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科技正在怎样改变我们用车生活?
前几天的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刷屏了微博和朋友圈。回想起来,掏出手机叫车的生活似乎早已成为了我们的习惯,移动互联网确实极大地改变了用车生活。另外,开车的朋友都知道,一些APP已经可以用于缴纳汽车罚单,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的用车体验?像车联网、辅助驾驶或者与车相关的移动端APP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实用化的便利?跪求各位专家指教指教。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去年的一则新闻。在瑞典,只要车主应用一个APP就能在自己的后备箱收货。当时我就觉得这种远程操作挺新奇的,送货员通过GPS定位获取买家车辆位置再用一次性秘钥打开后备箱,如此将购物网站和买家的后备箱结合起来,很适合家里没人也找不到人代收货的买家。脑洞大开一下,如果和女友去吃饭,之前让她看到的是空的后备箱,吃完饭以后一打开后备箱,全是鲜花,岂不是浪漫又惊喜!^-^ 当然这种收货方式也有其弊端,考虑到安全性、隐私性,可能发展还需要一定的优化。至于国内,目前快递普及、收货也很方便,考虑到汽车持有率的话,这种方式可能不会受追捧。但我还是会期待汽车能像手机一样变得越来越万能!而国内现在的情况,我觉得从互联网科技受益最多的就是打车软件使用者。谈到我个人,真的就是在各种APP的活动中选择最优惠的,代替乘坐出租车。甚至我父母都开始用各类打车软件,要知道他们手机上可没什么APP哦。总之对于无车一族来说,累了热了困了的时候打个车也不至于奢侈。而我身边的有车一族也能通过这类APP赚个外快,还是挺双赢的。
当然越来越多的车主正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手机导航。购车时不必选择车载导航,不必担心你不是城市通,就算你是被人诟病的路痴,你也能在任何城市驰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恰好正在跟闺蜜坐在旅行大巴上,于是我也问了她的感受。在她看来,一些APP可以提供便利的停车信息,知道停车场的保有量,还能自助缴费让车主节省了不少时间十分方便。而且当时她自己购车的时候也通过APP比价、获取必要的信息。不过她最期待的还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的确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当我们在看科幻电影时所幻想的一切慢慢成真的时候,这种感觉十分奇妙,希望未来在我的手机也能控制我的车,让我这个从来不敢上路的老司机也可以轻松驾驶,放心停车!(^o^)/~爪机打字谈的都是主观感受,写的比较简单,以后有想到再补充!嘻嘻用“野蛮生长”来形容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在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再合适不过了,移动互联网在汽车行业的普及速度超出了许多汽车人的预期,正在强烈地吸引着数以万亿计的资本投入,所谓“风口上猪也能飞”,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下的汽车行业,不管是造车的主机厂、卖车的经销商、还是用车的客户,都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发生深刻的变革。
先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取自Talkingdate),截止2015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72亿台。
而放眼宏观大环境,我国的机动车驾驶员数量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
同时政府也针对新能源车、二手车交易、新车购置税减免、车联网等领域出台了多项汽车行业扶持政策,持续的利好政策将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全中国每13个人中就有2人在手机上安装移动用车类App。玩电脑变成玩手机之后,汽车市场也将被这个小小的移动终端所左右。
APP应用覆盖各个上下游环节(仅举例,排名不分先后)。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想想七八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吧,IOS系统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老旧的塞班系统无力还手,两三年之间便基本退出市场。技术的变革会推动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个变革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2.
