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專輯都是11首歌?

最近翻歌的時候發現的,像楊宗緯的《原色》《鴿子》徐佳瑩的《心裡學》都是11首

有啥講頭么?


這個問題確實很蠢,不過隨手科普一下也還好。

專輯時代出現的比較晚,60年代中後開始專輯才成為主流,之前都是單曲為主,單曲拼盤再發一遍就成了專輯。

一開始最流行的介質1910年左右起的10英寸78轉蟲膠唱片,一面長度是3分鐘左右,所以3分鐘一首流行歌就成了標準配置。然後是1949年左右起的7英寸45轉唱片,一面長度4-5分鐘,在這之後,流行樂就變成了4-5分鐘一首歌為標準配置。

專輯時代成為主流後,48年起出現的12英寸33.333轉的唱片成為主要介質,一面長度25分鐘,因為每首單曲一般4-5分鐘,所以每面單曲一般5首。

所以,10首一張專輯就成了標配。

那麼有個有趣的問題,為啥那些實驗樂隊、前衛搖滾、迷幻樂隊經常一張專輯是兩首歌,每首20多分鐘,而不是一首50分鐘的?

CD 的標準容量是74分鐘,所以,CD 時代,很多為了兼容黑膠一起發行或者舊的習慣,會搞成10首歌+幾首 Bonus 的模式(尤其日版),一般1首 Bonus(hidden track)算是稍微常見的形式,所以會有一些11首的,+的那首往往是風格稍微突破一些的作品。

至於題主的問題,為啥都是11首,沒啥好回答的。


一年一張專輯

一月一首歌

留一個月休息

nice~


簡單的說,就是早期因為實體光碟空間限制,然後漸漸的就形成了習慣


不存在的大兄弟,我隨便截圖

只有林宥嘉的美妙生活是11首

比較接近的有 9,10,12,13,14

嘛,非要較真起來的話。

只想說華語專輯

沒有像日本動漫音樂那樣

每首音樂附帶一個

伴奏版本

要不然就是Nx2歌曲數了


因為只收入了11首呀,小寶貝。


因為要確保專輯的整體性,一張專輯裡的所有歌是訴說一個專輯主題的,如果專輯像大雜燴一樣多且沒有主題,樂評就不會好到哪去。


這是當時存儲介質的容量決定的,後來慢慢就成了習慣而已


一張CD容量650M

一首WAV格式的歌50-70M

所以一張CD容量大致就是10-12首歌

以CD為主要載體的音樂專輯習慣流傳至今

也符合創作周期與大眾疲勞的平衡


11是幸運數字


也可以是六首,也可以是五首,完全根據自己風格。


覺得沒有什麼講頭,只是剛好吧,下面是我查到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浮躁音樂發行的王菲專輯《敷衍》?
beatles這張著名的專輯照上第二個人為什麼光著腳?

TAG:音樂 | 音樂專輯 | 網易雲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