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有效解決孩子不吃飯問題…希望有系統答案的人士回答…?


根據」親密自然育兒法」的理念來看,吃飯是人類的本能。孩子出現吃飯問題,大部分都是因為看護人的過度干涉令孩子忘卻了本能。這些看護人不信任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只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嚴重違反了「親密自然育兒法」的理念。

為什麼會產生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

由於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發生在太多孩子身上,我們聽到的來自父母的抱怨不絕於耳,但他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在其中占絕大部分責任。讓我們來看看,孩子進食的本能是怎樣被破壞的:

1、不愛喝白開水。寶寶出生時擁有一個樸素的舌頭,除了喝媽媽淡淡的母乳之外什麼都不需要。當寶寶漸漸長大,本可以從白開水中喝出甜味兒來,為什麼卻有寶寶不愛喝白開水?主要原因在於平常的食物口味過重。比如偏甜的奶粉、葡萄糖水、白糖水、果汁、1歲以前就進食含鹽的輔食,而這些來自家長的供應。

2、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或者邊看電視邊吃飯、吃飯時需要被追著喂,這些原因也和大人餵食時喜歡抄捷徑以及自己沒有做好榜樣有關。最開始給孩子一個玩具,孩子確實能夠在玩玩具的時候被不經意地喂進去食物,但很快家長就會發現孩子更不喜歡吃飯了。

3、
愛吃零食。經常看到父母抱怨孩子愛吃零食,但愛吃零食錯在孩子嗎?我看未必。是誰提供的零食給孩子?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而默許孩子以零食飽腹;有的老
人家以大方慷慨及愛之名滿足孩子在街邊小店、超市無度需索零食的要求;有的家庭成人本身就愛大吃特吃零食,零食隨手可取……

4、挑食。挑食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首先父母應當反省自己對於食物的態度,是不是自己就有很明顯的進食偏好,並且在孩子面前表現了出來?(挑食的習慣往往代代相傳。)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則是孩子沒有根據月齡發展而得到應有的食物咀嚼鍛煉,有的孩子吃粥、軟飯從6個月吃到兩三歲,家長怕孩子嚼不爛而不給為孩子逐步供應硬度越來越高的食物,就會出現孩子因為咀嚼困難而拒絕肉食的情況。

5、習慣被喂飯,不喂就不會吃飯。這一點孩子就更無辜了。沒有不會吃飯的孩子,只有習慣了在喂飯中尋求自我成就的家長:「你看孩子不吃飯,我餵了才吃。我多勞苦功高!」

6、孩子喜歡含著飯不嚼也不吞,這是為哪般?可能的原因是:孩子不會咀嚼。在輔食添加階段,如果父母不隨著孩子月齡的發展而增加孩子食物的硬度供孩子做拒絕訓練,孩子就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家長們需要反思的問題還有很多:在寶寶開始對食物發生興趣的最初,有沒有給予孩子自主權,逐步引導孩子形成自己進食的習慣?是否總是過
於擔心寶寶會餓著?是否總是在孩子吃飯問題上給了孩子太多的心理壓力?是否為了哄孩子吃飯而使出各種招數把吃飯變成一個討價還價的事情?

綜上所述,孩子產生不良飲食習慣,看護人要負主要責任。通常父母總是焦急於改變孩子,卻不知道真正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首先,放下焦慮心理,放下對孩子進食量的精確目標,減少權力鬥爭和不必要的表揚。孩子沒有那麼容易被餓壞,進食是孩子的內在本能。除非在極端的情況下,孩子都能通過內在的調節而讓自己獲得充足的食物。

其次,清晰界定家長和孩子在吃飯這件事情的責任,給予孩子進食自主權。家長只負責:選擇提供什麼給孩子吃、選擇何時提供、如何提供。而孩子負責:1、我要不要吃;2、要吃多少。不要為了害怕弄髒餐桌而不讓孩子抓飯,不要強迫孩子吃他不想吃的食物。讓孩子盡情用手或者勺子喂自己吃以及選擇他想吃的食物,家長要做的只是選擇做什麼以及何時端上桌。

第三,做好榜樣,減少說教。剋制住自己吃飯時要看電視的需求,不要議論某種食物不好吃,也沒有必要告訴孩子諸如「胡蘿蔔可以改善視力「、」全麥的麵包更有營養「等大道理,孩子不會也沒有興趣去了解這些道理。

孩子形成了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如何糾正?

1、不愛喝白開水:家長應當限制對於果汁、糖水的供應。如果孩子習慣喝果汁,可以通過逐步降低果汁濃度的方法來讓孩子習慣更樸素的口味。

2、
吃飯不專註,吃飯時玩玩具、看電視或者到處跑。幫助孩子形成吃和玩分開的概念:首先家長自己做到吃飯時只吃飯,不同時開著電視和做其他的事情;第二,為孩
子提供一個愉快和安靜的就餐環境,將玩具轉移、在孩子吃飯時不要有其他的干擾;第三,允許孩子先吃、慢慢吃、吃完提前離開餐桌,當孩子離開餐桌後不帶評判
地收拾孩子的餐具,讓孩子明白離開餐桌就是這一頓進餐時間結束的信號。

