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劉玄德一直是以仁義忠貞標榜自己,曹操說他是裝的,但是他的確是得到了很多人心,諸葛孔明,五虎上將,都對他忠貞不二。如何看待劉備仁義?


如果用劉備的行為來判斷他的人格,劉備有許多仁義的言論和行為,一個人能做到這些可以稱為仁義。從動機上說,劉備的仁義可能有道德價值觀的出發點,也肯定有政治考慮,只是他將政治利益和社會所推崇的道德融合在了一起;從這個角度,仁義是一件從內心和外在利益都合理的選擇。劉備仁義,但不單純的仁義。曹操真實,內心想法流於外表,壞得很坦誠,好得很直接;而劉備,做事委婉,有道德壓力,比較隱藏真實意圖,而顯得不真誠虛偽。就像陳游標,無論他是否真的發自內心的做慈善,只要他的行為是慈善的,就可以成為慈善。即使是假仁義,如果堅持做了一生,也就成了真的。


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翻譯過來就是「先主(劉備)為人寬宏大量,宅心仁厚,善用能人異士,具有漢高祖劉邦的才能,英雄的模範,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君臣二人之間正直無私,堪稱是古今完美的典範。劉備的心機權術,不及魏武帝(曹操)。(劉備這個人)就算遇到挫折也不屈服(百折不撓的意思),始終不肯屈從在別人手下(替別人打下手),察覺到對方的度量必定容不下自己的時候,他並不急著和對方競爭(因為劉備剛開始實力很小),反而想到了避開對方、避開禍患的方法。(比如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時候)。」
其實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怒攻東吳,就能看出劉備對手下大將的仁義,真正做到不求同年同日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兄弟之義的典範。再有,劉備長坂坡一戰,帶全城百姓出逃,「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這又是領導者對普羅大眾的大仁大義。
另外我再附上三國時期各個人物對劉備的評價,更有助於你全面了解劉備。
曹操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孫盛魏氏春秋云:(曹操)答諸將曰:「劉備,人傑也,將生憂寡人。」

(曹操)公曰:「劉備,吾儔也(意思就是劉備是跟我曹操能力相當的人物)。但得計少晚。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賈詡曰: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

程昱曰: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郭嘉(一說為程昱)言於太祖曰:「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董昭曰:「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

劉曄曰: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太祖問裴潛曰:「卿前與劉備俱在荊州,卿以備才略何如?」潛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袁紹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蜀雖小區,險固四塞,獨守之國,難卒並也。」徵士傅干曰:「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傑也。以備之略,三傑佐之,何為不濟也?」

陳壽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周瑜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魯肅曰: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陸遜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

陳登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絜,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脩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張輔曰:(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呂布曰:是兒最叵信者。

袁術曰: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袁術是世家子弟,看不起劉備)

關羽曰: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這種非黑即白的評價方式,只適合評價少數異類。


評價一個成功政治家真仁義是對他的侮辱


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朝代,一個是求做奴隸而不得的朝代。

------魯迅《燈下漫筆》

劉備的仁義是相對於他同時代的軍閥而言的,按照我們普通的道德來說劉備並不是什麼好人。漢末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排的上前十的亂世,曹操的詩是怎麼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人的道德素質隨之也到了谷底。無數史家所歌頌的秦漢人,在我看來不用等到南北朝,在三國時基本就死得差不多了。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世說新語》

雖然事情可能為偽造,但是由此可見漢末三國時期那些衣冠楚楚的大臣,在世人眼中到底是什麼貨色。即使如王司徒這般張口仁義閉口道德,滿腹經綸之輩,為了保全性命什麼也做得出來。劉備的仁義就是在普遍道德滑落至低谷時,保持一般水平。

很多人罵劉備假人假義,但是總是罵不到點子上。是把現代價值觀加到古代歷史中去,只能被人輕鬆反駁。鎮壓農民起義、拋棄妻女、輕視女性、劉安殺妻、收買人心、稱帝建制都是屬於這個範圍。那麼按照當時的價值觀來說,我在這裡盤點一下劉備做了哪些壞事。

