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孩子兩歲,現在老是打人,現在發展到見人就打,冷不丁的就打人,有沒有專家幫我分析一下?

外甥孩子兩歲,現在老是打人,現在發展到見人就打,冷不丁的就打人,而且她媽連說都不讓我們說,說這是孩子的叛逆期,不能說他會嚇到他,長大就好了,可是我覺得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並且孩子父母在離婚中,孩子很少見到爸爸。有沒有專家幫我分析一下,急求!


我說個跟大家不一樣的答案吧。知乎對熊孩子向來零容忍,各種整治熊孩子的回答都讓人感覺出了一口惡氣十分暢快。可是也得看年齡啊,如果你外甥六歲,十歲或者更大了,有這樣的習慣那真的是父母慣的,該管就管。可是小孩才兩歲,在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打人或者搶其他小朋友東西完全是正常的,父母要慢慢教,不能粗暴的打罵。等過了這個年齡段一般來說自然會懂事起來,因為他會慢慢的聽懂你的意思,會照爸爸媽媽教他的做,而不應該硬性的「管教」。大家都反對用暴力管教孩子,可是為什麼只要提到親戚朋友家的熊孩子來搗亂大家就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上去就揍一頓,彷彿揍一頓就老實了。可是這真的適用於一個兩歲的孩子嗎?舉個不是很貼切的例子,小孩子有段時間就會特別依賴媽媽,抗拒陌生人,然後大點就好了。然後又大點了,往往又開始黏著媽媽,然後再過一段時間就又不了。小孩子攻擊人也差不多是一樣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不能把所有的不那麼友善的行為看作是熊孩子的表現,然後扣上沒家教沒教養藥丸這樣的帽子。你外甥才兩歲,才剛剛可以說連貫的句子,才可以跑著跑著不會輕易跌倒,甚至不會自己脫褲子,還會尿褲子。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不能跟十二歲的孩子一樣的教育。如果你有耐心可以看看育兒書,不要一味的從知乎學點招數就整治熊孩子,甚至打孩子。對於小孩子還是要有耐心,要理解。


兩歲的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什麼?

2至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人生"第一反抗期"

一、認識能力的發展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出現"頭腦"中的心理活動,也就表象、想像和思維。如一歲左右的孩子玩玩具,不玩以後,過一會兒就忘記了這個文具,即使再玩的時候,他頭腦中也不會出現這個玩具是我的概念。

兩歲的孩子在他認識世界裡面其中之一便是熟悉身邊的事物,有秩序的將事物聯繫起來,並固定在腦海中。而不斷變化的環境會讓他無所適從,甚至哭鬧,直至事物回復了原來的模樣就會做罷。這常常會被誤認為固執、無理取鬧,但實際上這只是孩子對秩序的一種要求,對秩序的極度敏感。比如紅色的小凳在角落換了位置就不行,媽媽的水杯爸爸不能動等等,他的思維中固定的事情是他已經適應的事物關係,不容輕易更改。 在這個時期,我們應當為孩子建立有序的環境,幫助他建立各種事物內在的秩序。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兩歲孩子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要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意識自己和外界的關係,特別是自己和別人的關係。這是比較高級的心理活動,兩歲孩子只是處在萌芽階段。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出現了自己行動的意願。其獨立行動的意願表現為堅持自己的主意,不聽從父母的要求和意見。會出現獨立行動的需要,常說"我自己來"、"我自己拿"等。 開始"知道"自己的力量。會用語言指使別人。 出現佔有意識,兩三歲的孩子開始能夠意識到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人類的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就在此時產生!  這時候任何粗暴或者放任行為都將導致孩子成長以後的性格。兩歲以後就開始學會了反抗,是孩子獨立的前奏曲,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肯定了這一點,那麼心態就會平和一些,事情沒那麼壞。同時,責備並不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只會使矛盾激化,並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三、 延遲模仿也是兩歲左右出現的。

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樣不在眼前時也能模仿見到過的榜樣。因而,此有時兩歲左右的孩子會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動作,其實這時候他只是在模仿以前的看過的事物。時他已能再認相隔幾十天或幾個月的事物,還能表現出較好的回憶,也就是重現,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個月甚至更多時間的事物或物體。如時父母不了解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不按身心發展規律實施正確的教育,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必然激化,後果是導致孩子出現真正的執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四、打人咬人是寶寶表達內心焦慮自己的方式!

