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土木、水利、給排水之類的基建行業里什麼工作會被日益發展的人工智慧代替?

本人研究生即將畢業,將要去中國前幾的某市政設計院從事給排水工作。曾經在那實習過一段時間,實習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民工。設計過程就是領導把握大方向,剩下的參照一般的行業規範標準與曾經的設計,無窮無盡的重複CAD進行畫圖。是不是這些工作在將來的某一天完全不需要人就可以完成,那時候一個畫了一輩子圖的「工程師",該何去何從?或者說這些行業的未來是什麼,剛入行的人要關注些什麼才可以在「34歲」時而不掉隊?


謝邀,重複性的腦力勞動。

大三進設計院實習了一段時間後,發生了一樣一段對話

師傅: 覺得這份工作怎麼樣?適不適合你

我: 沒什麼東西呀,大部分都是複製來複制去的,我覺得我一年就能單幹了

師傅: 複製來複制去?

我: 不是嗎,平面的布置原則基本都是類似的,節點詳圖和做法都是圖集上抄的,說明複製一下修改一下就行了,計算的話天正的功能也挺全的。

師傅: 是嗎, 那我問你,XX 項目的10kV主接線形式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定得用柴油發電機做備用電源嗎?我可不可以兩路市電一用一備?可不可以互為備用?這些做法都有什麼特點?圖集上都有,你準備抄哪一個?你隨便選一個的話萬一人家問你原因你準備怎麼回答?你說水泵和風機的二次系統圖圖集上都有,那你能說得出二次圖上這些電器都是用來幹什麼的?萬一施工方想省點錢,來問你某個元器件是否可以取消,你準備怎麼回答?

我:....................

師傅:我希望你能搞懂我們圖紙上每一筆的原理,而不是只會複製粘貼的畫圖工,否則你在設計行業是干不長的。

干不長?混日子也沒法混?

是的,因為10多年前,設計院就發生了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很多人因此丟了工作了。在這個行業工作了多年的老工程師應該知道,很多年前,設計院出的圖紙都是手工繪圖的,所以那個時候設計院有繪圖員和描圖員兩個工種。設計師畫完初始的圖之後,交給繪圖員,繪圖員會按照設計師的意圖,把圖精確得用鉛筆畫在白紙上,這就是白圖。然後,描圖員拿到白圖,把硫酸紙(半透明)覆蓋在白圖上,用水筆描上去,最後曬出藍圖。

繪圖員和描圖員從有設計院以來,就是固有的工種,甚至算得上是技術工種(能把圖又快又好地畫出來是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積累的),那麼多年了,誰也沒想到過自己有失業的可能。然而,也就不到5年的時間,這兩個工種就消失了————AutoCAD把他們全取代了。其實,繪圖軟體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大家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被它取代,因用軟體繪圖的成本太高了。首先,軟體得用錢買吧(那個時候還不流行盜版),這是筆巨款。其次,計算機的配置也是筆很大的開銷,那個時候的電腦價格放到現在大概相當於人人都用Alienware了。計算機機房也是專門建造的,聽我師傅說進機房前還得洗手什麼的。

電腦出圖,性價比那麼低,怎麼可能取代人?然而大家都錯誤的估計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腦變廉價了,軟體可以用盜版了(逃),軟體的UI也越做越好,學習成本大大下降,功能越來越多。比如天正建築(CAD的二次開發插件),各種類型的門窗都可以直接插入,樓梯輸入參數(比如雙跑,台階高度,樓梯寬度,階數)就可以直接生成。這使得繪圖的效率大大提高,設計師可以在電腦上直接實現自己的意圖了,免去了很多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據我師傅說,現在設計院的出圖速度可能是過去的10倍還多!

