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格蘭媒體喜歡「釣魚」自己國家隊的主教練?
十年前釣魚報道埃里克森,今年釣魚報道阿勒代斯,為什麼英國媒體會這麼做?
東方商人,又是東方商人!這次《每日電訊報》成功搞了個大新聞。仔細一看,假扮「東方商人」釣魚這種套路,其實是英媒的一種常見手法,受害者名單也不僅是國家隊主帥埃里克森和阿勒代斯這麼簡單。
釣上阿勒代斯的記者尚未曝光,來說說另一位釣魚高手。2006年,阿拉伯資本湧入英超的前夜,一位「阿拉伯酋長」也找到時任主帥埃里克森,聲稱他們想邀請他到迪拜足球學校任課。身穿長袍的「酋長」在迪拜用遊艇和五星級酒店做好整台戲,終於釣出了一大堆埃里克森的想法,諸如哪支英超球隊值得收購;收購後以埃里克森為主帥,那麼他想要拿和穆里尼奧一樣的工資,為此他可以不惜與英格蘭毀約;他知道魯尼家境不佳;他認為費迪南德很懶惰……此事爆出,加上埃里克森率英格蘭止步世界盃八強,瑞典人在世界盃後旋即下課。
這位「阿拉伯酋長」據說就是巴基斯坦裔英國記者馬扎·馬赫穆德,為什麼「據說」?因為他的真臉孔當然不會隨意在採訪視頻暴露。可以確定的是,這位曾效力《世界新聞報》(已被停刊)的記者奪得過1999年英國最佳記者獎。族裔背景,讓他有足夠能力模仿阿拉伯口音英語,這樣,扮演阿拉伯酋長一角就非他莫屬了。
在英格蘭主帥以外,英國斯諾克名將希金斯也被這位大影帝擺過一道。馬扎向希金斯的經紀人莫尼提出打假球,莫尼馬上答應了。希金斯隨後也與經紀人和這位「商人」在烏克蘭坐下談判。「商人」開價30萬歐元買下希金斯的4場失利,在記者的視頻中,希金斯真的答應了。新聞傳出,希金斯不僅名譽掃地,也被禁賽半年並罰款75000英鎊。
另外,2003年馬扎還曾聯繫黑幫綁架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然後報警親自揭穿這個「案件」,並且逃過了官司。2006年他冒充購買莊園的酋長,釣上了英女王堂弟媳肯特公爵夫人,收穫了一堆皇室秘聞。2009年他假裝出錢收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童星魯比娜·阿里,獲得了她的父親開價40萬美元這一信息……
英國釣魚記者的目標並不只有英格蘭國家隊主帥,任何英國名人都有機會被下手。正所謂柿子挑軟的捏,為什麼埃里克森和阿勒代斯之間的麥克拉倫、卡佩羅和霍奇森三任主帥就沒有釣魚呢?見財眼開之心人皆有之,但被抓現行的還屬少數。對於名人而言,面對小報記者如何更好保護自己,不要如此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記者可以為了獲取新聞而不擇手段嗎?
在《「假酋長」自白書》(Confessions of a Fake Sheik: "The King of the Sting")一書中,馬扎介紹了200多個名人被他的針孔攝像機所放倒的故事。他強調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義的,他還希望自己揭露更多這樣的內幕。
但是希金斯在後來的採訪中也自稱他當時受到了脅迫,希金斯說:「剛到基輔,我們接到了一個匿名電話,電話中提示我們要『認真談好即將到來的生意,不然你們的家人將有危險』。」
卧底秘密採訪確實是記者獲取新聞的一個方式。然而「釣魚執法」得來的新聞,到底又有多少是當事人的真實想法,有多少是記者引導或者脅迫而得出來的東西呢?新聞媒體往往只會給他們認為我們想看到的東西,「釣魚新聞」所展現的一切或許都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夏天都有人嘲笑太陽報的新聞不真實,報啥沒啥
我就呵呵一笑在花邊上,太陽報簡直就是官宣!說到坑自己人,我只服英國記者,在這方面英國記者不是針對誰
英格蘭的狗仔文化由市場決定,英國工業化程度早且高,所以民智開化,興趣廣泛,即使社會的相對底層的民眾也和上層精英一樣,也會關注國家大事明星緋聞之類的花邊新聞。他們對於上等人有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促使底層民眾迫切的想看到大人物生活化的一面。
但與此同時,人們沒有太多時間也不耐煩閱讀大篇幅的新聞分析,相對更喜歡更具有故事性的八卦式寫法,小報應運而生。他們也投其所好,時間久了,就會在雜誌上以大字為標題,圖片輔之,便於讀者快速閱讀,這點上,港媒繼承了英媒的品性。
