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是什麼?

最近在好幾個問題中看到官本位的理論。

如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49249/answer/13817998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51759/answer/13811066

我不是問官本位的定義是什麼

我是想知道,官本位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還是說這是一種陰謀式的口氣?


沒人邀我,我自己想答一下。可以想見評論區又會有人噴我:「好好寫你的數學答案就行了,摻和政治話題幹什麼,政治盲!」不過正常人總不至於因為有噴子就不敢發表自己的言論了,所以我還是要寫一下。

中國的官本位,並不僅僅局限於官場里,乃是全社會性的官本位。官位、行政級別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衡量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標準;即使是體制外的社會地位,人們也會換算成體制內的行政級別來進行對比。比如在貼吧里,我曾經見到有人爭論:「BAT員工和科級幹部誰的社會地位更高?」然後分成兩派,一派是碼農,論據是BAT員工工資吊打科級幹部;另一派自然是挺公務員派,論據是「呵呵你們懂個屁,科級幹部可以調動的社會資源吊打碼農」。又比如,同樣是在貼吧里,有人討論「馬雲的社會影響力大概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員」,最後達成的結論好像是馬雲可能相當於非實權副部級,但比不上實權正省/正部。於是你就可以發現這種奇特的現象:一切行業、一切領域人物的社會地位,在大眾眼裡,通通可以換算成行政級別來進行衡量。政界是這樣,學界也是一樣。國內的教授都是有行政級別的。同樣是教授,行政級別不一樣,那可不能當成一回事。而且政界要混學界,實權官員想要拿個教授頭銜,似乎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反過來可就不一樣了。所以社會上的資源流通啊,體制內是在上游,體制外是在下游;政商學等等,可並不是平等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拿貼吧里的網路言論來舉例,太low。可是討論普通大眾的思想、心態,還就得拿這種言論舉例。越是low的地方,越真實,越能反應普通民眾的真實想法。現在知乎也越來越「真實」了。。

在中國,權力是比金錢更有效的社會資源。我以前寫的一個對比中蘇數學發展的答案裡面,提到了wg和陳景潤,評論區有人說「陳景潤改革開放後當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一種很高的待遇,體現了對數學家的尊重」,我看了這句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彆扭。。什麼時候 政治待遇 成了 給予數學家的一種待遇、對學術人才的一種獎勵了?正常語境下的「學術待遇」不是主要指學術經費和學術自主權么?當然,在官本位的思維方式下,這句話讀起來反而順理成章:權力就是比金錢更有效的激勵手段啊,把一個沒錢沒權的數學家提升到全國人大代表這麼高的位置,當然是一種獎勵了。數學家算個什麼嘛,要當官才是正道嘛,以官為本嘛——有人可能跟我爭論人大代表算不算官;按照憲法規定,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表;不過在現在的政治實踐中,人大代表到底有什麼樣的權力,什麼樣的政治資源,也不用我多說吧。

官本位實際已影響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熟悉「國部廳處科」比熟悉「界門綱目科屬種」更為重要。和體制內的人打交道,你要首先搞清楚對方什麼級別,什麼職務,然後以此決定如何和對方打招呼,如何談話;在這方面犯錯可不僅僅是鬧笑話那麼簡單,這涉及到「會不會做人」的問題,這是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你連人都不會做了,還要你做事幹什麼呢?你業務能力再強,可是「不會做人」,又有什麼卵用呢?這種官本位的思維方式,也造就了國內一批「官銜迷」:我記得軍區改制前,有人糾結「正大軍區級和正省級哪個更大」;在《人民的名義》中,大清官侯亮平也曾經為「括弧副局」耿耿於懷。其實我覺得挺諷刺的,如果真是人民公僕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話,級別很重要嗎?稱謂很重要嗎?