1.劉備軍吃過人

英雄記曰: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

吃人在漢末三國時期雖然並不少見,但絕對是很嚴重的道德問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程昱了:

魏書曰:昱時年八十。世語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當然仁義的玄德公絕對不會去吃人的,終生背負吃人道德負擔的只有那些不會上歷史書的大小吏士們。糧食實在不夠了,玄德公的一日兩餐也保不住了怎麼辦?那就使吏請降布吧,只要仁義招牌在玄德公總是能東山再起的。

2.劉備取益州

這是劉備這一生中最大的黑點。可以說在這之前,劉備還可以靠仁義之名各家諸侯混飯吃。取蜀之後劉備這一生的仁義評價就走到了盡頭,劉備為了自己的事業整個過程中可以說是臉都不要了。

劉璋怎麼對劉備的

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吳書曰: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

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是歲,璋還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當然劉璋這人耳根子軟,沒什麼主見,後面又開始猜忌劉備了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說實在的劉璋這時候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嗎?至於劉備刀劍相向,不顧同宗之情。如果皆給半是什麼天大的罪過,那當年赤壁孫十萬對周瑜也是皆給半的

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為什麼劉璋要迎劉備入蜀,主要原因是劉備當年在投靠劉表時表現簡直就是聖人。

在荊州劉表是怎麼對待劉備的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世語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

劉備是怎麼對劉表的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如果後面不入蜀,劉備在荊州的表現可以說是仁義的典範,道德的標兵。但取蜀可以說是否定劉備前半生的所有仁義。劉璋待劉備絕對比劉表好到不知哪裡去了,劉備感念劉表的恩德不取荊州,但又因劉璋的剋扣而奪蜀。真是出於仁義而不取荊州?非也。兵不強,馬不壯,打不過曹孟德爾。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

寧為曹操奴,不作劉備上賓

張魯的這一句罵,算是為歷史出了口鳥氣。

3.縱兵劫掠

最嚴重的一次是攻取益州之後,史書上旁敲側擊反覆提及

在先主傳里我是這樣

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在趙雲傳里我是另一個樣子

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你猜劉備有沒有縱兵搶劫

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當然之前沒資格上史書的小規模搶劫估計也干過不少

初,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

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

否則關羽、張飛你們怎麼這麼熟練,到底之前干過多少次了。

4.殺張裕

最開始的梁子,是和劉璋宴飲時劉備先嘴賤嘲諷張裕鬍子多,誰知道張裕馬上也還擊劉備鬍子少,十分有才的編段子嘲諷了劉備一番。

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鉏。」裕遂棄市。

諸葛亮都救不回來,找了荒誕的理由就把張裕給殺了。當然,有人說張裕傳播投降言論活該被殺,但前有周群後有譙周,都是算命家為什麼只有張裕成了倒霉蛋,而且這個殺他的理由和莫須有一樣扯。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劉備殺張裕,劉邦封雍齒,劉備與高祖差距還是很大的。

5.殺劉封

劉封其實想不死很難,我也認為劉備殺劉封這個義子十分合理,十分正確。

合理正確,但不仁義。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劉封所犯的罪,其實並不是很大。孟達二五仔一個,反覆無常有才無德,這是經過時間與歷史考驗的事實。以劉備的識人之才不會不知道,否則不會給孟達配劉封當助手。關羽死的太快,劉封想救也救不出來,還有很大幾率把自己搭進去。劉封要真的十惡不赦,劉備會為他而哭嗎。他最大的罪過就是他是劉備的義子,擋了劉備親兒子劉禪的太子之路,造成了額外的繼承危機。劉封必須死,否則沒有人會安心。