3、愛吃零食:取消零食的隨時隨地供應。並在一天之間設立甜點時間,在甜點時間限量供應少量甜點。一天的正餐、甜點時間之外不供應除了白開水之外的任何食物。

4、挑食、不會咀嚼食物:首先家長應當不對事物的喜好進行評判,因為這種評判通常都會遺傳給孩子;第二供應給孩子吃的食物盡量豐富多樣,允許孩子從中選擇;第三輔食添加時注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提供由細到粗的食物,充分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5、
不喂飯就不吃飯:立即停止喂飯和限量限時供應零食甜點,讓孩子正餐時間有飢餓感。孩子可能一開始會不習慣,不喂飯就不會吃,但只要家長捨得讓孩子挨餓,孩
子很快就能自己吃飯。要避免這個喂飯的問題,從孩子加輔食開始就為寶寶準備好吃飯工具,允許他用手抓或使用工具自己吃,這樣的孩子一般不容易偏食、也會更
早學會用工具自己吃飯、更不需要被喂飯。

TIPS:

絕大多數的不良行為飲食習慣通常是家長在孩子吃飯的過程中沒有清晰界定好大人和孩子的角色而造成的,如果做到了下面這一點,每個孩子都能夠好好的吃飯:

家長決定:

1、供應什麼給孩子吃

2、何時供應

3、如何供應

孩子決定:

1、我要不要吃

2、要吃多少

吃飯時,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1、吃什麼?由你挑選今天吃什麼。根據你對健康飲食的知識,由你來選擇食物。

2、何時吃?由你規定一天供應幾次,在什麼時間供應,並將食物端上桌。

3、
何吃?由你來規定吃飯時有哪些規矩。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則不被允許,你自己必須要遵守這些規矩。要讓吃飯時有愉快的氣氛,你就要做個好榜樣,而且自
己要盡情享用。如果孩子還無法自己吃飯,你可以幫他。需要幫多少就幫多少,但儘可能少幫一點。超出這個範圍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無益的。

清楚界定孩子的角色:

1、 讓孩子與大人同桌吃飯。他會看到桌上有什麼菜,而且自己決定要不要吃。

2、 他挑選這些菜里自己要吃什麼

3、 他自己決定要吃多少

4、 當他吃夠了就會停止不吃

5、他會遵守你的吃飯規矩。

這條規則從嬰兒到青少年都適用。還有一條適用於還無法單獨進食的嬰幼兒規則,那就是你來幫他。這時你必須正確解讀他挑選食物、開始和停止進食的信號。


周日中午和好友聚餐,落座時已經12點半了。因為拖著兩個小娃,兩個當媽的一坐下就喊服務員先點上主食以快速解決小朋友肚子,可是餐廳人氣太旺,差不多快一點鐘,我們才開吃中飯,這對已經三歲多的OK來說沒啥問題,但朋友家17個月的小娃早已鬧騰得不行。食物是上來了,但睡覺的點也到了。我勸朋友直接給娃哄睡,朋友卻認為娃不吃點東西睡不踏實,一會兒醒來又要鬧,堅持要給她家小娃塞東西吃。小朋友這情緒上頭哪肯吃啊,於是大人呵斥著、小娃哭鬧著,折騰了半小時後,朋友的娃終於含著淚花睡著了,前後也只是咬了一口小米糕。朋友長唉一口氣,也沒胃口吃飯了,和我說了一大堆最近關於娃兒吃飯的煩惱事,一件件都是我曾經碰到過的。

回想到兩年前OK一歲多些時也曾在吃飯時碰到的各種狀況,好吧,1-2歲的娃吃飯花頭最多,今天來細說一下,也是好多媽媽正在面對的讓人頭大的問題。

1

午飯時間鬧覺

1-2歲時期,很多寶寶正好從1歲前的白天2次小覺過渡到1次,午飯時間正好是原先兩次小睡的中間時間點,也就特別容易在這個時間犯困。OK在一歲多這個過渡期時,我每天中午給他準備飯都是掐著時間進行的,生怕晚了一分鐘小娃就開始犯困,而一旦鬧上了根本就沒可能指望他安靜地坐在餐椅上吃飯了。

午飯鬧覺的主要表現有:揉眼睛,打哈欠,吃飯時不耐煩,吃不進飯,要求下餐椅。對於午飯時間鬧覺,原則就是先保證睡眠,再考慮肚子。操作上來說,可以準備兩套方案。

方案一:提前吃午飯。如果寶寶早上早於平時起床,媽媽們就可以立刻調整當天中飯的開飯時間,趕在犯困前吃掉。當然可能晚飯也要提前吃,也就是把一整天的作息都提前。

方案二:困了直接睡。如果沒辦法提前開飯,可以讓娃先睡,睡醒再吃。鬧覺時,再可愛的食物寶寶也會毫不領情。犯困了就馬上抱起寶寶哄睡,不要再花時間試圖讓寶寶在壞情緒中進食。如果擔心餓著肚子睡午覺不踏實,可以先安排喝奶,喝完奶以後馬上入睡。至於午飯,可以等醒來再吃,但要當加餐吃,不要吃得太飽,因為晚上睡覺時間也會提前,晚飯也會要提前吃。

