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聽到這話後為何要追殺使者?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
這就是個段子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與其侯王來朝。秋七月,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見匈奴使一事,大概就是這個時候。然而在《崔琰傳》中。正是這一年,崔琰被罰為徒隸,旋即處死,似不太可能替曹公見使者。
另外曹操此時已經進位魏王,海內知名,所見何止匈奴,有何必要令崔琰代之?
學國師們總而言之一下,總而言之,這就是個段子。
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秦穆公留由余,魯國要殺管仲,魏國不殺范睢,都是例子。
因為曹操當時想起了趙武靈王,匈奴一幫四肢不老發達頭腦肯定簡單的主,出個這麼牛逼的使者怎麼能是一般人?
被曹操殺死的實際就是匈奴的佳特也單于,此位單于天縱英武,繼位以來時刻欲恢復當年冒頓榮光,他深通漢人史籍,決定效仿趙武靈王窺秦,一探中原虛實,不想形跡敗露,為曹操所殺,後繼單于孱弱,否則五胡亂華的戲份,很可能提前幾十年上演。我替世說新語圓個謊,馬褂借我再穿三百年~心胸狹窄?這回答不客觀 聖人??你開玩笑呢吧…………這文章的主旨是什麼……(沒有別的意思 說的也都有道理 但是咱們可以客觀的分析一下)首先 我們看看楊修是怎麼死的吧 楊修很聰明 先是猜對了曹操在門上寫個口是什麼意思 又整出一人一口酥的鬧劇(不道這些的自己百度一下 懶得打了 望見諒)其實這些小聰明曹操都可以忍 忍不了的是楊修猜出了曹操對軍事的內心活動 (漢中之戰 曹操下令口令為雞肋 楊修就收拾行李 說 雞肋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漢中就是這雞肋啊 於是曹操吧楊修宰了 見《三國志·楊修傳》) 曹操是什麼?奸雄啊!在宰相的位子上是不好混的。作為一個雄主 你賣賣萌 他不當回事 你要猜他的政治軍事意圖 這是雄主無論如何也不能忍的
再看這個倒霉的使節 他一下就看出了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對雄主來說就是猜出了政治意圖 英雄有很多種 一個捉刀的壓過了坐座位的成了英雄 你想幹什麼?(如果有關篡位 事就大了) 這其實是一個挺嚴重的問題。曹操很謹慎是有名的。
其實 說到底曹操還是不能忍受自己的心思被猜透 其實一個使節 馬上就回國了 應該不會到處亂說 姓崔的也不會亂說的 問題不大 但是外國一個使節 殺他不需要像殺楊修一樣謹慎(楊修的爹是楊彪 三公全當了一遍 楊修是標準官二代) 一個小使節就看出老子的心思 老子威力何在?肯定不爽如果你真的喜歡三國 仔細分析 你就會知道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角色 世說新語的這個故事非常非常的貼切 不明說 用故事體現角色性格 這才是高手 所以我為什麼說有 「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這個回答不在點在上呢 就是因為 世說新語是要突出曹操的 主角不是使節話說 這不是正史 真實性待考(個人認為是假的 這種事怎麼會傳出去嘛)曹操是為了威服匈奴人才找人捉刀。而匈奴使者並沒有被威服。而一個下人比主人更有氣勢,說明權力不穩固,以後必有下克上變亂。可以推論,使者把這個信息傳回,匈奴會輕視曹操,並向曹操進攻。所以不能讓他把這信息帶回去。教父里也有段子。教父和人講數的時候,他兒子插了一句話。讓對方看出他兒子和教父觀念不一樣。教父回去說,不要在外人面前跟我插話。
據全文記載,曹操編這齣戲的初衷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形象不夠好,不夠威懾遠邦,所以讓手下形象好的假扮,自己扮武士在旁看著,但是反而被使節認為魏王文雅,不是真英雄,怕引起胡邦對王朝的垂涎,所以滅口。
必須追殺掉使者啊,1~使者眼光毒辣,如此牛逼之人在敵營太可怕, 2~英雄拿刀站崗,說明大漢朝領導乃至整個高層都是一幫廢物,3~國家強盛來自尊卑有序和人盡其能, 還有比真英雄拿刀站崗更能說明漢朝浪費人才的嗎,4~英雄都是剛毅果斷精明進取之人,一位內心英雄之人整天拿著把刀在最高領導人身邊會發生啥事還用我說,5~曹操很可能也知道使者看出來了,丟不起那人,
嘿,你是第一個認出我的司機!
匈奴使者知道魏王(假)只是雅望非常,並非文治武功的真英雄,回到匈奴後,可能會煽動其可汗發動戰爭或者搞點小動作。曹操當然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所以幹掉他。純屬個人猜想- -
首先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其實它包含了一定的權謀思想,曹操的想法是,這個使者是個人才,但他不為自己所用,是敵人的人才,留著早晚是個威脅,對自己來說,最好的處理方法,一刀殺了,一了百了,反正自己殺的人也不少,不差這一個。
換個角度想想,這個使者也是挑撥離間的一把好手
1.這人是個伯樂的(PS:曹操自認為真英雄當之無愧),不能放回去,放回去的話對方會得到多少千里馬啊2.此人說不定看出捉刀人就是曹操了,曹操的小伎倆被識破了,說出去不是惹人笑嗎
根據博弈知識、心理學可以分析出來這個故事其實是假的。
原文地址:戮人者,人恆戮之——重論床頭捉刀簡書首發,轉載請表面出處。
上下千年,群雄並起,群雄逐鹿的三國文化成了我國的重要文化。
其中奸雄曹操的故事,更是為世人稱道。
以《三國演義》為主本,關於曹操的奸詐狠辣的最典型的描述給人印象最深的其中有幾:詐病惡叔父,殺伯奢一家,糧官人頭,床頭捉刀。
得人才者得天下。
床頭捉刀有關御人用人方面的故事,最為耳熟人詳。
曾經有腦殘影視劇更是把「天下英才,不為我所用,必為我所殺」演了出來。以顯示其霸氣神武。
且不說《三國志》中無此記載,其真實性到底如何?