寫到這裡差不多也接近尾聲了。必須指出,我寫這個答案,不僅僅是批判tg;幾千年來中國的官本位思維從來沒有斷過,從來沒有,這已經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了。別的國家,比如美國,對於權力的崇拜有沒有?當然有,當然也有很多人追求權力,以正當或者不正當的方式。但是,這種社會全方位的以官為本,甚至以官階來換算、衡量一切職業的社會地位這種現象,確實比較少見。至少我在美國沒見過有人比較 扎克伯格 和 哪個美國總統的社會地位、社會影響力,商界、學界也不是政界的「附庸」。很多留學生回國都可能感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不適應,可能也就來自於這種「官本位」vs「個人主義」的思維差異吧。


官僚居於社會資源配置的核心地位,其利益實質高於一切的一種思想描述。

官本位思想根本上是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所導致。這個體系里,官僚是干,其他社會成員是枝,強幹弱枝。迫使社會完全依附官僚集團。官僚集團內部亦是等級森嚴。上尊下卑,權大一級壓死人,形成絕對的服從關係。

政府越集權,控制越嚴密。越容易官官相護,親親相隱。壟斷信息。出了事第一想到的就是要捂,要保官位,此時他的官位與社會利益是根本對立的。欺下瞞上。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本身。實權官僚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腐敗之類的案件一般都是窩案,一查一串。官僚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民眾則根本沒有話語權。

當然官僚集團內部也是有矛盾的,形成不同的小集團,爾虞我詐,為本位利益而斗得你死我活。罔顧社會利益。比如滿清翁同龢給指揮戰爭的李鴻章下絆子,令北洋覆沒。根本說就是官僚本位利益大於一切,罔顧國家利益的體現。這在當代亦有體現。官官相護最怕的是異己集團揭蓋子。而利益制衡者只能是最高統治者。

與官本位體系對立的體系實際就是「資本本位」,或曰「商本位」。商人企業居於社會資源配置的核心地位。這就是另外的一個本位體系了。一般來說,兩個體系是相互融合的,存在的只是誰份額較大的問題。很顯然,中國是在官本位這邊。而美國等更傾向於商本位。

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謝邀

官本位是封建等級制度,鑒於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所以官本位屬於封建殘餘思想。

官本位作為封建等級制度,天然適合農業時代經濟,所以在中國發展階段還落後的時候還有生存土壤。基本上越窮,經濟越閉塞的地方,官本位思想越嚴重。

舉個例子,中國三線甚至二線北方城市,房價最高的地方在政府建築附近。而民營資本較強,經濟比較活躍的地方,房價最高的地方在經濟建築附近(如摩天大樓,銀行等)。

再舉個例子,中國內陸二三線城市的官員官僚氣息很重,相比之下沿海經濟活躍地區的官員服務心態更強。

這個趨勢說明了一點,隨著經濟發展,官僚主義已經越來越失去市場。人民越富有,就越不會叼官員的官僚作風,相對的這些官員就會越謙遜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個普通服務業從業人員。


什麼是官本位?我想太複雜的解釋給不了直觀的印象,我喊一句話,大家就能很直觀的明白什麼叫官本位,這句話就是:

都別動,讓書記先走!

當人的價值取決於他所擁有的權力資源,不僅財富,甚至連生命也納入其中,這就是官本位!


給A市的B縣規划過一個上千畝的物流園。A市這幾年發展不行,但有一家特別大的企業C。B縣很多年都沒有發展了,資源沒有、產業沒有、政策沒有、交通沒有、連人都沒有。在B縣建這麼大規模的物流園,真心話,我自己都不怎麼相信能做起來。

但是出乎意料的,後來這個物流園變成了將近十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原因是省委書記在某次視察A市的時候來了B縣,表示A市正需要一個這樣的「物流帶動產業發展」的產業基地,不然每次上面的領導來A市視察都只能看企業C,上面領導都看煩了。

後來這個項目被列為重點項目,後續資金非常充足,所有人都很滿意。後續發生了幾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 省委書記走的那天,B縣縣委書記抱著我們領導痛哭,說二十年來省委書記第一次來B縣。

2. 當地開車帶我們調研的師傅,在送我們去機場的時候,想盡辦法問我們要那個物流園區的水電暖規劃,看能不能包個小工程。

3. 我領導的一個朋友問他要這個園區的四至範圍,看能不能想辦法買幾塊地被拆遷。

4. 這個規劃項目結項賊快,甲方打錢很爽快。但後續的規劃就不繼續給我們了,有「更合適」的機構去做了。

我至今不知道省委書記在意的那個「上面的領導」是誰,只是為了讓他視察的時候不煩那麼一點,幾十億的資金調動,一個地方的發展,一些人的中國式發財夢,一個小規劃員的項目獎金都有了歸宿。