2

含飯,咀嚼慢、吞咽慢

曾經親眼見到朋友的孩子可以一口飯含10分鐘還不咽下去,爸媽在一旁急得又急眼又跳腳。

含飯的小朋友通常會有咀嚼能力弱和消化不好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因為含飯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朋友對吃進嘴裡的食物沒有興趣——既沒有咀嚼嘗味的樂趣,也沒「吃到肚子里」的動力,當然就會悶在嘴裡啦。

咀嚼能力弱是造成寶寶含飯的主要原因,最容易發生在1-2歲之間。當寶寶剛從1歲前的軟爛食物過渡到1歲以後的正常軟硬食物或家庭餐時,對食物的咀嚼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在1歲前基本以軟爛食物為主,寶寶去吃硬的食物顯然就會費力很多,也就會悶在嘴裡不去嚼,或者嚼得特別慢。就好比老闆每天都讓你處理超過工作能力的任務,你做得又累又慢,一段時間下來可能就本能地產生抵觸感,一到工作時間情緒就會變差。

消化不好是寶寶含飯的另一大原因,當然這隻會發生在被動喂飯的寶寶身上。1-2歲的寶寶有些還不會很好表達想吃或不想吃,有自主進食能力的寶寶可以在不想吃的時候拒絕進食,但如果是長期被動喂飯的寶寶,例如是邊看電視/iPAD邊吃,或者是邊玩邊吃的追著喂,那麼他在吃飯時的關注點肯定不在吃出飯的味道,也沒法細細感受口腔控制能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也就不容易感知是餓還是飽,多數時候容易被喂得過飽。時間長了,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也就是很多媽媽說的「積食」。

所以,含飯是一種慢慢形成的習慣。如果剛發現寶寶有含飯的習慣,一定要及早阻止,從鍛煉咀嚼能力和引導自主進食兩個方面來做。

鍛煉咀嚼能力和引導自主進食,雖然說起來是兩件事,但基本上是同進時行的,而且越早越好,8個月就可以開始了。(敲黑板,一歲以後還在餵食的爸媽要注意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手指食物。雖然8個月時還沒有長大牙,但寶寶的牙床已經比較硬,可以碾磨蒸得比較軟又不失硬度的胡蘿蔔條、煮熟的雞蛋小塊等。

總之,咀嚼這項鍛煉一定要及早開始,否則到了一歲以上,寶寶突然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泥糊狀食物而又不具備咀嚼高難度的食物時,就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厭倦感。

3

吃奶飽不肯好好吃飯

兒子在1歲多的時候,我也為他的奶量和飯量平衡問題傷過腦筋。一歲多的寶寶,以體檢醫生的要求,一天奶量要在600ML。600ML是什麼概念,就是一天3次奶,一次200ML,本身就比較難消化的奶就很容易讓寶寶一整天都處於並不是太餓的感覺下。通常晚上睡覺前喝200ML奶沒什麼問題,但白天喝了奶就會影響到吃飯。如果早上7:30起床一杯奶下肚,留給吃早飯的肚子並不多了,但如果早飯吃得晚了,又會影響中飯,中飯吃得晚再加上下午又有一頓200ML的奶,就會影響晚餐食慾(當然也有很多胃口好的寶寶表示喝奶完全不影響飯量。)

奶和飯到底哪個重要?這要靈活安排。奶量需要保證,但喝多少奶量並不是硬性標準。配方奶可以為寶寶提供必要的營養和微量元素,但這些也可以通過飯菜來攝入,只要寶寶一天三餐的飯量和營養可以保證,配方奶降低一些也沒有太大問題。如果寶寶更依賴於喝奶並且已經影響到飯量了,我們要幫著調整:

1. 減少其中的一頓奶,適當增加寶寶的飢餓感;

2. 提升寶寶對吃飯的樂趣,例如在餐具、食物種類上多給寶寶一些愉快的刺激,讓寶寶參與到家人的用餐中,和爸媽一起用餐。

也有些母乳寶寶戀奶不愛吃正餐,這很有可能是寶寶可能正處在分離焦慮期,他害怕媽媽離開,就通過吃母乳這種倒退的進食方式,將自己重新變成「小寶寶」狀態,來確定媽媽還是愛著自己的。所以這時我們應該多花時間多陪伴寶寶,重新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與此同時,母乳和正餐一定要在時間上明確區分開來。

總結:

雖說一歲多的小娃花樣兒最多,但這個時期也是進食習慣培養的最重要的時期,娃兒在掌握了一定了自主進食能力後,仍然會不斷來挑戰爸媽的底線,能不能喂一口啊,能不能玩著吃啊,丟個勺子來看看媽媽是啥反應啊,別急別急,放輕鬆,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堅持住讓娃自主進食的原則了,過了兩歲問題也就都慢慢消失了。


任何外在強化都沒有內驅有效。

激發孩子本身對事物的興趣。例如增加食譜的豐富,把食物做成孩子喜歡的樣子。

跟孩子的鬥爭,我自己也經常進入一個死循環:「我要你這麼做 」。 孩子的反應是:「我才不要做」。後來慢慢慢慢發現,其實那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我急啥? 再後來,我不急,孩子自己就急了。


鏈接:看美國爸媽如何對付挑食不吃飯的小鬼

吃飯睡覺在育兒界是個世界性難題。美國兒科營養學專家吉爾,卡斯特這樣說:

「Picky eating is a normal rite of passage. All toddlers at some point demonstrate some level of pickiness。」 -Jill Castle, R.D. (點擊鏈接進入她的個人主頁)

挑食是所有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西悉尼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對比8歲到10歲的男性青少年樣本,他們舌頭上面的凸起比成年男性更多。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莫耐爾化學感官中心曾在2005年發表過一篇文章《Monell Taste Primer》點擊察看原文鏈接。我摘錄其中的一段。

Children appear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some tastes than their parents, suggesting that kids and parents may live in different sensory worlds.

