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還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中國的繁榮嗎?

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這裡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比如能源、礦產、食物、水等等。地球上的資源能支持中國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達到美國人的標準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對各國(尤其是中美兩國)的政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附圖一張,來源World Energy Report: How Does The U.S. Measure Up? [INFOGRAPHIC] Infographic List


其實這個論調在美國媒體那裡變得有些「政治意味」,最初和中國威脅論有關,此研究結果其實想說明,「因為全世界養不起高生活水平的中國,故而中國必須和西方世界搶」。邏輯上沒有大錯,但是這種判斷有刻意把我朝「帝國化」的意思,也從資源決定論的角度誇大了中國崛起對原有世界情況衝擊。

不過這裡不談政治,我只想討論這種論調是否科學

資源決定論是歷史學研究裡面很常見的一種參考指標,但是這個東西在分析現今社會狀態的情況下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對於歷史態勢的分析,你所掌握的信息廣度和視角的不同。而拿資源決定論來推之整個世界養不起「美國生活標準」的中國,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為什麼呢?兩個原因,

首先,「美國生活標準」是否是一類可以直接類比的生活標準,也就是說美國生活標準的衡量是否具有普世性。。答案是否定的。

舉個例子,美國碳排放指標很高的很大原因在於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和汽車使用率,而汽車被頻繁使用的原因在於,公共交通的受限。有下面兩種情況:

  • 都市區以內的軌道公共交通大都不發達(地廣人稀),而作為都市區,大量上班族生活在郊區,生活交通幾乎全靠汽車,而在市內軌道交通非常發達的我國,雖然汽車使用率也不小,但是明顯情況好於美國。

  • 長途運輸中,鐵道僅僅在貨運中發揮著作用,客運除卻航空運輸就是汽車運輸,而且汽車運輸佔據近半的比例,雖然我朝自家出行或者汽車客運出行比例也不小,但是明顯鐵道運輸比例更大,這也是尾氣排放源頭。

而龐大的汽車使用率也明顯增大民用油料的消耗。

故而,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的基本情況和我國差異很大,用各種消耗量,排放量列成的「美國生活標準」,實際上沒有直接的可比性。

故此題可改為「全世界能否養得起高生活水平的中國」。

而隨著我朝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能源資源的消耗確實也會有明顯增大。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全世界就養不起我國了呢?

我認為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 實際上人類開發的資源廣度其實還不太夠,這裡面有技術原因,也有保護性資源政策的原因,新能源的開發很多都處於起步階段,資源方面很多地域也沒有探索。哪怕是傳統能源,先後探明儲量也未必等於全球絕對的儲備量,故而在這種基礎上,用現有資源假設消耗,實際上不科學。

  • 人類的能源利用手段和利用率還在迅猛發展中,事實上即使對於傳統資源的利用,現有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假如二代冷聚變的工程應用,就可以直接增大現有電能生產率,材料學的進步也可以大大減小電能損耗。諸如此類

  • 人類的生活形態是處於發展階段的,以後的生活模式未必維持著現有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科技的進步會讓人類的能源需求的結構更加輕質化。。更科學的能源需求結構,完全可以把資源更合理運用。。

故而因為這些可變因素的存在,我認為「全世界養不起高生活水平的中國」這個論調有待商榷。。


達到現在美國人的標準,我認為是足夠的。

首先,一般人恐懼的還是能源問題。然而現在還有大量的能源尚未得到開發。其原因僅僅在於目前石油價格還相對較低,開發這些能源(如深海石油、油頁岩等等)的盈利空間不大或根本無法盈利。如果石油資源接近枯竭,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那麼這些能源也會得到開發利用。

實際上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還遠遠沒有展開。大量的礦藏、資源都沒有得到開發。成本原因是最主要的。再比如說,核聚變先在各國投入實際上都不算高,這也是由於各國在能源上沒有什麼緊迫感。如果傳統能源接近枯竭,各國在核聚變、太陽能、海水提煉(聚變元素)、登月採集氦-3之類課題上的投入就會有非常顯著的增長。

至於說能不能達到美國的標準。我覺得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人口密度就沒辦法到達美國的水平,所以生活方式肯定有很大的不同。每家基本兩輛車,恐怕不必要。24小時熱水,說實在話,也沒有這個必要。洗完手就要用紙擦乾,這也沒有必要。

