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瓦西里·格羅斯曼的作品《生活與命運》?

這本書據說媲美《戰爭與和平》,但國內幾乎沒人關注


正如題主所說,這是一本幾乎完全被時間湮滅的偉大著作(至少在國內)。2015年前中國有三個譯本,在豆瓣上這三本書讀過的人數迄今加總僅有52人,最高分高達9.7分。這本書,聽過的人,廖廖; 瓦西里·格羅斯曼,作者,更是沒人聽過。

但這是一部相當偉大的著作,被譽為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如果不是這本書、作者的命運作弄,或許, 它能得諾獎

這本書講了什麼,它以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作為紐帶,勾勒了上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的生活與命運。

全書70多萬字,三部,197小章,我讀的中信版有將近1000頁。

書的內容,也決定了這本書和作者的命運。

對極權的反思、命運的記錄

作者書寫的時候絕對是無畏的, 它指出了「希特勒的極權主義和斯大林的極權主義有相似之處。借納粹之口,提出斯大林的極權主義」,戰壕里的人,沒有大喊著「為了斯大林」而奮戰,而是吃著爛土豆躺在戰壕里奄奄一息,敵人來了,爬起來打;他一邊寫納粹的大屠殺,一邊寫蘇聯的政治社會氛圍:報社人員因為打錯斯大林的拼寫,而被判刑十年;因為猶太人、意識形態分歧,推崇愛因斯坦的物理理論就要做出悔過反思;絕對忠誠的共產黨被迫承認不曾犯過的罪行,遭受精神和肉體的打壓,完全屈服於斯大林。

因為這些,赫魯曉夫坦言:「別再想那部長篇小說,二百年後也許可能出版它。「 格羅斯曼無奈的申辯:

為何要封禁我這部也許在某種程度上能滿足蘇維埃人精神需求的書,這部沒有謊言和誣衊,只有真理、痛苦和對人們的愛的書?為何要對我這部書稿採取行政暴力手段加以沒收,並將它當作一個殺人犯那樣予以關押?

書直到1980年,才通過縮印的形式偷渡到西方首次出版,然而,作者早在孤寂與憤懣中於1964年撒手人寰。

格羅斯曼以上帝視角寫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宛如史詩敘事,直言不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母親柳德米拉去看因為戰爭死去的兒子中校托里亞,格羅斯曼直接指出「 所有人面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母親都是有愧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面對失去兒子的母親試圖證明自己無愧是徒勞的。 」他不僅僅是在描繪這些命運,更是時刻充斥著他對這些人物的同情、反思、喟嘆。

在上百萬座俄羅斯木屋中,沒有也不可能有兩座完全相同的木屋。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是不可重複的,難以想像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兩株完全相同的野薔薇……在那些企圖以暴力抹殺生命獨特性的地方,生命便逐漸衰亡。

時代就是這樣,一切都在消失,它本身卻留了下來。有時一切都留了下來,只有時代在消失。時代離去時腳步多輕啊,悄無聲息。昨天你還滿懷信心,高高興興,強壯有力,還是時代的寵兒;然而,今天另一個時代來臨了,你還被蒙在鼓裡呢。

戰爭中不曾泯滅的人性

同樣,這本黑暗至極的書里也寫出了眾多極端環境中的人性挽留: 索菲婭·奧西波夫娜在毒氣室認識了一個小男孩,她們被剝光衣服了,這時候索菲婭想要找到小男孩,盡她最後的可能保護他,在最後一刻他終於覺得自己是一位母親;

「 小男孩達維德喚起了她身上特殊的柔情,儘管她一直喜愛孩子,但還從未體驗過對孩子的這般溫情。在車廂里,她把自己的麵包分給他。每當小男孩在黑暗中朝她轉過臉來,她直想哭,想把他摟在懷裡不停地親他,猶如母親親吻自己的孩子那樣。她耳語般、彷彿不想讓他聽到似的重複道:
「吃吧,好兒子,吃吧。」