但是,我還是要說劉備這事情做的不仁義。仁義本身,就不是合理的東西。

Fin.最後的最後

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那天曹操沒有殺關羽,增強了自己一生最頭痛的對手,也成就了一段仁義的神話。那一刻,曹操比任何人都要接近於仁義。接近,卻永遠無法得到,最大的光輝永遠照在那個後世名為武聖的將軍身上,關於曹操只是這一幕仁義劇反角。曹操應該也曾像劉備前半生那樣信奉仁義吧。那個獻刀董卓的曹操,那個天下首義的曹操,那個追擊董卓的曹操並不比荊州城下攜民渡江的劉備遜色。然後為了生存與權力,他放棄了仁義。

而那個當年以仁義起家的男人,那個自信比曹操更加相信仁義的男人,那個被周圍人認為是亂世仁義象徵的男人。一個人坐在冰冷的王座上,為了皇帝的冠冕和龍椅,他放棄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兄弟,自己的義子,自己的名聲,凡此種種痛苦的放棄已經多到他自己已經數不清了。仁義?似乎也在某次取捨中被他放棄了。拯救蒼生?遙遙無期的幻想。也許某一個瞬間,他會產生幻覺自己不是劉備,而是其他人,是古代帝王的任意一位,他們的面孔匯聚到一起,那是一張統治者、上位者的臉,這張臉上沒有仁義存在的空間,這張臉和曹操很像。劉備?也許只是晚醒悟二十年的曹操。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後,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於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魯迅《燈下漫筆》


劉備是政治家沒有真仁義,用仁義去看是不行的

當然不能怪劉備,我們應當一視同仁

政治無仁義,朝局無仁義,同樣沒有是非。政治事件 朝局的是非,真的很難理得清楚,所以我們說朝局和政治無是非。 以絕對否則了相對。

但是如果是相對的看待,劉備還是有仁義的,老百姓也是用相對的來說。

比如和歷史上很多真正的殘忍 暴虐 荒淫的君主,那麼劉備算是相對仁義的。

所以仁義是看你如何看待,不要偏激的說朝局和政治全無仁義,也不要任何朝局和政治是全有仁義的。

這些都是相對的。

我給你舉個不仁義的例子, 你得罪了我,我判你誅滅九族,我還不滿足,再加一族,同時不光是殺了,還要剝皮插草。

你的嘴了我,我念及上天有好生之德,判你不食人間煙火,做和尚十年,十年之後可還俗,這也是判決。

就判決本身,僅僅是言語稍稍冒犯,這兩種任何處罰都是殘忍的,不仁義的。但是相對來說後者要仁義很多。至少不傷及無辜,也不要人性命。

這兩種判決在我朝歷史上歷歷在目


沒有硬實力只能玩文化了


前人之訴備矣,劉備得人死力,不是因為他自己說自己多好多好,大家是看他怎麼做的。具體細節只能由一些散亂的歷史事件合理想像一下(知道怎麼做我就是高參了,知道又能做到我就流弊了)。譬如黃權事件,很明顯就比漢武帝對李陵好的多。

在政治上劉備以人為本的政治觀念對老百姓是件好事。這是大德,不是個人私德,是政治策略和個人品性的一種結合。想他一個北方組織跑到四川建立政權還沒什麼內亂和清洗就很說明其能力了。

想想你有一個很夠義氣,很尊重你,脾氣很好,理想很高,能力很大,胸懷很廣的老大就幸福了啊,願為馬前小卒


他劉備再仁義,也僅僅是為了劉姓江山而仁義。無論他的仁義是否真假,也僅僅只是一種政治資本,就像在美國有些華裔議員提出的一些反華的提案,還有些日裔議員提出一些反日提案,僅僅是政治資本而已,在某些政客眼中,所謂仁義廉恥不過是可以拿來做噱頭的東西而已。

所以相比曹操的真小人,劉備的偽君子反而更讓我感到厭惡。

而且封建社會的仁義,無論再大,也僅僅是黑暗中的點點星光,最盛時也僅可拿來照路,若是拿來看書,難保不瞎了雙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真假參半,畢竟劉備想要的是天下而非做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呀!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
為何德川幕府的大老職位只能由井伊、酒井、土井、堀田四家擔任?
關羽近女色嗎?
如何理解司馬遷「成一家之言」?

TAG:三國 | 劉備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