美國原來基本都是晚上不關燈的。現在新的建築里很多都配了聲控或者紅外線感應控制的燈光系統。

所以未來的生活方式都向著智能的方向變革,在實現美國生活標準的前提下,很多能耗其實是可以砍掉的。而且現在人類對能源利用的效率還是很低。即便是效率相對很高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整體效率也達不到50%,換言之,50%以上的化石燃料的能量都被浪費掉了。而各地也還有很多效率比較低的小型發電機組。這就不要說滿大街跑的汽車了,那效率更是慘不忍睹。

所以,能源使用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當然,美國的生活標準也是在不斷上升的。終有一日,地球的資源會不夠用。所以還是要發展航天啊。


好問題。以美國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世界能源無法支撐中國的能源需求。不光中國,發達國家同樣需要抑制對物質的需求。而中國更緊迫的問題是能源利用率太低。


我一直認為,中國雖然是大國,但是如果希望在資源可承受範圍內提升生活水平,應以日本而非美國作為榜樣,追求一種小而精緻的生活。

並且,日本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老人的自食其力。不僅幾乎不見給老人讓座的現象,還隨處可見白髮老人辛勤工作。我個人並不認為這是壞事情,因為就身邊的觀察來說,退而不休的老人比過於清閑的老人要長壽。


題主所問的事實上是羅馬俱樂部的觀點,有興趣者可以翻閱一下《增長的極限》這本書,以下內容來自羅馬俱樂部與《增長的極限》(轉)

一、羅馬俱樂部的由來

1968年4月,正當工業國家陶醉於戰後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隨之而來的「高消費」的「黃金時代」時,由義大利著名實業家和經濟學家奧萊里歐?佩切依博士召集,來自西方十個國家的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和實業家約30多人聚集在羅馬山貓科學院,共同探討了關係全人類發展前途的人口、資源、糧食和生態環境等一系列的根本性問題,並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質疑。此次集會後,1968年4月由佩切伊與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發起,在羅馬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世界未來學的學術機構,人們稱之為「羅馬俱樂部」。


除佩切伊與亞歷山大外,羅馬俱樂部的領導人還包括:日內瓦巴特爾研究所負責人雨果?西曼;擔任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科學主任的亞歷山大?金;東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saburo
okira;西德漢諾威技術大學的愛德華?佩斯特爾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卡洛爾?威爾遜。羅馬俱樂部現在的成員已增加到大約25個國籍的100多人,這些成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實業家、經濟學家、作家、教育和政治家。他們一兩年就進行流動調換,不擔任公職,也不局限於任何特定的意識形態、政治的或國家的觀點。他們是在「以研究人類和世界的未來為己任」的信念下走到一起的。


羅馬俱樂部是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被稱為「無形的學院」。它的目的是促進對構成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全球系統的多樣但相互依賴的各個部分——經濟的、政治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組成部分的認識,促使全世界制定政策的人們和普遍公眾都來關注這種新的認識,並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具有首創精神的新政策和新行動的出現。這個俱樂部認為,人類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全球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將面臨一個極限。這個極限將很快到來。因此這個俱樂部被認為是世界未來學研究的悲觀派的典型代表。

二、《增長的極限》的主要內容


羅馬俱樂部之所以名聲顯赫,是因為它在1972年發表了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零增長」的對策,也被稱為「零增長理論」。《增長的極限》這篇研究報告提出了五個基本問題:即人口爆炸、糧食生產的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工業化及環境污染。報告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遵循著指數增長的模式發展的。


報告指出,全球人口面臨著爆炸性增長的局面。165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五億,年增長率為0.3%,約250年翻一番。1970年人口數量約36億,年增長率為2.1%,約33年翻一番。

研究者在考慮了影響環繞負反饋迴路(死亡率)和環繞正反饋迴路(出生率)的眾多因素後,通過數學模型推算,20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到某種程度上的穩定,總人數將達到70億。報告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率比人口的增長率還高。研究者通過計算機模擬推測,世界人民生活的物質標準將在今後14年中提高一倍;但由於財富分配不均,富國和窮國之間的絕對差距正無情地擴大,因而並不是所有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都能得到同步提高。可是經濟的迅速增長,卻在大量地消耗著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因而人類面臨的基本問題是:這個世界能在物質上支撐現在的人口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嗎?這個地球能供養多少人?在什麼財富水平上供養?能供養多久?人類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是糧食和淡水,所以地球能供養多少人,首先受這兩個因素的