好吧,深奧的道理我也不說了,就說個真人真事吧,坐標是一家體制內綜合部門,十八線城市。緣起於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層交流活動,就是把本單位的中層和其他單位的中層隨機調動,小官和小富都是單位符合交流的中層,但是他們都不想出去別的部門,因為從綜合部門出去別的局辦可能會比較沒有面子吧。

小官是官二代,舅舅是市領導,丈人是某局長。

小富也不差啊,他親哥就是本地企業赫赫有名的房地產大鱷。

他們都找了核心人物幫忙,都強烈表示不想出去的意願。可符合條件的只有兩個啊,只能二選一。

最終,單位還是在左右為難中選了小富交流出去,畢竟,得罪一個企業老闆會比得罪一幫有裙帶關係的家族式官員省事的多。

這也許就是官本位最直白的體現吧。


很正確,拿小地方來說頭兒的思想性格左右著其下屬行為,即便你不願意那也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而你的頭兒在更上面又會受更大的頭兒影響,即便你不屬於那個系統,你會因為對方手上的權力而卑躬屈膝的時候你也會為了迎合對方的特點而改變


官員本質就是佔位。位高則權重,權重則趨炎附勢者有之,低頭哈腰者有之。古人所謂升官發財,也就是陞官即可發財,誰不心嚮往之呢?不過現在政治生態稍微好點了。


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官本位」文化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有位歷史學家說: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不是封建主義,二不是資本主義,三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官僚主義」。他老兄的說法儘管有失偏頗,但官僚主義在中國確然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存的。

所謂「官本位」,是指這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官大的社會價值高,官小的身價自然小,與官不相干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如工程師相當於正科級;教授則相當於正縣級……

中國的「官本位」文化起源於秦王朝。王朝的創始人贏政為了削弱地方勢力,把權力集中到中央,在全國廢除王侯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各級官吏來治理整個國家。自此「官吏」就是權力的象徵,權力能夠帶來財富和地位,因此官吏成為社會最尊貴的階層。

「官本位」因為科舉制度而走向興盛。科舉制度是專門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對象是全體知識分子。在任何國家,知識分子都應該是社會精英,當這個「精英集團」的最高目標是如何考官和如何當官時,「官本位」文化就主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科舉制度起源於隋王朝,定製於唐王朝,到宋王朝時才成為一種倍受尊重的制度。因此「官本位」文化在宋王朝時才由興盛走向成熟。這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靠武人策動的兵變當上皇帝的,為了防止又一次「陳橋式兵變」,趙匡胤大量任用文官,來限止武將的權力,同時擴大官吏數目,利用官吏的互相牽掣來防止某個將官集聚到可以威脅帝王的巨大權力。結果官吏的數量成倍膨脹。

「官本位」文化在明王朝時走向了極端。明王朝以前,社會價值除了以官來定位外,才能也能部分決定社會價值。一個人的音樂、繪畫、書法才能,尤其是文學才能如果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即使他沒有當官,依舊能夠得到社會的部分尊重和認同,有些拒絕當官的隱士甚至於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這種例外到了明王朝時就永遠成為歷史,開國皇帝朱元璋竟然野蠻且愚蠢到不準人當「隱士」,否則就要殺頭!社會的各個細胞自此被「官僚主義」普遍並徹底地浸潤。

「官本位」文化與現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應該隨著封建帝制的消亡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或許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太長,「官本位」文化流惡難盡;或許是現代化革命不夠徹底的原因,「官本位」的陰魂在現代中國無處不在,在近期還有泛濫成災的趨勢。

下面是「官本位」文化的十大怪狀:

一、倒胃的稱呼

「官本位」文化最突出的表現體現在對人的稱呼上。在美國,除了親屬專有稱呼外,對人的稱呼很簡單,通常情況下只有表示性別標誌的「先生」和「女士」兩個。具備特殊技能的人也許有另外的尊稱,如「教授」和「醫生」,但用官職來稱呼人的極為少見。如果你在大街上碰見布希總統,你不喊他「布希先生」而喊「布希總統」,布希不但感受不到尊敬相反會感受到揶揄。

