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人間失格》里把罪與罰稱為一對反義詞,為什麼這麼說?


在《人間失格》中,「罪」與「罰」的本質其實是它其中一個主題的兩個方面。作為一部與時代思潮同步的文學作品,如果說克服與超越不安和恐懼的精神狀態,回復一種「清靜開朗」的精神境界是其中一層主題,那麼另外一層更重要更深刻的主題則是質疑人的存在本質、探索理性的存在、尋求真實的自我。這種根源性的質疑與探索,一方面反映為對基督教的「原罪」意識的詰問;一方面反映為對自身承受神之「罰」的必然性的懷疑。

回顧《人間失格》的時候還突然想起vczh曾經寫過的一個答案:「其實我們對誰都不好,對外人好那是裝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人只是顧及自己,不會關心他人。針對這種利己主義,耶穌對此感到恐懼,發出過「我們都是神之子,我們是兄弟,所以我們必須關愛他人」的箴言。但是《人間失格》中主人公正相反,他不僅喪失了對自己的自信,而且淪陷進對他人的無盡恐懼之中。懷疑自己欠缺了關愛他人的能力、對於可以拯救自己的神感到恐懼——這才是「失格」的具體內涵。對神的恐懼是因為他不相信神之愛,認為神所給予的只有懲罰,所以,信仰是「為了接受神的鞭笞,垂頭喪氣地接受審判而已」。但是主人公不甘心接受這樣的宿命,所以他以抗爭來奪回為人的「資格」:首先,在與朋友的對答中,他因無法回答到底什麼是「罪」,繼而轉向它的反面。「罪的反義詞是什麼?」是「法律」?但是他又不敢苟同「法律」的正義;是「善良"?善良不過是隨意編造的道德語言;是」神「?可是神不僅代表光明與拯救,同樣也代表了撒旦與黑暗乃至憎惡。其次,主人公又指出「罪"的反義詞就是」罪「,此」罪「則為」罰「。人的一切都是」罪「,人所接受的只有」罰「。到此,與其說是宿命,或者對立,我倒覺得不如說是因果罷了。

那麼,按照顧秋晨的解釋來理解可以么?

【罪是:既生而為人,卻又不做人該做的事。欺瞞、傷害、虛假、討好、憤怒…是罪。

而罰是:死亡。死亡也是終結以上這些罪惡的開始,也是通向自我救贖的道路。】

因此這「罪」產生是由內而外,他內心明白自己有罪。

罰是從外至內,是拯救亦是解脫。

所以罪和罰是相反。

先說罪。其實喵醬的答案開頭說的是對的。對於主人公而言,讓他畢生難忘的,不是他妻子被玷污這個事實,是他對妻子的信任被玷污這個事實。他對神的疑問與痛苦本質上是質疑「信任是否為罪」「是否保留饒恕的權利」「不抵抗是否為罪」。因為神告訴我們要彼此關愛,但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無法建立信任的關係;神告誡人們要皈依神,不要違背神的意志,但是現實生活中不抵抗卻帶來了自我的喪失與崩潰。逃避導致人間失格,在這樣的絕望與質疑中,主人公走向精神崩潰,終於「額頭被刻上廢人的標記」。

再說罰。主人公的自殺並非基督教所允許的。自殺之人無法進入天堂,只能承受煉獄的苦難與折磨。《現代文學大系》中有這樣一段話:「站在宗教的角度而言,自殺絕不是盲從於神,而是意識到了它是對神的權威的一個侵犯。」(龜井勝一郎)主人公選擇自殺,其實「自殺」在這裡有著雙層內涵:一為「反抗」,與神徹底決裂的一種反抗;二為「還原」,將自己的地位與神進行互換,將神懲罰自己的權利還原到自我當中。所以,在《人間失格》中,罰的本質是一種通過否定破壞「神」而確立自身「虛無」與「癲狂」的途徑,其目的是把握自身作為「異端」而存在的真實。

綜上,《人間失格》的最後掙扎,是徒留一段自我喪失的悲歌。


罪是原惡,罰是解脫。


失格:即喪失做人的資格。

葉藏是個極壓抑沉重的人,他內心深處審視自己後得出結論:自己和社會上大多數人不同。為了不使別人發現他的不同,拚命作踐自己去迎合別人。【看著他這樣那樣的真是心塞啊】

葉藏深知道自身的罪惡,也認為自己這樣人是不配得到世間的美好和愛。雖想去靠近美好觸摸到如明媚陽光的事物。可實在的是,葉藏性格太過於悲哀和厚重,悲哀到甚至自棄的認為自己有罪不配這些美好。

