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影評大於愛看電影是什麼心理作用?
包括豆瓣上5星的影評還有十放的吐槽等等。。。大概隔兩三天就要在豆瓣上刷影評,感興趣的所有電影。。。
如果說到心理作用,這裡面有很複雜藝術欣賞的接受心理問題。如果你感興趣,可以查閱一些西方的「接受美學」,代表人物是姚斯、伊塞爾,他們就欣賞者在藝術接受時的種種心理,做了很詳細的分析與解讀。就筆者而言,認為出現這種心理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觀影時,你會被迫接受一部電影給你的所有觀感,無論是快樂、傷感、震驚、恐懼……所有的這些情緒的衍生,讓你或高興或不解或沉思,你需要有人來印證的你的看法,你需要分享你的看法。所以,你會去翻看他人的評論,若有相契合的,或拍掌大笑,說聲知己;若是相違悖的,或怒目而視,大罵愚蠢……人總是這樣的,所以才有「人以群分」。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觀影時,你會很容易的不知道電影在講些什麼,可能是導演的故弄玄虛,可能是自己的無心錯過。但是「看不懂」的電影,實在是太多見了。這個時候,必然需要藉助群體的智慧,來讀懂電影的深意。另一方面,在觀看一部電影之前,你並不知道它的品質到底如何,不清楚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期待,因而,你會選擇觀閱他人的評論。你會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些評論當做引導,去選擇你的觀影範圍,這本也是那些評論的價值之處。因為對於題主,影像的魅力沒有文字的魅力大
當然,與我而言,影評是一回事,電影又是一回事。完全不至於看影評比看電影更起勁最認同@張才進 的思路,影評能夠很鮮明地將任何電影快餐化引入人的認知體系中,尤其一些善於抖機靈的,所以在這個不愛思考的時代倍受歡迎不奇怪。(我以前也愛寫抖機靈影評,以後有時間也會繼續寫,我不為這個時代負責,傻逼的稿費不賺就是傻逼。)
就像雄性生物找了女朋友還是要看AV一樣。
看的過程中不斷發出「卧槽原來還可以這樣啊!」的感嘆,看完還可以長不少姿勢呢。一般我每看一部電影都會去搜索別人的影評。
因為我喜好很通俗~~我喜歡有劇情的故事片。故事片一般:1、會講一個複雜的故事。
2、裡面會有主角。主角會做出選擇。我覺得人的看法很有趣。有趣的地方在於:
1.通常他們想的不一樣。2.所以我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3.即使同樣一個電影,影評的風格和內容也常常大不一樣。我會關注「他們在關注些什麼(電影里的那個地方?)?」換句話說,我把影評當做了解別人內心的地方。比如知乎上有個問題:哪部電影是公認的佳片但你覺得它很糟,或哪部電影並沒有大紅大紫而你覺得它很棒?這個問題我也很喜歡看別人的回答。你可以從裡面知道別人和你是多麼的不一樣。《泰坦尼克號》這種電影,都能被別人抨擊為爛俗啊,無內涵之類。人和人對內涵的理解是多麼地不同啊。
難道生死關這種問題、自由的靈魂這種問題不是內涵嗎?所以你看,人和人的區別不是很有趣么。除了影評,往往微博上新聞的評論下也可以了解別人在想什麼。但是新聞往往不夠複雜,所以大多數時候人們的評論簡單粗暴。
我除了感嘆「我去真是簡單粗暴」「我去真無腦」「我去真SB」「我去有個明白人」之外沒有辦法更多地了解別人的內心。你看最近天津動物園那個事情。人民日報一轉發,底下全是謾罵之詞。絲毫沒有要思考和調查的跡象和能力。這種跡象讓人覺得民智未開。
但是看電影的影評,你感覺別人和你思考方向不同更多,而很少覺得別人智商低。可能是因為肯寫電影影評的人,更喜歡思考吧。
一扯扯多了不好意思。懶
影評的存在價值無非就是基於電影的延伸,解釋,補丁,發散,梳理,當然也有再創造。