中國的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官職的稱呼被認為是最最禮貌也是被稱呼者感受最好最好的。你在大街上撞見一位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如某某鄉黨委書記,你不喊他為「某書記」而直呼其名,如果你不屬他管轄就是極大的不禮貌,如果屬他管轄你就得倒大霉。更難以理解的還是下一種現象:兩個同班同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平時姓名相稱慣了,如果其中的一個突然當了官,另一位馬上得改口稱他為「某某官」,否則對方不但不會把你當同學給予額外的照顧,相反會處處給你小鞋穿,直到把你整得改口為止。在這方面我是有切身教訓的:我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調到另一個部門當局長,因為不屬我的直管上司,就不存在給他的下屬以不好先例的困惑,因此自作聰明地認為若改稱他為「某局長」會有諷刺的嫌疑,於是見面時繼續直呼其名。他老兄當然沒有生氣,只是莫名其妙地生了隔閡,盡量迴避和我見面,昔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密友,現在一年也難得聚上一次。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行政職位,不能用官位來稱呼,中國人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多半是根據其職業選擇一個與官有些許聯繫的稱謂。如某某從事統計工作,就可稱呼為「某會計」,會計雖不是官位,但中國的「會計」是一個權力很大與西方會計有天壤之別的職位(是假帳和虛高數字的知情人),是沒有名位的「官」,稱呼為「某會計」就是對其特殊身份的認同,比直呼其名感覺要好得多。

對官位稱呼的偏愛在中國有悠遠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要數王羲之和杜甫的稱謂。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界的泰山北斗,時人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試圖在他的名字上罩上一層光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把他的名號和「官」聯繫起來,並且終於考證出王羲之作過「右軍」官職,於是就把王羲之尊稱為「王右軍」。在我看來這根本不是「尊稱」,而是近乎侮辱性的貶稱,因為大書法家的尊榮和當時的皇帝應該不相上下,可「右軍」是一個沒有品位的官。王羲之聽後應該吹鬍子瞪眼睛,可他沒有,似乎很滿意這一稱謂;另一個例子是詩壇的泰山北斗杜甫,他的名號比王羲之還慘。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聖」,人們出於良好的動機竟然稱呼他為「杜工部」,因為杜甫作的最大官職是「檢校工部員外郎」,級別是副部長的編外助手。

二、「長文化」的病態蔓延

在所有的拍馬屁稱呼中,最令聽者感到愜意就是被人稱為「某某長」了。中國的「長」五花八門,大到首長部長小到村長組長,數得上名號的不下一百來個,並且還有加速度增長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稱謂都企圖和「長」聯繫起來。廁所管理員成了「所長」,一幢平民住宅樓新設了一位「樓棟長」……

掌方向盤的人一直被人稱呼為「師傅」。「師傅」是一種尊稱,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只有擁有專門技能的人才配享有這一稱謂。當然我們在問路時也會稱對方為「師傅」,無非是著意抬高他的身份,拍拍他的馬屁,讓他聽上去受用,心情一好就會給我們指點正確的方向。一旦被尊稱為「師傅」,就是對你能力的認同,可見稱「司機」為「師傅」應該不會令聽者不舒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事實也確然如此。

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司機對「師傅」的稱謂越來越不順耳,因為「師傅」和「官」扯不上任何關係,在中國所有和「官」攀不上親的稱謂是談不尊貴的。小車司機的不滿尤為強烈,他們雖然是司機,可因為和「官」接觸得多,更多地知曉「官」腐敗內情的緣故,被「官」另眼相看,地位較先前有了飛躍式的提升。稱呼必須和地位相適應,地位變了,稱呼也得跟著變,「師傅」已不能表達小車司機的尊貴,有技能沒權在中國是不上眼的。和這一變化相適應,一個全新的稱謂在「官場」悄然興起,這個稱謂就是「司長」。

三、無處不在的級別

「官本位」和「級別」是緊密相連的,「級別」是體現「官本位」的最基本方式。封建王朝的「官」被分為九個「級別」,通稱為「九品」(詳情可參閱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七品縣官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今天的「官」級別分得更細,大概有二十五個左右的級別。縣官大致相當於九級,夠不上七級。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行政工作並有機會當政務官的,也不是每個有特權的位子都是行政職位。那些行政職位和政務官之外的特權空間,若要得到社會的認同最好也要和「官」連在一起。當然不能簡單的稱之為「某某官」,這樣會使真正的「官」感到權利受到侵犯,他們可是得罪不得的。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用「級別」在特權空間和「官」搭上一道紅線,把二者有機地聯繫起來。如某某縣一家規模最大承擔主要稅收的民營企業的經理,縣政府就明確地規定其級別為「正科級」或「副縣級」,這些經理對「副縣級」多半是很感冒且很重視的,因為「副縣級」比「經理」享有更多的特權,自然要尊貴得多。

