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為奴十二載》?
請從影片內涵、導演技法、還有歷史背景的角度來談一談。
就是美國版的主旋律吧,拍攝、表演、製作等都一流,就是主題太乏味。
在看史蒂夫·麥奎因執導的影片《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之前,我一口氣讀完了所羅門·諾瑟普所寫的原著。這本書是這位紐約州公民、天生自由的黑人,在1841年被綁架於華盛頓、直到1853年被救於路易斯安那州棉花種植業的經歷的自述。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它距離我們很遙遠,發生在美國的南方、奴隸制的時代——自然而然的,我關心個體的命運勝於對制度的鞭撻。這是一個普通人變成奴隸的故事(一個自由的人突然失去自由),並且從這本書中我們還能讀到奧德賽式的、以及魯濱遜式的情節。諾瑟普所的語言和文風非常樸素,和麥奎因特別講究的電影風格大相徑庭。
史蒂夫·麥奎因曾在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藝術與設計,後來獲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美術學學位,是以視覺藝術家的身份開始拍攝電影。我個人並不喜歡他的前兩部被讚譽的作品《飢餓》與《羞恥》,過分講究的視覺風格,在我個人看來是造作的。最終被我記得的只有演員邁克爾·法斯賓德的臉部和身體的特寫,而感受不到作為囚徒的共和軍領導鮑比?桑茲和染上性癮的紐約白領布蘭頓的困境和痛苦。不過《為奴十二年》出乎我的意料,麥奎因平衡了敘事與視覺之間的關係,雖然畫面依然非常華麗與精緻,但重點終於放在所羅門對自由的渴望上。
據麥奎因說昆汀·塔倫蒂諾的《被解放的姜戈》激勵了自己拍攝這部描寫黑奴的電影,這樣的題材在之前是不宜直面觸碰的,一來它在美國非常敏感,二來它沒有市場性。可是《姜戈》肆意破壞了這一題材的界限,它釋放了一些爭議,同時又贏得了觀眾。塔倫蒂諾把《姜戈》放在義大利西部片和黑人剝削電影的底色下敘述故事,完全用傳奇和神話的口吻敘述故事。但《為奴》則是一本非虛構作品,「改編自真實故事」,就必須有一個客觀性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演繹的界限很明確。本身就是黑人的導演麥奎因,把寫《為奴十二年》所羅門對黑人的意義,視為寫《安妮日記》的安妮·弗蘭科對猶太人的意義。所以,對原著與歷史的忠誠是必須的。
所以,麥奎因努力復原了那個美國南方在奴隸制時代的細節,南方莊園主與黑人奴隸共同生活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之一,是在保羅·吉亞瑪提扮演的奴隸商人的交易場地,黑人奴隸無論男女都赤裸的站著,白人買家像是在挑選傢具那樣,和賣家討價還價——而這個場景比所羅門在書中描寫的好幾頁紙還要讓人「身臨其境」。透過這些逼真場景,《為奴》首先變成了「迷人」的視覺文本,吸引觀眾投入到這樣的歷史情境當中去。
編劇約翰·里德利的改編也非常成功。「非虛構」文學作品雖然可以提供一個真實且令人震撼的故事,但它未必可以提供一個現成的人物關係和戲劇結構來,現實的發生和發展往往不是按照某種模式來的。而里德利非常好得解決了這一問題。所羅門自己所寫出來的遭遇幾乎都納入到電影情節中,只是某些重複性的事件加以了合併,將某些事件的次序稍作了調整。
里德利從這些既有材料中梳理出自己的脈絡來,比如所羅門的小提琴被提煉成了「戲眼」。在原著中,所羅門雖然總是強調自己的小提琴技藝,但屬於平常敘述,並不意味著什麼。可是里德利寫了幾場非常精彩的所羅門拉小提琴的戲,成為他命運的寫照。第一場是寫他作為自由人時為白人朋友和鄰居演奏、獲得了尊重和讚美;當他成為奴隸之後、他不得不為奴隸販子表演以提高出賣自己的價格;而後他為奴隸主艾普斯演奏;在被迫鞭打了女奴帕茜之後,他砸碎里自己琴,陷入了精神上的絕望。