說到這兒就已經很明白了,我把節點詳圖複製來複制去而不加思考的行為,和繪圖員和描圖員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只是按照流程走而已。不單單是畫圖,甚至連設計工作中的很多計算工作都是這樣,比如電氣設計中,照度計算,防雷計算,電纜的壓降計算等等,天正電氣都可以代勞,結構設計現在常用的PKPM、ETABS等。這些原本枯燥的需要人來進行計算的工作(手算工作量真的很大,在傳統設計院工作的可以去資料室看看過去的計算書)全都由計算機來代勞了,原本依靠這些工作吃飯的人都受到影響了。這兒我說句題外話,我個人認為現在結構專業的就業難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軟體的發展,這使得原本計算量最大的結構專業工作量大大減小了,建設部曾大調了一次各專業工作量配比( 《全國建築設計勞動(工日)定額》 ,哪一年的我忘了),結構專業被削減了很多。畫圖也好,計算也好,都是有標準流程的腦力勞動,都是重複性的,而這樣的勞動恰恰是計算機最擅長的,它做的比人快,也不會疲勞,更不會出錯(以前手算的時代還真有算錯的,所以有些複雜的計算會讓幾個人一起來算)。

繪圖員,描圖員已經消失了,如果把計算給細分出來的話,那做計算工作的工種也消失了(現在做的這點計算根本算不上是計算),我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消失的工種。不信?BIM已經慢慢普及開來了,就和當年CAD的引入一樣,使用成本高,各專業協調起來並不方便,沒看見它的優勢等。可是軟體的完善,要是把弊病都解決了,那麼又有很多重複性的工種會被取代,比如預算,預算現在唯一的不足就是不夠精確,因為圖紙是平面圖,而建築是三維物體,通過平面來算三維總有沒法計算的地方,然而用BIM出的三維施工模型工程量都可以精確計算了,甚至連施工的費用都可以一併算出(BIM可以大大減少設計中的錯誤,施工基本不用返工)。所以腦力勞動從業者只要看看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哪些重複性非常強的,而且是不需要抽象思維,沒什麼創造性的工作,那就有被替代的危險了。


其實全部都能替代,不再細說,而行業的未來,就是「責任」二字,無法替代。

項目總投資10個億,跑不掉,花4千萬設計,花2千萬買保險,蛋糕就這麼分。

買保險是防止不可預知的損失。而花錢找人設計,跟買保險類似,則在可預知的環節,找幾個責任主體,保證工程整體可行,保證不出大問題。

軟體公司能擔保,那就軟體自動生成。一注結構工程師能擔保,那就蓋章。審查單位能擔保,那就出審圖合格證。BIM顧問能保證小問題小碰撞也沒有,那再另外算錢。

你擔保的責任比例多少,自然能分多少錢。

有限元計算、自動優化、自動成圖、軟體審圖、5D施工,都已經有,幾萬塊買個軟體,一個人頂以前幾個人,了解計算原理,承擔風險,簽名。現在我們都笑稱工程師為軟體狗(只靠軟體建模出結果),這就是現在的工作模式。

再日後,資本市場足夠完善,計算軟體公司足夠完善,再找保險公司投個保完事,這就是利用資本對技術風險進行定量評估。正如你家的熱水壺上面貼著「由xx保險承保」,熱水壺炸了由保險公司賠;去醫院治病治不好保險公司配。目前軟體准入、基於土木工程專業知識進行風險評估的保險業細分工種也已出現。


從長遠來看不是沒可能,現在設計階段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做選擇題,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對應的方案,前輩積累下來的經驗已經很完善了。這部分我認為都可以交給機器來做(可能都算不上人工智慧)。但沒有經驗參考的細節部分還是需要專家參與,畢竟不管設計的多完美都不可能完全契合實際情況


作為土木專業(準確來講是運輸工程)學生,我們有很多計算,都是由軟體完成的,例如道路結構設計(多厚的混凝土,尺寸多大,什麼樣的 load transfer,配筋多少,錢么樣的路基,載荷下的應力和應變如何等等),幾何設計(Civil 3D可以自動根據標準繪製水平曲線和縱曲線,橫截面,檢查視距,計算土方等等),但這不代表工程師的作用就消失了。