基督教徒說法:世間人,活著就是罪。唯有死亡,才是唯一贖罪的方式。

【罪是:既生而為人,卻又不做人該做的事。欺瞞、傷害、虛假、討好、憤怒…是罪。

而罰是:死亡。死亡也是終結以上這些罪惡的開始,也是通向自我救贖的道路。】

因此這「罪」產生是由內而外,他內心明白自己有罪。

罰是從外至內,是拯救亦是解脫。

所以罪和罰是相反。

說個大概,要是有沒說對的地方,悄悄告訴答主啦~答主很害羞的哦。


先說 罪

我想在葉藏身上有兩層罪,其一是他犯下的過錯,他放浪淫蕩,猶豫懦弱,客觀上造成一個女人的死亡。但更深層次的是他生而有之的「罪感」,——從開篇的那三張照片的描述,他是生而驚異的,他生在人間之外,這詭異、無所適從的笑,正是他作為一個人間局外人的縮影。他就像一個被拋到另一個物種的社會中來,他孤獨不安,心中時時懷著深重的不堪承受的驚懼,他的四周盤桓著一群厲蟒...,他努力學著人類的行為方式,討好他們,成為被接納的一員,他希望有朝一日放下心中的重負,折磨(為此他刻意、竭力搞笑、討好)。

——他缺乏身份的認同。

這種無根、無所倚恃,在深的層次上,造成他的一切行為都沒有依據,都是有罪的:人間的準則,道德律令只是他們的,我精疲力盡地模仿他們那樣做。在我的心中根本不理解,沒有認同與否,我只是渴望被接受,我只渴望靈魂能植在大地之上,像所有人一樣存在得舒坦。

深陷於無根感之中,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我疑心在人類的文化史上,它是循環出現的,諸如什麼「哈姆雷特」、「世紀病」、「卡夫卡困境」、「現代病」其實說的差不多一回事,說遠了所羅門的著名的「捕風」也算,——不同的是在面對這種虛無之感後,人們的反應和行動。一切可能的價值,只在「虛無之後」。

說回《人間失格》,懦夫的呻吟。葉藏對虛無的體驗是持久的,但是層次卻很膚淺,軟弱的性格限制了他的探索,從而也取消了他在精神上升華的、或者和現實產生某種妥協相處的可能,無所信+軟弱的性格+錯誤的引導,使他犯上了種種俗世的罪過,這些罪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精神負擔,並最終壓垮了他,他有三次救贖的機會:與寡婦的結合、與女記者的結合、與處女祝子的結合,但是「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與女人的愛情的微弱的熱度都灼傷他,看到記者母女的溫馨畫面都能灼傷他,當他意識到「所謂的世人,不就是個人么」時,他沒有進一步建立信心,而當他剛剛可能領會到罪與罰的關係,他收到了最後的考驗,在這個關口(妻子被人強姦現場),他落荒而逃!27歲,等待他的:人間失格。

我可憐他

我極度厭惡他

罪是不可避免,無法消除的,但通過「罰」卻能克服它:承受人間的苦難,剋制淫慾,學習道德,遵循人間的規則,忍受探尋的偉大痛苦,忍受先覺者的偉大孤獨,把虛無當作起點而不是終點。這就是罰,通過罰人才有可能走向罪的對立面。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馬丁埃斯林所說的現代宗教的探索。


如果在自我的價值體系裡面意識到罪就不需要罰了,人自己就會尋求毀滅自己.而罰的對象卻是完整自覺無知的東西,起碼是在自洽的合理中生活的原人.但是文明是這樣一種東西,用使人相信無條件的原罪獲取罰的理由,血汗編織美麗的事物--空中華屋.


