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

剛看了英劇《迷宮》


我覺得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引用的《教義史》里的那句話非常有道理,大意是「我試圖從精神意義上去理解早期基督教的各個教派和它們之間的分歧並加以梳理,但是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而當我決定從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角度解釋它們的爭論和分歧的時候,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基督教的歷史存在著完全精神的和社會的兩種,從純精神的角度解釋那麼諸教派的歷史無非是不斷認識上帝的過程,只有一派是正確的。但我認為這樣的歷史是缺乏說服力的。

另一種就是從歷史出發,秉承一個原則就是「永遠是信徒決定信仰而不是信仰決定信徒」。不是路德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而是宗教改革迫在眉睫的社會誕生了馬丁路德。

從這個角度上看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依然很複雜,所以我乾脆不談,我們只要知道在君士坦丁皇帝接受基督教之後,教會逐漸形成大的宗主教區,其中只有一個在帝國西部就是西部的羅馬主教。而在東部的宗主教區里有兩個很快衰落,這兩個是凱撒利亞和以弗所,另一個是比較超然的耶路撒冷,在東方教會的信仰鬥爭里耶路撒冷宗主教起的作用不像它的地位那麼崇高。

而鬥爭的兩極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宗主教和敘利亞的安條克宗主教,東方的首都宗主教和皇帝則無法和這兩大教會正面鬥爭,皇帝因此採取鬥爭中佔優勢或者對宮廷比較馴服的一方,成為首都宗主教的方法來調和敘利亞和埃及教會之間水火不容的矛盾。

而當來自敘利亞的涅斯托利成為首都宗主教之後,埃及和敘利亞之間的矛盾爆發了,這就是以弗所的強盜會議,涅斯托利被廢黜並宣布為異端。但是埃及的壓倒性勝利也激起了普遍的反對結果在卡爾西頓公會議上,東方教會的反埃及勢力聯合羅馬宗主教一起打倒了埃及教會,結果是羅馬主教的崇高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同時東方首都宗主教也取得了在東方的優越地位。

而被打倒的敘利亞和埃及教會則在敘利亞和埃及失之於阿拉伯征服者之後徹底跟東西方教會斷絕了關係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逐漸演變為景教和科普特教會,以它們為源頭誕生了亞述教會、衣索比亞的科普特教會。

東西方的首都宗主教是卡爾西頓的勝利者,他們和帝國東西部的皇帝一起登上帝國晚期的政治舞台,其中西部的教會成功的讓法蘭克人基督教化,而東部教會則讓斯拉夫人基督教化,從此走上了向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發展道路。而當這一對兒卡爾西頓公會議的同盟者反目的時候產生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主教和東正教。

羅馬教會在西方哺育了英格蘭、西班牙和日耳曼的教會,也因此在西方世界的絕對優勢。西方世界的教會能夠在羅馬教會面前保持某種獨立地位,甚至尋求某種分庭抗禮的地位的只有高盧教會,它是羅馬帝國西部教會組織的另一個遺產,而不像不列顛、西班牙、日耳曼教會幹脆就是羅馬派遣的傳教士建立的,因此法國教會在天主教會得到了最崇高的地位,被叫做教會的長女,但跟羅馬的利益關係反而捆綁的並不緊密。

而在其他三個地方羅馬和當地的教會緊緊的捆在一起,成為教會的保護傘和保護者,也因為這三個地方的歷史發展而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如前所述羅馬教會獲得的是法蘭克人的皈依,但法蘭克人只是萊茵河兩岸的統治者,你看德意志帝國的三個教會選帝侯,他們也是德意志教會的首腦,但美因茨、科隆、特里爾都是萊茵河岸邊的城市,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傳教是伴隨著法蘭克人對德意志的武力征服的,開車從施佩耶爾到沃爾姆斯用不了三個小時,但在古代這兩個地位都是主教管區都有宏偉的宗座聖殿,都是帝國城市,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基督教在日耳曼的艱難足跡。

在羅馬人從未建立長期統治的日耳曼自然也沒有羅馬人的城市文明,則羅馬帝國通過向信徒收取什一稅來維持教會的做法也就行不通,但加洛林王朝和以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們又認為基督教對他們的統治來說必不可少,所以建立和維持教會的唯一財源就是土地。