相比於父母,孩子對某些味道更加敏感,提醒我們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感官世界。幼兒時期人的味蕾比成年時期更多,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味蕾漸漸退化,所以孩子們對味道更敏感。

知道這一點,你就可以安心了。不是飯菜不好吃,也不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只是在這個特定的階段,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些正常的變化。換個角度想想,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可以分辨好吃和不好吃,不也很好嗎?

通常寶寶的輔食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 4-6個月,6-8個月,8-12個月,12個月以後,分別對應寶寶的咀嚼能力,抓握能力和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這篇文章中的方法適用於12個月以後的寶寶。12個月以前如何給孩子準備輔食呢?請看:從新生兒到一歲+,美國兒科醫生一步一步教你餵養與輔食

對於大齡寶寶,或稱幼兒,文章開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吃飯習慣問題,稱為Table manner, 我們下篇文章再詳細討論,另一個是挑食問題,美國媽媽把這類小孩叫做 Picky eater, 一個很挑剔的不愛吃飯的小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美國媽媽是如何應對的。

每天三餐外加一頓點心是比較理想的搭配,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如果你覺得寶寶下午吃了零食會影響到晚飯的胃口,那麼就取消。如果寶寶不吃點心挨不到飯點就餓了,到處吵著找吃的,那麼還是加上。

不要在孩子吃飯前一個小時給他吃任何零食。父母也要以身作則,人人平等,在孩子面前你也沒有吃零食的特權。到飯點就餓了,他還能不好好吃飯嗎?

很多父母更願意喂孩子吃飯,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迫使孩子多吃一點。殊不知適得其反,孩子因為壓力而反抗,你也因為他不願意多吃一口而不快。吃飯的氣氛一下就緊張起來。

想要孩子吃更多嗎?從現在開始解放他吧!同時也是自我解放!飯桌是家人團聚的場所,拋開所有壓力,讓吃飯變得其樂融融。

孩子會因為獲得更多自主權變得主動。當他們把一個餛飩塞進嘴裡,或者成功的用勺子把稀飯送進嘴裡,他們會因為自己的成功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手。不要去干涉他,不要指揮他吃這個,吃那個,不要盯著他吃飯生怕他吃少了。Picky eater通常對吃飯都有抵觸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準備好的食物放在他面前,然後一邊吃飯,一邊和家人輕鬆的談談工作上的趣事,嘮嘮家常。孩子是不會讓自己挨餓的。

每餐給孩子3-4種食物,並且保證有一種他肯定愛吃。一來給他選擇的權利,二來又不至於看花眼。記得每種食物都切成小塊,方便用手拿取,或者用勺子/叉子吃。

口味上,我照搬了美國媽媽的解決方法,番茄醬+酸奶,早餐用花生醬搭配麵包。因為孩子對苦味更加敏感,可以用酸味來淡化,所以大廚做三文魚的時候喜歡搭配檸檬片。不放心國內奶製品的爸媽可以看一下這個澳洲酸奶品牌:EasiYo 中文名為:易極優。

我每餐給孩子提供不同的水果+主食+蔬菜,搭配著兩種醬料,一方面豐富了他接觸食物的範圍,另一方面給了他自主權,如果食物味道不對,他可以自己選擇蘸著醬料吃。

花樣上,可以自己製作動物形餅乾,或者用模具把黃瓜胡蘿蔔切成星形,孩子也會更愛吃。對一種食材可以嘗試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煮煎炸炒,都可以嘗試一下。炒胡蘿蔔不喜歡吃?生吃說不定更好。煮湯麵不喜歡吃?拌面也許就行!

幼年時期接觸品類豐富的食材,有利於青少年時期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不過孩子都是討厭嘗試新事物的,那麼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這個「咬一口原則」。不管餐盤裡的食物是否喜歡,都要吃一口。通常你需要嘗試10次才能夠讓孩子要喜歡上一種食物,所以耐心等待,時不時讓他嘗一下。

不要用孩子喜歡吃的食物作為獎勵,讓他去吃不喜歡的東西。這會強化「喜歡」和「討厭」的概念,並讓他們更加厭惡「討厭」的食物。

比如午餐盤裡有4種食物:炒雞蛋配番茄醬,去皮西紅柿塊,生黃瓜塊,還有餛飩,前三種他很喜歡,可是對餛飩,雖然這個星期已經試過三次了,但他還是不敢冒,那麼還是老規矩,嘗一口。說不定這一次他突然覺得:嗯味道真不錯,以前怎麼沒發現呢?然後就吃完了。