約翰·里德利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是對白的寫作。原著當中所羅門所記述的多是日常對話,而電影劇本需要的對白不僅有功能性的敘事作用,更需要形成一定的磁場,對塑造人物、製造氣氛產生化學作用。相對於虛構性小說,非虛構作品的改編,在對白創作上空間要大很多。這項工作,里德利顯示了才華。他為所羅門這個角色寫了一些精彩的台詞。在被運往南方的船上,他對安撫他的同伴說:「我不想只要生存,我想要生活。」
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曾經有不少影評人向史蒂夫·麥奎因指出「你的電影似乎很依賴身體」。麥奎因反駁說:「什麼叫依賴身體?每個人不都在電影里通過身體表達嗎?」當然,正如許多人的觀察所得:個體的被禁錮,肉體的病態,這些確實都是麥奎因的創作主題。演員/角色的身體、以及面部特寫,有時確實是麥奎因切入自己的電影世界的方式。
在視覺上,麥奎因參考了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繪畫作品,尤其是那些較為血腥和幽暗的畫面。麥奎因並未讓《為奴十二年》脫離他個人的視覺風格,從第一個鏡頭——所羅門和其它奴隸並排站在甘蔗田前面,黑色的皮膚、白色的衣衫、青色的甘蔗田背景——就形成了鮮亮的油畫感。這樣的鏡頭不勝枚舉,譬如奴隸們在棉花田勞作時,後景是監工揮舞長鞭;甚至是女奴帕茜皮開肉綻的後背,亦有這樣的美感,這也令人感到有一些「不安」。暴晒下在採摘棉花是如此的殘酷,可是在鏡頭裡又是這樣美。
明星的介入,也是這部影片有變為「華麗的受難」的傾向。無論是從市場、還是風格上,這當然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策略。但是視覺上的強烈感受,肯定是背離原著的「非虛構」特質的,產生了一種「不真實感」。當然這沒有問題,只要電影本身有足夠的戲劇感染力。
如果說《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有什麼讓人最不滿足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可能只能見到「a Slave」,而沒有看到「12 Years」。整部影片雖然有一些季節的變化,但幾乎看不到時間的流逝,也看不到人物的變化。所以,這部影片的結尾非常重要:當所羅門回到家中,他的變老的妻子、長大了的兒子和女兒、陌生的女婿抱著新生的孫子,站在一起——布光的方式也讓畫面像極了油畫,頗有恍然一夢的感覺。在原著說,一頁紙的平淡描寫,在電影里卻顯得極為莊重。只有此時,電影讓我們看見了時間,也讓我們看到了自由原來是多麼感人。
記得主持人艾倫開過一個玩笑,「要麼投票給為奴十二年,要麼你們都種族主義者」。
雖然是玩笑,但美國對黑奴、同性戀等題材確實非常敏感,政治正確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你選了黑奴這個題材,除了反應奴隸制的醜惡,黑奴們多麼值得同情,廢除奴隸制多麼偉大,也沒別的選擇了。《被解放的姜戈》已經算是拍的比較新鮮的了,表示人家黑奴怒了也是很暴力很無情滴。
既然角度沒有太多選擇,那就玩風格吧。《為奴十二年》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也就是一個個奇長無比的長鏡頭。男豬腳被迷昏到小黑屋清醒後慘遭暴打,奴販子拿著個木棒(貌似)猛打男豬腳的背幾十下,直到木棒打斷。鏡頭一直是一個仰角,象徵著被奴役的低下地位。在這個長鏡頭裡,你就這樣看著奴販子一下一下的打。一開始你覺得,靠,好狠,後來覺得,靠還不停?再後來量變引起質變,你真的震驚和恐懼了,再特么打就死人了啊!住手啊魂淡!