任何軟體都基於一定的標準或理論,任何標準或理論都有其假設。例如某個軟體的計算基於 Westergaard 方程,該理論假設混凝土尺寸無限大,軟體不會去檢查你的混凝土尺寸是否真的可以被視為無限大,它只會去計算,你需要有一個工程師的專業素養,去判斷計算的結果是否可信。又如 Civil 3D 在計算曲線時,它只會根據標準去計算,通過了一切都好,如果有不通過的地方,它不會為你做出調整,一個項目往往只有有限的施工空間,各個環節牽一髮而動全身,你需要有一個工程師的素養,來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

樓上有答案說得好,現在的人工智慧,其實只是人工,並不是智能,沒有人,就沒有人工智慧,而各個領域的專業智慧,又是彼此補充卻不能完全取代的。


看到這個問題很久了,今天有空來發表一下淺見。相關申報:前工程設計人員

工程類行業(包擴但不限於你提到的結構、給排水、電力、燃氣等)不是說什麼工作會被強人工智慧替代,而是這些行業工作里的某些機械可重複的勞動內容,最終,都會被強AI所替代。這是個時間問題,不過強AI來臨的時間點誰都說不準,有些說二十年內必然到來最終翻天覆地不可預料,有些說AI遇到了技術瓶頸短期內無法突破。我個人覺得短期內強AI不會那麼快來臨,十年八年里你都不用擔心自己長期賴以為生的技能被取代,你該擔心的應該是些其它問題。

其實我表示很理解你的感受,我之前在設計院做過工程設計,俗稱畫圖狗。與你不同的專業,但工作性質是差不多的,設計無非就是已知需求,條件是各類規範,工程可行之後就會有大量機械的CAD操作。各種類型的設計做多了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久而久之就會想要是有個什麼Matrix來畫這些破圖就好了,AI什麼時候來革我們的命呀?有點等不及了。

但我覺得AI沒這麼快能取代你,基於我自己的經驗,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是技術原因,目前的AI技術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一回事兒。現在的AI說是人工智慧,但主要是針對單一目標需求而研發出來的一套高級演算法,深究的話都是人工,沒有智能。而工程設計里的需要,是為了把工程計算、圖紙設計中那些大量簡單機械重複的CAD操作變的智能些,是由許許多多不同而且不相關的小需求組成的。工程設計里這些小需求,比如結構或水力的計算啊、圖紙標註什麼的,單個解決的話,我也試過用LISP編寫過一些腳本,能稍微提高這個單一需求的工作效率,但不會減少總的操作量。這些需求解決的再好,也就是天正紅葉賤人工具箱它們能做到的,卻改變不了畫圖狗天天畫圖的現狀。要不想畫圖,還是安心等強AI吧。

第二個是非技術原因,假使有一天AI真那麼強大了,搞出個真正的智能auto的CAD,而不是現在歐特克的autoCAD(MMP的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了它勇氣管自己的產品叫autoCAD)。這下好了,結構狗不用再苦苦計算,工藝狗徹底擺脫水力計算,市政工程把設計條件一輸入,各種規範編成限制條件,分分鐘出了設計圖,撒花!但架不住甲方改需求啊,架不住施工隊想省事叫你出變更啊。你說工程不可行,甲方說不可行也得可行;你說滿足不了規範,甲方說你想辦法,怎麼搞審查人員才會不提問題;你畫好了圖紙,施工隊說現場做不了你再改改?我覺的AI應該學不會扯皮吧。萬一AI學會扯皮,那圖靈的棺材板就該動起來了。

工程行業里圖紙是現場人員交流的語言,是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份依據。畫圖雖然很必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與人打交道。自己多些對工程背後意義的思考,多與各類人員溝通交流,而不要把畫圖當做工程設計的本體,這些是AI或其他人代替不了你的。