兩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上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階段,他既遺留著兩歲以前的某些心理特點的痕迹,又開始出現新的心理特點的萌芽,新舊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臨矛盾。寶寶的語言和思維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當他表達內心焦慮不滿時,自然開始打人。其實他現在都不理解打人這一行為方式。

所以,孩子有一段時期的打人恐怕是內心不安,但是無法表達出來,就會用就用這樣方式

這段時期,寶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依賴心理、分離焦慮。父母才剛離開一會兒,寶寶早已鼻涕眼淚的塗了一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非得做到寸步不離嗎?父母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在反抗之餘,卻又對你產生的嚴重的依賴,一旦離開你,他馬上就會哭鬧。其實這是他們心理不安的反映。

再說,孩子一旦從家庭到了公眾場合,也很難適應從小太陽家人寵愛的地位到與別人相處的平等地位,小小內心當然是很失落,很焦慮的!那怎麼表現出來,你能指望寶寶能深明大義,能淡然處之。別說我們大人了,何況才兩歲的孩子!

能不能以暴制暴,教育孩子!

不能!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大家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鏡頭,大街上,一個熊孩子,又哭又鬧,雖父母高聲嚇阻,但是小孩依舊不停.這一下把父母惹急了,就來了幾下子,這是你看孩子眼睛是什麼,恐怖害怕,在這樣環境下成長孩子,你將來還指望你能和他講理么?這樣就會使把發脾氣作為逼迫家長就犯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也就發現發脾氣是解決矛盾最好手段,模仿你的手段,孩子的脾氣只能越來越壞。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里,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周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里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

如何避免孩子打人,引導他們度過這一最寶貴的人生時期?

1、情緒緊張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憊和飢餓的時候,就該讓他們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有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不是教他學習新東西或做事情。

周圍環境的變換也會讓孩子緊張,反抗心理加重。比如,當孩子生病時,通常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時父母應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時候不妨多寬容他們一些。

2、保護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後果的行為,發現後,父母應立即制止,然後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比如說,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興,但可能被車子撞倒。你要告訴他:「媽媽不能讓你在大街上跑,因為這裡車子很多,如果被車子撞到,會受傷,非常疼。」

3、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舉例告訴孩子,詢問與命令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書拿給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還有,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4、父母的要求應合理

對小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地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裡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慢慢地孩子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確實毫無原因地產生抵抗行為,不要因為覺得煩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樣做對孩子、對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選擇。

6、冷處理

當孩子在你面前發脾氣時,家長不妨走開一會;或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只當他不在面前,使孩子自覺放棄想要達到目的的手段。幫助孩子表達憤怒的情緒。可以詢問孩子生氣的原因,幫助他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實心理,又可以進行勸解工作。有時可以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來發泄怒氣。比如,到室外去跑步,在紙上畫畫塗塗。捶打枕頭、沙袋之類柔軟的物品。

總之就一個原則:不要過分限制管理孩子,也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的後果。


謝邀,只有陪伴孩子最多並被孩子敬畏的人才能改造他,你操心沒用。

再說可能性也很多,有的孩子是為了引起大人注意,有的孩子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有的孩子是動畫片看多了,有的孩子想用語言表達壓力又不會說只能動手,有的孩子就是天生暴力……沒成天和他膩一起,誰知道是哪種。


兩歲(客觀臉)想熊也熊不起來,最多有樣學樣而已。

這時候你要是用體罰教育,必然教出一個真的熊孩子。


因為有一個好媽媽,所以這孩子毀了。


講個笑話,知乎育兒和知乎審題。

兩歲的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打人,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動作,就跟爬行是一個等級的。

我姐臉上至今留著被我一歲半時候抓破的小疤痕(大概半厘米的一個小細線),天天說要我快點畢業出去打工賠她的毀容錢。然而我並不記得我什麼時候抓過她或者怎樣,我家那時也沒打過我,也不見我有什麼暴力傾向或者給人添麻煩呀?