制約。

作為糧食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是可耕地,但可耕地面積正在由於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建設而逐步縮小;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每年也佔去大量的肥沃良田。假定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的生產能力有可能提高;但糧食產量每翻一番,也只能把增長的極限推遲30年的時間,而且產量增長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將越來越高,最終將達到人類不能承擔的境地。這種現象他們稱之為「糧食生產費用增加定律」。報告指出,世界糧食生產從1951年到1966年增加了34%,農業在拖拉機上的費用支出每年增加63%,在氮肥上的投資每年增加146%,農藥投資每年增加300%。由於「人口增長定律」的作用,人類最終可能把一切可用的資源都貢獻給糧食生產。即便這樣,世界的糧食還是正在從過去的過剩轉變為短缺。如果人們不採取緊急措施,世界將會很快出

現一個新的荒年周期。


對淡水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長。隨著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長。大量的數據和圖表表明,全世界對水的需求量約21年翻一番,有些地區還更高。隨著人口的劇增,城市的擴展和工業化過程的加快,水的供應量遠遠趕不上需求的增長。對水的過度使用,已經造成了不少地區的水位下降。水資源的枯竭,進而造成城市人口、工業和農業三方面相互爭水的局面,而且這種局面正在不斷惡化。有水就有生命,沒有水就沒有糧食,也就沒有任何物質財富的創造。水資源的枯竭正嚴重製約著工農業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此外,許多自然資源消費量的增長比人口的增長還要快。報告指出,現在鉑、金、鋅和鋁的儲藏量已經不多,如果按照現在(指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消費速度開採下去,到1981年將沒有金;1985年將沒有水銀;1990年將沒有鋅;1992年將沒有石油;1993年將沒有銅、鋁和天然氣。到2050年,將有更多的礦物可能被消耗殆盡。當然,人類的技術進步可以加快對各種礦物儲藏的勘探速度,通過技術進步可能生產出資源的代用品,人類通過技術改革也可實現資源的再循環使用,但是人們不能在這些方面持過於樂觀的設想,因為在不斷增長的消費刺激下,人類的社會生產必然會把資源消耗推向它的極限——耗盡地球上所有的不可再生資源。


環境污染在這個世界系統中也是一個按指數增長的量。報告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一是污染指數增長的上限在現在的科技發展情況下尚難以界定;二是由於生態過程中污染形勢滯後產生的因素,人們容易低估環境威脅並因此放鬆警惕,環境污染可能會在人們漫不經心的情況下達到它的上限;三是許多污染遍及全球,它們的有害影響在遠離它們產生的地方出現,往往使人們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或者漫不經心。人們通常衡量人類財富的最好指標是人均能源消耗量,這個指標正按照每年3.4%的速度增長,人均能源消耗的不斷增加則造成了世界各地的污染迅速增長。報告認為,各種污染的加劇,已經直接威脅著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


報告進一步指出,由於過去300多年來的一系列顯著的技術進步,人類已經把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極限延後了。人口和資本的發展不僅已經達到了它的極限,而且已經暫時超過了地球能夠承受的極限。今天,有很多問題並沒有技術上的解決辦法,因此在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層面上採取均衡狀態是僅有的解決方法,即通過人口的出生與社會自由的動力學的平衡,使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維持在70年代初的水平並使之均衡運動,以保證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生態不再惡化。對此,人們稱之為「零增長」的對策。

三、《增長的極限》的影響和啟迪


「增長的極限」與「羅馬俱樂部」的預言震動了全世界,在當時成了世界各國的頭號新聞,許多報刊、雜誌、電視和廣播頻繁地轉載、報導和採訪。有1000多所大學把《增長的極限》列入教科書目錄中。該書已經被翻譯成34種文字,銷售量達到500多萬冊。1973年「羅馬俱樂部」獲得西德和平獎,有13個國家成立了「羅馬俱樂部協會」,以支持「羅馬俱樂部」對全球問題的研究。

但是《增長的極限》的論點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美國赫德森研究所所長、物理學家赫爾曼?卡恩對此列舉了大量的反對例證。他認為,以「前工業階段」為出發點,以「後工業階段」為終點,大多數國家要經過長達400年的發展階段的過渡,在技術進步的作用下,大多數國家都將最終到達「後工業化」的階段。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沒有經濟增長就會有經濟危機,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同樣的危害,因而「零增長的對策」是不可取的。許多自然科學家則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增長的極限》對科技發展沒有做出恰當的評估。這個報告曾預言,全球資源的枯竭將很快到來,但是20世紀末,世界金屬和礦石的平均價格下降了40%。這說明,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會在有些資源儲備減少的同時尋找新的礦產。節

約能源和新科技的發展,將使資源的平均消耗降低。正是由於這些效果顯著的因素,當前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供應反而比以前更加豐富了。