"车事"再也无难题-
移动互联网正在全方面的重新塑造我们的用车生活,用车资讯的获取开始从线下老司机转为线上移动终端,我这么说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举个简单的栗子吧,想象一下,5年之前,车载导航还是和真皮座椅一样,是汽车是否高配的重要标志,意味着1-2万大元的差价。现在,你买到的汽车有没有车载导航,有没有娱乐系统?Who cares... 5年前开车出行的时候,要么得提前看看地图,要么就得路上看路牌,实在不济只能依靠车载导航这不靠谱的东西了,每隔一年还得花几百冤枉钱去升级地图…
现在开车出门,拿出地图类APP,轻轻点几下,搜到自己想去的地方,APP会自动帮助车主规划路线,躲避拥堵还是路程最短,您说了算。
附近的停车场,餐厅,加油站,一搜便知道,只要您掌握了地图类APP的使用技巧,估计再也懒得去搭理那个老旧的车载导航了。
再不济,您也可以用Carplay或者Android Auto功能嘛。
再举一个,这年头老司机们不飙车,不闯红灯我信,但是开车几年不超个速不违个章还真有点难,说出来可能您都不信,搁五年前,处理几个违章可能您就得跑上一天,而更多的情况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违章了,年检时才发现一堆需要处理的罚单。现在呢,违章查询类APP已经成为老司机们手机里必不可少的玩意,在哪违章,扣了几分,罚多少钱一目了然,甚至不扣分的违章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处理了。
你说我兹瓷不兹瓷,这种解放车主生产力的东西我都是兹瓷的!
这样的栗子实在太多,像我平时喜欢和朋友喝点小酒,离得近的地方就Uber或者滴滴过去,有时候这帮家伙喜欢吃点野味啥的,打车不方便,只能开车去了,一般回来的时候就是靠代驾类APP了,喝点酒图个开心,酒驾被抓开除公职,这实在犯不上…
我再上张图,Android移动终端活跃度前20的汽车类APP(同样来自talkingdate),保证有您日常使用的。
3. 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我说:“用车不只是你自个儿的私家车,还有租车和专车。”
在传统出行方式下封闭的交通体系(传统观念下,出行交通方式无论是自驾、出租车、公交、地铁,这些都是相对封闭的交通系统,信息是没有办法交换的,也就是说,关于需求的信息只能在特定的场所下发生交换,比如在车站,比如在街道上打车的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
而移动互联网所做的正是要打破传统封闭体系,实现互联网“共享”出行体系(用移动互联网打破传统交通体系的壁垒,提高出行效率,在乘客和司机之间提供最合适的匹配),优步和滴滴这对欢喜冤家就不多说了(现在人也成两口子了),将广大的闲置私家车源积极的调动了起来,实现了出行效率的最大化,相信自己不开车时,这种出行类APP会是各位的第一选择。
在聊聊租车,出门去另一个旅行,大包小包携家带口的,打车或者公共交通还真心是有点折腾,在异地租一辆车就成了一部分人的选择(当然也包括我)。
“你无法在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私家专车,易到用车网却能让你在每个城市都有专车可用。”
这是易到用车的Slogan,都知道租车行业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传统的租车公司像神州租车、一嗨租车都是以自有资产为主,拿了投资就是买车开新门店。如果说将拥有多少辆车作为衡量租车公司规模大小的标准,易到用车网无疑是中国最小的一家,它真的没有一辆自己的车。
国内的租车公司千千万万,大的公司如神州等遍布全国,小的公司可能只有几台车,一个人。前面我说了,传统的封闭交通体系下,信息是没办法高效交换的,常常出现租车人不能及时找到要租用的车,而同时一些汽车租赁公司的车也常常找不到目标客户,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通过将其他租车公司的车辆编织到自己的服务网中,通过自己的信息服务,实时掌握每台车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充分发掘租赁汽车的闲置运力,实现了“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不添置车辆,也不组建自己车队,而这完全颠覆了汽车租赁原有的业务模式。
话不多说,易到也只不过是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未来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将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将出现多种多样的汽车消费需求。
移动互联网逻辑存在的基础便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建立一个互相连通的平台,通过构建信息平台,降低信息成本,通过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将供给方与需求方连接起来,推动双方“共赢”。
不谈VR和无人驾驶这种离目前商用还很远的科技,只谈谈目前已经有显著变化的用车领域。
打车市场