還需要注意,不要在孩子疲勞、心情煩躁的情況下嘗試新食物,要不然場面可能會比較難看哦。

幼兒時期的孩子都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坐在餐椅上10分鐘就按捺不住要下來活動。有些媽媽可能會說:「今天表現很不錯,都坐了10分鐘了,我接著把飯給他喂完不就是了?」那麼這篇文章就失去意義了。我們又回到了老路上。

為了能讓孩子安心把飯吃完,需要使用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技巧。比如可以把給他一些玩具,或者給他講故事。《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的作者汪培珽不就是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講繪本嘛。我把寶寶餐椅放在餐廳靠窗的位置,這樣他吃飯的時候就可以看看樓下小朋友打鬧,行人來來往往,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帶孩子去超市,讓他接觸一下色彩豐富形狀各異的水果。相信調皮搗蛋的他/她一定不會錯過各種試吃的機會。初期接觸輔食的孩子不建議這麼做,由於食物依然以奶為主,新的食物容易導致孩子腹瀉。

購物完畢回家做飯。作為家裡的老大,你依然可以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即使他們無法熟練使用言語,用肢體語言一樣可以表達。給他們一個蘋果一個梨子,問他們晚飯想吃哪個,他們會更有意願去享受這頓美餐。

如果孩子足夠大,你也可以帶著他準備食物,站在椅子上炒個雞蛋,或者把番茄放到開水裡去皮。我家的小混世魔王非常喜歡跟著下廚,還不到18個月的他已經有了8個月的下廚經驗。非常喜歡吃自己去皮的西紅柿。年齡尚小的孩子也可以觀摩媽媽下廚,看著食材慢慢變成晚餐,不也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嗎?

嘗試著連續4周讓他在餐椅上吃飯。請切記,所有的方法都需要不懈的堅持才會取得效果,要讓孩子看到你的底線。對孩子的訓練,大人的內心往往更受煎熬。如果你也有文章開頭的困惑,那就試試上面的方法吧!

參考資料:《Monell Taste Primer》--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回答另一貼的答案又貼這兒來吧。

一樓「玲」什麼那個根據親密育兒法xxxx。

裡面所有的壞習慣均未在我家養過,所以對我家不實用。很多人可能不信,我想了下,這麼說吧,吾兒除了吃飯問題,我就沒遇到過其它問題。

一歲開始簡單句表達意思,非疊詞。

一歲開始自己上廁所。

三歲說話非常流利,不亞於大人的表達能力,除辭彙量少,但是能想辦法闡述清楚個人意思,能交流,能明白,能反思。

兩歲開始自己穿脫衣服,擦屁股一類,甚至洗衣服,當然洗不幹凈。

三歲可以自己早上按時起床,自己刷牙洗臉解便,倒粑粑到馬桶、洗澡and so on。

我相信國內三歲能做到這個份上的孩子不多。

以此表明我絕無培養過孩子壞習慣。

一般都是很少插手孩子生活。以上行為都是純屬他自己好奇,教過幾次,他自己學會的。(開始肯定很笨拙,做多了就熟練了,ps我很懶,一般不插手孩子生活。)

我只是想說說真有不吃飯的極品例外人士:如我兒。

(可能真是人生不能太完美,我兒吃飯是絕對的讓我想死。其實我以前不焦慮,愛吃不吃不吃拉到。當身高確實產生太大差距,我爹媽隨之而來的質疑鄙視聲,我也很難過,最主要還是怕長不高,不用他怪我,我也會自責)

我這樣說一下吧,我個人是給予了孩子充分自由和愛。各種派系育兒世界全球能叫出名的,我雖未深入研究,淺嘗都是有的。而且特別反對中國式溺愛,我親戚寵溺孩子太過分的話,我都會翻臉的,我是這種人。

以上為背景鋪墊。

以下為正文。

我按所謂的歐美方法很多種都實驗過,我兒子還是不吃。良性誘導、各種酒店美味+惡性威脅懲罰都試過。

(包括唐僧式的講道理,編成故事講道理一類的都試過)

早飯從8點吃到11點,中午從12點吃到3點,晚上從6點吃到11點,ps:還壓根沒給什麼量,大概就6-7cm直徑大飯糰大小一碗一頓,以上所有節點最後都是受不了喂完或者灌都灌不進去,我自行放棄。

ps:我也不喜歡強行喂灌。

也試過尊重他,隨便他愛吃不吃,連續餓個兩三天,除了喝水和自己打點點點心,真是可以完全不吃飯。點心量也很小。

目前三歲半加,我也真心沒轍了,ps個頭比同齡人甚至小一歲多的小朋友們矮一個頭。父母身高也均沒問題,我160+,他爸175+。真心聽到吃飯兩個字,我都想死了。

匿名是不想跟各種人吵架爭執,太累了,看到孩子不吃飯這個話題我都心傷了。甚至都想過,要不完全不理他,任由他發展,但是想到曾經班上矮個子的男同學受的欺負和歧視,還是於心不忍,也覺得那樣自己不負責。

知乎各種人才都有,吵架完全不沾題的我也見多了。不想爭吵。有好用的法子就再請大家賜教一下。非常感謝!

