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可能採用裝甲核心一樣的模塊化設計嗎?如果採用,有什麼優缺點?
如題,就像是M1底盤裝59頭然後還能發射紅箭一樣,當然不限於這些
坦克足AC和真正的坦克/裝甲車可是看起來雖相似實際上大相徑庭的兩種存在啊。
這裡都不說使用小島粒子的NEXT是什麼樣的鬼畜存在了,即便是5和VD系比Normal還有些不如的AC,它的內核也絕不是一條模塊化設計就能概括得了的。
其一,AC的裝甲是在當代無法鑄造出來的黑科技產物,武裝直升機和戰車的炮彈打上去都是直接跳彈。不過,這些黑科技裝甲沒法真正修復,所以像上圖這樣類似反地雷伏擊車式的改造又誕生了,但全都是在外層追加鋼板等消耗性的普通裝甲。這樣的確算是模塊化了,但實際防禦效果可能還不如裡面那層殼管用。
即便到ACVD時期隨著對[塔]中的失落科技解析而獲得了製造黑科技裝甲部件的工藝,這種樂高積木式的改造要素由於7米級機體的噸位有限也並不能真正讓防禦力提高多少——你看斯特瑞克真扛了個格柵裝甲出門也不敢說從此對RPG高枕無憂吧。
其二,AC這東西是有推進器的,還可能是很高級的等離子推進器。像圖上這樣都在地上用履帶炮還看不出來,遇上障礙地形直接開推進器往空中一蹦就越過去了;AC5預告片里則展現了不加裝降落傘緩衝裝置等外掛直接靠內置推進器反向噴射進行空投,你要戰車干同樣的事情實在是為難它。
這個跟模塊化有沒有關係呢?有。因為AC機載的推進器也是可換的,有的出力低但可以支撐長時間噴射,有的出力高但噴幾下發電機容量就空了。此處主要問題是現實當中換起來遠沒那麼方便。
其三,最關鍵的武器來了。AC是可以吹自己能夠根據情況換裝對應各種戰鬥的多彩武裝,但是通過多用途體現出來的泛用性和其他常規載具去拼特定方面的性能又是兩碼事了——AC手頭4聯裝30毫米炮的殺傷力只會在遊戲中等於坦克的1門120毫米炮。尤其是坦克足AC這種有推進器機動性也不怎麼樣的平台沒法靠靈活運動來避免中彈,就算有帶的動能量武器邊走邊打的能力可常規載具也能做到。
綜上所述,結論就是現實中既做不出來效費比也很不可觀,至少光造坦克足AC沒戲。
如果再要刨根問底的話,那隻能說摩爾定律並不適用於所有工業領域。AC系列基於理想主義畫了個可以把達到相同效能的部件設備做成足夠小和通用化到自由組合的「晶元式」構想大餅,但什麼行業都是提概念容易實用化難的。
以下是題外話,我隱約猜到題主構思的是個什麼概念了,不過最貼近的成品在膠達里。
D-50C Loto,小型化的12米級可變形機體。最多8人的運兵量和25毫米標配機炮使其在戰車形態下更像是APC,但可以搭載足以有效擊毀MS的200毫米滑膛炮,四聯裝機炮和導彈發射器。
本來就有啊,當然戰車相對來說少一些,更多在步戰(輪戰)這方面多一些。
比如boxer,Ajax, T15那些,戰車本身最常見的模塊化裝甲已經被很多國家使用。
如題,就像是M1底盤裝59頭然後還能發射紅箭一樣,當然不限於這些
艾布拉姆斯是美系裝備,59是中系(蘇系)
艾布拉姆斯是三代戰車,59是(垃圾)中型戰車
艾布拉姆斯使用的是120,59是100
同時紅箭不是坦克部隊的裝備
........
這是模塊化?
不同世代,不同體系,不同編製的東西放一起什麼鬼?
這是弱〇不堪過家家,這不是模塊化,謝謝。
先說結論,可以
坦克換各種炮塔已經不是新聞了,這種例子二戰中就有很多
甚至於現代戰場上的各種武裝皮卡也可以視為底盤對應不同的模塊化武器,當然很多武器裝上去之後效果並不好
但是工程層面上問題其實很多,比如炮尾更長的火炮需要更大的炮塔座圈,而炮塔座圈的大小和底盤設計又息息相關,最後很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換頭這種事情並不能隨心所欲戰車不講模塊組裝,講零件通用。所以你可以看到外形相似的坦克,自行火炮,步戰車系列,但是不會有題主所說的那種組裝怪胎。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坦克發展到現在,更多還是一種車輛武器,而不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武器平台。為了火力機動和防禦的平衡,是做整體考慮的,不會有那麼大的冗餘來做模塊組合。既然是整體設計,做成成體系的戰車系列容易還是做成模塊組裝的即用即插式比較容易呢?顯而易見。推薦閱讀:
※彈道導彈發射是如何被瞬間偵察到的?
※炮管根部包裹的布有什麼用?
※近代陸軍光靠冷兵器就能完虐古代精銳陸軍么?
※為何黑社會械鬥都很低端?
※什麼樣的攻擊才能從外部擊破三體裡面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