心的人授予黑帶,既保障了道場的收入,也對學習者進行了一次篩選。此外升級的過程也給了學生明確的學習標準和激勵標準,有助於維持學習興趣。空手道引入這個體系以後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綜上,空手道是起源於琉球(今沖繩)地區的,而且不能直接了斷地說就是中國武術傳過去的,空手道也不是地道的日本武術。空手道不是起源於中國唐朝,而是在明清時期才受到中國影響的。流派出現也就是一百年不到的時間,發展到現在流派很多,也沒有受所有練習者認可的四大流派、幾大流派的說法。極真會是個年輕的組織,沒有流派之名但有流派之實。空手道這個辭彙的概念和中國武術類似,都是多種武術形式的統稱。
附一個空手道常見三種組手(對打)規則的視頻:
空手道常見的三種組手形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4ODgxNjgw.html————————————20170315補充———————————————
補充一篇我以首裏手視角寫就的歷史概述。
大致解釋了為什麼空手道不能被全盤視作南拳淵源的武術,也解釋了為什麼小林流、松林流、少林流等流派會穿插一些古武道武器術的練習。
首裏手和那霸手差異很大,所以國內某些人士提出的「空手道源自南拳」之類觀點在我看來過於武斷和絕對。
那霸手的主要先師,比如東恩納寬量、上地完文有在福建習武多年的經歷,剛柔流能追溯到福建福州的RURUKO,上地流更是明晰的師承虎樁周子和師傅,說他們有比較多的南拳元素是可以被信服的。那霸手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說起來在沖繩本地的歷史並沒有特別悠久,所以相對而言技術較為統一和明確。
不過首裏手的情況就有些特別。
沖繩本地研究者,把首裏手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手時期、唐手時期、空手時期。
手時期非常漫長,延續了千年之久。大致包含了三個時代:城邦(gusugu)混戰前期(7~12世紀)、城邦(gusugu)後期(12~15世紀)、琉球王國時期部分(15~18世紀)。而唐手時期延續了一個多世紀,到了20世紀初期,唐手全面改稱了空手。
先說手時期。
城邦前期,基本等同於家族之間的混戰、小村落之間的混戰,其樣式應該類似於鄰里之間為了爭塊田地、村子之間搶口水井而引發的單挑或群毆亂戰。這個階段有的家族打架厲害,開始總結一些經驗,有一些內部流傳的技巧,此時的「手」以家族命名,比如「大城の手」之類的。
城邦後期,經過村落之間的聯合、征服,已經形成較大的政權,比如琉球王國之前的「三山」政權。這個時期的打鬥技術是以擊殺對手為主要目的,主要用于軍事目的。不過小島上總人口不多,戰爭形式也不像我國那樣動輒數萬人的大戰,所以有上百人武藝高強就足以打贏一場戰爭,此時的打鬥技術就走出了家門,成了以城邦為單位集體傳承的模式,自然也以城邦命名,比如「浦添手",即浦添城操練的武藝。這個命名法一直延續了下去,之後的首裏手也是這樣命名的。
到了琉球王國時代,中山王統一南山北山,建立了統一政權,島上太平無事,其他城邦也就不需要習武備戰了。此時軍隊武士聚集王城,也就是首里城,各城邦武術融合流傳在此地,於是有了「首裏手」的稱謂。所以早先的首裏手其實是沖繩島上千年混戰經驗的總結,是徹頭徹尾的沖繩本地貨,其本身就已經是一門相對成熟的武術了。
但是手在這一時期也存在一些變化。