先前的「級別」聯繫多半是「軟性」的,除了在技術職稱和官吏級別之間有硬性規定的聯繫外(中級職稱相當於正科級,高級職稱相當於正縣級),很多級別聯繫只存在於人們的意識領域,政府並沒有明文界定。到了九十年代,「級別聯繫」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延伸,很多先前存在於人們模糊意識中的「級別聯繫」得到了政府文件的認可,很多與「級別」不相干的空間也逐漸打上了「級別」的烙印,連與「級別」風馬牛不相及的宗教寺廟也掛上了「級別」的「彩帶」。

四、接待的等級禮義

八十年代某地為了對外招商引資,派若干行政官員出國考察一個有意來中國投資的大型企業。令中方官員大為不滿的是:如此重大的投資合作項目,對方竟然讓幾個熟悉該項目的專業人士接待陪同,並全權負責合資項目的談判。企業總經理自始至終未露面,當地行政官員連影子也見不到一個。代表團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談判級別相差如此大的懸殊,不了解外國國情的官員自然感到受了侮辱,至少是不受重視。

其實代表團誤解了對方,在西方發達國家,官員只是人民的真正「公僕」,沒有任何特權,身價比專業人士要低得多,讓專業人士接待中國人正是重視代表團的表現。好在那時官員的責任心還比較強,國家利益戰勝了個人情感,沒有一氣之下和對方決裂,硬著頭皮把談判堅持到底。合作意向初步敲定後,參加談判的專業人士和代表團一道來中國回訪,中方派出最顯赫的人物來隆重地歡迎外國專家,當地黨政首腦全出席了接待儀式,豪華宴會和高級賓館讓外國人著實享受了一回(中國代表團在外國吃住全是自己買單,對方招待的一餐也是可憐的四菜一湯)。

正式談判時選定和外方合資的企業總裁竟然坐在末席,其餘的出席者全是比他級別高得多的「官」。中方之所以不計前嫌,一方面是為了使來之不易的合資項目談判成功;另一方面是為了間接的教導外國人「禮義」,同時展示「禮義之邦」的豐厚底蘊。此舉的最後結果是弄巧成拙,外國專業人士竟然不知好歹,回去後向企業總裁作了負面報告,使已初步認定的投資項目功虧一簣。

外方反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出席談判的中國人全是外行,沒一個懂技術的,和外行合作等於是拿錢打水漂;二是中方的接待過於鋪張,看上去揮金如土,不具備創業者勤儉自律的基本品格,因此也不是理想的合資夥伴。

這種微妙的接待禮義在以後還有所發展,今天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上級去某地檢查或隨訪,無論對方的招待如何慷慨,可對方的一把手若不出面陪同就被看成是最大的不禮貌。在中國,「官」的價值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有時再多的錢也抵不上和某個大官合個影。

五、「知名度」背後的官影

在美國,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不知道這個國家的總統是誰,就更不用說「州長」等次一級的政務官了;可當地古往今來作出過特別貢獻的科學家、藝術家的名字,學生卻能如數家珍。由此可見,美國的知名人士不是政務官,而是對科學和藝術有特殊貢獻的人。

中國的情形正好相反。有一天一位記者去一所鄉鎮初級中學採風,問了十個學生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知道屈原嗎?有九個學生回答說不知道;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屈原是解放前的人。第二個問題是這個鎮的黨委書記和鎮長是誰?十個學生全給出了正確地答案。

每逢周末,我習慣一人去鄉下遠足,在田畔村頭隨便扯上一個老農閑聊。傳統農民對自己的村莊總是很鍾愛的,總喜歡誇耀自己村莊的「名氣」,並列舉出一串從他們村走出的有影響的人物加以佐證,這些人物在八十年代多半是大學生,九十年代主要是「官」,到了新世紀差不多全是「官」,說明中國的「官本位」文化並沒有淡化的跡象。農民是中國負擔最重,待遇最不公正的階層,對「官」的反感比任何階層都要強烈;可他們仍希望自己的村莊多走出幾個「官」,並把這些官用於裝點村莊的門面,可見「官本位」文化在中國的根基是何等的深厚。

