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軍在包圍硫磺島,可以切斷硫磺島的軍事補給的情況下,不持續轟炸硫磺島,而是選擇搶灘登陸?


謝邀

美軍B-29轟炸機的主要起降基地是塞班島,與東京之間的直線距離大約2359公里。

而硫磺島幾乎就在它們的中點上。

硫磺島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美軍戰鬥機以硫磺島為基地後,其作戰半徑就可覆蓋日本本土,能更為有效執行護航任務。

二是美軍B-29轟炸機的應急備降機場。硫磺島上應急備降場至戰爭結束,累計共有2.4萬架次受傷或耗盡燃料的B-29在此緊急降落。


從經濟上算不划算——很好笑吧,可事實真的是經濟問題。

戰列艦的炮彈備彈量最多只夠維持2天的壓制性炮擊,這還是壓制炮擊,無法對守軍造成毀滅性打擊。2天後就得跑到2000公里外的烏里希環礁補給,路上需要4天,到了之後又得花2天裝彈藥。這樣炮擊一次,半個月就過去了,還不能阻止島上的機場發揮作用。

換了誰都會認同:有這麼麻煩還不如打下來呢


你當美國人不想用鋼鐵解決問題么,關鍵的問題是,炸彈不夠給力啊。。。

這個凸起就是折缽山,密密麻麻的都是洞,炸不動。。


看看硫磺島的實景咯。

攻佔硫磺島的目的是縮短轟炸日本本土的距離,而折缽山可以將全島一覽無遺,守軍已經將山體內部構築為完善的防禦工事,岩石質地的山體能夠抵抗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在美軍登陸前的炮擊階段,折缽山山體內的守軍只有違令回擊的一個炮組被美軍發現而遭到炮擊身亡數人。

折缽山防禦工事示意圖

時至今日,山體內的防禦工事仍未被完全探明,多數通道在戰役中被炸塌,交戰雙方陣亡者的遺骸仍被掩埋其中而無法被搜尋。戰爭期間折缽山防禦工事內的平均溫度超過40℃,戰役結束前殘存的守軍向機場發起最後的進攻,傷兵則多數以手雷自殺,或被活活困死於防禦工事中。但仍有少數守軍藏身於島上,在戰爭結束後數年間陸續被發現或主動投降。1949年,最後兩名守軍被美軍發現,並最終投降。

至於守備部隊司令官栗林忠道,可能死於3月26日凌晨的最後一次突襲,由於出發前扯下了自己的軍銜標識,加上交戰雙方近距離肉搏戰的混亂(真正意義上的面對面互毆),即使戰役結束後霍蘭德·史密斯要求詳細搜尋,最終也未能尋得其屍體。


跳島,跳島,總要有個跳的地方吧,沒個起跳的地方你怎麼跳?總不能繞開一切島嶼直接打東京吧?

奪得硫磺島後,美軍的轟炸機就能覆蓋日本本土。「......將轟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潰。硫磺島上應急備降場至戰爭結束,累計共有2.4萬架次受傷或耗盡燃料的B—29在此緊急降落,從而挽救了這些飛機上2.7萬名空勤人員。」


首先,硫磺島如果只是圍而不打,作為一個日本軍事基地的作用是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那麼勢必還會對美軍造成一定的威脅。

其次,後來的事實證明,攻陷硫磺島帶來的軍事地理價值大大超過了攻島造成的損失,大量的戰損飛機可以在硫磺島迫降,而從中途島等前進基地前往日本國防圈的路程也隨著硫磺島的攻陷而大大縮短。而且,美軍發起硫磺島戰役前,也沒想到損失會如此巨大。

最後,日本人也不是傻子,日本海軍也不是已經全滅,多少的海運和補給能力還是有的,何況包圍圈這東西也不是一堵牆,多少還是能輸送一些給養進去的,而且圍島也需要佔用大量的軍事資源和兵力,在整個反法西斯大戰都進入「搶錢、搶糧、搶娘們」的收尾階段的時候,被一個小小的火山灰島嶼影響整個戰線的推進,也是不划算的。


柯蒂斯·李梅將軍被阿諾德將軍派去提高第二十一轟炸機航空隊的技能後,他對他的新任指揮部新聞官說:「這次轟擊一直在進行大量的宣揚,而沒有得到許多真正的轟炸成果。」惡劣的氣候和在本州的目標地區上空的大風彼認為是超級空中堡壘沒有能完成任務的原因,自從他們在一九四四年十月開始轟炸日本以來,他們曾約定在三個月內出成果。另一個因素是有越來越多的敵人戰鬥機從硫黃島蜂擁而上,來破壞大群轟炸機飛越硫黃島上空時的嚴密隊形,硫黃島的雷達也用來在轟炸機進入東京以前,及早向東京發出警報。李海的首要任務之一,是要使硫黃島上的敵人戰鬥機中立,他還把硫黃島當成是有潛力的有用的加油站,並且轟炸機在飛往日本途中受了損失可以在此緊急降落。「沒有硫黃島,我不能有效地轟炸日本,」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八日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停在塞班島,在船上開會時他這樣對斯普魯恩斯說。當時斯普魯恩斯途經塞班島去擔任第五艦隊司令。