谈到互联网对用车的影响,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在线约车对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改变。前几天滴滴收购uber中国基本刷爆了朋友圈,无论怎样讲,这注定是互联网对打车行业的一场了不起的改变。
在金融时报的一份调查中,用户每月平均在打车软件上的花费为181元,这个刚需相当巨大,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其庞大的市场份额已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行业垄断巨头的地位。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研究
能形成这样的行业垄断,背后资本和权力的力量都太过庞大。从资本来讲,在A轮有经纬创投,B轮有腾讯和阿里,D轮有软银和淡马锡,Uber中国有百度,BAT三家以及各大PE,VC都已经入场分这杯羹;从权力上讲,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这一永恒的斗争也暗藏在打车市场,地方型出租车行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了大量收入,而这一部分逐渐通过滴滴而直接变为中央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保有“城市政府有必要实行城市指导价的除外”之类规定所得的特权。
在资本和权力形成高门槛的垄断市场之后,高额的补贴不会再延续。以滴滴专车为例,根据一司机的陈述,从年初月入15000,但到现在补贴减少(滴滴可以通过派单机制让很多奖励都无法获取),收入基本减少到10000。补贴的减少对于乘客来讲也是如此,但根据企鹅智酷的问卷调查的结论,在停止补贴后用户的留存率高达50%以上。
对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项重大的变化。
数据来源:企鹅智酷
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交易在中国目前规模仍然挺小,但是它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地方就在于:以后二手车购入可能像二手房一样,成为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当想要换一辆更好的车,或者因为资金限制只能买二手车时,都会依赖这个市场。目前二手车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宁波北京上海最多。
车辆交易每单额度较大,利润很高,所以很多原来互联网金融和汽车平台都在竞相进入这个领域,二手车拍卖和很多融资租赁公司也开始合作。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二手车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不懂行,根本不敢买。看上去两辆一模一样的车,买车的人根本看不出问题来,但价格相差20%以上,全靠懂行的人判断;而对于商家来说,也面临着违约风险:很多二手车交易都不是全额付款,因此需要有信贷公司担保,而信贷公司的担保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之上,这一点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二手车在接下来很多年出现井喷式发展是有可能的,对比美国就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购入了两辆车,当家庭收入继续增加时,就会有将二手车卖出的需要;同样,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来说,购入二手车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但同时,二手车交易陷入短期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线上难度很大,必须依赖线下,而很多二手车电商私下实际上就做成了完全的线下业务,通过补贴实现成交量。
如果二手车市场能够完善起来,当然会极大减小二手车买主筛选和对比的难度,同时卖出旧车的卖家也可以获得相对公允的价格。
汽车保养
汽车保养在中国发展一直延续的是“厂商-经销(或代理)商-批发商-小作坊”的模式,这样的结果是汽车护理和保养一直处于路边摊的水平,主要业务仍然是洗车、打蜡初级业务。
现在很多电商在做O2O市场,就是想要通过建立新的行业规范,把更高级的业务做起来,从而获利。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整个服务市场有改进,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其实电商在做O2O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难题仍然是转化率很低,因为这不同于打车市场——打车是刚需,保养不是。从这一点看,相比于美国成熟的汽车后市场,有诸如Autozone的超百亿规模的企业,中国市场还是相当不成熟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保养最头痛的问题是不透明:因为不懂行,很容易被坑,也因此很难信任一家随随便便的汽车护理店,到最后也就只能做洗车打蜡这类服务。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起完整的供货或直营体系,并辅以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价格透明度,这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但可以猜想,在以后的5年之内,应该会出现一家行业巨头,改变汽车后市场行业的现状。以后汽车保养,和滴滴打车基本是同样的事情。