」 不被人待見的功臣之女葉妮亞,流落在異鄉,無計可施,請求父親的作家朋友幫忙,然後覺得他可能聽過就忘記了,但作家真的為她辦了戶口。

對於人類命運思考,至今仍值得我們驚醒。

小章節里部分是在講故事,有些章節則直接是作者的看法。

為法西斯主義效勞的人宣稱,使人遭殃、滅亡的奴性是唯一的真正的善。出賣靈魂的叛徒們,一面不否定人道的感情,一面宣稱法西斯主義所犯的罪行是人道的最高形式,同意把人分為純種的、高貴的和非純種的、劣等的。自我保全的貪慾就表現在求生本能和良心的妥協中。

這不只是一部民族,歷史著作,更是一部靈魂之書,人生之書。

他談友誼

真正的友誼並不看重你的朋友是否身居高位,抑或從高位上跌落下來、鋃鐺入獄。真正的友誼看重的是人的內心品質,而對榮耀和表面權勢毫不在乎。
友誼的形式多元,內容繽彩紛蘭,但友誼有著一個堅定不移的原則,那就是對朋友始終不渝的信賴,就是對朋友的忠貞不貳。因此,當人為自由效力的時候,當人為著最高利益而犧牲朋友和友誼的時候,當人被宣布為崇高理想的敵人,失去自己所有的朋友,同時卻相信不會失去唯一的朋友的時候,友誼顯得尤為美好。

談品格

世界的命運有權赦免和處決人,它可以使人身價百倍,可以使人陷入貧窮,或變為勞改營的塵土。然而,世界的命運,歷史的劫難,國家的憤怒,鬥爭的榮辱,這一切卻無法改變那些真正的人。無論等待他們的是勞動的榮光,還是孤獨、絕望和貧窮,是勞改營還是死刑,他們仍然像人一樣生,像人一樣死,而那些已經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們悲慘的、永恆的、人性的勝利正在於此,他們以此戰勝這世界上過去的和將來的,已經來臨的和即將逝去的宏偉而非人的一切。

最為關鍵的是羅格斯曼通過這部作品所表達出的俄羅斯作家固有的責任,正直,悲憫,無畏……那偉大的靈魂.

如果有人得以在地球上活下來,並且想了解過去的一切,怎樣才能把這些圖景保留和描繪出來呢……

去年,羅格斯曼逝世50周年.今年,國內一下子有了兩個版本的《生存(活)與命運》,首先要提到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花了五期節目介紹這本書,稱「這是我做節目這麼多年來,最想為讀者推薦的一本書」,一千零一夜 2015.順理成章,理想國出了力岡譯本《生活與命運 》;中信在去年立項,也在今年出了嚴永興譯本《生存與命運 》。

(看廣西師大的公眾號,提到這本書,兩個出版社應該不屬於惡性競爭,並且做的都不錯,讓我推薦的話,還是嚴永興的譯本,力岡譯本更加直譯。)

為什麼,我們也有苦難的歷史,俄羅斯先有《戰爭與和平》,後有《生存與命運》,但我們似乎還沒有一本不為歌功頌德、描寫千千萬萬人最真實的苦難、掙扎與勇氣的巨作呢?

感謝梁文道,感謝羅格斯曼,感謝那些逝去的、將來的,感謝那一方純凈而無畏的靈魂。


我試圖分析《生活與命運》的文學魅力,結果是從頭到底又讀了一遍,聽見自己在嘆息。


試圖去將它與《戰爭與和平》比較,卻發現比它更偉大更深刻


好多人的評論是抄的書的前言 你們真不要臉


能夠限制無限性的,恐怕只有上帝,因為在宇宙界限之外,必須要承認有神的力量。不是這樣嗎?