知乎某些人,育兒的思路就是,「熊就打一頓」,然後再一臉正經地說「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試,太可怕了。」

我發自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說打一個兩歲的孩子的知友們能英年早逝,不要帶後代來這個世界上,因為做你們的孩子實在太慘了。


兩到三歲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簡單說就是他想表達的又表達不了,孩子性子一急,就會採取打人的方式。

再就是有的孩子感覺長期受不到關注,會採用他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打人無疑是個好方式,他打了你,你會給他表情,給他語言,即使是負面的,他也得到了回應。

再說回自己的娃。

魔神兩三歲的時候,特別愛摔東西、打人,因為每當他做出這樣的舉動,外婆就會哄半天,而其他的時候,他說什麼,外婆雖然會跟他答應,但始終不在一個頻道上。

交流有了障礙,肢體語言成了最好的交流。

剛好那段時間在公司里做得不愉快,我就辭職了,就專心陪他。就算他說話不清楚,耐心地聽,不去看電視看手機看任何別的地方,就看著他,等他說,一個字一個字問他是不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好點了。

然後打人摔東西成了習慣,要改過來很難,尤其在一貫寵他的外婆跟前。

於是我下了一次猛葯。

起因忘了,反正就是他拿東西砸我,我剛撿起來他就跳過來打我,然後我就抓住他打人的那隻手,狠狠咬了一口。沒見血,但是青紫了大概一周左右。

魔神委屈地不行,我就跟他說:打人就要做好挨打的準備。

直到如今六歲多,再也沒有伸手打過人了。當然,我覺得隨著年紀大了,注意力開始轉移了也有一定的原因。

而題主的問題,你沒法糾正,關鍵是看他媽。


朋友曾近問我,「如何讓一個幼童不去觸碰燃燒的蠟燭?」

當年我的答案是,「將蠟燭描述成他所害怕的任何事物,他害怕了自然會遠離。」其實這個答案漏洞很多。謊言終將揭穿,這麼說並不是長久之計。同時,好奇心會驅使人做出很多看似危險的事。

朋友聽了我的答案笑了笑,對我說道,「事情並沒有你想得那麼複雜,你只需將他的手握住,並放在火焰上方即可,他感受到了那炙熱的溫度,以後自然會謹慎對待。

聽完,我茅塞頓開。

對於不當行為的矯正,讓實施者切身感受到行為本身帶來的傷害即可,這是理智的」體罰「。任何情況都靠一頓打來規範行為,這是教育的懶惰。


可以從行為矯正的方面分析和處理。

個體某種長期出現的行為,其中,一定是有一種強化力它才能保持的下去。試著觀察你外甥,並嘗試尋找他打人的原因。我猜測的原因有

1想引起大人的關注,使大人忙於其他事情的注意力轉移到他身上。

2發泄某種情緒,表達某種不滿,你看到的無緣無故打人也許是他內心情緒積蓄不定時的爆發,當然這在低齡年齡幼兒中不常見,只能算一種可能。

還可以從孩子打人行為的習得上找原因,是出於大人行為的模仿?初次打人被允許而逐漸強化?他母親的縱容,不是他行為的初始原因,問題的癥結在於問題行為發生者的動機與行為本身。


就說說我兒子吧。

兩歲開始有自我意識,啥事都要自己來,說還說不聽。

我煩了,就告訴他,不聽話就打手板。結果就是接連不斷的打手板。

結果就是一個星期之內,寶寶明顯變得富有攻擊性,別人做事不合他意就打別人。

我馬上停止打手板,並且告訴他,爸爸打他手板做錯了,以後不打了。

遇到事情耐下性子慢慢和他說。他要打人就抓住他雙臂和他說。

慢慢的,他也就不打人了。

事後想來,好險!!!!

我想告訴題主的是:這孩子打人,是因為家長身體力行地向他表示,打人是有用的。所以,你問問他母親,平時有沒有打人,有,得改正!


確實有這個時期,但是並不是置之不理!我們是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你有需求,不知道用言語怎麼表達,所以用行為表示。但是!家長的責任除了理解外,還要加以引導!孩子,我理解你的需求,你是不是想xxxx,你可以直接表達出來,你不喜歡,你要這樣,但是不能打人。。。告訴他正確的表達方式,可以語言,可以用情緒,但是不是傷害對方的打人行為。


謝邀。

不是專家,但是結論顯而易見。一下屁股就能治好的毛病,拖久了那也能成頑疾。


這時候的孩子概念是: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只要我看到的就是我的!

這時候的孩子的想法是:你做的真有趣,我也能做哦!

這時候孩子的行為是:別攔我,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我的地盤聽我的!

這時候孩子的三觀是:三觀是啥?打人不對?我是打人么?搞笑!

這時候孩子覺得最有趣的事兒:我做了,你有反映,哇塞,再也不怕孤單寂寞了!只要想你關注我,隨時抽你丫的。

當然有時候寶寶也會委屈的:其實我很愛你,只是不知道怎麼控制力量。

因此,2歲寶寶打人這事兒,大人都考慮嚴重了!