想想原著裡面 主人公殺了厭惡的放貸老婆子後,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絕望抑鬱不堪,只有受罰才是解救自己的出路,罪讓自己絕望壓抑,而罰讓自己輕鬆坦然。


罰是贖罪


一個是走向毀滅,一個是走向救贖。

具體解讀等大神。


首先原著中沒有明確指出罪與罰是一對反義詞,在作者彷彿想到兩者聯繫之際,妻子被姦汙的事情吸引走了他的思想。書中主人公 大庭葉蔵 一直對人類迷惑不解,內心世界也與所處世界格格不入,為了掩飾自己與眾人的不同以滑稽的言行討好別人,依靠滑稽這根細線,維繫著與世人的一絲關係。或許在作者看來這樣的人活在世上便是一種罪,世間種種便是對他的懲罰。

以下出自搜狗百科 【而太宰治身歷過革命的失敗與愛情的淪陷之後,倘若不能犬儒,即使他熟讀《聖經》也難覓歸宿,那麼虛無是唯一減緩痛苦之道。尼采強調寧願追求虛無也不可無所追求,所以他即使反基督也就是在基督教的更大的框架之內進行,從某種意義上分類尼采屬於 「強」的虛無主義者,表現是強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虛無主義,表現是懦夫--這裡的強與弱,只是一種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態,本質上到底還是一致。由此,太宰治的小說往往刻意表現一種懦弱美學,《人間失格》里說:「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所以不僅沒有勇氣奮起抗爭,而且連幸福,愛情也不明所以,往往承受不起,《人間失格》主人公每日自責「苟活著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裡,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著。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最後靈肉一起湮滅。因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為人資格,這不抵抗之罪其實也正是驕傲】


如果僅僅是以中文去解讀「罪」與「罰」這兩個詞,也只能是從意思上解讀。但是假如我們換成太宰治視角,以日文發音來看這兩個詞的話,感覺可能就會有些許的不同了。看起來很富有哲理的一句話,透露出的是一種無奈感。對於這一段我的印象還是挺深的,記憶還原一下。

掘木:你知道罪(tsu mi)的反義詞是什麼嗎? 我:罪是有反義詞的嗎? 掘木:是蜜(mi tsu)。

如果僅僅看這段的中文翻譯,我相信不了解日語的人看了會一頭霧水。「罪」的日文寫法(つみ)和「蜜」的日文寫法(みつ)是相反的,所以掘木才會說罪的反義詞是蜜。

可我覺得罪(tsu mi)的反義詞,其實是罰(ba tsu)才對吧。

請大家注意一下「蜜」和「罰」的日文發音,一個是みつ,一個是ばつ。而且那句罪的反義詞是罰,也只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語。「醋米的反義詞……是米醋嘛……可我感覺是八醋呢……」

主人公是渴望被懲罰的,因為他自以為有罪,想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去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在故事的最開始,主人公明明知道扮丑逗人笑卻也使人看不起,但他仍然那麼去做。我想,理由應該不在於逗人笑,而是那種使人瞧不起的「懲罰感」。

他渴望被懲罰。

其實這本書哪有那麼致郁,哪有那樣讀了就想自殺。人嘛,誰還沒點過失呢,只要能有去彌補過失的機會就最好了。所以啊,犯罪自會使人痛苦原因就在於此了。

最後,其實每一種語言都有每一種語言特有的「梗」在。如果在中文裡呢,在我看來這種感覺大概就像是這樣嬸兒的。

「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

這句話倘若翻譯成英文,我相信它原本的一些感情會大打折扣,所以「原本翻譯」這件事情其實是不容易的。但正是因為這樣,每一種語言才會擁有其獨一無二的魅力。

(以上全是我胡亂說的,什麼米醋八醋對日本人來說是不是真的有一種無奈感,啊那我也無從考證。不過,看書這事兒本來就是主觀的嘛!_(:з」∠)_)


一直認為罪與罰是同義詞,讀完《人間失格》後,竟認同了葉藏,罪與罰原來是反義詞。

解讀起來大概是人間有罪之處多無罰,有罰之處多無罪。

先說概念,罪分為原罪與本罪,原罪是生來的具有的惡之花,本罪則是後天的惡之果,而罰分為天罰與人罰,天罰源自人心,而人罰源自法律。

再說聯繫,人們大多數認為有罪才有罰,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人的一生都是在受罰,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聖經》曰:「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天罰與人罰充斥著我們的一生,所以罰這種東西並不是惡的同義詞,有罰之處多無罪。

葉藏之所以說罪是罰的反義詞,大概在於罪可以規避罰,葉藏幼時扮作小丑討好家人,犯有虛偽之罪,但他卻規避掉了冷落之罰,成年後的葉藏不斷逃避,犯有懦弱之罪,但他卻規避掉了孤獨之罰。在葉藏眼中罰是惡魔,罪是消滅掉惡魔的一把利刃,有罪之處多無罰。