我以為,限制宇宙無限性的界限是有的,那就是生命

這是整本書最讓我激動的地方,類似於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沒有人自大到可以忽略無限性

類似於你舉出一個數字,我能舉一個比它更大的數字這樣的例子

類似於你個人的體積在整個地球甚至宇宙里微不足道

一個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維持什麼樣的道德準則,為善還是為惡這樣的話題,在一定數量級的時間和空間下,都會沒有意義

太大了一切都太大了,這個問題太可怕l

直到我看到格羅斯曼的這個論斷

人就是大衍里的「一」,從自身出發來反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你的映像

無限是因為你自身是無限的

但是你作為「一」又限制了無限

這就是永恆的和諧

《生活與命運》不同於《戰爭與和平》的地方就是,托老用作品來說明自己,格羅斯曼用作品來表達他的疑惑

我讀完過托老的全集,我發現從他的《童年》《少年》《青年》里透露的細節,以後在他的作品裡都有體現,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就是,托老小時候因為犯錯被關小黑屋,他在小黑屋裡聽到外面的歡聲笑語,他說這是他的陰影

然後在他的很多作品裡,都描述過這件事,用過這件事來說明,《戰爭與和平》里就有!

格羅斯曼的話,他描述過科學家的快樂,他自己學過數學,是化學家,做過戰地記者

《生活與命運》更像是一篇篇戰地報的匯合,在藝術成就上達不到《戰爭與和平》的高度

甚至前期刻意模仿戰爭與和平,反而顯得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很尷尬

後面就漸入佳境,把握了自己的文風

矛盾!

科學家維克托一直在重複的一個想法就是,戰前的一切都那麼的單純和簡單,戰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前面那個老黨員說的話觸目驚心

在年輕時候,朋友和同志身上的一切都是可親的,容易理解的。敵人的每一種思想,每一種觀點都是格格不入的,毫無道理的

可是他現在常常在異己者思想中發現他在幾十年前珍視的東西,而在朋友的思想和言談中有時會不可理解地出現異己的東西。

」這大概是因為我在世上活得太久了「老黨員心裡想

處處都是不可以理解的東西,處處都是以前沒有過的想法

一個人想積極地解決各種問題,因而被投入善惡,事件,思想和矛盾的永遠動蕩的海洋,這真是不幸而可憐

大概這就是整本書的動人之處!

最後一點題外話,我看到有人說為什麼我們沒有這樣一本不為歌功頌德,描寫千千萬萬人最真實的苦難,掙扎與勇氣的巨作呢?

是有的,只是你沒有看到過而已

也是類似於這兩本書,也是以一個家族的經歷來描寫文+革的

多的就不說了

希望以後不要有這種話了(認為我們國家沒有深刻的反省那段歷史的著作),不然是對死去的人太不尊重了


建議大家去看梁文道先生在優酷上的一個節目,叫《一千零一夜》·看理想

我覺得說的很棒,很全面


經典總是不被時代說認可 的


蘇聯文學真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太長了,每次看蘇聯作品,都要規定好每天必須看多少頁,不然堅持不下去。這部900頁的書(力岡老先生翻譯)我規定自己每天看50頁,三周之內終於看完。

毫無疑問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非常寫實。但是對二戰東線需要有點了解。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又借了一本二戰史準備接下里補充基本知識。。

很多非常深刻的情節這裡不多說了,但是有一章我印象最深,第二部第十六章:「世間大多數人都想不到為『善良』下個定義」,這一整章我覺得是本書想要探討的一個核心內容。

其實蘇聯作家很多作品單拿出一章來都非常精彩,之前看陀翁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這章藝術價值很高,但實話說我還沒讀太懂,還需要再讀。但是《生》的這一章非常直白也非常震撼


事實上,九百多頁一本書,只講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蘇德戰場獲得勝利前夕幾個月間發生的故事。描寫了沙波什尼科夫家的女兒和女婿們在戰爭中的遭遇,從前綫到後方,從勞改營到法西斯集中營,從核電廠到物理研究所,從愛情到死亡,可謂秉持了俄羅斯文學現實主義的傳統。

但最主要的,這本書還是探討了生存的意義。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生而自由。斯大林格勒6-1樓率領一票雜牌軍浴血奮戰的樓長忘了叫什麼夫的在被政委要求彙報思想政治狀況時候説「我為自由而戰」,這很快被德軍炸平費樓似乎正是戰爭中自由的一點微光。身處炮火中朝不保夕的人反而拼盡全力為自由而戰,而後方的斯特拉姆身為蘇聯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卻無法投入工作,在同儕的孤立迫害和自己良心以及求而不得的愛情中苦苦掙扎。而克雷莫夫,阿巴爾丘克,米佳們要在勞改營中備受折磨,失去為人的尊嚴和自由。

