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明是不是使人越來越懶了?
01-15
表面上是這樣,但同時提高了效率,讓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了,你懶得了嗎?
是的是的。
這是人跟機器之間一個著名的哲學悖論。馬雲也有一個這樣的演講,大概叫做:懶人推動世界。
「人懶得走路,所以發明了汽車;懶得沖咖啡,所以發明了可樂;懶得坐著,所以發明了沙發……等等。」
發現這個悖論有一條路線,它是從馬克思開始的:
1、先是馬克思說:看哪,機器和機器製造的商品統治了社會。(商品統治一切就意味著價值統治一切,價值統治一切就意味著抽象統治一切。)2、再是居伊德波說:完蛋抽象了,人現在簡直就是在消費物品的景像(景觀社會)。3、再後來是鮑德里亞說:現在,電子媒體,讓一切都變成了符號。(@劉書亮 ,我這兩天正在看《消費社會》哦,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寫得真亂。) 4、然後KK寫的《失控》就大賣了。(機器,是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5、接著前幾年兩兄弟就拍了《黑客帝國》。(全模擬的生活系統就出現了。)6、KK有一個偶像,是詹姆斯 P 卡斯,他曾經把這個事情狠狠總結了一下——這需要兩次視角轉換,
第一下,平等人與任何物。第二下,切換上帝視角。
你以為是你開車,但其實是車開你。
人要想操縱機器,必須使用人所設定的「機器的方式」,這個方式的始作俑者本來是人,但後來變成了:人務必要按照機器的方式行事。一旦上路,必須如此,否則死路一條。(這裡面也包括跟他人的交叉方式,也就是交通規則)你踩油門的動作是設定路線,你打方向盤是設定方式(要不然沒人會把胳膊在胸前用那樣的動作掄來掄去),甚至如果你是F1車手,你看後視鏡的動作都應該是精確計算過的。越精確地按照機器的方式來,越快。但真正快的是機器,不是你。這是機器對人的要求。這不是人對機器的要求。機器要求人像機器般高效,但同時,你並不比自己跑步去五環勤奮。你 懶 了。
你以為是你在刷屏,但其實是屏在刷你。
看到這裡,你已經進入了屏幕的圈套,不刷完,你是睡不著覺的。當然,這個事情很嚴重,不寫完我也睡不著覺。贊?還是不贊?這是個問題。那麼,你的選擇被設計了。好的,還有感謝跟沒有幫助,四選一。表面上,屏幕,是你與我之間的媒介,但其實,你與我,成為了屏幕的延伸。沒有你,我不可能單獨使用這個機器。我不是對著這個電腦說話,我是在跟你說話。如果你那一端的機器,不能解碼我的數據,我跟你的說話,就並未達成。操作一台機器,就是像機器一樣操作。當我們在認為自己需要更專業,
是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在促使我們這樣認為。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把一件事做的越專業,結論更科學,多少,多少,多少,都散發著一股冰冷的機器味道。我這台機器,迫使我通過機器般的操作,來敲上去一些內容;對面,你那台機器,迫使你通過機器般的操作,來不斷地刷屏,不一會兒看一下就不舒服。機器對人的操作,是一種迫使,它的運行,渾然不覺。我倆的行為如此機械化,以至於,屏幕才是進行中控的主腦。別以為你不是機器,我正在像機器一般操作你。是我迫使你看完。別以為我不是機器,你正在像機器一般操作我。是你迫使我寫完。沒說明白嗎?
看到這裡不明覺厲可就是你太懶了。這個核心其實應該自己去發現——懶的內核是 「迫使」,勤的內核是「主使」。武大郎是懶的,兢兢業業出門賣燒餅,他不知道,後院已經起火。現在,我 懶 了。
睡覺。2013-11-12
——————————————————————————上面寫的那些很煩人,顯得裝13,
但事實上還不夠煩人,它只是個引子,接下來才會是更煩人的,要想把這個事情徹底說明白,還會有雷德利 斯科特、于謙、齊澤克陸續出場。他們一共有三件事要講:1、物,與造物者為什麼關係緊張?2、抽煙,喝酒,燙頭,與懶得去想。3、超甜的生意。這個以後有空的時候會再陸續更新————————————————————————————
今天補在這裡了:當代人是不是在陷入無窮無盡的文化消費和文化符號娛樂陷阱?我認為真相應該是,科技的發展讓人集中精力做點什麼事情越來越難了,這才是時間管理出現的根源——以前世界那麼無聊,哪用得著管理時間(注意力)
類人猿沒學會說話之前,告訴東西都得比劃半天。後來,說一兩句就行了。語言是不會使人越來越懶了?