總之,中國的「知名度」是靠「官」來支撐的。一個人即使沒有任何貢獻,但只要作了「官」就有知名度,官大的知名度越大;一個人貢獻再大,但只要沒作官就難得有知名度,只有極少數例外(「明星」和金牌運動員)。這種現象在今天尤為突出。

六、等級式厚葬和墓志銘

中國人的墓葬在規模上有很大的懸殊,規模的大小與「官」有極為密切的聯繫。「秦始皇兵馬俑」舉世聞名,號稱「世界八大奇觀」,但秦始皇兵馬俑只是「始皇陵」的一小部分,整個始皇陵的規模在已知世界上一定是空前絕後的,工程的浩大將使「世界第一大奇觀」「埃及金字塔」大為遜色。好在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以及他們的後輩在這個星球上永遠地消失了,埃及的新主人(從中東遷入的阿拉伯人)並沒有繼承古埃及人「厚葬」的陋習;可秦始皇的後輩則一直延續到今天,並把「等級式厚葬」的「傳統文化」不同程度的發揚光大。

等級式厚葬的古風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毛澤東時代一度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那時的官是不允許佔據大面積墓地的,且不允許在墓碑和棺木上花大錢,不論多大的官一律火葬,一律用價格不高的普通骨灰盒,官的大小只在追悼會的規模上體現出來。遺憾的是:老人家創製的這一善政後來被不同程度地「改革」了,各級官吏開始佔據遠遠超出棺木面積的墓地,並在墓碑上大把大把地花錢,花上十萬百萬的絕不是個別現象。

中國的「官本位」文化還體現在墓志銘上,每個官的墓碑上刻寫的都是他(她)曾經當過的官職,認為這是他最大的榮耀和成就,至於對人類文明進步真正有價值的貢獻則隻字不提。如果一個大官寫過一本很有份量的暢銷書,他的後輩絕不會作為最主要的成就刻在墓志銘上。

美國的開國元勛,第三、四任總統傑斐遜的墓志銘上只寫有三行字:

「弗吉尼亞法案的制訂者。

《獨立宣言》的起草人。

弗吉尼亞大學的創始人。」

傑斐遜當過的所有大官,從國務卿到總統則隻字未提,因為他和他的後輩都認為上面的三件事恩澤後世,其正面影響可以延續幾個世紀,是傑斐遜最最值得紀念的成就。官職的影響則人走茶涼。一度征服了整個歐洲的軍神拿破崙在他政治生涯的頂盛時期,曾志得意滿地列出了自己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排在第一也是拿破崙最最自豪的成果竟然是主持編篡《拿破崙法典》,而不是令整個世界目瞪口呆的偉大勝利。《拿破崙法典》的影響是久遠的,事實上直到今天仍是法學院學生的必修課;戰役的勝利則是暫時的,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很難說是正面的。

七、平民的矛盾價值觀

新中國的中國人只經歷了一次大饑荒,可我的家鄉卻經歷了兩次,第二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原因是我們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鎮轄管理區,不超過一萬人)書記又一次搞「浮誇風」,使我這個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嘗夠了野菜和樹皮的滋味。當村民發現周圍的人都在吃米飯時,他們對某書記的痛恨無以復加,一有空就背地裡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他,巴不得他現世報早一天惡死。「天意從來高難問」,某書記不但沒有得報應,相反還升了官進了城。按理村民對他的痛恨不會減輕,因為某書記陞官後仍沒有為家鄉作一件好事,可村民對他的恨竟然一天天忘懷了,幾年後不再背地裡詛咒他,甚至開始說他的好話,說他有「板眼」有能力,天生就是當大官的料(在村民眼中縣官就是大官),前年最大的旺族「系譜」時還千方百計地請他回來捧場「作秀」……

中國的老百姓最恨的是「官」,可他們心底最佩服的也是「官」,如此矛盾的價值觀正是「官本位」文化的千年傑作。難怪貪官們刮地三尺時並不在乎百姓戳脊梁骨罵他們的娘,只是一門心思向上爬,因為升了官百姓就會認同他們,就會忘記他們昔日的惡。