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學者認為,這個報告是新殖民主義的辯護詞。發達國家在已經獲得財富後,卻要求發展中國家維持現狀,阻止它們走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道路,這是極不公正的。他們認為,大量耗費地球資源和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人口只佔全球的15.6%,但是能源消耗卻達到了全世界的52.9%;不發達國家的人口佔全球的76.4%,能源消耗只有全世界的28.1%。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那麼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用三年,天然氣只夠用四年,煤炭只夠用15年,而且人類能源消耗所產生的廢氣將讓全球的生態系統崩潰。他們呼籲,必須從發達國家著手,制止濫用能源和資源的掠奪性使用。


儘管人們對這個報告提出了很多批評,但是報告提出的「地球已經不堪負重,人類正在面臨增長極限的.挑戰,各種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正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現在,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和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都已經認識到,人類應該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及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既能滿足目前幾代人需要,而又不破壞子孫後代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所以,如何正確解決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及環境問題的關係,已經成為全人類所必須認真考慮的中心課題。

因嚴肅思考人類命運及人與環境的關係而聞名世界的歐洲「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布達佩斯俱樂部(The Club of
Budapest)」,就是類似的組織。人類走上今天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與成立於1968年、旨在促進人們對世界系統各部分(如經濟的、自然的、政治的、社會的等等)相互作用的科學認識並制定新政策和行動的『羅馬俱樂部』以及先進的系統科學方法,有著不解之緣。1972年發表的《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於人類困境的報告(The
Limit to Growth: 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就是由系統動力學(Systems Dynamics)的創始人傑伊?弗瑞斯特(Jay Forrester)的學生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

Meadows)等撰寫的,以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5大基本因素構成的世界系統模擬模型,闡述了人類發展過程中(尤其是產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模式給地球和人類自身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對原有經濟增長模式提出了質疑;有力地證明了傳統的「高增長」模式不但使人類與自然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並將會繼續不斷受到自然的報復;指出「改變這種增長趨勢和建立穩定的生態和經濟的條件,以支撐遙遠未來是可能的」,「為達到這種結果而開始工作得愈快,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回顧人類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史,可以看到,羅馬俱樂部對西方流行以資源(包括能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生態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高增長理論首次進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對指數式增長持續性的懷疑,通過揭示「高增長「的不可持續性,直接推動了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由於種種因素限制,《增長的極限》作為羅馬俱樂部的早期成果,其結論雖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在世界範圍內引發的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嚴肅憂慮」,以及對發展與環境關係的論述和一系列著名的後續研究成果,使羅馬俱樂部的工作成為可持續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但事實上,最早類似於羅馬俱樂部的觀點應該是馬爾薩斯的人口陷阱理論,馬爾薩斯指出人類數量的增長是指數型的,但是食物的增長確實幾何型的,簡而言之就是食物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那麼一旦承平日久,就會有大量的人活不了,因為沒有糧食去供養他們,這時候人類就不可避免的為了爭奪糧食發生爭鬥,會有戰爭,會有革命,同時瘟疫和其它災難也會幫助實現人口的減少,等人減少到一定程度,糧食又夠了,於是新一輪的循環開始,人類在這樣的黑色循環中往複前進,沒有光明。應該說馬爾薩斯的描述是很符合前工業革命時代的真實情況的,人類幾千年來甚至上萬年都在這樣的低水平陷阱中生存著,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均GDP一直在一個低水平周圍震蕩,從未實現過質的突破。但是馬爾薩斯陷阱到了工業化社會之後卻被打破了,由於技術的突破,食品的供應開始趕上了人口的增長,多餘的人口也不再像農業社會那樣成為流民,而是進入了工業領域,創造出比農業數以十倍百倍的產出,人類終於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第一次人口不再成為負擔。(吐槽一句,從這個角度講,視人口為負擔的計劃生育的內在邏輯並不成立)。

那麼這個跟我們的問題有關係嗎?當然是有的,羅馬俱樂部的觀點是靜態的觀點,就像沒有技術進步會導致馬爾薩斯陷阱一樣,如果人類還是20世紀七十年代的技術水平,毫無疑問增長的極限肯定會到來,即使我們不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地球也支持不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但問題是我們的技術不是在進步的嗎?以前沒人用風電太陽能,因為能源密度太低,不合算,可現在風電卻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到現在還不能實現可控核聚變,可誰也不能否認我們的努力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功,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我們的能源供給一下子就能跳躍好幾個數量級,未來我們的能源供應還不局限於從地球上獲取。比較近期的有月球上的氦4,往遠了說已經有人設想把黑洞圈起來利用其引力能給我們供給能源了,目前看來,我們還太小,宇宙還太大,能源還是夠我們用的。

