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會不會束縛音樂人的創造力?


作為一個真正的音樂理論學生,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好好說一說。

先上一個背景資料,我在美國念高中,目前正在上music theory 1,一共三個人的課,當然班上還有兩個music theory 2的學長,也就是ap music theory(AP音樂理論和其他AP為freshman課程不同,AP音樂理論要求有兩年的系統學習),所以相應的。一些進階的內容我也耳濡目染一些。

所以說,我所說的基本上都是有理論根據滴。

我的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Learning music theory is to figure it out what should be and what it is. 所以基本上音樂理論和真正的實戰作品的是理論和現實的關係。

我原來自己有一個小小的樂隊,自己是歌手,對音樂有一點小感覺,但是因為很多年不彈琴就在專業方面差了很多,當時也有過想寫曲子之類的想法,但是感覺完全下不去手,整個人就感覺非常無力。沒錯就是無力,那種有點子卻下不去手的感覺有木有有木有!表示當時作為樂隊里音樂知識匱乏最為匱乏的我非常受折磨有木有!有木有!

當時想寫曲子還得要拉著鍵盤來寫下我腦子裡的旋律,那種跟別人交換自己原始想法的場景真的是無比殘忍啊啊啊……而且自己的idea別人不買賬非常尷尬有木有!就是沒有底氣和沒有理論支持的原因啊啊啊!

但是現在我呢,因為學習很認真刻苦吧,我的課平均分是92分,為同階段學生最高分,我們已經完成了小調和四部和弦(4-part harmony)的學習,在國內是基本上到專業大三的理論課了。不過國內用很多時間上視唱練耳我們基本上只會在課餘練。(因為我也有參加過高中榮譽合唱團的選拔所以視唱練過一段時間基本上正確率目前50%到60%吧算是半路出家聽力也不是很好)像我現在寫出來的曲子我起碼可以肯定回到我原來的樂隊大家都會願意彈了哈哈哈。

接受過系統學習的最大心得就是感覺自己心中的想法從一個虛無的靈魂裝上了軀殼,填上了骨肉,可以行走,可以跑跳。而不是哼鳴著自己的想法在唱給別人聽的時候收到同情和鄙夷的目光~

音樂理論說到底還是一個工具,學習的都是歷史積累下來的被大眾最為接受的理念。而在自己自由的創作中,因為知道了理論的局限也明白自己的想法,才可以創作出來無數的神作。

「等到回歸成為大神吧哈哈哈哈」

--------------------------------------------

修改了激進的言論,希望大家看得開心(●°u°●) 」


謝邀

你這個問題問的 就好像是

C++編程語言是否會束縛C++工程師的創造力一樣讓我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最高級的想像力是不自由的 ? 學而時嘻之

愛因斯坦一生說過很多話。也不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說過一句「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結果中國的兒童教育家們就記住了這一句話。到了鄭淵潔這一代,此話已經被推論到

想像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像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像力的特徵是荒誕。

我不知道沒有知識的人能想像出什麼東西。伯克利的心理學教授 Alison Gopnik 最近的新書 The Philosophical Baby ,介紹了現代認知科學對人類想像力的研究成果。想像力來源於知識。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知識以後,兒童的想像力才成為可能。

人能想像自己在天上飛,是因為看到鳥在天上飛。我們可以比較30年前的科幻電影和現在的科幻電影,同樣是描寫數百年之後的未來世界,哪個描寫得更像?顯然是現在。有一個古老的科幻電影里,主人公要打視頻電話,結果居然需要用一隻手拿著個聽筒。在那些老的科幻電影中,未來世界的飛船控制室裡面布滿了各種鍵盤和指示燈,而現在的電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觸摸屏。你不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們發明一個觸摸屏,這幫專門負責想像的電影製作人就忘不了鍵盤。

孔慶東曾經有一個論點,中國古代的神俠小說也不少,但是「暗器」卻幾乎沒有出現;而現在的武打書裡面本本都有暗器。為什麼古人想像不到暗器?因為暗器是近代小說家受到手槍的啟發想像出來的。沒有知識,讓你隨便想你都想不到。

對於科幻小說和童話故事這種想像力,我認為存在兩個等級。

初級的想像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 「what if」 遊戲。What if 老鼠會說話?What if 老鼠能駕駛玩具飛機?What if 老鼠能開玩具火車?鄭淵潔的想像力就是這個級別的。他說,