车险
相比汽车保养和二手车市场,车险是天然适合互联网发展的——因为它的产品是可以标准化的,适合互联网的销售模式。
车险行业的互联网化,对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显然都是利好的。传统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相当巨大,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尝试通过互联网直营保险,但是这一消费习惯还是很难养成。诸如平安这样的保险巨头也在培养消费者习惯上大量投入,2014年同腾讯和阿里共同建立众安保险,就是想要结合阿里和腾讯的流量建立起新的消费者路径,在之后推出的平安app,车险app等等其实都是在做这件事。
根据平安车险和财新联合报告,在尝试培养客户习惯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来看电话和营业厅仍然是主要的销售渠道。
数据来源:平安车险和财新联合报告
具体到车险行业,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如何处理理赔环节,理赔处理的实地勘察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必须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和客户基础上;在互联网化的同时,解决客户对理赔的担心,也是保险公司需要努力的。
从长远来讲,打通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繁琐的销售途径,既会降低保费,也会增加保险公司的利润;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讲,互联网化的车险必然会使得理赔方式更加垂直化。
车联网,离不开汽车大数据,它才是车联网的未来,汽车大数据的核心是 CAN (车载局域网)。汽车既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应用者。
(福特汽车公司全球电气/电子系统工程总监JamesBuczkowski对此表示:“目前,每一辆汽车都是一个数据工厂、负载的数据量相当的惊人。从轮胎胎压监测到车身稳定控制技术、自适应巡航技术、车道偏离技术、自动泊车技术……每辆汽车每小时基于各类传感器监测数据达到5-250G。新概念汽车产生的数据量更是惊人,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每秒产生的数据流量达到1G。”
)
汽车大数据采集途径:OBD接口、车辆厂家设备前装、第三方前装公司。
阿里巴巴:1. 通过自有的IVI系统的OS-YunOS来实现汽车大数据和互联网资源整合。2.高德地图,阿里离汽车最近的数据采集工具;
百度:1.CarLife ,手机机车互联产品;2.MyCar,集车主服务、车后市场和云计算数据的私有云服务平台。
腾讯:1,路宝盒子,传统意义上的OBD设备;2.四维图新的二股东,四维图新正从图商向大数据整体服务转型,。
平安:好车主APP,基于移动互联网车生活应用,未与汽车连接,非真正意义车联网车生活解决方案。
Automatic and Nest
引用美国EMC公司资深商业经理,大数据分析专家俞楠,执笔的文章,说明汽车大数据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无论你愿不愿意,现在你每天都在产生和分享大量的数据,不管你关心不关心,我们早就生活在数据海洋的包围之下了。也许你早已习惯通过手机处理公司邮件;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拍照发微博,分享和查找感兴趣的话题,许多新闻和热点话题最先在微博平台上被大量的转发;也许你用微信的频率早就超过了用传统短信,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团队开会,甚至不用打电话; 到了晚上,你会通过电脑下载电影、音乐; 现在随着网络带宽的持续增加,你只要在线观看就好了——而无需把它下载到你的电脑里。
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彻底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而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的行为、地理坐标甚至身体数据等每一样的变化都可以成为量化的数据被分析和处理,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Feedback Economy(反馈经济)等等。