ps:孩子無任何身體疾病。

哎,說都想哭了太矯情,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礙於我是一個對生命特別想負責的人,只能想想再忍了!哭啊!編輯於 22:18


既然已經在知乎上提問,我猜想題主應該嘗試過了基本的改善,比如更換飯菜的種類,把飯菜做的好吃點,排除了孩子長牙、生病、情緒低落等問題。

如果沒有以上說的這些問題,孩子不好好吃飯,最有可能是因為想爭取自己的權利和探試我們的底線,所謂的「權利鬥爭」。

2歲以後的小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大大增強,想想看你每天要聽到多少句「不」「不要」,他會挑戰你的「禁令」,探測你的底線,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這樣的「權利鬥爭」在孩子看來很有意思,就像在玩混色顏料的遊戲,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我明白這一點後,關於吃飯,我重新定了規矩,嚴格執行。這是我們家現在立的規矩:

1.飯前一個小時,不吃任何零食,晚飯後,不吃任何零食。

2.吃飯的時候,必須坐在桌邊,只能吃飯聊天,一旦站起來或者在桌子上玩,就表示飯吃好了,那麼立刻收碗,到下一頓飯才能再吃。

每次飯前,我都會孩子說一遍吃飯的規矩,一旦他在飯桌上不安分,我會先問一句「我看到你站起來了,是不是吃飽了?那我要收碗了」,一般這時孩子就會馬上坐好吃飯,如果說吃飽了,立刻收碗。

不管孩子怎麼反抗,一定要堅守住制定的規矩,兩次之後,他就明白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立規矩就是給孩子界限,有了清晰的邊界,他就能預知超過這個邊界會發生什麼,爸爸媽媽會有什麼反應,這樣他才能心裡有數,自然也就有了安全感,自信心也因而得到發展。

舉個例子,前兩天睡前,夏天要求喝牛奶,盒裝的牛奶已經在他手裡攥著了,我說晚飯後不吃任何東西,明天早上就可以喝了。夏天聽完不高興,念叨著想喝想喝,一邊把牛奶拿到床上,我看著他,認真的重複了剛才的話,夏天沒動牛奶,轉身玩起了床上的兔子玩偶,快睡覺的時候,他把牛奶遞給我,說「媽媽,幫我放好,夏天明天再喝」。

我們家之前就是因為沒有堅守規矩,導致孩子不斷測試我們的底線,陷入「權利鬥爭」的惡性循環。

做到第一點立規矩後,還有第二點也非常重要,它是立規矩能否順利的根本。

那就是信任和尊重孩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打心裡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飽了,想吃什麼,不吃什麼,吃多少都是他自己的事兒。

每個人都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小孩子也不例外,食物就是他們最容易掌控的部分。如果我們不信任孩子,看孩子吃的少了就擔心他沒吃飽,看到孩子這次不吃青菜就擔心他為什麼不愛吃蔬菜,時刻處於焦慮中,就越容易引發各種關於吃飯的鬥爭,比如「把這個吃完,就給你一根棒棒糖」,「不吃飯,不許看電視」,「你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別玩」。

我之前那麼焦慮,一會嚴厲,一會妥協,就是因為把關注點放在「讓孩子把飯吃完」這件事上,忘記了孩子是自己身體的主人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當我調整心態,相信孩子後,我的焦慮沒有了,家裡吃飯時的氛圍也輕鬆了許多,孩子能感知到我們情緒的變化,他越來越樂意坐下來和我們吃飯,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可以聊聊天,不知不覺,就把飯菜吃完了。

心態的轉變,還有個好處,就是避免各種控制孩子的行為,在吃飯的事情上,就是不要因為吃飯而獎勵、懲罰孩子,比如有些老人喜歡說「寶寶你好好吃飯,爸爸媽媽就開心了」,「飯不吃完,不許看小豬佩奇」。也不要為了讓孩子吃飯,在他玩的時候,趁他不注意喂上一口,或者用企求的語氣念叨「寶寶,再吃一口吧」。

還有一類情況也要特別注意,相信你應該聽到過類似這樣的話「吃完菜,才能吃冰淇淋」,「不吃米飯,不許吃餅乾」,如果有人對我們這麼說,是不是聽起來冰淇淋和餅乾更有吸引力了呢?

附上我在公眾號(吃肉小怪獸的日常)上寫的一段話:

孩子沒有好好吃飯,並不是他們不喜歡吃飯,也不是要和我們作對,那只是他們本能地在認識自己和探索我們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讓孩子把飯吃完」這件事上,只會讓孩子的行為離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遠。

對待孩子吃飯就像對待孩子發脾氣一樣,如果我們總想方設法避免孩子大發脾氣,就不可能給孩子設定持續的規則,孩子觸不到規則的邊界,就不可能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越容易情緒失控。

如果我們總是擔心孩子是否好好吃飯,有沒有吃飽,那設立好的規矩就容易動搖,我們便搖曳在嚴厲和妥協的沼澤中。

唯有信任與規矩同行,我們和孩子才能更好地享受食物的樂趣。

祝每個孩子都能吃的愉快~


我來說一句,這應該是基因決定的!!因為我家老大就是那種怎麼都不好好吃飯的主,愁得我啊。。。。現在老二也開始正常吃飯了,那是給啥吃啥,飯量堪比大幾歲的小朋友,沒有還主動找過來吃。同樣的教育同樣的飯菜,所以不要再找各種父母教育方面的理由了。