「萬一一笑把核兒吞到肚子里怎麼辦?如果吞到肚子里會不會長出櫻桃樹來?這時我想起在小學期間,我的同坐給我起的一個外號『棗核兒』。」 這個特殊的外號讓鄭淵潔記憶猶新,當他開始寫作時就一直希望能夠用這個名為主人公創作一部作品,…

注意這個想像力並沒有脫離有核兒才能長成樹這個因果知識。一個整天問 what if 的人,可以寫出一大堆童話故事來。這些故事講的其實不是老鼠,而是披著老鼠外衣的人。孩子們以為聽到了一個關於老鼠的故事,鄭淵潔其實是講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們注意,這種 「what if」 想像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沒有義務解釋肚子里為什麼能長出櫻桃樹。沒人會追問這個問題。因為沒人關心你這個故事。

想要寫一個像《指環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達》,這樣有很多人關心的故事來,所需要的是另外一個等級的想像力。一種不自由的想像力。

寫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須構建一個完全自洽的想像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須解釋為什麼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懸浮 — 因為山上的礦石中含有常溫超導物質,而且該星球磁場紊亂 — 而人類之所以要來這個星球就是為了這種物質 — 潘多拉星球磁場紊亂,這也是該星球上的動物有一定的感應能力的原因 — 而磁場之所以紊亂,是因為附近有幾顆別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 幾件事必須能夠互相解釋,是一個完備的邏輯系統。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氣密度,你「想像」出來的這些動植物必須符合這個星球的環境,你得請語言學家專門給土著發明一種語言 … 你編製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書》。

《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觀自成體系之外,這兩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作者對歐洲神話要有相當深的研究。各種魔法,種族和道具不能胡亂想像,必須符合一定的傳統。我國的《西遊記》也是這方面的典範。

請問這種想像力是天馬行空胡想亂想的么?是步步為營精心計算出來的。Avatar 中的各種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啟發的結果。山的造型可能來自中國。就連故事情節也是人類歷史上上演了無數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為什麼想像力必須跟實際有聯繫?因為說不通的東西人們不感興趣。我就對「肚子里長櫻桃樹」這種完全不靠譜的故事完全不敢興趣。

所以最高級的想像力其實是不自由的。正是因為不自由,它的難度才大。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導演拍不出來 Avatar,他們缺的不是「自由」,而是這種「不自由」的超難腦力和物力。

「自由想像力崇拜」的背後,是「頓悟崇拜」。這種思想認為一般人終日被自己的知識所束縛,而一旦跳出這種束縛,就能夠取得重大的突破。這種思想其實是對科學發現的庸俗解釋。

一旦有一個一般人沒想到的發明出現,就會有人解釋說他之所以能做出這個發明,是因為他是「自由想像」的。好像科學中存在無數個可怕的「禁區」,別的科研人員從來都不敢往這個方向上想一樣。其實你能想到的東西,專業人員早就想過了。

我當年看《費曼物理講義》,其中有一小節,叫做《相對論與哲學家》。費曼說,相對論流行以後,很多哲學家跳出來說「坐標系是相對的,這難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學要求么?這個我們早就知道了!」 可是如果你告訴他們光速在所有坐標系下不變,他們就會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其實比「想像家」更有想像力。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可能每天都有無數個怪異的想法,真正的困難不是產生「怪異」的想法,而是產生「對」的想法。

最後,讓我用波爾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所有認為自己特別有想像力的人都應該仔細讀讀這段話。

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i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 Niels Bohr


這個題目讓我突然想到了知乎很久以前的經典用戶答案,大概是說:「下限靠努力,上限靠天賦。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如此之低,以至於他們談不上天賦的限制。」樂理對創造力的限制也是類似吧我覺得。如果題主真的遇到幾個「受到樂理方面限制,無法進一步解放自己創作力的音樂家」的話,你也許會發覺,人家面臨的問題,不是你面臨的問題呢。

余隆曾經在一次活動中說,他認為音樂在藝術門類中,幾乎可以算是最偏理性的。音樂跟後現代繪畫藝術可真不一樣。

我本人才疏學淺,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和彈琴的人,到目前為止,只有樂理啟發我的份兒,沒有我被樂理限制的說法。把樂理學盡了的人我不認識。我知道不滿足於所在時代的樂理而銳意創新的人,德彪西 以至 勛伯格 甚至 Bill Evans 乃至 John Coltrane 直至 John Cage……後來都成為了很重要的一些樂理。而勛伯格我到現在還根本聽不懂。我真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才能限制我啊,好想他限制限制我。新的一年要來了,願我被樂理限制。


講道理,不會,會被束縛只是沒吃透的

或者天才(這個例外)

吃透之後合聲的一些禁忌看情況依舊可以使用。

現在那麼多流行鋼琴曲都是平行五八...能聽就好了嘛....