個人覺得喜歡看影評也無外乎幾個特點,想很好的去弄明白整個電影卻囿於自己有限的知識架構,不得不依賴於他人影評的解說,是一種思維的惰性;嚴重喜歡或者討厭某電影中的美學價值表演以及其他方面的種種,通過他人影評中的觀點和解說獲得一種認同;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在各個人嚴重樣貌可能完全不同,看各種影評就相當於和一群人一同看一部電影,他人的影評都是一種參考和考量。
一般看電影短的也有一個多小時,長的有四五個小時的。碰上那些有點裝的電影,還得忍著不要昏昏欲睡。所以看電影是個技術活同時又要耐心,這個時候就需要好看的影評,十分鐘就能看完,還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在現在這個分秒必爭的大時代,很多人已經沒有什麼耐心看完完整的電影,尤其是節奏稍慢的文藝片,這也說明現在市場上沒有營養的不用大腦的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多。也不知道是可悲還是可喜。不過,高分影評也是很有看的必要的,很多分析是自己看的時候想不到的,畢竟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影評中得吐槽比電影本身更有趣
電影最終還必須是觀念的自我消化理解,而不是快餐式的走馬觀花。
第三次回答,有不當的還請見諒!看影片,是一種快速獲取影片價值點和利益點的一種方式,尤其對於一個好的影評來說更是不錯!但是作為觀眾來說,我們更多的是應該發現影片在點點滴滴中打動我們的地方。看影評與看電影的區別就像是一個學生在看一本名叫「農民」的書,讀者對於書里的農民的感受是辛苦的,但是讀者不能真實感受到「農民伯伯」真正在田裡受著炎熱的艱辛! 表面感受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學著自己去嘗試,自己去親近自然,自己發現電影中的感覺!
我覺得這個吧,人跟人的興趣點會不太一樣。
有人對平面的文字敏感,有人對視覺的電影本身感興趣。
周遭也經常有這樣的感慨:那本小說or那篇影評那麼好看,電影本身卻爛透了or不合我的胃口;
但卻極少有說電影很好看,影評卻糟透了的說法吧。。影評經常性地會提供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電影之外的你看不見的東西,或者是情節解惑;或者是拍攝技巧探討;或者是各種高智商電影解析;當然不排除有人是通過這個來看劇透的(適用於篇幅極長的連續劇啥的),也不排除部分群體是通過看影評來決定自己看不看這部電影,需不需要進電影院之類的。。對我來說豆瓣上很多神影評實在太有趣了,像《小時代》的很多影評,比電影本身精彩多了(沒有黑《小時代》的意思)。還有很多自己很喜歡的電影,都非常想知道別人作何評價,像《黑暗騎士》的影評,實在覺得有些說的非常到位。這樣就養成了一種習慣,對於自己還沒有看的電影也願意看看影評。
犀利的影評大多吐槽為主一種的陰暗心理作祟
美國喜歡看著納粹打蘇聯
如果看燒腦片。因為我自己總是懶得動腦所以愛看大神解析。如果看無下限腦殘片。就愛看網友神吐槽獲得歡樂。我覺得這種行為跟看朋友圈動態差不多都是無聊時的消遣。只不過跟在朋友圈看情侶秀恩愛學霸秀成績土豪炫富比起來,還是這種有主題性的相關討論更能讓人心平氣和得產生共鳴。
有時侯,看到一些引起思考的情節或鏡頭,由於得不到這種思考或思考結果的確證,很多時侯看影評是在尋找共鳴,強化認知,是一種心理需求
自己不想去思考 而去看別人理解過的東西 我覺得你應該自己看遍 然後再去看影評 看看和自己理解的有那些不同 不同人理解一個電影也是不同的
看來不只我一個人先看影評後看電影. 我以為就我的理解能力不夠,看電影前要有個指導性的東西.
我覺得愛看影評是因為隨時都能看,愛看電影但是工作學習很忙碌的話就沒時間去看。
記得傳播學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一句話,成見是理解的基礎。先看影評就多少形成了一些期待視界,再看電影一可以偷懶,二可以思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