八、政務官的攀高身價

八十年代上半期,我畢業後分到一所鄉鎮衛生院工作。有一天鎮委書記來看病,象普通病人一樣自己排隊掏錢挂號買葯,院長只上前和他握了一下手就走開忙自己的事去了,醫生護士則連場面上的寒喧也沒有,鎮委書記也沒有露出一點不快的臉色,因為這在當時是很自然的事。

前年我去這所衛生院檢查工作,不巧鎮委書記患了感冒,豪華小轎車在門診樓前剛停下,正副院長全上去熱情地迎接他,然後院長在前面帶路,三個副院長在後面陪同,引導書記免費作了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完畢後又把他引進一間專門為他裝璜的豪華病房(平時鎖上門),把全院最年輕漂亮的護士調來作書記的專職護理,提供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

去年的秋天我專程去拜訪一位二十多年未見在家務農的兒時舊友,原意是想告慰日漸濃烈的田園情和親切感,找回日漸遠去的率直和純真,凡是看過魯訊小說《故鄉》的人都能理解這份情愫。他老兄看到我後,那股高興勁就不用提了,一邊招呼妻子殺雞作飯;一邊喊來了作鄰居的村長,介紹說作家(其實我只是個醫生,閑得無聊時寫了幾本書,和作家相距十萬八千里)來他們村體驗生活了。村長寒喧了一陣後,把摩托的引擎發動了。一個小時後,一輛小車在門口停了下來,來了幾位鄉幹部……

類似的現象在今天已是司空見慣了,「官」成了裝璜門面的「花瓶」和體現最高禮義的「神祗」,凡是有點「彩頭」的場合都少不了請「官」來捧場。無論這些場合離行政多麼遙遠,內容和行政多麼不相干,哪怕是一座新寺廟或宗族飼堂的落成,政務官還是被想方設法地請了來,否則就夠不上檔次,就會較少被人注目。

九、大學生擇業傾向的變化

八十年代,綜合性大學畢業的「通才」學生最熱衷的去向是大企業、大專院校、研究機構等文化底蘊厚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因為那些崗位能提供更多的機會發揮他們的專長,有更多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學術和能力。今天大學生的擇業傾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熱門職業不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尤其是企業,除了最後實在找不到去向外,大學生一般不會注意它。今天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大多是政府機構,那裡除了提供穩定的收入、最好的福利和擔當最小的風險外,還有機會當官,「官」才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

國家一年一度的公務員考試,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沒有參考的不是對政府機構沒有興趣,而是有較好的就業背景或對能否考上缺乏信心,沒有背景且對考試有信心的學生是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的。一旦考上了公務員,就不用擔心飯碗了,官場的大門還對他敞開著。公務員雖不是官,卻是現階段平民學生通向官場的唯一途徑。只要他不犯大錯,尤其是不要有「個性」,若干年後都能升個大大小小的「官」。日本每年也有很多大學生報告公務員,但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當官,也不是為了高收入,而是基於愛國等人性中較為高貴的情操。因為日本公務員是真正的「公僕」,「實際」收入只有中等水準,且很難陞官,日本公務員和政務官有兩個不同的升遷體系。

我就讀的是一所國家級重點大學,和我關係最好的一位導師後來離職報考另一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修完三年的學業後沒有回到母校繼續任教,而是想千方設百計在市政府謀到了一個職位。前年他來看我,坐騎是一輛豪華小轎車,身後還跟著一位年輕漂亮的「小蜜」。看來老師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他若在校執教只能騎自行車上下班,更不用說有小蜜豐富生活了。大學生希望進入政府機構其實怪不了他們,而是「官本位」文化在中國的負性效應。如果我是今天的大學生,說不準也會去報考公務員。

十、「擠進去分一杯羹」的大眾心理

中國最具戲劇性的景象是:平民百姓經常義憤填膺地罵官,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成為官場的一員。他們罵官很少是出於正義感或憂國憂民,多半是情緒的喧泄和心理不平衡的表現。這是中國特有的怪現象,罵人者希望成為被罵者,也許只有「官本位」文化才會結出這樣的果實。正經女人愛罵妓女,可她們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妓女。只有「官」才是中國人又罵又恨又愛的角色。你別看某人罵官罵得有根有據頭頭是道,可如果讓他來頂替被罵的官,他會興奮得大大地跳起高來。筆者沒有當官的願望,可原因不是對官沒有興趣而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當官。如果命運把一個較大的官帽子(一個縣長就足夠了)扣在我頭上,我一樣會自不量力地躍躍欲試。