人工智慧拿走的只是重複和計算,而我們留下的是創造力。


很巧啊,去年年會領導和我們吃飯專門說了這個問題。我們的工作就是做方案,畫施工圖。

畫施工圖就是個機械工作。

領導說未來幾年裡,施工圖很可能就會一鍵完成了。我覺得幾年裡倒是不可能,還是有點遠,

但總有一天會是這樣。

領導,還有幾個同事是非常相信幾年裡這個事情就會實現。人工智慧現在真的發展的很快。多少職業已經都被機器所代替。

但我覺得吧,施工圖這個東西吧,雖說確實是大量重複的機械工作。但個人發揮的空間還是有的,很多東西並不是說照著規範就好了,需要讓利息最大化,需要打擦邊球。

況且也備不住甲方要改圖啊,沒cad之前,大家用手畫。慢是慢,但有一點好,不輕易改圖。現在是用cad了,畫圖和改圖時間對半。那以後呢,想來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了改了吧。

所以儘管繪圖會讓機器所替代,但大家的工作量是不會減輕,無非是工作內容變了。施工圖和別的工作還是有些不一樣的,不是說幾套建築結構水暖電就能滿足了,需要滿足的是甲方的心思。機器可以嗎?


我想說的是,畫圖的不是工程師,只是技師而已,專科畢業也許畫的更好,這是遲早的方向,工程師應當是工程方案的核心參與執行者,是一個經驗加腦力的結合。


水利沒機會了,還沒到人工智慧來的那一天,自己就萎縮了


1 有可能。但出於維護社會穩定,這些在題主有生之年應該還取代不了。然而,當年機器貓里的道具現在特么都是實物了。

2 人工智慧為什麼非要外來的碼農來實現。你作為行業從業者,熟悉規範熟悉工業流程,也應該是這個進程的參與者。


原答案寫的有點倉促,現在補充一下,剛好最近也在想這個問題。

大家的答案都是說這行業都是複製黏貼,沒有創新,那麼寫代碼也是複製黏貼,而且複製的更加直接,是么。

其實應該問問為什麼,為什麼是負責人定的方案,由設計人去完成複製黏貼的事情?

沒錯,這個行業除了一大堆爛的要死的規範以及成熟的基本公式剩下的只是如何組合排列的問題。

這裡面是概率么?

可以這樣說,應對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方案ABCDEF比選,確定並且表達在圖紙上,這是一個設計流程。

那麼好,剩下的就是因子的問題,A1,A2,A3,A4,A5...........之間的權重如何分配?這是統計的問題。

上面說到的是一個穩定需求情況下的概率問題,那麼好,需求永遠都是變化的,有可能是微小的,倖存者誤差覆蓋?明顯不可行,那麼用方差去覆蓋這種需求變化是可行的,但是這個誤差值是多少,這又是一個概率問題。

好,有點繞了是不是,這才是剛剛開始。

1。請問在複製黏貼前你知道怎麼實現需求么?查規範,查圖集,查經驗數據?你知道這裡面的誤差有多大么?你知道這個誤差出現時你怎麼補救么?你知道你修改你的錯誤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么?

2。請問在複製黏貼前你知道你複製黏貼的這個東西是個什麼東西么?查規範,查圖集,查經驗數據?你怎麼實現這個複製黏貼的東西能複製黏貼到現實中么?實現的代價是多少?實現的目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負責人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所謂的重複性腦力勞動是不存在的,因為重複性的東西不需要用腦,對於複製黏貼來說,負責人和設計師的差異在於他知道哪裡是可以複製黏貼,哪裡不可以的,而你只知道這個動作叫複製黏貼。

而作為一個人工智慧,能做的複製黏貼就是根據以往的概率來得出結果,推算,繁衍迭代過程及結果,那麼誤差怎麼辦,出現誤差後怎麼修復,怎麼犧牲小誤差防止大誤差,當然,也包括怎麼製造誤差。

那麼好,為什麼新人都要去搞設計,都去搞複製黏貼?因為實踐出真知,如果連複製黏貼都不帶腦子去思考那麼他一輩子都只能複製黏貼,那麼不用34就一定掉隊,因為當你需要面對需求做出你自己獨立的反應並且能站住腳說服對方顯示你的能力和水平的時候,你才發現你真的只會複製黏貼!