1969年,澳大利亞默多克收購《太陽報》,從此英國小報進入嶄新時代,一方面,英格蘭小報來到了登峰造極的時代,另一方面,默多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政屆搞好關係,也給小報提供了靠譜的大新聞,這不僅使小報銷量大增,也奠定了小報駁雜的特點,上至國內政治社會話題,下至普通民眾家長里短,無所不有,內容之多甚至在大報之上。
正因為此,狗仔隊也很有市場,他們也想了很多方法偷拍跟蹤目標,比如為了目標忍耐困苦長時間跟蹤目標,死纏爛打不罷休,偷拍技術高超,變化身份隱藏自己接近目標,因此阿勒代斯被釣魚也不足為奇。有新聞,要上,要玩著花樣報道,吸引眼球。
沒有新聞,要上,釣魚傳謠編故事,吸引眼球。
世上最沒節操的,不是賣國賊,而是記者。英國最強大的是媒體,但這個行業競爭激烈,所以想盡各種方式挖取新聞,英格蘭主帥因為不穩定,所以能挖的新聞多
微博有個博主叫英國那些事 你可以找找他這兩天發的文章 (懶得貼鏈接了)可以說被釣魚的不僅僅是英格蘭教練那麼簡單 甚至一些釣魚記者可能願意引誘人(明星,政客,商人等等)犯罪 也是RIO可怕 沒有利益相關
亞洲英格蘭的教練他們釣不起
這是真愛啊,就像嫁女兒
釣魚:模糊的角色定位、確定的受眾需求記者設局,願者上鉤。阿勒代夫從溫布利回家的路上形容枯槁,《每日電訊報》則賺足了眼球。相似的事例並不鮮見。去年,某記者裝作高考考生,聯繫不法集團舞弊,將作弊過程曝光於世,最終,犯罪集團被捕,相關責任人收到了處罰。
多年前,某貧困農村一女孩身染白血病,村人好心相助,然苦於經濟不許,遂向記者求助,記者了解情況,一番思索後發文,標題大意為,貧弱女孩身染白血病,遭全村人厭棄。結果,全村人遭外界道德譴責,而小女孩因好心人士同情幫助,得到了救助。
上述報道的結果雖有正面效應,懲治黑惡,扶助弱小,然而,報道的過程和手法頗有爭議。核心問題在於,記者是客觀的報道者還是問題的解決者。眾說紛紜,支持者認為,新聞特性為真實性、新鮮性、及時性和公開性,新聞價值基本要素為真實、新鮮、重要、顯著、趣味和接近,釣魚報道符合新聞價值標準,又沒有違反新聞政策標準,為何不發?反對者認為,這有悖於新聞倫理,記者不應是問題的解決者、參與者,而是報道者,問題應交給行政部門或公檢法部門解決,記者不能越位。歸根到底是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西方先哲早有論證,然無定論。當然在市場經濟發展、互聯網繁榮的當下,普羅大眾不會想太多,星腥性等獵奇話題仍是最好的飯後閑談。或許正是基於這點,《每日電訊報》選擇如此作為,況且它本身也沒有那麼高尚的節操。畢竟,受眾永遠是那麼重要,而傳統媒體業已式微。民眾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黛安娜王妃的早夭倒逼英國媒體改革,全民聲討《太陽報》、《蘋果報》,結果顯見,艦隊街略有肅殺,街頭不見了三版女郎的魅惑。然而當初又是誰將這眾小報餵養?頗有放下筷子就罵娘的無賴嘴臉。民眾冷酷嗜血,雖有「社會責任」理論,恐怕早已被束之高閣,更遑論前車之鑒,二三十年代是怎樣的誇張、扭曲和混亂,從這角度而言,gczy式的干預和管理絕不是空穴來風、一片虛幻。時光流轉,一陣陣本能慾望又在體內蔓延,或許其表徵之一就是BBC上,英國國內歌舞昇平,國外則是滿地狼煙。麥克·盧漢說得對,「媒介即訊息」。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GQ報道《喊麥之王:追蹤三個月,看YY快手第一紅人MC天佑如何統治直播江湖》文中的現象?
※澎湃新聞的創新點在哪裡?
※如何評價此次維密大會期間國外媒體的評論?
※如何評價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不知風險來臨的中國中產階級」?
※如何看待濟南大學新生被砸死一事?
TAG:媒體 | 新聞 | 英國 |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League | 英格蘭國家男子足球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