摘自《太平洋戰爭》第三十章 非凡的英勇 作者約翰?科斯特洛


馬潤四等人,為陸航打下一個島不是基本操作么 況且意外收穫插旗照振奮美帝人心,戰爭債券又大賣。不過傷亡確實夠大…


因為當時沒有鑽地炸彈。而且美軍艦隊對硫磺島進行了持續射擊,從準確率和威力上,當時艦炮要遠超航空炸彈,但是日軍陣地是在地下的,根本打不到。近十年後的上甘嶺美軍遇到了同樣戰術,但是更聰明的志願軍同樣沒辦法。以現在的裝備來說,同樣的戰術,新進大炸逼解放軍就可以輕鬆教你做人了


這不大家都要趕工期么,最好明天就能回家過年。


就算把陣地犁過三遍,依然會有人活著,參見抗美援朝,況且日本這種變態的民族挖起洞來也不含糊,我覺得美軍的確不應該上去拚命,在海空軍佔優勢的情況下,可以留下部分兵力進行圍困就好了,讓他們吃樹葉啃樹皮,


作為tg的火力投送老師,米帝肯定是沒辦法了,否則絕對不會選擇搶灘登陸作戰的。


硫磺島,因島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由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折缽山是一個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雖然整個島都覆蓋著鬆軟的火山灰,但火山灰下面的岩體均是由火山熔岩冷卻而形成的。火山岩硬度高而多孔隙。火山噴發時的岩漿通道冷卻後是天然的防空洞。

特別是上圖第一排右一火山。

現實中這些岩溶通道長這樣:

當然除了通道還有許多「氣孔」,暫不細說。日本常年在硫磺島修建軍事工事,折缽山的依據岩漿通道而修建的隧道據說有7層之多,元山下面也有28km的隧道網。所以,日本兵都藏在地下的通道和氣孔中了,再加上火山灰的減速作用,炮彈根本炸不進去,無論轟多久作用都不大。所以,搞軍事還得懂點地質。


因為燒烤大師李梅需要一個離日本本土近的地方。


謝邀

初風和其他打主的回答已經很完善了,我也是這觀點,主要在於能得到P51的全程護航,更好掃蕩日本的殘存防空力量,其次是大量重傷的B29迫降硫磺島,挽救了大量飛行員,所以硫磺島必須拿下來


1.咋不懂,日本工事基本都在地下2.用一堆戰列艦圍著島轟炸,還不知道根本不會投降的日本人什麼時候投降更花錢。


這個問題問的就不太貼切,美軍不是沒想過困死硫磺島,是在摧毀了島上的海空軍力且派遣艦艇不斷襲擊交通線的情況下,守軍仍然在不斷的獲取補給。

再說你說的為何不持續轟炸。這個問題其實和上面的差不多,人家不是沒有進行持續轟炸,而是守軍為了防止無謂的犧牲挖了很多工事,截至美軍登陸前長度已經達到了18公里。在沒有鑽地彈的年代,常規炸彈對這個工事效果有限,所以只能去強行登錄來奪島。

老美繪製的島上一個高地的坑道配置。

最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硫磺島的位置那麼重要。

當時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已經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但是由於硫磺島不僅起到預警的作用,而且島上還建有機場,可以對轟炸機進行截擊。這就讓硫磺島成為了美軍的眼中釘。如果佔領了硫磺島,不光清除了戰略轟炸上的威脅,還能利用島上的機場,進一步威脅到日本本土。


美軍可沒開上帝視角,不知道有原子彈這種玩意兒,更不知道日本人降得這麼快。

要登陸日本本土,硫磺島是個不錯的前進基地


第一,美國人需要佔領這個島。第二,美國人是真覺得日本人被炸的差不多了才上去的。


您老這是要炸平折缽山?

栗林忠道在灘頭壓根沒布置多少人好伐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美軍師的數量不多?
為什麼美軍戰鬥力強,美械軍都是戰五渣?
4.1撞機事件,如果王偉的僚機將美軍偵察機擊落,推測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
美軍的體能訓練及體能考核是怎樣的呢?
M16/M4/AR15/MK系列/HK系列這些步槍的叫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麼雜亂?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國軍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