看到这里,你应该会说,这和我几乎是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和汽车也没关系啊——别急,咱们继续往下看,许多车友估计已经知道,现在的汽车中早已装满了各种传感器、芯片,还有各种配套的软件,而这些实际上已经要占一部车整体价值的1/3以上,不夸张地说,正是科技的进步才使一部汽车越来越有了价值,你也才能真正享受数字化时代的汽车驾驶感。一部汽车所蕴含的科技量,往往可以成为衡量其价格很重要的因素。一部称之为“概念车”的车型,通常都是使用了超越当前普通车辆很多的高科技系统。
大数据时代的汽车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也许你正驾驶的这辆汽车可以提前救你一命。通过遍布全车的传感器收集车辆运行信息,在你的汽车关键部件发生问题之前,就会提前向你或4S店预警,这绝不仅仅是节省金钱,而是真的能够挽救生命,事实上,美国的UPS快递公司早在2000年就利用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性分析系统来检测全美60000辆车的实时车况,以便及时地进行防御性修理, 再或者,以前你会在车辆行驶5万公里或者每隔半年的时间去做一次检查和保养,事实上这种方法并没帮你解决多少问题,因为大部分时候这些汽车部件都是好好的,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我们的检测系统无法做到事前提醒,更不要说实时反馈了。
再来说一个例子,你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你开车时的坐姿可以防止汽车被盗。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现实存在的事,日本某工业研究所通过在汽车座椅下安装360个压力传感器来测量人对座椅各部分施加压力的方式,并且通过0-256个数值范围进行量化,这样,每个乘坐者都将产生一份专属的数据资料,这个系统可以根据人对座位的压力差异识别出乘坐者的身份,准确率高达98%,这项技术作为汽车防盗系统装在车上时,汽车就会知道驾驶者是不是车主,如果不是,汽车就会自动熄火,另外也可以根据坐姿数据来判断司机是否正处于疲劳驾驶,系统可以通过自动减速或刹车来控制可能带来的危险。
如果说这些和你的日常汽车生活还是关系不大,那请再想像一下这个情景,在每天开往公司的路上,你的汽车显示屏上跳出一个提示:先生,前方三公里您常行驶的路线上现有突发事件,较为拥堵,建议绕行。大数据和实时路况系统结合,提前“预警和通知”,估计会帮你节约大量的堵车时间。
以往车辆产生的信息量中,大多数只是内部信息。问题是这些信息没有多少被送回用于分析,当这些数据被挖掘利用后,再结合外部传感器、温度、湿度时,分析信息就格外有意义了。而这些信息一旦与外部实时联动时,就会更加有趣,畅想一下,将来的家用电器也将进入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云时代,当你开车回家时,你的家居智能系统就已经知道你在回家的路上,在离家还有几公里时会自动打开空调或者开始煮饭。这并不是未来的科幻小说,而是不久的将来实实在在会发生在你我生活中的事情。
洞悉,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是如此的简单。
对于汽车销售商来说,大数据时代将为个性化体验式的营销提供难得的机会。通过对国内大型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上出现的汽车信息进行海量的采集、统计、分析和挖掘,既能看出汽车网民的真实意图,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在网络上的真实展现,而以往通过传统的调研手段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比如基于对汽车网民行为特征的挖掘分析,可以极端细致地评估不同品牌、车辆制造商在网络传播中所覆盖的受众消费特性。
其实,汽车制造工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始终没有分开过,对每个企业而言,数据早已成为除了人以外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而汽车制造商更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巨大收益,现在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意识到,如果要生产真正适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喜好的汽车,就必须对汽车消费者进行真正的了解,我的意思是,真正的。
在大数据的时代,汽车制造商甚至通过某人在微博上把一款车型@给10个好友再加上他们的评语就能判断出这款汽车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同时,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还可以指导公司改进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决策质量,比如福特汽车就已经在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海量加工数据及汽车内部的详细输出数据的研究,探索最佳工艺指标,改进或帮助改变其业务模式,福特公司生产的Energi汽车每小时产生25GB数据,近期销售200万辆汽车,将产生的数据量可想而知,其中蕴含着巨大机遇,而这套最新的系统也被福特用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