流行樂隊寫歌一般先定節拍 和弦 這都是樂理,不定這個弄出來沒邏輯性不好聽呀

天才是啥?理論上存在至少我沒見過

直接無視古希臘至今的歐洲音樂體系,自己一個人獨自倍速發展幾千年得到一套體系,一套理念。(類似一個原始人(零認知)瞎玩最終發現了煉金,無米之炊之類的黑科技,)

天才為啥也需要體系?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就好比有些人總覺得自在生活不做計劃會釋放更多天性和自由結果只是散漫無聊一天又一天而已一樣。人就是這樣,不一步一步總結不一步一步反思,到頭來會發現自己的才智都被自己隨性的用來兜圈子玩死循環了。

我們總是會需要一些框架幫我們清楚地擺放每天的收穫,把舊的收穫新的收穫總結歸納一下便於放在腦中居家旅行外出打雕狩獵的……而前人的精華總結,就是樂理。不能靈活運用別怪早已逝去的先祖們限制了你的自由。


樂理不會束縛音樂人的創造力,而是可以源源不斷地為音樂人提供創造力!沒有一個真正的作曲家不是音樂理論大師的。

當然半瓶醋的樂理水平不但會束縛創造力,還會毀掉創造力!

音樂創作是感性能力與理性能力有機高超的融合,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創造,沒有樂理知識的創造是不存在的。

奉勸有志音樂創作的人,不要偷懶,學好樂理吧!

另外,不要把樂理膚淺地理解為音樂基礎理論;高級和聲,調性與非調性對位,高級曲式學,配器,泛調性,多調性,無調性作曲技術,尤其是中國音樂理論——調式,節奏,旋律,樂器法等等都屬於樂理——音樂理論。


下午的時候把這個陳年問題翻出來答了一下,沒想到一下子回復增加了這麼多。

多說兩句,我想了一下,其實這是個開放式的題目,我覺得從不同的角度回答肯定有不一樣的回答。

就像Lawrence Li的話題經驗「所有音樂都是好音樂」一樣,這是從「我們在不同的音樂中都能體會到美」的角度出發(這是我的理解);

但是換個角度我也可以說「所有的音樂都是差音樂」,這是從「音樂作品的誕生無論創作還是演奏,都是在無數個『否』之後誕生的『是』,追求藝術的道路永無止境」。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我最後的一句話。

——————————————————————————————————————

狹義上的樂理指的是音樂最基本的理論知識,這個我看不出有什麼限制創造力的地方;

廣義上的樂理指的是一切音樂理論,它必然會限制人的創造力。

在音樂的創作表演領域,音樂理論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前人探究出的客觀規律,一部分是過去的音樂家在遵循這個客觀規律基礎下的一些個人風格。

所謂的客觀規律,它們形成了比如作曲四大件理論體系,鋼琴演奏理論體系等等,這些規律必然限制了你在音樂上的進一步創造。就好比你想10天不吃不喝肯定會死一樣,它迫使你不能去完成。

沒辦法,音樂就是這樣一種缺憾美,對於一部樂曲來說也是如此。有時候,你會為了配器上樂器音色的限制、旋律上的走向、處於曲式中的位置不得不犧牲一段漂亮的和聲。既然有多聲部的音樂,就必然有多對象之間的協調均衡,就必然有各對象上的犧牲。

而第二種限制相對較小,要看個人造化。如果你的天賦不足,努力不足,那麼一輩子活在別人的風格里別人的陰影下,自然體現不出創造力,談不上藝術家。如果Scriabin一生都停留在早期的模仿Chopin的風格里,他必然沒有後來的地位。

但是如果因為樂理會限制人的創造力,而去否定它,在了解音樂的過程深入中無視它,那是真正的因小失大。

因為如果不學樂理,連創造力都談不上。


和詩詞格律會不會限制人表達感情一樣。小白們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的情感太磅礴了以至於格律約束不住。


這麼說吧, 創造力這東西非常潛意識化, 就是靈感. 來了你擋不了, 去了你留不住. 有時候我作完一首曲, 回頭去分析的時候, 怎麼都想不起當時腦袋裡怎麼想到的旋律了. 再要我從頭來一遍我說不定就寫一首完全不同的旋律.