讓懶惰的人更懶惰 讓勤勞的更忙碌
推薦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The Joy of Quiet by PICO IYER這是原文鏈接可能打不開:http://www.nytimes.com/2012/01/01/opinion/sunday/the-joy-of-quiet.html?pagewanted=all下面是中文翻譯版方便大家閱讀
寧靜的喜悅
比科·伊耶
僅僅一代人的時間,我們就變了:從為省時裝置大大擴展了我們的生活而歡欣鼓舞,發展到試圖遠離它們--往往為的是騰出更多時間。我們的聯繫方式越多,我們中的許多人人似乎就越渴望切斷聯繫。如同十幾歲的少年,幾乎一夜之間,我們就從對世界一無所知變成了知道的太多。
任何經濟學家都會告訴你,奢侈是稀缺的應變數,因此,未來的孩子最渴望的將莫過於擺脫(哪怕就一小會兒)所有那些閃爍的機器、流動的視頻和滾動的大字標題--那些東西令他們感覺腦子既空空如也同時又塞得太滿。
人類亟需慢下來,找到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當然已是老生常談。智者一直都在提醒我們,我們越關注當下,把它置於某個更廣闊的背景之下進行關照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少。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在17世紀寫道:「分心是我們痛苦時的唯一安慰,可它本身就是我們最大的痛苦。」他還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人類的所有問題源於他無法獨自安靜地坐在房間里。
排山倒海般湧向我們的信息越多,我們能分給每個點滴的精力就越少。我們只注意到,過去常給我們提供指引、幫助我們鎮定心神的界限--周日與周一、公共與私人、此地與彼地的界限--不復存在。我們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要說的話卻越來越少。部分原因就是我們如此忙於交流。
那麼,怎麼辦?機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精彩得多、快捷得多、長久得多也健康得多,可它們最根本的矛盾之處在於,它們不能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們;信息革命到來時沒有附帶說明書。世界上所有的數據也不能教會我們如何篩選數據;圖像不能告訴我們怎樣處理圖像。要想正確把握我們的屏幕生活,只能依靠好惡分明的情感和是非分明的道德,而那正是任何屏幕上都找不到的。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似乎有越來越多我認識的人,即使他們不是宗教信徒,也開始練習瑜伽、冥想或太極。我的一些朋友試著每個周日長途行走,或把手機「忘」在家裡。近年來的一系列測試已表明,在寧靜的鄉村待一段之後,受測試者「表現出專註度提高,記憶力增強,認知能力通常也得到改善。他們的大腦變得更為平靜,也更為敏銳」。不僅如此,移情以及沉思都離不開某些「天生緩慢」的神經過程。我們快節奏的生活可沒有多少時間來啟動它們。
就我個人而言,我採取一些古怪而且往往極端的措施來保持心智健全,確保我有時間閑待著什麼都不幹。我還沒用過手機,也從沒發過微博或登錄「臉譜」網站。在完成每天的寫作之前我盡量不上網,我還從曼哈頓搬到了日本鄉村。
這一切不是什麼原則問題或苦行主義;這只是純粹的自私。待在某個地方,沉浸於一本書、一次交談或一段音樂之中,再沒有什麼比這讓我感覺更好的了--更平靜,更清醒,也更快樂。這其實是比簡單的快樂更深刻的東西:它是喜悅,用戴維?施泰因德爾-拉斯特修士(羅馬天主教神父,西方最受歡迎的精神領袖之一--譯者注)的話來說,「是那種不隨世事而變的快樂」。 (摘自2012年1月18日《參考消息》,阮江平譯自2012年1月1日《紐約時報》)
我多希望能在科技落後的時代,撒網捕魚,男耕女織;