此外從資源經濟學的角度來看,Hotelling rule決定了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會以指數形式增長,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總有一天會貴得我們用不起,那時候現在看起來昂貴的太陽能,核聚變能也許不是不可以承擔,當然那會意味著我們的福利會降低很多,因為這種承擔是以降低需要來實現的。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技術進步這一個解決方案。

等一等,我們的問題就此解決了嗎?不對,在阿西莫夫的一本科普書籍中(《終極抉擇:威脅人類的災難》),阿西莫夫指出事實上馬爾薩斯陰魂不散,按照20世紀70年代2%的全球人口增長率,只要1800年,人口的重量就等於地球的重量了,知道1800年什麼概念不?宇宙已經有150億歲了,地球也46億歲了,生命35億年前出現,人類也有300萬年的歷史,1800年,太短了。達到我們現有所知宇宙的質量也不過3000餘年,在漫長的宇宙年齡面前,這實在太短了。

但這又能怎麼樣了,這樣的計算對於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毫無意義。1800年前赤壁大戰剛剛過去幾年,3000年前中國還在青銅時代。試想想,會有商朝人擔心現在的事嗎?曹操,劉備以及孫權會操心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嗎?所以如果只是你一個人,你可以洗洗睡了。更何況誰也不知道我們現在對於我們自己對於宇宙的認識是否正確,也許有一天我們終究會改掉我們基因中與生俱來的那種自私,我們的思想終於能夠脫離肉體生存,我們不再需要無休止得爭奪生存的空間,最差最差,技術總是在進步的嗎,只要它進步的速度比人口增長的速度快,不就行了嗎。一句話,誰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就像以前的宅男需要尋花問柳才能解決的事誰知道現在一台電腦,一包紙就能解決呢?所以還是那句話,洗洗睡吧。


如果這世界不能讓某些國家和其他國家一樣繁榮 那問題出在哪呢?


資源永遠不是問題——以前看到的一個比喻:假設有這麼一個倉庫裝滿了堅果,有很多松鼠在裡面快樂地生活,它們吃完堅果就把殼隨手一扔,後來殼越來越多,堅果越來越難找,它們就會自動去找別的食物。所以說,現有的資源,如石油看上去已經不多,但是,我們可以像松鼠一樣去找別的能源,比如到某一天石油價格上漲超過太陽能,我們就有動力去用太陽能取代石油了


有足夠的資源,但是沒有足夠的人力讓每個人都過得好。


不請自來,扯淡幾句

「當今世界還有足夠的資源支持中國的繁榮嗎?」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中國的繁榮是一種什麼樣的繁榮。

如果中國的繁榮是讓大部分中國人過上某些特權階層過的那種生活(你懂的),我覺得很懸。

那麼以現在世界的資源儲量能否支持一種適合中國的繁榮呢,能,肯定能。為什麼呢,因為我所認為的繁榮,根本就不是說資源消耗大的離譜的繁榮。簡單來說,中國的繁榮的根本是提高人口的素質和對分配製度的完善。人的需求有動物性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私以為當大部分人的這些需求都滿足了,中國也就基本繁榮了。

首先,人的動物性需求主要有吃,穿,住,行,交配等。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社會分配的不合理。這裡的分配,不僅包括物質的分配,也包括信息等人類一切資源的分配。可以想一想,我們生產的糧食不夠吃嗎?我們土地上建的房子不夠住嗎?難道,大部分人露宿街頭不成?我們生產的衣服不夠穿嗎?難道,只有綾羅綢緞才能生產出有品位的衣服嗎?難道生產蘋果,windows需要很多能源嗎?

其次 ,對精神需要的滿足,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個體年消費量也不用很高。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更多是要有安全的食品,一流的醫療教育服務,清潔的空氣,乾淨的水,乾淨的城市,優美的自然環境,人與人之間更多的友善等。而這些東西的提供,其實根本消耗不了多少資源。最主要的是提高人口的素質,而提高人口的素質,是可以通過大力提高人們腦袋的質量來提高的。老師們好好教書,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難道非消耗大量的資源而不可為嗎?政府官員們熱心的為大家服務難道非要消耗很多資源不成?


不一定,但是中國可以重新定義繁榮的標準。


推薦閱讀:

如何和平地廢除奴隸制?
蒙元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沒有經歷完整民主化進程的國家,能否算是民主國家?
東亞和東南亞有哪些國家或地區因為民粹主義的影響,發展受到拖累?
日本共產黨變成社會民主黨了嗎?

TAG:政治 | 自然科學 | 社會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