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滿足了人什麼需求?

相關:

照片滿足了人的什麽需求?

電影滿足了人的什麽需求?


作為前音樂產品從業者,這個問題曾困擾我無數個日日夜夜夜夜~

個人結論:

音樂本身滿足的需求是變化的,從初期傳遞信息的作用發展到今天,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獲取愉悅

感受的形式。

大部分場景下,普通人聽音樂,主要是放鬆、愉悅身心、獲取情感體驗。

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帶給人的感受不同,但總體來說是給人『正向』反饋。

不是為了難受、讓自己不舒服的。(失戀聽悲情歌什麼的,是特殊場景,但實際也是順應當前的情感出口)

而音樂本身的聲音屬性,旋律、編曲、歌詞不同方面的藝術性綜合,帶給人的體驗是獨特的,

這種體驗,能同時影響精神、身體感官 兩大不同感受系統。


謝邀,我想從產品經理角度看看這個問題:

1、自我的需求

音樂首先滿足了感官的需求,大家已經描述得很充分了,從情感到身體都不會欺騙你。你會被歌詞、被旋律喚起回憶或者興奮。

當我們做在公共汽車的時候,耳機里開始播放音樂,我就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了。

2、身份識別的需求

音樂滿足了一種被識別的需求。不同的人愛聽不同的音樂,而音樂又是對性格的深度映射(這句話我不知道對不對),聽搖滾的人常常讓人覺得離經叛道,就是這個情況。

我愛聽這一類的音樂,不一定是我真的愛聽,而是我希望成為愛聽這一類音樂的人。

3、時代潮流的需求

不同時代總有不同時代的音樂,自然就被劃分出了不同的年代。「還聽這樣的歌,大叔,你真的老了"。而不聽那些歌,有時候就說明你out了。

比如我訪談過的大學生,當我們問到他們聽什麼音樂的時候,他們會說出一嘴的歐美歌星,而我們哪個時代,大家追的都是」冬天裡的一把火「

4、引領時代的需求

這就是寫歌,每個人可能有過自己的創作夢,希望把自己對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其核心還是希望通過技藝來引導時代。我的室友就給我詳細講述了「李健當年大半夜把他從床上叫起來,就為了讓他聽一首新歌」的故事。

我理解所有藝術都是滿足這種需求:

首先找到自我,其次找到知音,然後走上潮流,最後引領潮流的過程。目前的產品很多還是撮合歌與人的關係,類似與唱吧這種app有一點走撮合人與人的關係,但又失去了對音樂的純粹。


人類有兩種需求,一種作用於肉體,一種作用於靈魂。後者在感悟、表達、體會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釋放我們靈魂的壓力。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在滿足的需求方面沒有什麼區別,但它的優勢在於「伴隨」,我們甚至可以僅僅通過縈繞在頭腦中的旋律滿足這一需求,所以音樂與靈魂同在。


對於音樂的創作者、演繹者而言,音樂是他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通過音樂去抒發他們的情感、傳遞他們的價值觀,滿足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對於音樂的聆聽者而言,音樂的歌詞、韻律,明星的演唱,現場的伴舞,能帶動自己的情緒,或歡欣,或悲傷,或高昂,或低沉,是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種間接表達自己的方式,當然,有的時候單純地就是趕走孤獨的一種方式。


不想聽噪音


音樂是指有旋律、節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古代音、樂有別。《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瑜 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顧」。《前漢書平話》卷下:「帝至 棘門 ,左翼將 徐邁 以音樂迎之,送帝至 霸陵橋 上」。 溫承訓 《動人的音樂》詩:「真的,音樂是人們感情的語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音樂,已經無法查考。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所以說音樂是感情的延伸。


釋放感情的需求


滿足了人在工作中、煩惱時、心情愉悅時、正在路上的。。。悠閑的時候的情感釋放、緩解壓力、迷茫、無聊等的需求的一種方式


音樂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能讓生活更美好,可以撫慰心靈。

我記得李健曾經說過,音樂像房間的光,沒有光,房間還是房間,但有了光,房間被賦予了色彩、人性與溫暖。


一年多年前的曹操在觀滄海裡面就已經說明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我今天也在想這個問題。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既然是需求,那比需要就更近一步,也更有指向性。

首先,音樂自身的屬性具備物理和諧,這種東西會讓人感到舒服,陳沛霖整理出的中國人五種需要第二層是享受需要,享受是種目的,而音樂便是一種方式;

然後,人是社會的動物,都有社會交往的需求,音樂是種媒介,承載著信息,這種信息包括但不僅限於故事、思緒、情緒等,當聽者與音樂產生共鳴時,交流已經發生,情感的釋放也以「認同」的形勢得以實現;

最後,放到更大的人類互動的背景下,人的需求是相互交叉的,最初用於享受,用於溝通交流經過複雜的人際活動,裡面便夾雜了自尊(我聽的歌B格高),身份認同(我是XX的粉絲),社交(最近TFboy很火,你不知道?趕緊回家聽聽咱們再聊吧)

以上。


叔本華說,音樂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是所有藝術中最接近意志的。

歌詞能暗示、引導當下的心情,回憶過去,彌補遺憾,遙想未來,算是滿足心理上的各種需求吧。比如我覺得,好的爵士,唱的是故事。好的rapper,在輸出價值觀。好的民謠,在編織夢。好的流行歌,唱的是普世的哲學。

旋律的頻率、振幅能符合人生理上對美的追求吧…


音樂是對自然事物發展過程的模擬:

因為較電影更為抽象,所以可以讓人沉浸在對畫面、過程的腦補。

比較好理解的滿足需求場景是:

期望體驗情緒過程的需求(失戀、愛情)

快速進入指定情緒氛圍(DJ舞曲、BGM)

如此類推,各種類型音樂都能對號入座…


心理加生理


緩解壓力


吃飯,為精神。


推薦閱讀:

當一首歌基本已經成型,卻發現整首聽下來感覺太平淡,少了些起伏變化,怎麼改才好?
劉心的《寫給方大同》裡面的南音指的是什麼?
如何看待2015水星獎的提名?
如何評價周杰倫的《逆鱗》?
梁翹柏是誰?

TAG:音樂 | 產品經理 | 用戶需求 | 用戶心理學 | 用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