不要拿成人的眼光看兒童的世界,是有色的!

建議1、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你不喜歡。

2、冷處理,不要行為過激。有的疼了揍孩子,不疼覺得好玩,批評後一笑,孩子世界瞬間就被顛覆了。

3、轉移注意力,小傢伙除了打人還有很多興趣愛好,隨便就能被吸引。

4、如果孩子真是不開心的攻擊行為,還是抓緊抱抱孩子,告訴他你愛他。


帶有攻擊性的叛逆期是指16歲左右青春期激素分泌造成的現象,2歲只不過自我意識萌發,你家小孩自我意識萌發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人?顯然是心理出現嚴重問題。這明顯是父母教育失敗導致的孩子與外界溝通的嚴重障礙,顯然孩子成長過程從父母那裡感受到了大量的挫折情緒,並且學著他們把暴力相向當成了日常的溝通形式。

16歲的性激素分泌增加一定的攻擊性是正常的,2歲根本不正常,一個2歲的孩子的第一自我意識根本不應該是對別人使用暴力,又不是野獸。

真正的問題是他媽因為自己婚姻失敗,所以把控制孩子作為補償,為了這種補償心理,她頑固地拒絕承認自己教育上的失敗,所以用這種荒唐的借口自欺欺人。

首先你得把他媽給好好治一頓。


沒有經歷過。說實話,閨女還沒出生前我也找了一堆理論書看,搜集了各種資料。答案中的各種方案我都懂。可是一不留神閨女就長大了,沒表現出什麼逆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想從網上找到一種完善的方案很難。家長的身教比什麼都重要。這種孩子跟別的孩子玩耍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論他打了別人孩子,或者別人孩子還手打了他都不好。我見過一個小男孩兩歲左右,別的孩子要是打他,他就直接咬。你能跟大人講道理,說他是叛逆期,但是你能跟人家孩子講這些嗎。很多家長就是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就還手。


努力在離婚後讓這個孩子隨和你沒親屬關係的那方吧…


這麼大的孩子,肯定是模仿啊。自己找原因,別什麼都往孩子身上推,而且還是兩歲。


我的寶寶兩歲,他想和人互動,但是他控制不好力度,結果就像打人。一般這個時候,我都會跟寶寶說:寶寶喜歡媽媽,喜歡媽媽就抱抱媽媽,摸摸媽媽。同時會抱著他輕輕的摸他,讓他也這樣輕輕的摸摸我,幾次之後他就知道了。孩子沒有輕重,在他還沒打人意識的時候,不要強調打人這件事,如果反應很大,孩子會認為他做這件事引起了你的興趣,反而會更喜歡用這種方式吸引大人注意,所以錯事盡量淡化,給他強調正確的示範,引導幾次就好了。

還有一種是家長與孩子的交互方式是打人,孩子就會學到。寶寶早教的班裡有個小朋友,上課的時候總是打人、咬人。後來經過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得知那個孩子的爸爸和太奶奶喜歡孩子的方式就是打孩子一下,咬孩子一口,所以孩子遇到喜歡的小朋友的時候,就會用這種方式表達。

還有個孩子總是用海洋球扔人,原來他的爸爸總是喜歡用海洋球扔他。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用球扔我是跟我玩,我用球扔別人就不對就要挨批評,寶寶好委屈。

兩歲的寶寶模仿力很強,大人做什麼他就學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沒有對錯,不要過分強調他的行為。如果發覺他的行為不對,先從大人自身找原因,然後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


扼殺天分,首先要知道扼殺的是哪部分的天分,我特別喜歡一句話,教育本身就是壓制人性的,壓制不好的一面,留下好的一面。

所以,教育不是扼殺了他的天分,難道打人屬於天分,還能靠打人以後混飯吃么,我感覺繪畫,音樂等等這些才叫天分,打人叫欠揍了

所以,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在他不懂是非的時候,大人要幫助他懂。


打別人你管不著。

如果他打你,你就打回去。

如果他媽要給孩子報仇,你就連他媽一起打。

打打更健康。


推薦閱讀:

給兒童玩iPad這樣的電子設備,真的會導致兒童失去對真實社會的探索興趣嗎?
求適合3歲孩子觀看的自然科學類紀錄片?
如何評價十歲孩子當著母貓的面摔死五隻奶貓?
生活中的【對】【錯】是對是錯?如何讓孩子知道對錯?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