芥川龍之介有一個短篇叫做《羅生門》,家奴扒光了老太婆的衣服,老太婆在拔屍體的頭髮,屍體生前謀財害命。雖然他們都有不可饒恕之罪,但他們卻躲開了不可忍受之罰。

葉藏說:「他人即是地獄」這句話一直被誤讀。其實他是在說人間即是地獄,太宰治以葉藏的方式看穿了這個罪罰對立的人間,所以他喪失了作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太宰治在此作完成不久後自殺,按照基督教,自殺無法升入天堂,可他仍然決定如此。因為在他眼裡沒有什麼地獄比人間更殘酷,死亡才是最好的歸宿。

以上個人拙見,還請諸位斧正。


罪是原罪,是生來為人的慾望,是利己主義,是會侵犯他人的罪過。罰是降臨在人身上的一切又利己主義帶來的懲罰,罰讓你知道罪無可救贖,因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慾望,讓你看清自己,所以罪就不存在了。


@Gnostikoi個人認為罰是懲罰,而懲罰是對有罪的人懲罰。


我不從基督教中原罪來解讀此原罪和懲罰,更多的是想從大庭葉藏的內心,即對人類本能虛偽的懼怕。

如果從《罪與罰》這部小說來看,罰的確是一種解脫,其主人公所經歷的痛苦需要以巨大的贖罪感來安慰其自身深受罪孽的靈魂,洗刷罪惡的重負。

然而大庭葉藏所經歷的這些可恥之事,害怕世人,一味地畏縮著,儘力對人的搞笑這些不是罪過,而是葉藏視其為在這個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的真理。然而我們作為世人所觀察他的也正是他消極處事,虛偽度日的假面,這些就是我們所認為的惡,這種近乎於頹廢的生活方式,而必然帶來的懲罰,這些懲罰直接指引的也正是大庭葉藏經歷的痛苦生活,近乎絕望的歷程。

這些也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想法罷了。

我想葉藏從來沒有想過死去吧,畢竟他也只是把死亡當做遊戲,也不曾有過死亡的念頭,所以何來的解脫。他只是卑微的活下去,用他極致的想法,將寂寞放大,讓我們這些讀者看了不寒而慄。

是的,這罪與罰不是寫給他自己的是寫給世人的,是這些動物。如果說罪與罰必定有著因果關係的話,那也是對人世間的一種解釋。因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人類的一種姿態,的確是葉藏所不能理解,也是其深深懼怕的。


個人鄙見。

看來那麼多回答,或許可以理解為,罪是無能為力的,是處在這個世界中不得不承受的;而罰,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怎麼去救贖。


可以理解為,對於性格缺失的主人公小葉來說,他覺得無論做什麼無論是誰,都有錯。(進一步折射出他消極的人生觀)。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窺探到他黑暗的內心世界。那麼他的這種內心是從什麼時候餵養而成的呢?從小說的描述中對他照片的描述,應該是小的時候。應該是被性侵犯過之後。之所以小葉認定「罪&<--&>罰」是反義詞,是因為他覺得惡永遠都存在,只是一個發現或者不被發現的問題。被發現的罪就叫「罰」,沒有發現就需要自己默默承受。所以他的人生行為也是被這樣一個定義在影響。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罪惡,卻苦於沒有人能夠發現並且懲罰自己(抖M心態)。甚至有時候可以犯錯想被懲罰。主人公呈現的是,對於一個懦弱失格的人來說,能做的最主動的事情莫過於「被XX」。


罪與罰都不是自然而存在的,都是人類賦予的。人拿自己的價值觀定義了罪,也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去罰。

歸根結底,什麼是罪呢?如果沒有所謂的大多數人去定義,罪便構成不了罪。


罪是心理沉重,是種煎熬

罰則是讓心理釋然的途徑吧

人間失格看起來好費腦,代入葉藏的視角還覺得人類真有點可怕。。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算了

無罪之人,受罰至深。


罰是對罪的救贖


罰是為了救贖罪。罪是不可抹滅的,罰代表還有解脫的餘地。


人間失格,喪失做人的資格 我覺得太宰治是說 人本性之一為掠奪佔有,是罪,沒有這個罪,就獲得不了賞賜。


有罪說明還沒罰 罰完無罪


推薦閱讀:

森見登美彥的書有哪些推薦?
如何閱讀村上春樹《襲擊麵包店》、《眠》一類的繪本?
村上春樹的短篇好在哪裡?
如何欣賞日本文學?請推薦應該先從哪位作家開始或者入門的書或者書單。?
如何評價谷崎潤一郎?

TAG:文學 | 日本文學 |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Dostoyevsky | 太宰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