2010年,Google宣布开发汽车,宣称“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汽车以后开起来估计会是这样:“前方300米KFC餐厅限时优惠”“直行500米,XXX电影院上映您喜欢看的动作电影”“您已驾驶超过2小时,请注意休息,前方200米就是星巴克咖啡”……
我想,也许再过几年大家会对大数据这三个字习以为常,因为大数据一定会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未来”。说句玩笑话,也许以后大家都不算命了,通过对自身习惯的量化分析,将来说不定会产生一类公司专门可以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份专属的分析报告,到那时,你或许可以对照着来探索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关于汽车大数据 CAN 总线数据的采集最前沿动态。
一、Nebula
Nebula研发了一套安全且基于云端的汽车数据分析平台——MECH5?,用户可利用后装OBD获取车辆数据资源,控制车辆窗户、后视镜、车灯等部件。产品可2C用于远程车况诊断,也可用在机械维修和B2B车联网领域。
Nebula团队称,MECH5?可以远程读取车辆总线,采集到几乎所有的ECU数据。数据通讯的权限几乎达到了主机厂级别,所涉部件包括发动机、仪表盘、ABS、气囊、车身控制、TPMS、服务系统、娱乐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各项控制单元。团队表示自己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获得比市面上竞争对手多达100倍的车辆数据;
二、福特为SDL开放车辆传感器数据接口
福特开放的数据包括了三个维度:
1.地理位置信息:车辆自带的GPS芯片上的定位信息
2.车辆状态信息:包括车辆认证码、车辆的里程表读数、车门是否上锁、安全带的状态(是否系上)、雨刷状态(是否开启)、大灯状态等等;
3.驾驶动态信息:平均油耗、剩余油量、电池电压、外界温度、油门位置、档位、速度、胎压、发动机的转速与扭矩等等。
具体能够读取到的数据视车型而定。一些老型号的车上传感器与ECU数量不多,能够读取到的状态信息就少。
这些数据,可以仅仅是读取,用于一次性检查,也可以是获取之后进行记录与分析处理,并进行存储。比如,对于一款通过监控油耗来改变驾驶习惯的App来说,不仅仅能够读取油耗数字,还会将所有的历史油耗数据存储下来,发现驾驶员处于高油耗状态时发出提醒,还能够存储特定目的地(公司)油耗最低的行驶路径以供参考与对比。
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的开放与使用都在福特的可控范围内。福特可以通过严格控制App来保证数据的隐私性与使用时的安全性。
福特Sync AppLink的全球产品经理Julius Marchwicki表示:“在进行应用的开发,与将应用放到车上之间,有很大的鸿沟需要跨过。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很少有应用能够满足车载环境所进行的测试以及质量要求。”而其根本原因,Marchwicki认为是开发者本身并不清楚这些测试内容与质量要求。
福特打算尽可能让开发者认清现实,开发车载App,与移动端App是完全是两回事,另一方面,福特也会为开发者推出更多的工具,以帮助其进行开发。Marchwicki的团队就计划发布一个软件模拟器,让开发者用来进行App的测试。
三、BMW Connected互联应用宝马互联驾驶产品研发总监Randy Cavaianii表示,在中国市场,BMW Connected会根据中国用户的具体需求,做具体的本土化工作,寻找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BMW Connected首推的“行程管理”功能只是第一步,未来该APP还会整合更多种类的服务及应用。
四、创业公司Vinli
Vinli公司CEO马克?海德尔表示:“市场上大多数OBD硬件不安全。”据了解,由于为进行排放测试而设计,且当时并未想到有一天将被作为无线通讯中心使用,OBD作为数据接口与大多数与行车安全相关的计算机互联。有鉴于此,Vinli的做法就是对产品进行了定制化的“只读”设计,阻止OBD硬件向车辆传送任何数据。
除了整车厂的加入,从另一个角度想,以OBD硬件为入口的创业公司对未来的发展也要多做考虑——毕竟,随着新款、互联汽车淘汰老款、非互联车型,他们再走老路可能行不通了。
对此,Vinli的选择是合作。据悉,该公司与大陆集团共同为新车研发嵌入式APP界面。海德尔表示,汽车制造商对数据及车辆功能拥有很大的控制权。“如果我们想获得新的发展,产品拥有更多功能、获取更多汽车数据、入驻车内空间,与车企开展合作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会成为创业公司的新“姿势”吗?