原答案在下面====================================================

正在方向上努力著,但是我認為取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取代了設計師誰去負責?程序員?寫程序的還是寫框架的?或者是生產電腦的?哈哈,另外我乎慫土木慫的很積極是不是因為好多土木的轉過去it的?論複製粘貼不是廚師最擅長么,相同的配比相同的火候相同的碟,就連客戶反饋都可以用統計出來,就沒討論一下人工智慧替代廚師的時間點么,哈哈


必然會,因為這一行,實在沒創造性可言


設計全部失業 只剩下總工


我覺得人工智慧再牛逼還是脫離不了人的引導,而設計這行業往往需要反覆性地溝通與交流,這裡面「人」的作用是很難取代的。


設計行業完全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整個報告文本里存針對項目本身的設計就兩章,別的基本改改就好,重複度很高,計算內容其實也不多。個人覺得未來只需要那種頂級工程師來審核人工智慧生成的方案就好,歡迎計算機高手,水利行業結構高手私聊


我只是在想,如果監理工作被機器替代了,路橋施工單位是不是集體血崩


人工智慧可以取代部分機械性的作圖和計算,但是無法取代甲方多變的要求下進行調整的工作。項目負責人負責與業主甲方溝通,技術負責人負責在多變的甲方外部條件下進行設計調整。人工智慧取代不了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的位置,只要能做到項目負責人或者技術負責人就沒有問題。我感覺和業主溝通的項目負責人的地位,要強於技術負責人。


畫圖 轉施工 一條,低端勞動者必然會被取代,以後軟體也會越來越方便,很可能現在2個人的繪圖量以後一個人就能搞定,對設計師要求會越來越高,但是不會被取代,一個10年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和一個軟體分別告訴你這麼做沒問題,你信哪個?10年以內我覺得還比較穩。很期待bim+3d成像技術應用之後會對設計行業帶來多大的變革。另外誰知道哪種既干設計又干施工的單位?求介紹


不是很懂啊


我覺得不會吧,製圖只是表達手段,最後的輸出。前面說的老工程師被退下來的,只是老制員沒有更新自己的製圖能力而被退下來了吧,我之前看到設計院一位優秀的建築師,他上了年紀不會用電腦,所以給他陪了製圖員幫他表達,大家做什麼決定還是要問他的意見。對結構,無論什麼結構分析軟體,都是基於一定的理論假設上,不知道軟體的運算原理,不會選模型,只是單純的輸入參數最後的結果是非常不準的。最近在學習一種設計方法,不是跟著規範一步一步走,而是自己計算這個結構在多少年內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會發生多大的破壞,然後要花多少錢修,即便是保險,保險公司也要心裡有底才能給入保,然而這個設計過程中也有好多假設,結果不一定是準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隨著研究人員不斷研究深入,我們的概率會越來越准,但是它的研究本身就沒到頭,人工智慧怎麼可能取代我們呢,它可以有學習能力,但是它不能創新呀,下棋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區別還是挺大的。所以我不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取代我們,即便它發展的很好,我們到時候可以學習它為自己所用,讓工作更高效。


推薦閱讀:

智能家居這塊有沒有哪家做的比較好的,什麼品牌都有的,比較專業點的?
目前深度學習在量化投資領域應用的程度如何?
對於自動駕駛來說(或者說對於高速的識別運動和靜止物體),激光雷達除了貴還有什麼缺點?
如何評價鄒勝龍卸任迅雷 CEO,未來將關注人工智慧和生命科學?
如果人類智能在圍棋上全面輸給 AI ,可能意味著什麼?

TAG:人工智慧 | 土木工程 | 水利 | 建築設計 | 給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