德意志有大片的荒地,但是荒地也有它們的主人,這些人不是無條件的把土地贈給教會的,相反他們要作為教會的共同創始人享受地產升值的收益,方法就是他們把土地授予主教管區和修道院或者教堂,然後教士們負責引入佃戶手工業者進行開發教士負責經營,而投資人的領主通過保留主教、修道院長的任命權,來保證教會聽命於自己並從土地升值當中分取利潤,這本來也是全西歐的共同現象只是德意志的城市化水平太低,現金投資幾乎沒有全是土地,結果德意志的大片土地就以這種方式被投入到教會之中,隨著土地被開發教會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德意志最大的地主,而在幾乎沒有農業之外的經濟的德意志也就意味著教會掌握了比例驚人的財富。

它必然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也就是捲入政治,比如承擔軍役,比如成為官員,而且因為高級教士的任命權在皇帝手裡,所以教會諸侯相比隨著封建化而開始世襲的世俗諸侯有更好的素質也更馴服,所以國家開始依賴這些恭順有才能還掌握巨大財富的教士,三個大主教兼任了三個王國的文書長,就意味著他們管理著帝國的三個部分的整套國家文官機器,他們組成了帝國的國家機器和公務員體系。教會捲入政治的結果必然是教會的腐敗,而國家需要教士承擔責任所以必然支持教會改革運動,所以主教授職權之爭居然是皇帝支持下的教會改革派轉過來針對皇帝發動的就一點不奇怪了。因為一個捲入政治的教會,和一個符合基督教理想的教會之間本身就是矛盾的,而教皇和皇帝其實就是德意志教會兩個共同創始人世俗領主和教士的代表。他們在義大利大打出手背後的源動力卻是德意志教會。

在鬥爭的高潮亨利五世皇帝和教皇的協議最深刻的揭露了這個事實。當時皇帝和教皇達成協議宣布德意志教會要把名下的地產全部放棄,皇帝放棄授職權,教會依靠什一稅維持。這等於宣布教會把投資人股份按增值之後的價格完全償清從此雙方劃清界限。結果是憤怒的德意志主教團當即宣布協議為異端,還威脅要廢黜教皇,於是授職權之爭繼續進行,一直打到皇帝妥協,最後德意志教會發現自己居然在這場鬥爭中笑到了最後,地產都留下了創始人卻被趕出了董事會,德意志教會既不用看皇帝的臉色也不在乎領主的臉色,只要抱緊教皇這面大旗就能獨吞德意志的巨大好處,而皇權因此更加渙散,只能屈從於既有地又有錢還有能力的教士們。

於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這一階段,一切問題都圍繞宗教問題展開,皇帝一次又一次的進軍羅馬,一個接一個的被開除教籍,宗教問題不是簡單的個人信仰問題,而是關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你的領主是修道院長,你的領主是主教,你的領主是公爵,公爵可能由皇帝兼任,當一切相安無事的時候這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當它們彼此敵對,教皇開除了皇帝的教籍,皇帝立了自己的對立教皇,你的領主接受還是不接受,他都要告訴你他這麼做的理由。你在寒冷的德意志的秋天,我們先不考慮更冷的冬天,圍在一群凍的瑟瑟發抖的人,想到因為整個帝國被停聖事不能舉行葬禮的親人,看著高處的主教或者修道院長,你要做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決定,你要替你親人的靈魂做決定,如果你承認了這個偽教皇,但教皇又被廢黜了,那對你親人的靈魂顯然沒有好處。

所以在長達幾個世紀的鬥爭里神學問題深入到德意志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鬥爭的高潮,路德維希皇帝和教皇互相控告,他們的支持者把他們互相控告的文書在整個德意志散發並且講解,帝國的人上上下下無人不熟悉這些神學辯論,整個德意志帝國焦慮不安,爭論四起,而且任何一個販夫走卒都能聽懂一點,兩個修道士的辯論在巴黎以外的法國領土上就很難產生這種一呼百應的效果,這一切都為馬丁路德的勝利提供了舞台。

當馬丁路德站出來尋求辯論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將引起什麼樣的結果,但結果卻很容易概括,那就是凡是皈依新教有利可圖的地方大多皈依了新教,凡是宗教改革不能給統治者帶來長久好處的地方,基本都在折騰一番之後恢復了天主教信仰。

從地理上說越向東向北,日耳曼東進運動產生的大地產就越多,信奉新教的邦也就越多,越是接近萊茵河兩岸,在地產因為繼承和分割而變得細碎的地方,信奉天主教的也就越多,1648年合約決定德意志各邦宗教信仰的原則是「誰的領地信誰的教」而不是各邦人民的自由選擇也是這個現象的必然。


基督教有這麼多宗派產生,與歷史與地理背景有很大關係。16世紀歐洲掀起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從羅馬教廷手中將信仰帶回正統,因此脫離了羅馬天主教形成了新教,即基督教。但隨後在世界各地,因為不同的歷史而產生不同的基督教宗派。