理論則是主觀意識化的.理論不是天生有的, 是分析創造物總結出來的. 靠理論來創造只能複製, 想創新很難. 但是理論提供很很紮實的基礎. 通過理論的學習, 把conscious的東西強化進subconscious, 創造的時候就順手拈來揮灑自如了. 創造的時候, 如果想創新, 是不能想理論的. 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覺, 也相信理論賦予你的能力. 一個人真正的個性全隱藏在他的潛意識裡. 意識是用來模仿, 學習, 控制和保護的.


不會,樂理是理論基礎,而創造力一定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樂理作為基礎,寫出來的東西也會顯得毫無邏輯,缺乏美感,甚至荒誕。

我開通了一個樂理專欄,歡迎關注

Pianofanie教你快速學樂理系列一(音程篇) - pianofanie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並不是樂理束縛了人的創造力。

而是很多沒有創造力的人在學音樂。


我覺得是這樣:

1.當你對樂理只是懂點皮毛的時候,樂理不會限制你的創造力,因為你根本就不用它來創造。

2.當你對樂理懂一些但是不精通的時候,樂理會限制你的創造力,因為你想用樂理創造,但是束手無策。

3.當你對樂理精通的時候,樂理不會限制你的創造力,因為你遊刃有餘。

鄙人也是喜歡寫歌,曾經用幾個和弦進程拼湊出一張專輯。那個時候就是拿起吉他掃幾個和弦旋律就出來了,完全不懂什麼樂理,什麼調式。

有朋友建議我學樂理,我傻傻的說怕那些條條框框限制了我的靈感。

後來再拿起吉他,一個小時都憋不出一個旋律,以前那種老套路根本行不通,忽悠誰呢?

所以啊,想要創造出好的作品,還是踏踏實實學樂理。


民科都認為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禁錮了他們的想像力。


一個人縱然有比天高的音樂天份,但如果他不懂樂理 就只能依靠別人的幫助 無法發揮創造力 只能是個門外漢。學習樂器一定要好好學習樂理 不能認為樂器只要能看譜彈就可以了


樂理不足才會限制音樂人的創造力


我覺得,究竟關於樂理和創造力的討論,上面的回答們,已經討論得很充分了。

我想就這個題目,說點相關的內容。因為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關於:

一門藝術所需要的技藝和章法,與借藝術本身所發揮的人的意識以及審美等方面的關係

的話題。

我覺得,這種事,就像文學翻譯,和音樂里的混音,是一個道理。

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

混音也是一門藝術。

這方面的資料和討論實在太充分了。知乎本身上面就有很多不錯的討論,動手稍微搜一下就是一堆。

討論來討論去,不外乎就是大致這樣的一個歸納:

似乎是任何一門藝術活動,要想不斷進階達到水平精湛,怎麼似乎需要包含兩個方面的磨練和提高。

一方面,遵從於科學方面的活動。另一方面則是,完完全全的藝術,意識形態,人的主觀思想。

我在很久以前,不知道怎麼的,就認為就覺得,藝術就是天馬行空,就是天才的傑作,天才的想像,而這種創作,對於一個人來說,完全是出於偶然的,不可複製的,隨機的,任意的。

例如一首詩的有感而發,一個靈感閃過然後譜成的曲……

而做過這些事的人,似乎有點小才的普通人,也能做到……

而對於一些技術硬體方面的掌握和提高,則似乎好像是變成了,對於實現前者的一個,不可跨越的一個實現手段,或者說,怎麼也沒辦法避免開來的一道矮牆。人總要先將那些一閃而過的「創意」,暫時擱置起來,去學習ABC,像達芬奇那樣畫雞蛋,這些不需要任何情感啊創作源泉什麼的東西……一個搖滾樂手在成為炫琴技的lv之前,總是要經過彈C和弦成千上萬次這個經歷的。

那麼,對於真正「有才」的人,這些是不是太阻礙他們「創造」了?因為這些東西的掌握,需要花費幾年十幾年的時間。

後來我發現這樣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簡而言之就是因為如果需要遵循科學的、實際的手法,那麼這些藝術的載體也不復存在,藝術也沒辦法實際的表達出來。