還有一個長鏡頭就是男豬腳被繩索勒住脖子吊起來,腳不停的點地使自己能呼吸。然後鏡頭就停在大概十幾米遠的地方,看著他掙扎,周圍綠草如茵,蚊蟲飛舞。這時沒有配樂,空氣中只有他斷斷續續的吸氣聲,鏡頭紋絲不動,彷彿一個不敢上前施救的黑奴,於是你能感覺到無助在蔓延,死亡在靠近。
另外,鏡頭偶爾會切到一些很美的自然景緻,電腦桌面般唯美。這個手法的作用,簡單的說就是以美襯丑吧,誰能想像如此美景下,上演著慘絕人寰的醜惡。和《她》裡面的配色手法類似,以反差來襯托。
大概這樣了,我也只是個電影愛好者,專業的評論邀請知乎里的大神來講吧。
我是來拉仇恨的,不匿名。
像這類涉及電影和書籍的評價為什麼不去豆瓣找呢?那裡量大質優供過於求。
偏偏就有一大堆人跑到知乎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來提問「如何評價這隻拉出屎的鳥」。
天天問如何評價這個,如何評價那個,評價你妹啊,有空的時候能不能給你家養的那幾頭豬喂點飼料?可能你又要問如何優雅地給豬喂飼料以及如何評價這頭豬了,好吧,我認輸了。
建議知乎增加個功能,將「如何」、「優雅」、「評價」等裝逼或類裝逼關鍵詞列入過濾名單。《為奴十二載》它攥住了一個政治正確的題材,場面調度、攝影用光、布景和配樂方面也都絕對一流, 用電影談論美國的奴隸制,其實已經形成了某些模式。一提及黑人的這段慘痛歷史,一連串關鍵詞就會自動跳出來:殘酷、非人道、歷史污點《為奴十二載》找到了這個點,它從頭至尾只做了一件事情——凝視。 古典的戲劇告訴我們,環境變化,事情出現,人去應對,然後故事產生,情節不斷向前。傳統的描寫奴隸制的表達方式也就圍繞著這個模式,用故事的轉折去推動電影的進程,以此帶出來悲慘、痛苦和掙扎,刺激人心。
活人成就資本家的銅臭,歌頌了自由與奮鬥,把同仇敵愾的故事描繪出和諧的音符
現實主義猶如封建社會一般,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歷代如此思想和身體也被侵蝕,有反抗意味著進步和人道主義的發展,這樣的關係一直都有只是換了種和平方式。有了自由和發言權人性也柔軟了,都是為了生存。
為奴有好多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比如說男主被掉起來,給了很長時間的特寫,還有不少男主角正面的特寫,時間都是出乎意料的長,雖然有種拖慢電影節奏的感覺,但這些鏡頭確實讓我真的記了下來
建議看看《白宮管家》關於黑人被奴役和買賣的歷史大家已經有所耳聞,可能角度不同,這個為奴十二載的片子其實是講那個大環境下發生的一件小事來怎麼怎麼(中國語文)。反而是經歷過那段歷史後到現在的美國黑人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這樣的片子比較討人喜。
很早就看過,太過工整,任何細節都是oscar-right的,有點失望,不談自己看法。忘了在哪看的一句話,「一部黑人題材影片,如果是黑人拍的,那就是獻媚,如果是白人拍的,那就是假惺惺」,對這樣一部異常工整就為了拿獎的奧系電影,我覺得更適用。
推薦閱讀:
※《大話西遊》有沒有被過度解讀了?
※像賈樟柯這種電影拍的電影為什麼請的都是不知名的演員?
※如何看待愛奇藝上這張阮玲玉的圖?
※如何評價第8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Saul Fia)?
※怎麼評價致青春2 原來你還在這裡 電影?
TAG:奧斯卡 | 影視評論 |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