其中保留馬丁路德改教之信仰者在德國形成了路德宗,或稱信義宗。

聖公會起源於英格蘭,因為英王亨利八世在1534年宣布脫離羅馬天主教而自立教會。 17世紀一部分清教徒主張每個教會直屬於主耶穌基督,不受君王或主教管轄,應當獨立自主,因此被稱為獨立教派,或稱公理會。另一群人採納成年信徒受浸的作法,他們認為一定要行浸禮而不是點水禮,他們後來建立了浸禮宗的教會,後稱浸信會。

改教家慈運理、加爾文的跟隨者在瑞士和荷蘭各地建立改革宗教會。

而「長老會」起源於蘇格蘭,創始人諾克斯承襲加爾文主而所建立「長老治會」的教會,日後傳播至北美及世界各地。

由此可見,這些宗派的形成都是因為16、17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以後,脫離天主教教廷的基督教在各自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雖然在儀式或組織結構上有不同看法,但是基要信仰都是按照聖經的教導為原則的。比如各宗派都相信三位一體的上帝;相信基督是神人二性道成肉身的中保;相信聖靈是上帝;相信耶穌基督是童貞女生,為我們死而復活,而且還要再來審判世界;相信我們藉著相信悔改能夠成為得救的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要再來的君王;相信全本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OC福音 - 用心靈行走,與生命對話


歐洲歷史上的「宗教(教派)戰爭」,很多時候其實無關宗教信仰,背後是政治、經濟等的因素。這點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不多說了。

我只想就信仰方面「為什麼信仰同一個上帝的基督徒還要分宗派」再多說幾句。

人都是有限的「罪人」,信仰上帝的人不等於就都是完美的人。教派之爭在新約聖經里就有。就信仰而言,雖然上帝只有一位,聖經只有一本,但人對上帝的認識不完全,人對聖經的解釋有差異,所以基督徒「內部」對一些神學、教義的看法、觀點有差異是正常的。聖經的教導是如果看法不同不涉及絕對不能妥協的基要真理,有不同意見的基督徒應該以愛心寬容彼此相待,努力追求合一。宗派的存在當然不一定是什麼值得誇口的事,但教會也是人組成的,基督徒不過是「蒙恩的罪人」,並非完全,也有人的軟弱和缺陷,所以宗派的存在也是難以避免的。有些號稱是反對宗派的「小群」群體搞來搞去結果反而自己變成比宗派還宗派的「無宗派」,就說明理想跟現實往往有巨大的差距。我想既然上帝都寬容宗派的存在,你我也不必太「憤世嫉俗」。 實際上在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宗派之間,存在很廣泛的「基要」 信仰的共同基礎,宗派之間的差異是相對次要的,彼此之間完全可以彼此尊重、和平共處,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合作、同工。

但另一方面,宗派之間的分歧是否涉及絕對不能妥協的基要真理,也很不容易界定。結果是基督徒當中也有很多沒有硝煙的「宗派戰爭」,很多時候彼此的口誅筆伐其實是「宗派主義」在作崇。不要說歐洲歷史上的基督徒,即使今天現實當中的中國基督徒,都會有彼此「相吞相咬」的情況。真理和愛心兩全很難,雖然那正是真正的基督徒需要努力去做的。

推薦《舉目》雜誌文章《 為何不「大一統」?──宗派、小派、與運動(周學信)》,談得比較透徹。

另請參考我對宗派的看法和對我自己屬於什麼派的說明:我是什麼派?

及大衛-艾克曼著、基甸摘譯《基督教的鬥犬》https://www.ai-kan.net/?p=96778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耶路撒冷發源的幾大宗教雖然信仰的主是同一個人,但是各個教派對於教義的理解不同,所以就產生了分歧。從表面上看,對於同一教義可以做出多種不同的解釋,實質上是這個特性被用於當時的政治。歐洲國家聖戰是因為政教一體的體制而導致的,政治上想對國家進行擴張就以剿滅異教的理由進行合法侵略。而如何把信仰同一個上帝的人說成是異教呢?於是當時的統治者就對自己所領導的教會進行自己的教義解釋,製造分歧;同時由於政教一體的體制,政治統治者也同時是教會統治者,也就是上帝的發言人,於是他對於教義的解釋在教會內部不言而喻的權威,從而可以指定任意想侵略的地方為邪教。各個教會分分進行這種分歧的製造於是就產生了很多教派分支。簡而言之:同教多派,互相憎恨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產生的附加產物。