過去的手,目的在於擊殺對手,所以幾乎不分徒手和兵器。而今戰爭沒有了,即使有,也已經有了相對優質先進的兵器,於是手的主要練習目的有了防身護衛、制服對手的需要。這也使得徒手武術被單獨拿出來練習和強化,這也使沖繩的武術逐漸分化為後世的空手和古武道兩個系統。最早的型也出現在這一時期,因為沒有這麼多實際打鬥的機會,擁有經驗的人編排簡易的型供首里的衛士們單人操練和對練。
隨後唐手時期。
琉球王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我國明朝的支持,王國建國後更是加深了溝通。朱元璋派駐到沖繩的36戶福建人在今天那霸市西的久米地區紮根,那邊可能是首次有人把中國武術帶進琉球,這一觀點叫做「三十六姓輸入說」。另外也有觀點認為,我國時常派去的冊封使及其隨行武官,帶去了真正的中國武術,比如著名的公相君便是使團武官,這一觀點稱為「使者輸入說」。也有一些人認為琉球王國的大貿易時代,和東南亞商貿往來也很頻繁,而且赤足赤膊練習和東南亞也一樣,互相也有交流學習,這個觀點也叫「南方輸入說」。但不管怎樣,真正開啟唐手稱謂的,是佐久川寬賀,人稱「唐手佐久川」。
這位先師早先向中國族裔、武官學習過拳術,後又多次帶徒弟松村宗棍前往北京辦公,並且習得了中國武術的技巧帶回琉球。此時的中國正值清朝中期、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在經濟文化方面都有著強大影響力,來自中國的東西自然是高大上,唐手佐久川這個名號可以說是非常響亮的。請注意這裡的唐手是中國武術的意思,不是什麼唐朝武術。
在他之後,從中國學來的武術,不論多少都被稱為唐手。那霸手和南拳的淵源頗深,自然就肯定是唐手了,首裏手在這個階段,也繼續吸收一些中國元素。吸收的方式很有意思,這個階段流派尚未成型,那霸手和首裏手還會互相串著學,所以一些型會有首裏手版本和那霸手版本。另一種方式則是類似這樣的:我們師公比嘉佑直,先是學習多年那霸手,隨後學習首裏手,最終屬於小林流,所以我們這派小林流有些那霸手元素。
空手時期,是日本加強對沖繩的控制、備戰侵華期間開始的,在這個時期前後,大量的日本武道元素加入進來,使得日本本土流傳的首裏手有了獨特的變化,沖繩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些影響。以富明腰義珍為首的唐手大師們紛紛改唐手為空手,這一時期流派也逐漸形成。首裏手出現了小林流、少林流、松林流、松濤館流等等,分野更加明晰。
現代的首裏手,多是奉佐久川的學生松村宗棍為祖師的,而佐久川又是被古武道體系奉為祖師的人。這也說明至少在佐久川之前,徒手和兵器通常是混著練的,一直到松村傳下來了內步進之類的型,徒手武術才真正算是開端了。因為祖上是徒手兵器混練,首裏手的打鬥方法、理念等等,都有著一定的武器思維。如今不少歷史悠久的老首裏手道場會兼練一些古武道,古武道也可能補充些首裏手內容,它們本來就相通,可以互相借鑒。
作為空手道里歷史最悠久、流派數量和總練習者佔比最多的首裏手,卻被武斷地也歸類到了南拳的傳承,這麼說是很難讓人信服的。首先佐久川和松村每次來華,都只是在福建登陸,隨後是花幾個月北上去北京,然後呆個一年半載的,受北方武術、軍用武術影響的可能性大,如今的首裏手,步法以騎馬立(內步進立更接近實際騎馬的姿勢)為基礎、動作相對較為大開大合,也有竄蹦跳躍的動作,與所謂的北派中國武術也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沖繩的研究者提出過首裏手是「チャンプルー」(即雜炒、雜燴的菜式),意思是說它沒有完整吸收哪個中國武術門派的體系,而是見到好的招式技巧就納入進來,無論門派,所以首裏手是沖繩本地武術+東拼西湊的中國武術技巧而成的,也不能說它吸收的就全是南拳或者北拳,甚至還有可能拼湊進了東南亞武術。