對於這個親密自然育兒法,我想說,道理都對,還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

我家孩子2歲,裡面的幾個點我家的孩子基本都做到了,跟大家一起坐桌上吃,自己選擇吃什麼菜,自己決定吃多少,自己用手或者用勺子吃,基本能做到自己進食不追著喂。有時真的很乖,不用喂就能自己吃完一碗飯。但是,這種好事不是每天都發生,最近幾天都不好好吃飯了,吃兩口就不吃了。

我覺得有可能是寶寶在家運動量不夠導致真的不餓。昨天周末我們看他飯點不吃,於是就帶他出去逛了一圈,然後回來一個人坐桌上自己用勺子吃完了一碗米飯。這招不知道能有多大用處,我們打算以後改成飯點前盡量保證孩子的運動量,這樣既能保證飯點和大人一致,又能讓寶寶有足夠的活動量,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吃飯難問題。


這裡是米媽親身親歷,走心用心的育兒分享。

培養吃飯好習慣

真得從小抓起

你是否有過追著孩子滿屋子跑著喂飯的經歷?是否因為寶寶不吃這個不吃那個而鬧心?是否也羨慕那些乖乖坐在桌子面前大口大口吃飯的寶寶?

6個月的寶寶開始添加輔食,爸爸媽媽們可不要認為這個階段孩子太小,沒有必要培養寶寶的吃飯好習慣?其實不然,培養好的吃飯習慣,真得從小開始。

那麼,如何讓寶寶按時吃飯、不挑食,從此愛上吃飯呢?這些小技巧可以助你輕鬆培養寶寶吃飯好習慣,快來一起看看吧!

吃飯儀式感

高質量陪伴的美好時光

一家人圍著飯桌有說有笑地吃吃喝喝,這算是一天中家人們最期待的溫暖時刻吧,那麼作為家庭成員中重要的一員,寶寶自然也非常願意加入這樣有趣的團聚時光。

而很多爸媽卻正好忽略了這一點,為了圖省事,怕寶寶把衣服飯桌弄髒,就提前把寶寶的飯做好,然後讓寶寶一邊看著動畫片或玩著玩具一邊喂飯,孩子也邊吃邊玩,注意力也不知道是在玩具,還是在吃到嘴裡的食物?

首先,我們需要為寶寶營造一種「錯覺」:吃飯這件事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時刻,是外出工作了一天的爸媽回到家後陪著寶寶一起做的一件非常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其次,吃飯的時候我們都要圍坐在飯桌旁,沒有電視沒有玩具,我們只是談談美味的食物,聊聊今天的趣事,寶寶喜歡在有笑聲的陪伴下和爸媽共進晚餐,寶寶專註於吃飯的同時我們也在一天中完成了高質量的陪伴。

寶寶會慢慢地感受到吃飯是家人共聚的時光,自己也是家裡的一份子,這種參與感會讓寶寶覺得興奮,吃飯這個每天都有的儀式也會成為寶寶日常生活的常態。

吃飯專用工具

寶寶專屬的罩衣、飯桌、餐具

6個月的寶寶大多能夠坐著進食了,那麼讓寶寶跟家人一起吃飯,我們需要給寶寶準備以下這些必需品:

給寶寶準備兩件吃飯時使用的罩衣,某寶上有很多,選擇易清洗易晾乾的換著使用即可;

專屬吃飯桌很有必要,因為孩子太小必須要坐在吃飯椅上才能家人一起進食,米媽建議購買那種可以整合、分開兩用可一直用到上小學的分拆桌椅;

需要給寶寶準備一套大小合適的餐具,不需要多麼高大上,摔不壞大小合適就好。

那麼一到飯點,就大聲呼叫「寶寶吃飯了」,然後將其抱上小餐桌,穿上罩衣,放好餐具,這個飯前準備一做好,小寶寶自然就形成「馬上開吃」的模式,有的時候還會著急地敲著桌子表示抗議,「我等不及了,快點上菜吧!」

吃飯的過程

滿足寶寶口、手敏感期

鍛煉寶寶抓拿、精細動作能力

6個月後的寶寶,是口、手敏感期最為明顯的時候,什麼都想要用手去拿一拿捏一捏,這個時候的孩子對抓餵食物特別好奇感興趣。

而爸爸媽媽卻怕寶寶弄髒衣服,打碎餐具,覺得寶寶太小什麼都做不了,怎麼可能讓她自己吃飯呢?殊不知「自己吃飯」真的能帶給寶寶太多好處了。

6-9個月的寶寶,最大的興趣在於抓拿捏玩感受食物,然後自己努力將食物放到嘴裡品嘗。

這個過程對於寶寶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抓、拿、捏可以鍛煉寶寶的手指靈活度,並且可以大範圍的用手去感受不同材質的食物,軟的、粘的、圓的、塊的……

接下來寶寶想要努力把食物放到嘴裡的動作,是對寶寶手部精準度的最佳訓練,第一周很有可能把食物喂到臉上,掉在身上;但是幾天後,那個準確度蹭蹭往上漲,迅速拿起食物準確送入嘴裡,還得意地跟你吧唧嘴,好玩極了!