因為他們對上帝的報道出了偏差


其實不僅僅是歐洲,更不僅僅是宗教,任何地區,任何宗教、學說都會因為有分歧而極盡鬥爭、謾罵、侮辱,甚至是以死相逼之能事。

自然的物質,可以大致分為2類,一類是客觀,另一類是主觀。客觀是唯一的,主觀是多樣的。比如一條河流是客觀的,而每個人對這條河流的感知都是主觀的。客觀的就在那裡,無論如何觀察,使用,它都是一條河。而主觀就不一樣的。化學家看到河流可能想到裡面有哪些物質;物理學家也許算算伯努利方程;生態學家或許會調查一下河流的物種多樣性;孔子看到了,曰一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奸商看到了,也許在旁邊建個工廠,把它染成血色。每個人,由於時代、個人經歷的不同,會對同一個客觀的事物產生不同觀點,想法。

回到正題,對於基督教而言,聖經的存在是客觀的,然而每個人由於時代、自身經歷,而對其理解就產生了不同。中世紀的天主教,隨便拉出個女人來就可以說她是女巫,燒死了事。在當時的時代,這是正確的,合理的,合法的。如果在現代還這麼干,估計會被判死刑吧(其實不一定,首先這個人會被審查精神狀態,確定有行為能力才會被判刑)。天主教講究神父才能解讀聖經,他們認為,神職越高,越接近上帝,對聖經的理解就越正確。這在中世紀以及之前是對的。由於當時的文化傳播所限,印刷術不普及,神職越高的人越能夠認識更多文字,越有「文化」,因此,對事物的理解可能越深入。然而,到了16世紀,印刷術的漸漸普及,書籍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屬,能夠自己獨立看聖經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一群人就說:「去他XX的贖罪券,老子不通過神父,自己也能理解聖經」。於是,路德教誕生。幾百年後的美洲,有人看了聖經中的某些文字,深入理解了一下,覺得輸血不能進天堂,於是耶和華見證會誕生了。又過了些年,在亞洲,有人看了聖經中的某些文字,然後加以深入理解,就誕生了拜上帝會,「呼喊派」等分支。每個人,每個教派由於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對聖經理解的不同。聖經是客觀的,理解是主觀的。

但是聖經是唯一的啊。無論是寫的,還是抄來的;無論是神明的箴言,還是精神病人的囈語;無論是神明為了拯救世人所著,還是世人為了自己利益所編造,聖經都是唯一的。每個試圖理解的聖經的人,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然而正確的理解是客觀的,是唯一的,所以其他宗派的理解就是錯誤的。往小了說,錯誤僅僅是理解的不夠深入,是可以被修正的,於是有了不同宗派之間,類似於佛教「辯經」的行為。往大了說,錯誤是故意的,曲解了主,侮辱了主。「是可忍,孰不可忍?!」曲解了主,自然會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假如你的某項工作,你認為做的非常好,你也付出了努力。而你的和合作夥伴確認為你做的和shit一樣,你在偷奸耍滑。你倆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一次兩次還好,每次都次都這樣,你會不會產生要宰了你合作夥伴的心思?當然,基於法律等考慮,你可能不會真的動手。然而誰限制宗教呢?基督教認為神創造了世界。連世界都是神創的,法律可以限制宗教嗎?相反,神職人員會覺得,捍衛主的純潔,聖戰是被主鼓勵的。

所以,不僅僅是歐洲,不僅僅是宗教,有人的地方,有主觀存在的地方,就會有爭執。宗教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加劇了這種爭執。於是產生了各種分支,於是導致,在某些情況下,宗教之間會不死不休。


我的看法和其他答主有點不同,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極大的促進了基督信仰的傳播和信仰的深度,宗教改革出現的宗派現象,對整個基督教世界,實在有莫大的貢獻。

我用個譬喻來形容:

有個資本家,開個飲料廠,結果生意成功,很快佔據巨大市場,成為龍頭,但是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公司再也不擴張了,工廠雖然大了但工廠也老了,變的暮氣沉沉。內部改革毫無希望,裡面全是創廠元老和富二代,只想安穩吃老本,你怎麼改革?

結果這個資本家,嘴上不說,私底下找了另一批人,每個人給他們一輛攤車,滿大街的賣飲料,送貨到手,口味自調,一下子搶走市場大半江山,這下子大工廠的高層坐不住了,立刻打出各種價格戰、促銷戰、廣告戰……各種大戰,小攤車們也各顯神通,有的組建聯盟,有的遠赴海外,最後飲料賣到全世界去,外人看見飲料市場競爭及其激烈,就全部退出這個市場,最後大工廠和小攤車都佔據全球半壁江山,握手言和,請問,這個故事裡面,誰得了最大好處?