生今日且為各位看管分解。
曹哥果真殺了使者?
生今可以斷言,此書的作者簡直侮辱曹哥的智商,而且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做法簡直就是找死。
先說說故事最早的出處——《世說新語》原文: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歷代書評里以此事來表現曹哥的智慧卓群,殺伐果斷。而生獨以為,作此文者(作者本人不是劉義慶),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以為得計,其實乃是自尋死路之舉。
君等若不信,吾親示之。
我們先假設殺使者為真,然後看看殺使會帶人什麼樣的後果。
相信大部分人讀這個故事都是喜歡猜殺人的。
首先,我們猜一下這使者在匈奴是一個多大的官。
這肯定不是一個大官。
若是一個大官,曹哥肯定不敢殺他。因為殺他就是馬上開戰,在當年的局勢,要應付孫、劉兩家,曹格定然不想節外生枝。
對於那些想殺人的看官,我們暫時滿足他們的慾望。所以這肯定只是一個很小的官員,殺了影響不大,為了兩國的關係平穩,匈奴可以忍。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小小的普通使者,便可以如此的牛#掰,那麼你可以想想當時匈奴的人才濟濟之盛況————關於精英的滾雪球效應,我早醞有一文,暫時未出,足見匈奴之強大。
如此強大的匈奴,人家會忍你殺他的使者嗎?如此強大的匈奴,殺一個使者便會衰落嗎?如此強大的匈奴,善於審時度勢、雄才大略的曹哥就算有心思,他有這個膽量跟他們幹嗎?
所以,只有一心尋死的智障,才敢殺、才會去殺這個使者。
我們再回到編纂者劉義慶的那個時代,恰恰他所在那個時代,正是五代十國五胡亂華最混亂的時代———百科有解: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他那個時代,是中國歷史最混亂的時代,正是在權利方面自以為是,隨意生殺予奪的智#障群起,互相篡殺的時代。
那是個宵小猖狂無度、君主和朝代猝死的時代。
也只有他那個時代,才可能有床頭捉刀這樣的故事。
也就是那樣的時代,漢人做了最低等,其他族人隨意可殺的「兩腳羊」。那是漢人最沒落、最黑暗的時代。
該篇的《容止》,主講的形容舉止體現的人物性格,講得陰暗的多,陽光的事情少,即便是美的,也多不好,符合他那個時代的特點。正如笑鴻笙的《因帥獲罪》。
如今的時代,仍然有不少這樣的智#障。
擁有了一點成就,一點權利,便膨脹不止,體驗隨意生殺予奪的變態的快感。他們忘記了過去漢人歷史裡最恥辱、最黑暗的那段經歷。把一些智障寫出來的故事,當作權利的智慧。
歷史證明,越是沒落、越是將亡的朝代(企業、公司),越是混亂,宵小越是得志猖狂,擁有一點權利,便使勁地攫取權利。利用權力隨意得生殺予奪,證明自己的權威,還認為自己有權術統治智慧。
戮人者,人恆戮之,歷史歷歷在目。
其實吧,很簡單
要是你的領導玩cosplay被隔壁公司跑來考察的看見了領導不是滅他的口就是滅你的口(滑稽)《世說新語》不是段子集錦么……
曹丕:既然今天這麼高興,來來來,把我老婆請出來給大家一人看一眼甄姬出拜
曹操:+1s曹植:+1s劉楨:+1s+1s+1s+1s……曹操:說好的一人一眼,劉楨你丫都看了好幾眼了!曹丕:哎呀,沒事沒事,這不是大家高興嘛……曹操:怎麼沒事?!我們曹家的媳婦是隨便給人看的嗎?曹丕:怎麼成曹家的媳婦了?那是我媳婦!曹操:有區別嗎?曹植:對呀有區別嗎?如此有才之士,能洞察一切的才人。留下他,就是日後對自己的威脅。當初周瑜想殺孔明的時候大概也是這個用意。
使者慧眼如炬,可見此人水平甚高,既然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讓鄰國所用,故殺之!
以吾觀之,此乃扯犢子也。
心裡話系列,看著莫迪就......就想....
首先,世說新語是筆記小說,記載的是各種名人逸事,其中真假難辨,而這則故事體現的是曹操的奸雄本色。此匈奴使節有識人之明,不能為我所用,便殺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曹操的兒子們?
※三國里的甄姬是怎樣一個人?
※蜀漢為何不向西發展開拓,比如涼州以及西域等地?
※如何評價日本光榮對三國里原本沒有名字的女性武將的再命名?(如步練師、張星彩、關銀屏、呂玲綺等)?
※為什麼曹操罵袁紹大事惜身,小事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