(信息源自车云网)
其实,我认为移动互联科技改变最直观的体验是售前,也就是购车线索收集。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垂直汽车媒体都开始发力汽车电商,对购车线索的收集已经逐渐从PC端走向移动端。
至于说用车生活,我想用车生活其实就主要三个方面:维护保养、维修更换、车险购买。以我个人为例,驾驶这部“缺点说不得”的某品牌车型,第一个月轮胎发生了裂纹,我选择了途虎购买;3000公里首保选择去4S店,10000公里二保则是网购机油;车险到期,百度地图主推推荐。
1、 资讯获取途径在发生变化
从微信那句经典广告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开始,自媒体就依靠微信平台呈星星燎原之势了。汽车类自媒体是以“微信订阅号”为主体,依靠汽车之家、知乎专栏、搜狐汽车、易车、今日头条等同平台形成规模传播。
然而,从实际的表现来看,微信端主打的是精准投放,而其他PC端的阅读量,除汽车之家、易车之外,其余平台的数据都存在很大水分,影响力与数据量不成比例。反而移动APP、今日头条、网易新闻、ZAKER、知乎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正在养成。
汽车之家推出的汽车手机APP,已经成为我目前汽车资讯阅读的主要方式。汽车之家网页端的信息链接过于庞杂,大量无聊行情充斥其中。信息筛选成本过高。中国平安与财新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了这种变化。
2、 汽车维修方式发生变化
可以说,从过去定点去4S店保养主要由于周边维修店的不信任,其次也因为自身对维修保养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如今第三方维护平台汽车超人、途虎APP的兴起,不仅提供汽车后市场机油、轮胎、保养套餐的售卖还提供相关维护保养知识。
汽车超人更是以“低价洗车”形成了强大的装机规模。在汽车超人、途虎APP上可以直接购买汽车保养套餐、选择机油,前往定点加盟商维护保养。
我驾驶的昂克赛拉,曾出现轮胎裂纹的情况,215/45 R18的轮胎仅横滨提供,米其林连锁店售价1000元以上。途虎APP售价仅800元,并负责免费安装。
途虎APP的设置对小白用户的帮助十分大,可以设定具体的车辆型号,APP则会自动关联相应零部件规格。
3、车险购买途径的改变。
以个人为例,首次购车4S店会顺带购买保险,但第二年保险即将到期时各家保险公司会相继电话垂询,因此数据呈现电话保险依然很充分。数据也显示了这一变化,电话保险依然是主流。
不过,我第二年保险购买并非通过电话购买,而是通过日常使用百度地图时,百度地图的推荐。通过百度地图的推荐,最终在保险公司APP端完成。我相信未来随着车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用车信息习惯不断和云端互通,保险公司也会通过APP推送更加个性化的保险,而随着车联网和车险公司的合作(比如汽车之家和平安之间的股份),保养公司正通过大数据收集车主信息,导致大家购买车险的习惯正逐渐在APP上完成。
这种选择,价格更加透明,也便于未来自定义保险购买就一点~我是个路痴~自从有了百度地图,问路从来听不懂别人说怎么走怎么走,直接问你那里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然后百度地图就哦了。。&
&
骑摩托去海南,别人问我能找到路么,我微微一笑 全程手机充电带百度导航带耳机~直接精确到10米左右 想去哪一戳手机就好了 &
&
现在需要常年省内出差,其实我根本不认识路好吗,没有导航我觉得我连家都回不去
以前是堵车,现在是堵自行车。以前是一堆人在等红灯,现在是一堆车在等红灯。
出租车基本不会招手即停了!!
没有百度导航基本找不到地方,没有滴滴基本只能坐地铁……而且,出门越来越不习惯带现金了。
早在2G时代就有预测,高速无线网络+低网络费用,会使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拉动一大片产业,那会大家都还在用2G刷空中网看新闻和球赛,谁又想到今天已经能APP买快餐,并且实时跟踪骑手位置,如果网速和费用进一步降低,这方面的会更加凸显,也会造就更多就业机会。
开车的时候更喜欢玩手机了。
功能完善,且抓住客户需求,才是硬道理,才是长久之计。
除了软文撑撑门面,还真没拿的出手的回复了
领导好,我是平安产险员工,签到。
移动互联科技确实一步步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足不出户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选车,有汽车之家,看论坛、口碑,有罚单去好易终端或微信也可以完成,上次单方出险还不用勘察员到场,微信提交现场照片,平安直接就先预付维修费,现在各种互联网汽车的推出,可以预见在车上可以玩的东西也很多,更期待无人驾驶,google、百度加油,哈哈哈。。。
推薦閱讀:
※代充寶這個軟體是真的假啊?
※「足記」為什麼最近這麼熱門?
※有沒有像日記本一樣的日曆應用?
※iOS平台有什麼好玩的VR App?(用Google cardboard玩的)?
※很多人說LumiaWPAPP少。可是我覺得夠了啊?
TAG:移动互联网 | 汽车 | 应用程序Application | 自动驾驶 | 特斯拉汽车TeslaMotors |