10-12個月,寶寶不滿足用手抓拿了,開始嘗試著想要用工具,這個時候需要給寶寶準備一個小勺,在媽媽的幫助下,一勺一勺地幫寶寶把食物喂到嘴裡,多練幾天,寶寶則可以自己慢慢用勺吃飯啦!

喂飯自然是最省事最輕鬆的方式,但是寶寶接觸不到食物,慢慢地會對「吃飯」這事失去興趣,也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長大後總是要家人追著喂飯也是一件鬧心的事哦!

米媽覺得給寶寶買很多訓練手靈活度、準確度的玩具,不如就用吃飯這件事來替代。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吧:

1. 將每頓輔食的?放在小碗里,固定好在餐桌上,供寶寶抓拿;剩下的?由爸媽來喂,這樣寶寶既可以讓吃飽,又可以讓寶寶自己「喂飯」。

2. 如果實在覺得粘稠的粥類糊糊類輔食寶寶自己吃起來畫面太美不敢想像,那麼可以提供一些小薄塊的熟爛的食物供寶寶抓拿:胡蘿蔔、山藥、南瓜、土豆等。

3. 隨著寶寶的長大,模仿能力也越來越強,這個時候寶寶會通過飯桌上的觀察模仿等方式學習一些新的技能。

例如:剝雞蛋,這個技能小米就是每天在飯桌上看我們怎麼剝雞蛋然後自己嚷嚷叫喚,猶豫了一下還是把雞蛋給了她,她就有模有樣地先在桌上敲一敲,然後小心翼翼地用手指一點點開始剝,最後居然真的把整個雞蛋完好地剝出來了。

一歲的寶寶好奇心和模仿動手能力都很強,如果在吃飯的過程中,儘可能地讓其自己動手、自己琢磨、自己嘗試、自己想辦法,那麼寶寶會愛上吃飯這件有趣好玩的事,自己吃飯這個好習慣也在每天潛移默化中養成。

很多時候是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太小做不了,提前給他們設了很多限制,只要我們給予他們探索嘗試鍛煉的機會,她們的成長速度快得讓你吃驚!

培養吃飯好習慣

優質繪本少不了

很多孩子從小對「吃」沒興趣,只對「玩」感興趣。那麼把吃變成有趣的玩,很多寶寶都不會拒絕。

現在有很多培養寶寶吃飯好習慣的繪本,也有很多經典有趣的內容,養成吃飯好習慣,繪本可以輕鬆幫到寶爸寶媽!

米媽要給大家推薦這本寶寶不會拒絕的超好玩繪本3D鏡面繪本:《今天吃什麼?》

「鏡子」是所有寶寶都不會拒絕的玩具,神奇、有趣、好玩,而這個繪本極好地將鏡面反射呈現的立體3D效果完美呈現,90°可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和空間感受,會讓寶寶愛不釋手!

和寶寶一起做一頓早餐,有超萌小黑的參與,還有寶寶自己動手的臨場感,讓孩子體驗做飯的快樂和吃飯的樂趣!

早餐,跟媽媽一起做牛奶雞蛋餅。

小黑,快看我跟媽媽一起打蛋!

哇哦~~翻滾吧,我的雞蛋餅!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不會拒絕這麼有趣好玩的高科技書籍,讓寶寶參與共同製作一頓早餐,也足以寶寶進入到一個神奇夢幻的世界。

滿足寶寶好奇心的同時,這麼精緻的廚房、高品質的餐具、美味的愛心早餐,廚房生活就這樣活靈活現的立體生動起來,寶寶食慾定會大增,也讓寶寶感受到做飯的樂趣和吃飯的快樂。

願每一位小寶寶,都能快樂進食

享受吃飯的過程,感受食物的美味,體驗生活的美好。

寶寶健康:

【吃藥】寶寶六個月後,終於告別「葯不能停」的節奏

【感冒】僅用一天搞定寶寶感冒打噴嚏、流鼻涕

【發燒】轉載 | 對待發燒的新態度

【積食專題】

寶寶積食,就吃這個「葯」

寶寶積食,不吃藥可以破嗎?

寶寶疾病誘因——你想不到的小兒積食

作者:小米媽,新晉媽媽,在讀博士。親子閱讀、書評專欄撰稿人。更多內容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寶媽繪生活(baomahsh),ID:mima310, 做真實的自己,遇投緣的你。


一定要找自身原因啊!我媽原來也很擔心我吃飯,我也不知道原因,直到我長大了開始吃外食,才知道原來是不好吃啊!!!!!!


是不是真的,我也一直想這樣。但阻力太大,外婆成天給小孩零食吃,各種責備,小孩現在瘦得一把骨頭。我讓老婆配合我,但一開口就變成我在擠兌他媽,說我不給孩子喂飯


推薦閱讀:

未來的中國會大規模地出現類似「平成廢物」、「天然優越」之類的人嗎?如何避免?
大數據時代,教育領域變革趨勢的分析預測?
如何看待黃天戈的天才事件?
中國大學有的教授為什麼缺少人格魅力?
如何評價部分學校砸學生手機的行為?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