身處集中營的莫斯托夫科伊與黨衛軍軍官利斯的談話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蘇維埃和德國法西斯似乎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黨衛軍軍官心知肚明,而莫斯托夫科伊的痛苦正在於,也許他也無法反駁利斯的話,但內心深處,他和書中許多人一樣無法正視這個令人幻滅的問題。共產主義是在使人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是人民的布爾什維克還是領袖的人民。書中始終堅持自己良心的維克多在同僚的責難和恐慌中受到的痛苦似乎並不能使一個正直的知識份子屈服,但斯大林的一個電話卻確確實實改變了一個人。戰爭結束時對德軍和蘇軍的描寫,似乎使人覺得,德國人終於從嚴寒中獲得了某種解脫,他們的元首破滅了,這個國家正前途未蔔,但新生的希望也許正在孕育。而俄羅斯大地依然蒼茫,沙波什尼科夫家的生活更加艱難了,蘇維埃將忘何處去呢。

全書最讓我感動的竟然是托利亞死去前後的描寫,以及柳德米拉在墓園中想起兒子三歲生日時問過媽媽的話「今天不是過生日嗎,為什麼天還是黑了」。另一個情節應該是德軍中尉巴赫即將離去,最後一次親吻那個地下室里的俄國情人,這個時候那雙瘋狂絕望的眼睛。

克雷莫夫真是一個大悲劇,讓我想起以前失戀時候的自己,不停的在心裡默念著葉妮婭的名字。格裡斯曼肯定也不是一個殘酷的人,書中處處透露著他身為人道主義者對他筆下這個國度,人類這個物種希望尚存的溫情。不然一個將要做坦克軍軍長夫人的女人也不會風塵僕僕的趕來看望自己身在勞改營的前男友,給他送點蒜頭和麵包幹。不然也不會有一個人到中年的醫生願意像母親一樣抱著男孩達維德在毒氣室中死去了。

不過最奇葩的還是樓長了。當自己心愛的通訊員卡佳妹妹和下屬謝廖札眉來眼去在工作時間摟摟抱抱,他竟然把這對小情侶雙雙調離了。而沒過多久,這座危樓就變成了平地。

我估計謝廖扎和卡佳沒死,他倆可能會成為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碩果僅存的人生贏家。

而且,唉,愛上飛行員的女孩子多半會很命苦。果然萬尼亞死了,這個小說也未能免俗,讓薇拉成了小寡婦。


可惜格羅茲曼的《為了正義的事業》無人翻譯出版......


無論偉大或卑微,無論對或錯,無論好與壞,我們都活了下來,我們將繼續活下去。這就是生活的全部。


我曾讀過生活與命運,這本書的確震撼人心。我折服於格羅斯曼獨到的眼光或寫作角度,但格羅斯曼畢竟是隨軍記者,文筆方面稍不及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除此之外,這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另外,生活與命運的姊妹篇一切都在流動也相當不錯。


聽天天竇文濤和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知道的,才開始看


在讀

等我讀完來答


剛讀完第一步,已經被震撼了,讀這部書就好像俯視著東線戰場,非常史詩。很多描寫也很深刻,怕被和諧,附圖一張


我正在看這本書。


梁文道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中有幾期介紹了此書及作者。


這部作品在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引起它本應該引起的關注

我們關注著,知乎上今後必然會出現與之相配的評論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諾曼底登陸,而且不讓盟軍在德國後方進行小動作,讓納粹與蘇聯在東線安心互剛,蘇聯能打到柏林嗎?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Transnistria)是一個怎樣的地區?
如何評價高爾基?
哪些華約部隊參與了1968年的多瑙河行動(即干涉捷克斯洛伐克)?
俄羅斯從過去到現在,優秀的音樂作品和歌手(樂隊)有哪些?

TAG:作家 | 文學 | 俄羅斯 | 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