我現在覺得這二者應該是平分秋色的存在。

藝術是主觀的,所以藝術才是藝術。

文學翻譯,有些部分,是主觀的,它考驗的是譯者的思想的火花和智慧,審美水平,對語言的妙用,所以它是藝術。

但是,語法的規則,詞的意思,這些和「主觀」完全沒關係,它是「科學」的,是依法的。

混音當然也是這樣。對電腦的操作和技術的掌握,就是一種掌握,是客觀的,而過後的藝術發揮,主觀了,所以混音換個人做都不一樣,大陸的港台的國外的,各有特色。你想同一首曲子拋開技術水平不說,不同的人演奏,味道能一樣么。

有的時候,大家對於遵循科學,遵循技術遵循文法的,掌握程度和努力程度,遠遠不夠,所以以至於還不是非常能夠達到,拼藝術造詣的程度。

但有時候也不是。

對於任何一個從事這方面的人,他一定有他的長處,他的短處。

比如一個做電腦音樂製作的人,也許他是對軟體和插件,對音樂設備的熟練應用程度,大於他的音樂創作水平。也許也是反過來的。

再說音樂演奏,繪畫雕塑,舞蹈等等藝術形式,似乎無一不是如此。

似乎有些跑題,但我想多少關聯,自己去體會吧。


音樂和美術不同,個人覺得美術史上有不少沒有經過正規教育的畫家,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最終獲得世人的認可並且發展創新了美術理論,比如梵高,一生潦倒,哪有錢跟大師學畫呢?

但是,歷史上所有的大音樂家要麼師出名門,要麼就是音樂世家(莫扎特),最差也都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馬勒小時候就挺窮的,直到大學時代才有機會進入頂級音樂學院進修),這是因為音樂的表現往往通過樂器(當然聲樂也可以)表現出來的,而樂器的演奏有一套嚴格的規則(僅指早期學習階段),你不這麼做就是演奏不好,所以不系統的學習樂器(比如鋼琴)就沒辦法很好的了解音樂,而音樂理論本身實際上就是這個學習過程中自然地傳遞到了學習者身上。

結論就如一樓所說,沒有音樂理論,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創造。

但是,不破不立,不立不破。一代代的音樂家都繼承前人的遺產又加入自己的東西繼續傳承最終形成了輝煌的古典音樂體系。

馬勒(他是最後一位古典樂派大家同時也是現代派音樂的引導者,地位媲美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以後的音樂家,由於前人已經將那套音樂理論建立得很完美了,所以他們創新的方式更多的是先打破前人的一些規則,然後再加入自己的思想,比如打破和弦和音程理論創造很多不協和的和弦與音程,打破調性概念創造平均律演奏,打破和聲理論加入復調等等。


我認為會有一定的影響。

樂理深厚的人在想到一段旋律,或者一個動機後,為其配器、和聲時會本能的運用樂理,比如和弦走向中該用衝突和弦還是半衝突和弦又或者是卡農走向?該用什麼技巧來表達?是否需要添加一些其他的音效增加場景感。。。人的思維有限,比如一個jazz音樂的創造者,讓他去寫農業中國金屬,不一定就會有之前的成就,因為思維固化了。

樂理是前人對音樂的總結,當你學習了它,你或多或少的會受它影響。我認為完全無束縛創造音樂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完全不懂樂理,但是對音樂的感覺無以復加,整首音樂由感覺完成。第二種則是,樂理已經融入血液中,無招勝有招,他們不是用樂理寫歌,而是用歌來詮釋樂理。


這個要跟創作時候的靈感來源有關,有些人必須依賴樂理的規律,有些人喜歡天馬行空的暢想,有些人能從別人的作品裡得到靈感從而寫出自己的東西,這個跟學不學樂理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樂理是一種總結,在沒有樂理之前,就沒有音樂么?肯定不是~~

樂理對於傳統音樂的編曲配器是很有幫助的,那些豐富的和聲織體,漂亮的遠近關係大小調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這絕對不是現代人一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東西,有了樂理的幫助,可以更快滴到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檔次,然而作曲的過程就並非一定需要樂理了,一段過耳不忘的優美旋律書上可沒教過怎麼寫,傳統音樂是基於古典音樂理論,是樂理上的極致體現,而現代音樂有很多新樂器新元素,發聲原理和演奏方式都不一樣了,能表達的情緒更加多樣化極端化,所以這時候傳統音樂的樂理未必是起到什麼推進作用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側田這個歌手?
如何評價周杰倫在新歌聲唱的《滿》?
張震岳過氣了嗎?怎麼演出的票賣不動?
國內的電子音樂處於什麼狀態?
同學認為在豆瓣音樂的歌手是網路歌手,如何反駁?

TAG:音樂 | 音樂製作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