天主教就是那個大工廠,基督教就是那群攤車小販,賣的通通是一樣的東西,老闆也是同一個上帝,雖然中間出現了一些爭執和批評,但最後他們握手言和,放下仇恨,卻把福音傳到世界每個角落,重點是因為競爭存在,沒人可以腐敗怠惰,這是基督教宗派運動最大的價值。

當然,現在天主教和基督教大家已經握手言和,宗派價值已經成為過去,現在都強調在真理里合一,現在我在台灣信主多年,從來也不清楚自己是哪個宗派的,也沒興趣去強調自己的宗派,在我看來,一件事不能只看過程,也不能只看結果,要從多方面去評估,但在宗派運動上面,我覺得他就是一個過渡的運動,但是如果沒有這個過渡,我今天應該不會相信上帝,所以我感謝上帝在這件事上的奇妙智慧。

至於那些想挑撥離間基督徒和天主教徒的人,晚了,晚五百年,早點洗洗睡吧。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

我假設題主說的單單是基督徒吧?話說歐洲人不信上帝的也很多啊。

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

因為大家雖然對聖經的核心部分(比如因信稱義,比如上帝的三位一體,還有耶穌的完全神性和完全人性,等等)理解一致,但對有的非核心的地方(比如有的教派更看重屬靈恩賜,有的教派比較看重參與社會活動,等等)還是有分歧的。

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

仇恨?還很深?我咋沒覺得呢?以前在靈恩派的教會,現在因為搬家去了福音派的教會,然後作為兩邊的中介做聯繫,還與其他一些教派有聯繫,經常搞搞各樣的活動,哪來那麼多的仇恨?

相反,我倒是看到芬蘭路德教會(特別是赫爾辛基地區)里有好多根本不信上帝的人佔據著管理者的位置,他們可是對真正的信徒和其他的教派相當的仇視,有各樣的打壓,恨不得把基督徒都從教堂里趕出去才好~~


一個虛構的上帝還能阻止人類的爭權奪利?


因為上帝的解釋權歸人類所有


圖片采自網路


就像你喜歡一個明星,有人說他說中國人,有人說他是韓國人,有人說他是日本人。要是這個明星活著還好說,要是死了再加上存世的證據不多,那你說這三種人是不是得互相好好嘮一嘮?

是的,沒錯,在我看來這些個宗教信仰和追星沒有啥區別,一個個的都有一堆腦殘粉。


宗教鬥爭不是政治問題么?自古宗教就是統治者的工具。


(?_?)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信仰的都是一個神掐的至死不渝,吃瓜群眾(ˉ﹃ˉ我等無神論者)表示都是糊弄人的,無非是政治土地經濟利益糾紛下驅使的而已。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很好的打臉,明明是打穆斯林去了,結果看君士坦丁堡富庶結果就是個調轉槍頭反戈一擊(?_?),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被破壞的程度比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損毀嚴重多了,excuse me︽⊙_⊙︽你們真的都是基督徒嗎(?_?)上帝知道嗎.......

聖戰什麼的都是騙紙,就是一群搶地盤搶錢搶權的


三十年戰爭法國宮相黎塞留作為天主教的樞機主教選擇幫助新教同盟……

你就應該明白這些戰爭跟宗教真的沒有太大關係……

宗教直接介入政治的後果,是使宗教墮落虛偽,使政治偏激嚴苛……

教宗方濟各本人說:confessional states ended badly


粉絲喜歡同一個組合都能互撕…何況這還是信仰…


宗教都有排他性,就算同床也是異夢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上帝的天啟還不是要靠人來實踐嗎?


因為上帝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人種,不同個人間出現向面孔不同。


這是人類自己的錯誤,關上帝什麼事,請牢記以下兩點:

1.信眾做好事永遠都是上帝的功勞,聖靈的感動,不可以自誇。

2.信眾做壞事永遠是因為自己的罪,不團結是人類的錯,搞鬥爭是原罪里就有的私慾。

總之這鍋上帝不背。


停!!!

——————————————————————————————————————————

理論上來說,不只是歐洲人,算上穆斯林,猶太人(除了希臘羅馬宗教,除了法老體系宗教,除了北歐小精靈體系,除了凱爾特的XXXXXXXXX神話體系)

他們都信仰一個造物主-,-

——————————————————————————————————————————

哦,別說抄,我們的聖火令還沒找到呢


推薦閱讀:

犯罪前的亞當的肉體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信仰天主教這種「洋教」就是背叛老祖宗嗎?
羅馬聖天使橋上的天使手中拿著的東西代表著什麼?

TAG:英劇 | 基督教 | 東正教 | 天主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