沒有雙休日,沒有國慶節,當然更沒有朝八晚六的工作日,因為每天的時間都可以自己支配。從來沒有聽說過以前有學習「如何高效管理自己的時間」的人。科技發明讓整個世界的節奏都變得太快,所以人應該是越來越勤奮了。分工更精細了而已。把重複性的勞動交給機器或者專業人員,這樣人才有機會集中精力投入到有創造性的、更專業的工作中去。把複雜高強度的工作交給機器,或通過協同工作平台分工給他人,才有能力做比沒有科技時更複雜的事。——————————————————題外話:反感一切用貶義詞形容科技發展的行為在科技發展面前 人類只有改進自己,探索更好的、更匹配新的生產力的行為模式,而不是把負面影響歸到工具上。
最重要的是理解什麼是懶惰。如果有一公里路,是否坐車過去就是懶惰,走路過去就是勤勞?真正意義上的懶惰,是指身體和思想都不去進行行動、不去進行創造、思考、工作,而並不是僅僅指「不動彈」。霍金癱在椅子上,但思想在無時無刻的運轉,從沒人說他「懶惰」吧?所以,科技帶給人的實際上是行動上的方便,讓人空閑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就拿剛才說的走路的問題來說,如果你是一個救火隊員,一公里外發生火災,坐車去是節省了你的體力,讓你用在救火上,而非讓你「變懶了」。不能說你跑過去累個半死再讓自己險些死在火里就不懶了吧?實際上,懶惰和科技完全是不搭調的兩個話題,就跟紙杯蛋糕和農民起義一樣不搭調。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同樣有人勤勞有人懶惰,在科技高度發達之後,也一樣有人勤勞有人懶惰。科技並不能改變人是否懶惰。假設未來的一天,你從起床到穿衣吃飯都有機器人來一條龍服務,你都不用動一動手腳,那麼是否這就是「懶惰」了?不,只要你接下來將這些過程節省的能量用在工作、思考等方面,你就不是懶惰,而如果你接下來什麼都不想又睡下了,那還怪得了機器人了?
讓人懶知識外在表現,科技的發展讓人可以花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尼古拉斯勒龐的觀點是,科技進步是人類天性懶惰的結果。
我怎麼覺得因果關係應該反過來?就是因為懶才發明省力的工具。
不是科技發明使人得越來越懶了,而是人本質上就懶(大多數吧),才想投機取巧(科學發明類)使得當前的事情更加簡便快捷……按這個邏輯,只要前人當前還有做事,有事需要做,就會不停搞科技發明,不會閑下來……再者,如@帶三個表 前面講的,科技發明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加快生活工作的節奏,什麼時候總有你忙的,你懶得了嗎?
科學發明讓人更自由,我不想走路的時候就開車,想健身的時候就去健身房,不用說風雨無阻跑步跑步上班,選擇權在我。
以前的人勤勞悠閑,現在的人忙碌懶惰。
少數懶惰的人使科技進步, 科技的進步使很多人懶惰。
發明是為了將節約時間,然後將節約的時間浪費掉
科技不會讓人變懶,而是讓人類能實現更多可能。
因為無論多勤快多努力,你也飛不到天上,也不能用肉眼看到病毒,嗓門再大聲音也傳不到美國。人類這麼勤快得去改變世界,突破極限,何懶之有?當然,如果本題目要討論的是關於日常動手動腳頻率的問題,顯然很多人的回答都浪費了。《機器人瓦力》把人類惰性的一面表現到了極致,你也可以看到電影里胖嘟嘟的人類在被機器統治著。如果非要說是否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認識:是的!科技的發展,一定會使人變得更加懶惰,在500年後人類的歷史上可能罵的最多的人不是政治家,而是企業家。當下企業家已經過於被「用戶體驗」給迷惑,而用戶體驗的極致就是讓用戶變的無所事事。
推薦閱讀:
※在最近幾十年,是否會出現像「電」一樣的東西,能迅速將人類帶入下一個時代?如果有,最可能是什麼方面的發現?
※如果你能回到過去,你會如何感謝發明空調的人呢?
※如何評價李洪濤獄中發明的無刷電勵磁電機?
※IBM 對人類的最主要貢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