平民百姓一方面恨官罵官,一方面又熱切地希望擠進官場分一杯羹。

綜上所述: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官本位」文化在中國遺害至深,陰魂不散,其陰影在今天還有加重加深的趨勢。「官本位」文化與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文明進步不能並存,要想徹底現代化就必須徹底根除「官本位」文化。

「官本位」文化之所以有如引強大深厚的影響力,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官吏享有的特權太多,過著比普通公民舒適得多的生活。如果把那些不應該享有的與公務無關的特權取消,官場就不會擁有如引強大的吸引力,平民百姓也不會一邊罵官一邊想當官。「官本位」文化也會真箇地成為歷史。

「官本位」文化有其生長的土壤和氣候,有其厚重的歷史原因。在倡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今天,任何一個有良心和責任心的當代中國人,都應該對「官本位」文化引起高度的警惕,廢除「官本位」文化已經成為時代的吶喊!

以上全文引用於:中國「官本位」文化十大怪現象_讀書_鳳凰網,侵刪。


依法治國的對立面依權治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End.


家裡有當官的,經商的都怕,幾百萬年薪的醫院院長對我們服服帖帖的,就醬。。。


一個實事求是但是實際上毫無意義的說法。

秦朝以前是宗法本位,貴賤看血統。

秦至今是官僚本位,尊卑看官職。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是官僚本位。

除非進入下一個社會階段。


美帝國主義的別稱


官員意志大於法律,大於民意


絲毫沒有誇張

一個社會以哪部分人為有話語權者,影響到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官本位就是不唯書,不唯實,只唯上。再簡單點,就是官員只對權力來源負責。


以官僚體系把控朝政及社會資源。

以官僚等級滲透社會文化與思想。

舉個例子,古代對丈夫的稱呼,官人,相公,體現了妻子對丈夫的做官的期待。

再例如,在學校里,都是學科教的好一點的老師,才會有機會提拔為主任,進而校長(那種人情裙帶關係的另算)。這裡面,教學與管理本來是兩回事,教學好不一定領導的好。可是,大家還是把掌握權力當做一種晉陞。

再例如,劉翔,趙本山,這種藝體明星,去開兩會,就是官本未的直接體現。古代學而優則仕,現在其他行業也可以了。

中國大學時考公務員比例非常高,因為大家拿官,做,本位的思考與發展。

就算你做醫生,好的,有級別,做老師,有級別。其實初級老師和高級老師教的一樣多,而且初級老師教出來的成績一點也不比高級教師差。可為什麼還要分級呢?官本未的等級制度的滲透。

你看明星,更多的是看你能否吸金,才不會看你是老演員就給的片酬高,新演員片酬少。無論新老,都是看你能否賺錢。

以上是我的理解,更多的看度娘。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AE%98%E6%9C%AC%E4%BD%8D


什麼是本位,就是以something作為某個體系運行的基礎,這東西是基礎,是基石,是base。

什麼是金本位銀本位。就是以黃金或白銀作為經濟領域結算使用發行鈔票的基礎。所有的價格,價值都以黃金或白銀作為中心來商量。

現在我問你,什麼是官本位?

官本位就是在整個社會,政治領域中,以官作為一切事物,政策方向考慮的基礎,這就叫官本位。

比如「讓領導先走」「我說的話就是法」這種,所謂一切事物以官員利益為考慮,這就叫官本位。

這東西要不得,理想狀態下應該是「民本位」,一切以人民大眾的利益為主,所以說官本位思想和當前這種形式也是中國政府一直以來想要消除的東西。加油吧。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本尼迪克特在《想像的共同體》中所提到的「彌賽亞時間」?
Kepler-452b 行星的發現是否符合黑暗森林法則?或與其相關?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看清明上河圖呢?
藏族真的可以一夫多妻么?那麼他們的家庭戶口是怎麼樣的寫法啊?

TAG:政治 | 什麼是XX是什麼 | 社會學 | 官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