綜上,小林流、松林流、松濤館等首裏手系空手道,它們實際上是以沖繩本土形成的武術為基底,吸收其他武術(尤其中國武術)的部分元素而成的。就像來自西方的披薩餅上撒了北京烤鴨,我們說它是中國風味的披薩,同理首裏手實際上更像是中國風味的琉球武術,而非中國武術的琉球版本。
——————————20170315更新2————————————
這篇來自珠海剛柔流的蘇前輩,主要從剛柔流等那霸手空手的視角描述了一些歷史,以及和中國武術的差異。
首裏手在琉球王國與周邊各國通商的時代就已經存在。而過去通商就是靠航海路線,而且出海一趟數月,到周邊國家去又要遇上各種各樣的情況和人,所以一般航海人員(在琉球大多都士族才能出海),都要懂一點武術,身上也要帶一些暗器(現在我們將一些這類武器稱古武道兵器)。那個時代琉球與東南亞的貿易更為平凡,受東南亞拳打腳踢的武術的影響也較大。其他不說,至少琉球人赤足練蹴的習慣這在中國是沒有的,但東南亞是非常頻繁的。第二,琉球空手的拳,握法和強化方式,這即使南拳里也沒這麼練的,但是東南亞的武術就有。
其實一開始唐手都是士族練習的武術,因為琉球時代一般百姓不許練武。但是後來日本廢藩之後,取消了士族的制度,除了有奉錄的王家,安司以外,大家都是百姓。那霸手是 先沒落再興起的,興起時吸收了許多平民百姓當學生。那霸手的確與南拳較近,最老的是湖城流,本身湖城氏在福建是蔡氏,教一種如今已失傳的蔡家拳。後來為什麼那霸手沒落了?因為練那霸手的士族大多是親中國一派的,在琉球朝廷里被稱為頑固派。在清朝戰敗之後,這派的頭號大臣,義村安司 和 二子 都移居福州,三子年幼留在那霸。同時他們的追隨者一些去了台灣,夏威夷,其他地方等等。義村的三個兒子們都是東恩納寬量的學生,他們去福州的時候寬量先生還陪同過去。但是那霸手的老一代人走了,也失去了贊助人,後來怎麼興起的? 主要靠東恩納寬量一人,先在那霸商學校教,又自己收了幾個很成功的徒弟(),這些徒弟再把那霸手發揚起來。所以至少東恩納寬量的這一系的那霸手,可以說是來自一種現在已經失傳的南拳。但是,即使如此,當寬量先生把所學的武術帶到琉球時,把它改了。最大的改變就是將貫手和掌打直接改為正拳,這與中國南拳有根本性的區別。
關於沖繩空手特別的拳和強化方法,蘇前輩是這麼說的:空手道以前二個拳峰擊打的正拳為主要攻擊武器,大多的南拳並非如此。第二,空手道用卷藁練拳,這是中國武術里,其他任何武術里沒有的,專門為正拳鍛煉而設計的靶。南拳的三戰,就是母拳,也就是基礎核心技術的型,裡面沒有拳,有貫手。空手道的三戰特別是剛柔,糸東,極真等等的,是以拳取代貫手,核心的母拳里核心的技術已改,還是同一種武術嗎?
琉球空手道,沖繩剛柔流?
空手道起源於琉球民間的舞方。舞方是琉球舞踴的一種,為琉球民間一種帶有武術性質的舞蹈。舞方後來結合中國武術發展成琉球手,琉球手又發展成唐手、空手道。空手家安里安恆及其弟子,以及容宜仁,都支持這種說法。
本子近代把琉球一代流傳的拳法統稱為「空手道」。我就知道肯定會有仙迷貼出什麼「白鶴拳」的網文。根據如今幾個常見流派的拳架認定,肯定是有好幾個源頭的,這麼多套路中,只有一套是「鳴鶴拳」里來的。我們不當棒子。
推薦閱讀:
※怎樣的刀,用怎樣的方式揮出,可以切斷一根飄在空中的頭髮?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真實存在過的奇特甚至怪異的兵器?
※要是UFC冠軍George St-Pierre和葉問對打,誰會贏?
※詠春拳中寸拳的物理學原理是什麼?
※武術講究一膽二力三技巧,大家都是如何練膽的呢?有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